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 文言虛詞 提升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1頁
文言文閱讀 文言虛詞 提升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2頁
文言文閱讀 文言虛詞 提升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3頁
文言文閱讀 文言虛詞 提升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4頁
文言文閱讀 文言虛詞 提升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提升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公諱鈞,字元播,姓崔氏。系出于魏相琰,世有顯人,為天下望族。

凡出仕四十有四年,終始一節。公為人溫厚靖深,喜慍不見于色。少讀書,不茍于吏事。初宰

武安州,既以整辦稱矣。時深、冀水潦,民流移于武安者以千數。誘說豪右,出粟平其直,使得市,

而公自臨視之。至秋大熟,迄無殍踣①。黃發垂髯,扶攜而歸,皆日:“活我者崔公也。"武安之民,

愿再留三年,詣闕下者五百余人。時驚異之。其后出守,專以清凈不擾為政,務在舉大綱,略細故,

勺吏民立教,期于無犯。崇寧中,有詔天下建置佛祠。公時為遂寧守,奉詔矍然目:“此地,上始封

之國,可使不先他郡乎?然民不可勞也。”乃日城南廢寺,花②材治具,躬自督視,鼓舞吏民,不逾

月而告成。

公風姿秀整,氣溫而色莊,口不論臧否,言不及世故。平生無他嗜好,唯喜藏書,蓄古器,傾

家贊以求之不憚。善作詩,傳于士大夫之間,編集于家二十卷。又自取唐史,撰次其人物*美者,各

為詩以紀之。

(取材于蘇過《河東提刑崔公行狀》)

【注】①踣(bo):倒斃。②龍(pi):具備。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世有顯人,為天下望族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與吏民立教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C.乃國城南廢寺國之以饑饃

D.撰次其人物之美者石之鏗然有聲者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蘇舜欽

嗚呼!穆伯長烏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蘇叔才子美作詩悼之,遣人馳吊之;痛夫

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鑒于世,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長,名修。幼嗜書,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記士徒無意處,熟評論之。性剛峭,

喜于背俗,不肯下與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議事堅明,上下合古,皆可錄。然好詆卿弼,斥

言時病,謹細后生畏聞之。又獨為古文,其語深峭宏大,羞為禮部格詩賦?。

天圣末,丞相有欲置為學官者,恥詣謁之,竟不得。常客京師南河邸中,往往醉,暮歸遏地,

如不省持者。夜半,邸人猶聞其誦吟喟嘆聲,因隙窺之,則張燈危坐,苦瞳②執卷以至曙,用是貸其

資。母喪,徒跣自負棕成葬,日誦《孝經》《喪記》,未嘗觀佛書,飯浮屠氏也。識者憐哀之,或厚

遺,則必為盜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

嘻吁!天M厭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廢窮苦終其身,顧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賦數埼只③,常

罹兵賊、惡少輩辱困,其節行至死不變。

【注】①禮部格詩賦:題目、用韻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詩賦。是當時文人考取進士以致身通

顯的敲門磚。②苦崎:使勁睜大眼睛。③賦數跨只:舊指天命不好。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穆伯長以明道元年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碉

B.不肯下與庸人小合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C.則必為盜取去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D.天之厭文久矣而某不量敵之眾寡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天工開物序

【明】宋應星

幸生圣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游薊北。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見

見聞聞。若為士而生東晉之初,南宋之季,其視燕、秦、晉、豫方物,已成夷產;從互市而得裘帽,

現殊肅慎之矢(肅慎是殷、周時期在黑龍江流域的一個部落,曾進貢箭給周成王,以示臣服)也?且

夫王孫帝子,生長深宮,御廚玉粒正香,而欲觀耒相;尚宮錦衣方剪,而想象機絲。當斯時也,披圖

一觀,如獲重寶矣!

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時崇禎丁丑孟夏月,奉新宋應星書于家食

之問堂。

材料二:

乃粒

紈褲之子,以赭衣視笠蓑;經生之家,以農夫為詬詈。晨炊晚餉,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

夫先農而系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為哉?

凡谷無定名。百谷,指成數言。五谷,如麻、菽、麥、稷、黍,獨遺稻者,?著書圣賢起自西

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膏、

饌之中,而猶系之谷者,從其朔也。

(節選自《天工開物?上篇第一乃粒》)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何殊肅慎之矢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B.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C.五谷,則麻、菽、麥、稷、黍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D.以著書圣賢起自西北也臣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4.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務本

夫詳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謂耳聽乎絲竹歌謠之和,目視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給乎辯慧切對之

辭,心通乎短言小說①之文,手習乎射御書數之巧,體鷲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數者,觀之足以盡人

之心,學之足以動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數也,非有小才小智,則亦不能為也。是故能為之者,莫不自

悅乎其事,而無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

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驗,而遠數者難效,非大明君子,則不能兼通者也,

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難。是以治君世寡,而亂君世多也。故人

君之所務者,其在大道、遠數乎?大道、遠數者,為仁足以覆情②群生,惠足以撫養百姓,智足以統

理萬物,權足以變應無端,義足以阜生財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禍亂;詳于聽受,而審于

官人;達于興廢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則君道畢矣。

夫人君非無治為也,失所先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輕重,圣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蓋如此而

已矣。魯昭公儀之習以亟,其朝晉也,禮無違者,然而不恤國政。政在大夫,賢不能用,公室四分,

不圖其終,卒有出奔之禍。故《春秋外傳》日:“國君者,服寵③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

致遠以為明。”何技藝之尚哉?

今使人君聰如師曠,射如夷羿,走追駟馬,力折門鍵,可謂善于有司之職矣,何益于治乎?必

以廢仁義、妨道德,何則?小器弗能兼容。治亂既不系于此,而中才之人所好也。昔潞豐舒、晉智伯

瑤之亡,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賢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藝、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適足以

距諫者之說,而鉗忠直之口也,只足以追亡國之跡,而背安家之軌也。不其然耶?

(取材于徐韓《中論》)

【注】①短言小說:瑣屑而偏頗的言論。②覆幡:施加恩惠。③服寵:重用賢人。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手習乎射御書數之巧圣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

B.則亦不能為也必以廢仁義、妨道德,何則

C.故皆惑于所甘失所先后故也

D.不圖基終不基然耶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重建孟瀆河閘記

楊榮(明)

君子之立政,有可以益國而利乎民者,知無不為,為之有力,雖疲民力而民忘其勞,耗其財而

民不自恤。茍或役于非所當務,則謗怨隨之。其能留聲當時,為利后世者幾希。

材料二:

常州府重建黃田閘記

王直(明)

水之有閘,所以時啟閉謹,蓄泄通舟楫之去來,資田疇之灌溉,其為利大矣。然唯仁民愛物之

君子,斯能耳其利而利之,不然則怠惰縱弛,茍目前之安,忽經久之利,其為民病豈小哉?予于黃田

閘之重建而知其用心之厚也。常州江陰城北黃田港,引江潮貫城中,而出于南門,凡二十里,會夏港

之蔡涇以達于運河,實舟楫走集之地,附郭良田數千頃皆賴其灌溉,港因潮之消長為淺深,長則溢,

消則涸,溢則舟通而足以溉田,涸則田不得受利西舟膠且敗者有矣。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有可以益國而利于民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斯能因其利而利之蒙故業,國遺策

C.消則涸則恥師焉

D.涸則田不得受利畫舟膠且敗者有矣有是四端畫自謂不能者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秦?無道毒天下,六王皆萬乘之國,相踵滅亡。豈無孝子慈孫、故家遺俗?皆奉頭鼠伏。自張

良狙擊始皇之外,更無一人敢西向窺其鋒者。陳勝出于戍卒,一旦奮發不顧,海內豪杰之士,乃始云

合響應,并起而誅之。數月之間,一戰失利,不幸隕命于御者之手。身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

亡秦。項氏之起江東,亦矯稱陳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稱王之初,萬事草創,能從陳余之言,迎孔子之

孫附為博士,至尊為太師,所與謀議,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豈小者哉!

(節選自《容齋隨筆?陳涉不可輕》)

材料二: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周文,陳之賢人也,自言習

兵,陳王與冬將軍印,西擊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奴產子,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將軍田

臧等相與謀日:“周章軍己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

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因相與矯王令以

誅吳叔,獻其首于陳王。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

精兵西迎秦軍于敖倉。與戰,田臧死,軍破。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臘月,陳

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

之陳,扣宮門日:“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

陳王聞之,?召見,載與俱歸。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

是無親陳王者。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秦以無道毒天下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B.陳王與之將軍印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C.國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國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陳王聞之,乃召見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是時,轍亦遷海康,書來告目: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

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灌而實腴,自曹、

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十,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

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子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

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電

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西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

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師范其萬一也。

嗟夫!淵明不肯乃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陵,

以陷于大難,?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苦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

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孔子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

子思同道。”區區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選自蘇轍的《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吾今真有此病,陋不早自知青取之于藍畫青于藍

B.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人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基誰肯信之為國以禮,甚言不讓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口舌,代心孝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轉隔礙,雖寫得暢顯,已恐不如口舌矣,況能如心

之所存乎?故孔子論文日:“辭達而已。”達不達,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無不達者。今人讀古書,不即通曉,輒謂古文奇奧,今人下筆不宜平易。夫時

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左氏去古不遠,然《傳》中

字句,未嘗肖《書》?也。司馬去左亦不遠,然《史記》字句,亦未嘗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數前漢,

不知幾千年遠矣。自司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7欲兼同左、馬,不亦謬乎?中間歷晉、唐,經宋、

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持扯?古文,奄為己有者。昌黎(韓愈)好奇,偶一為之,如《毛穎》等傳,

一時戲劇,他文不然也。

(取材于明代袁宗道《論文》)

【注】①《書》:指《尚書》。②將扯:摘取,比喻抄襲、剽竊。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口舌,代心考也其尤可取考,地名官銜

B.安知非古書街談巷語耶所以學古人之茹毛飲血也

C.自司馬不能同于左氏古人之意,期于飽口腹

D.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馬而近說乃云:……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用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

者,其人與骨皆已朽也,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

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

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

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矮。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

罩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日:老萊子亦楚

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

養壽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俯見秦獻公日:“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

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檐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

宗為魏將,封于段干。世之學老子者則細儒學,儒學亦細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

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選自司馬遷《史記?老子傳》,有刪改)

材料二: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

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

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選自《老子?修身》,有刪改)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問,文中指“詢問”,與“問征夫以前路”(《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問”意義和用法相同。

B.為,文中指“當作”,與“何辭為”(《鴻門宴》)中的“為''意義和用法不同。

C.“強為我著書”與“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兩句中的“強”意義和用法相同。

D.“上善若水”與“若甚憐焉”(《種樹郭橐駝傳》)兩句中的“若”意義和用法相同。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間,有隱君子,姓徐名吉民。別號樂軒居士。居士少業儒,%數試不利,遂去諸生,

懷終隱之志。日以種德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依范文正公故事,創義田義塾。諱言人過,喜

稱人善。又善甘藥,故得藥物最真,凡乞者即與之,以治病多效。得一奇方,必普傳于人。凡數百里

內,僧剎道院,力可新者,皆竭力為之。居士雖外托沉冥,而好讀書,所著奇書最多,遇友人佳詩及

文字,即壽諸石。所居近滄游溪,種樹數十萬株,如云封霧接。居士跨蹇往來其間,與田夫野老,坐

草菜,說耕耘事。手種茗,不啻天池、虎丘。家釀醇酒,清洌異常。居士性不多飲,少飲即酣暢,任

意瀟酒。久之襄集成帙。自號曰《樵歌》云。

嗟乎,詩之累于應酬也久矣!居士隱于樵,故謝絕一切人間應酬。凡意之所不欲言可不得不言,

與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無有。故落筆即有煙云之趣,依稀與陶元亮、王無功相似。

(節選自袁中道《徐樂軒V樵歌〉序》)

材料二:

嗟夫,詩道冬不古久矣!世之號善吟者,往往流連光景,使人馳鷲乎玄虛荒忽之場,控之非有,

挹之非無。至造為奇論,謂詩有生意,須人持之,不爾便將飛去。此何為者哉?殊不知詩者本乎性情,

而不外于物則、民彝者也。

(節選自宋濂《霞川集序》)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數試不利,遂去諸生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B.得一奇方,必普傳于人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

C.凡意之所不欲言則不得不言提刀則立,為之四顧

D.詩道之不古久矣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參考答案:

1.D

A.“為",判斷動詞,是。/介詞,被。句意:家族世代有聲名顯赫的人,是享譽天下的名門望族。/

由此而(導致)自己被殺,國家敗亡,被天下恥笑。

B.“與”,介詞,對,給。/動詞,親附。句意:對吏民進行教導。/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

C.“因”,介詞,憑借,依托。/動詞,接續。句意:于是依托城南一座廢棄的寺廟。/接下來又有饑荒。

D.“之”,都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給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物編排次序。/敲起來可以響亮發

聲的石頭。

參考譯文:

公,字元播,姓崔氏。(崔公)是魏國宰相崔琰的后代,家族世代有聲明顯赫的人,是享譽天

下的名門望族。

崔公為官共四十四年,始終堅守節操。公為人溫和厚道安詳深沉,喜怒不形于色。(他)年少

讀書時,把建功立業作為自己的責任,對于政事認真細致。當初,治理武安州的時候,(崔公)就已

經因為政事處理得當被世人稱頌了。當時,深州、冀州雨水成災,流亡到武安州的百姓數以千計。(崔

公)勸說當地的豪門望族,讓他們拿出糧食,以合理的價格出售,同時對災民進行登記,使他們能夠

買到糧食,而且崔公親臨現場視察監督。直到秋天莊稼大豐收,武安州都沒有因饑餓而死的情況。老

人和小孩,相互攙扶著回去,都說:“讓我們活下來的是崔公。“武安州的老百姓,把崔公良好的政績

記錄下來并上報朝廷,希望朝廷能讓崔公再留任三年,到京城去請愿的竟有五百多人。時人無不為之

驚嘆。后來崔公出任太守,為政力求簡明不繁,不侵擾百姓,致力于抓重大問題,不拘泥于細枝末節,

對吏民進行教導,希望盡量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崇寧年間,皇上詔告天下建造佛祠。崔公當時擔任遂

寧太守,接受皇帝的命令,急忙說道:“遂寧是皇上最初的封地,(在這件事上)怎么能不走在其他

郡縣的前面呢?但又不能使百姓過于勞頓。''于是依托城南一座廢棄的寺廟,準備好建筑材料及工具,

崔公親自督察,鼓舞官吏與百姓,佛祠不到一個月就宣告完成。

崔公風度俊秀,儀態嚴整,心情平靜,態度溫和,面色莊重,不評論人物好壞,說話從不涉及

人情是非。崔公平生沒有別的嗜好,唯獨喜歡藏書,收集古玩,即使拿出全部家產去買也不顧惜。他

擅長作詩,其作品在士大夫之間廣泛流傳,在家將寫過的詩歌編成二十卷的詩集。崔公又從唐史中選

材,給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物編排次序,分別作詩來記述他們的事跡。

2.C

A.介詞,在/介詞,因為;句意:穆伯長在明道元年夏天。/因此十九年了刀刃的鋒利就像剛從磨刀

石上磨好的一樣。

B.介詞,和,同/連詞,和;句意:不肯放棄操守而與庸人有一點點的同流合污。/何況我與你在江邊

的水渚上捕魚砍柴。

C.都是介詞,被;句意:但(這些錢財)肯定會被盜賊偷走。/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里,叫他擔任里

正的差事。

D.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結構助詞,的;句意:上天不喜歡文章很久了。/而我

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

參考譯文:

唉!穆伯長在明道元年夏天,客死于去淮西的途中,他的朋友(我)蘇子美寫了一首詩悼念他,

派人前往吊唁;(我)痛感他的品行沒有廣泛傳播,又記錄下他的幾件事跡,用來給當世作為借鑒,

(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哀悼他。

先生字伯長,名叫修。小時酷愛讀書,他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節句讀,而是一定要探求道理的

本原,把(其他)讀書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記錄下來,反復、深透的分析研究。他的個性剛直清峻,喜

歡離俗背道,不肯放棄操守而與庸人有一點點的同流合污,想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但先生都)堅決

地拒絕了他們。他評議事情明確無誤,全都符合古圣賢之道,全都值得采納。然而先生喜歡斥罵權貴,

指斥時弊,謹小慎微的、循規蹈矩的小人害怕聽他的言語。先生推崇古文,他的文章深峻峭拔,卻羞

于寫題目、用韻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詩賦。

天圣末年,有丞相想任命先生做主管學務的官員,但先生恥于拜訪他,學官終于沒做成。先生

常常寄居京城南河的旅館,常常喝醉酒,傍晚就跑到遠郊,像是很不清醒的人。半夜了,旅館里的人

還聽到他誦讀吟詠,感慨嘆息,就借著隙縫偷看他,看見先生點著燈端正的坐著,使勁睜大眼睛,拿

著書卷(讀)到天亮,因此就借錢給他。先生的母親去世,他光著腳親自背棺材下葬,每天讀《孝經》

《喪經》,未曾看佛書,請和尚吃飯。認識他的人可憐他,有人送了很多錢物(給他),但(這些錢

財)肯定會被盜賊偷走;不這樣(沒人送錢物)他就(生活)困苦,或妻兒(因貧困)死去。

唉!上天不喜歡文章很久了,先生終于因為被黜免而貧困終身,看來他的學問應該不被當世所

容。然而因為命運多舛,先生常常遭受兵禍、惡人的困擾和凌辱,但他的節操品行卻至死不變。

3.D

A.什么/為什么。句意:和古代得到肅慎國進貢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

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這是為什么呢?

B.介詞,對/介詞,被。句意:因為這書和求取功名,一點關系也沒有。/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

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

C.副詞,用于加強判斷/連詞,于是,就。句意:“五谷”是指麻、菽、麥、稷、黍。/德行怎么樣,就

可以稱王呢?

D.連詞,因為。句意:這是因為著書的先賢是西北人的緣故。/臣下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

辭謝不接受任命。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幸運地生在圣明強盛的時代,西南地區云南的車馬,可以直通東北的遼陽;嶺南邊地的游宦和

商人,可以橫游河北一帶。在這萬里的區域內,有什么事物不能耳聞目見呢?如果士人生在東晉初年、

南宋末年,他們會把河北、陜西、山西、河南的土產,看成外國的產品;與外國通商所換得的皮裘、

帽子,和古代得到肅慎國進貢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而帝王的子孫,在深宮中長大,御廚里正飄

著米飯的香味,卻想觀看種田的農具;宮女正在剪裁華美的衣服,卻想象著機杼織布的情形。在這個

時候,打開與這些相關的圖案一看,不就像獲得至寶一樣嗎?

追求功名的文士,可以將此書丟棄在桌子上!因為這書和求取功名,一點關系也沒有。明思宗

崇禎十年(1637)四月,奉新宋應星寫于家食之問堂。

材料二:

那些不務正業的富貴人家子弟,將勞動人民看成罪人;那些讀書人把“農夫”二字當成辱罵人

的話。他們飽食終日,只知道早晚餐飯的味美,卻忘記了糧食是從哪里得來的,這種人真是太多了!

這樣看來,奉開創農業生產的先祖為''神"就十分自然了,這難道只是人為地制造出來的嗎?

谷物并不是一種固定的名稱。百谷是說谷物種類繁多。“五谷”是指麻、菽、麥、稷、黍,其

中唯獨漏掉了稻子,這是因為著書的先賢是西北人的緣故。現在全國百姓所吃的糧食之中,稻子占了

十分之七,小麥、大麥、黍、稷共占十分之三。麻和豆這兩類已經被完全列為蔬菜、糕餅、脂油等副

食使用了,依然將它們歸入五谷之中,只不過是沿用了古代的說法罷了。

4.C

A.介詞,于;/介詞,與。句意:雙手熟習于射箭、駕車、書寫、運算的工巧。/圣人與普通人差異

不在別的。

B.連詞,那么;/助詞,無義。句意:那也不能做到。/肯定會以此而廢棄仁義、妨害道德,為什么呢?

C.都是所字結構。句意:人們都為甘美的東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緣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順序。

D.代詞,代事;/副詞,難道。句意:還不知道考慮后果。/難道不是這樣嗎?

參考譯文:

務本

精詳于瑣細之事,洞察眼前之物,說的是耳朵能夠聽到音樂、歌謠的和諧動聽,眼睛能夠看到

雕刻、顏色的絢麗成章、口里能夠說出機敏靈活、恰切應對的言辭,內心通曉于短言淺論、街談巷語

的文章,雙手熟習于射箭、駕車、書寫、運算的工巧,身體熟練于俯首、抬頭、轉彎、回旋的儀容。

上述這幾點,看上去足以滿足人們的心愿,學習它足以改變人們的志趣,況且,從前君王的非根本的

教導,沒有一定的才華和智慧,那也不能做到。正因如此,那些能做到的人,無不對所做之事而沾沾

自喜,不再去向別人學習的,自以為別人都不能做到這些。

瑣細小事味道甘美,而中正之道純正淡泊;眼前之物容易驗證,而長遠的謀略難以立見成效,

不是圣明君子,就不能夠兩者同時明徹,人們都為甘美的東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卻不愿去做淡泊、

難成的長遠之事。所以太平盛世的君主歷代很少,而昏亂的君主每代都多。因此,君主所必須致力的,

恐怕應在中正之道、長遠謀略上吧?中正之道、長遠謀略,說的是仁德足夠用來覆蓋生民,慈惠足夠

用來撫養百姓,智慧足夠用來管理萬物,機變足夠用來應付無窮變化,道義足夠用來豐富財物器用,

威嚴足夠用來禁止奸惡不法,雄武足夠用來平定災禍混亂;能詳盡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審慎地選取和

任用人才;明達國家興廢的原因,熟知社會安危的區分。能做到這樣,那么為君之道也就齊備了。

那些君王在治國方面并非無所作為,(國亡身危的)緣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順序。道有本有

末,事有輕有重,圣人與普通人差異不在別的,就在于他們知道事情的本末輕重、先后次序,如此而

已。魯昭公急于學習禮儀,他朝拜晉國的時候,不曾有過違背禮儀的事,但是不考慮國家的政事。政

令出自大夫,賢明之士不被任用,國家政權一分為四,還不知道考慮后果,終于有棄國出奔的大禍。

所以,《春秋外傳》說:“國君以使賢明的人受到寵愛為美,以平民百姓生活安寧為樂,以能聽取有

德之言為耳聰,以能使遠方之人歸服為目明。”哪里只是對技藝的崇尚呢?

如今讓君主聽覺如師曠,射箭如夷羿,奔跑能夠趕上馬車,力量能夠摧折門閂,可以說勝任專

職官吏的工作了,但對于治理國家有什么益處呢?事實上,肯定會以此而廢棄仁義、妨害道德,為什

么呢?小的器皿是不能兼收并蓄的。治理和混亂已經與此無關,而這正是中等才智的人所喜歡的。從

前潞國豐舒和晉國智瑤的滅亡,都是他們依仗多方面才能而不仁不義的緣故。所以君主多技能、喜好

小才智,而不通明大道,他的技能、小才智正足以拒絕諫錚者的爭辨而鉗制忠直的言論,只能夠追隨

亡國者的蹤跡,而背離使百姓安定的(正確)道路。難道不是這樣嗎?

5.A

A.乎:介詞,對。句意: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

省。

B.因:根據。/因:沿襲。句意:才能根據它的作用發揮它的價值。/承接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策略。

C.則:表順承,就。/則:表轉折,去叫句意:水少就會干涸。/卻以從師學習為恥。

D.而:表并列,并且。/而:表轉折,去九句意:干涸了,農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會擱淺。/有了這

四種發端卻認為自己不行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君子的為政之道,要能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應該做的,就一定去做,做的時候一定要盡

力,雖然使百姓疲勞但他們也會忘記自己的辛勞,雖然耗費了他們的財產但他們也不顧惜。如果用不

是當前應辦的事役使他們,那么就會帶來指責和怨恨。那些能在當時留下名聲,為后世謀利的人太少

了。

材料二:

河中有水閘,是用來按時開啟或關閉、控制蓄存與泄放、通行船只、灌溉農田的,它有很大的

作用。然而唯有愛護百姓愛惜水閘的君子,才能根據它的作用發揮它的價值,不然的話就會荒廢,如

果僅顧目前的安穩,忽視長久的好處,難道它帶來的危害還會小嗎?我重建黃田河閘,知道要十分用

心。常州江陰城北黃田港,引江水進入城中,江水從南門流走,共長二十里,在夏港與蔡河合流,流

進運河,是船只匯集的地方,附近數千頃良田依靠它的灌溉,港口因水量的增減產生深淺的變化,漲

水就會水滿,水減就會干涸,水滿就能通船就能灌溉農田,干涸就會使農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會擱

淺。

6.B

A.介詞,用/連詞,來。句意:秦國用暴虐無道的行為毒害天下。/君臣牢固地守衛者來窺伺周王朝。

B.均為代詞,他。句意:陳王就授給他將軍印。/我虞常可以替漢天子私下里用弩弓射死衛律。

C連詞,于是/介詞,依靠。句意:于是他們就假傳陳王的命令殺掉了吳廣。/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反過

來損害他。

D.連詞,于是/副詞,竟然。句意:陳勝聽到喊聲,于是下令召見。/鄙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擊的辦法

來探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秦國用暴虐無道的行為毒害天下,曾經六國都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卻相繼被滅。難道(諸

侯王)沒有孝順的有德行的子孫后輩和遺留下的家族訓示?(然而)都抱著頭像老鼠一樣趴在地上(任

其宰割)。自從張良曾經狙擊過秦始皇外,就再也沒有一人敢向西窺伺秦朝的鋒芒了。陳勝出身于戍

守的士卒,短時間內奮發不顧自己的安危,天下的英雄豪杰才開始像云一樣集合,如回聲般響應,共

同奮起而誅滅秦朝。幾個月之間,在一次戰役中失利,不幸被駕車的部下殺死喪命。自身雖然已經死

去,(但是)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將相最終推翻了秦朝。項氏一族在江東起兵,也是假稱奉了陳王的

命令而渡過長江的。而且陳勝在剛剛稱王的時候,許多事情都是粗略的創建起來,能夠聽從陳余的建

議,迎立孔子的孫子孔附為博士,甚至尊奉為太師,(他)與孔附商議謀劃的事情,都不是平庸之輩

崛起后所能想到和做到的,這種志向難道是小小的嗎?

材料二:

陳涉于是自立為王,定國號為張楚。以吳廣為代理王,督率各將領向西進攻滎陽。周文(即周

章,“文”為其字)是陳縣的賢人,自稱熟知用兵之道,陳王就授給他將軍印,率軍向西進攻秦軍。

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驪山的刑徒以及奴隸所生的兒子,全部征發來攻打張楚的大軍,把楚軍全部打

敗了。將軍田臧等人一起密謀說:“周文的軍隊已經潰散,秦國的軍隊早晚會到來,我們包圍滎陽城

久攻不下,如果秦軍一到,必定會大敗。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隊,足以守滎陽就可以了,把其余精銳的

軍隊全部拿來迎擊秦軍。現在代理王吳廣驕橫,又不懂用兵謀略,這樣的人無法和他商量議事,不誅

殺他的話,我們的計劃恐怕會失敗。”于是他們就假傳陳王的命令殺掉了吳廣,把吳廣的首級獻給了

陳王。陳王就派使者賜給田臧楚國令尹的印信,任命他擔任上將軍。田臧就派部將李歸等人堅守滎陽

城,自己帶了精銳的部隊西進到敖倉迎戰秦軍。雙方交戰時,田臧戰死,軍隊潰散。章邯領兵(趁機)

到滎陽城下攻打李歸這些人,打敗了他們,李歸等人戰死。臘月,陳王退到了汝陰,不久又回到下城

父,他的車夫莊賈殺死陳王向秦軍投降。陳勝稱王總共六個月。為王之后,定都在陳地。一位過去曾

經與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同伴聽說了,來到陳縣,敲著宮門說:“我要見陳涉。”守門令要把他捆綁起

來。經他反復解說,才放開他,但仍然不肯為他通報。等陳王出門時,他攔路呼喊陳涉的名字。陳勝

聽到喊聲,于是下令召見,用車載他一起回宮。客人出入宮殿越來越放肆,常常跟人講陳涉從前的一

些舊事。陳王下令斬殺了他。(從此以后)陳王的故舊知交都紛紛自動引退離去,沒有再親近陳王的

人了。陳勝盡管已經死去,但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將相最終滅亡了秦朝,是陳涉首先舉事的緣故啊。

7.A

A.連詞,表轉折。句意:我如今真是有這樣的毛病,但自己沒有及早發現。/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

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

B.介詞,因為。/動詞,做出。句意: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見鄉里小兒。/是誰給您出的這個

主意。

C.副詞,竟然。/代詞,這樣。句意:竟想在晚年將精神(寄于淵明)。/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

卻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D.指示代詞,這。/人稱代詞,他的。句意:這誰能相信呢。/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

謙讓。

參考譯文:

這時我也貶到了海康,子瞻來信告訴我說:“古代詩人,有摹擬古人的詩作,沒有追和古人的。

追和古人是從我開始的。我對于詩人沒有特別愛好的,只好陶淵明詩。淵明作詩不多,但他的詩看似

質樸其實華美,看似清瘦其實豐腴,從曹植、劉琨、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等人以來,都不如他。

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幾十首詩,寫到那得意處,自認為不比陶淵明差多少,現在將要把這些詩收集

起來一并編錄成書,用來留給后來君子。你替我記下這事。但我對于陶淵明,難道是只愛他的詩嗎?

對他的為人,我實在有些感想。陶淵明臨死前告訴他的兒子陶儼等人:,我自幼窮苦,每因家貧,四

處奔波,我性情剛直才智拙笨,與周圍多有抵觸。自己替自己考慮,必定會給你們留下世俗的禍患,

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們年幼卻要遭受饑寒。'淵明這些話,恐怕是實錄啊。我如今真是有這

樣的毛病,但自己沒有及早發現。半生做官,觸犯世人,這就是深深佩服淵明,想在晚年多少學習一

點陶淵明的行為的原因啊。”

唉!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見鄉里小兒。但子瞻做官三十幾年,被獄吏困辱,卻始終不

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難之中,竟想在晚年將精神寄于淵明,這誰能相信呢?雖然如此,子瞻為官,他的

去就進退還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確評判的。孔子說:“傳述古籍而不隨便創作,

相信而且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與老彭相比。”孟子說:“曾子與子思兩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

小小的行跡,是不足用以議論讀書人的啊。

選自蘇轍的《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8.D

A.助詞,表判斷;代詞,用于動詞后,指……之處。

句意:嘴巴所說的言語是代替內心的想法。/其中特別可取之處。

B.結構助詞,的;助詞,主謂之間,無義。

句意: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談巷語呢?/就是學習古人茹毛飲血的結果。

C.介詞,與;介詞,引出對象。

句意:從司馬遷用字與左丘明不同的情況來看。/希望能夠填飽肚子。

D.都是副詞,去卜竟然。

句意:現在的人寫作用字卻要和左丘明、司馬遷完全一樣。/而近來有人卻說:……

參考譯文:

嘴巴所說的言語是代替內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語的功能。克服障礙輾轉表達,一篇文

章就算是寫得通順,恐怕也比不上言語讓人來得明白,更何況是要寫出人內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談

論文章時說:“詞匯(寫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順地表達而已。”文辭是否達意,是辨別文章優劣

的標準。

唐(堯)、虞(舜)還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沒有不能通順地表達思想的作品。今人讀古代的

書籍,如果不能馬上讀懂,往往就說古代文章奇特奧妙,今人下筆寫作不應該平淡淺易。時代有古今

的分別,語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們驚訝地認為是奇特奧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

談巷語呢?左丘明距離古代的時間不算久遠,但《左傳》里的字句卻不曾和《書經》相似;司馬遷距

離左丘明的時代也不久遠,但《史記》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現在,往回倒推到西漢,

不知道經過幾千年的久遠時間,從司馬遷用字與左丘明不同的情況來看,現在的人寫作用字卻要和左

丘明、司馬遷完全一樣,不也是很荒謬嗎?中間經歷了晉朝、唐朝,又過了宋朝、元朝,文人學者并

不少,但卻沒有公然地抄襲模仿古文,而占為己有的人。韓愈喜好奇特的風格,偶爾寫作這樣的文章,

如《毛穎》等傳,但只是一時的游戲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這樣的寫作方式。

9.C

A.正確。

"問''均為動詞,詢問。

句意:孔子到東周去,想要向老子詢問關于禮的學問。/句意: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

B.正確。

“為”:動詞,當作、作為。句意:他的學說把隱秘不求名聲作為主旨。

“為”:語氣助詞,呢。句意:何必告辭呢?

C.錯誤。

“強”:副詞,一定、勉力。句意:堅決要我(為你)寫本書。

“強”:副詞,勉強。句意:外面沒有關系勉強親近的親戚。

D.正確。

“若”均為動詞,像、如同、似乎。

句意: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樣。/句意:好像很憐愛(百姓)啊。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向老子問禮。老子說:

“您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已經死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而且君子遇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