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西柳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廣西柳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廣西柳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廣西柳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廣西柳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廣西柳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家庭是中國社會的細胞。它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社會學中所說的family。

中國常用“家庭”作為family的譯文,但嚴格地說,family作為社會學概念只指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形成

的集團,在歐美現代社會里它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單位,這種單位也被稱為“核心家庭”。我們中國的基本

生活單位不少也是只有父母子女的核心家庭,但也有不少比核心家庭要大些;有些包括兩代的重疊的核心

家庭,有些可以包括幾個同胞的核心家庭,有些還可以包括其他社會關系的成員。所以我用chia(中國“家”

字的羅馬拼音)來指這個基本生活單位,我把它解釋為“擴大了的家庭"(extendedfamily),意思是中國

的“家”是在核心家庭基礎上擴大的團體,過去統稱作“大家庭”。它是中國人經營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

社會團體。

(摘編自費孝通《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

材料二

一般認為,家庭結構決定了家庭功能,而家庭功能則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家庭結構。從橫向上看,個

體組成家庭,家庭寓于社會之中,三者在相互矛盾運動中發展;從縱向看,中國家庭模式從倫理型到謀生

型再到功能型的轉變,突出體現了其由注重社會到注重家庭再到注重個人的演化路徑。

中國傳統家庭發端于農業文明,發展成熟于封建帝制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家國一體”的

意識形態和“皇權一紳權”的雙軌政治形塑并維系了傳統倫理型大家庭的組織形態。父權制度等傳統倫理

下,大家庭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并成為民間家庭建設的價值追求。歷史上,多世共財,累代同居,一家成百

上千人,以致家庭與宗族不分的情況并不在少數。但也應認識到,如此龐大的家庭依賴大土地所有制而存

在。因此,大家庭多存在于城市官宦或鄉村地主家庭。相較而言,廣大小農戶由于土地和生產工具極為有

限,不足以維持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大量研究表明,“五口之家”是中國古代家庭的大致規模,小家庭為

中國古代家庭結構的基本形態。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農業集體化運動深入推進下,家庭作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功能逐漸被集

體取代。與此同時,集體經濟時期“按勞分配”原則下工分制度的實行,個人勞動貢獻逐漸擺脫傳統同爨

共財下的模糊狀態而逐漸顯化,原有大家庭的離心傾向不斷增強。家庭財產的減少、家長權威的式微、家

庭成員勞動貢獻的顯化,在謀求生存的內在驅動下,分家成為多數農民的選擇。集體經濟時期,農村生產

生活方式的變革極大改變了傳統父權制度下的家庭結構與關系,以直系家庭為代表的傳統大家庭進一步裂

變,核心家庭紛紛涌現,家庭核心化趨向持續擴張。

進入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城鎮經濟市場化全面推進,在企業用工制度變革下,農民

擇業性流動開始真正形成規模。同時,受國家土地制度、人口政策和戶籍制度等的影響,一種以“半工半

耕”為依托的“隔代家庭”迅速興起。在該種家庭模式下,年輕一代進城務工,并將子女托付于父輩;老

年一代則在家務農,從事農業生產并照料家庭,家庭成員的個體能動性由此凸顯。在老一輩情感需求和年

輕一代物質需求相互契合的情況下,分家現象在中國鄉村現實中有所減少。

(摘編自湛禮珠《中國家庭模式變遷:形態、構成與經驗》)

材料三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家庭關系呈現出平等化和民主化的趨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第一,夫妻關系從“夫主妻從”轉變為“夫妻平權”。總體來看,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的性別秩

序和權力關系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夫妻權力關系正在從“夫主要從”向“夫妻平權”轉變。中國男女兩性

社會勞動參與的“外一外”格局業已形成,但女性依舊未能相應卸下繁重的家務負擔,反而從過去主要“主

內”轉變為肩負家務勞動和社會勞動的雙重責任。第二,代際關系中長輩權威趨于減弱。隨著我國現代化

進程的加速,“文化反哺”成為代際關系的一個新特點,親子兩代在社會急速變遷中的適應能力不同,親

代逐漸喪失教化的絕對權力,而子代卻獲得:區噴”能力,文化反哺已經成為親子傳承的新特征,這也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庭代際關系的一個新走向。第三,家庭關系呈現出以血緣、親緣關系遠近排列的差序

格局。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的中國鄉村社會,血緣和地緣關系都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關系,但也滲透了業緣

關系。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生產已經不再是家庭主業,家庭與鄰里、親屬在生產上的互助或來往

隨之減少。

與此同時,家庭功能也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第一,家庭生產功能日益擴大化。經濟體制改革對農村

家庭的影響首先是從改變家庭的生產功能開始的,這是因為農村家庭生產功能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它在農村

家庭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機制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城市,家庭的經濟功能主要通過家庭成員的社會化生

產及個體經濟的經營活動來實現。城市家庭功能主要體現在經濟消費層面,且內容、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

化。特別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消費成為城市家庭經濟消費的重要內容。第二,家庭贍養功

能在城鄉之間呈現不同特點。在城鎮化,現代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家庭子輩依舊承擔著贍養老年人

的義務,同時老年人也更多地依靠自身來維持老年期的生活,且在自己具有勞動能力的時候支持著子代家

庭。另外,在打工經濟的影響下,人口流動也導致了農村家庭贍養功能的削弱。中國城市家庭人口年齡結

構的老齡化程度比農村更明顯,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更大沖擊,故城市老年人養老方式呈現出更多樣化的

特點,中國傳統觀念下“父由子養”的反哺模式逐漸轉變為老年人依靠自己的養老模式,大多數城市老年

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日常生活照料和養老問題。

(摘編自麻國慶《當代中國家庭變遷:特征、趨勢與展望》)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家庭與西方社會學中的Family并不相同,它是指在核心家庭基礎上擴大了的“大家庭”。

B.中國家庭模式的變遷是個體、家庭、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其演化路徑體現了注重重心由小到大的

變化。

C.材料二對不同時期的家庭模式進行階段劃分和趨勢分析,闡述了中國家庭模式的傳承與始變。

D.三則材料都圍繞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展開論述,但在具體論述的過程中,側重點又各有不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庭功能主要是由家庭結構決定的,也會受到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會對家庭結構產生制約。

B.家庭成員個人勞動貢獻的逐漸顯化,增強了原有大家庭的離心力,促使分家成為集體經濟時期普遍

的選擇。

C.夫妻平權讓中國形成了男女兩性社會勞動參與的“外一外”格局,這種格局反而增加了女性負擔。

D.農村家庭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機制中,農村家庭生產功能起關鍵作用,它最先受到經濟體制改革的影

響。

(3)下列對材料相關論證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對中西方的“家庭”概念進行比較,突出二者的不同,這與《鄉土中國》中介紹“差序格

局”這一概念的寫法是完全一致的。

B.三則材料中加點詞語“細胞”“裂變”“反哺”,寫出了家庭的基礎性、結構變化、家庭關系的特點,

既準確又生動形象。

C.在城鄉中國和全球化背景下,材料二中的家庭變遷模式,為研究未來中國家庭類型提供重要的參考,

這也是材料二的論證前提。

D.材料三采用并列結構對家庭關系和家庭功能展開論述,在分別論述家庭關系和家庭功能時則采用了

層進式結構。

(4)根據材料內容,概括說明中國家庭的變化特點。

(5)《紅樓夢》中的賈府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是傳統倫理型大家庭的模型。請根據材料內容,分

析這種類型的大家庭在當下日漸式微的原因。

(-)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紙上

蘇滄桑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二個步驟是“煮桎足火”,將竹料去皮,拌入堿性的石灰水,發酵后,一

捆捆碼在巨大的鍋中,足足六層,蒸煮八個晝夜,除去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后,放入清水中漂洗,

再浸入石灰水,再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直到竹纖維逐漸溶解。

在朱起航的伯父朱中華眼里,紙質的根本不同,就在這發酵和煮料里。

他??吹剿麖浡闹窳铣剡?,伯父掀開一層層塑料薄膜,滿臉喜色地掰開一團竹料,抽出一瓣竹片,

在陽光下舉起一一一團潔白的,毛茸茸的菌絲,慢慢舒展開身子,像一個嬰兒第一次舒展手腳。他說,這

就是紙的胚胎,紙的精靈。他看菌絲的眼神,像看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比看他這個侄兒,看他在外地讀書

的兩個親兒子的眼神更加溫柔。

伯父說,一粒撈紙房的灰塵里,就有一萬個生命體、一萬個宇宙,一門古老的技藝里,有難以言傳的

玄妙。越鉆進去,他就越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墒牵熬退阒荒茏鰞傻都垼驳糜猛暾墓欧妓囎龀鰜恚 ?/p>

伯父對朱起航說這些話時,有時正蹬在澳水里翻洗竹料,有時正揮汗如雨地聽著竹料,有時就站在大

雨里一捆捆碼竹料,有時在紙槽前撈紙,有時正往爐火里扔一塊柴。

水抽完了,朱起航抬起凍得發麻的雙腳,跳進了兩米多深的皮鐫,像跳進一口井,抬頭看見了一個渾

圓的天空,天空中出現一雙手,捧夾著一捆竹料向他遞過來。仰頭,伸臂,接料,彎腰,碼料,如此反復,

整整五層,一層五十三捆或五十七捆,要先盤算好,一圈一圈碼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散掉。兩個伙計遞料,

他碼料,要一整個半天,近這個小時。腰、手臂開始痛的時候,朱起航忘記了腳痛,也忘記了自己還是個

大學生。

皮鐫下第一朵火焰舔上鍋底時,朱起航像被這個寒夜唯一的暖意舔了一下。煮料的火是要持續的,先

燒六個小時才能將水燒開,這六個小時里,人不能離開,要弓著腰不停地往爐里添柴。

伯父朱中華讓他守的這團火,曾經熄滅了整整一年。

原材料不夠、人手不夠、經費不足、了解手工竹紙的人太少、市場太小,都是朱中華的一個個“難”。

一年忙到頭,產出的手工竹紙只有五百刀、五萬張左右。

六年前的初夏,朱中華天天淋雨砍竹子,終于病倒了。在醫院躺了一個月,再次回到朱家門村,朱中

華的腳步在撈紙房前猶豫了片刻,轉身往家里走。家在一個斜坡上,平生第一次,他覺得腳步被什么扯住

了,很重很重,把心都扯空了,走幾步便停下來,手撐著腰大喘幾口氣。太難了,太累了,算了,不做了。

那一年,朱中華總覺得自己的耳朵出了什么問題,夜深人靜時,耳邊會響起一些聲音:當當當當,喇

啦啦喇啦啦、叮叮咚咚、淅瀝瀝淅瀝瀝……暗夜里坐起,點燃一根煙,沒有一絲風,長長的煙灰會突然斷

落,他想,那些聲音是真的來過。

一年后,在一家光線暗淡的素食館里,一個比朱中華小五歲的蘭溪男人坐到了他面前。兩個人吃了簡

單的素食,喝了很多茶。朱中華聊紙、聊茶,蘭溪人聊文房四寶,聊自己白手起家的建筑業,誰也沒有提

“幫”這個字。

朱中華說,我的祖宗用了一千年的時間,才將火燒紙變成文化紙,卻從我手里斷送了,我也不想,但

真的做不下去了。

蘭溪人說,我從小喜愛文房四寶。一幅字畫能傳得久遠,首先紙要好,但現在多少古字畫都只有摹本

T,太可惜了。文化是要靠實物傳承的,比如紙,比如建筑。

“請您繼續做下去吧?!彼f。

不久,這個從來沒有說過一個“幫”字的蘭溪人,將一筆經費打了過來,請他定制一大批元書紙。此

后,他們每次見面依然淡淡的,并不親近,但朱中華覺得生命里多了一個兄弟。

弟弟朱中民從南京打來電話,說:“中華,經費有困難,我來。找人有困難,我把兒子起航交給你!”

砍竹聲再一次在朱家門村后山響起。

又有一天,來了另一個外鄉人。中國科技大學歷時九年調研中國傳統造紙術的湯院長,讓朱中華又一

次深切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

在朱中華最為艱難的日子里,支撐他的,還有一幫意想不到的“兄弟”。

一個秋天的下午,他自己設計的曬紙用的烘缸從外地運到了村里,三千多斤的鋼板,從路口運到老房

子里,有五十多米的距離,需要在地上墊四根鋼管當滾輪用,幾個人分別扶著烘缸兩邊,其余的人在后面

往前推進。這是一項很危險的活。那天朱中華叫了六個伙計一起,心里有點擔心人手不夠,但還能叫誰呢?

烘缸從拖拉機卸下時,令他終生難忘的一幕發生了:正在村口閑聊著的同村人,呼啦啦一下子擁了過來,

有七十多歲的老人,有二十多歲的小伙,一共十五個人,都過來相幫了。這些人,平時跟他并不親近,好

像有時還能感覺到他們目光里的鄙夷。五十多米的路,烘缸艱難地挪動著,朱中華感到眼眶一陣一陣發熱。

烘缸安放好了,朱中華招呼大家留下來吃飯。他們搖搖頭笑笑,說,不用,你忙。

水終于開了,朱起航感覺特別餓,從柴火堆里扒拉出一塊烤紅薯?;鸸庥痴罩U裊的白氣和紅薯瓢的

美麗紋理,讓他想起兒時記憶里一張最美麗的紙一一堆滿元書紙的堂屋前,伯父朱中華和父親朱中民,同

時將手里燃著的香煙擱到了煙灰缸上,四只長滿老繭的大手,一起徐徐鋪開了一張大紙,竹紙晶瑩剔透,

薄如蟬翼,紙下的圖案一清二楚,而紙的表面在窗口透進來的微光中,閃爍著玉石般的光澤。

(選自蘇滄桑同名散文集《紙上》,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寫朱起航碼料,以詳細的數字細節,展現了制作竹紙工藝的嚴格、精細和耗時性。

B.文章描寫朱中華在寂靜的暗夜里幻聽到各種聲音,表現了朱中華內心的空虛和百無聊賴。

C.文章以朱起航記憶中的畫面結尾,通過對紙張的描繪,直接表明了朱起航對造紙的態度。

D.文中蘭溪人的出現看似閑筆,實則通過對話從側面反映了民間手工藝人艱難跋涉的現實。

(2)關于文中畫橫線的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發酵是造紙的關鍵一環,它對紙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朱中華對這個環節特別重視。

B.“掀”“掰”“抽”“舉”系列動詞的使用,形象地寫出了朱中華查看菌絲時的謹慎與擔憂。

C.把菌絲喻為嬰兒,賦予菌絲生命,暗示了朱中華把元書紙的生產當做一種生命形態的構造。

D.水汽彌漫中朱中華的動作和神態富有美感,作者將對技藝傳承人的贊美融于平凡的日常。

(3)朱中華為什么重新燃起曾經熄滅了整整一年的造紙之火?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

(4)《紙上》是一篇敘述性散文,在敘事上富有特色,請結合文本對其作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行義而以妄死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

倚于節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士而曰我能行義,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

日七夜,哭不絕聲,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編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飽,

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此?比干將死而諫逾忠,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而志逾彰。不輕死亡,

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無顧利害,而后能成之。

王子比干殺身以成其忠,尾生殺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

豈不愛其身哉?以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因此觀之,卑賤貧窮,非士

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

(節選自《說苑?立節》)

材料二

趙孝成王問曰:“昔伊尹為臣而放其君咒其君不怨,何可而得乎此也?”子順答曰:“伊尹執人臣之

節,而弼其君以禮,亦行此道而已矣。"王曰:“方以放君為名,而先生稱禮,何也?"子順曰:“以禮括

其君,使入于善也?!痹唬骸捌湔f可得聞乎?”答曰:“其在《商書》,太甲嗣立而干冢宰之政,伊尹曰:‘惟

王舊行不義,習與性成。予不狎于不順,王姑即桐,您于先王之訓,罔以后人迷。'王往居憂,允思厥祖

之明德。是言太甲在喪,不明乎人子之道,而欲知政。于是伊尹使之居桐,近湯之墓,處憂哀之地,放之

不得知政。三年服竟,然后反之,即所以奉禮執節事太甲者也。率其君以義,強其君以孝道,未有行此見

怨也?!蓖踉唬骸吧圃眨∥椅粗勔??!?/p>

魏安釐王問子順曰:“馬回之為人,雖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節。吾欲以為相,可乎?”答

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于亮直之節臣未明也?!蓖踉唬骸昂喂剩俊贝鹪唬骸奥勚T孫卿云:'其為人也,

長目而豕視者,必體方而心員。'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臣見回,非不偉其體干也,然甚疑其目?!蓖?/p>

卒用之。三月,果以諂得罪。

(節選自《孔叢子?執節》)

【注】①太甲即位,因失為君之道,被伊尹放逐到桐宮,三年后迎之復位。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知臣A莫若B君C何有D不可E至于F亮直之節G臣H未明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卿,周制中天子及諸侯皆設卿,分上、中、下三等,后泛指朝廷大臣。

B.顧,考慮,成語有“義無反顧”,其中的“顧”字意思與此不同。

C.邇,接近,與《屈原列傳》“舉類邇而見義遠”中“邇”的用法不同。

D.材料二中“每以其法相人”和“果以諂得罪”中的“以"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子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仍堅守道義,還為了正義辭掉了上卿一職。

B.古代士人不以卑賤貧窮為恥,而恥于參與天下推舉忠誠、誠信、廉潔之人的活動。

C.子順認為伊尹采取放逐的方式來促使他的君王向善的行為是符合君臣之道的。

D.馬回的眼睛狹長,常偷眼看人,被子順認為心術不正,事實證明他判斷正確。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以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

②三年服竟,然后反之,即所以奉禮執節事太甲者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斷君子是否“有節”的標準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4.(9分)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小題。

答裴送序意(節選)?

(宋)梅堯臣

我于詩言豈徒爾,因事激風②成小篇。

辭雖淺陋頗剋③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區區物象磨窮年。

苦苦著書豈無意,貧希祿縻塵俗牽。

書辭辯說多碌碌,吾敢虛語同后先。

唯當稍稍緝銘志,愿以直法書諸賢。

【注】①這首詩是梅堯臣答謝裴煜給他贈序所作。此時,梅堯臣將赴任許州忠武軍判官廳僉事,他的好

友裴煜在送別序文中叮囑他不要在詩文中議論時人,他便以此詩表明心跡。②“激風”同“譏諷”。③

“剋”同“刻”。

(1)下列選項中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三四句寫作者對自己作品的不滿,體現了詩人對詩文創作的高標準要求。

B.詩人雖然被貧窮以及祿縻等塵俗事務所羈絆,但是仍然堅持著書立說的志向。

C.詩歌最后兩句用“緝銘志”呼應標題,同時也表明了詩人對朋友贈序的回應。

D.整首詩歌用語平淡,卻很深刻,體現了梅堯臣的“平淡其表,深邃其里”的詩歌風格。

(2)本詩表現了梅堯臣哪些詩文創作主張?請結合詩歌內容進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化用是古人創作詩歌的常用手法,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就是由張若虛的

《春江花月夜》中的“,”化用而來。

(2)期末復習進入攻堅克難階段,有些同學打起了退堂鼓,班主任劉老師用《諫太宗十思疏》中的

“,"一句告誡同學們,學習要善始善終,不能松懈。

(3)小明和外國友人假期參加了洛陽古城的研學活動,為讓友人領略到洛陽古城的深厚歷史底蘊,小

明特地引用了有關洛陽的古詩句“,”進行介紹。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0分)

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

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①我站立在一條白磯石的甬道,②經了那細雨,③正如涂了一層薄薄

的乳油;④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

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

繡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一一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困倦么?大約也因那

滾滾的雨,園里沒了秋郁的香氣。

涓涓的東風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

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

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文段中標序號的句子有一處有語病,請指出并修改。

(2)文段中加點詞語看似矛盾,實則別有趣味。請結合材料分析其表達效果。

(3)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力。請分析文段中畫橫線處的逗號是怎樣增強

表現力的。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0分)

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積極情緒不僅會讓我們感覺良好,還有一種拓展與構建功能。研究表明,積極情緒讓我們在敢冒風險

中有更強的防御力,還能促進人的認知能力。有研究發現,如果學生帶著積極情緒參加考試,分數會更高,

由此可見,學生在考試前讓自己開心些,是有利于最終取得好成績的。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關系是辯證的,并不是積極情緒越多、消極情緒越少就越好。_?,它提醒我

們去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以及恰當地應對。但是,逃。現代人容易產生過度的消極情緒,對壞事產生的

主觀感受程度遠遠超過事件本身的客觀危險程度。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正常生活,危害身心健康。曾有人

打過這樣的比方:人的情緒就像一艘船,.積極情緒是帆,…消極情緒是錨,…只有帆和錨合宜地存在并彼此配

合,.才能讓船安全地荏風浪中前行。一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文段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

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用“船、帆、錨”比喻人的情緒及其之間的關系,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請以“人生、順境、逆境”為本體寫一個句子。要求:語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貼切恰當,表達流暢。

四、寫作(60分)

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今時代,很多人努力,是為了改變;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I中朱中華也在努力,卻是為了不被改變。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5年廣西柳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家庭是中國社會的細胞。它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社會學中所說的family。

中國常用“家庭”作為family的譯文,但嚴格地說,family作為社會學概念只指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形成

的集團,在歐美現代社會里它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單位,這種單位也被稱為“核心家庭”。我們中國的基本

生活單位不少也是只有父母子女的核心家庭,但也有不少比核心家庭要大些;有些包括兩代的重疊的核心

家庭,有些可以包括幾個同胞的核心家庭,有些還可以包括其他社會關系的成員。所以我用chia(中國“家”

字的羅馬拼音)來指這個基本生活單位,我把它解釋為“擴大了的家庭"(extendedfamily),意思是中國

的“家”是在核心家庭基礎上擴大的團體,過去統稱作“大家庭”。它是中國人經營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

社會團體。

(摘編自費孝通《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

材料二

一般認為,家庭結構決定了家庭功能,而家庭功能則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家庭結構。從橫向上看,個

體組成家庭,家庭寓于社會之中,三者在相互矛盾運動中發展;從縱向看,中國家庭模式從倫理型到謀生

型再到功能型的轉變,突出體現了其由注重社會到注重家庭再到注重個人的演化路徑。

中國傳統家庭發端于農業文明,發展成熟于封建帝制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家國一體”的

意識形態和“皇權一紳權”的雙軌政治形塑并維系了傳統倫理型大家庭的組織形態。父權制度等傳統倫理

下,大家庭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并成為民間家庭建設的價值追求。歷史上,多世共財,累代同居,一家成百

上千人,以致家庭與宗族不分的情況并不在少數。但也應認識到,如此龐大的家庭依賴大土地所有制而存

在。因此,大家庭多存在于城市官宦或鄉村地主家庭。相較而言,廣大小農戶由于土地和生產工具極為有

限,不足以維持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大量研究表明,“五口之家”是中國古代家庭的大致規模,小家庭為

中國古代家庭結構的基本形態。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農業集體化運動深入推進下,家庭作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功能逐漸被集

體取代。與此同時,集體經濟時期“按勞分配”原則下工分制度的實行,個人勞動貢獻逐漸擺脫傳統同爨

共財下的模糊狀態而逐漸顯化,原有大家庭的離心傾向不斷增強。家庭財產的減少、家長權威的式微、家

庭成員勞動貢獻的顯化,在謀求生存的內在驅動下,分家成為多數農民的選擇。集體經濟時期,農村生產

生活方式的變革極大改變了傳統父權制度下的家庭結構與關系,以直系家庭為代表的傳統大家庭進一步裂

變,核心家庭紛紛涌現,家庭核心化趨向持續擴張。

進入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城鎮經濟市場化全面推進,在企業用工制度變革下,農民

擇業性流動開始真正形成規模。同時,受國家土地制度、人口政策和戶籍制度等的影響,一種以“半工半

耕”為依托的“隔代家庭”迅速興起。在該種家庭模式下,年輕一代進城務工,并將子女托付于父輩;老

年一代則在家務農,從事農業生產并照料家庭,家庭成員的個體能動性由此凸顯。在老一輩情感需求和年

輕一代物質需求相互契合的情況下,分家現象在中國鄉村現實中有所減少。

(摘編自湛禮珠《中國家庭模式變遷:形態、構成與經驗》)

材料三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家庭關系呈現出平等化和民主化的趨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第一,夫妻關系從“夫主妻從”轉變為“夫妻平權”??傮w來看,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的性別秩

序和權力關系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夫妻權力關系正在從“夫主要從”向“夫妻平權”轉變。中國男女兩性

社會勞動參與的“外一外”格局業已形成,但女性依舊未能相應卸下繁重的家務負擔,反而從過去主要“主

內”轉變為肩負家務勞動和社會勞動的雙重責任。第二,代際關系中長輩權威趨于減弱。隨著我國現代化

進程的加速,“文化反哺”成為代際關系的一個新特點,親子兩代在社會急速變遷中的適應能力不同,親

代逐漸喪失教化的絕對權力,而子代卻獲得:'反噴”能力,文化反哺已經成為親子傳承的新特征,這也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庭代際關系的一個新走向。第三,家庭關系呈現出以血緣、親緣關系遠近排列的差序

格局。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的中國鄉村社會,血緣和地緣關系都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關系,但也滲透了業緣

關系。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生產已經不再是家庭主業,家庭與鄰里、親屬在生產上的互助或來往

隨之減少。

與此同時,家庭功能也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第一,家庭生產功能日益擴大化。經濟體制改革對農村

家庭的影響首先是從改變家庭的生產功能開始的,這是因為農村家庭生產功能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它在農村

家庭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機制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城市,家庭的經濟功能主要通過家庭成員的社會化生

產及個體經濟的經營活動來實現。城市家庭功能主要體現在經濟消費層面,且內容、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

化。特別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消費成為城市家庭經濟消費的重要內容。第二,家庭贍養功

能在城鄉之間呈現不同特點。在城鎮化,現代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家庭子輩依舊承擔著贍養老年人

的義務,同時老年人也更多地依靠自身來維持老年期的生活,且在自己具有勞動能力的時候支持著子代家

庭。另外,在打工經濟的影響下,人口流動也導致了農村家庭贍養功能的削弱。中國城市家庭人口年齡結

構的老齡化程度比農村更明顯,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更大沖擊,故城市老年人養老方式呈現出更多樣化的

特點,中國傳統觀念下“父由子養”的反哺模式逐漸轉變為老年人依靠自己的養老模式,大多數城市老年

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日常生活照料和養老問題。

(摘編自麻國慶《當代中國家庭變遷:特征、趨勢與展望》)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C)

A.中國的家庭與西方社會學中的Family并不相同,它是指在核心家庭基礎上擴大了的“大家庭”。

B.中國家庭模式的變遷是個體、家庭、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其演化路徑體現了注重重心由小到大的

變化。

C.材料二對不同時期的家庭模式進行階段劃分和趨勢分析,闡述了中國家庭模式的傳承與嬉變。

D.三則材料都圍繞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展開論述,但在具體論述的過程中,側重點又各有不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家庭功能主要是由家庭結構決定的,也會受到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會對家庭結構產生制約。

B.家庭成員個人勞動貢獻的逐漸顯化,增強了原有大家庭的離心力,促使分家成為集體經濟時期普遍

的選擇。

C.夫妻平權讓中國形成了男女兩性社會勞動參與的“外一外”格局,這種格局反而增加了女性負擔。

D.農村家庭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機制中,農村家庭生產功能起關鍵作用,它最先受到經濟體制改革的影

響。

(3)下列對材料相關論證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B)

A.材料一中對中西方的“家庭”概念進行比較,突出二者的不同,這與《鄉土中國》中介紹“差序格

局”這一概念的寫法是完全一致的。

B.三則材料中加點詞語“細胞”“裂變”“反哺”,寫出了家庭的基礎性、結構變化、家庭關系的特點,

既準確又生動形象。

C.在城鄉中國和全球化背景下,材料二中的家庭變遷模式,為研究未來中國家庭類型提供重要的參考,

這也是材料二的論證前提。

D.材料三采用并列結構對家庭關系和家庭功能展開論述,在分別論述家庭關系和家庭功能時則采用了

層進式結構。

(4)根據材料內容,概括說明中國家庭的變化特點。

(5)《紅樓夢》中的賈府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是傳統倫理型大家庭的模型。請根據材料內容,分

析這種類型的大家庭在當下日漸式微的原因。

【解答】(1)A.“并不相同”錯,由材料一“家庭是中國社會的細胞。它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

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社會學中所說的family”可知,中國的家庭與西方社會學中的Family并不完全相

同,既有核心家庭,也有包括核心家庭在內的大家庭。

B.“其演化路徑體現了注重重心由小到大的變化”錯,由材料二第一段“從橫向上看,個體組成家庭,

家庭寓于社會之中,三者在相互矛盾運動中發展;從縱向看,中國家庭模式從倫理型到謀生型再到功能

型的轉變,突出體現了其由注重社會到注重家庭再到注重個人的演化路徑”可知,原文家庭模式的變遷

體現了注重重心由注重社會到注重家庭到注重個體的演化路徑,注重重心由大到小。

C.正確。

D.“三則材料都圍繞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展開論述”錯,第一則材料主要論述中國家庭不等同于西方社

會學概念中的家庭,第二則材料主要論述中國家庭結構模式的變遷,第三則材料主要論述當今家庭關系

和家庭功能的特點。第一則沒有圍繞家庭結構的變化展開論述。

故選C。

(2)C.“夫妻平權讓中國形成了……這種格局反而增加了女性負擔”錯,由材料三第一段“中國男女

兩性社會勞動參與的‘外一外'格局業已形成,但女性依舊未能相應卸下繁重的家務負擔,反而從過去

主要'主內'轉變為肩負家務勞動和社會勞動的雙重責任”可知,原文陳述了“中國男女兩性社會勞動

參與的‘外一外‘格局”的事實,但并沒有提到這一格局是夫妻平權導致的,同時女性負擔加重是由于

傳統家庭分工模式未完全改變引起的。

故選C。

(3)A.“完全一致的”錯,《鄉土中國》中介紹“差序格局”這一概念時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與材料

一中介紹“家庭”概念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

B.正確。

C.“為研究未來中國家庭類型提供重要的參考,這也是材料二的論證前提”錯,研究家庭變遷模式,是

為未來的演進提供參考,這是材料二的論證價值、意義。

D.”在分別論述家庭關系和家庭功能時則采用了層進式結構”錯,材料三分別論述家庭關系和家庭功能

時采用的是總分結構。材料三先總述中國家庭關系的平等化和民主化趨向,隨后分別列舉夫妻關系、代

際關系和差序格局來具體分析,這是一種總分結構。同樣,家庭功能的變化先進行整體概括,隨后具體

分析生產功能和贍養功能的城鄉差異,也是總分結構,而不是由淺入深、步步推進的層進式結構。

故選B。

(4)①材料二提到“以直系家庭為代表的傳統大家庭進一步裂變,核心家庭紛紛涌現,家庭核心化趨

向持續擴張”,說明傳統大家庭瓦解,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結構發生轉變。這表明現代中國家庭結構正

逐漸從以往的大家庭模式向核心家庭轉變,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條件。

②材料二指出“中國家庭模式從倫理型到謀生型再到功能型的轉變,突出體現了其由注重社會到注重家

庭再到注重個人的演化路徑”,中國家庭模式轉變為“從倫理型到謀生型再到功能型的轉變”,家庭模式

按時代特點不斷演變,這反映了家庭由重視倫理和傳統向謀求生存、注重功能的發展軌跡,體現了社會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經濟的適應過程。

③材料三提到“夫妻權力關系正在從‘夫主要從‘向‘夫妻平權’轉變”“代際關系中長輩權威趨于減

弱”,表明家庭內部的關系更趨向于平等和民主化。

④材料三稱“家庭生產功能日益擴大化”以及“農村家庭贍養功能的削弱”,這說明在社會經濟發展中,

家庭的生產功能在擴展,而其傳統贍養功能有所減弱,反映了家庭經濟職能的變化。

(5)①材料二提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家國一體’的意識形態和‘皇權一紳權’的雙軌政治

形塑并維系了傳統倫理型大家庭的組織形態……大家庭多存在于城市官宦或鄉村地主家庭”,這表明傳

統倫理型大家庭依賴于大土地所有制及特定的政治制度,而當下這些條件已不復存在,從而帶來傳統大

家庭的式微。

②材料三中提到“夫妻關系從‘夫主妻從‘轉變為‘夫妻平權',……代際關系中長輩權威趨于減弱”,

體現出平等化、民主化趨勢的增強。傳統倫理型大家庭在人倫上受父權制度影響較深,而當今趨向民主

平等的社會關系,使長期維系這種結構的父權制逐漸失去了作用,從根本上瓦解了傳統家庭關系。

③材料三中指出“農村家庭子輩依舊承擔著贍養老年的義務……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更大沖擊”,贍養

功能的削弱和“父由子養”的反哺模式的崩塌,讓代際依賴減少,傳統大家庭依賴多代同堂的共同生活

形式,但代際互動功能的弱化使這種家庭形態難以維系,繼而逐漸消失。

答案:

(1)C

(2)C

(3)B

(4)①家庭結構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轉變;

②中國家庭模式經歷了從倫理型到謀生型再到功能型的轉變;

③家庭關系呈現出平等化和民主化的趨向;

④家庭生產功能日益擴大化,贍養功能減弱。

(5)①傳統倫理型大家庭依賴“皇權一紳權”的雙軌政治和大土地所有制而存在,當下這種傳統倫理

型大家庭失去了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基礎。

②傳統倫理型大家庭受父權制度等傳統倫理的影響較大,當今民主化和平等化的趨向使傳統倫理型大家

庭的家庭關系逐漸瓦解。

③傳統倫理型大家庭代際間多為“父由子養”的反哺模式,當下家庭贍養功能的減弱使傳統倫理型大家

庭減少了代際間的生活依賴。

(-)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紙上

蘇滄桑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二個步驟是“煮梅足火”,將竹料去皮,拌入堿性的石灰水,發酵后,一

捆捆碼在巨大的鍋中,足足六層,蒸煮八個晝夜,除去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后,放入清水中漂洗,

再浸入石灰水,再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直到竹纖維逐漸溶解。

在朱起航的伯父朱中華眼里,紙質的根本不同,就在這發酵和煮料里。

他常看到水汽彌漫的竹料池邊,伯父掀開一層層塑料薄膜,滿臉喜色地掰開一團竹料,抽出一瓣竹片,

在陽光下舉起一一一團潔白的,毛茸茸的菌絲,慢慢舒展開身子,像一個嬰兒第一次舒展手腳。他說,這

就是紙的胚胎,紙的精靈。他看菌絲的眼神,像看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比看他這個侄兒,看他在外地讀書

的兩個親兒子的眼神更加溫柔。

伯父說,一粒撈紙房的灰塵里,就有一萬個生命體、一萬個宇宙,一門古老的技藝里,有難以言傳的

玄妙。越鉆進去,他就越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墒?,“就算只能做兩刀紙,也得用完整的古法技藝做出來!”

伯父對朱起航說這些話時,有時正蹬在澳水里翻洗竹料,有時正揮汗如雨地聽著竹料,有時就站在大

雨里一捆捆碼竹料,有時在紙槽前撈紙,有時正往爐火里扔一塊柴。

水抽完了,朱起航抬起凍得發麻的雙腳,跳進了兩米多深的皮鏈,像跳進一口井,抬頭看見了一個渾

圓的天空,天空中出現一雙手,捧夾著一捆竹料向他遞過來。仰頭,伸臂,接料,彎腰,碼料,如此反復,

整整五層,一層五十三捆或五十七捆,要先盤算好,一圈一圈碼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散掉。兩個伙計遞料,

他碼料,要一整個半天,近這個小時。腰、手臂開始痛的時候,朱起航忘記了腳痛,也忘記了自己還是個

大學生。

皮鐫下第一朵火焰舔上鍋底時,朱起航像被這個寒夜唯一的暖意舔了一下。煮料的火是要持續的,先

燒六個小時才能將水燒開,這六個小時里,人不能離開,要弓著腰不停地往爐里添柴。

伯父朱中華讓他守的這團火,曾經熄滅了整整一年。

原材料不夠、人手不夠、經費不足、了解手工竹紙的人太少、市場太小,都是朱中華的一個個“難”。

一年忙到頭,產出的手工竹紙只有五百刀、五萬張左右。

六年前的初夏,朱中華天天淋雨砍竹子,終于病倒了。在醫院躺了一個月,再次回到朱家門村,朱中

華的腳步在撈紙房前猶豫了片刻,轉身往家里走。家在一個斜坡上,平生第一次,他覺得腳步被什么扯住

了,很重很重,把心都扯空了,走幾步便停下來,手撐著腰大喘幾口氣。太難了,太累了,算了,不做了。

那一年,朱中華總覺得自己的耳朵出了什么問題,夜深人靜時,耳邊會響起一些聲音:當當當當,喇

啦啦喇啦啦、叮叮咚咚、淅瀝瀝淅瀝瀝……暗夜里坐起,點燃一根煙,沒有一絲風,長長的煙灰會突然斷

落,他想,那些聲音是真的來過。

一年后,在一家光線暗淡的素食館里,一個比朱中華小五歲的蘭溪男人坐到了他面前。兩個人吃了簡

單的素食,喝了很多茶。朱中華聊紙、聊茶,蘭溪人聊文房四寶,聊自己白手起家的建筑業,誰也沒有提

“幫”這個字。

朱中華說,我的祖宗用了一千年的時間,才將火燒紙變成文化紙,卻從我手里斷送了,我也不想,但

真的做不下去了。

蘭溪人說,我從小喜愛文房四寶。一幅字畫能傳得久遠,首先紙要好,但現在多少古字畫都只有摹本

T,太可惜了。文化是要靠實物傳承的,比如紙,比如建筑。

“請您繼續做下去吧。”他說。

不久,這個從來沒有說過一個“幫”字的蘭溪人,將一筆經費打了過來,請他定制一大批元書紙。此

后,他們每次見面依然淡淡的,并不親近,但朱中華覺得生命里多了一個兄弟。

弟弟朱中民從南京打來電話,說:“中華,經費有困難,我來。找人有困難,我把兒子起航交給你!”

砍竹聲再一次在朱家門村后山響起。

又有一天,來了另一個外鄉人。中國科技大學歷時九年調研中國傳統造紙術的湯院長,讓朱中華又一

次深切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

在朱中華最為艱難的日子里,支撐他的,還有一幫意想不到的“兄弟”。

一個秋天的下午,他自己設計的曬紙用的烘缸從外地運到了村里,三千多斤的鋼板,從路口運到老房

子里,有五十多米的距離,需要在地上墊四根鋼管當滾輪用,幾個人分別扶著烘缸兩邊,其余的人在后面

往前推進。這是一項很危險的活。那天朱中華叫了六個伙計一起,心里有點擔心人手不夠,但還能叫誰呢?

烘缸從拖拉機卸下時,令他終生難忘的一幕發生了:正在村口閑聊著的同村人,呼啦啦一下子擁了過來,

有七十多歲的老人,有二十多歲的小伙,一共十五個人,都過來相幫了。這些人,平時跟他并不親近,好

像有時還能感覺到他們目光里的鄙夷。五十多米的路,烘缸艱難地挪動著,朱中華感到眼眶一陣一陣發熱。

烘缸安放好了,朱中華招呼大家留下來吃飯。他們搖搖頭笑笑,說,不用,你忙。

水終于開了,朱起航感覺特別餓,從柴火堆里扒拉出一塊烤紅薯。火光映照著裊裊的白氣和紅薯瓢的

美麗紋理,讓他想起兒時記憶里一張最美麗的紙一一堆滿元書紙的堂屋前,伯父朱中華和父親朱中民,同

時將手里燃著的香煙擱到了煙灰缸上,四只長滿老繭的大手,一起徐徐鋪開了一張大紙,竹紙晶瑩剔透,

薄如蟬翼,紙下的圖案一清二楚,而紙的表面在窗口透進來的微光中,閃爍著玉石般的光澤。

(選自蘇滄桑同名散文集《紙上》,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

A.文中寫朱起航碼料,以詳細的數字細節,展現了制作竹紙工藝的嚴格、精細和耗時性。

B.文章描寫朱中華在寂靜的暗夜里幻聽到各種聲音,表現了朱中華內心的空虛和百無聊賴。

C.文章以朱起航記憶中的畫面結尾,通過對紙張的描繪,直接表明了朱起航對造紙的態度。

D.文中蘭溪人的出現看似閑筆,實則通過對話從側面反映了民間手工藝人艱難跋涉的現實。

(2)關于文中畫橫線的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

A.發酵是造紙的關鍵一環,它對紙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朱中華對這個環節特別重視。

B.“掀”“掰”“抽”“舉”系列動詞的使用,形象地寫出了朱中華查看菌絲時的謹慎與擔憂。

C.把菌絲喻為嬰兒,賦予菌絲生命,暗示了朱中華把元書紙的生產當做一種生命形態的構造。

D.水汽彌漫中朱中華的動作和神態富有美感,作者將對技藝傳承人的贊美融于平凡的日常。

(3)朱中華為什么重新燃起曾經熄滅了整整一年的造紙之火?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

(4)《紙上》是一篇敘述性散文,在敘事上富有特色,請結合文本對其作簡要分析。

【解答】(1)A.正確。

B.“表現了朱中華內心的空虛和百無聊賴”錯誤,由文中描寫朱中華在暗夜里聽到聲音的段落“一年忙

到頭,產出的手工竹紙只有五百刀、五萬張左右……夜深人靜時,耳邊會響起一些聲音:當當當當,?

啦啦喇啦啦、叮叮咚咚、淅瀝瀝淅瀝瀝……”可知,是描寫他在寂靜暗夜里幻聽到的各種聲音,體現他

對造紙事業的難以割舍和內心的糾結,而非內心的空虛和百無聊賴。

C.“直接表明”錯誤。結尾段落描述了朱起航記憶中的畫面:“竹紙晶瑩剔透,薄如蟬翼,紙下的圖案

一清二楚,而紙的表面在窗口透進來的微光中,閃爍著玉石般的光澤?!币源水嬅娼Y尾,間接表明了朱

起航對造紙的態度,而非直接表明,更多的是通過細膩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他的態度。

D.“側面反映”錯誤。由“蘭溪人說,我從小喜愛文房四寶。一幅字畫能傳得久遠,首先紙要好,但現

在多少古字畫都只有摹本了,太可惜了。文化是要靠實物傳承的,比如紙,比如建筑。'請您繼續做下

去吧。'他說”等可知,蘭溪人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體現竹紙制作工藝的傳承歷史與意義,朱中華的話是

直接反映民間手工藝人艱難跋涉的現實。

故選Ao

(2)B.“謹慎與擔憂”錯誤。文中描述朱中華查看菌絲的句子“掀開一層層塑料薄膜,滿臉喜色地掰

開一團竹料,抽出一瓣竹片,在陽光下舉起”,這些動詞更多地表現了朱中華的細致和喜悅,而非謹慎

與擔憂。

故選B。

(3)①文中朱中華說:“就算只能做兩刀紙,也得用完整的古法技藝做出來!”這句話體現了他對古法

造紙傳承的責任感。

②朱中華的弟弟朱中民說:“中華,經費有困難,我來。找人有困難,我把兒子起航交給你!”朱起航的

加入讓朱中華看到了希望,感覺到古法造紙后繼有人。

③蘭溪人說:“請您繼續做下去吧?!辈⑻峁┝私涃M支持,“不久,這個從來沒有說過一個‘幫'字的蘭

溪人,將一筆經費打了過來,請他定制一大批元書紙”。由“弟弟朱中民從南京打來電話……”可知,

朱中民也提供了經費和人力支持。

④由“中國科技大學歷時九年調研中國傳統造紙術的湯院長,讓朱中華又一次深切感到‘高山流水'遇

知音的幸福”可知,湯院長的調研和支持讓朱中華非常感動。由“烘缸從拖拉機卸下時,令他終生難忘

的一幕發生了:正在村口閑聊著的同村人,呼啦啦一下子擁了過來……”可知,鄉親們在搬運烘缸時的

無私幫助,也讓朱中華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

(4)①文中通過朱起航的視角,將現實中的造紙過程與回憶中朱中華的經歷交織在一起,如“朱起航

抬起凍得發麻的雙腳,跳進了兩米多深的皮鐫……”和“一年忙到頭,產出的手工竹紙只有五百刀、五

萬張左右……:引出造紙中蒸煮環節的艱辛;同時以回憶的形式把朱中華差點夭折的造紙事業穿插其

中。

②采用多元的敘事視角。文中利用朱起航的視角寫出現實中的造紙不易,通過朱中華的視角展現他的內

心世界,如“一年忙到頭,產出的手工竹紙只有五百刀、五萬張左右……”,還通過作者全知視角講述

《天工開物》的造紙法,如”《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二個步驟是‘煮程足火

③敘事與抒情相兼容。文中在敘事中融入抒情化的表達,如“竹紙晶瑩剔透,薄如蟬翼,紙下的圖案一

清二楚,而紙的表面在窗口透進來的微光中,閃爍著玉石般的光澤”,這段描寫不僅敘述了事實,還穿

插了朱中華對于造紙的深厚情感,在敘事與抒情的兼容中彰顯審美張力。

答案:

(1)A

(2)B

(3)①朱中華對于古法造紙傳承具有擔當責任感。

②侄子朱起航年輕后代的加入,讓古法造紙后繼有人。

③蘭溪人及弟弟朱中民提供了經費支持。

④湯院長、鄉親們的技術及精神支持,讓朱中華非常感動。

(4)①本文敘事時將回憶與現實交織。以朱起航為敘事中心,由他引出造紙中蒸煮環節的艱辛;同時

以回憶的形式把朱中華差點夭折的造紙事業穿插其中。

②采用多元的敘事視角。文中利用朱起航的視角寫出現實中造紙的不易,也通過朱中華的視角進入自己

糾結的內心世界,還通過作者全知視角的講述,將《天工開物》的造紙法置于背景之中,增強文章的豐

富性。

③敘事與抒情相兼容。本文在敘事中融入抒情化的表達,圍繞朱中華的故事,穿插入朱中華對于造紙的

深厚情感,在敘事與抒情的兼容中彰顯審美張力。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行義而以妄死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

倚于節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士而曰我能行義,吾不信也?!蔽粽呱臧懔⒂谇赝テ?/p>

日七夜,哭不絕聲,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編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飽,

義不合則辭上哪。不恬貧窮,安能行此?比干將死而諫逾忠,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而志逾彰。不輕死亡,

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無順利害,而后能成之。

王子比干殺身以成其忠,尾生殺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

豈不愛其身哉?以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因此觀之,卑賤貧窮,非士

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

(節選自《說苑?立節》)

材料二

趙孝成王問曰:“昔伊尹為臣而放其君①,其君不怨,何可而得乎此也?”子順答曰:“伊尹執人臣之

節,而弼其君以禮,亦行此道而己矣。"王曰:“方以放君為名,而先生稱禮,何也?"子順曰:“以禮括

其君,使入于善也?!痹唬骸捌湔f可得聞乎?”答曰:“其在《商書》,太甲嗣立而干冢宰之政,伊尹曰:'惟

王舊行不義,習與性成。予不狎于不順,王姑即桐,您于先王之訓,罔以后人迷。'王往居憂,允思厥祖

之明德。是言太甲在喪,不明乎人子之道,而欲知政。于是伊尹使之居桐,近湯之墓,處憂哀之地,放之

不得知政。三年服竟,然后反之,即所以奉禮執節事太甲者也。率其君以義,強其君以孝道,未有行此見

怨也?!蓖踉唬骸吧圃?!我未之聞也。”

魏安釐王問子順曰:“馬回之為人,雖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節。吾欲以為相,可乎?”答

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于亮直之節臣未明也。”王曰:“何故?"答曰:“聞諸孫卿云:’其為人也,

長目而豕視者,必體方而心員。'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臣見回,非不偉其體干也,然甚疑其目。”王

卒用之。三月,果以諂得罪。

(節選自《孔叢子?執節》)

【注】①太甲即位,因失為君之道,被伊尹放逐到桐宮,三年后迎之復位。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知臣A莫若B君C何有D不可E至于F亮直之節G臣H未明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上卿,周制中天子及諸侯皆設卿,分上、中、下三等,后泛指朝廷大臣。

B.顧,考慮,成語有“義無反顧”,其中的“顧”字意思與此不同。

C.邇,接近,與《屈原列傳》“舉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