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高考語文模擬試卷(2月份)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戲劇受到舞臺表演的局限,演員的表演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舞臺),完成一個由連續的“動作”構成的戲劇事件(劇情)的展示。電視劇則不同,時間上可以隨意跨越,空間也基本不受限制,場景的設置可以根據劇情不斷地變換。戲劇要求情節高度濃縮。一般情況下,戲劇沖突從一開始就展開,然后逐漸發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結局。電視劇的情節結構一般以集為單位,每集都要有懸念,且集與集之間留有明確的發展空間以吸引觀眾。因此,情節發展相對比較遲緩,矛盾的解決速度也較慢。戲劇演員一般按照時間和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塑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諧統一。電視劇的制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不同,因此,電視表演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在創作中有連續性。電視劇在制作過程中的這種特點使演員的創作無法連續進行。因此,電視演員必須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電視表演和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演員必須能夠把這種虛構變為令人可信的真實。演員之間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則可能成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敵、情侶等。還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戲劇是“演員的藝術”。在戲劇演出中,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盡管在當代的戲劇藝術中,舞臺美術等部門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根本目的還是為演員的表演服務。在舞臺上,只要大幕一拉開,演員就成為演出的主宰,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電視劇是“導演的藝術”。一部電視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造型,演員的表演只是這個整體的屏幕造型中的一個元素。導演在進行創作和體現自己的構思時,要考慮的必須是整體的屏幕造型。電視表演最終的完成是在剪輯和音畫合成階段。演員在前期所拍攝的鏡頭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給導演的屏幕形象的創造提供了原始的資料。導演和剪輯師則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修正、升華,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電視表演中,演員要注意自己的表演與戲劇演出中的差異性。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考慮到觀眾的欣賞要求,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適當的夸張甚至是變形,如繞口令、慢動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臺美。而電視劇的拍攝,攝像機突破了舞臺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它不僅可以把演員放在極遠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離把演員的某個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腳等拍成特寫。由于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虛假的東西都一覽無余。(摘編自竇連璽《戲劇與電視劇的比較》)材料二:中國戲劇在宋元之際成熟,并進入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什么中國戲劇單單選擇了這樣一個時期來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眾說紛紜。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因為曲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從事曲的創作的,雖然曲的地位和傳統的詩不等同,但詩畢竟可以登堂入室,成為人們附庸風雅的一種形式。一向被人們歧視的技藝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護它的大樹,才可能持續不斷地發展。于是找到了“曲”與它結合起來,從而抬高自己的身價。長期以來“詞乃詩之余,曲乃詞之余”的倡導,雖然是人們為詞、曲爭得與傳統詩歌相同的文學地位而做出的積極努力,但無論從創作方法還是審美價值上來說,詞曲確實與詩歌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創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詞,實際上也就是在從事詩詞創作。曲與詩一樣,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等,只不過作曲時還要使曲詞符合相對固定的曲調。南戲、雜劇、傳奇都是用曲牌連套體的形式組織戲劇情節的,曲維系著一部戲劇的生命,在戲劇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國戲劇與曲的結合,成為中國戲劇與西方戲劇相區別的最明顯的特征。中國古典戲劇,都是由數目不等的套曲和賓白科范組成的。當然,戲劇中的曲子與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戲劇中的曲子連貫地以代言體形式吟詠某人某事,為戲劇的整體服務,從而具有了戲劇性,成為戲劇的載體。曲不僅本身就是詩歌的一種,而且曲中還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詩詞熔鑄成優美的語句。意象、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論的重要范疇。中國古典戲劇家對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藝術創作之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間萬物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中國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間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國戲劇作家也從來不把自己從外部世界中獨立出來,戲劇藝術成為心與物交感的產物。因此,中國古典戲劇在情節的安排、景物的描寫和人物的塑造上都體現出寫意性的特點。中國古典戲劇的意境之美與一個個意象的創造是密切相關的。戲曲家首先把主體情感滲透到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中,創造出情感飽滿的意象,內在情感與外生的景觀高度統一,就形成了極富審美價值的意境。(摘編自齊靜《中國古典戲劇與詩歌的關系》)(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戲劇演員一般按照時間和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塑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諧統一。B.電視劇的制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不同,電視演員必須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C.電視表演和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D.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觀眾的欣賞要求,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夸張和變形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戲劇成功的關鍵。(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戲劇中,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而演員在舞臺上就成為演出的主宰,當演員的表演突破了導演的構思時,戲劇就成功了。B.電視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造型,導演和剪輯師要對演員前期所拍攝的材料進行加工、修正等,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C.電視劇的拍攝,攝像機突破了舞臺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D.中國古典戲劇中的曲子具有戲劇性,成為戲劇的載體,這是因為曲子連貫地以代言體形式吟詠某人某事,為戲劇的整體服務。(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的觀點的一項是A.元雜劇《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范仲淹的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B.羅貫中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論英雄古今無對,笑談間掃清吳越國”,化自蘇東坡的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C.詩歌借助文字來傳承,更多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流;而戲曲則通過舞臺上的表演、音樂和動作的相互配合,展現了人們所期待的具象表達。D.中國文學的詩化傳統對戲曲文本的影響深遠,就是戲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蘭花指等,實際上都是戲曲動作的詩化。(4)下列關于戲劇、戲曲與電視劇、詩歌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電視劇的演員在時空上的自由不同,戲劇演員的表演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完成一些戲劇事件的展示。B.與電視劇的情節發展不同,戲劇要求情節高度濃縮,一般情況下,戲劇沖突從一開始就展開,然后逐漸發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結局。C.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中國戲劇在宋元時期成熟,并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詩來提高曲的地位有關。D.詞、曲與詩歌在創作方法和審美價值上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但長期以來“詞乃詩之余,曲乃詞之余”的倡導,削弱了詞和曲的地位。(5)請根據材料二闡述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意象、意境的觀點,分析下列戲曲中的景物描寫。[醉花陰]忽聽的摧林怪風鼓,更那堪甕瀽盆傾驟雨。耽疼痛,捱程途,風雨相催,雨點兒何時住?眼見的折挫殺女嬌姝。我在這空野荒郊,可著誰做主?(選自楊顯之《臨江驛瀟湘夜雨》,有刪改)[注]《臨江驛瀟湘夜雨》寫秀才崔通中舉得官,棄妻另娶,原配張翠鸞遭受誣陷被發配。張翠鸞披枷帶鎖行走在崎嶇的路上,又逢著“淋滴驟雨”,在風雨交加中她痛苦萬分地唱。(二)現代文閱讀2(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那一滴墨詹文格萬千變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畫軸上游走,如斑紋從扇面中溢出。面對眾多速朽的事物,落筆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裝點了歷史。沉潛的墨水,如膠似漆,自帶光亮,它既有對顏色的堅貞固守,又能順應水的豪放與浪蕩。①墨中見天地、見生死、見雅俗、見性情……凝結在凡塵俗世的墨,帶有雙重屬性,②它曾見證了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也親歷過染缸一樣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渦巨浪,亦真亦幻,載沉載浮。審視被歲月發酵的墨水,就像一場神奇的化學反應,在時光的容器中升華沉淀,生成嶄新的事物。墨的制作隸屬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墨本身卻堅守著物質化傾向,它從肇始之初就成為一種文化遺存。那些描金刻物、隔世而望的墨錠,用沉穩的色塊保存著人類記憶,讓歷史的根脈在正確的軌道上輕歌曉暢,行云流水。③隱忍的墨,被反復錘煉鍛打,留下了心事重重的面色。它經歷了無數兵燹戰火,遭遇了改朝換代的命運更迭,在險象環生的困境中成長為一個古老的傳說。這個與墨有關的傳說,帶著特有的氣息,從一個地方飄散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朝代流傳到另一個朝代……墨水,一條浩蕩的江河,蜿蜒流淌,歷久彌新。它在漢字的版圖上櫛風拔節,沐雨生長,構筑了無數華美的宮殿。一生坎坷、抑郁而終的黃庭堅,恐怕也沒有想到,在他離世九百多年后,那幅六百余字的行書《砥柱銘》,競以天價拍賣。落槌成交的那一刻,收藏界地動山搖,而“騎牛遠遠過前村”的雙井,卻禪心依舊,波瀾不驚。隨物賦形的墨水,有時如泣如訴,有時慷慨激昂;有時直指要害,有時滿紙柔情。墨水最幸福縱情的時刻,莫過于聽命于筆尖的調遣,服從于手指的控制,用情感呈現真實的自我,以美學的方式表達人世的喜怒哀樂。我們無法面見古人,但能參見古人的筆墨。從不同風格的墨跡里,可以測他們的情懷和個性。如果說文如其人是內在的精神表達,那么字如其心則是外在的形態體現。在沉浮的生命歷程中,書家通過濃墨與淡墨、枯筆和濕筆的對比,運用不同的墨色抒發不同的感情。“墨分五色”,是用墨的層次感,更是已入化境的用墨體現。靜如池水,動如飛瀑,墨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精神,它承載著東方物美主義的神韻。因其犀利的個性,內斂的鋒芒,浸染出中華文化的底色。墨是傳統,亦是創新。④黑如烏金的墨,在暗處發光,大美無言,意在“顏”外的黑色,特別適合藝術的渲染和浪漫想象。筆與墨在白紙鋪陳的生活里,日日如新,永不厭倦。一黑到底的墨,觸物有痕,它深諳“萬色生于黑,而萬物發于道”的藝術玄機。凝固的墨,帶著隱士情結:流淌的墨,具有獻身精神。墨是心靈的顯影,每一滴墨水都帶著生命的動態,在變化萬千的墨色里,不由想起鄭板橋為八大山人題寫的“橫涂豎抹千千福,墨點無多淚點多”的句子。墨也像修行的高僧,既經歷過風平浪靜,也見識過金戈鐵馬,知曉人生離不開起伏頓挫。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墨的問世如同天意,黑白兩色,太極陰陽,如此簡單的顏色,卻囊括了天地萬物的永恒和極致,創造了高深的哲學命題。墨用一種無法掩蓋的顏色,捍衛了自身個性和本色。風情萬種的墨,它的出場備受矚目,注定是一出大戲。那是東晉永和九年的暮春,對于中國書法史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號。那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季節,按照當時的習俗,初三是個上已日,古人都要到水邊舉行一種祭禮,叫“行楔”,意以消污穢,除不祥。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偕家人及子侄輩,同時又邀約了自己的一批友人來到風景如畫的蘭亭。可說是群賢畢至,精英云集。面對盤然的春意:名士俊彥開懷暢飲,放喉歌吟,無拘無束。這一天,四十一人共得詩三十七首,編為一卷,曰《蘭亭集》。作為活動的發起人、東道主,王羲之自然義不容辭、青無旁貸地擔當起為詩集作序的重任。晉代是一個智者復活的時代,魯迅先生談到魏晉風度時曾指出,這是一種“集體覺醒”。在這樣的氛圍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應該如何寫了。萬物隨季節而變化,人生賴宇宙旋轉而時移。看千山競秀、萬壑爭流:光陰斗轉,時序交錯,從自然萬物中回到人類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樂與痛苦,想到了生與死,也想到了后人將如何看待這群飽學之士……情感在內心掀起波瀾,有如春潮拍岸,于是他揮毫潑墨,一口氣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蘭亭序)。文與字的絕妙結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卻有二十個不同形態的“之“字,“之字最多無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彩線,把珍珠一樣的文字串連起來,成就了精美絕倫、畢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那一刻天地必定一片華彩。由此,永和九年,蘭亭序,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塊難以治愈的心病,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也許當初右軍大人根本沒有料到,這篇我手寫我心的序言,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這就是墨水的力量。(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具有千變萬化、隨物賦形的特點,既具有堅貞固守的特點,又兼具豪放與浪蕩的特性,經受時間的升華沉淀,生成新的事物。B.墨兼具物質化與非物質雙重屬性,其物質化的屬性是與生俱來的,而其非物質文化屬性是由墨的制作體現的。C.墨與漢字結合,在筆尖的調遣和手指的控制之下,建筑了諸多華美的“宮殿”,留下了可以呈現古人不同情懷和個性的筆墨。D.墨雖說是一種物質,其實也是一種精神,本文還從“墨”本身的顏色特點出發,探究其所具有的哲學意義。(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列舉在“墨”中所能見到的方方面面,表明“墨”落筆有痕,經年累月卻不朽。B.句子②所提及的蓮花高潔的品格讓人聯想到屈原的《離騷》和周敦頤的《愛蓮說》等作品。C.句子③運用擬人手法,“隱忍”“心事重重”將“墨”人格化,使“墨”富有生命和情感。D.句子④寫“墨”的“黑”為正話反說,欲言“墨”雖黑卻有其獨特的光澤和美感。(3)本文是如何做到使人讀來倍感優美雅致的?請從修辭和句式兩個方面簡要說明。(4)本文結尾說:“這就是墨水的力量。”請結合《蘭亭集序》一文?從地位、內容、美蘊三個方面簡要分析“墨水的力量”的體現。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晉平公出畋,見乳虎伏而不動,顧謂師曠曰:“吾聞之也,霸王之主出,則猛獸伏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見乳虎伏而不動,此其猛獸乎?”師曠曰:“豹食駁,駁食虎。夫駁之狀有似駁馬。今者君之出,必驂駁馬而出畋乎?”公曰:“然。”師曠曰:“臣聞之,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今夫虎所以不動者,為駁馬也,固非主君之德義也。君奈何一自誣乎?”平公異日出朝,有鳥環平公不去。平公顧謂師曠曰:“吾聞之也,霸王之主鳳下之。今者出朝,有鳥環寡人,終朝不去。是其鳳鳥乎?”師曠曰:“東方有鳥名諫珂其為鳥也文身而朱足憎鳥而愛狐。今者吾君必衣狐裘以出朝乎?”平公曰:“然。”師曠曰:“臣嘗言之矣,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今鳥為狐裘之故,非吾君之德義也,君奈何而再自誣乎?”平公不說。(節選自《說苑?辨物》)材料二: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屋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節選自《史記?八書?樂書》)(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斷句。東A方B有C鳥D名E諫F珂G其H為I鳥J也K文L身M而N朱O足P憎Q鳥R而S愛T狐(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顧謂師曠曰”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兩句中的“顧”字含義不同。B.“固非主君之德義也”與“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離騷》)兩句中的“固”字含義不同。C.“起而為師曠壽”與“若入前為壽”(《鴻門宴》)兩句中的“壽”字含義相同。D.“愿遂聞之”與“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兩句中的“遂”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晉平公外出打獵,看見幼虎伏在地上不敢動。晉平公認為是建立霸業的君主讓猛獸恐懼伏地不敢起身。B.晉平公自欺欺人,以為是他的功業德義讓鳳凰環繞。師曠委婉地指出鳥兒圍繞的原因,晉平公因此不悅。C.晉平公十分喜好音樂,要求師曠為其演奏。晉平公對師曠前后演奏的感受不同,先是大喜,后為恐懼。D.師曠演奏時伴有異象,如玄鶴隨琴聲起舞,白云從西北天際升起,大風夾著暴雨而至,刮得廊瓦橫飛。(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②“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5)《史記》擅長“寓褒貶于敘事之中”,材料二如何體現這一特征?(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北望感懷①陸游榮河溫洛帝王州,七十年來禾黍秋。大事竟為朋黨誤,遺民空嘆歲月道。乾坤恨入新豐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食粟本同天下責,孤臣敢獨廢深憂。【注】①本詩作于慶元五年冬詩人居于山陰之時。②季子裘:指戰國時蘇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資用耗盡而歸之事,后以“季子裘”謂旅途或客居中處境困頓。(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身在山陰,心在故國,喝酒解悶,北望感懷,寫下此詩。B.頸聯對句化用季子無裘受霜露侵襲之典,形容詩人處境困頓。C.詩歌尾聯以激切的議論作結,體現儒家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D.全詩語言沉郁頓挫,以隱晦的表達方式傳達詩人的政治見解。(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論語?泰伯》中,曾參用“,”指出有抱負的人需要胸懷廣闊、意志堅強才能擔大任,并借此鼓勵門人要有理想、有恒心。(2)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中,上片寫出了夜晚人們滿城狂歡的景象,“”一句從聽覺角度寫出樂音四處回蕩的熱鬧,“”一句則從視覺角度來寫人們徹夜狂歡之景。(3)“落花”是古典詩詞常用意象。這一意象常被古代詩人用在作品中以抒發對美好事物逝去的傷感。如“,”。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18分)6.(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①中國學術向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鵠的①,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強烈關注。③及至晚清,列強環伺,國難當頭,④西方文化憑借著近代工業和軍事力量欺凌中國,⑤使中國人開始務實地正視西方文化的存在價值。為了A,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留心于中西文化的異同,不過自晚清直到五四前夕,從事文化比較的學人大體限于“東方尚道,西方尚藝”的結論。視西方文化為器用的文明、物質的文明,東方文化為(甲)。基于這種認識而提出的文化對策B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持這種觀念的典型代表是張之洞,但這一觀念實際上代表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學人的思想,直到三四十年代尚有余波。如實地說,對“中體西用”論(乙),而應具體的分析。因為“中體西用”較之封建頑固派的“中體中用”來有明顯的進步。況且從體用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強調以我國文化為主體來吸收西方先進文化,這種方法論原則也是正確的,因為外來文化的移植,離不開一個接受外來文化的主體。我認為,“中體西用論”主要錯誤有三:其一,“中體西用”論所講的“西學”,只限于西方文化的物質層面,即“船堅炮利之術”,最多包括部分的西政(如教育、工商等)而不包括西方的科學精神、民主制度和反封建專制主義的價值體系;其二,其所謂“中體”,也不是指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如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民本主義政治思想、無神論傳統等),而恰恰是當時已成為歷史障礙的封建綱常名教;其三,“中體西用”論的理論基礎是形而上學的“器變而道不變”論。【注】①鵠的:箭靶中心,引申為目的、想要達到的結果。(1)文中第一段出現了三處引號,都是同一用法,下列語句中的引號與文中第一段三處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科學家借用一名鄉村歌手的名字,給這只克隆羊起名為“多利”。B.“落木千山天遠大”充分說明了這個空闊,這是到了要斬斷柔情的時候了。C.你真是個“聰明”的學生,竟然把作業都抄錯了。D.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危機”的時代。(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洋務運動的失敗,宣告了“中體西用論”的破產。“五四”時期,一批青年知識分子主張“全盤西化”,即學習西方的思想、行為方式,將中國的封建文化全盤拋棄。文中第三段指出了“中體西用”論的主要錯誤,請模仿這一格式,指出“全盤西化”的錯誤。要求:不少于兩條,表意完整,表達流暢,符合事理。(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四、作文(60分)7.(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生活中,常有人感慨“我不被理解”;不過,也有人說“不被理解”也可能是一種幸運。對此,你怎么看?請聯系現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高考語文模擬試卷(2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戲劇受到舞臺表演的局限,演員的表演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舞臺),完成一個由連續的“動作”構成的戲劇事件(劇情)的展示。電視劇則不同,時間上可以隨意跨越,空間也基本不受限制,場景的設置可以根據劇情不斷地變換。戲劇要求情節高度濃縮。一般情況下,戲劇沖突從一開始就展開,然后逐漸發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結局。電視劇的情節結構一般以集為單位,每集都要有懸念,且集與集之間留有明確的發展空間以吸引觀眾。因此,情節發展相對比較遲緩,矛盾的解決速度也較慢。戲劇演員一般按照時間和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塑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諧統一。電視劇的制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不同,因此,電視表演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在創作中有連續性。電視劇在制作過程中的這種特點使演員的創作無法連續進行。因此,電視演員必須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電視表演和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演員必須能夠把這種虛構變為令人可信的真實。演員之間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則可能成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敵、情侶等。還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戲劇是“演員的藝術”。在戲劇演出中,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盡管在當代的戲劇藝術中,舞臺美術等部門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根本目的還是為演員的表演服務。在舞臺上,只要大幕一拉開,演員就成為演出的主宰,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電視劇是“導演的藝術”。一部電視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造型,演員的表演只是這個整體的屏幕造型中的一個元素。導演在進行創作和體現自己的構思時,要考慮的必須是整體的屏幕造型。電視表演最終的完成是在剪輯和音畫合成階段。演員在前期所拍攝的鏡頭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給導演的屏幕形象的創造提供了原始的資料。導演和剪輯師則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修正、升華,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電視表演中,演員要注意自己的表演與戲劇演出中的差異性。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考慮到觀眾的欣賞要求,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適當的夸張甚至是變形,如繞口令、慢動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臺美。而電視劇的拍攝,攝像機突破了舞臺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它不僅可以把演員放在極遠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離把演員的某個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腳等拍成特寫。由于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虛假的東西都一覽無余。(摘編自竇連璽《戲劇與電視劇的比較》)材料二:中國戲劇在宋元之際成熟,并進入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什么中國戲劇單單選擇了這樣一個時期來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眾說紛紜。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因為曲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從事曲的創作的,雖然曲的地位和傳統的詩不等同,但詩畢竟可以登堂入室,成為人們附庸風雅的一種形式。一向被人們歧視的技藝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護它的大樹,才可能持續不斷地發展。于是找到了“曲”與它結合起來,從而抬高自己的身價。長期以來“詞乃詩之余,曲乃詞之余”的倡導,雖然是人們為詞、曲爭得與傳統詩歌相同的文學地位而做出的積極努力,但無論從創作方法還是審美價值上來說,詞曲確實與詩歌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創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詞,實際上也就是在從事詩詞創作。曲與詩一樣,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等,只不過作曲時還要使曲詞符合相對固定的曲調。南戲、雜劇、傳奇都是用曲牌連套體的形式組織戲劇情節的,曲維系著一部戲劇的生命,在戲劇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國戲劇與曲的結合,成為中國戲劇與西方戲劇相區別的最明顯的特征。中國古典戲劇,都是由數目不等的套曲和賓白科范組成的。當然,戲劇中的曲子與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戲劇中的曲子連貫地以代言體形式吟詠某人某事,為戲劇的整體服務,從而具有了戲劇性,成為戲劇的載體。曲不僅本身就是詩歌的一種,而且曲中還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詩詞熔鑄成優美的語句。意象、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論的重要范疇。中國古典戲劇家對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藝術創作之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間萬物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中國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間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國戲劇作家也從來不把自己從外部世界中獨立出來,戲劇藝術成為心與物交感的產物。因此,中國古典戲劇在情節的安排、景物的描寫和人物的塑造上都體現出寫意性的特點。中國古典戲劇的意境之美與一個個意象的創造是密切相關的。戲曲家首先把主體情感滲透到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中,創造出情感飽滿的意象,內在情感與外生的景觀高度統一,就形成了極富審美價值的意境。(摘編自齊靜《中國古典戲劇與詩歌的關系》)(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戲劇演員一般按照時間和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塑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諧統一。B.電視劇的制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不同,電視演員必須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C.電視表演和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D.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觀眾的欣賞要求,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夸張和變形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戲劇成功的關鍵。(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在戲劇中,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而演員在舞臺上就成為演出的主宰,當演員的表演突破了導演的構思時,戲劇就成功了。B.電視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造型,導演和剪輯師要對演員前期所拍攝的材料進行加工、修正等,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C.電視劇的拍攝,攝像機突破了舞臺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D.中國古典戲劇中的曲子具有戲劇性,成為戲劇的載體,這是因為曲子連貫地以代言體形式吟詠某人某事,為戲劇的整體服務。(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的觀點的一項是CA.元雜劇《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范仲淹的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B.羅貫中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論英雄古今無對,笑談間掃清吳越國”,化自蘇東坡的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C.詩歌借助文字來傳承,更多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流;而戲曲則通過舞臺上的表演、音樂和動作的相互配合,展現了人們所期待的具象表達。D.中國文學的詩化傳統對戲曲文本的影響深遠,就是戲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蘭花指等,實際上都是戲曲動作的詩化。(4)下列關于戲劇、戲曲與電視劇、詩歌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A.與電視劇的演員在時空上的自由不同,戲劇演員的表演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完成一些戲劇事件的展示。B.與電視劇的情節發展不同,戲劇要求情節高度濃縮,一般情況下,戲劇沖突從一開始就展開,然后逐漸發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結局。C.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中國戲劇在宋元時期成熟,并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詩來提高曲的地位有關。D.詞、曲與詩歌在創作方法和審美價值上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但長期以來“詞乃詩之余,曲乃詞之余”的倡導,削弱了詞和曲的地位。(5)請根據材料二闡述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意象、意境的觀點,分析下列戲曲中的景物描寫。[醉花陰]忽聽的摧林怪風鼓,更那堪甕瀽盆傾驟雨。耽疼痛,捱程途,風雨相催,雨點兒何時住?眼見的折挫殺女嬌姝。我在這空野荒郊,可著誰做主?(選自楊顯之《臨江驛瀟湘夜雨》,有刪改)[注]《臨江驛瀟湘夜雨》寫秀才崔通中舉得官,棄妻另娶,原配張翠鸞遭受誣陷被發配。張翠鸞披枷帶鎖行走在崎嶇的路上,又逢著“淋滴驟雨”,在風雨交加中她痛苦萬分地唱。【解答】(1)D.“這是戲劇成功的關鍵”于文無據,原文材料一是說“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臺美”。故選D。(2)A.“當演員的表演突破了導演的構思時,戲劇就成功了”于文無據。材料一是說“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故選A。(3)材料二說的是“中國古典戲劇與詩歌的關系”。C.此項說的是詩歌與戲曲的區別。故選C。(4)D.“削弱了詞和曲的地位”錯,與原文意思不符,這應是人們為了提高詞和曲的地位做出的努力。故選D。(5)材料二說“戲曲家首先把主體情感滲透到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中,創造出情感飽滿的意象,內在情感與外生的景觀高度統一,就形成了極富審美價值的意境”。結合題干材料可知,《臨江驛瀟湘夜雨》寫的是遭受誣陷被發配的張翠鸞披枷帶鎖行走在崎嶇的路上,“忽聽的摧林怪風鼓,更那堪甕瀽盆傾驟雨”又逢著“淋滴驟雨”,在風雨交加中痛苦的情狀。在這段唱詞中,風狂雨驟,空野荒郊被發配的張翠鸞多么悲戚。作者通過對自然界風雨景物的描繪、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使欣賞者與主人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避免了對感情的直白描述。答案:(1)D(2)A(3)C(4)D(5)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弱女子,無端受難,長途跋涉,又遇到狂風驟雨的惡劣天氣,心中悲苦已是難禁,而此時她呼天不應,告地無門,讓讀者似乎看到了她在風雨之中的無助與凄苦。作者通過對自然界的景物的描繪、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使欣賞者與主人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避免了對感情的直白描述。(二)現代文閱讀2(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那一滴墨詹文格萬千變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畫軸上游走,如斑紋從扇面中溢出。面對眾多速朽的事物,落筆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裝點了歷史。沉潛的墨水,如膠似漆,自帶光亮,它既有對顏色的堅貞固守,又能順應水的豪放與浪蕩。①墨中見天地、見生死、見雅俗、見性情……凝結在凡塵俗世的墨,帶有雙重屬性,②它曾見證了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也親歷過染缸一樣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渦巨浪,亦真亦幻,載沉載浮。審視被歲月發酵的墨水,就像一場神奇的化學反應,在時光的容器中升華沉淀,生成嶄新的事物。墨的制作隸屬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墨本身卻堅守著物質化傾向,它從肇始之初就成為一種文化遺存。那些描金刻物、隔世而望的墨錠,用沉穩的色塊保存著人類記憶,讓歷史的根脈在正確的軌道上輕歌曉暢,行云流水。③隱忍的墨,被反復錘煉鍛打,留下了心事重重的面色。它經歷了無數兵燹戰火,遭遇了改朝換代的命運更迭,在險象環生的困境中成長為一個古老的傳說。這個與墨有關的傳說,帶著特有的氣息,從一個地方飄散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朝代流傳到另一個朝代……墨水,一條浩蕩的江河,蜿蜒流淌,歷久彌新。它在漢字的版圖上櫛風拔節,沐雨生長,構筑了無數華美的宮殿。一生坎坷、抑郁而終的黃庭堅,恐怕也沒有想到,在他離世九百多年后,那幅六百余字的行書《砥柱銘》,競以天價拍賣。落槌成交的那一刻,收藏界地動山搖,而“騎牛遠遠過前村”的雙井,卻禪心依舊,波瀾不驚。隨物賦形的墨水,有時如泣如訴,有時慷慨激昂;有時直指要害,有時滿紙柔情。墨水最幸福縱情的時刻,莫過于聽命于筆尖的調遣,服從于手指的控制,用情感呈現真實的自我,以美學的方式表達人世的喜怒哀樂。我們無法面見古人,但能參見古人的筆墨。從不同風格的墨跡里,可以測他們的情懷和個性。如果說文如其人是內在的精神表達,那么字如其心則是外在的形態體現。在沉浮的生命歷程中,書家通過濃墨與淡墨、枯筆和濕筆的對比,運用不同的墨色抒發不同的感情。“墨分五色”,是用墨的層次感,更是已入化境的用墨體現。靜如池水,動如飛瀑,墨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精神,它承載著東方物美主義的神韻。因其犀利的個性,內斂的鋒芒,浸染出中華文化的底色。墨是傳統,亦是創新。④黑如烏金的墨,在暗處發光,大美無言,意在“顏”外的黑色,特別適合藝術的渲染和浪漫想象。筆與墨在白紙鋪陳的生活里,日日如新,永不厭倦。一黑到底的墨,觸物有痕,它深諳“萬色生于黑,而萬物發于道”的藝術玄機。凝固的墨,帶著隱士情結:流淌的墨,具有獻身精神。墨是心靈的顯影,每一滴墨水都帶著生命的動態,在變化萬千的墨色里,不由想起鄭板橋為八大山人題寫的“橫涂豎抹千千福,墨點無多淚點多”的句子。墨也像修行的高僧,既經歷過風平浪靜,也見識過金戈鐵馬,知曉人生離不開起伏頓挫。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墨的問世如同天意,黑白兩色,太極陰陽,如此簡單的顏色,卻囊括了天地萬物的永恒和極致,創造了高深的哲學命題。墨用一種無法掩蓋的顏色,捍衛了自身個性和本色。風情萬種的墨,它的出場備受矚目,注定是一出大戲。那是東晉永和九年的暮春,對于中國書法史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號。那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季節,按照當時的習俗,初三是個上已日,古人都要到水邊舉行一種祭禮,叫“行楔”,意以消污穢,除不祥。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偕家人及子侄輩,同時又邀約了自己的一批友人來到風景如畫的蘭亭。可說是群賢畢至,精英云集。面對盤然的春意:名士俊彥開懷暢飲,放喉歌吟,無拘無束。這一天,四十一人共得詩三十七首,編為一卷,曰《蘭亭集》。作為活動的發起人、東道主,王羲之自然義不容辭、青無旁貸地擔當起為詩集作序的重任。晉代是一個智者復活的時代,魯迅先生談到魏晉風度時曾指出,這是一種“集體覺醒”。在這樣的氛圍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應該如何寫了。萬物隨季節而變化,人生賴宇宙旋轉而時移。看千山競秀、萬壑爭流:光陰斗轉,時序交錯,從自然萬物中回到人類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樂與痛苦,想到了生與死,也想到了后人將如何看待這群飽學之士……情感在內心掀起波瀾,有如春潮拍岸,于是他揮毫潑墨,一口氣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蘭亭序)。文與字的絕妙結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卻有二十個不同形態的“之“字,“之字最多無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彩線,把珍珠一樣的文字串連起來,成就了精美絕倫、畢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那一刻天地必定一片華彩。由此,永和九年,蘭亭序,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塊難以治愈的心病,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也許當初右軍大人根本沒有料到,這篇我手寫我心的序言,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這就是墨水的力量。(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A.墨具有千變萬化、隨物賦形的特點,既具有堅貞固守的特點,又兼具豪放與浪蕩的特性,經受時間的升華沉淀,生成新的事物。B.墨兼具物質化與非物質雙重屬性,其物質化的屬性是與生俱來的,而其非物質文化屬性是由墨的制作體現的。C.墨與漢字結合,在筆尖的調遣和手指的控制之下,建筑了諸多華美的“宮殿”,留下了可以呈現古人不同情懷和個性的筆墨。D.墨雖說是一種物質,其實也是一種精神,本文還從“墨”本身的顏色特點出發,探究其所具有的哲學意義。(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句子①列舉在“墨”中所能見到的方方面面,表明“墨”落筆有痕,經年累月卻不朽。B.句子②所提及的蓮花高潔的品格讓人聯想到屈原的《離騷》和周敦頤的《愛蓮說》等作品。C.句子③運用擬人手法,“隱忍”“心事重重”將“墨”人格化,使“墨”富有生命和情感。D.句子④寫“墨”的“黑”為正話反說,欲言“墨”雖黑卻有其獨特的光澤和美感。(3)本文是如何做到使人讀來倍感優美雅致的?請從修辭和句式兩個方面簡要說明。(4)本文結尾說:“這就是墨水的力量。”請結合《蘭亭集序》一文?從地位、內容、美蘊三個方面簡要分析“墨水的力量”的體現。【解答】(1)A.“堅守忠貞”錯誤,由原文第二段“它既有對顏色的堅貞固守,又能順應水的豪放與浪蕩”可知,“墨”堅守的是自我的顏色,“豪放與浪蕩”是水的特性,不是墨的特性。故選A。(2)D.“正話反說”錯誤,由原文“黑如烏金的墨,在暗處發光,大美無言,意在‘顏’外的黑色,特別適合藝術的渲染和浪漫想象”可知,此處是直言“墨”之“黑”,并非正話反說。故選D。(3)①結合“萬千變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畫軸上游走,如斑紋從扇面中溢出”等可知,運用比喻、擬人、引用及排比等修辭手法,讀來具有美感。②結合“面對眾多速朽的事物,落筆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裝點了歷史。沉潛的墨水,如膠似漆,自帶光亮,它既有對顏色的堅貞固守,又能順應水的豪放與浪蕩”等可知,長句與短句結合,整句與散句結合,豐富多變的句式使得行文流暢自如,生動活潑,錯落雅致。(4)①結合“文與字的絕妙結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成就了精美絕倫、畢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可知,地位上:“墨”的加持,使得文與字絕妙結合,《蘭亭集序》既成為一篇美文,又成為“天下第一行書”。②結合“在這樣的氛圍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應該如何寫了。萬物隨季節而變化,人生賴宇宙旋轉而時移。看千山競秀、萬壑爭流:光陰斗轉,時序交錯,從自然萬物中回到人類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樂與痛苦,想到了生與死,也想到了后人將如何看待這群飽學之士……情感在內心掀起波瀾,有如春潮拍岸,于是他揮毫潑墨,一口氣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蘭亭序》”可知,內容上:“墨”是王羲之心靈的顯影,代表思想的覺醒,《蘭亭集序》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給后人以啟迪、思考。③結合“靜如池水,動如飛瀑,墨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精神,它承載著東方物美主義的神韻。因其犀利的個性,內斂的鋒芒,浸染出中華文化的底色。墨是傳統,亦是創新”可知,美蘊上:“墨”承載著東方物美主義的神韻,《蘭亭集序》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美學的方式表達人世的喜怒哀樂。答案:(1)A(2)D(3)①運用比喻、擬人、引用及排比等修辭手法,讀來具有美感。②長句與短句結合,整句與散句結合,豐富多變的句式使得行文流暢自如,生動活潑,錯落雅致。(4)①地位上:“墨”的加持,使得文與字絕妙結合,《蘭亭集序》既成為一篇美文,又成為“天下第一行書”。②內容上:“墨”是王羲之心靈的顯影,代表思想的覺醒,《蘭亭集序》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給后人以啟迪、思考。③美蘊上:“墨”承載著東方物美主義的神韻,《蘭亭集序》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美學的方式表達人世的喜怒哀樂。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晉平公出畋,見乳虎伏而不動,顧謂師曠曰:“吾聞之也,霸王之主出,則猛獸伏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見乳虎伏而不動,此其猛獸乎?”師曠曰:“豹食駁,駁食虎。夫駁之狀有似駁馬。今者君之出,必驂駁馬而出畋乎?”公曰:“然。”師曠曰:“臣聞之,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今夫虎所以不動者,為駁馬也,固非主君之德義也。君奈何一自誣乎?”平公異日出朝,有鳥環平公不去。平公顧謂師曠曰:“吾聞之也,霸王之主鳳下之。今者出朝,有鳥環寡人,終朝不去。是其鳳鳥乎?”師曠曰:“東方有鳥名諫珂其為鳥也文身而朱足憎鳥而愛狐。今者吾君必衣狐裘以出朝乎?”平公曰:“然。”師曠曰:“臣嘗言之矣,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今鳥為狐裘之故,非吾君之德義也,君奈何而再自誣乎?”平公不說。(節選自《說苑?辨物》)材料二: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屋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節選自《史記?八書?樂書》)(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斷句。東A方B有C鳥D名E諫F珂G其H為I鳥J也K文L身M而N朱O足P憎Q鳥R而S愛T狐(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顧謂師曠曰”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兩句中的“顧”字含義不同。B.“固非主君之德義也”與“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離騷》)兩句中的“固”字含義不同。C.“起而為師曠壽”與“若入前為壽”(《鴻門宴》)兩句中的“壽”字含義相同。D.“愿遂聞之”與“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兩句中的“遂”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晉平公外出打獵,看見幼虎伏在地上不敢動。晉平公認為是建立霸業的君主讓猛獸恐懼伏地不敢起身。B.晉平公自欺欺人,以為是他的功業德義讓鳳凰環繞。師曠委婉地指出鳥兒圍繞的原因,晉平公因此不悅。C.晉平公十分喜好音樂,要求師曠為其演奏。晉平公對師曠前后演奏的感受不同,先是大喜,后為恐懼。D.師曠演奏時伴有異象,如玄鶴隨琴聲起舞,白云從西北天際升起,大風夾著暴雨而至,刮得廊瓦橫飛。(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②“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5)《史記》擅長“寓褒貶于敘事之中”,材料二如何體現這一特征?【解答】(1)句意:東方有種鳥名叫諫珂,這種鳥,身上有文采而腳爪是紅的,它厭惡鳥類卻喜歡狐貍。“名諫珂”修飾“鳥”,作的定語,定語后置,其后斷句;“也”后斷句;“憎”作謂語,省略主語,謂語前斷句。故選GKP。(2)A.回頭看;拜訪。句意:回頭對師曠說。/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B.“兩句中的‘固’字含義不同”錯誤,含義相同,都是“本來”的意思。句意:本來不是因為君主的德義。/雄鷹不與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來就是這般。C.都是“敬酒”的意思。句意:起身為師曠祝酒。/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D.稱心如意;成、養好。句意:希望能如愿聽到它。/喂養好你們的雞和豬。故選B。(3)B.“師曠委婉地指出鳥兒圍繞的原因”錯誤。師曠都是直接指出君主問題,并不委婉。故選B。(4)①“誣”,欺騙;“窮”,遭受困厄;“再”,兩次。譯文:一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困厄,兩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屈辱,三次欺騙自己的人會死亡。②“寡人所好者,音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援”,拿,取;“鼓”,彈奏,演奏。譯文:“寡人所喜好的是音樂,希望能聽到它。”師曠沒有辦法,拿琴演奏了起來。(5)結合“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屋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可知,晉平公不聽諫言導致“晉國大旱,赤地三年”這一敘事有力地批判了晉平公的德義淺薄。答案:(1)GKP(2)B(3)B(4)①一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困厄,兩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屈辱,三次欺騙自己的人會死亡。②“寡人所喜好的是音樂,希望能聽到它。”師曠沒有辦法,拿琴演奏了起來。(5)晉平公不聽諫言導致“晉國大旱,赤地三年”這一敘事有力地批判了晉平公的德義淺薄。參考譯文:材料一:晉平公外出打獵,看見幼虎伏在地上不動,回頭對師曠說:“我聽說,建立霸業的君主外出,猛獸就會伏地不敢起身。今天我出門,看見幼虎伏地不動,這不正是猛獸嗎?”師曠說:“豹吃駁,駁吃老虎。那駁的形狀好像駁馬。如今國君外出,一定是以駁馬為驂馬駕車外出打獵的吧?”平公說:“是的。”師曠說:“我聽說,一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困厄,兩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屈辱,三次欺騙自己的人會死亡。現在那虎之所以不動,是因為(懼怕)駁馬,本來不是因為君主的德義。您怎么開始欺騙自己呢?”過了些日子平公出朝,有只鳥環繞平公不離開。平公回頭對師曠說:“我聽說,建立霸業的君主會使鳳凰降臨。今天出朝,有只鳥環繞我,整個早上都不離去,這不正是鳳凰嗎?”師曠說:“東方有種鳥名叫諫珂,這種鳥,身上有文采而腳爪是紅的,它厭惡鳥類卻喜歡狐貍。今天國君一定是穿了狐皮袍出朝吧?”平公說:“是的。”師曠說:“我曾經說過,一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困厄,兩次欺騙自己的人會遭受屈辱,三次欺騙自己的人會死亡。今天鳥兒因為狐皮袍的緣故,并不是因為國君的德義,您怎么還要二次欺騙自己呢?”晉平公很不高興。材料二:平公道:“這是我聽過最令人感慨的曲子了,還有比這更動人的嗎?”師曠說:“有。”平公說:“能讓我聽一聽嗎?”師曠說:“你的德義薄,不可以聽。”平公說:“寡人所喜好的是音樂,希望能聽到它。”師曠沒有辦法,取琴彈奏起來,奏第一遍,有十六只玄鶴在廊門聚集;演奏第二遍,這些玄鶴伸長脖子,呦呦鳴叫起來,還舒展翅膀,隨琴聲跳起舞來。平公大喜,起身為師曠祝酒。回身坐下,問道:“這是我聽過最令人感慨的曲子了,再沒有比這更動人的曲子了嗎?”師曠道:“有。過去黃帝合祭鬼神(奏的曲子比這更動人),現在您的德義太薄了,還不能夠聽,聽了將有敗亡之禍。”平公說:“寡人老了,所喜好的只是音樂,希望能如愿聽到它。”師曠沒有辦法,取琴彈奏了起來。彈奏一遍,有白云從西北天際升起;彈奏兩遍,大風夾著暴雨而至,刮得廊瓦橫飛,手下都驚慌奔走。平公害怕,伏身躲在廊屋之間。晉國于是大旱三年,寸草不生。(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北望感懷①陸游榮河溫洛帝王州,七十年來禾黍秋。大事竟為朋黨誤,遺民空嘆歲月道。乾坤恨入新豐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食粟本同天下責,孤臣敢獨廢深憂。【注】①本詩作于慶元五年冬詩人居于山陰之時。②季子裘:指戰國時蘇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資用耗盡而歸之事,后以“季子裘”謂旅途或客居中處境困頓。(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詩人身在山陰,心在故國,喝酒解悶,北望感懷,寫下此詩。B.頸聯對句化用季子無裘受霜露侵襲之典,形容詩人處境困頓。C.詩歌尾聯以激切的議論作結,體現儒家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D.全詩語言沉郁頓挫,以隱晦的表達方式傳達詩人的政治見解。(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解答】(1)D.“以隱晦的表達方式”錯,頷聯和尾聯表達的見解很直白。故選D。(2)“榮河溫洛帝王州,七十年來禾黍秋”,寫榮河溫洛是指榮河和溫洛兩地,帝王州是皇帝的領地。詩中說這些地方七十年來都有好收成的禾黍。表達了山河淪陷,禾黍悲秋,憂慮故國殘破。“大事竟為朋黨誤,遺民空嘆歲月道。乾坤恨入新豐酒,霜露寒侵季子裘”,寫大事竟因為朋黨之爭而誤了國家大事,使得遺民們只能空嘆歲時的繁華逝去。乾坤恨入新豐酒,指上天也在悲傷著這些離亂的局面,新豐酒是上天宴會的美酒,這里代表上天的憂愁。表達了朋黨相爭,遺民空嘆,憤慨復國大計被誤。“食粟本同天下責,孤臣敢獨廢深憂”,寫食粟本同天下責,意味著賦稅應該公平地分擔于全國。然而,孤臣不敢獨自廢除這深深的憂慮,暗示他對朝政的憂慮和無奈。表達時間流逝,處境困頓,郁悶才華不得施展。答案:(1)D(2)①山河淪陷,禾黍悲秋,憂慮故國殘破。②朋黨相爭,遺民空嘆,憤慨復國大計被誤。③時間流逝,處境困頓,郁悶才華不得施展。(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論語?泰伯》中,曾參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指出有抱負的人需要胸懷廣闊、意志堅強才能擔大任,并借此鼓勵門人要有理想、有恒心。(2)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中,上片寫出了夜晚人們滿城狂歡的景象,“鳳簫聲動”一句從聽覺角度寫出樂音四處回蕩的熱鬧,“一夜魚龍舞”一句則從視覺角度來寫人們徹夜狂歡之景。(3)“落花”是古典詩詞常用意象。這一意象常被古代詩人用在作品中以抒發對美好事物逝去的傷感。如“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解答】故答案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重點字:弘、毅)(2)鳳簫聲動一夜魚龍舞(重點字:簫)(3)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重點字:潭)(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重點字:坐)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18分)6.(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①中國學術向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鵠的①,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強烈關注。③及至晚清,列強環伺,國難當頭,④西方文化憑借著近代工業和軍事力量欺凌中國,⑤使中國人開始務實地正視西方文化的存在價值。為了A,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留心于中西文化的異同,不過自晚清直到五四前夕,從事文化比較的學人大體限于“東方尚道,西方尚藝”的結論。視西方文化為器用的文明、物質的文明,東方文化為(甲)。基于這種認識而提出的文化對策B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持這種觀念的典型代表是張之洞,但這一觀念實際上代表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學人的思想,直到三四十年代尚有余波。如實地說,對“中體西用”論(乙),而應具體的分析。因為“中體西用”較之封建頑固派的“中體中用”來有明顯的進步。況且從體用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強調以我國文化為主體來吸收西方先進文化,這種方法論原則也是正確的,因為外來文化的移植,離不開一個接受外來文化的主體。我認為,“中體西用論”主要錯誤有三:其一,“中體西用”論所講的“西學”,只限于西方文化的物質層面,即“船堅炮利之術”,最多包括部分的西政(如教育、工商等)而不包括西方的科學精神、民主制度和反封建專制主義的價值體系;其二,其所謂“中體”,也不是指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如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民本主義政治思想、無神論傳統等),而恰恰是當時已成為歷史障礙的封建綱常名教;其三,“中體西用”論的理論基礎是形而上學的“器變而道不變”論。【注】①鵠的:箭靶中心,引申為目的、想要達到的結果。(1)文中第一段出現了三處引號,都是同一用法,下列語句中的引號與文中第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司入股和合伙協議書
- cbd加工項目協議書
- 事務所律師聘用協議書
- 重慶高校畢業協議書
- 門禁電源購買協議書
- 餐飲參股合作協議書
- 購買頂賬商品協議書
- 香港金融控股協議書
- 食品問題調解協議書
- 閨蜜和解合同協議書
- 2024年江蘇省高考政治試卷(含答案逐題解析)
- 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課件
- 大學歷史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培訓教材課件
- 初中物理《電學》中考專項復習典型考試題100題匯總(附答案)
- 班組工程量結算書
- 最新易制毒化學品管理制度大全
- 機載直流用電設備電源特性要求及試驗方法
- 養老院老人入(出)院流程圖
- 健康照護教材課件匯總完整版ppt全套課件最全教學教程整本書電子教案全書教案課件合集
- 最新-臨時救助申請審核審批表模板
- 《有效溝通》PPT課件-(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