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文獻編纂學_第1頁
檔案文獻編纂學_第2頁
檔案文獻編纂學_第3頁
檔案文獻編纂學_第4頁
檔案文獻編纂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技檔案編研

(檔案文獻編纂學)

課程編研資料

第一編檔案文獻編纂的理論

第一章檔案文獻編纂的理論

第一節(jié)檔案與歷史研究的關系

書籍:《科技檔案編研的原理與方法》

主要完成單位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

主要完成人賀真沈永年宮曉東

1993年3月正式出版的,為當時我國最早的系統(tǒng)研究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的學術著作之一.

總結了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的實踐經驗,揭示了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的規(guī)律,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一系

列反映我國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特點的理論與方法。為指導正在興起的科技檔案信息開發(fā)工

作,豐富科技檔案管理學理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提出了適合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特點的理論,強化了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的科學性;

第二,積極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指導思想具有前瞻性;

第三,概括出一套科技檔案信息開發(fā)的基本方法;

第四,擁有獨特的內容知識結構;

第五,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A檔案詞義溯源

一、“檔案”稱謂的演變

1,清以前:典、冊、簡牘、簡策、書(圖籍)、文書、公文、文卷、文案、案牘、文牘、

薄書、文檔、案卷等等。

2,清開始:檔子、檔冊、檔案。檔子:清陸隴其《三魚堂日記》卷上:“又《陜西提督李

思忠墓志銘》注云:本朝用薄版五六寸,作'滿'字其上,以代簿籍。每數片,刺(用牛皮貫

之,謂之檔子。”《紅樓夢》第十一回:“禮單都上了檔子了。”

楊賓《柳邊紀略》(1707):“邊外文字,多書于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

若牌故也;存貯年久者日'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

文字書于紙者,亦呼為‘牌子‘、'檔子’矣,猶之中土文字。”

檔冊:《清會典事例?八旗都統(tǒng)?戶口》:“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分析檔冊,其

間人丁多寡不同。”

檔案:最初出現《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坐此議,眾人同謀盜金,故不計檔案,俱應論死……

赫世密系值日官,皆記檔案,……阿爾拜系值月筆帖式,他物皆記檔案。”康熙十九年(1680)

《起居注冊》:“馬哈喇之父、叔陣沒,皆系松山等處事,部中無檔案,故控告部議不準。”

檔:本義指器物上用以分格或撐的橫木條。《正字通》:“橫木框檔”。

案:本義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腳托盤。《正字通》:“凡官府典(同興)除成例及獄

訟論定者皆曰案。又著書起義亦曰案。"

二、現代檔案定義

1對其屬概念的論斷及其代表人物

文件、文件材料:國外學者、20世紀80年代陳兆禊等;

歷史記錄、原始記錄:《檔案法》;

文獻與歷史文獻:《檔案工作基本術語》(1992年頒布版本);

固化信息、信息資源:馮惠玲、張輯哲等。

2學術界比較公認原始記錄作用的固化信息。

三、關系密切的概念

1檔案與史料

2檔案與文獻

3檔案與文物

4檔案與口述

B檔案與歷史研究

四、檔案是歷史研究的主要依據和基礎

如,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匯編,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代中俄關系檔案史料選編》,所輯資

料均選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軍機處、內閣、內務府及外部等的檔案文件

第一編1981年出版。

從順治十年(1653)至雍正十二年(1734)。記載了:

17世紀中葉沙俄東侵和雅克薩戰(zhàn)爭;

中俄邊界談判和尼布楚條約的締結;

沙俄對中國喀爾喀地區(qū)的蠶食和恰克圖條約的締結;

兩國邊境案件的處理;

清平定準喝爾叛亂時的中俄關系等。

第三編1979年出版,

記載了從咸豐元年(1851)至咸豐十一年期間:

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的訂立;

格爾畢齊河及沿海地區(qū)設立界碑的問題;

沙俄入侵中國黑龍江水域、侵占海口、簽訂度庫條約的經過;

沙俄對中國烏蘇里江和綏芬河地區(qū)的侵占;

中俄勘分東界約記和中俄烏蘇里江至海交界記文的簽訂;

重新勘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的經過等珍貴歷史內容。

五、檔案是歷史研究的主要信息來源

《關于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天地會》《清代中俄關系檔案史料選編》《太平詔書》

《太平天國文書匯編》《吳煦檔案選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海防檔》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戊戌變法檔案史料》《東北義和團檔案史料》《礦務檔》

《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文獻叢編》《史料旬刊》《明清史料》《兩漢詔令》

《三朝北盟會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

第二節(jié)檔案文獻編纂學釋義

重要概念:檔案信息資源檔案文獻檔案文獻信息編纂檔案文獻編纂

檔案文獻編纂中的著作權科技檔案編研中的著作權

一,檔案信息與檔案文獻信息

(一)、檔案信息與檔案信息資源

1資源的含義

《辭海》: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所謂資源,特別是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

然因素和條件。

馬克思: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

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yōu)樨敻弧?/p>

資源:一切可被人類開發(fā)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利人類

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中一種可以用以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tài),如土

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2信息

控制論和信息論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信息源發(fā)出的信號經信道傳遞到控制系統(tǒng),并為

控制系統(tǒng)所理解的事物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其本質屬性是物質性。

3檔案信息資源

由社會上所有檔案所蘊含的檔案信息構成的一種信息資源。主要包括檔案內容信息和檔

案載體信息。

(二)文獻與檔案文獻

1文獻

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即固化在一定

物質載體上的知識。現今通常理解為圖書、期刊等各種出版物的總合。

因此,古代對文獻的解釋一般包括兩個含義:關于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和多聞熟悉掌故

的人;專指有歷史價值或參考的圖書資料

首先使用文獻一詞: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

能徵之矣。

----《論語?八僧》

東漢鄭玄注:“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南

宋朱熹《四書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

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

以證吾言矣。”

最早以文獻命名的文獻: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微者從之,乖異傳異

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

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

也。”

一一馬端臨(元)《文獻通考》

2檔案文獻

刊載檔案原文,或以揭示、報道、摘編以及綜述等方式說明檔案信息內容或特征的各種

文獻成果。

1981年在我國開始出現。與檔案在概念上既有聯(lián)系又有質的區(qū)別。檔案文獻在信息上主

要源于檔案原件,力求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反映原始檔案信息。

3檔案文獻信息

由編纂者所提供的、經過加工處理的、以檔案文獻為載體的有關檔案文獻出版物的所有

信息。如編者、編纂時間、編纂的意義和目的、編纂的體例、編纂中出現的問題和未解決的

問題等等。

文獻信息包括兩個層次:

一是文獻所載的一切內容,即其內載信息。

二是仍以文獻形式反映的關于文獻的信息,包括關于文獻內容的信息和其載體的信息,

也稱表征文獻屬性信息。

(三)檔案文獻編纂學釋義

1編纂

編,古代穿連竹簡的繩子,后指書的一部分或成書的過程。

纂,古指五彩條帶,含束帛為卷之意。兩者合稱指對知識信息從次序和內容上加以整理的過

程,現多指按照一定的題目、體例和方法編輯檔案文獻的活動。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銘》:“觀其述作編纂之旨,豈止於文章刀筆哉?”文瑩《玉壺清話》

卷五:“其樞密院事涉機密,亦令本院編纂,至月終送史館。”俞檄《〈茶香室叢鈔〉序》:

“遇罕見罕聞之事,必以小紙錄出之。積歲馀,得千有馀事,不忍焚棄,編纂成書。”孫犁

《秀露集?關于紀啊的通信》:“他編纂的書,不叫《四庫備要》,叫《四庫全書》。”

2編著

一種著作方式,基本上屬于編寫,但有獨自見解的陳述,或補充有部分個人研究、發(fā)現

的成果。(編纂性與著作性)

3編輯

編輯二字,即從收集編連簡策而來。可作名詞和動詞。使用物質文明設施和手段,組織、采

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各式精神產品,使之傳播展示于社會公眾的工作和從事

這項工作的人員。古義指順其次第,編列簡策而成書。近20年來,學術界對編輯一詞

提出的解釋多達百種.

4編輯活動與著述活動

葉向榮認為著述活動與編輯活動是“屬”與“種”的關系。著述活動中有原創(chuàng)性著述活

動和再創(chuàng)性著述活動,編輯與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為同一序列,屬再創(chuàng)性著述活動,其

作用的對象是原創(chuàng)作品(或現成作品),而不是“材料”、“資料”。

?編輯活動的創(chuàng)造與著述活動

編輯的創(chuàng)造是顯性的,成果是獨立的,編者勞動及創(chuàng)造都融在作者作品之中,不易被外

人了解。編輯勞動及其成果的這種隱蔽性和非獨立性特點,影響人們對編輯活動的深刻了解

和認識,在漫長的編輯活動史中,編輯的學問遲遲沒有成為顯學。

著作活動指創(chuàng)造在內容或形式上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

編輯活動則選擇加工已有作品,而不改變作品內容、觀點和風格,不破壞作品完整性。

出版業(yè)形成以前,編輯活動包含書籍的著述、校理、研究注釋等活動中,是一種成書方式,

由文人學者或政府官員兼任;一種書既是著作活動的產品,又是編輯活動的產品。

5編研

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主要在檔案學界廣泛使用,目的在于強調檔案編纂活動的研究性。

使用上乃至實際工作內容上基本等同于編纂一詞。但不被包含在漢語詞典和《中華人民共和

國檔案工作基本術語》中,僅在學術文章或者學科教材中出現,并被解釋為:檔案館、檔案

室根據一定的題目、對館藏檔案的有關內容進行研究、綜合、加工、編寫出“檔案參考資料”。

6科技檔案編研與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

科技檔案的開發(fā)利用,是指以滿足國家、社會的客觀需求為目的,運用科學有效的工作

方法挖掘、揭示、報道科技檔案信息及其價值,充分發(fā)揮科技檔案的積極作用以促進國家和

社會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科技檔案業(yè)務工作。

(四)檔案文獻編纂學

1檔案文獻編纂定義

編纂者按照一定的題目要求,對檔案信息進行搜集、篩選、審核、加工、整序、評介,

最終以文獻出版物的形式向社會用戶提供檔案文獻信息的工作。其基本要素包括:編纂者、

檔案信息、編纂程序、檔案文獻出版物。

2檔案文獻編纂學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概括檔案文獻編纂活動的歷史發(fā)展和其理論基礎,分析、評價檔

案文獻出版物的價值和公布意義,闡述編纂的原則、方法,揭示其規(guī)律的檔案學分支學科之

O

3檔案文獻編纂學的發(fā)展史

(1)古代的編纂活動一一史官修史

孔子纂“六經”,司馬遷作《史記》,劉向、劉歆撰《別錄》《七略》,司馬光組編《資

治通鑒》等。

(2)近現代檔案文獻編纂活動明清內閣大庫檔案的編纂

(3)新中國的檔案文獻編纂活動

4檔案文獻編纂學的確立

1954年,人大檔案專修科開設“檔案公布學”課程,李毅、趙踐等編寫了《文獻編纂學

講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學科體系進一步完善,并誕生了一批比較成熟的檔案文獻編纂

學教材。

5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主要內容及其工作機理

(1)主要工作內容

編纂選題:根據社會的客觀需要、檔案的客觀狀況、編者的水平進行選題。

搜集檔案:完整性、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

篩選檔案:依據國家法律,根據人、物、財實際情況確定選編檔案范圍。

加工:忠于原文的轉錄加工。

修擬標題:根據匯編要求修改或撰擬文獻標題。

編排檔案:按照匯編要求和檔案的內在聯(lián)系對檔案材料進行分類排列。

輔文的撰寫:注釋、按語、序言等評述性輔文:年表、插圖、備考、編輯說明等查考性

材料?;目錄、索引、專題概要等檢索性材料。

(2)工作機理(見P13圖L1)

客觀基礎: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的檔案及其價值;

主導地位:編纂者,受到社會實踐、檔案信息狀況、用戶需求的制約;

核心:編纂過程,說道編纂者、社會實踐以及外部條件的制約;

物化承載者:編纂成果。

中介:編組者和編纂成果為檔案信息與用戶之間的搭建橋梁。圖l.doc

(五)檔案文獻編纂與著作權保護

1背景知識:

1990年9月頒布,2001年10月修訂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體現了科學性、

適時性、民主性和合法性的立法原則,與同時修訂的《商標法》、《專利法》共同構成了我

國嚴謹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對信息服務領域的著作權問題得到了廣泛重視。

2編纂利用中的著作權保護

(1)區(qū)別受著作權保護的檔案。

“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形式復制的智力

倉U作成果。“

作品內容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美術、建

筑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

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計算機軟件;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作品”等

九大類。”

----《著作權法》第二條

“法律、法規(guī)、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

方正式譯文;時事新聞;歷法、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

——《著作權法》第五條

(2)檔案與《著作權法》中的“作品”的不同,及兩者關系

第一,檔案包含了大量具有著作權意義的作品檔案。如:書稿、教學檔案、科研檔案、

口述檔案、人物檔案、科技檔案、個人檔案等。

第二,應根據《著作權法》的精神,合理、準確區(qū)分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檔案范圍。法律、

法規(guī)、時事新聞、歷法、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受著作權保護;已過著作權保護期的歷史檔案

第三,受到檔案館(室)館(室)藏檔案的來源、作者、所有者不同,其著作權狀態(tài)也

各不相同。著作權歸屬于形成檔案的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歸屬于其他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屬

于作者個人、歸屬于非作者個人、歸屬于國家、歸屬于檔案館等,需要仔細分析,按其歸屬

狀態(tài)提供可能的服務,避免侵權糾紛的發(fā)生。

3檔案文獻編纂工作中涉及的著作權問題

(1)“利用、公布檔案,不得違反國家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匯編若干作品、

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chuàng)性的作

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一—《檔案法實施辦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條、《著作權法》第十四條

(2)檔案文獻編纂首先涉及檔案公布權。

檔案公布權是指特定的權力主體決定是否公開檔案的內容,以及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公布檔

案的權利。

《著作權法》中的作品發(fā)表權:指著作權人決定其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是著作人

一系列權利中處于首位的權利,出版、表演、演奏、朗誦、廣播、展覽、建筑作品的建造都

屬于發(fā)表作品的形式。兩者有非常強的關聯(lián)性。

(3)一般講,檔案館中屬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檔案,其公布權附屬于檔案所有者,由檔案所

有者行使。按照歸屬者不同,公布權也不同:國家、集體和個人。

(4)在編纂工作中,涉及檔案原件修改權、復制權、發(fā)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等,

需獲得其權力,才能對其進行加工編輯和出版。

4檔案文獻編纂成果的著作權

《著作權法》對作品原創(chuàng)性的劃分:原創(chuàng)作品和演繹作品。演繹作品又包括改編作品、

注釋作品、整理作品、編輯作品、匯編作品等。

?對檔案文獻編纂成果著作權的認識:

(1)檔案文獻編纂成果享有完整的著作權。

完整的著作權:是指《著作權法》賦予每件保護作品應享有的各項權利,包括人身權和

財產權。

人身權是因作者創(chuàng)作了特定的作品,具有作者身份所形成的精神權利,含署名權、發(fā)表

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等;

財產權是作者為其經濟利益,使用、處分其作品的權利,包含復制權、發(fā)行權、出租權、

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站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等。

應注意的問題:

不能簡單將匯編作品的著作權理解成‘'匯編權"。對作品完整的著作權不能機械理解成

一部編纂成果具備上述各項權利。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應看考察的對象是否包含了作者的

獨創(chuàng)性勞動,不能籠統(tǒng)認為肯定或否定。

(2)編纂成果和檔案原件著作權的關系。

編纂成果作為演繹作品的一種,在檔案原件基礎上經過獨立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而成,與檔案

原件作者的權利義務關系至關重要

一方面,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尊重和保護檔案原件中所包含的著作權;另一

方面,檔案編纂成果的著作權是獨立的,它是經過再創(chuàng)作而形成的編纂作品,享有著作權(法

規(guī)匯編、商標匯編等不適用《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除外)。

(3)編纂成果著作權的歸屬。

編纂成果著作權的歸屬,是指受著作權保護的編纂成果的權利主體屬于誰。著作權利主

體:公民、法人或其他合法組織,根據作者(實際完成者)與作品的關系加以判斷編纂成果

的歸屬。

其關系包括自由創(chuàng)作、合作創(chuàng)造、委托創(chuàng)作、職務創(chuàng)作等,關系不同,權利主體和權利

劃分也不同。在檔案編纂中,涉及最多的是職務作品,指完成法人或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

作的作品,其著作權歸屬各國有所不同。中國:“主要是利用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

件,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

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兔作品”,

“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

與作者獎勵。”

檔案編纂成果著作權的保護期、權利的限制、著作權許可使用和轉讓、作品的傳播和播

放、相關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和執(zhí)法措施等問題,依據《著作權法》及其《實施辦法》參照

一般作品處置。

5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工作中的相關法律問題

(1)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與保密

1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與保密的關系

根本上,科技檔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中,檔案信息的利用與保密工作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

的矛盾關系,即檔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和保密是對立,但又是統(tǒng)一的。

其中,檔案信息的利用是檔案工作的目的,科技檔案只有通過利用才能發(fā)揮作用,使自

身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檔案信息的保密則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即在遵守保密的原則下,加強科技檔案的利用工

作,大力開發(fā)科技檔案的信息資源,為科研生產服務。

2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保密的重要性

宏觀上,科技檔案是科學技術信息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的今天,

科技檔案信息的利用和保密主要涉及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企事業(yè)單位的經濟利益兩個方面。

一是在政治層面上,主要涉及到國家利益,遵守《保守國家秘密法》和《科學技術保密

規(guī)定》,嚴格保密科技檔案中的科學技術信息對于保守國家秘密,維護國家利益具有更重要

的政治意義。

二是在經濟層面上,特別是在現代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對于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yè)

來說,保護科技檔案中的科學技術信息秘密,對于維護企業(yè)經濟利益,保護企業(yè)在市場競爭

的地位,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2)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與知識產權

1科技檔案與知識產權的關系

廣義上,知識產權指人類智力創(chuàng)造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人類一切活

動領域內的發(fā)明、科學發(fā)現、商標、服務標記、禁止不正當競爭等,以及在工業(yè)、科學、文

學或藝術領域內其他一切來自智力活動的權利。

狹義上,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工業(yè)產權和文學產權兩部分:工業(yè)產權又包括專利權、商標

權、禁止不正當競爭等權利;文學產權則包括著作權及其鄰接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

學技術價值內含有的知識產權比重日益增長。

科技檔案管理和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與知識產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往往涉及了大量的

知識產權內容,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與專有技術等。

2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的知識產權

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的著作權

依據檔案法及其實施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科技檔案的開發(fā)利用就是通過各種形式,有針對

性地開發(fā)科技檔案信息為社會各項事業(yè)服務,本質上屬于在一定范圍內的科技檔案的公布。

結合著作權法,在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著作權主要涉及:發(fā)表權、署名

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fā)行權、出租權、展覽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

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等。

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的專利權

專利權(PatentRight)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一定期限內

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

開發(fā)利用科技專利檔案信息過程中,既要采取一定相應措施保護好專利內容不被泄密、

侵權,又要保證專利信息的合法利用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在專利保護期滿以后,根據有關

法律法規(guī)適當及時提供專利信息的開發(fā)和利用,為社會科技的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

“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指發(fā)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發(fā)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

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4年公布)

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的商標權

商標是用以區(qū)別商品和服務不同來源的商業(yè)性標志,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

標志、顏色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組合構成,主要作用在于維護產業(yè)活動中的秩序。

商標權是商標專用權的簡稱,是指商標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受國

家法律保護的專有權。

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要嚴格商標的復制、借閱的手續(xù),盡力避免人為故意為侵犯注冊商

標專用權的行為提供便利條件的,或給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故意或非故意

的商標侵權行為的發(fā)生,保護商標注冊人的合法權益。

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的專有權

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中涉及的專有權,需要從知識產權保護法和專有技術兩個方面進行理

解。

知識產權具有專有性,有時也被稱為知識產權的獨占性、排它性或壟斷性,是指知識產

權專為權利人所享有,非經法律特別規(guī)定或者權利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占有、使用和處分。

專有性的本質是一種壟斷性,由知識產權的私權性質決定。

專有性對知識產權的客體一一知識產品的利用需要借助于知識產權法律明確地界定知

識產權人行使權利的特定范圍,這種行使權利的特定范圍就是知識產權的“專有領域”,即

直接通過法律進行規(guī)定。

科技檔案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信息,是科技檔案形成者知識的結晶,依法享有知識

產權保護法律制度關于知識產權專有性保護的規(guī)定。

專有技術,也稱“技術秘密”、“技術訣竅”等,是隨著技術援助合同的大量涌現而在

合同書上頻繁使用的用語,但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定義。

“專有技術是有一定價值,可利用、未被公眾所知,可以轉讓或傳授而未取得專利權的

技術知識、技術情報、經驗、方法或其組合。”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經濟法辭典》

狹義上,通常把專有技術僅限于工業(yè)目的,是指用于工業(yè)生產的技術知識,例如設計圖

紙、工藝流程、配方、公式、生產數據等等。

廣義上,則擴展到工業(yè)、商業(yè)和管理三個方面,即包括工業(yè)技術、生產管理和商業(yè)經營

三方面的知識,即從事生產、管理和財務等活動領域的一切符合法律規(guī)定條件的秘密知識、

經驗和技能,包括工藝流程、公式、配方、技術規(guī)范、管理和銷售的技巧與經驗等。

在實際中,專有技術經常援引民法、合同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刑法,

以約束和限制技術受讓雙方對專有技術保密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科技檔案開發(fā)利用與專有技術的保護密切相關,科技檔案信息主要是由專有技術信息構

成的。由于專有技術未經法律認定,法律對其的保護力度相應比較小,如若沒有對專有技術

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和制定相關保密制度,很容易導致專有技術侵權或泄密的發(fā)生。

第二章檔案文獻編纂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本章導引:“挾書律”:秦始皇進行焚書時實行的一項法令,除了允許官府有關部門可以藏

書外,民間和個人一律不得藏書。西漢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繼承秦朝,“挾書律”也不

例外,直至漢惠帝才廢止。

宋綬: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賜同進士出身。仁宗時為兵部尚書,參知政事。謚

宣獻。筆札精妙,帝多取其書字藏禁中。傾朝學之,號曰:「朝體」。書法森嚴,實傳鐘、

張古學。黃庭堅云:“宋宣獻用徐季海(浩)擺落右軍(王羲之)父子規(guī)模,自成一家。”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夏竦所撰慈孝寺碑,仁宗親自篆額,為綬所書。卒年五十。宋綬去

世后,皇帝多取其書字,藏於禁中。《天圣鹵簿記》十卷《內東門儀制》五卷《五服敕》一

卷(劉筠、宋綬等撰)《歲時雜詠》二十卷《常山祐殿集》三卷《本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

宋敏求:(公元1019年至1079年)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北宋文學家、

史地學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神宗元豐二年。賜進士及第。官至史館修撰、累遷龍

圖閣直學士。

嘗預修唐書(新唐書);

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148卷;

編《唐大詔令集》130卷。著有《長安志》20卷,為地市志之宗。該書考訂詳備,詳于

記載長安城郭、宮殿、坊市等,是我國古代有關長安地志的重要著作;

筆記《春明退朝錄》,記掌故時事,文獻價值頗高;治平中,為宋仁宗實錄檢討官,起

居注,知制誥。以忤王安石外遷;

著春明退朝錄三卷,又有唐大詔令集及長安志,均《四庫總目》并行于世。

第一節(jié)古代檔案文獻編纂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一、孔子的檔案文獻編纂思想

(-)孔子簡介

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春秋后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

二十七日)生于魯國瞰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

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年輕時

做過幾任小官,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從事教育。

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chuàng)始人,曾任魯國司

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zhí)教。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

圣人”,被后世尊為至圣、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

作《春秋》。

(二)孔子的編纂思想

1選題上,主旨鮮明,目的明確,政治性強一一宣揚“仁”政,并要“克己復禮"為''仁政";

2搜集材料上,重柱下之所藏;

3選材上,“不語怪、力、舌L、神”,“信而好古,并''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強調

“無徵不信”,“敏以求之”。

4進行加工編寫時“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述而不作”,“多聞闕疑”。

5體例編排上講究按分類并按時序排比材料;

6強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重歸納、序贊,主張“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

備,人事淡”。

(三)評價

1中國古代正式編纂活動的開始;

2第一次私人編纂活動,具有自發(fā)性;

3孔子的編纂思想為以后中國檔案編纂活動提供了寶貴經驗;

4其所編纂的主要是對當時的歷史檔案進行編纂。

5編纂活動及其成果,無形反映著孔子本人的政治思想。

6其編纂成果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

二、劉向的檔案文獻編纂思想

(一)劉向、劉歆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人,

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第四代孫。宣帝時為諫議大夫。元帝時任宗正。成帝即位得任光祿大夫,

改名“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骰梁傳》。著《九

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有《五經通義》

是清馬國翰輯本。

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fā)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內容混亂,文字殘缺,于是

劉向據戰(zhàn)國史書整理編輯了《戰(zhàn)國策》。

劉歆:約前53-后23,西漢末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字子駿,后改名秀,

字穎叔。劉向之子。成帝時為黃門郎。后受詔與其父總校群書,講六校傳記。劉向死后,劉

歆復任中壘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薦舉為侍中太史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繼承

父業(yè),撰成《七略》,為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

尚書》等古文經設立學官,遭今文博士反對。因得罪執(zhí)政大臣,出任河內、五原、涿郡等地

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紅休侯、國師。王莽敗,遂自殺。明人輯有《劉子駿集》。

(二)劉向的編纂思想

1廣羅異體,仔細校對,以備考校:利用官府民間百余年積累藏書,進行校對,作為參

考。如,據《管子敘錄》,所據“書”有389篇之多,利用大夫卜圭書27篇,臣富參書41篇,

射聲校尉立書11篇,太史書96篇。凡中外書564篇。

2校對脫簡,訂正偽文:主要采用“本校法”和“互校法”,仔細校雕全文,校對脫漏

遺失之處并訂正錯字、別字、訛文。

《別錄》:“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故

日臃也。”

3相互補充,去其重復;推棄異號,確定書目(名)。對諸本從內容、篇目和書目三方

面進行勘對,或刪除重復,或保留原名,或重新命名,確定合適書名,對簡冊則根據邏輯順

序或時間順序確定各篇次第。如,《晏子》,保留原書名,但刪重復22篇638章而定8篇315

章。

4殺青定校畢,繕寫敘錄:按照規(guī)定編纂一書完畢,則繕寫敘錄,以方便閱覽。

(三)評價

1其編纂活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保留了大批整理有序的珍貴典籍:

2其編纂活動孕育和催生了中國目錄學、校勘學和版本學的基礎知識;

3劉向、劉歆父子的編纂活動主要是圍繞歷史典籍和歷史檔案展開,其編纂思想為中國檔案

編纂思想所吸收,成為檔案文獻編纂學,特別是歷史資料的整理工作提供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

基礎。

三、劉知己的檔案文獻編纂思想

(一)劉知己簡介

公元661-721,唐史學家,字子玄。彭城(今徐州)人。高宗永隆元年(680)中進士。武周

時,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職,兼修國史。中宗時官鳳閣舍人,暫停史職,后除著作郎,仍兼

修國史。參與纂修《則天皇后實錄》,因與武三思不合,請辭史館職,不久又三度入館。

自幼篤愛史籍,入仕后數入史館得以博覽群籍,又洞悉史館利弊。因和監(jiān)史大臣宗楚客

等屢相悖悟,不能自行其道,乃私撰《史通》以見志。

一生著述很多,有《劉氏家乘》、《劉氏譜考》、《睿宗實錄》、《劉子玄集》等,認

為史家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長,尤以史識為重要。

對著史強調直筆“不掩惡,不虛美”,表現了進步的史學思想。所著《史通》20卷,為

中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在中國史學史上影響極大。

(二)劉知己的編纂思想

1打破尊經抑史的傳統(tǒng)思想束縛,強調歷史典籍和文書在編書中的重要性。

2明確提出“史才三長”理論,要求史學家須有史才、史學、史識,即搜集、分析資料、

撰寫著作的能力;對歷史資料、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作者自己的判斷取舍能力。

3對前代史著的思想觀點、語言文字、人物評價、史事記述及體式等進行了評述,并提

出了以“人事“為歷史主體的治史原則。

(三)評價

1所著《史通》分內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各十卷。內篇主要敘述史書體例,辨別

是非;外篇論述史籍源流及雜品古人過失。對唐以前史籍作了全面梳理,是我國歷史上首部

史學理論著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史學評論。

2首次以理論形式確立史書編纂的體例:制冊章表書,和紀、傳、表、志相輔而行。

3《史通》建立了史學批評、史學史和史學編撰的原則和基礎,與《文心雕龍》并稱,

在我國史學發(fā)展史上有里程碑意義。

4奠定了檔案文獻編纂學提供了歷史檔案材料整理和研究的理論基礎。

四、司馬光的編纂思想

(一)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自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深水鄉(xiāng)人,世稱“流

水先生”。仁宗二年進士,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等職,英宗朝進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

擢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熙寧四年判西京御史臺,自此退居洛陽十五年,

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寫。哲宗即位后召拜門下侍郎,主持朝政,罷黜新黨,廢除新法,

起用舊黨,八個月后卒。謚“文正”,贈太師、溫國公。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一部編年史,全書共294卷,上起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

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趙匡胤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全書依時

代先后,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

聯(lián)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除《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80卷、《稽古錄》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

卷。此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yī)學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

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xù)詩治》《醫(yī)

問》《涼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二)司馬光的編纂思想

1叢目未成,不可遽然作長編,即叢目是作長編的基礎。叢目以《實錄》為基礎,其它

史料”稍于時事者,借敘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

《實錄》所無者,亦須依年月添附。無日者附于其月之下,稱是月;無月者,附于其年

之下,稱是歲;無年者,附于其事之尾;有無事可附者,則約其時之早晚,附于一年之下。

但稍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過多無害。”

2大抵長編,寧失于繁,毋失于略:對每條事目所涉及到的史料均以叢目附注為線索,

仔細勘校,考證異同,辨別真?zhèn)危贈Q定是否收入長編正文。P19

3長編編次要嚴格符合《通鑒》的體例。長編是全書編纂的基礎,作為編年體史書,須

嚴格以年月時序為根本,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

(三)評價

1其先編叢目后作長編的編纂方法,強調了編纂工作中檢索工具編纂的重要性。

2編長編要求寧繁毋略,強調了搜集材料的重要性,”《實錄》、正史未必皆可據,雜

史小說未必皆無憑,在高鑒擇之”。

3編纂過程中要求求實考信。編纂過程中要求嚴格考訂,不取迷信、怪誕、奇?zhèn)ブ牧?

體現了科學的原則和方法。

五、章學誠的編纂思想

(一)章學誠簡介

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字實齋。會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

進士,官國子監(jiān)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書院,并為南北方志館主修地方志。

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學術理論著作。其中《文德》、《文理》和《史德》

等篇中涉及文學理論見解最多。講“義法”、“性靈”。

作文要“修辭立誠”,要“主敬”,敬即態(tài)度要嚴肅;“論古必恕”,即從事批評應設

身處地,知人論世,通情達理。

認為“是以學文之事,可授受者規(guī)矩方圓,其不可授受者心營意造”;

強調“讀書養(yǎng)氣之功,博古通經之要,親師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論文前提,

批評舍本逐末的“文法論”。

提倡'‘文貴發(fā)明”“亦期用世”;反對“不達時勢”、“畫蛇添足”、“優(yōu)伶演劇”、

“削足適履”等不良文風。

(二)章學誠的編纂思想

1提出“六經皆史”的史料觀和原則:“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

2材料搜集要求博收而約取。

“有志著述,先獵群書,以為薪楣”:“故今學者計,札錄之功,必不可少”,“然存

為功力,而不能可以為著作。亦俟類次既多,積久而兄有定識,然后貫穿前后,去其不合與

不定者,慎取而約收之”,“既以此為功力,當益進于文辭。”

“拘牽類例,取足成書,不與法律之外,多方購備,以俟之辨裁,一目之羅,得鳥無日,

則比次之業(yè)難于憑藉者其矣。”

3提出“比次之書”、“比次之法”、“比次之道”、“比次之業(yè)”等概念,將之置于

著述源流中,加以探討。

“比次”即“整齊故事”,對檔案內容加以梳理形成體系,以便使用。

“比次之書”是把檔案按時間順序排列;

“比次之法”指編纂的方法;“比次之業(yè)”指編纂的工作;“比次之道”指編纂的理論。

4人對于編纂工作的重要性:“夫村書俗學,既無良才,則比次之業(yè)難于憑藉者一矣。”

5選材上“傳聞異辭,記載別出,不能兼收,并錄以待作。”

6匯編檔案史料選錄范圍要“圖繪之學,不入史載,金石之文,但從目錄,后人考核,征信

無從,則比次之業(yè)難于憑藉者五矣,專門之書,已成巨編,不為采錄大凡,預防之逸,而聽

取孤行,漸致湮沒,則比次之業(yè)難于憑藉者六矣。”

7篡改原文的害處:“所征故實,多非本文,而好易字句,離其本質,以致學者寧習原

收,怠窺新錄,則比次之業(yè)難于憑藉者二矣”

8匯編檔案文獻編寫注釋與備考要:“比類相從,本非著作,而匯收故籍,不作著所出

何書,一似己所獨得,使人無從征信,則比次之業(yè)難于憑藉者三矣。”

(三)評價

1其編纂思想融于其研究史學著述源流和方志理論的過程,翔實而系統(tǒng),“六經皆史”

理論的提出,擴大了史學、史料和文獻學的研究范圍,豐富了研究資料的來源,對史學家研

究歷史搜集和鑒別史料的方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2章學誠分析了“比次之書”的材料來源,基本特點、重要作用,以及其與別出心裁成

一家之言獨斷之學,鉤稽疑難下判定結論的考索之功的區(qū)別。

3章學誠有關檔案文獻編纂方面的思想,繼承前人,又超越前人,以從基本理論、概念、

體例、程序、方法諸方面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而豐富的有關檔案文獻編纂思想。

4首次提出史學著作和史料編纂區(qū)分。“史家有著作之史與纂輯之史。”著作之史,章氏

又稱為“撰述”、“著述”;史料編纂,章氏又稱之為“記注”、“比類”、“比次”。

5他關于編纂工作中存在的不同目的、不同層次、不同深度以及不同要求的闡述,對后

世辨析編纂類型具有啟示作用。

他沒有明確提出創(chuàng)建編纂之學,但是他關于編纂工作的一系列論述以及體現出來的思

想,可說是中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思想之集大成者。

第二節(jié)近現代檔案文獻編纂活動及其代表人物

一、中華民國時期

(-)編纂活動及其代表人物

1這一時期有幾次重大的史料發(fā)現和史料匯編活動:甲骨卜辭、敦煌遺書、居延漢簡、

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及太平天國文獻等。

這一時期的史料整理工作,可說是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發(fā)展,集中體現在學術界對這些

新史料的編纂公布活動上,出現了具有近現代意義的文獻編纂,并催生了一系列編纂思想。

(-)代表人物及其編纂思想

1蔡元培

1868-1940,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數次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

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曾任

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為發(fā)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yè),

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其主要學術活動是在兩次留學國外期間進行的,主要編著哲學、倫理學和美學等大批學

術著作。

在檔案文獻編著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檔案整理目的一是為更好保管檔案,二是公布于

世以資學術;把國外很多先進的檔案管理理念介紹到國內;主持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文

獻館的明清檔案文獻編纂和出版工作。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位于北京故宮東華門內。

1925年10月北洋政府成立故宮博物院,設古物、圖書兩館,圖書館又設圖書、文獻二部。

圖書館館長陳垣,副館長沈兼士、袁同禮,沈兼士主持文獻部。

1927年6月文獻部改稱掌故部。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派易培基接收故宮后頒布組織條

例,設古物、圖書、文獻三館。1929年2月掌故部改文獻館,館長張繼、副館長沈兼士。

1934年修改組織條例,沈兼士任館長,定文獻館職掌:對明清檔案、實錄及歷史物品整

理編目、保管陳列、收集整理、攝影編輯。

文獻館檔案按來源分為:內閣大庫組(兼管清史館檔案)、軍機處檔案組、內務府檔案

組、宗人府檔案組以及事務組。

另設專門委員會,由院方聘專家學者為特約專門委員和通訊專門委員,負責審查文獻館

編輯出版的史料,先后聘有陳垣、孟森、傅斯年、顧頡剛、葉恭綽、陳寅恪、朱師轍、蔣廷

酸、許寶衡、羅家倫、翁文潮等3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北大國學門和清華研究院

創(chuàng)建于1921年底,存在僅四五年時間,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國學門組織結構包括三室五會,“三室”謂登錄室、研究室和編輯室,“五會即歌謠研

究會、明清史料整理會、考古學會、風俗調查會和方言研究會。

陳以愛認為其工作性質與目標乃“兼具今日大學研究所與專門研究機構這兩種性質的機

構”。

“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以致國內一些高校紛起而效之。

同時,高校出現了另一類學術機構,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國學研究院。創(chuàng)建于1925年,

1929年6月停辦,先后延續(xù)四年,孫敦恒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紀事》中,匯集相關檔案資料

和文獻,作了較系統(tǒng)記載。

2王國維和郭沫若:

主要成就在于對殷墟甲骨檔案、居延漢簡、敦煌經卷等的研究和匯編出版。為我國古代

文書檔案、文字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太平天國時期的檔案文獻大部分由我國留學生從流失到國外的檔案抄錄。

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演生、蕭一山、王重民等,編纂出版了《太平天國史料》、《太平天

國叢書》、《太平天國官書》、《敦煌曲子詞集》等等,開啟了中國學者到國外挖掘歷史文

化檔案信息的先河。

二、新中國時期

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后,史學界和其他學術界在編纂工作中起了先導作用,其實踐和理論成果對

我國檔案文獻編纂學的創(chuàng)建起了推動作用。

1956年嚴中平在集體討論基礎上,寫出的長達25000字的《編輯中國近代經濟參考資料

工作的初步總結》則是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總結編纂工作實踐經驗的首篇重要論文。

1962年榮孟源講《文獻編纂學諸問題》中,從史料編纂工作的意義、基本原則、題目選

擇、史料收集、篩選、考訂、加工和輔文編寫等方面,系統(tǒng)總結了近代史研究多年來的編纂

工作經驗。

同年,彭澤益《關于國近代經濟史資料整理方法問題》,從編纂體例,綜合整理,地方

志、古代文書以及檔案的利用等方面探討了經濟史資料整理工作的特點。

(-)史學界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

翦伯贊: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致力于新中國史學建設,首先發(fā)起編纂《中國近代史資

料叢刊》,并親自主編其中《戊戌變法》和《義和團》兩個專題。1961年春開始,兼任全

國高等學校歷史教材編審組組長,主編通用教材《中國史綱要》和《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資

料》。

先后發(fā)表《對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初步意見》和《目前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等

論文,批評史學界從5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的極左思潮。他是我國最早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

義研究歷史的史學家之一,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視資料收集工作的系統(tǒng)與有序。

范文瀾:撰寫《中國通史》,當時以“為某些干部補習文化之用”。體例“略前詳后,

全用語體,揭露統(tǒng)治階級罪惡,顯示社會發(fā)展法則等幾條”作為準繩。

上冊(上古到五代)1941年出版,中冊(宋遼到清中葉)于1942年出版,下冊只完成鴉片戰(zhàn)

爭到義和團運動部分,題名為《中國近代史》上冊,于1946年出版,上、中冊合稱《中國通

史簡編》。《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是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tǒng)地敘述中

國通史的著作。

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民族特點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風格。對于歷史研究,提出學習

理論、掌握資料、文字表達、言行一致四個問題,勉勵后學。

(二)檔案界的檔案文獻編纂活動

1第一歷史檔案館

張德澤:明清檔案專家,號洵如。河北省東光縣人。1925年1月起在清室善后委員會工

作,10月調故宮博物院總務處任書記,1929年轉文獻部參加對清代宮廷檔案的整理、編輯和研

究。1959年任國家檔案局檔案學研究室副研究員,1961年任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副研究員,

1971年12月退休.

(1)對明清檔案及其整理方法進行研究,發(fā)表10余篇論文,其中有對清代檔案內容的介紹與

分析,對清代檔案整理、分類諸問題的研究,對清代檔案編輯方法的探討。

(2)1948年所撰《檔案分類研究》一文,是對檔案分類理論的探索;1944年所撰《清軍機

處所藏清冊之分類》,是以圖書十進分類法對檔案進行分類的嘗試;20世紀60年代初

編著《清代國家機關考略》一書,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清代國家機關的構成、性

質及沿革、職掌等,是一部研究清代國家機關的資料性參考書。

(3)1959年《明清檔案編輯出版工作方法之商榷》,是對我國檔案館界寫的首篇有關檔案

文獻編纂學的學術論文。

朱金甫:明清檔案專家,清史專家,研究館員,曾用名朱玉鑫,江蘇武進縣人。I960

年分配到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工作。1980年以后,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室主任、《歷

史檔案》雜志社主編等職。

主要學術成果:主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檔案史料》、《清代中俄關系檔案史料選編》、

《康熙起居注》、《明清檔案論文選編》、《清代帝王陵寢》:任《康熙統(tǒng)一臺灣檔案史料

選輯》、《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副主編。

論文20余篇,對明清檔案文獻編纂工作各環(huán)節(jié)的實踐經驗做了全面科學的總結。

2第二歷史檔案館

(1)王可風

中國現代檔案專家,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1950年奉派南京接收國民黨

政府機關檔案,次年任南京史料整理處主任。1964年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館長。自擔任

南京史料整理處主任后,致力于民國檔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曾親赴重慶、昆明等地

收集數量龐大的國民黨政府中央機關散失在各地的檔案,對民國檔案文獻的編纂工作做出了

奠基性貢獻。

(1)主持制定了一套整理歷史檔案的方法,組織整理了大批檔案,在1956年《關于南

京史料整理處12年遠景規(guī)劃的意見》中,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檔案文獻編纂工作正式納入

檔案館工作規(guī)劃中,并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服務方

向。

(2)主持編寫了《歷史檔案的整理方法》,并主持編輯了《中國現代政治史檔案資料

匯編》等約24萬多字的資料,1987年由檔案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王可風檔案史料工作文集》。

3曾三

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yè)先驅、新中國檔案事業(yè)的開拓者和杰出領導

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中

央辦公廳副主任。

從建國初到“文革”前,致力于檔案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建設和發(fā)展,提出了關于我國檔案工

作管理體制、基本原則和方針任務的意見,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檔案工作規(guī)章

制度,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檔案干部專修班、檔案工作刊物和檔案科研機構,積極倡導建立各

級各類檔案館。

在其組織領導下,一個自上而下的全國檔案工作組織系統(tǒng)、門類齊全的檔案館網絡初具

規(guī)模,使檔案工作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曾長期擔任國家檔案局局長,1963年全國省檔館工作會議上就把“熟悉檔案內容,匯編

檔案史料,參加歷史研究,提高服務質量,使檔案館能夠在歷史科學研究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

作為檔案館三項基本任務之一。

1979年提出開放歷史檔案的問題,親自起草了《關于開發(fā)歷史檔案的意見》。

1980年5月在全國省以上檔案館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從政治、歷史傳統(tǒng)以及檔案實踐工

作的角度強調了歷史檔案編纂工作的重要性,為我國20世紀八十年代檔案文獻編纂事業(yè)的興

盛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檔案文獻編纂學術委員會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研究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學術性組織,屬于中國檔案學會的分

支。

目的:廣泛深入開展檔案文獻編纂學的研究和交流,提高檔案文獻編纂學的理論水平,

比較正確地解決實踐中所發(fā)現和發(fā)生的問題,使各級檔案管理機構能夠編纂出更多更好的檔

案文獻出版物,為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的學術繁榮、為更進一步地推動歷

史學的深入研究提供條件,作出貢獻;

學術組織,主要任務只是研究和探討學術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不干予行政領導。

另一方面,要通過學術委員會聯(lián)系和團結國內外從事檔案文獻編纂、出版工作的同行以

及與此有關的學術界人士,為切磋學問、交流經驗提供機會和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中國檔案學

會本身有關檔案文獻編纂學方面的工作和任務,學術委員會也要密切配合,積極承擔。

2007年10月中國檔案學會、檔案文獻編纂學術委員會在四川成都舉行年度工作年會,討

論了2008年檔案文獻編纂學術委員會的工作規(guī)劃,對編纂《中國檔案文獻提要總匯》進行了

商議籌劃,對最新出版的《檔案編研論稿》進行了評析研討,并圍繞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等重

大選題及將重點編研項目經費列入搶救費等事宜作了商討。

附加:古代文獻編纂思想

一、古代文獻編纂思想代表人物之魏晉南北朝

蕭統(tǒng)(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今江蘇常

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丁令光,又稱丁貴嬪。

天監(jiān)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未即位即于531年去世,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