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手工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手工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手工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手工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手工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考點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考點2:手工業的發展(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第2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一、產生:原始社會晚期: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夏商周時期:主要生產青銅器,由官府壟斷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三種經營形態二、發展概況: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品流通方式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武器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的用品不在市場流通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自主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的產品剩余部分出售1.官營手工業:高超的冶金技術冶銅:原始社會,開始出現商周時期,青銅器繁榮(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春秋至秦漢,鎏金、鑲嵌技術冶鐵:西周時,已能制造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工具)煉鋼:春秋晚期,有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享譽世界的制瓷業商代:燒制出原始瓷器東漢:技術成熟,多為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代:瓷窯遍布各地,出現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元代:景德鎮成為制瓷中心明:青花瓷(元代成熟,明朝成為主流,以景德鎮的最出名)清:瓷都---景德鎮;彩瓷、琺瑯彩(康熙時出現,鼎盛于乾隆時。專供宮延皇室玩賞之用,不外流,數量少)異彩紛呈的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現蠶繭和絲織品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織機)戰國時期: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漢代:絲綢之路唐朝:絲織技術高,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在蘇杭等地由官府設織造局,技藝超過前代2.民間手工業:①種類:a.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副業,產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b.民營手工業: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②發展歷程:a.兩宋以后,除紡織品外,城鄉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b.元朝時,民間棉紡織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c..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d.清朝,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3、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西漢開始,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后世稱為“絲綢之路”唐朝開始,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運達歐洲、非洲明清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的銷量更大。中世紀以來,歐洲興起一股收藏中國瓷器的熱潮,如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作品《群神宴》中出現的器皿。考點3:商業的發展(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第3課古代商業的發展1.歷朝歷代商業發展的史實:商業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商代出現職業商人;周朝實行“工商食官”,將商人集中設官管理;春秋戰國時私商成為商人主體;從戰國起在重農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受到限制,屢遭打擊;中唐以后,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時,區域化商人群體出現,如“晉商”、“徽商”、“閩商”、“浙商”。2.古代城市發展發展:①自周至唐:以政治職能和軍事職能為主的城市興起,縣治以上設交易場所“市”,但商業活動受到官府時間和空間的嚴格限制,坊市分明。②宋代:城市的經濟職能大大增強,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直接監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市坊破界如曉市、夜市、街市、草市等。③明清:江南地區興起了一批以經濟職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人口密集,商業繁榮。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某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3.對外貿易: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唐朝:廣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兩宋: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元朝:泉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漸趨萎縮,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4.商業要素:政局是否穩定、政策是否鼓勵(整個封建社會均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產品是否充足(手工業、農業的發展)、場地(城市、店鋪)、交通是否便利、貨幣是否統一并便于攜帶、商人團體、市場;因此無論是商業的影響因素還是商業的發展表現均從上述角度歸結。考點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1.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含義:勞動力成為商品,即在某些生產領域出現雇用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表現:明朝中后期,江南的個別地區、個別部門。方式一是作坊主雇用機工,變成資本家,二是商業資本轉化為工業資本,商人變成資本家。清代緩慢發展,手工工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分工更細密,部門、地區增多。有利條件:①農業:糧食產量的提高,為農業人口流向手工業部門創造了條件,有利于突破傳統的農業結構;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為手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料和豐富的商品;②手工業:發達的手工業為萌芽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前提;③商業: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為勞動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礎;白銀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貨幣基礎;④賦役制度:明清賦稅制度的調整有利于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有利于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提供勞動力條件等。⑤充足的貨幣條件,白銀成為流通的貨幣。不利條件:①根本原因:封建社會中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的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性,阻礙了社會分工,難以形成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生產。②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為鞏固政治統治,必然要采取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措施;重農抑商,閉關鎖國,設立關卡,征收重稅,限制工場規模,殘酷剝削農民等。這些措施從各方面束縛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③市場因素:農民貧困,購買力低;閉關政策很難形成海外市場。④資金因素:重農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賺來的錢往往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⑤政府厲行文化專制政策,教育落后。總之,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進程。2.重農抑商政策含義: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史上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是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它萌芽于戰國時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實踐,從商鞅變法獎勵耕戰、禁止棄農經商,漢文帝的重農政策,直到明清經濟政策的調整。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是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2)從農業看: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生活資料,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生計②封建國家可以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③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有利于社會穩定。(3)從工商業看:①工商業不能提供基本生活資料;②商業不穩定性及商人流動性大等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思想發生矛盾。3.明代、清初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政策:含義: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原因:①由于清朝前期自然經濟比較穩定,不需要外來商品,可以自給自足。這種自然經濟,是造成清朝閉關自守的主要原因。②清朝統治者害怕“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積聚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統治。③統治者妄自尊大、愚昧無知。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一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