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0頁(共40頁)2025年高考地理三輪復習之土壤一.選擇題(共25小題)多年凍土對氣候變化有一定的放大作用,導致多年凍土區的植被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更敏感。下表為大興安嶺北部漠河盆地多年凍土巖芯孢粉分析結果,研究發現孢粉帶3中的喬灌木多為闊葉喬木,其余時期均以針葉喬木為主。據此完成1﹣2題。孢粉帶年代(距今)陸生草本%喬灌木%蕨類等%127.1~20.5千年59.931.28.9220.5~11.3千年25.947.127311.3~1.9千年13.160.624.941.9千年至今10.370.119.5注釋: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時期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總稱。1.推測該地氣候變化特征為()A.溫度整體先升后降 B.濕度整體先降后升 C.持續向寒冷干燥轉變 D.持續向溫暖濕潤轉變2.孢粉帶1至3時期,漠河盆地較大興安嶺南部濕度變化幅度更大的成因是()①緯度更高,冰期受高緯度冷源影響更大②緯度更高,間冰期蒸發更強導致更濕潤③凍土層更薄,受氣候的變化影響更顯著④凍土層更厚,對氣候的放大效應更顯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阿爾梅里亞地處西班牙東南部,多山地,年平均降水量200mm。自上世紀60年代末塑料工業興起,當地人們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在地中海沿岸的沙石灘上開采深層地下水和客土造田,將土壤改良成表層沙土、中間層為有機肥、下層為黏土的“三明治結構”,引水灌溉,利用塑料大棚使蔬菜生產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歐洲蔬菜之都。如圖示意阿爾梅里亞地理位置及土壤“三明治結構”。據此回答3﹣3題。3.阿爾梅里亞“三明治”土壤結構中的黏土層的主要作用有()①保水保肥②減少蒸發③阻滯水鹽運動④提升土壤肥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板根,也被稱為板狀根,是熱帶雨林高大喬木常見的根部形態,具有支撐、吸收營養、呼吸、改變微環境等功能,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板根一般生長在較淺的土層中,很少深入土層深處。胸徑(又稱干徑,指喬木主干離地表面胸高處的直徑)被認為是板根發生的指標因子,且板根的數量和大小隨胸徑的增加而增加。圖為板根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4.板根改變微環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A.提高土壤濕度 B.縮短土壤凍結期 C.攔截土壤養分 D.減少地表水下滲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一般來說,有機質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有機碳濃度是指單位質量土壤中有機質所含碳元素的質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如圖為東祁連山某區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坡向的土壤容重和有機碳含量圖。據此完成5﹣6題。5.導致圖中南坡、北坡土壤容重差異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A.熱量、植物 B.熱量、水分 C.海拔、坡度 D.坡度、植物6.據圖推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南坡2800m處,單位體積土壤干重最小 B.北坡3200m處,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少 C.南坡4000m處,土壤水分條件最好 D.植被覆蓋率隨海拔上升先升高后降低浙江省某高中地理興趣小組進行紅壤野外觀測實踐,并撰寫了研究性學習報告。報告中寫道:紅壤,剖面呈土紅色,腐殖質含量不高,質地較黏重,透氣性較差,呈酸性,并繪制了土壤剖面圖。完成7﹣7題。7.該報告的明顯錯誤是()A.質地較黏重 B.透氣性較差 C.淀積層和淋溶層位置 D.母質層和母巖層位置漂灰土是我國重要的森林土壤之一,形成于冷濕地區。圖為珠穆朗瑪峰垂直自然帶譜。完成下面小題。8.漂灰土主要分布于()A.甲 B.乙 C.丙 D.丁9.該地漂灰土成土過程中,()A.生物風化弱 B.淋溶作用明顯 C.物質遷移速度慢 D.微生物分解作用強松嫩平原西部(如圖)是一片沼澤遍布、湖泊星羅棋布的獨特區域,但這里地表水鹽堿度較高,土地鹽堿化較為嚴重。在200萬年前,這里曾形成一個大湖,湖底堆積了大量黏重的沉積物,距今10萬年前,古大湖中心地帶的地殼隆起,湖水溢升,使得遼河南走入海,松花江也向東北而去。近年來,吉林省白城市的鎮賚縣持續推動鹽堿地治理工作,實現了“以稻治澇、以稻治堿、以稻致富”。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松嫩平原西部的眾多沼澤和湖泊形成的必備條件是該區域()①降水量小于蒸發量②地勢平坦低洼③存在多年凍土層④徑流匯集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1.該區域沼澤和土壤中的鹽分根本源地可能是()A.松嫩平原地下巖層 B.松花江和嫩江的上游 C.松嫩平原的地下水 D.內蒙古高原東部地區12.鎮賚縣能夠實現“以稻治澇、以稻治堿”的關鍵是()A.引嫩江建排灌水渠 B.覆蓋地膜減少蒸發 C.用有機肥調堿調鹽 D.抽地下水灌溉淋鹽某地理興趣小組赴海南島開展植被和土壤的地理研學活動。如圖為海南島位置及研學小組繪制的海南島某山脈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3﹣15題。13.研學小組考察的山脈最可能位于圖中()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4.形成該山雨林植被垂直分布差異的主導因素是()A.熱量 B.光照 C.水分 D.坡向15.研學小組發現,常綠季雨林土壤較山地雨林貧瘠,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強 B.溫度高,微生物分解快 C.海拔低,人類活動影響大 D.坡度陡,有機質流失多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圖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及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6.關于土壤剖面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層質地黏重,透水性強 B.丙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 C.乙層腐殖質多,顏色較淺 D.丁層有機質為主,肥力最高17.土壤有機質含量與溫度密切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溫度越高,淋溶作用越強,有機質含量高 B.溫度適宜,微生物分解慢,有機質含量高 C.溫度越低,侵蝕作用越強,有機質含量低 D.溫度適宜,風化作用越弱,有機質含量低18.生物土壤結皮是由苔蘚等植物與砂礫黏結形成的復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最具特色的生物景觀之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的準噶爾盆地腹地,生物土壤結皮對其流動沙丘的固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里的結皮生物僅在冬春季進行光合作用,其他季節處于休眠狀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生物結皮對流動沙丘具有固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①增大地面摩擦②加速巖石風化③增加沙丘水分④供給有機養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某山地位于我國季風區,山麓海拔約250m,年降水量550~790mm,年均溫10.8℃。海拔1000m以下受人為活動干擾,當前為次生植被。表為“該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機碳含量(即土壤有機質中的碳元素含量)”。據此回答19﹣19題。海拔(m)植被類型土壤剖面有機碳含量(g?kg﹣1)0~10cm10~20cm20~40cm250灌草叢6.74.53.9700疏林灌叢10.15.44.31000落葉闊葉林11.77.5501400針闊混交林18.113.610.11800針葉林24.420.617.22000草甸51.738.423.719.該山地草甸分布區土壤有機碳含量高的氣候原因,是草甸所在地帶()A.氣溫低 B.降水少 C.風速大 D.光照強某研學小組認為當地某冶煉廠高煙囪排放的廢氣可能導致周邊地區重金屬含量升高,計劃在冶煉廠周邊開展土壤環境調查。研學小組查閱資料發現,當地常年盛行東風,于是選擇受廢氣影響最大的地塊采集表層土壤樣品,分析后繪制了土壤重金屬含量隨距冶煉廠距離變化圖。如圖示意冶煉廠位置。據此完成20﹣21題。20.該研學小組選擇的采樣地塊是()A.甲地塊 B.乙地塊 C.丙地塊 D.丁地塊21.該研學小組繪制的土壤重金屬含量變化圖最可能是()A. B. C. D.德國中部羅恩山降雪豐富,坡地分布有凍融作用形成的巨大礫石堆積體。該堆積體10m深度范圍內孔隙度高,當地冬季與夏季平均氣溫分別是﹣0.7℃和16.2℃。夏季該堆積體前緣表面存在溫度明顯較低的“冷點”現象。如圖示意該堆積體表面不同觀測點冬夏平均溫度分布。據此完成22﹣24題。22.冬季該堆積體表面溫度高于氣溫的原因是()A.積雪保溫作用強 B.礫石導熱率低 C.陽坡太陽輻射強 D.地面吸熱量高23.“冷點”現象形成的原因是()A.冷點處地表坡度較小 B.堆積體植被覆蓋度高 C.冷點處堆積體厚度大 D.堆積體內冷空氣下沉24.在路基建設和保護中,“冷點”現象可應用于我國()A.東北沼澤區橋梁 B.西北沙漠區公路 C.青藏高寒區鐵路 D.東南丘陵區隧道不同水熱和地形條件下土壤發育情況不同。研究人員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100°15'E)選取一處河谷開展實地測量研究。該支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70.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發量為607.4毫米。研究人員在研究區內分別選取陽坡和陰坡各一處鉆孔取樣測量,圖1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垂直分布,圖2示意兩鉆孔處的土壤剖面。讀圖,回答25﹣25題。2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為陽坡,處于迎風坡,降水多,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層厚 B.乙為陽坡,氣溫高,利于有機質分解,腐殖質層厚 C.甲為陰坡,氣溫低,風化侵蝕作用弱,母巖層厚 D.乙為陰坡,氣溫低,蒸發弱,水分充足,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層厚二.解答題(共4小題)26.(2025?昆明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亞多年凍土區(上層為活動層,下層為永凍層)的表層土壤單位面積有機碳儲量遠高于其他土壤,是重要的天然“儲碳庫”。氣候變暖導致多年凍土退化,造成土壤有機碳的損失;同時,低矮的苔蘚和地衣長得越來越高,灌木植物也在入侵該地區,植被碳庫快速增長。科研工作者建構的實驗預測模型——各有機碳庫在1900~2100年間的有機碳儲量年變化量(如圖)預示,未來該地區氣候變暖可能有減緩趨勢。(1)指出圖示各有機碳庫2050年后有機碳儲量的變化。(2)說明北亞多年凍土區表層土壤單位面積有機碳儲量高的主要原因。(3)據實驗模型分析未來北亞多年凍土區氣候變暖可能減緩的原因。27.(2025?全國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效水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其多少與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等有關。如圖解釋了土壤質地與土壤有效水的關系。為探究有機質與土壤有效水的關系,某實驗小組進行了模擬實驗,實驗報告如表所示。實驗名稱土壤滲水實驗實驗目的探究有機質含量對土壤有效水的影響實驗材料土壤樣品、相同燒杯2個、量杯2個、蒸餾水實驗步驟步驟1:將土壤樣品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去除大部分有機質,記錄為樣品1,未作處理的另一份記錄為樣品B。步驟2:將A、B樣品分別裝入標有A、B的燒杯中,保證兩份樣品體積相同。步驟3:步驟4:步驟5:實驗結果樣品B的滲水深度小于樣品A實驗分析質地相同的兩份土壤樣品具有相近的土壤有效水下限。因此,樣品A、B的土壤有效水多少可由滲水濕程度推斷。實驗結論(1)據圖,將砂土、壤土和黏土的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從大到小排序。(2)補齊表中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3)從砂土、壤土和黏土中任選兩種,提出增加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的方法。28.(2024?大武口區校級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某風沙區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年平均降水量12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多暴雨,多年平均蒸發量1761mm,年均風速上,極易發生風蝕、水蝕。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工造林,土壤含水量增加,但經過多年植被恢復后,人工林中的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學者認為需要對油松林進行科學養護。如圖示意不同樹齡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含量隨深度的變化。(1)從氣候和土壤角度,闡述該地極易發生風蝕、水蝕的原因。(2)從水循環角度,說明恢復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3)與樹齡21年油松林相比,簡述樹齡11年油松林土壤含水量較高的原因。(4)請為該地油松林科學養護提供有效建議。29.(2024?安徽二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羅望子喜光、抗旱、耐瘠,發達的根系能適應各類土壤,成林迅速,果實味道偏酸。20世紀90年代,元謀縣某河谷坡地退化嚴重,引種羅望子后,坡地退化得以緩解。為提升羅望子的產量和品質,科研人員對原羅望子林(林地A)部分果樹進行嫁接(林地B)。下表為兩林地的差異。如圖為元謀縣位置示意圖。林地類型樹齡(年)密度(株?hm﹣2)樹高(m)地徑(cm)冠幅(m×m)土壤有機質含量(%)林地A152557.7231.46.4×7.10.92林地B152103.5025.62.9×3.20.33(1)根據羅望子習性,推測該河谷坡地的自然環境特征。(2)與林地A相比,解釋林地B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原因。(3)當地計劃擴大嫁接林規模,你是否贊同并說明理由。
2025年高考地理三輪復習之土壤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ABCCBDCCBCB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AACBBBCAADA題號232425答案DCD一.選擇題(共25小題)多年凍土對氣候變化有一定的放大作用,導致多年凍土區的植被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更敏感。下表為大興安嶺北部漠河盆地多年凍土巖芯孢粉分析結果,研究發現孢粉帶3中的喬灌木多為闊葉喬木,其余時期均以針葉喬木為主。據此完成1﹣2題。孢粉帶年代(距今)陸生草本%喬灌木%蕨類等%127.1~20.5千年59.931.28.9220.5~11.3千年25.947.127311.3~1.9千年13.160.624.941.9千年至今10.370.119.5注釋: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時期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總稱。1.推測該地氣候變化特征為()A.溫度整體先升后降 B.濕度整體先降后升 C.持續向寒冷干燥轉變 D.持續向溫暖濕潤轉變【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闊葉喬木適合溫暖濕潤的環境生長,針葉喬木適合冷干的環境生長,陸生草本適合干旱的環境生長,蕨類適合溫暖濕潤的環境生長。【解答】解:由材料“研究發現孢粉帶3中的喬灌木多為闊葉喬木,其余時期均以針葉喬木為主”,再結合表中數據喬灌木的比例升高,陸生草本的比例降低,蕨類的比例先升高后降低,推測該地溫度整體先升后降,濕度整體上也是先升后降,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該地氣候變化特征,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2.孢粉帶1至3時期,漠河盆地較大興安嶺南部濕度變化幅度更大的成因是()①緯度更高,冰期受高緯度冷源影響更大②緯度更高,間冰期蒸發更強導致更濕潤③凍土層更薄,受氣候的變化影響更顯著④凍土層更厚,對氣候的放大效應更顯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解答】解: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漠河盆地位于大興安嶺北部,緯度較高,在冰期時,受高緯度冷源的影響更大,氣候變化更為劇烈,濕度變化幅度也會更大;大興安嶺南部緯度較低,且受山脈阻擋,受高緯度冷源影響較小,濕度變化幅度較小,①正確。漠河盆地緯度更高,凍土層更厚,由材料可知,多年凍土對氣候變化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使氣候變化更劇烈,濕度變幅更大,③錯誤,④正確。間冰期氣溫升高,蒸發強導致氣候變干,②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阿爾梅里亞地處西班牙東南部,多山地,年平均降水量200mm。自上世紀60年代末塑料工業興起,當地人們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在地中海沿岸的沙石灘上開采深層地下水和客土造田,將土壤改良成表層沙土、中間層為有機肥、下層為黏土的“三明治結構”,引水灌溉,利用塑料大棚使蔬菜生產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歐洲蔬菜之都。如圖示意阿爾梅里亞地理位置及土壤“三明治結構”。據此回答3﹣3題。3.阿爾梅里亞“三明治”土壤結構中的黏土層的主要作用有()①保水保肥②減少蒸發③阻滯水鹽運動④提升土壤肥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下層黏土粒徑小,利于保水保肥,減少水分和養分流失,同時減少海濱地區地下鹽分上升,防止土壤鹽漬化,①③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有機肥層體現土壤肥力,黏土層在底部,無法減少上部土壤水分蒸發,也不能提升土壤肥力,②④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板根,也被稱為板狀根,是熱帶雨林高大喬木常見的根部形態,具有支撐、吸收營養、呼吸、改變微環境等功能,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板根一般生長在較淺的土層中,很少深入土層深處。胸徑(又稱干徑,指喬木主干離地表面胸高處的直徑)被認為是板根發生的指標因子,且板根的數量和大小隨胸徑的增加而增加。圖為板根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4.板根改變微環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A.提高土壤濕度 B.縮短土壤凍結期 C.攔截土壤養分 D.減少地表水下滲【分析】植被在土壤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植被植被各種植彼類型與土壤類型間也呈現出密切的關系。植物是能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獨立生活的一類自養型生物。【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喬木的板根很發達,可以促進地表水下滲,且對土壤養分具有攔截作用,形成板根上坡位養分的富集區,改變微環境,C正確,D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板根對提高土壤溫度的作用不大,A錯誤。板根主要發育在熱帶雨林地區,熱帶地區土壤無凍結期,B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一般來說,有機質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有機碳濃度是指單位質量土壤中有機質所含碳元素的質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如圖為東祁連山某區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坡向的土壤容重和有機碳含量圖。據此完成5﹣6題。5.導致圖中南坡、北坡土壤容重差異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A.熱量、植物 B.熱量、水分 C.海拔、坡度 D.坡度、植物【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解答】解:南坡向陽,北坡背陰,所以南坡的熱量條件較好,蒸發強,水分差,容重較大;而北坡由于熱量條件較差,蒸發弱,水分好,容重小。同時,南坡和北坡的降水差異也會導致土壤水分條件的不同,祁連山的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土壤含水量多,北坡土壤容重小。熱量、水分是導致土壤容重的主要因素,B正確。海拔、坡度關系不大,植物主要受熱量和水分影響,AC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6.據圖推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南坡2800m處,單位體積土壤干重最小 B.北坡3200m處,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少 C.南坡4000m處,土壤水分條件最好 D.植被覆蓋率隨海拔上升先升高后降低【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解答】解:由上題可知,土壤的水分越多,土壤容重就越小。而土壤容重越小,土壤的含水率就越高,越有利于植被的生長,由圖可知,隨著海拔的升高,該區域的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含水率先升高后降低,因而被覆蓋率也應先升高后降低,D正確。圖中南坡2800m處的土壤容重并不是最小,說明在此處的土壤水分條件不是最好,A錯誤。北坡3200m處,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多,B錯誤。南坡4000m處,容重最大,有機碳含量最低,說明土壤的水分條件最差,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浙江省某高中地理興趣小組進行紅壤野外觀測實踐,并撰寫了研究性學習報告。報告中寫道:紅壤,剖面呈土紅色,腐殖質含量不高,質地較黏重,透氣性較差,呈酸性,并繪制了土壤剖面圖。完成7﹣7題。7.該報告的明顯錯誤是()A.質地較黏重 B.透氣性較差 C.淀積層和淋溶層位置 D.母質層和母巖層位置【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解答】解:紅壤具有有機質含量低、酸性強、土質黏重、透氣性差的特點,AB正確,不符合題意。母質層和母巖層是土壤形成發育的原始物質基礎,母質層為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為堅硬的巖石,母質層位于母巖層之上,D正確,不符合題意。淋溶層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質遷移和損失的土層;淀積層常與淋溶層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質沉淀、積累的層次,淀積層應位于淋溶層之下,C錯誤,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漂灰土是我國重要的森林土壤之一,形成于冷濕地區。圖為珠穆朗瑪峰垂直自然帶譜。完成下面小題。8.漂灰土主要分布于()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漂灰土是我國重要的森林土壤之一,形成于冷濕地區。山地寒溫帶針葉林所處地區氣候冷濕,植被是森林,因此漂灰土主要分布于圖中丙處,故C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甲、乙氣溫相對較高,丁地植被是灌叢草甸,均不符合漂灰土的形成環境,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9.該地漂灰土成土過程中,()A.生物風化弱 B.淋溶作用明顯 C.物質遷移速度慢 D.微生物分解作用強【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解答】解:該地植被以森林為主,生物風化強,A錯誤。氣溫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D錯誤。氣候冷濕,降水較多,淋溶作用明顯,物質遷移速度快,B正確,C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松嫩平原西部(如圖)是一片沼澤遍布、湖泊星羅棋布的獨特區域,但這里地表水鹽堿度較高,土地鹽堿化較為嚴重。在200萬年前,這里曾形成一個大湖,湖底堆積了大量黏重的沉積物,距今10萬年前,古大湖中心地帶的地殼隆起,湖水溢升,使得遼河南走入海,松花江也向東北而去。近年來,吉林省白城市的鎮賚縣持續推動鹽堿地治理工作,實現了“以稻治澇、以稻治堿、以稻致富”。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松嫩平原西部的眾多沼澤和湖泊形成的必備條件是該區域()①降水量小于蒸發量②地勢平坦低洼③存在多年凍土層④徑流匯集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湖泊和沼澤地形成的條件從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角度分析。【解答】解:松嫩平原所處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降水量大于蒸發量,①錯誤。沼澤和湖泊形成的必備條件一是要有水源,二是積水,松嫩平原西部地勢平坦低洼,排水不暢易積水,②正確。存在多年凍土層,有利于沼澤地的形成,但不是松嫩平原西部的眾多沼澤和湖泊形成的必備條件,③錯誤。由圖可知松嫩平原西部河流支流眾多,地表徑流匯集量大,水源豐富,④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以松嫩平原為載體,考查沼澤和湖泊形成的條件,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問題。11.該區域沼澤和土壤中的鹽分根本源地可能是()A.松嫩平原地下巖層 B.松花江和嫩江的上游 C.松嫩平原的地下水 D.內蒙古高原東部地區【分析】沼澤和土壤中鹽分根本源地從地形、流水速度、水中的鹽分物質、水文等角度分析。【解答】解:該區域地表水豐富,地下巖層的鹽類物質、地下水難以上移,AC錯誤。該區域地勢低平,流水不暢,營養鹽類物質難以排出,河流在上游攜帶大量的營養鹽類物質,在該區域不易排出,所以該區域的營養鹽類物質主要來自于松花江和嫩江的上游,B正確。松嫩平原西部的沼澤和土壤中的鹽分與內蒙古高原東部地區的關系小,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的難度小,主要考查松嫩平原西部沼澤和土壤中的鹽分源地的知識,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問題。12.鎮賚縣能夠實現“以稻治澇、以稻治堿”的關鍵是()A.引嫩江建排灌水渠 B.覆蓋地膜減少蒸發 C.用有機肥調堿調鹽 D.抽地下水灌溉淋鹽【分析】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水源,地形,土壤,熱量,光照,溫差,降水;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需求,交通,國家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勞動力。【解答】解:“以稻治澇、以稻治堿”最關鍵的是要引水、淋鹽、排水、排鹽,引嫩江建排灌水渠,可以利用淡水淋鹽,建排灌水渠,可以防澇、排鹽,A正確。該區域的鹽堿化不是因為蒸發強帶來的,而是鹽分難以排出,鹽類物質長期積累形成鹽堿化,減少蒸發不是治理鹽堿化的關鍵,B錯誤。用有機肥調堿調鹽,不能從根本上治理鹽堿化,C錯誤。該地區地表水豐富,不需要抽取地下水灌溉淋鹽,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一般,考查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了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某地理興趣小組赴海南島開展植被和土壤的地理研學活動。如圖為海南島位置及研學小組繪制的海南島某山脈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3﹣15題。13.研學小組考察的山脈最可能位于圖中()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分析】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有熱量、水分、光照、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解答】解:觀察該地垂直地帶植被分布情況可知,基帶處為稀樹草原,說明基帶處水分條件較差。圖中4地,甲位于東南季風的背風坡,受雨影效應影響,降水較少,可能形成稀樹草原帶,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14.形成該山雨林植被垂直分布差異的主導因素是()A.熱量 B.光照 C.水分 D.坡向【分析】形成該山雨林植被垂直分布差異的主導因素可以從氣溫、降水、光照、土壤等角度分析。【解答】解:觀察該地垂直地帶植被分布情況可知,基帶處為稀樹草原,說明基帶處水分條件較差,隨著海拔的升高,受地形抬升影響,降水有所增多,而雨林帶高大喬木的生長對水分條件需求量大,因而造成該山地垂直植被分布差異的主要原因應是水分,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形成該山雨林植被垂直分布差異的主導因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15.研學小組發現,常綠季雨林土壤較山地雨林貧瘠,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強 B.溫度高,微生物分解快 C.海拔低,人類活動影響大 D.坡度陡,有機質流失多【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解答】解:常綠季雨林位于300﹣700米,山地雨林位于700﹣1200米。隨著海拔升高,溫度不斷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降低,是影響兩地土壤性狀差異的主要原因,B正確。兩雨林海拔相近,地形抬升作用相似,因而降水差異較小,A錯誤。人類活動會影響植被覆蓋率,對土壤貧瘠度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山地處本身開發難度大、開發程度低,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較小,C錯誤。坡度在所給材料中無法進行直接判斷,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圖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及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6.關于土壤剖面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層質地黏重,透水性強 B.丙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 C.乙層腐殖質多,顏色較淺 D.丁層有機質為主,肥力最高【分析】森林土壤剖面中,自地表向下依次為有機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腐殖質層(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淀積層(上層土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母質層(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堅硬的巖石)。【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森林土壤剖面各圈層依次應為:甲為有機質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質地疏松,A錯誤。乙為腐殖質層,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C錯誤。丁為淀積層,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D錯誤。丙為淋溶層,礦物質淋失,有機質較少,顏色較淺,B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17.土壤有機質含量與溫度密切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溫度越高,淋溶作用越強,有機質含量高 B.溫度適宜,微生物分解慢,有機質含量高 C.溫度越低,侵蝕作用越強,有機質含量低 D.溫度適宜,風化作用越弱,有機質含量低【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解答】解:由圖可知,隨溫度的上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溫度過高或過低,有機質含量都低。溫度越高,淋溶作用越強,有機質含量低,A錯誤。溫度的高低對侵蝕的影響是復雜的,不是簡單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C錯誤。風化作用主要產生礦物質而不是有機物,D錯誤。溫度適宜,植被較多,微生物分解慢,有機質含量高,B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18.生物土壤結皮是由苔蘚等植物與砂礫黏結形成的復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最具特色的生物景觀之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的準噶爾盆地腹地,生物土壤結皮對其流動沙丘的固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里的結皮生物僅在冬春季進行光合作用,其他季節處于休眠狀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生物結皮對流動沙丘具有固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①增大地面摩擦②加速巖石風化③增加沙丘水分④供給有機養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解答】解:結合材料可知,生物土壤結皮是由苔蘚等植物與砂礫黏結形成的復合物,其對流動沙丘有固定作用,主要是因為生物土壤結皮可以增大地面的摩擦力,削減風速,減少流動沙丘的移動,①正確。生物結皮加速巖石風化,碎屑物增加,不利于流動沙丘的固定,②錯誤。生物土壤結皮由苔蘚等植物與砂礫黏結形成,因此可以吸收水分,涵養水源,增加沙丘的水分,并且植物可以為當地提供有機質,改善局地生態環境,進而減少流動沙丘的移動,③④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某山地位于我國季風區,山麓海拔約250m,年降水量550~790mm,年均溫10.8℃。海拔1000m以下受人為活動干擾,當前為次生植被。表為“該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機碳含量(即土壤有機質中的碳元素含量)”。據此回答19﹣19題。海拔(m)植被類型土壤剖面有機碳含量(g?kg﹣1)0~10cm10~20cm20~40cm250灌草叢6.74.53.9700疏林灌叢10.15.44.31000落葉闊葉林11.77.5501400針闊混交林18.113.610.11800針葉林24.420.617.22000草甸51.738.423.719.該山地草甸分布區土壤有機碳含量高的氣候原因,是草甸所在地帶()A.氣溫低 B.降水少 C.風速大 D.光照強【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解答】解: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草甸分布區主要位于海拔2000m以上,該山地山麓海拔約250m,年均溫10.8℃,隨著海拔高度升高,氣溫降低,則草甸所在海拔高度氣溫較低,微生物活性較弱,土壤有機碳分解較慢,有機碳含量高,A正確。降水少可能導致植物生長受限,進而減少植物殘體的輸入,不利于土壤有機碳的積累,因此,降水少不是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高的直接原因,B錯誤。風速大主要影響土壤的風蝕作用,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關系不大。強風可能會帶走部分地表物質,但對土壤有機碳的深層積累影響有限,因此,風速大不是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高的原因,C錯誤。光照強主要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長速度。光照強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但植物殘體的分解和土壤有機碳的積累更多地受到溫度和濕度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因此,光照強不是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高的直接原因,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某研學小組認為當地某冶煉廠高煙囪排放的廢氣可能導致周邊地區重金屬含量升高,計劃在冶煉廠周邊開展土壤環境調查。研學小組查閱資料發現,當地常年盛行東風,于是選擇受廢氣影響最大的地塊采集表層土壤樣品,分析后繪制了土壤重金屬含量隨距冶煉廠距離變化圖。如圖示意冶煉廠位置。據此完成20﹣21題。20.該研學小組選擇的采樣地塊是()A.甲地塊 B.乙地塊 C.丙地塊 D.丁地塊【分析】該研學小組選擇的采樣地塊主要根據盛行風、污染物傳播方向等方面分析。【解答】解:由于當地常年盛行東風,冶煉廠排放的廢氣會隨風向西擴散。甲地塊位于冶煉廠的西側下風向位置,因此最可能受到廢氣中重金屬的影響,是合適的采樣地塊,故A正確。乙地塊位于冶煉廠的東側上風向位置,廢氣不會吹向此地塊,因此重金屬含量受冶煉廠影響較小,故B錯誤。丙地塊靠近冶煉廠,但由于它位于冶煉廠的北側,并不在常年東風的擴散路徑上,因此重金屬含量受冶煉廠直接影響有限,故C錯誤。丁地塊位于冶煉廠的北側,且相對較遠,不在東風的直接影響范圍內,因此也不是合適的采樣地塊,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該研學小組選擇的采樣地塊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21.該研學小組繪制的土壤重金屬含量變化圖最可能是()A. B. C. D.【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解答】解:重金屬主要來源于高煙囪排放的廢氣,廢氣在風力的作用下向西漂移,當風力下降時,重金屬會沉降到地面,所以重金屬的含量在離冶煉廠一定距離時會達到最高值,之后含量逐漸下降,D正確,C錯誤。含量不會隨距離的增加一直升高,A錯誤。隨距離的變化,重金屬含量會發生變化,不會保持一致,B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德國中部羅恩山降雪豐富,坡地分布有凍融作用形成的巨大礫石堆積體。該堆積體10m深度范圍內孔隙度高,當地冬季與夏季平均氣溫分別是﹣0.7℃和16.2℃。夏季該堆積體前緣表面存在溫度明顯較低的“冷點”現象。如圖示意該堆積體表面不同觀測點冬夏平均溫度分布。據此完成22﹣24題。22.冬季該堆積體表面溫度高于氣溫的原因是()A.積雪保溫作用強 B.礫石導熱率低 C.陽坡太陽輻射強 D.地面吸熱量高【分析】冬季該堆積體表面溫度高于氣溫的原因主要從積雪覆蓋、保溫等方面分析。【解答】解:羅恩山降雪豐富,冬季積雪能夠覆蓋堆積體表面,積雪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可以有效減少地表熱量的散失,使得堆積體表面溫度高于周圍氣溫,A正確。礫石導熱率低可能影響堆積體內部的溫度分布,但它對堆積體表面溫度的影響相對較小,且不是導致表面溫度高于氣溫的主要原因,B錯誤。題目中并未提及觀測點位于陽坡還是陰坡,且太陽輻射強通常會導致地表溫度升高,但這與堆積體表面溫度高于周圍氣溫的直接關系不大,且太陽輻射的影響在冬季相對較弱,C錯誤。在冬季,由于氣溫較低,地面吸熱量通常較低;此外,地面吸熱量的高低與堆積體表面溫度高于氣溫的直接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冬季該堆積體表面溫度高于氣溫的原因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23.“冷點”現象形成的原因是()A.冷點處地表坡度較小 B.堆積體植被覆蓋度高 C.冷點處堆積體厚度大 D.堆積體內冷空氣下沉【分析】“冷點”現象形成的原因主要從冷空氣下沉、透氣性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植被覆蓋度可能影響地表溫度,但在此題中,“冷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堆積體內冷空氣下沉,而非植被覆蓋度,B錯誤。該堆積體10m深度范圍內孔隙度高,透氣性較好,堆積體內冷空氣下沉,受其影響,該堆積體前緣表面存在溫度明顯較低的“冷點”現象,D正確。“冷點”現象出現在該堆積體前緣表面,讀圖可知,該處地表坡度并不小,堆積體前緣厚度也較薄,A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冷點”現象形成的原因,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24.在路基建設和保護中,“冷點”現象可應用于我國()A.東北沼澤區橋梁 B.西北沙漠區公路 C.青藏高寒區鐵路 D.東南丘陵區隧道【分析】交通運輸線的布局受自然、社會經濟和科技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運輸需求)包括經濟發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運輸線布局的決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質、水文等)影響選線;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證。【解答】解:東北沼澤區以濕地為主,與羅恩山的堆積體環境差異較大,此外,橋梁建設主要考慮的是跨越水體和地形障礙,與“冷點”現象的應用關系不大,A錯誤。西北沙漠區以干旱、少雨、溫差大為主要特征,與羅恩山的堆積體環境差異較大。公路建設主要考慮的是沙漠地區的特殊地質和氣候條件,與“冷點”現象的應用關系不大,B錯誤。青藏高寒區與羅恩山在氣候和地質條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氣溫低、凍融作用明顯等。在鐵路建設中,可以利用“冷點”現象來預測和預防路基的凍融病害,確保鐵路的安全和穩定,C正確。東南丘陵區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溫暖濕潤,與羅恩山的堆積體環境差異較大。隧道建設主要考慮的是地質構造和巖石穩定性等因素,與“冷點”現象的應用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交通運輸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不同水熱和地形條件下土壤發育情況不同。研究人員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100°15'E)選取一處河谷開展實地測量研究。該支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70.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發量為607.4毫米。研究人員在研究區內分別選取陽坡和陰坡各一處鉆孔取樣測量,圖1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垂直分布,圖2示意兩鉆孔處的土壤剖面。讀圖,回答25﹣25題。2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為陽坡,處于迎風坡,降水多,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層厚 B.乙為陽坡,氣溫高,利于有機質分解,腐殖質層厚 C.甲為陰坡,氣溫低,風化侵蝕作用弱,母巖層厚 D.乙為陰坡,氣溫低,蒸發弱,水分充足,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層厚【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以及人為因素等。【解答】解:由材料可知,該地降水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陰陽坡的差異關鍵在于光照的差異。讀左圖可知,陰坡光照較弱,蒸發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對較高,有機碳含量高,土層厚;陽坡光照條件較好,蒸發較大,土壤濕度較小,有機碳含量低,土層薄。由右圖可知,甲剖面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層較薄,說明甲坡植被生長條件較差、覆蓋率低,對應陽坡;乙坡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層較厚,對應陰坡,BC錯誤。甲為陽坡,光照充足,蒸發旺盛,土壤濕度較小,植被稀疏,枯枝落葉層薄,A錯誤。乙是陰坡,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厚,是因為氣溫低,蒸發弱,水分充足,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層厚,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二.解答題(共4小題)26.(2025?昆明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亞多年凍土區(上層為活動層,下層為永凍層)的表層土壤單位面積有機碳儲量遠高于其他土壤,是重要的天然“儲碳庫”。氣候變暖導致多年凍土退化,造成土壤有機碳的損失;同時,低矮的苔蘚和地衣長得越來越高,灌木植物也在入侵該地區,植被碳庫快速增長。科研工作者建構的實驗預測模型——各有機碳庫在1900~2100年間的有機碳儲量年變化量(如圖)預示,未來該地區氣候變暖可能有減緩趨勢。(1)指出圖示各有機碳庫2050年后有機碳儲量的變化。(2)說明北亞多年凍土區表層土壤單位面積有機碳儲量高的主要原因。(3)據實驗模型分析未來北亞多年凍土區氣候變暖可能減緩的原因。【分析】氣候條件不僅影響著植被的生產力的大小,進而制約土壤內有機質的輸入數量;同時其還能通過改變土壤溫度和水分條件調節土壤內微生物的生理活動強度,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機質分解與轉化過程的重要因素。【解答】解:(1)讀圖可知,土壤有機碳從1900年到2050年期間變化不大,從2050年以后土壤有機碳數字呈下降趨勢,;凋落物有機碳從1900年到2050年快速上升,,2050年之后變化不大,總體來看是上升的;植被有機碳從1900年到1990年之間變化不大,199年之后快速上升,總體來看上升明顯。(2)北亞在溫暖的夏季,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及地下有機物年積累量非常大。這些植物死亡后,其殘體大量堆積在地表和地下;北亞冬季氣溫低,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緩慢,并且地面存有的滯水凍結形成凍土,將枯枝落葉和枯死的植物保存起來。(3)氣候變暖導致地表溫度上升,凍土消融增加,造成土壤有機碳釋放速度加快;氣候變暖,降水增多,導致植被生長快,植被及凋落物儲碳量增長迅速,儲碳能力增強;植被及凋落物儲碳增大,遠大于土壤有機碳增量,到達大氣中的碳減少,減緩該地區氣候變暖。答案為:(1)土壤有機碳庫儲量下降;凋落物有機碳庫儲量增加;植被有機碳庫儲量快速增加。(2)暖季上層凍土融化,苔蘚、地衣繁盛,生物殘體返還土壤有機碳多;氣候寒冷,微生物分解有機碳速度慢;受永凍層阻隔,有機碳不易淋失;植物生長緩慢,對土壤有機碳消耗少。(3)全球變暖,凍土消融增加,造成土壤有機碳釋放增加;水熱條件改善,植被生長快,植被及凋落物儲碳量增長迅速,儲碳能力增強;植被及凋落物儲碳增大于土壤釋碳增量,總有機碳增加,減緩該地區氣候變暖。【點評】本題以北亞多年凍土區各有機碳庫的有機碳儲量年變化為背景,主要考查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氣候變暖對多年凍土帶來的影響與變化,旨在考查學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以及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27.(2025?全國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效水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其多少與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等有關。如圖解釋了土壤質地與土壤有效水的關系。為探究有機質與土壤有效水的關系,某實驗小組進行了模擬實驗,實驗報告如表所示。實驗名稱土壤滲水實驗實驗目的探究有機質含量對土壤有效水的影響實驗材料土壤樣品、相同燒杯2個、量杯2個、蒸餾水實驗步驟步驟1:將土壤樣品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去除大部分有機質,記錄為樣品1,未作處理的另一份記錄為樣品B。步驟2:將A、B樣品分別裝入標有A、B的燒杯中,保證兩份樣品體積相同。步驟3:步驟4:步驟5:實驗結果樣品B的滲水深度小于樣品A實驗分析質地相同的兩份土壤樣品具有相近的土壤有效水下限。因此,樣品A、B的土壤有效水多少可由滲水濕程度推斷。實驗結論(1)據圖,將砂土、壤土和黏土的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從大到小排序。(2)補齊表中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3)從砂土、壤土和黏土中任選兩種,提出增加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的方法。【分析】(1)砂土、壤土和黏土的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從大到小排序主要根據圖上信息分析可。(2)補齊表中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主要從蒸餾水、水位、度數、土壤有機質等方面分析。(3)增加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的方法主要從土壤顆粒、土壤質地、有機肥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由圖可看出,有效水上限與有效水下限之間的差值為土壤有效水,據此可看出,壤土有效水最大,其次是黏土,最小的是砂土。(2)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步驟2往燒杯中加入了土壤樣品,步驟3應向A、B燒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餾水。加入蒸餾水后,等待土壤樣品吸收加入的蒸餾水,直到兩個燒杯中的水位不變,使得土壤中都有了足量的水,即步驟4。完成步驟4后,將A、B燒杯中從土壤樣品溢出的蒸餾水分別倒入量杯,讀取量杯讀數,代表各自的滲水深度,表示土壤有效水最大值。實驗結果為樣品B的滲水深度小于樣品A,A去除了大部分有機質,B未做處理,即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滲水深度越小。通過實驗可以得出結論:其他條件相同時,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土壤的保水能力越強,因此土壤有效水的最大含量也越大;從實驗結果來看,樣品B(未去除有機質的土壤)的滲水深度小于樣品A(去除大部分有機質的土壤),說明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能夠保留更多的有效水分。(3)由于砂土顆粒大、保水能力差,可以通過加入細小顆粒(如黏土或壤土)來改良土壤質地,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細小顆粒能夠填充砂土顆粒間的空隙,減少水分的流失。壤土本身已經具有較好的保水能力,但為了進一步提高其有效水含量,可以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不僅能夠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和透氣性能,從而增加土壤的有效水最大含量。故答案為:(1)壤土、黏土、砂土(2)步驟3:向A、B燒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餾水。步驟4:等待土壤樣品吸收加入的蒸餾水,直到兩個燒杯中的水位不變。步驟5:將A、B燒杯中從土壤樣品溢出的蒸餾水分別倒入量杯,讀取量杯讀數,代表各自的滲水深度。實驗結論:其他條件相同時,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越大。(3)砂土:加入細小顆粒,改良土壤質地。壤土:增施有機肥,提高有機質含量。【點評】本題以土壤有效水為載體,涉及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對土壤有效水影響、增加土壤有效水的方法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體現了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素養。28.(2024?大武口區校級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某風沙區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年平均降水量12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非監管機租賃合同協議
- 門面合作協議合同協議
- 餐具采購明細合同協議
- 集裝箱叉車買賣合同協議
- 雇傭牧羊人合同協議
- 隧道勞務合伙協議書范本
- 非急救轉運合同協議
- 集體合同又稱集體協議
- 2025網約車服務協議合同范本
- 面館轉讓設備合同協議
- 2025屆湖北武漢市華中師大一附中高考臨考沖刺語文試卷含解析
- 2025年陜西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數學模擬試卷(含答案詳解)
-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九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 GB/T 25139-2025鑄造用泡沫陶瓷過濾網
- (二模)湛江市2025年普通高考測試(二)生物試卷(含答案詳解)
- 食堂食材配送合同
- 福建泉州文旅集團招聘筆試真題2024
- 玉盤二部合唱正譜
- 無人機飛行安全風險分析-深度研究
- 2025年第六屆(中小學組)國家版圖知識競賽測試題庫及答案
- 2024年金融研究所科研財務助理招聘筆試真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