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福州市高一年級質量檢測
語文試卷
(完卷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友情提示:請將所有答案填寫到答題卡上!請不要錯位、越界答題!
一、現代文閱讀(33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
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
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
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
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
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于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
一文不要地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l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
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這自是“士氣”的一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地在一個地方生下根,
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于她的兒女
一般。陌生人對于嬰孩的話是無法懂的,但是在做母親的人聽來都清清楚楚,還能聽出沒有用字音表達的
意思來。
不但對人,他們對物也是“熟悉”的。一個老農看見螞蟻在搬家了,會忙著去田里開溝,他熟悉螞蟻
搬家的意義。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
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
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
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
答復了他的學生。最后甚至歸結到“心安”兩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觸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
他們的歡,做到自己的心安。這說明了鄉土社會中人和人相處的基本辦法。
(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鄉土本色》)
材料二:
杜贊奇在研究19世紀上半葉華北農村國家權力與鄉村秩序時,突破了傳統的“士紳模式”,創造了“權
力的文化網絡”這一新概念來解釋中國鄉村秩序機制。權力的文化網絡包括不斷交錯影響作用的等級組織
和非正式關聯網。諸如市場、宗族、宗教和水利控制的等級組織以及諸如庇護人與被庇護者、親戚朋友間
的相互關聯,構成了施展權力和權威的基礎。這一概念中的“文化”就是扎根于這些組織中且為組織成員
所認同的象征和規范,這些象征和規范賦予文化網絡一種受人尊敬的權威,它反過來又激發人們的社會責
任感、榮譽感,從而促使人們在文化網絡中追求領導地位。
一旦將目光投向更加日?;泥l村生活,我們會在發現杜贊奇“權力的文化網絡”具有較強解釋力的
同時,發現其不足之處。杜贊奇對鄉村秩序的關注主要著眼于鄉村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權力關系,而事
實上,普通村民之間普遍存在因人情而產生的微觀權力關系,它們共同維系著村莊社會秩序,構成了一個
立體性的整體。
在經典的社會學理論中,人們總是強調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立。在這種二元對
立的框架下,都市人老于世故、精打細算,冷漠無情、麻木不仁,而鄉下人則淳樸、厚道、真誠、不善欺
詐。然而,伴隨著現代化進程,中國農民在心理上越來越趨同于都市人,這使得經典的二元分析框架捉襟
見肘。
今天的鄉村社會,農民開始擺脫土地的束縛,家庭的生產生活已經突破了村莊社區的邊界,被市場經
濟整合到更大的社會范圍中;農民與外部世界頻繁互動,其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鄉土性越來越淡薄,
他們不再留戀鄉村生活。鄉村社會的一切正在被重塑。然而,當前中國農民生活結構和心智結構的變化,
并未使鄉村走向城市式的法治秩序,并未使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傳統鄉村
的社會形態和秩序機制。而對熟人社會之理論意涵的深入挖掘,其價值和意義正在于此。
(選自陳柏峰《半熟人社會:轉型期鄉村社會性質深描》)
1.根據材料一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于斯、死于斯”體現了鄉土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的限制性和穩定性。
B.“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以此引發法律效力,這是鄉土社會士氣的表現。
C.“熟悉”是鄉土社會的重要特點,人與人交往大都從日常接觸中摸熟性格,做到心安。
D.費孝通用孔子對“孝”因人而異答復的例子,來證明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
2.下列對材料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贊奇“權力的文化網絡”可全面解釋熟人社會各階層鄉民的權力關系與秩序機制。
B.普通村民之間普遍存在因人情而產生的微觀權力關系,是村莊社會秩序的一部分。
C.經典的二元分析框架難以有效應對當前中國農民生活和心智變化帶來的社會形態變化。
D.對熟人社會理論意涵的深入挖掘,有助于重新認識傳統鄉村的社會形態和秩序機制。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的一項是()
A.《社戲》中雙喜提議借八叔的船載“我”去看社戲,并為“我”的安全“寫包票”。
B.《哦,香雪》中未通火車前的臺兒溝,它的十幾戶鄉親祖祖輩輩居住在大山深處。
C.福建永定土樓的著名景點承啟樓、振成樓、福裕樓,商販和游客川流不息。
D.每逢春節,小明一家都會回到鄉下老家,給家族的叔伯長輩們拜年、問安。
4.閱讀學術著作要調動已有的經驗,關注作者如何運用材料,提出概念,闡釋觀點。請你根據兩則材料,
參考范例,完成表格。
材料概念觀點
從前: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
熟人社會
長大的。
陌生人社會
現在: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鄉村社會的一切
正在被重塑。(材
從前:像植物一般地在一個地方生下
①______料二)
根。
②______
現在:農民開始擺脫土地的束縛。
從前:③______禮治
現在:④______法治
5.通過上面的材料,你對學術研究的方法可以獲得哪些認識?請根據材料分析概括。
【答案】LB2.A3.C
4.①.鄉土性/土氣/封閉性;②.現代化/城市式/開放性;③.我們大家是熟人,
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
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規矩是最可靠的。(也可以舉日常生活、文學作品中婚喪嫁娶、差序格局等現象)④.
被市場經濟整合到更大的社會范圍中/重視訂立契約。(也可以舉日常生活法律保護權益,團體格局等現
象)
5.參考答案
研究方法:
(1)田野調查。材料一基于田野調查的研究,提煉典型現象,形成概念,通過辨識、分析、比較、歸納,
獲得新的理論發現。
(2)文獻研究。材料二分析前人學術成果,即杜贊奇“權力的文化網絡”理論的優勢與不足,歸納社會變
化現象,引發對學術課題的進一步研究。
【解析】
【導語】材料一闡述鄉土社會是“熟悉”“無陌生人”的社會,從信任源于對規矩熟悉、對人對物熟悉、
認識個別化等方面說明其特性;材料二先介紹杜贊奇“權力的文化網絡”概念,指出其不足,還提到傳統
二元分析框架捉襟見肘,當下鄉村鄉土性淡薄但未變法治秩序,需重識鄉村社會形態和秩序機制。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這是鄉土社會士氣的表現”表述有誤,這是陌生人社會的交易表現。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可全面解釋”表述有誤,材料二原文“我們會在發現杜贊奇'權力的文化網絡'具有較強解釋力的同
時,發現其不足之處”,可見不能全面解釋,存在不足。
故選A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商販和游客川流不息”,商販與游客并非屬于土樓所在的鄉土社會,因此不能作為論據支撐觀點。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從前像植物一般地在一個地方生下根”體現了鄉村社會中人們對土地的依賴,長期固定在一個地方,
具有很強的鄉土性、土氣以及封閉性,所以“鄉土性/土氣/封閉性”作為概念準確概括了從前的特點;
②“現在農民開始擺脫土地的束縛”,意味著打破了以往對土地的依賴,向更開放、更具流動性的狀態發
展,類似于城市的發展模式,具有現代化、城市式和開放性的特征,“現代化/城市式/開放性”能很好地
概括現在的情況。
“禮治”與“法治”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治理和規范方式。
③“從前”的觀點列舉了“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在鄉土社會中法律
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規矩是最可靠的”等,這些都
表明在鄉土社會中,基于熟人關系和對傳統規矩的熟悉與信任來維系社會秩序,靠的是禮治;
④“現在”的觀點“被市場經濟整合到更大的社會范圍中”以及“重視訂立契約”,體現了現代社會人與
人之間關系變得陌生,需要通過契約和法律來規范行為、保障權益,屬于法治的范疇。
這些觀點的列舉從材料中準確提取了體現兩種治理方式的關鍵內容,很好地支撐了“禮治”和“法治”這
兩個概念。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1)田野調查:材料一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的研究運用了田野調查方法。他深入到鄉土社會的實際環境中,
觀察和了解鄉土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方面。從文中對鄉土社會中“生于斯、死于斯”“熟人
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對物的熟悉”等典型現象的描述,可以看出是基于對鄉土社會實際生活的觀
察與體驗。通過對這些典型現象的提煉,形成了“鄉土社會”“熟人社會”等概念。并且在分析過程中,
對鄉土社會中人和人、人和物的關系進行辨識、與現代社會(陌生人社會)進行比較,對信任的來源、認
知方式等進行歸納,從而獲得了對鄉土社會獨特性的新理論發現,如鄉土社會的信任基于對規矩的熟悉,
認識是個別的而非抽象普遍原則等,體現了田野調查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文獻研究:材料二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文獻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前人學術成果(杜贊奇“權力的文化
網絡”這一概念及相關理論)的分析,來推進自身的研究。作者首先介紹了杜贊奇“權力的文化網絡”概
念的內涵,即包括等級組織和非正式關聯網,以及其中“文化”的含義。然后指出在關注日常鄉村生活時,
發現這一理論雖然有較強解釋力,但存在對普通村民之間微觀權力關系關注不足的問題。同時,作者還結
合社會變化現象(如中國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心理趨同于都市人,鄉村鄉土性淡薄但未走向城市式法治秩
序等),對前人理論進行思考,進而引發對重新認識傳統鄉村社會形態和秩序機制這一學術課題的進一步研
究,展現了文獻研究在學術研究中通過分析前人成果、發現問題、推動研究深入的過程。
(二)現代文閱讀H(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歷史的炮樓
鐘法權
一只只凌空飛翔的海鷗,在蔚藍的天空下發出歡快的高歌。海鷗的身影掠過炮樓,在椰林的上空久久
回蕩。
在老龍頭與龍身的銜接處,高高聳立著一座高約十米的方形磚混三層建筑,這座方形的建筑不是寺塔,
而是有著滄桑歷史沉淀的炮樓。它是中國守邊人的難忘記憶,也是中國軍人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歷史見證。
據史料記載,炮樓最初為木質塔樓,因易腐爛,又常被臺風卷入大海,所以屢建屢毀。到了清朝晚期
才改為石砌,受技術條件限制,塔高僅三米半,一樓住人,二樓執哨。因為大海茫茫,路途遙遠,因為交
通條件落后,后勤給養跟不上,彼時僅派幾名兵士守衛,一年輪換一次。到了民國時期,石砌的炮樓再次
加高,守島的最高長官為少尉軍銜,統領人數在一個班左右。
在中國近現代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南海西沙風起云涌。永興島與西沙眾多的兄弟島穩一樣,先后
兩次被列強占領。第一次是一九三二年,法屬印度支那政府占據了包括永興島在內的整個西沙群島。法國
人侵占永興島后,為守住這個海上交通要塞,構筑了簡易防御工事,將老龍頭月學子處三米半的塔樓升高至
四米,改炮樓與瞭望警戒兩用,并在炮樓不遠的灣口一側修建了簡易營房,建起了臨時軍港。一九三九年,
日軍為侵略東南亞國家,打通南海交通航線,武力侵占了永興島等島嶼。據當年的漁民回憶,日軍占領永
興島后,駐島人數并不多,大約在一個班左右,最高長官為少佐。他們在島上構筑防御工事,在永興島西
側制高點修建了九米高的炮樓。
“侵略者們在龍身修炮樓,等同于在太歲頭上動土,驚動了南海龍王,自然在三沙待不長久?!崩蠞O
民信誓旦旦地說。
侵略者終有失敗的這一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聲音迅速傳遍全球,
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艱苦卓絕,根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日本占據的南海島礁,全部由中國
戰區接收。一九五O年五月一日,隨著海南島全境解放,我人民海軍逐步從起義的國民黨海軍手中接管了
南海諸島,三沙的一個個島嶼與新中國的千萬里江河,從此融為一體。
如今,四方形的炮樓是永興島最古老、最具歷史標志性的建筑。守島部隊把參觀炮樓作為新同志上島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炮樓是獨特的,不是人們想象的圓桶形,而是傳統的四方形,與建在長城上的烽火臺和瞭望臺類似,
底寬上小,一共三層,四面開方孔,便于瞭望、射擊。頂層是個平臺,四周用石頭砌著防護墻,護墻高約
一米二,每一邊的護墻都留著兩個方孔,分上下兩層,便于跪姿和站姿射擊。從頂層防御設計上可以看出,
炮樓的平臺才是瞭望與防御兼顧的要地。
老漁民一字一句地跟我講:“三沙諸島歷來就是我國漁民的避風港,是鄭和下西洋休整的棲息地,是
守衛邊防海島的屯軍島,可見永興島、甘泉島、北島等島嶼無不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島。我們可以
理直氣壯地向世人鄭重宣告,我們守衛的寶島,早就是我們祖祖輩輩停船避風棲息的領土。
置身于炮樓的平臺上,我只覺眼界一下子變得無比開闊,倚墻遠眺,波濤洶涌的大海仿佛換了另一副
模樣。眼前的大海平靜而透明,波濤似乎不再翻滾。只有層層疊疊的輕波細浪。身穿潔白羽毛外套的海鷗,
在藍色的天空下展翅翱翔,以優美的隊形從老龍頭的上空飛越而過,返回時繞著老龍頭盤旋一圈后,飛向
西北頭的軍港。如此不惜周折,仿佛是為了與站在炮樓上的人們共同歡呼繁榮昌盛的景象。
這是我第二次站在四方形的炮樓上,第二次近距離地與成群的海鷗頻頻相遇。眼前的一切是那樣的神
奇和美好,仿佛置身于五光十色的夢幻中,一切都是那樣悅動人心。島上的椰樹隨風搖曳著綠色的短裙,
碧?;@天間的海鷗唱著醉人的情歌,燈塔一旁軍港里的波濤正層層疊疊相擁相依、永不停息地朝岸邊奔涌,
老龍頭下的珊瑚礁、在起起伏伏的波濤中若隱若現。
看著眼前的景致,一種激情在心里澎湃,眼前的一切,就是一幅獨一無二的山水畫、一首催人奮進的
勵志詩。我用手摸了摸長滿斑塊的青石瞭望孔,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窗口,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動,不知不
覺間,雙眸一片潮濕。
(選自《人民文學》,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描繪了海島的天空、海鷗、炮樓、椰林,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又充滿生機的氛圍。
B.文章多處寫到海鷗飛翔歡歌于碧海藍天、炮樓軍港,增強畫面感,場景描寫更加立體生動。
C.文章描繪海島風光,敘述炮樓歷史現狀,以鏗鏘有力的筆觸將自然與人文之美融為一體。
D.篇末將眼前之景比作山水畫和勵志詩,情景交融,超越單純視覺感受,將其升華為精神鼓舞。
7.關于文中老漁民的兩個段落(第5段和第9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太歲頭上動土”,這種說法雖帶有民間神話色彩,但體現了老漁民樸素的愛國情懷。
B.老漁民對三沙諸島歷史飽含深情的講述,從民間視角為捍衛國家主權提供了有力支撐。
C.“歷來就是”“無不是”“早就是”這些詞傳遞了老漁民對這些島嶼主權歸屬的堅定信念。
D,兩個語段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塑造了老漁民作為歷史見證者勇敢與自豪的形象。
8.文章末尾,作者“不知不覺間,雙眸一片潮濕”,請聯系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9.文章如何用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來深化主旨?請簡要分析。
【答案】6.C7.D
8.①觸摸瞭望孔,想起歷史的曲折與滄桑,心生感慨。
②為中國軍民世代守衛寶島的艱辛而感動。
③為祖國今日的繁榮昌盛而自豪。
④為現實生活的安寧美好而喜悅。
9.①在寫眼前之景的同時,回顧了炮樓的歷史變遷,凸顯軍事功能,強調和平的珍貴。
②以當地漁民的回憶與口述,還原了炮樓的歷史,強化了島嶼主權歸屬的歷史事實。
③通過時空變換,使讀者既能感受炮樓的滄桑歷史,又能感受其現實意義,深化文章主題。
【解析】
【導語】文章圍繞永興島炮樓展開,先寫其外觀,接著追述從清朝到民國的修建變遷,以及近現代被法、
日侵占改建的歷史。如今它是愛國教育場所,作者登樓目睹碧海藍天、海鷗椰樹等美景,觸摸炮樓,既感
歷史滄桑,又因當下繁榮而心潮涌動,抒發了深沉的愛國情懷。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C.“鏗鏘有力的筆觸”表述不準確,本文語言風格整體較為細膩、抒情,如“身穿潔白羽毛外套的海鷗,
在藍色的天空下展翅翱翔,以優美的隊形從老龍頭的上空飛越而過,返回時繞著老龍頭盤旋一圈后,飛向
西北頭的軍港”等描寫,充滿了詩意和溫情,并非“鏗鏘有力”。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D.“動作、心理的描寫”錯,文中這兩個關于老漁民的段落主要是通過語言描寫來展現老漁民的形象和情
感等,并沒有動作和心理描寫。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和情感的能力。
①炮樓見證了從木質易毀到石砌改建,再到被列強侵占等曲折歷史。作者觸摸瞭望孔,仿佛觸摸到歷史窗
口,過去的艱難、屈辱與動蕩喚起內心感慨,引發情感共鳴而落淚。
②過去守島條件惡劣,人員少、后勤難,且經歷抗擊外敵入侵。作者聯想到軍民為守護寶島歷經的艱辛和
做出的犧牲,被他們的奉獻精神深深打動,從而雙眼濕潤。
③如今祖國繁榮昌盛,能有效守護領土,與曾經的被侵略形成鮮明對比。作者站在炮樓,看到祖國的強大,
為國家的發展變化感到無比自豪,激動之情化作淚水。
④結尾描繪的海島美好景象,如椰樹搖曳、海鷗歡唱、軍港安寧等,展現出當下生活的和平美好。作者為
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而喜悅,這種喜悅通過“雙眸一片潮濕”得以抒發。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方式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①現實中描繪海島寧靜美好之景,如海鷗飛翔、榔林搖曳。歷史上則講述炮樓從木質到石砌的變遷,以及
曾被列強侵占的經歷?,F實與歷史的對比,讓讀者意識到如今和平的來之不易,強調了和平的珍貴,深化
主旨。
②借老漁民回憶和口述,如“三沙諸島歷來是我國漁民避風港”等表述,從民間角度呈現歷史,強化了永
興島等島嶼主權屬于中國的歷史事實,激發讀者愛國情懷,深化了維護國家主權的主旨。
③文章在描寫當下站在炮樓所見之景與講述炮樓歷史間切換。時空交織使讀者既體會到炮樓的滄桑歷史,
又看到其在現實中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的意義,深化了炮樓所承載的愛國精神和歷史責任等主題。
二、古代詩文閱讀(44分)
(-)課內文言文積累(本題共3小題,11分)
10.一詞多義現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請為“信”的義項選出相應的例句。
A.??驼勫?,煙濤微茫停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
C.與朋友交而不停乎?(《論語?學而》)
D.低眉值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
【答案】①-④:CBA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故選C。
②句意: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故選B。
③句意:海外來客們談起瀛洲,煙波渺茫實在難以尋求。故選A。
④句意:她低頭隨意慢慢地連續彈奏,盡情地傾訴心底無限的傷心事。故選D。
11.古為今用,現代漢語中仍存留很多古漢語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于福建福州”與“學于余”(《師說》)句式相同,都是狀語后置。
B.“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荷塘月色》),“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
色故”(《琵琶行》),兩句中的“顏色”意思相同。
C.“富國強兵”中的“富”“強”,與“泣孤舟之整婦”(《赤壁賦》)中的"泣”,同屬使動用法。
D.“肉夾饃”與“生石罅”(《登泰山記》),皆有省略介詞“于”。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類活用、一詞多義以及特殊句式的能力。
A.正確,相同,都是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福建福州生”“于余學”。句意:在福建福州出生。/向我
學習。
B.錯誤,不同。色彩;/容貌、臉色。句意:兄弟從軍老鴇死家道已經破敗,暮去朝來我也漸漸地年老色衰。
C.正確,相同?!案弧薄皬姟?,使……富足、強大;/“泣”,使……哭泣。句意: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D.正確,相同,都省略了介詞“于",完整的表達為“肉夾于饃”“生于石罅”。句意:在饃里夾肉。/生
長在石頭的縫隙里。
故選B。
12.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答案】(1)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2)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生”,通“性”,天性,資質,稟賦;“善”,善于;“假”,借助、利用;“物”,外物,各
種客觀條件。
(2)“夫”,發語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不譯;“庸”,豈,明B,怎么;“年”,年齡;“之”,
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乎”,語氣助詞,相當于“呢”。
(二)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金石錄后序(節選)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用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時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
李族寒,素貧儉。每期顰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
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攀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
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
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梨。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
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
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
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o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o故雖處憂患困窮,而
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
必懲責揩完涂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西反取慘懦。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
首無明珠、翠羽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利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
聲色狗馬之上。
(選自《李清照集校注》)
1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中即舉杯A大笑B至茶傾覆C懷中D反不得飲E而起F甘心G老是鄉矣
1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女子出嫁日歸,與《靜女》中“自牧歸英”的“歸”意思不同。
B.朔望,農歷初一、十五,與《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晦”皆以月相記日。
C.絕,極、最,與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的“絕”意思相同。
D.而,連詞,表轉折,與《師說》中“則群聚而笑之”的“而”用法相同。
1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明誠作太學生時,常典當衣物購買碑文,后出外做官,更是立下收盡天下古文奇字的志向。
B.夫婦倆的親朋也幫助收集并抄錄佚詩、逸史,遇到珍品,也都幫忙購買,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C.李清照夫婦即使身為貴家子弟,面對索以高價的徐熙牡丹圖,也因無法籌錢,只能望之興嘆。
D.夫婦倆節衣縮食,節省開支購買書籍,只要字不殘缺、版本沒有錯誤,就買下存作副本。
1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17.文末李清照感慨“樂在聲色狗馬之上”,請結合文本說說“樂”在何處。
【答案】13.BDF
14.D15.B
16.因此,即使身處憂患困窘之境,但也不改變志向。
17.(1)得書之樂:得到書籍,夫婦倆一起校勘、整理書籍。
(2)賞玩之樂:賞玩書畫、古玩,指摘瑕疵。
(3)賞玩之樂:賭書潑茶之樂。
(4)成就之樂:收藏的古籍,在精致和完整上超過許多收藏家。
(5)成就之樂:家傳的《周易》和《左傳》,原有兩個版本源流,文字最為完備。
(6)藏書之樂:起書庫,做大櫥,給書冊編號。
(7)枕書之樂:書籍羅列在幾案上,堆積在枕席間,隨意倚靠,心滿意足。
【解析】
【導語】本文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她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收集的生活情景。文章展現了夫婦
二人對文化的深厚熱愛與執著追求,即使在困頓中亦不失志趣。文中“樂在聲色狗馬之上”一句,深刻表
達了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珍視超越物質享受。全文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不僅記錄了他們夫婦的生活片
段,也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的文化追求與生活態度,具有很高的文學與歷史價值。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猜中了的便舉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反而飲不到一口。真愿意這樣過一輩子。
“至茶傾覆懷中”是“中即舉杯大笑”的結果,二者中間B處斷開;
“至茶傾覆懷中”是“至茶傾(于)覆懷中”的省略,與“反不得飲而起”構成因果關系,二者中間D處
斷開;
“甘心老是鄉矣”前省略主語“我們”,故F處斷開。
故選BDFo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A.正確。女子出嫁/同“饋”,贈送。句意:出嫁從此屬趙氏的人。/從郊區回來贈送我初生的茅草。
B.正確。
C.正確。句意:要走遍四方邊遠之地。/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
D.錯誤。連詞,表轉折/連詞,表修飾。句意:卻反而心生不安。/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譏笑人家。
故選D。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親朋……并抄錄佚詩、逸史,遇到珍品,也都幫忙購,買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錯誤,親戚、朋友幫
助了收集,但并沒有幫助抄寫和購買,“浸覺有味,不能自己”的主語也是夫婦倆。
故選Bo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故”,因此;“窮”,困窘之境;“屈”,改變志向。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1)得書之樂:文中“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明確體現了夫婦二人在得到書籍后,共同進
行??薄⒄淼倪^程,享受著獲取知識、完善書籍的樂趣。
(2)賞玩之樂(指摘瑕疵):“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表明夫妻
二人對得到的書畫、古玩等進行仔細賞玩,通過指摘其中的瑕疵來品味和研究,這一過程充滿樂趣。
(3)賞玩之樂(賭書潑茶):“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
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生動地描繪了李清照與
丈夫賭書潑茶的場景,夫妻間的這種互動充滿情趣,是一種獨特的賞玩之樂。
(4)成就之樂(收藏書籍超過他人):“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說明他們收藏的古籍
在品質上超越了眾多收藏家,這讓他們在收藏領域獲得了成就感。
(5)成就之樂(家傳書籍完備):“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表明家傳的《周
易》和《左傳》文字最為完備,這是家族傳承的一種成就,也是他們的快樂來源之一。
(6)藏書之樂:“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詳細描述了他們建立書庫、為書編號的過程,
體現了對藏書的精心管理和珍視,從中獲得了樂趣。
(7)枕書之樂:“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描繪了書籍擺
滿幾案、堆積在枕席之間的情景,他們沉浸在書籍的世界中,隨意倚靠,心領神會,這種與書籍親密接觸
的狀態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參考譯文:
金石錄后序(節選)
李清照
我在建中靖國元年,出嫁從此屬趙氏的人。當時先父是禮部員外郎,明誠的父親是禮部侍郎。丈夫趙
明誠年方二十一歲,正在太學當學生。趙、李兩家本是寒門,向來清貧儉樸。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
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里,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果實回來。兩人對著買回來的碑文
一起欣賞著,反復研究,自認為夫妻二人像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兩年以后,明誠出仕
做官,便立下即使節衣縮食,要走遍四方邊遠之地,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來的志愿。日積月累,
碑文也越積越多。因為趙明誠的父親在政府工作,其中還有親戚和老朋友掌管國家圖書和編修史志,常常
可以看到像《詩經》以外的佚詩、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從魯國孔子舊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發掘出來
的古文經傳和竹簡文字,于是就盡力抄寫,漸漸感到趣味無窮,到了難以自控的地步。從那以后如果看到
古今名人的書畫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還是脫下衣服去當了也要把它買下來。曾記得崇寧年間,有
一個人拿來一幅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價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即使是官宦子弟,但要籌備二十萬銅錢,
談何容易啊。夫妻二人把玩了它兩夜,想盡辦法也籌不到錢,只有還給了賣家。夫婦二人互嘆可惜,為此
不開心了好幾天。
后來明誠罷官,帶我回青州故鄉閑居了十年。夫婦勤儉持家,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明誠復官后,
又接連做了萊州和淄州的知州,把他的全部俸祿拿出來,從事書籍的校勘、刻寫。每得一本書,我們就一
起???,整理成類,題上書名。得到書畫和彝、鼎古玩,也摩挈把玩或攤開來欣賞,指出存在的不足,每
次等到蠟燭燒完才去睡覺。因此所收藏的古籍,在精致和完整上超過許多收藏家。我天性博聞強記,每次
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著堆積的書史,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二人以猜
中與否來定勝負,然后以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后。猜中了的便舉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
反而飲不到一口。真愿意這樣過一輩子。因此,即使身處憂患困窘之境,但也不改變志向。收集的書籍達
到了要求,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如需講讀,就拿來鑰
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后取出所要的書籍。有誰稍稍損壞或弄臟了書籍,定要懲罰他揩干凈修改好,
不再是以前那樣隨便很不在意書籍的作風。所以想求得舒心卻反而心生不安。我性子實在忍耐不住,就想
辦法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件繡有文彩的衣裳,頭上沒有明珠翡翠的首飾,室內沒有鍍金刺繡的家具。
節省下來的錢遇到想要的書籍,只要字不殘缺、正規版本,就馬上買下,儲存起來作為副本。向來家傳的
《周易》和《左傳》,原有兩個版本源流,文字最為完備。于是羅列在幾案上,堆積在枕席間,我們意會心
謀,目往神授,這種樂趣遠遠超過那些追逐歌舞女色斗狗走馬的低級趣味的人。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18.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閉門幽居,情緒低落,但見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內心也漸漸歡欣起來。
B.“春歸秣陵樹”著眼目之所見,“人老建康城”著眼心之所感,對仗工整,意蘊豐富。
C.下片詞人回憶“感風吟月”的往事,對比今昔,感慨“老去無成”,自憐“憔悴更凋零”
D.這首詞詞境悲凄,與《聲聲慢》(尋尋覓覓)相似,與《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不同。
19.葉嘉瑩認為,李清照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女性的“柔婉”,還表現出一種超越性別的“高遠”。請以“柔
婉”或“高遠”為關鍵詞,結合《金石錄后序》(節選)和《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寫一段點評文字,
100字左右。
【答案】18.A19.李清照的作品滿是“柔婉”?!杜R江仙》里,“庭院深深深幾許”,疊字繾綣,深閨
孤寂盡現,愁緒柔美。《金石錄后序》憶往昔賭書潑茶,盡是琴瑟和鳴的歡樂,溫馨暖人。她以女性視角,
將生活悲喜化作細膩文字,動人心弦。
或:李清照作品透著“高遠”之氣?!杜R江仙》里,春鎖庭院,詞人觸景生情,今昔對比,滿是身世飄零、
黍離之悲的沉郁?!督鹗浐笮颉窇浗鹗瘯嬍詹兀缘溲胖P,懷高遠之志。她打破了閨閣題材,境界超
脫,令人嘆服。
【解析】
【導語】李清照此詞借庭院之景,寫春日感慨。先繪深院閉鎖,再寫春歸人老,憶往昔感懷,嘆如今憔悴,
“無意思”“沒心情”盡顯落寞,抒發了深沉的遲暮與孤寂之感。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
A.“內心也漸漸歡欣起來”錯誤。大地春歸,春景的美好讓詞人想起美好的青春過往,又比照著現在的年
老飄零,流落江南,心境日漸悲凄。
故選Ao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結合題干要求可知,作答時可選“柔婉”或“高遠”的其一為關鍵詞,寫出點評文字。
以“柔婉”為關鍵詞,先分析《臨江仙》里的意象和詞句,挖掘其中委婉含蓄的情感?!巴ピ荷钌钌顜自S”
一句,疊字繾綣,深閨孤寂盡現,愁緒柔美?!督鹗浐笮颉肥且黄钋逭諑в凶詡餍缘纳⑽?,介紹了趙明
誠、李清照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后三十四年間的憂
患得失,婉轉曲折,細密詳實,語言簡潔流暢。書中李清照把她對丈夫趙明誠的真摯而深婉的感情,傾注
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筆中,娓娓動人地敘述著自己的經歷和衷曲,使讀者隨著她的歡欣而歡欣,隨著她的悲
切而悲切,心馳神往,掩卷凄然。如書中憶往昔夫妻二人賭書潑茶,盡是琴瑟和鳴的歡樂,溫馨暖人,她
以女性視角,將生活悲喜化作細膩文字,動人心弦。
以“高遠”為關鍵詞,寫作時先從《臨江仙》中選取能體現高遠之感的詞句,分析其如何將個人與大環境
相聯系,體現滄桑感。《臨江仙》里,“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是春鎖庭院的
景象,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層深,云霧繚繞的樓閣門窗經常關閉。騁目四望,只見柳梢返青和梅枝
吐蕊的景象越來越分明了。詞人觸景生情,”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今昔對比,滿是身世飄零、
黍離之悲的沉郁?!督鹗浐笮颉方榻B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
容與成書過程,作答時結合《金石錄后序》里憶金石書畫收藏,以典雅之筆,懷高遠之志,她挖掘超越個
人情感、上升到對文化堅守層面的內容,李清照打破了閨閣題材,境界超脫,令人嘆服,體現了作品的高
遠。
(四)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
2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骨氣,乃人之脊梁。李白",”的傲岸,鄭板橋“千磨萬擊還堅
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毅,都是骨氣的表現。
(2)在閱讀經典時,有些同學只摘抄妙語警句,而不注重汲取智慧。這真可謂《師說》中的
(3)古人寫詩常?;玫涔时磉_心志,比如曹操《短歌行》用“,”
表達愿與天下英才一起成就偉大功業的雄心壯志。
(4)面對風景名勝,我們常會發出“絕美”“啊啊啊”的感嘆,姚鼐卻能以簡潔雅致的語言
“,",寫出泰山的奇偉瑰麗,讓人神往。
【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②.使我不得開心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③.
小學而大遺④.吾未見其明也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
瑟吹笙/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⑦.蒼山負雪⑧.明燭天南(汶水、徂徒如畫,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摧、遺、明、衿、悠、呦、瑟、哺、負、徂、臾、采、承、絳、僂。
三、語言文字運用(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們常說“獨木不成林”,可看到這棵樹你會發現,原來“獨木”也能“成林”。
這是一棵千年古榕樹——歲月的痕跡早已爬滿樹干,它的枝葉依舊繁密。遠看,樹冠如一把撐開的大
傘,蒼翠蔥蘢,傲首云天。
這棵古榕樹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青口鎮東臺村下社自然村。從城區出發,驅車一個半小時,再走
半小時山路,才能一睹其真容。也因地處偏僻,古榕樹自然生長至今,幾乎未受過人為破壞。
樹之碩大很是罕見。當地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樹高有29米,胸徑3.99米,粗壯的樹干差不多要12
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①w6il6ng(),平均冠幅41.5米,樹齡已有1500多年。更為奇特的是,樹只一棵,
樹干卻有兩根。原來,榕樹落地生根,主樹長出的氣生根落地長成了新的樹干。兩根樹干的枝條雙雙橫向
生長,遠遠看去,如一雙手在空中“交握”,又如一座天然的拱門,面向山谷撐開,仿佛迎接八方來客。
福州又稱"榕城"。榕樹是福州的市樹,千百年來與福州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連。今天,在福州的大街
小巷、房前屋后、山坡河岸,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榕樹比比皆是。福州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
榕樹生命力頑強,在貧②港土地、亂石破崖都能破土而出。
2013年,經福建省綠化委員會、福建省林業廳聯合評選,下社自然村這棵古榕樹被評為“福建榕樹王”。
夏日乘涼、老人散步、孩童嬉戲……古榕樹年復一年的陪伴,承載著村民們的情感寄托。A近年來,東
臺村還多了慕名而來的外地不少游客,人們爭相一睹“榕樹王”的真容。B村里的農家樂、鄉村游也因此得
到了蓬勃的發展。暖陽下,村民吳喜平正在蓋新房?!懊總€房間都配有衛生間,等游客再多些,我也開一
家自己的民宿!”吳喜平語氣里滿是期望。
不遠處的千年古榕靜立,一如過去的年月,守護著古村,也守護著每一位村民的期盼...
21.請為文中①處的拼音選擇正確的漢字,為2處的加點漢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①A.圍籠B.圍攏②瘠A.jiB.ji
22.下列句子中的“自然”與文中加點的“自然”,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她很激動,不覺微微地紅了臉,動作也顯得更不自然了。
B.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C.山川之美,自然之趣,實乃天地之精華。
D.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
23.文中標AB處有一處表述不當,請選出答案標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4.近期,福建文化館開展“最美家鄉風物”評選活動,下社村已為“福建榕樹王”選好配圖,并寫好文字
簡介的頭尾部分。請你結合材料,從特點、價值等角度,在空白處補寫一段話,完成作品。
“福建榕樹王”生長于福州市閩侯縣青口鎮下社村。
它極具保護與研究價值。
【答案】21①B②A22.D
23.A,改為: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語序不當)
24.參考答案:它樹干粗壯,枝葉繁茂如云,冠幅廣闊,形態奇特,為千年古榕。它生命力強韌,見證歷史
滄桑,承載村民深情,是自然與人文的雙重瑰寶。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①圍攏:從四周向某點聚攏;圍繞靠攏。
故選Bo
②“貧瘠”的“瘠”應讀m
故選Ac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不同語境中詞語含義的能力。
文中的“自然”指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
A.是不勉強,不拘束,不呆板的意思;
B.是天然,非人為的意思;
C.是自然界,自然萬物;
D.是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的意思。
故選D。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慕名而來的外地不少游客”語序不當,“不少”是數量詞,應放在“慕名而來”前面,改為:不少慕
名而來的外地游客。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補寫句子的能力。
補寫內容從特點和價值兩方面入手。
特點描述:將“粗壯的樹干差不多要12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枝葉繁密”“樹冠如傘”等描述凝練為
“樹干粗壯”“枝葉繁茂如云”“冠幅廣闊”,把兩根樹干及枝條獨特生長形態概括成“形態奇特”,突
出外在獨特模樣;以“千年古榕(樹齡1500多年)”點明其古老,凸顯歷經歲月沉淀。
價值闡述:依據榕樹在惡劣環境生長的特性,總結出“生命力強韌”,表明其生長適應力強;1500多年樹
齡使其成為歷史見證者,故概括為“見證歷史滄?!保粡拇迕袢粘@榕樹活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