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和民主革命第4講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師用書含解析北師大版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和民主革命第4講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師用書含解析北師大版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和民主革命第4講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師用書含解析北師大版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和民主革命第4講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師用書含解析北師大版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和民主革命第4講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師用書含解析北師大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4講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考點1eq\a\vs4\al(|)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辛亥革命的過程1.同盟會的建立(1)成立: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2)綱領:以“驅除韃虜,復原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概括為“三民主義”。(3)性質: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4)作用: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2.武昌起義(1)條件①思想條件: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形勢不斷高漲,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②組織條件:革命黨人建立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主動進行宣揚組織工作。③力氣打算:革命黨人發動新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為革命力氣,武漢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搖籃。(2)經過:1911年10月10日,起義爆發,成立革命政權——湖北軍政府。12日占據武漢三鎮。(3)意義:推動了全國各地反清斗爭的迅猛發展,形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二、中華民國的建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2.成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頒布:1912年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2)內容: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同等;國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國民有選舉、被選舉權利以及納稅和服兵役的義務。(3)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4)意義:體現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會解放的歷史要求,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次宏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從今深化人心。3.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建了條件。4.對亞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易誤辨析] 正確相識辛亥革命的成果(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制度,其并未變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國家政體采納的是責任內閣制而不是總統制。[教材補遺]__清末“新政”八國聯軍侵華斗爭徹底擊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念,從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進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歷史上稱“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導力氣最初是洋務派,不久立憲派起先推動新政的進程。1.背景(1)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對外斗爭中失利。(2)資產階級立憲派要求“君主立憲”,革命派勢力蓬勃發展。(3)清政府上下達成一樣,不變革就無法接著統治。2.內容(1)改革官制,裁閑散衙門,添新機構。(2)改革兵制,擴練新軍。(3)改革學制,廢科舉,設學堂,獎留學。(4)依法愛護和嘉獎工商業。3.失敗緣由(1)清政府掌控全國的實力減弱,執行力下降。(2)改革缺乏誠意,改革措施滯后,統治者陷于孤立。(3)革命打斷了改革。4.評價清末新政是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雖然歸于失敗,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殊是在政治上進行的預備立憲措施促進了中國政治的近代化,也為資產階級革命供應了條件。[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辛亥革命“大事記”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2.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3.1911年5月,保路運動爆發。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5.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6.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宣布退位詔書,清朝覆滅。7.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提出辭職。8.1912年3月8日,孫中山代表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9.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辛亥革命對社會轉型的影響史料一辛亥革命“不過①是宗法式的統一國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至于②一切教會式的儒士階級思想,經院派的誦咒書符教化,幾乎絲毫沒有受傷。”史料二1912年四川軍政府令:③“前清小學教科書,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國宗旨等課,分別訂正。”9月又飭廢止讀經,禁用清朝會典律系等為教科書。高初等小學加授縫紉課,高小改中國文為國文,中國史為本國史,格致課改為理科,④增設英語,又飭留意體操、音樂、圖畫、手工等科。——據賈大泉《四川通史》卷七eq\a\vs4\al([問題])(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的觀點?(2)依據史料二,概括1912年四川小學課程指導思想的突出變更,并分析其主動作用。eq\a\vs4\al([解讀])①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②未動搖封建思想對人們的影響。③從重儒家經典到突出共和國宗旨。④提高國民素養。[試答](1)“不過是宗法式的統一國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方面的意義;“一切教會式的儒士階級思想,經院派的誦咒書符教化,幾乎絲毫沒有受傷”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眾思想啟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沒有動搖和消退封建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2)變更:從重儒家經典向突出共和國宗旨轉變;作用:有助于提高國民素養,有助于宣揚和維護民主共和。[素養3—歷史說明]1.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近代化運動(1)政治: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邁出了中國政治由專制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2)經濟:制定法令愛護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成為潮流。(3)法制: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現代法制觀念。(4)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化人心。(5)教化:培育具有民主共和精神的新國民。2.辛亥革命的目標和結果目標結果干脆目標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挽救民族危亡干脆結果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漸漸深化人心;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根本目標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廢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綻開拓道路最終結果成功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沒有變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素養4—唯物史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民主精神(1)民主程序:由參議院制定,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2)權利歸屬:實現了從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轉換,給予公民人權與自由,從臣民轉變為公民。(3)政體動作:實行三權分立,保障權力的制約與平衡,通過內閣總理制實現政黨、代議制、選舉等諸多民主機制的運行。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袁世凱而設的,有“因人設法”之嫌;從中國后來的歷史來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凱的專制,就這一點來看,未能達到初衷。1.(2024·日照二模)清末新政期間,關于科舉制的改革,原擬用10年時間逐步以學堂代科舉,僅僅過了一年,不待學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對立憲改革,朝廷原確立預備期9年,僅過兩年就宣布減為5年,而朝野甚至在探討減為3年或馬上施行的可能。這表明()A.清朝統治的政治危機空前加深B.民主革命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C.新政的成效推動改革深化發展D.國內頑固勢力已退出政治舞臺A[依據材料“清末新政期間……原擬用10年時間逐步以學堂代科舉,僅僅過了一年,不待學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對立憲改革,朝廷原確立預備期9年……朝野甚至在探討減為3年或馬上施行的可能”,說明危機嚴峻和改革的緊迫性,故A項正確。]2.1911年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獨立,并提出召開會議組建中心政府。而在政體實踐中,各省的政體模式不盡相同。依據下表概括當時中國的政治特點是()省份政體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蘇單一的中心集權制浙江議會為權力核心的代議制A.先有獨立的地方民選政府,再有統一的中心政府B.中心和地方的關系日漸明確,效仿美國的聯邦制C.地方權力是由中心權力給予,中心擁有確定權力D.存在著革命派、立憲派與舊官僚的政治力氣博弈D[由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蘇:單一的中心集權制”“浙江:議會為權力核心的代議制”可知武昌起義后,在各派政治力氣的推動下出現了各省政體模式不盡相同的局面,故D項正確。]3.(2024·江淮十校聯考)1912年《清帝退位詔書》:“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政體……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方法。”該詔書()A.保留了溥儀的“皇帝”尊號和待遇B.標記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結C.任命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D.表明白袁世凱與革命派達成和解B[依據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詔書》”“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政體”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宣告清王朝滅亡,宣告著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結,B項正確。]4.(2024·豫北地區高三聯考)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憲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卻為后人詬病。“因人設法”的做法根本上違反了憲政本意,對此后北洋軍閥視憲法為兒戲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這種評價主要基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劇烈的排滿色調 B.缺乏明確反帝要求C.明顯的限袁傾向 D.最終成為一紙空文C[結合題目和所學學問可知,題中的評價認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問題在于“因人設法”,而選項中能體現“因人設法”的只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限袁傾向,即為防止袁世凱顛覆民主共和,立法者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對此作出諸多設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否排滿、反帝、成為空文則并非得出“因人設法”這一結論的依據。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考點2eq\a\vs4\al(|)無產階級領導革命的初步探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五四運動(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經過階段時間中心主力斗爭形式口號第一階段5月4日至6月3日北京學生集會、示威、游行、罷課“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其次階段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階級罷工、罷市(3)結果: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取得初步成功。(4)意義①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靈巧識記]“一、二、三、四”歸納五四愛國運動一個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兩個標記: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三大成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職務,拒簽和約。四點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背景:陳獨秀和李大釗醞釀建立共產黨;共產國際的幫助。(2)標記: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實行。①奮斗目標:用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②中心工作: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③中心機構:陳獨秀為中心局書記。(3)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面貌一新了。[靈巧識記]中國革命面貌面貌一新的表現二、國共合作和北伐斗爭1.國共合作(1)條件:中國共產黨相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2)標記: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3)內容:重新說明白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4)意義:標記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2.國民革命運動高漲: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整編國民革命軍,統一了廣東革命依據地。3.北伐斗爭(1)目標: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經過:1926年7月,出師北伐,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把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3)失敗: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大革命失敗。[易誤辨析]正確理解國民革命的結果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北伐斗爭成功了;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大革命失敗了。三、革命依據地的創建和紅軍長征1.革命依據地的創建(1)背景:國民黨鎮壓革命力氣;中共相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2)過程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抗拒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記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起先。②八七會議: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③點燃星火: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創建了井岡山革命依據地。④擴展鞏固:十幾塊農村革命依據地建立,粉碎四次大“圍剿”。(3)意義:開創了中國革命通向成功的正確道路。2.紅軍長征(1)緣由: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過程①1934年10月起先,長征初期損失慘重,遵義會議扭轉危局。②1935年10月,到達陜甘革命依據地。③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成功結束。(3)轉折:遵義會議①時間:1935年1月。②內容:指責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錯誤,確定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原則;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撤銷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③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心的領導,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心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4)影響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殲滅共產黨和紅軍的安排,保存和熬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②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易誤辨析]“左”傾與右傾(1)“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等。(2)右傾:是保守主義、倒戈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右傾倒戈主義錯誤。(3)“左”傾和右傾都是主觀主義。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期[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1五四運動的影響史料一我們要知道,在當年,一個國家落后,不僅僅會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國人的民族情感和國家意識的淡薄。關于這種狀況,我們只要拿1895年的公車上書運動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略做比較,就可以明白其中原委。……(前者)僅僅集中在文武官員和一些中心城市的舉人中間,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幾乎沒有太多反響。……(而后者)①全國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響應。其實際參與者,既有上層政府官員,又有大批學問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一般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卷入其中。不僅其參與人數超過公車上書運動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響也大得太多了。——《何謂民族主義及我們應當怎樣愛國?》史料二②在國內反帝愛國運動的壓力下,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據理力爭,達成山東問題之解決。隨后,會議通過的《九國公約》又規定:“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上)》eq\a\vs4\al([問題])(1)結合史料一和所學學問,從資訊傳播、教化狀況及民眾觀念的角度分析促成這種超越的因素。(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背景及其結果,揭示《九國公約》的實質。eq\a\vs4\al([解讀])(1)史料一論述了五四運動對公車上書的超越。解讀史料留意前后對比,從參與的城市、實際參與者和參與人數的對比中來理解“超越”之意。①“大中城市”“其實際參與者”“參與人數”等信息,說明白五四運動規模更大,社會基礎更廣泛,影響更大。(2)史料二揭示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和《九國公約》的實質。解讀史料從“山東問題”的解決來理解五四運動的影響。依據史料②“在國內反帝愛國運動的壓力下……達成山東問題之解決”可知,五四運動促成了山東問題的解決。eq\a\vs4\al([試答])(1)因素:電訊、報刊發展,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新式教化推廣,先進學問分子與青年學生群體壯大,思想活躍;民主觀念漸漸深化人心,民眾關注國事。(2)背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復原領土和主權完整的要求;帝國主義調整在華利益。結果:收回山東主權;日本被迫放棄“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實質:打破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探究2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究史料對中國革命實行什么斗爭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當時是有不同看法的:一種看法是:①“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夫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夫斗爭發展的必定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另一種看法是: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指出:各省自發的農夫游擊斗爭,②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成功的民眾暴動的動身點”。eq\a\vs4\al([問題])史料反映了哪兩種革命道路?你同意哪一種看法?為什么?eq\a\vs4\al([解讀])①體現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②反映出此時中共中心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無產階級在城市的革命引領農夫暴動來取得全國革命成功。eq\a\vs4\al([試答])第一種看法反映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其次種看法反映了以城市為中心的俄國式革命道路。同意第一種看法。因為:①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對內沒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義壓迫,對外沒有民族獨立;②中國革命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其力氣異樣強大,尤其是在大城市,而農村相對薄弱,只有堅持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才能取得成功。[素養3—歷史說明]1.五四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1)新式學問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學問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氣,這充分呈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2)近代民族國家意識漸漸覺醒: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使具有民族國家意識的學問群體爆發。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對現代化的探究不斷深化: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無論是提倡文學革命,還是提倡思想啟蒙,無論是提倡社會風俗變革,還是主見特性自由,都觸及了西學東漸下的中國文化改造命題。2.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1)革命任務:“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2)群眾基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四個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3)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4)革命軍隊:組建正規的新式革命軍隊,并進行了規模空前的北伐斗爭。3.中國共產黨從無趣走向成熟的歷程(1)革命綱領: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力氣),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2)革命力氣: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共產黨相識到必需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闊農夫、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3)革命領導: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共產黨相識到必需駕馭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三大起義標記著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起先。(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共產黨相識到照搬俄國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5)訂正錯誤:1935年遵義會議訂正“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解決了內部沖突,成功完成長征。(6)主要沖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沖突,抓主要沖突一樣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素養4—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的社會根源1.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具有分散性,使軍閥可以在一個地區隨意搜刮,形成獨立王國。2.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列強各自找尋新的代理人,扶植軍閥派系。各派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也急需選擇帝國主義國家做靠山。[素養5—家國情懷]長征精神的內涵1.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決革命的信念和志向,堅信正義事業必定成功的精神。2.為了救國救民,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3.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動身的精神。4.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5.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精神。1.(2024·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有學者指出,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走向宏大復興的歷史起點,該觀點的主要依據是()A.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B.中共的成立開拓中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C.五四運動繼承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D.革命指導思想和領導力氣發生重大變更D[五四運動標記著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氣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故D項正確。]2.(2024·北京高考)毛澤東曾說:“本人信仰共產主義,主見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唯目前的內外壓迫,非一階級之力所能推翻,主見用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合作的國民革命,實行中國國民黨之三民主義。”這一論述()A.闡明白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理論B.說明白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理由C.指明白“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綱領B[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唯目前的內外壓迫,非一階級之力所能推翻”,毛澤東“主見用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合作的國民革命,實行……三民主義”,說明白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理由,B項正確。]3.1924年后,共產黨一方面推動國民黨中心先后設立了農夫部、工人部、青年部、婦女部和商人部,工運、農運安排及相關政策、法規也相繼出臺;另一方面主動從事國民黨不情愿做的下層民眾動員工作,這說明()A.共產黨主導群眾運動 B.國共合作在基層未實現C.國民黨不愿發動民眾 D.中共駕馭了革命領導權A[材料反映出共產黨“一方面推動國民黨中心設立……商人部”“另一方面主動從事國民黨不情愿做的下層民眾動員工作”,反映共產黨主導群眾運動,故A項正確。]4.(2024·蘭州高三實戰考試)《蘇維埃鄉村追求》一文中說:“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前十年……蘇維埃運動在中國農村的開展以及農夫對這個運動的理解,示意了中國革命的列寧主義趨向以及這種趨向的中國化命運”。其中“這種趨向的中國化命運”主要體現在()A.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B.紅軍長征的成功C.“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D.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C[依據材料時間可知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究出中國的革命道路——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故C項正確。]2014-2024年全國卷考情統計與分析考綱考點卷別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國民革命、國共十年對峙全國卷Ⅰ—2024·中國共產黨的成立2015·北洋軍閥割據混戰—全國卷Ⅱ——2024·中共革命依據地的經濟建設全國卷Ⅲ———eq\a\vs4\al([考情分析])本講內容試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究。該部分內容簡單呼應周年紀念、現實熱點問題,留意考查事務在中國革命史上承上啟下的作用。[真題研練·感悟考法]1.考查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2024·全國卷Ⅰ·29)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爭辯,有人反對走俄國式的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展實業;還有人主見“采納勞農主義的干脆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辯()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算了條件D.消退了學問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C[五四運動后的這場爭辯會使更多的人接受社會主義,這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算了條件,故C項正確。]2.考查點:民國初期的政治狀況(2015·全國卷Ⅰ·29)《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心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北洋軍閥統治時期D[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心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當時中國處在大分裂時期,皖系軍閥和直系軍閥混戰,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這一局面出現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故D項符合題意。]3.考查點:土地革命時期依據地經濟建設(2024·全國卷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依據地英山縣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達到五成,出現“赤色區米價一元一斗,白色區一元只能買四五升”的狀況。這主要是因為依據地()A.農夫生產的主動性高漲B.紅軍英勇奮戰保衛農夫生產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產D.人民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A[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時代背景分析。1930年,正處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依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無地、少地的農夫分到了土地,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廣闊農夫的生產主動性,使農村革命依據地的糧食大豐收,故選A項;紅軍英勇奮戰主要是保衛依據地的平安,故解除B項;當時處于國共對峙時期,面臨敵強我弱的形勢,依據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鞏固革命依據地,故C項錯誤;D項所述與史實不符,且與材料現象構不成因果關系,故解除。][模擬精選·直擊考法]1.考查點: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