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衛生監督員培訓系列教材(下)_第1頁
新衛生監督員培訓系列教材(下)_第2頁
新衛生監督員培訓系列教材(下)_第3頁
新衛生監督員培訓系列教材(下)_第4頁
新衛生監督員培訓系列教材(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下冊一共494題

《食品衛生監督》一50題

一、單選題

1.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原則是(D)。

A.整治為主

B.處罰為主

C.正確性原則

D.依法行使食品衛生監督管理權的原則

2.食品衛生監督的主要形式(B)。

A.追查行政法律責任

B.巡回監督檢查

C.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D.對食品進行衛生評價

3.在衛生監督過程中發現產品的質量標準中添加劑的規定與

《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相矛盾,應該如何判定?(B)

A.按照產品的質量標準判定

B.按照《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判定

C.兩個標準矛盾,因此都不能作為判定依據

D.哪個標準規定嚴格,按照哪個標準判定

4.GMP是下列哪種名稱的英文簡寫(B)o

A.良好衛生規范

B.良好生產規范

C.良好操作規范

D.衛生標準操作程序

5.衛生標準制定的重要原則是(B)。

A.公平、公正、公開

B.危險性評估的科學基礎

C.向國際靠攏

D.與發達國家接軌

6.HACCP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正致力于發展空間載人飛行的

(A)。

A.美國

B.蘇聯

C.中國

D.德國

7.衛生部何時下發文件《關于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

制度的通知》,正式在食品衛生監督工作中采用量化分級管

理模式(C)。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8.衛生部何時開始要求全面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

度(D)o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責任分擔”的食品安全理念,保證食品

衛生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是(A)。

A.企業自律

B.政府執法

C.消費者投訴

D.輿論監督

10.農藥速測卡檢測農藥殘留,陽性時紙片:(A)。

A.顏色不變

B.顏色變紅

C.顏色變藍

D.以上都可能

11.關于采樣送檢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衛生行政機構將采集的樣品送至檢驗機構的憑證

B.衛生行政機構留給被采樣單位的憑證

B.衛生行政機構留給被采樣單位的憑證

D.以上都不是

12.現場采樣記錄均為一式三聯,說法錯誤的是(D)。

A.第一聯留存執法案卷

B.第二聯交被采樣人

C.第三聯隨樣品送檢

D.第三聯留做產品確認用

13.食物中毒樣本采集所用的消毒器具正確的描述是(A)。

A.消毒器具應當浸泡在乙醇溶液中,并且在火焰上消毒

B.器具用高壓滅菌后用牛皮紙包裝好備用

C.采樣器具清洗后用無菌鹽水浸泡

D.以上都是

14.下列哪一項指標是糞便污染和腸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

菌。(B)

A.食品菌落總數

B.大腸菌群

C.致病菌

D.寄生蟲

15.在進行大量樣品鑒別時,中間必須休息,每鑒別一種食品之

后必需(C)。

A.必需洗手

B.必需用冷水漱口

C.必需用溫水漱U

D.必需用生理鹽水漱口

16.油脂及油脂性食品脂肪酸敗最早期的指標是(D)。

A.酸度升高

B.揮發性鹽基總氮升高

C.菌落總數上升

D.過氧化值上升

16.在檢驗單位出具檢驗結果后,衛生行政機關應將檢驗結果告

知相應當事人,既填寫哪一類執法文書(B)。

A.送達回執

B.檢驗結果告知書

C.檢驗單

D.意見書

17.普通食品的基本衛生要求:(A)。

A.無毒無害

B.有廠房

C.食品可加入藥物

D.有水源

18.我國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應該遵守的標準是下列那個(B)。

A.《食品添加劑通用標準》

B.《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C.《食品添加劑限量標準》

D.《食品添加劑限量衛生標準》

19.我國負責食品添加劑審批的行政部門是(B)。

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B.衛生部

C.農業部

D.公安部

20.食品用清洗劑、消毒劑(A)。

A.應與食品分開存放

B.是屬于食品的同一類物品

C.不必與食品分開存放

D.不能存放于倉庫

21.食品用清洗劑、消毒劑的使用效果除使用濃度、作用時間

外,與以下因素有關(D)。

A.使用對象

B.進貨渠道

C.使用目的

D.產品貯存條件是否符合要求

22.消毒劑合格與否,關鍵看其(B)o

A.一般殺菌作用

B.對肝炎表面抗原有滅活作用

C.對寄生蟲的殺滅作用

D.對致病菌的殺滅作用

23.食品經營場所完備而有效運轉的(B)是食品衛生安全的

重要保證。

A.衛生負責人

B.衛生設施

C.通風設施

D.防鼠設施

24.食品經營者在采購食品時,應向供應者索取(C)證件。

A.工商營業執照

B.稅務登記

C.食品安全的許可證

D.健康證

25.我國食物中毒高發的食品行業是(A)。

A.餐飲業

B.街頭食品攤販

C.乳制品行業

D.熟肉制品行業

26.衛生部組織制定了我國首部餐飲業食品衛生監督管理技術

規范,即《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并于

(D)時起實施。

A.2005年9月1日

B.2005年10月1日

C.2005年11月1日

D.2005年10月10日

27.留樣食品應按品種分別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閉專用容器內,在

冷藏條件下存放48小時以上,每個品種留樣量不少于(B)。

A.200g

B.100g

C.150g

D.250g

28.餐飲單位以下操作需要設置專間的是(C)。

A.制作現榨果汁和水果拼盤

B.制作生吃海產品

C.制作涼菜

D.制作面點

29.餐飲業對于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內容包括(D)。

A.殺蟲劑、殺鼠劑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應存放在固定櫥柜

并上鎖

B.由專人保管

C.使用時應有記錄

D.A+B+C

30.餐飲單位的衛生管理制度需要包括(D)。

A.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B.場所及設施衛生管理制度

C.清洗和消毒衛生管理制度

D.A+B+C

31.對餐飲單位進行監督檢查時,關于餐飲服務許可證應檢查哪些

內容(D

A.是否持有餐飲服務許可證

B.餐飲服務許可證是否在有效期內

C.是否擅自變更餐飲服務許可證核定的內容

D.A+B+C

32.對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進行監督檢查時依據的技術

規范包括(D)。

A.《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

B.《學生營養餐生產企業衛生規范》

C.《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

D.A+B

33.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的衛生許可依據是(D)。

A.《食品安全法》

B.《行政許可法》

C.《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

D.A+B+C

34.對餐飲單位監督檢查完畢后,還應做哪些工作(D)。

A.對查出的問題要督促改進

B.對存在違法行為的單位應進行行政處罰

C.對整改情況應進行復查

D.A+B+C

35.在對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進行監督檢查時,除餐飲業的監督

檢查內容外,還應檢查(D)。

A.分餐間是否符合專間要求

B.容器、餐具清洗消毒能否使用熱力消毒

C.外包裝箱是否標有生產時間和食用時限

D.A+B+C

36.在餐飲業特別是小型餐館未經許可經營涼菜的現象非常普

遍,是檢查的重點??梢酝ㄟ^哪種方法來查驗(D)。

A.查看供客人點菜的菜譜

B.現場有涼菜實物

C.經營者的承諾

D.A+B

37.日常衛生監督的內容為(D)。

A.巡回監督檢查

B.食物中毒調查

C.食品衛生監測

D.A+B+C

38.衛生部門承擔社會重大活動衛生監督工作的歷史可以追溯

到(A)?

A.建國初期

B.文革時期

C.改革開放初期

D.九十年代末期

39.重大活動衛生監督分為幾級B)。

A.2級

B.3級

C.4級

D.5級

40.黨和國家重要會議(活動)、國際性重要會議、大型國際體

育綜合賽事或與會人數超過200()人的活動屬于哪一級衛生

監督(A)。

A.1級

B.2級

C.3級

D.4級

41.下列哪種重大活動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直接領導,省級衛

生監督機構具體承擔衛生監督工作(A)o

A.與會人數超過2000人的活動

B.國務院部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舉辦的大型重要會

議(活動)

C.全國性單項體育賽事

D.國際博覽會

42.重大活動期間留樣食品不得隨意挪用、食用,多少小時后

無可疑食源性疾患則可自行銷毀(C

A.24

B.36

C.48

D.72

43.重大活動期間接待單位發現疑似傳染病患者應立即報告(D)。

A.衛生監督機構

B.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C.醫療部門

D.A+B+C

44.接待單位餐飲管理部門在重大活動供餐期間應對提供的直

接入口食品建立留樣制度。食品留樣工作應在誰的現場監

督指導下進行(D

A.本單位食品衛生管理員

B.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

C.衛生行政部門領導

D.衛生監督人員

45.重大活動期間,衛生監督人員應攜帶食品快速毒物監測設備進

入食品加工制作現場,對哪些物品進行快速毒物監測(D)。

A.食品

B.調味品

C.飲用水

D.A+B+C

46.對重大活動和重要貴賓接待任務中所使用的食品、飲品的

進貨渠道、衛生資質進行審查的人員是(C)。

A.衛生監督機構

B.接待單位食品采購部門

C.A+B

D.接待單位領導

47.國際或國內博覽會、交流會、座談會、年會等商務活動,

具體承擔衛生監督工作的衛生監督機構是A)。

A.所在地區衛生監督機構

B.市級衛生監督機構

C.省級衛生監督機構

D.省級衛生行政部門

48.下面敘述正確的是(B)。

A.食物中毒不屬于食源性疾病

B.食物中毒屬于食源性疾病

C.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是不同的兩種疾病

D.食源性疾病屬于食物中毒

49.確定食物中毒事件的重要依據不包括下面哪一個?(D)

A.確定中毒食品

B.確定中毒食品和發病具有因果關系

C.查明致病因子及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條件影響因素

D.確定潛伏期

50.對食物中毒肇事生產經營企業及責任人的處理包括(D)。

A.行政處理與處分

B.經濟處罰及責令停產停業

C.1.追究刑事責任;2.民事賠償

D.A+B+C

《傳染病防治、醫療服務監督》一434題

一、單選題

1.依法實施傳染病防治工作必須適用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是(A)。

A.《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B.《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C.《國內交通檢疫條例》

D.《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

2.傳染病防治工作方針與原則是(A

A.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

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B.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統一領導、分級負

責、措施果斷、加強合作的原則

C.遵照防治結合的方針,分類管理、反應及時、依靠科學、

依靠群眾

D.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

3.《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幾類,共多少種?(D)

A.三類,35種

B.四類,35種

C.二類,35種

D.三類,37種

4.傳染病實施分類管理,其分類是:(B)o

.一類、一類、二類

B.甲類、乙類、丙類

C.一類、二類

D.甲類、乙類

5.《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甲類傳染病是指(D)。

A.鼠疫、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B.鼠疫、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鼠疫、炭疽中的肺炭疽

D.鼠疫、霍亂

6.(B)屬于乙類傳染病。

A.麻風、包蟲病

B.麻疹、狂犬病

C.登革熱、黑熱病

D.風疹、流行性腮腺炎

7.對乙類傳染病中的(D)應采取《傳染病防治法》所稱的甲

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的措施。

A.艾滋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

B.艾滋病、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和脊髓灰質炎

D.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

8.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對衛生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實施的行政管理或者預防、控

制措施,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訴訟的是指(D)。

A.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或者要求有關單位和個人對被傳染

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必須進行嚴格消毒處理的

B.衛生行政部門要求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在治愈前或者

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禁止從事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

作的

C.醫療機構要求兒童的監護人應當配合保證兒童及時接受預

防接種的

D.因違法實施行政管理或者預防、控制措施,侵犯單位和個

人合法權益的

9.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B)應當對傳染病病原體樣本

按照規定的措施實行嚴格監督管理。

A.醫療保健機構和科研單位

B.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的實驗室和從事病原微生物

實驗的單位

C.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從事微生物實驗的大專院校以及科研

單位

D.所有從事微生物實驗的單位

10.(D)有權根據傳染病發生、流行趨勢的預測,及時發出傳

染病預警。

A.國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地方人民政府

B.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設區的后和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D.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11.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對疑似病人采取的措

施(B)。

A.予以隔離治療

B.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C.予以強制隔離治療

D.予以醫學觀察

12.采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可能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的

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樣本,須經(A)批準。

A.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B.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C.國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D.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13.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C)可以宣布本行政區

域部分或者全部為疫區。

A.縣級人民政府決定

B.必須經省級人民政府決定

C.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

D.報國務院決定

14.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易使該傳染

病擴散的工作是指(A)。

A.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工作

B.國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規定禁止從事的工作

C.國務院各有關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工作

D.企事業單位規定禁止從事的工作

15.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未依法履行傳染病監測職責的,衛生行政部

門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C

A.處5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B.處5千元以下的罰款

C.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

D.停止1年執業活動

16.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時,未依據職責及時采取

法定的措施的,衛生行政部門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

直接責任人員可(C)。

A.處5千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B.處1千元以下的罰款

C.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

D.停止1年執業活動

17.對本行政區內的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須經(B)決定。

A.縣級人民政府

B.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C.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經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

D.國務院

18.封鎖大、中城市的傳染病疫區,須經(D)決定。

A.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

B.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C.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經上級地方人民政府

D.國務院

19.發生D)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政府或者國務院可以決定對疫區實施封鎖。

A.甲類、乙類和丙類

B.甲類、乙類

C.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

D.甲類

20.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應當遵循(B)。

A.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B.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

C.依靠科學、反應及時的方針

D.預防為主、依靠群眾的方針

21.醫療機構發現規定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于(B)

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A.1小時內

B.2小時內

C.6小時內

D.12小時內

22.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醫療機構未依照《突發公共衛生

事件應急條例》的規定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情節嚴重的,衛

生行政部門(B

A.處5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B.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

員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紀律處分

C.暫停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活動1年

D.處5千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23.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未依照《突發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規定履行突發事件監測職責,情

節嚴重的,衛生行政部門(C)。

A.對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B.對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免職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C.對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紀律處分

D.對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免職或者撤職的紀律處分

24.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

法》,個體醫療機構瞞報、緩報、謊報傳染病疫情,由縣級

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D)罰款。

A.50元以下

B.100元以下

C.500元以上

D.100元以上500元以下

25.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

個體醫療機構瞞報、緩報、謊報傳染病疫情,造成傳染病傳播流

行,由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停業整改,并可以處(C)罰款。

A.200元以下

B.2000元以上

C.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20000元以上

26.《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法定報告傳染病病種-共有(C)種。

A.35

B.36

C.37

D.38

27.傳染病報告病例分為(D)類。

A.2

B.3

C.4

D.5

28.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的暴

發、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區域內部分地區進行群體性預防接

種的,需報經(A)o

A.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B.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

C.省級人民政府決定

D.國務院決定

29.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

的暴發、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區域全部范圍內進行群體性預

防接種的,需報經(B)。

A.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

B.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C.省級衛生主管部門可自行決定

D.國務院決定

30.以下情形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是(B)。

A.因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者群體的心因性反應

B.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

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

C.因疫苗質量不合格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D.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免疫程序、疫苗使

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31.可以根據傳染病監測和預警信息發布接種第二類疫苗的建議

信息的是(A)。

A.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B.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C.設區市衛生行政部門

D.縣級衛生行政部門

32.第二類疫苗的建議信息不應當包含(D)。

A.所針對傳染病監測信息

B.所針對傳染病的防治知識

C.相關的接種方案

D.涉及具體的疫苗生產企業、疫苗批發企業信息

33.個人違反本條例規定進行群體性預防接種的,由(D)對其

進行行政處罰。

A.省級藥品監督部門

B.省級藥品監督部門和省級衛生行政部門

C.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D.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34.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發現假劣或者質量可疑的疫

苗,所采取的措施哪一項是不正確的(D)。

A.停止接種

B.停止分發

C.立即向所在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D.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接種單位不負責采取應急處置措施

35.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在接收或者購進疫苗時,向疫

苗生產企業、疫苗批發企業索取規定的證明文件,應當保存

至超過疫苗有效期(A)備查。

A.2年

B.3年

C.4年

D.長期保存

36.對我國用于人體預防接種的疫苗,以下(D)描述是錯誤的。

A.疫苗分為兩類

B.接種第一類疫苗由政府承擔費用

C.第二類疫苗是由公民自費并且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

D.接種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由政府有償提供

37.設區的市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以直接向接種單位分發

第一類疫苗的情形是指(A)。

A.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衛

生主管部門需要采取應急接種措施的

B.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按計劃直接訂購的

C.接種單位按計劃直接訂購的

D.鄉級醫療衛生機構按計劃直接訂購的

38.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免疫要求在(B)完成。

A.18—24月齡內

B.12月齡

C.4歲

D.6歲

39.新建、改建、擴建三級、四級實驗室或者生產、進口移動式

三級、四級實驗室(B)不屬于國家規定。

A.符合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規劃并依法履行有關審批手續

B.經縣級以上科技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C.符合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

D.生物安全防護級別與其擬從事的實驗活動相適應

40.(C)不屬于采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的條件。

A.具有與采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相適應的設備

B.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C.具有了解相關法律的工作人員1人

D.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41.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時,(A)說法不正確。

A.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應當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批準

B.運輸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單位符合

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或者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

C.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的容器應當密

封,容器或者包裝材料還應當符合防水、防破損、防外

泄、耐高(低)溫、耐高壓的要求

D.容器或者包裝材料上應當印有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或者

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生物危險標識、警告用語和提示

用語

42.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D)不符合要求。

A.應當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員共同進行

B.進入實驗活動的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或者其他有關人員,

應當經實驗室負責人批準

C.實驗室應當為其提供符合防護要求的防護用品并采取其

他職業防護措施

D.不需要對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健康監測

43.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A)符合要求。

A.在同一個實驗室的同?個獨立安全區域內,只能同時從

事一種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的相關實驗活動

B.實驗室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的實驗檔

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C.三級、四級實驗室可在明顯位置標示規定的生物危險標

識和生物安全實驗室級別標志

D.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的實驗室可制定

實驗室感染應急處置預案

44.實驗室工作人員出現與本實驗室從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相關實驗活動有關感染臨床癥狀或者體征時,實驗室負責人

采取的錯誤應急措施是(C)。

A.向負責實驗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機構報告

B.向負責實驗室感染控制工作的人員報告

C.對現場立即進行消毒

D.派專人陪同病人及時就診

45.衛生主管部門接到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報告,(C)不符

合要求。

A.封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實驗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

物擴散的場所

B.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C.首先對現場進行消毒

D.對病人進行隔離治療,對相關人員進行醫學檢查

46.醫療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

起的與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

病人,診治的醫療機構應當報告的時限是(B)。

A.1小時

B.2小時

C.6小時

D.12小時

47.衛生執法文書經核對無誤后,應當由(C)簽名。

A.衛生執法人員

B.當事人

C.衛生執法人員和當事人

D.執法人員所在的衛生行政部門領導

48.衛生行政部門履行以下監督職責時,(D)是錯誤的。

A.進入被檢查單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擴散現場調查取

證、采集樣品,查閱復制有關資料

B.進入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的實驗室調

查取證、采集樣品

C.指定或者委托專業機構進入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

關實驗活動的實驗室調查取證、采集樣品

D.扣留不予配合檢查的單位有關人員

49.衛生行政部門準予不符合條件的實驗室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

生物相關實驗活動的,(D)是錯誤的。

A.撤銷原批準決定

B.責令有關實驗室立即停止有關活動

C.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

政處分

D.不承擔賠償責任

50.衛生行政部門發現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食品以及相關物品,

可能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的,不應采取的控制措施是(D)。

A.封閉公共飲用水源

B.封存食品以及相關物品或者暫停銷售,并進行檢驗或者消毒

C.銷毀經檢驗屬于被污染的食品

D.封存未被污染的食品

51.《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D)不屬于接種單

位應當具備的條件。

A.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件

B.具有經過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預防接種專

業培訓并考核合格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護士或

者鄉村醫生

C.具有符合疫苗儲存、運輸管理規范的冷藏設施、設備和

冷藏保管制度

D.具有從事疫苗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

52.(C)不屬于采集病原微生物樣本必須具備的條件。

A.具有與采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相適應的設備

B.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C.具有了解相關法律的工作人員

D.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53.《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主管或負責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

理的部門是(B)。

A.委托的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

B.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C.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D.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54.疫情報告是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所規定(D)等報

告傳染病。

A.程序

B.方式

C.內容和時間

D.內容、程序、方式和時限

55.疫情報告實行(A)管理原則。

A.屬地

B.分級

C.統一

D.區域

56.采供血機構應對獻血(漿)人員進行登記,發現HIV抗體檢

測(B)次初篩陽性結果的,應按照傳染病報告卡登記的內

容,在規定的報告時限內,向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A.—

B.兩

C.三

D.四

57,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履行的傳染病信息報告職責有(A)。

A.承擔本轄區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報告的

傳染病信息的網絡直報

B.開展傳染病疫情報告監督工作

C.發布傳染病疫情信息

D.承擔責任范圍內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任務

58.向社會提供服務的部隊醫療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應當按

照規定遵循(D)原則報告疫情。

A.向上級部隊報告

B.向衛生部報告

C.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D.屬地管理

59.《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動物防疫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的疫情通報應當及時互相通報(C)疫情以及相關信息。

A.動物間傳染病

B.人間傳染病

C.動物間和人間發生的人畜共患傳染病

D.其他傳染病

60.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A)有權定期公布本行政區

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A.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B.設區市人民政府

C.設區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D.縣、區、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61.傳染病暴發、流行時,(A)可以授權下級衛生行政部門向

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A.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B.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C.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D.設區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62.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應當(D)。

A.準確、快速

B.及時、全面

C.全面、完整

D.及時、準確

63.《傳染病防治法》第68條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違反本法

規定,未依法履行傳染病疫情報告、通報職責,由縣級以上

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I))處罰。

A.責令改正

B.通報批評

C.警告

D.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和警告

64.《傳染病防治法》第69條規定,醫療機構未按照規定報告傳染

病疫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D)處罰。

A.責令改正

B.通報批評

C.警告

D.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和警告

65.對執行職務的醫療衛生人員瞞報、緩報、謊報傳染病疫情情節

嚴重的,責令暫停(B)執業活動,或者吊銷其執業證書。

A.三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

B.六個月以上1年以下

C.三個月以上1年以下

D.1年以上

66.現有的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是由各級(D)和基于

Internet計算機網絡系統等組成的。

A.醫療機構

B.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C.健康危害因素監測部門

D.醫療衛生機構和健康危害因素監測部門

67.《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法定報告傳染病乙類病種共有(C)種。

A.35

B.36

C.25

D.38

68.新修訂的《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法定報告傳染病病種比修

訂前增加了幾種。(B)

A.1

B.2

C.3

D.4

69.傳染病疫情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病

人、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應于(A)小時內將傳染病報

告卡通過網絡報告。

A.2

B.6

C.12

D.24

70.傳染病疫情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發現乙類傳染病病

人、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應于(D)小時通過疾病監測

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報告。

A.2

A.2

C.12

D.24

71.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到無網絡直報條件責任報告單位報

送的傳染病報告卡后,應于(B)小時通過網絡宜報。

A.1

B.2

C.6

D.12

72.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建立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報告制度,采

用統一的傳染病報告卡和登記簿,執行(B)報告負責制。

A.門診醫生

B.首診醫生

C.住院醫生

D.經治醫生

73.醫療機構必須指定(D)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

A.醫護人員

B.檢驗人員

C.進修、實習人員

D.專門的部門和人員

74.醫療機構必須對其(D)人員進行有關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

的培訓。

A.醫護

B.檢驗

C.進修、實習

D.醫護、檢驗、進修和實習

75.各級責任報告單位的紙質傳染病報告卡、傳染病疫情登記簿

等原始資料應當整理、歸類,保管期限至少為(A)年。

A.3

B.5

C.10

D.永遠

76.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對各種有關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資

料保存(A)年。

A.3

B.4

C.5

D.6

77.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甲類及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

報告或傳染病暴發疫情報告后,應于(A)小時內通過網絡

對報告信息進行確認。

A.2

B.6

C.12

D.24

78.除甲類及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報告或傳染病暴發疫情,對于

其他傳染病病例,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核對無誤后,于

(D)小時內通過網絡對報告信息進行確認。

A.2

B.6

C.12

D.24

79.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須按(D)進行動態分析報告。

A.周

B.月

C.年

D.周、月、年

80.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A)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A.脊髓灰質炎

B.甲肝

C.傷寒

D.麻疹

81.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后,應當

2小時內向(B)報告。

A.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B.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C.同級人民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

D.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82.下列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是(B)。

A.中毒人數1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

B.中毒人數30人的飲用水中毒事件

C.中毒人數2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

D.短期發生2人的職業中毒事件

83.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單位,應以最快方式報告,同時在

(B)小時內完成初次報告。

A.2

B.6

C.12

D.24

8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確認、分級由(B)組織實施。

A.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B.衛生行政部門

C.醫療機構

D.其他部門

85.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是(C)。

A.1周內,同一學校發生2例甲肝病例

B.1周內,同一社區發生2例傷寒病例

C.1周內,同學校發生10例麻疹病例

D.1周內,同一建筑工地發生10例感染性腹瀉病例

86.指出哪類人員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D)。

A.社區家庭中慢病患者的感染

B.學生宿舍發生的群體性感染

C.訓練時運動員突然高熱寒戰

D.醫院工作的護士因給病人治療刺傷手指造成感染

87.外源性感染也經常稱之為(C)。

A.外傷性感染

B.細菌性感染

C.交叉感染

D.皮膚感染

88.醫務人員使用的針頭、備皮刀等醫用銳器,使用后應當如何

處理?(A)

A.直接放入利器盒

B.扔入垃圾袋

C.放入消毒液中浸泡

D.收集后賣掉

89.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C)。

A.大氣污染

B.醫療技術落后

C.發現不及時和控制措施不利

D.經費不足

90.經過皮膚、黏膜進入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器具及與人體組織、

皮膚、黏膜有接觸的器材和用品被稱為(A)。

A.高度危險性物品

B.中度危險性物品

C.低度危險性物品

D.一般物品

91.穿刺針、腹腔鏡、活檢鉗在使用前應如何處理?(B)

A.福爾馬林熏蒸

B.滅菌處理

C.清潔

D.低水平消毒

92.醫院經常使用的衛生用品、用具在用于臨床時應采取何種方

式處理?(D)

A.高水平消毒法

B.不用任何處理

C.壓力滅菌

D.清潔或低水平消毒

93.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

(A)水平。

A.滅菌

B.消毒

C.清潔

D.除菌

94.接觸皮膚、黏膜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B)水平。

A.滅菌

B.消毒

C.清潔

D.除菌

95.醫療機構發生5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病例應按(C)的規定

報告。

A.《傳染病防治法》

B.《消毒管理辦法》

C.《醫院感染管理辦法》

D.《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

96.醫療機構發生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應按(B)的

要求進行報告。

A.《傳染病防治法》

B.《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

C.《醫院感染管理辦法》

D.《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

97.以下哪項不是《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規定的處罰?(D)

A.責令改正

B.警告

C.通報批評

D.罰款

98.哪種疾病應采取嚴密隔離的預防控制措施?(A)

A.鼠疫

B.水痘

C.麻疹

D.乙肝

99.哪種疾病應采取接觸性傳播的預防控制措施?(B)

A.艾滋病

B.耐藥金黃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

C.丙肝

D.乙肝

100.對重癥監護室內發生的多重耐藥菌株感染的病人應采取的

控制措施為(D)。

A.病人集中管理

B.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床邊隔離

C.不用采取任何措施

D.立即單間隔離

101.手術室在完成了隔離病人的手術后應如何進行處理?(B)

A.預防性消毒

B.終末消毒

C.一般性消毒

D.隨時消毒

102.醫院在使用哪些器材、物品時要先滅菌處理(A)

A.膀胱鏡

B.呼吸機管道

C.體溫表

D.病人用中單

103.(A)負責對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運送、處置醫療廢物中

的疾病防治工作實施監督。

A.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B.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C.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

D.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

104.醫療廢物是(C)?

A.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廢物

B.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

產生的危害性廢物

C.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

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

廢物

D.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105.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療廢物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B)。

A.法人

B.法定代表人

C.分管醫療廢物處理的負責人

D.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主任

106.(D)不是醫療廢物管理的原則。

A.全程管理的原則

B.就近集中處置的原則

C.分工負責的原則

D.再利用的原則

107.《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將醫療廢物分幾類?(C)

A.3類

B.4類

C.5類

D.6類

108.被病人血液、體液、捧泄物污染的物品屬于哪一類廢物?(B)

A.病理性廢物

B.感染性廢物

C.損傷性廢物

D.化學性廢物

109.醫療機構收治的隔離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

的生活垃圾屬于什么廢物?(D)

A.病理性廢物

B.嚴重污染性廢物

C.生活垃圾

D.感染性廢物

110.醫療廢物登記資料至少保存(C)年。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ill.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不得使用(D

A.線性低密度聚乙烯

B.中密度聚乙烯

C.高密度聚乙烯

D.聚氯乙烯

112.醫療廢物的分類由(A)實施。

A.產生單位

B.衛生行政部門

C.環境保護部門

D.醫療廢物集中處罰單位

113.醫療廢物包裝物、容器有(C

A.包裝袋、利器盒

B.塑料袋、利器盒、周轉箱

C.包裝袋、利器盒、周轉箱

D.包裝袋、利器盒、周轉箱、貯存柜

114.廢棄的汞溫度計屬于(C)廢物。

A.損傷性廢物

B.藥物性廢物

C.化學性廢物

D.感染性廢物

115.醫療衛生機構在分類收集醫療廢物時,不正確的處理方法

是(C)。

A.醫療廢物應置于包裝物或者容器內

B.在盛裝醫療廢物前,應當對醫療廢物包裝物或者容器進

行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滲漏和其它缺陷

C.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及

化學性廢物不能混合收集

D.廢棄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藥品及其相關的廢物

的管理,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準

執行

116.對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和菌種、毒種保存液等高危險廢

物,處理正確的是(A)。

A.首先在產生地點進行壓力蒸汽滅菌或者化學消毒處理,

然后按感染性廢物收集處理

B.直接按感染性廢物收集處理

C.置于專用包裝容器內,密封送醫療廢物處置單位

D.在產生地點進行壓力蒸汽滅菌或者化學消毒處理后倒入

垃圾中

117.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捧泄

物,正確的處理方法是(B)o

A.先進行一般消毒,然后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B.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

可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C.按照規定消毒后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D.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后排放

118.對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處理應

該采取(C)?

A.使用雙層包裝袋,密封

B.置于專用容器內,及時蓋

C.使用雙層包裝物,并及時密封

D.裝于黃色塑料袋內,扎緊袋口

119.盛裝的醫療廢物達到包裝物或者容器的(B)時,應當使用

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緊實、嚴密。

A.2/4

B.3/4

C.2/3

D.3/5

120.(B)不正確。

A.醫療衛生機構應負責醫療廢物產生后的分類收集管理

B.少量的藥物性廢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廢物中收集,但應在

標簽上注明

C.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

當使用雙層包裝物,并及時密封

D.放入包裝物或容器內的損傷性醫療廢物可以取出

121.醫療機構內醫療廢物暫時貯存時間不得超過(B)。

A.24小時

B.48小時

C.36小時

D.72小時

122.醫療廢物暫時貯存場所內不得設置(B)。

A.地漏

B.水龍頭

C.排氣扇

D.“禁止吸煙、飲食”標識

123.醫療廢物暫時貯存場所(B)米高的墻裙應進行防滲處理。

A.0.5

B.1.0

C.1.2

D.1.5

124.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將醫療廢物交由(D)處置。

A.取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許可的醫療廢物集

中處置單位

B.取得縣級以上人民政部門許可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

C.取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醫療廢

物集中處置單位

D.取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醫

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

125.不具備集中處置醫療廢物條件的農村地區,處置使用后的

一次性醫療器具時,應當(B)。

A.毀形

B.消毒并毀形

C.焚燒

D.深埋

126.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時,應當在

(C)內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環境

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A.12小時

B.24小時

C.48小時

D.72小時

127.高度危險性物品應選擇(A)。

A.滅菌方法

B.高水平消毒法

C.中水平消毒法

D.低水平消毒法

128.內鏡等中度危險性物品應選擇(B)。

A.滅菌方法

B.高水平消毒法

C.中水平消毒法

D.低水平消毒法

129.醫院選擇消毒方法時應首選(B)?

A.高水平消毒

B.物理消毒

C.滅菌

D.化學消毒

130.更換使用中的滅菌劑時必須對用于浸泡滅菌物品的容器進

行(C)處理。

A.高水平消毒

B.物理消毒

C.滅菌

D.化學消毒

131.耐高溫、耐濕度的物品和器材的滅菌應首選(A)。

A.壓力蒸汽滅菌

B.干熱滅菌

C.化學滅菌

D.環氧乙烷滅菌

132.油、粉、膏類的滅菌等首選(B)o

A.壓力蒸汽滅菌

B.干熱滅菌

C.化學滅菌

D.環氧乙烷滅菌

133.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呼吸機的管道、早產兒

暖箱的濕化器等器材,必須(C)消毒。

A.隔日

B.一周

C.每日

D.每人次

134.2%戊二醛浸泡內窺鏡,使內窺鏡達到滅菌時需浸泡時間為

(D)。

A.20分鐘

B.30分鐘

C.4小時

D.10小時

135.醫院必須對消毒滅菌效果進行定期監測,滅菌合格率必須

達到(C)。

A.95%

B.99%

C.100%

D.90%

136.醫院對新的滅菌器使用前必須進行(C)合格后才能使用。

A.物理監測

B.化學監測

C.生物監測

D.工藝監測

137.醫院使用中含氯消毒劑的濃度應(B)監測。

A.每周

B.每日

C.調換前

D.每月

138.醫院對壓力蒸汽滅菌器擬采用的新包裝材料、擺放方式、排氣

方式及特殊滅菌工藝,必須先進行(C)合格后才能使用。

A.物理監測

B.化學監測

C.生物監測

D.工藝監測

139.醫院使用中的紫外線燈管強度應(D)監測?次。

A.每周

B.每月

C.每年

D.半年

140.在使用中的紫外線消毒燈輻照強度降低到(C)以下時,

應更換紫外線燈。

A.90iiW/cm2

B.100nW/cm2

C.70uW/cm2

D.110nW/cm2

141.對壓力蒸汽滅菌器進行B—D試驗是檢測壓力蒸汽滅菌器(C)。

A.滅菌效果

B.滅菌壓力

C.排除冷空氣性能

D.滅菌器填裝量

142.在醫療過程中,對使用中的消毒劑應(B)進行生物監測。

A.每月一次

B.每季一次

C.每月2次

D.每天一次

143.環氧乙烷滅菌效果監測頻次為(A)o

A.每次

B.每天

C.每周

D.每月

144.在醫療過程中,對使用中的滅菌劑應定期進行生物監測,

其監測時間為(A

A.每月一次

B.每季一次

C.每月3次

D.每天一次

145.醫療機構應定期對使用中的壓力蒸汽滅菌器進行生物監測,

其監測時間為(A

A.每月一次

B.每季一次

C.每月4次

D.每天一次

146.使用中消毒劑的細菌含量必須(B),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

A.<50cfu/ml

B.<100cfu/ml

C.<200cfu/ml

D.<500cfu/ml

147.在醫療過程中,應定期對消毒后內鏡進行生物監測,其監

測時間為(B)。

A.每月一次

B.每季一-次

C.每月2次

D.每天一次

148.消毒后內窺鏡上的細菌總數應(B)。

A.W10cfu/件

B.W20cfu/件

C.W5cfu/件

D.W25cfu/件

149.傳染病病房物體表面的細菌菌落總數應W(C)cfu/cm2o

A.5

B.10

C.15

D.20

150.重癥監護病房中醫護人員手細菌菌落總數應W(A)cfu/cm2。

A.5

B.10

C.15

D.20

151.產房空氣中細菌菌落總數應W(B)cfu/cm2.

A.10

B.200

C.500

D.1000

152.接觸黏膜的醫療用品細菌菌落總數應(D)或100cm2;致

病性微生物不得檢出。

A.W5cfu/g

B.W10cfu/g

C.W15cfu/g

D.W20cfu/g

153.醫院III類環境要求空氣中的細菌總數W(D)cfu/m3?

A.10

B.100

C.300

D.500

154.醫院按環境類別劃分,(B)屬于H類環境。

A.注射室、治療室,產房

B.ICU病房、產房、燒傷病房

C.換藥室、治療室、ICU病房

D.手術室、產房、化驗室

155.醫院內母嬰同室、新生兒室及兒科病房不得檢出(B)?

A.細菌

B.沙門氏菌

C.枯草桿菌

D.芽抱菌

156.接觸皮膚的醫療用品細菌菌落總數應(C)或100cm2;致

病性微生物不得檢出。

A.W50cfu/g

B.W100cfu/g

C.W200cfu/g

D.W500cfu/g

157.傳染病醫院如采用含氯消毒劑處理污水的,消毒接觸池的

接觸時間應與(C)小時。

A.0.5

B.1

C.1.5

D.2

158.醫院污水排放標準中的腸道致病菌主要監測(B)。

A.傷寒桿菌

B.志賀氏菌

C.大腸桿菌

D.痢疾桿菌

159.感染性疾病科的(A)屬于清潔區。

A.醫護人員休息室

B.檢驗室

C.治療室

D.醫護人員辦公室

160.感染性疾病科的(D)屬于污染區。

A.醫護人員休息室

B.檢驗室

C.治療室

D.隔離病房

161.呼吸道發熱門(急)診至少要設置(B)診室。

A.1

B.2

C.3

D.4

162.隔離病區的清潔區一般包括(A)?

A.清潔更衣室

B.檢驗室

C.醫護人員辦公室

D.治療室

163.呼吸道發熱門(急)診診室的空氣消毒不宜采用(C)。

A.紫外線燈

B.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器

C.以高效過濾作用為主的空氣凈化除菌器

D.化學消毒

164.醫院供應室的清洗區屬于(A)。

A.污染區

B.清潔區

C.無菌物品存放區

D.生活區

165.供應室中準備滅菌物品的包裝間屬于(B)。

A.污染區

B.清潔區

C.無菌物品存放區

D.生活區

166.供應室應(B)對滅菌后物品進行監測,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A.每周

B.每月

C.每季

D.半年

167.醫療衛生機構違反《消毒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的,由縣級

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C)罰款。

A.2000元以下

B.20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