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資料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筆記_第1頁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資料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筆記_第2頁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資料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筆記_第3頁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資料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筆記_第4頁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資料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筆記整理《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于上海,原名《青年雜志》,陳獨秀主編?!拔逅摹鼻昂笠浴缎虑嗄辍窞橹饕嚨兀瑫r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張,1917年初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1918年5月,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于其上。該刊還廣泛譯介外國文學。1920年9月,它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機關刊物,1926年終刊?!皩W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創刊的《學衡》雜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吳宓(主編)胡先骕、梅光迪。這些人都留過洋,滿腦子“國粹”,卻又自我標榜“學貫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實際上是把歐洲資產階級文化與中國封建文化拼湊起來,作為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武器。他們還配合北洋軍閥政府“取締新思潮”發表了《評提倡新文化者》(梅)、《論新文化運動》(吳)等。詆毀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反對以白話代替文言。學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骕、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1933年,《學衡》???。文學研究會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發起人有沈雁冰、鄭振鐸、周作人、葉紹鈞、王統照、許地山等12人。主要刊物有《小說月報》、《文學旬刊》、《詩》等。提倡“為人生的藝術”,《文學研究會宣言》聲稱:“將文藝當作高興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蔽难袝骷业膭撟鳎旧蠄猿至爽F實主義道路,表現出一種淳樸、真摯、從容、自然的文風。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響,賦予了新的內容。成就最大首推小說,所謂“問題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反帝反封建大主題,有的還表現對社會主義朦朧向往。另外譯介外國文學也取得很大成績,他們譯介俄、法及北歐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如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羅曼羅蘭等。創造社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郁達夫、田漢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于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后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后,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并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后期創造社。后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后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于“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后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胡適、梁實秋、聞一多、陳源,其成員基本上是歐美留學生。他們以《現代評論》、《晨報副刊》為陣地發表作品,1926年4月,徐志摩在他主編《晨報副刊》上創辦《詩刊》,提倡新格律詩為宗旨,發表一系列旨在實現“三美”[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詞藻)、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的新格律詩,其中以聞一多、徐志摩的詩成就最大,最能體現新格律詩的形式。這些新詩探索,為我國新詩發展作了獨特貢獻,影響深遠,值得人們的肯定。新月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1923年成立于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后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于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出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即新詩的"三美"主張。他們對于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過于松散、隨意等不足,在當時對于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五四文學運動及意義五四時期,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為主要陣地,興起了“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這場文學革命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了重要文章《文學改良芻議》,從文學進化論的立場提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文學發展觀,論證文學變革的必要性,明確地提出了以“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的主張。文章提出,文學改良要從“八事”入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陳獨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發表了《文學革命論》,更為鮮明、堅定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人的文學》,以人道主義思想為本,批判封建時代的文學為“非人的文學”;倡導新文學應是人的文學,其根本目標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發展。1919年1月在《每周評論》發表《平民的文學》,進而提出“為人生的文學”的口號。李大釗發表重要文章《什幺是新文學》。文章中提出“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造名的文學”,這樣的文學要以“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博愛的精神”作為“土壤根基”。李的努力,促進了新文學的理論主張有了長足的進展。近代翻譯文學先驅林紓介紹西方文學卓有建樹但林紓的舊的文學觀念十分頑固,視文學革命為洪水猛獸。為維護封建道統,他撰文對白話文大加討伐,攻擊北京大學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鏟倫?!保硎疽捌次覛埬陿O力衛道”。新文化陣營對此進行了反擊,林紓最終只能自嘆老邁,寄慨將來,哀哀地收場。1922年,新文學陣營又與學衡派進行了斗爭。胡適對新文學理論建設的貢獻主要是在語言、形式及思想內容方法上的貢獻。首先,在語言、形式上1916年10月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中提出文學改良的八項內容:“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濫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标惇毿惴Q胡適的這篇文章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稍后,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中,胡適又提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學,今人當造今人之文學”。1918年,他在《建設新文學革命論》中,又把所謂“八不主義”總為四條:“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有什幺話,說什幺話;話怎幺說,就怎幺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幺時代的人,說什幺時代的話”。他強調,他的“建設新文學論”的唯一宗旨“只有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強調了“說你自己的真心話”、“說老實話”的白話文主旨,為以新文學取代舊文學打開了缺口;對于開展文學革命和創建新文學,起了重要的倡導和推動作用。這也正是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白話文的運用迅速增長,終于取代了文言文在書面表述上的支配地位,也開辟了現代中國文學的嶄新紀元。其次,在新文學的思想內容與方法上,胡適重視個性主義,主張采用寫實主義。他在1918年發表《易卜生主義》,提出要以西方的“少年血性湯”即充分發展的個性主義,來挽救瀕于死亡的中國文學的命運,挽救缺少活力的中國社會;同時,提出要以寫實的方法“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這些主張引發了“五四”后一年間的問題小說與社會問題劇的創作熱潮。胡適還在《新談詩》等著述中提出過“詩體解放”說,認為新詩要擺脫舊詩詞的束縛向自由詩發展。胡適的“詩體解放”雖說要忽視語言藝術規律,但卻鼓舞了新詩人的“金科玉律”。對新文學具有偉大的貢獻。文學革命是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偉大而徹底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容可以概括幾個方面:文學內容上,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科學民主,反對封建禮教與迷信,文學形式上,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在文學理論主張上,提倡“為人生”、“表現人生”的寫實文學,反對脫離生活,浮華頹廢的封建文學,同時大量譯介外國文學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應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并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翱础迸c“被看”:一種生存方式的集體無意識無意識是弗羅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核心部分。“看”與“被看”無處不在魯迅小說中或隱或顯地出現,成為魯迅小說的一大景觀。“看”與“被看”蘊含著集體無意識的巨大潛能,是被魯迅稱之為“國民劣根性”的一種生存方式。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的戲劇的看客。”中國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戲,演給別人看,而且把別人的所作所為都當作戲來看??磻蚝脱輵?,即“看別人”和“被別人看”,就成了中國人長期的一種生存方式。而這種生存方式反映了看客們集體無意識的國民劣根性。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模式,也稱為“歸鄉”模式?!豆枢l》的敘事就是從“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說起的,第一階段“離去”是由于受到擠壓,而到都市中去“尋求別樣”的出路。二十年后,又歸來尋夢,那“時時記得的故鄉”不過是心象世界的幻影。因此,整篇小說其實是一個心理過程,現實圖畫逐漸取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也由希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完成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人生循環。在《祝?!分校业幕剜l,不再存有《故鄉》中尋夢的奢望,我明白故鄉一切都沒有變化,又清醒自己與魯鎮不相容,早已“決計要走”。而我和祥林嫂的會見把兩個故事結構有機聯結了起來。祥林嫂無意中成為靈魂審問者,而“我”則招供出靈魂深處的淺薄與軟弱,使“我”發現“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我”的最后離去,也多少含有對現實困境的逃避。魯迅雜文的思想、藝術特質1、批判性、否定性、攻擊性①“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②知識分子的使命感揭示現實人生弊病與思想文化困境。批判一切奴役和壓迫,為人所難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銳性。2、反常規的思維下的犀利與刻毒①批判心理和靈魂《論“他”》《論照相之類》②“推背式”思考方法《小雜感》③獨辟蹊徑的思路《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殺錯了人〉異議》④反常規的聯想:神圣的戲謔化、歷史與現實重合《小品文的危機》《商賈的批評》《新藥》《隱士》《現代史》《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從〉以后的幾句申明》《重三感舊》《“感舊”以后(下)》3、“貶錮弊常取類型”①“個”與“類”的統一:抓住本質勾勒“共名”?!墩摗百M厄潑賴”應該緩行》《小雜感》《“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上考研藝之一瞥》《“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命運》《書信360108》《二丑藝術》“二丑”《一點比喻》“帶頭羊”《“題未定”草(二)》“西崽”《答楊村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革命小販”《書信3605》“革命工頭”《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奴隸總管”《撲空》“洋場惡少”②“攻其一點,不及其余”4、主觀性釋憤抒情的歌哭,主客體的融合。《紀念劉和珍君》在沉默與開口間的困惑,顯示內心的痛苦。5、自由創造的雜文語言漢語表意、抒情功能的極致。常用“拗體”,打破語言的束縛。大詞小用、莊詞諧用、雅俗雜用、搭配錯位、名詞動用、戲仿……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1、魯迅的雜文卻具有高度的說服力,長篇的論證嚴密,短篇的一針見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說得清楚、充分、深刻。2、魯迅雜文擅長分析,他的論辯能制強敵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種多樣。3、魯迅在運用邏輯思維來揭露事物的矛盾時,經常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寥寥幾筆,逼真傳神。4、魯迅經常運用書本或自己創造的故事來構成形象,表達思想。魯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現了貼切、平易、新鮮的特點。5、魯迅雜文的感情力量,特別表現在諷刺上。他認為:“‘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6、魯迅還有一部分雜文,通過“曲筆”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傊斞傅碾s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給予讀者以雋永的藝術享受。論阿Q正傳及其解讀意義阿Q這個封閉落后農村的流浪漢,有農民的憨厚、質樸的一面,但更明顯地具有偏狹、愚昧、盲目、無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勝利法。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里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于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于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簡析《野草》的意識特征。關于“野草”的生存現狀,魯迅先生在《題辭》中是這樣詮釋的:“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她將和一切存在物一樣在絕望中抗爭,在死亡中永恒。這種對生命的絕對自信,對死亡加以肯定的生存勇氣,是魯迅先生生命哲學最有力的表達?!叭恕钡拇嬖谧罱K是一種來自內心世界的自我的精神存在,當這種存在受到非存在的外在處境的威脅、攻擊、和摧毀時,“人”的生命狀態就會轉向焦慮和恐慌。《野草》描述了外部環境下文明社會的解體、信念的倒塌和方向的缺失,作品表達了“人”在外部處境條件下的絕望之情,描述了存在者的“人”因絕望而焦慮,因焦慮而抗爭的主觀精神。《野草》中“人”的焦慮就是對生存命運的恐懼而產生的,但這種焦慮不是消極的頹廢,而是大智大勇的懷疑精神。正是有了這種智者的焦慮和懷疑精神,作品的批判力度才具有哲學意義上的人性深刻,作為存在的特殊表現者的“人”,才可能在矛盾的生存現實社會中重新找到自己。《野草》的珍貴之處就在于作品深刻地描繪了存在的自我肯定在生命哲學中的意義。自我譴責和靈魂的自我解剖,是《野草》生命焦慮的又一顯著特征,這種濃厚的原罪懺悔意識,實際上是一種潛在地存在于個體身上的罪過的內心焦慮認識《故事新編》中的油滑之處魯迅將他在歷史小說中采用的這種穿插現代生活細節的寫法,稱之為“油滑”。他自謂在《補天》中寫了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是從認真陷入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于自己很不滿。些穿插性的喜劇人物,有時滿口現代生活的語言,如"OK“”古貌林"啦等等,油腔滑調,很像是戲劇舞臺上丑角的插科打諢,有點類似魯迅故鄉浙東戲劇中的"二丑藝術",可以把這種"油滑"看作是魯迅吸取戲曲藝術的歷史經驗而作的一種嘗試與創造。這種寫法不僅可以對社會現實起到揭露和諷刺的作用,為"借古諷今"服務,而且也可以引導讀者對歷史人物作出相應的對比和評價,魯迅采用這種手法進行創作其實也是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只是他所考慮的不是它是否符合"文學概論"中關于歷史小說得到規定,而是這種寫法所帶來的藝術效果和社會效果。問題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發展進程中的第一個潮流,出現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間,代表作家有冰心、許地山、葉紹鈞、廬隱、王統照等。他們以五四新文化作為參照,重新思考社會人生問題,并通過小說的形式加以藝術的表現。文學研究會作家的"問題小說"廣泛地涉及婚戀、教育、就業、家庭、婦女、兒童等問題,作家們對社會弊端的敏銳感悟,使五四文學具備了強烈的啟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達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和對人生的思考,社會功利的傾斜使其不免帶有觀念化與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會問題沖淡,削弱了作品的審美價值。代表作有冰心《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鄉土文學:鄉土文學的出現溯源于魯迅的《故鄉》。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魯彥、許杰、許欽文、王任叔、臺靜農等。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這些寓居于京滬大都市的游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著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風氣。代表作有彭家煌《慫恿》,王任叔《疲憊者》,許欽文《瘋婦》,臺靜農《地之子》等。自敘傳抒情小說: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作者多集中于創造社。創造社的主要成員在日本留學期間,較多地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及近代日本"私小說"的影響,于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于文藝活動"。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的描寫,而側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的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沉淪》小說集開始的。寫實主義小說有什幺特點?答:以文學研究會作家為中堅的寫實主義小說,執著于五四個性主義與人文精神,也傳承了中國傳統的憂患意識與儒家人本主義思想,立足社會現實,探尋現實的人生意義,凝聚為“為人生”的文學觀。藝術傾向雖也有若干主觀情愫的點染和淡淡的感傷情調,但基本傾向于客觀寫實,強調對外在世界的精密觀察與真實再現,于沉著厚實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懷。浪漫抒情小說藝術特色不注重客觀現實的再現,而是力忠于自己“內心的要求”,要求自我情緒的審美表現,側重于自我表現。浪漫抒情派小說寫法很獨特,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文章中充斥著作者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筆下的形象都是五四時期帶有浪漫特質和多愁善感的特點的青年,也多是自我形象文學化的表現。浪漫抒情派代表-郁達夫葉圣陶小說的藝術特色強調文學必須反映人生,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