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之死_第1頁
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之死_第2頁
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之死_第3頁
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之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之死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7月27日早晨,74歲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去世的。

接到喪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困難的,“中國不行一日無湖南,湖南不行一日無左宗棠,”言猶在耳,左宗棠卻說走就走了。走了也好!這個漢人太強悍,太無拘束,甚至在萬壽圣節也不參與行禮。但態還是要表的,不然還有誰愿為朝廷賣命呢?于是詔諭馬上明發各省:追贈左宗棠為太傅,恩謚“文襄”,賞治喪銀三千兩。

就在太后下達詔諭后的一個夜晚,福州暴雨傾盆,忽聽一聲霹雷,東南角城墻忽然被撕裂一個幾丈寬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穩無恙。老百姓說,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毀我長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轅標著“安靜”、“回避”字樣的燈籠,換成了罩以白紗的長明燈,沉重的死亡氣息,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這盞盞白燈,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擁有二等恪靖侯、東閣高校士、太子太保、一等輕騎都尉、賞穿黃馬褂、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等7個頭銜的左宗棠,這個風光了一生的男人,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法國人松了一口氣。他們正在攻占臺灣,他們的軍艦還在東海耀武揚威。左宗棠與他們擺開了決戰的架勢,發出了“渡海殺賊”的動員令。左宗棠一死,便群龍無首了。他們吃過左宗棠的大虧,知道他是雄師。一頭獅子領著一群羊,個個是獅子;而一群獅子被一頭羊領著,個個就成了羊。

英國人松了一口氣。英國領事在上海租界公園豎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左宗棠下令侍衛將其馬上搗毀并沒收公園,逮捕人犯。端坐在八抬綠呢大轎中的左宗棠,身穿黃馬褂,頭戴三角化翎,手執鵝扇,面容飽滿,威歷無比。只要他進入租界,租界當局立馬換上中國龍旗,外國兵警執鞭清道。但現在,左宗棠死了。俄國人松了一口氣。左宗棠用兵車運著棺木,將肅州行營前移幾百公里至哈密,“壯士長歌,不復以出塞為苦,”準備與俄軍決一死戰,最終把他們從新疆趕走,把他們侵占的伊利收回。左宗棠一死,中國少了一個硬骨頭。

李鴻章松了一口氣。一個月前,他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這是中國軍隊在戰場上取得重大成功之后,稀里糊涂地簽訂的一個地地道道的喪權辱國條約,是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絕后的奇聞。左宗棠領銜反對,指斥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全國輿論嘩然,群情激憤,弄得李二先生狼狽不堪。李鴻章確定拿左宗棠的下屬開刀,殺雞給猴看,指使親信潘鼎新、劉銘傳等陷害“恪靖定邊軍”首領王德榜等人,將他們充軍流放。左宗棠上書鳴冤,眼看就要翻過案來,但現在左宗棠死了。好了,一了百了,主戰派的旗幟倒了……

死,對于死者來說,是結束。但對活著的人,是一種無望的苦痛。大清的中興重臣一個接一個地死了,茫茫九州,哪里還聽得到復興的呼喊?大清氣數盡矣。

左宗棠是時代造就的英雄。那是一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時代,一個人心浮躁、動蕩擔心的時代,一個注定要出英雄的時代。那時的大清,已沒有了指引江山的豪情,沒有了秋風掃落葉的霸氣,像一個垂暮的老人,靠藥物在維持生命。

左宗棠誕生于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4歲時,隨祖父在家中梧塘書塾讀書,6歲起先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9歲起先學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年)。15歲的左宗棠參與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應長沙府試,取中其次名。道光九年,左宗棠18歲,起先讀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南的《水道提綱》,這些經世致用之學,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學問基礎。

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監生身份參與湖南鄉試,中第十八名。此后6年間,三次赴京會試,均未考中。空洞枯澀的八股文碾碎了左宗棠的幻想。他后來說:“讀書當為經世之用,科名特進身階耳。”進身無階,壯志難伸,左宗棠的心情是困難、迷離的。他確定不再參與會試,何必像范進一樣在考試路上耗盡生命?從今“絕意仕進”,自號“鄉上農人”,準備“長為農夫沒世”。

但這不是在悲觀中沉淪,而是要找尋新的報國途徑。23歲結婚時,左宗棠就在新居自寫一副對聯:

身無半文,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氣吞山河的宣言,是自勉,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1838年,左宗棠赴南京,謁見赫赫出名的老鄉陶澍。陶澍是連任了十多年的兩江總督,是當時經世致用之學的代表人物。此前,他們有過一段緣分。

那是一年前的春天,陶澍回老家安化省親。途徑醴陵,下榻的公館門上的一副對聯讓他怦然心動: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這副對聯,表達了家鄉人對陶澍的仰慕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為得意的一段經驗。走進公館,迎面是一副山水畫,上有兩句小詩:一縣好山為公立,兩度綠水俟君清。

小小醴陵,盡然有我的知己!這位花甲之年的封疆大吏,當即提出要見見這詩文作者。

左宗棠來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時任綠江書院院長。陶澍推遲行期,與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徹夜長談,共議時政。這是兩代人的聚首,這夜晚不熄的燭光,照亮了沉沉史書。歷史學家把左陶結緣稱做“以詩拜師”:左宗棠提出要做陶澍的學生,陶公愛才,欣然應允。后來,左宗棠雖然于國家民族之貢獻在陶公之上,但出自陶公門下,他畢生引以驕傲。祖國山河,原本是一代又一代人打理出來的。

左宗棠來到南京,這個落魄的窮舉人,做了兩江總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與左家結秦晉之好,將年僅5歲的唯一兒子陶桄,許給左宗棠為女婿,表明他對左氏才學與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由此起先接觸軍國要務,起先了解夷人的船堅炮利與世界大勢。

左宗棠初試鋒芒,以至十年后的1849年秋天,民族英雄林則徐途徑長沙,指名要見當時在老家隱居讀書的左宗棠。

去見林則徐是在夜里。37歲的左宗棠行色匆忙,心情激烈,一腳踏空,落入湘江水中。林則徐笑曰:“這就是你的見面禮?”

林則徐在虎門點燃抗英的烈火,被道光皇帝“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一晃幾年,大漠的風沙沒有消磨他一心為國的壯志。這次朝廷下了赦令,批準他由新疆回來故里,沿途各地把他當作凱旋的英雄。現在,林則徐見了左宗棠,眼睛忽然一亮,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找到了。他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制的地圖全部交給左宗棠,說:“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托付!”

年逾花甲的林則徐是用滴血的心說這段話的,好比臨終托孤。臨別,林則徐以一聯相贈: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左宗棠就是經天緯地之才,從小就效仿民族英雄,曾以“再世諸葛”自喻,他當然知道這兩句話的重量,從今畢生當做座右銘。他說:“每遇艱危困難之日,時或一萌退志,實在愧對林公,愧對知己。”

林則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知道來日不多,命次子聰彝代寫遺書,向咸豐皇帝舉薦左宗棠,稱其為“絕世奇才”。

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京城的留意。

左宗棠是一個孤獨的人,正所謂“世人皆醉我獨醒”。一個王朝的起先,總是群英聚會,大氣磅礴。到后來,沒有了征戰,沒有了拼殺,沒有了銳氣,皇宮慢慢滋生享樂和荒淫,最終走向腐朽。在后宮女人懷里長大的愛新覺羅子孫,志短才薄,一副弱骨,哪里談得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他們正在重復前朝衰敗的歷史。

但左宗棠卻懷著補天之志,他要抗爭,他要阻擋國破家亡的悲劇發生。懷著這種心態,他接受湖南張亮基的邀請,出山輔政,入巡撫衙門主幕戎機。這一年,左宗棠44歲。

咸豐九年臘月,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向咸豐帝寫了一道奏疏,其中說:“國家不行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行一日無左宗棠也。”

潘祖蔭是吳縣才子,后來官至刑部尚書。此時,左宗棠不過是新任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僚。潘將一個無官無職的幕僚說得這么重要,身系國家安危,這兩句話,讓左宗棠的名字一夜傳遍全國,成了大眾心目中的英雄!

咸豐帝最終心動。已是暮氣沉沉的朝廷,多么希望有一點陽剛之氣!

新疆告急!

同治六年(1867年),新疆匪首阿古柏自封為王,立國號為哲德沙爾汗國,宣布脫離朝廷。俄國乘機占據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西北。160萬平方公里的新疆,有從大清版圖上消逝的危急。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權傾朝野的重臣李鴻章向慈禧太后奏道:“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有……依臣看,新疆不復,與整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在左宗棠看來,“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收復新疆,勢在必行。勝固當戰,敗亦當戰。倘如一槍不發,將萬里腴疆拱手讓人,豈不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沒有風,沒有月,沒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要去蘭州做出征的準備。這個堅韌、剛毅、雄心未老的湖南漢子,面對內憂外患,且“兵疲、餉絀、糧乏、運艱”,卻信念百倍。“六十許人,豈尚有貪功之念?所以一力擔當者,此心想能鑒之。”他帶著當年林則徐繪制的新疆地圖,肩負著千萬人的重托,心胸燃燒著正義的烈火,他將要進行的是正義的斗爭。

左宗棠率領6萬湖湘子弟從蘭州動身了,這是光緒二年(1876年)春天。總督府響起了三聲炮響,左宗棠的隊伍一路兩行,浩浩蕩蕩。這是一條官道,車轔轔,馬瀟瀟,漢唐以來,多少人在這里遠赴絕域。開疆辟土,祖宗遺業,豈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丟掉?

左宗棠是真正的軍事家,當年在長沙,翼王石達開最大的缺憾是放走了偶遇的左宗棠,驚呼放虎歸山,他日與太平軍對陣的必是此人。后來果不出所料,左宗棠指揮部隊與太平軍、捻軍作戰,從兩湖到兩廣,從淮南到淮北,數十萬大軍對峙,那戰斗何等慘烈,馬蹄擊濺,金屬碰撞,熱血噴射。多少次化險為夷,左宗棠從死人堆里爬出來投入戰斗。他是在無望中誕生的強者,是擅長扼住命運咽喉的偉丈夫。他從幕僚做起,在鋒矢間逐步成長為叱咤風云的統帥。

晚清大詞人況周頤在《餐櫻廡隨筆》記錄了一份奏疏,足見左宗棠英雄了得:

臣維西北戰事,利在戎馬,東南戰事,利在舟楫。觀東南事機之順,在炮船練成后,可知西北事機之轉,亦必待軍營馬隊練成后也。春秋時,晉侯乘鄭之小駟以御秦,為秦所敗,是南馬不能當西馬之征;漢李陵提荊湖步率五千,轉戰北庭,為匈奴所敗,是步隊不能當馬隊之征。

援經據史,讀書得間;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收復新疆的斗爭沒有退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下,獵獵長風卷起了大纛。這是一場維護民族尊嚴的斗爭,征戰的將士們心情昂揚;這是為祖國的統一和完整而戰,于是冷血沸騰,怯懦者變成了紅眼的怒獅。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風中沖鋒陷陣,事實上也是在重塑民族的精神。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復。這是近代史上最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圖中最光彩的一筆,左宗棠籍此進入了中國歷史上宏大民族英雄的行列。

綜觀左宗棠的一生,最輝煌的是收復六分之一的國土。這是他個人的榮耀和傲慢,更是國家之福。浙江巡撫、左宗棠的老友楊昌睿在清廷復原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處,楊柳成蔭,鳥鳴枝頭,人來車往,百業興盛。當即吟出一首《恭誦左公西行甘棠》: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與唐代詩人王之渙慷慨悲涼的“春風不度玉門關”正相映照。我上小學時就讀過這首詩,小當心田,對英雄無限景仰。后來,我去新疆,只見棵棵柳樹綠滿天山南北,人們說,這是左公當年所栽,叫“左公柳”,那聳立的柳樹有如左公風范長存。

我知道,左宗棠自從請纓出征,白發戍邊,就沒有準備還鄉。他在給家人的信中抒發了這樣的理想:“天下事總要有人干,國家不行無陜甘,陜甘不行無總督,一介書生,數年任兼折,豈可避難就易哉!”他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縱然是萬丈深淵,也百折不回,寧愿馬革裹尸。一個人一旦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他就榮辱皆忘,名利皆忘,他的人格就宏大了。左宗棠激烈人心的業績,揭示了生命的大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