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陜西省高二語文上冊第二次月考檢測試題(附解析)_第1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高二語文上冊第二次月考檢測試題(附解析)_第2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高二語文上冊第二次月考檢測試題(附解析)_第3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高二語文上冊第二次月考檢測試題(附解析)_第4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高二語文上冊第二次月考檢測試題(附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陜西省高二語文上學期第二次月考檢測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材料一: 怎樣區別真理與謬誤呢?1845年,馬克思就提出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義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論》)這里說:“只能”、“才是”,就是說,標準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這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真理是客觀真理,是人的思想對于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因此,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就不能到主觀領域內去尋找,不能到理論領域內去尋找,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一樣。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系起來的特性,否則就無法檢驗。人的社會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的特性。因此,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科學史上的無數事實,充分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門捷列夫根據原子量的變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贊同,有人懷疑,爭論不休。爾后,根據元素周期表發現了幾種元素,它們的化學特性剛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預測。這樣,元素周期表就被證實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種假說,而當勒維烈從這個太陽系學說所提供的數據,不僅推算出一定還存在一個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還推算出這個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時候,當加勒于1846年確實發現了海王星這顆行星的時候,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才被證實了,成了公認的真理。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被承認為真理,正是千百萬群眾長期實踐證實的結果。毛主席說:“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于為爾后革命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實踐所證實的時候。”(《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原是工人運動中的一個派別,開始并不出名,反動派圍攻它,資產階級學者反對它,其他的社會主義流派攻擊它,但是,長期的革命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真理,終于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摘編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光明日報》1978年5月11日)材料二: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早期,人們以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實踐的思維方式,將“知”與“行”視為內在一體的過程。“知行合一”并未意味著“知”“行”同一,而是說明“知”與“行”是互養相成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既是一種自覺的觀念,也是在實踐中自覺踐履的。求知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總是在對已知的范疇有所體悟之后進一步探究未知世界的堂奧,進而在豐富知識結構的過程中使思想力轉化為實踐能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真知產生于實踐并在實踐中驗證和進一步豐富,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并在創新實踐中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者運用陽明心學探究革命理想與意志力的作用,強調革命道德。例如,陳獨秀探究了“王陽明先生訓蒙大意”的解釋,逐條分析其要義,闡發其現實價值。宋教仁思考了陽明學作為革命的精神動力問題,分析了陽明學的心物觀、博愛觀的變體,這在他譯介社會主義思想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體現。為此,探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亦應分析“致良知”對人的德性養成與道德實踐的內在規定。“良知”乃“心之條理”,是人們應當遵循的規律。“良知”并非“現成可得”,而是要在實踐中養成。“致良知”使人們自覺以“心之力”改變世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實現目的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動力。陽明心學強調以“心之力”成就自我,以合宜的實踐活動為前提,必然體現為“知——行——知”的過程,這也是認識和把握規律的過程。在實踐中用心探尋規律并自覺踐行,遇到困難而不改其志,始終“敢直其身”,殊為可貴也。“知”與“行”分別是探尋規律和實現目的的前提和途徑,共處于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早期傳播者理解實踐思維方式的探索雖然是初步的,但已呈現其在中國具體化的文化自覺,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相結合的過程中也得到印證。(摘編自臧峰宇《陽明心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馬克思所說的“思維的此岸性”是指人用以證明思維的客觀真理性與現實性的社會實踐。B.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因為真理是客觀世界及其規律,只能存在于客觀世界。C.馬克思真理與實踐的思想和王陽明“知”與“行”的思想,在認識論上,二者有相通之處。D.王陽明“知行合一”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途徑,二者是內在一體,知行同一的。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之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因為只有實踐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B.既然真理是對客觀世界規律的揭示,具有客觀性,那么憑借思想、理論自身就不能產生真理。C.如果判斷一種假說是不是真理需要社會實踐檢驗,那么社會實踐的普遍性才能檢驗真理的可靠性。D.此時此地的真理在彼時彼地未必是真理,因為真理產生于實踐并在實踐中驗證和進一步豐富。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不能論證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經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紅軍長征,全黨對于“左”傾錯誤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開始有了中國革命必須也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自覺。B.1888年,恩格斯根據新發現的歷史事實為《共產黨宣言》“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一句加了注釋:“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歷史”。C.唐代畫家戴嵩善畫牛,有《牛》一軸,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縮)入兩股間。今乃掉(搖)尾而斗,謬矣!”。D.德國物理家普朗克創立了量子假說,愛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假說的啟發下,于1905年提出了與經典理論根本對立的光量子假說,從理論上解釋了“光電效應”。4.材料一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舉例并簡要說明其論證的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秦、韓戰于濁澤,韓氏急。公仲朋謂韓王曰:“與國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于秦。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而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并兵南鄉,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為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為能聽我,絕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韓。韓得楚救,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大說,乃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敝邑雖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國遂肆意于秦,敝邑將以楚殉韓。”韓王大說,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實苦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虛名,輕絕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矣。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師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以使人報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輕強秦之禍,而信楚之謀臣,王必悔之矣。”韓王弗聽。遂絕和于秦。秦果大怒,興師與韓氏戰于岸門,楚救不至,韓氏大敗。韓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過聽于陳軫,失計于韓朋也。(節選自《戰國策·韓策一》)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B.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易二之計也C.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D.與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四境,指四方疆界,文中與《六國論》中“起視四境”意義相同,都代指全國。B.廟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廟。C.“重其幣”中“幣”指禮物,與《屈原列傳》中“厚幣委質”的“幣”意義相同。D.“邑”原指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本文中“敝邑”是楚王對自己國家的謙稱。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韓大戰,韓國告急,韓王派公仲朋出使與秦求和,以此來緩解與秦的矛盾,并將禍水引向楚國,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B.陳軫為楚王獻計,在楚國國內戒嚴,派遣軍隊和使者制造救韓的聲勢,迷惑韓王,借此來破壞韓秦的關系,使楚國免于大患。C.韓王不聽公仲明的規勸,最終沒有與秦聯合,引起秦國大怒,秦國發動軍隊攻打韓國,楚國雖然來救,但因實力太弱,最終韓國大敗。D.作者認為,韓國實力并不弱,最終卻落了個軍隊被俘,謀略被恥笑的下場,主要是因為韓王誤信陳軫的狂言,沒有采納公仲朋的計策。8.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縱韓為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恃楚之虛名,輕絕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矣。9.公仲朋勸韓王不要輕信楚國救韓而取消與秦聯合,理由有哪些?請簡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7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0~11題。讀書陸游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①蠅頭二萬言。讀書辛棄疾是非得失兩茫茫,閑把遺書細較量。

掩卷古人堪笑處,起來摩腹步長廊。【注釋】①課:閱讀。10.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陸詩前兩句直抒胸臆,概括了讀書的目的,后兩句描寫了燈下讀書的情景。B.辛詩首句感慨是非難分、得失難明,這與詩人在現實中理想屢屢碰壁有關。C.辛詩三、四句寫讀到古人書中有趣的情節時,詩人也只能捶胸頓足。D.兩首詩語言都淺顯平易,描寫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但淺中有深意。11.從這兩首詩中可獲得哪些讀書方面的啟示?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1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春江花月夜》中,詩人面對春江花月產生了哲學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個連續問句,拓展了詩歌的時空,具有深邃的意蘊。(2)《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一詞中,表現詞人夢里歸鄉,與妻子相見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形的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連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個被動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氣并作《離騷》作鋪墊。(4)《書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刻畫出了詩人壯年已逝,志未酬而人已老的形象。(5)《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對比手法,控訴了漢將不懂得體恤士兵,為下文寫戰敗埋下了伏筆。三、課內基礎知識與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課內基礎知識(本題共3小題,9分)1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屈平屬草稿未定(屬:撰寫)其文約,其辭微(微:微妙)B.爭寵而心害其能(害:害怕)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C.如惠語以讓單于(讓:謙讓)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徙:流放)D.會論虞常(論:判罪)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陰:暗地里)14.下列句子與所給例句句式特點不同的一項是()(3分)例句:故內惑于鄭袖A.見犯乃死 B.方正之不容也C.不獲世之滋垢 D.莫不欲求忠以自為15.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文中,出現了很多官職名稱,如“上官”“三閭大夫”“左徒”“太史公”等。B.“騷體”又稱“楚辭體”,得名于屈原的《離騷》,特點之一是多用“兮”字。C.輦,古代用人拉著走的車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D.節,旄節,以竹為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憑證。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即“持節”。(二)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題。新聞輿論吸引公眾、動員公眾,“在人的心靈里搞建設”,是通過新聞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來實現的。優秀的作品產生源源不斷的影響、受到歡迎,群眾愛聽愛看、引發共鳴,新聞輿論就能有效地鼓舞士氣、振奮精神,使全黨全國人民朝著黨中央確立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提高新聞輿論影響力,內容永遠是根本,擁有內容優勢才能最終贏得影響力優勢。堅持內容為主的_______,就是聚焦思想精深、素材精當、報道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標,_______地求精求新、彰顯個性。主流媒體要贏得影響力競爭,決定性的因素在于敘述的事實真實過硬、塑造的形象生動鮮活、蘊含的道理嚴謹精辟、傳遞的感情真摯溫暖。新聞精品久久為功、不斷刷屏,媒體就會擁有用戶黏性,獲得大眾認同,得到追隨,成為公眾親近信賴的良師益友。為此,要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以泥土氣息提升思想力量。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發現反映時代精神、反映群眾面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材料,發掘和梳理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精神和深刻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講好故事,以_______的內容啟人入“道”,以_______的方式讓人悟“道”。1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A.終南捷徑孜孜不倦心馳神往耳提面命B.不二法門孜孜不倦引人入勝循循善誘C.終南捷徑宵衣旰食引人入勝耳提面命D.不二法門宵衣旰食心馳神往循循善誘1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句子原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5分)18.閱讀以下內容,為“農業文化遺產”下定義,要求:格式正確,語言簡明、連貫、準確,可增刪個別詞語,不超過50個字。(5分)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在與周遭環境長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先民創造出稻作、粟作、農林牧業混合及經濟作物等類型眾多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獨特的系統被傳承下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中國政府、企業、學界、遺產地居民多方協作,各地始終堅持以“多方參與、惠益共享、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地方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資金支持者,農戶是最基本的生產單元,各地龍頭企業則起到了組織與引導作用。各地政府因勢利導,各遺產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寫作(50分)1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50分)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應該珍視的美德,善于說話亦即“善言”,也是為人處世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寫作、勸諫、冰釋前嫌乃至化干戈為玉帛等情境運用中屢試不爽。魯迅身處風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說過:“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不難看出,在關乎國運、解開蒙昧、推動社會進步等形勢下,魯迅先生更鼓勵青年“敢言”。你認為“善言”“敢言”哪一種對成長中的青年更重要?請對“善言”“敢言”的益處進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語文答案CA項,“是指人用以證明思維的客觀真理性與現實性的社會實踐”錯誤。由材料一第1段內容可知,“思維的此岸性”指的是人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本身,而非“社會實踐”。B項,“真理是客觀世界及其規律,只能存在于客觀世界”錯誤。根據材料一第2段中“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真理是客觀真理,是人的思想對于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可知,真理也存在于人的思想。D項,“二者是……知行同一的”錯誤。材料二第1段中說的是“‘知行合一’并非意味著‘知’‘行’同一”。故選C.BB項,“那么憑借思想、理論自身就不能產生真理”錯誤,表述絕對。由真理的客觀性,推導不出“憑借思想、理論自身就不能產生真理”的結論,只能推導出不能檢驗真理;“憑借思想、理論自身”可能產生本是真理的假說,假說是不是真理,需要實踐檢驗。D根據材料一的出處和內容可知,其核心觀點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D項,愛因斯坦只是提出了一種假說的理論推導,尚未得到實踐的檢驗,不能論證材料一的觀點。①引用論證,文章引用馬克思、毛澤東的觀點進行論證,具有說服力。②類比論證,以法律上不能依原告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來論證不能單以思想、理論自身作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通俗易懂。③舉例論證,以科學史中門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以及馬克思主義等都被實踐證實的事例,印證了觀點,富有雄辯的說服力。(1點2分,2點4分)5.C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第一處“伐”的賓語是“楚”,而不是“楚王”,“王”是后一句的主語,故排除A、D;第二處“為和于秦”是“與秦和好”,所以中間不能斷開,故選C。6.A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A項中《六國論》中“起視四境”中“四境”指邊境。故選A。7.C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楚國雖然來救,但因實力太弱”錯,原文說“楚救不至”,可見楚國并沒有來救韓國。故選C。8.【正確答案】(1)韓國即使不聽從我們,也一定會感激大王,絕不會聯兵(像大雁一樣結隊行進)而來。(2)倚仗楚國的虛名,輕易停止同強秦這樣的敵人(講和),一定會被天下人恥笑。(第一句中,“縱”“德”“雁行”各1分,句意1分;第二句中“恃”“絕”各1分,被動句1分,句意1分。)9.【正確答案】①秦攻韓是真,楚救韓是假;②楚和韓并沒有預先約定伐秦,救韓應該是楚國的計謀;③韓已通知秦聯合之事,如果取消會得罪強秦。(每點1分)10.C“捶胸頓足”錯,“堪笑處”是指可笑之處,“摩腹”指揉著肚子大笑。11.【正確答案】①活到老學到老,要勤學苦學。如陸游所說,即使年紀大了,寧愿沒有五畝田也要讀書;眼力不好了,也要讀上萬的文字;②讀書的目的是為天下黎民百姓謀福祉。如陸游讀書的本意就是為老百姓;③盡信書不如無書(或者書本和現實會有一定差距)。如辛棄疾在古人書中探尋是非得失的看法,覺得可笑;④學會從書中尋找面對現實困境的解決辦法。如辛棄疾正是對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書中去尋找答案。(1點2分,2點3分,3點4分)(1)陸詩第一句“歸老寧無五畝園”意思是:歸老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據此得到讀書方面的啟示:即使年紀大了,寧愿沒有五畝田也要讀書。陸詩第三四句“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讀上萬的文字。據此得到讀書方面的啟示:活到老學到老,要勤學苦學。(2)陸詩第二句“讀書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讀書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據此可知:讀書的目的是為天下黎民百姓謀福祉。(3)辛詩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難明,第二句寫自己把平時無用的卷冊書籍拿來仔細評讀。這兩句是說辛棄疾正是對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書中去尋找答案。由此得到啟示為:當自己是非不分時,要學會從書中尋找面對現實困境的解決辦法。(4)辛詩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處”意思是:我合上書想古人可笑之處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處。辛棄疾在古人書中探尋是非得失的看法,覺得可笑。由此得到啟示為:盡信書不如無書(或者書本和現實會有一定差距)。12.(1)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4)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5)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13.DA.微:含蓄隱晦。句意:他的文辭含蓄隱晦。B.害:嫉妒,句意:想爭得懷王的寵愛,嫉妒屈原的才能。C.讓:責備。句意:按照常惠說的來責備單于。14.D例句:被動句:“見”表被動,被。句意: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A.被動句:“見”表被動,被。句意:誠信卻被懷疑。B.被動句:“容”,語義被動。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為(昏君讒臣)所容。C.被動句:“獲”,語義被動,被辱。句意:不為塵世的污垢所辱。D.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莫不欲求忠以為自。句意:沒有不想尋求忠臣來幫助自己。15.A“如‘上官’……‘太史公’”錯誤,“上官”是復姓,“太史公”是司馬遷的自稱。16.B不二法門:常用來比喻最好的或別無選擇的方法。終南捷徑:比喻最近便的升官門路。也泛指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結合“提高新聞輿論影響力,內容永遠是根本,擁有內容優勢才能最終贏得影響力優勢”分析,“堅持內容為王”是最好的方法,選用“不二法門”。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通常指教師或學生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來,時間晚了才吃飯。形容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結合“求精求新、彰顯個性”分析,形容追求的不知疲倦,選用“孜孜不倦”。引人入勝:意思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優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風景或文藝作品吸引人。心馳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形容非常向往。修飾“內容”,選用“引人入勝”。循循善誘: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耳提面命:不但當面教導他,而且提著耳朵叮囑他。后用以形容對人教誨懇切,要求嚴格。修飾“方式”,主語應該為“新聞輿論”,選用“循循善誘”。17.【正確答案】優秀的作品源源不斷地產生影響、受到歡迎,使群眾愛聽愛看、引發共鳴,新聞輿論才能有效地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結構混亂,改為“產生影響、受到歡迎”;偷換主語,主語應該為“優秀作品”;“優秀的作品源源不斷地產生影響、受到歡迎,使群眾愛聽愛看、引發共鳴”“新聞輿論有效地鼓舞士氣、振奮精神”之間是條件的關系,關聯詞“就”應該改為“才”。18.【正確答案】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首先找出“農業文化遺產”的“鄰近屬概念”。根據“……等類型眾多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獨特的系統被傳承下來……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可知,“農業文化遺產”的“鄰近屬概念”是農業生產系統。再尋找種差,就是尋找那些屬于鄰近屬概念的信息點。根據“在與周遭環境長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先民創造出稻作、粟作、農林牧業混合及經濟作物等類型眾多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獨特的系統被傳承下來”,可提取出關鍵詞“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的”“獨特的”。最后整合為一個長單句的形式即可,注意字數要求。寫作指導: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材料第一段以荀子的話引出“善言”,并對“善言”的含義及價值做了解說。材料第二段以魯迅的話引出“敢言”,并對“敢言”的意義進行了闡釋。根據材料可知,“善言”可理解為運用表達的技巧和藝術,讓語言表達文通字順,以便讓聽者理解重視,使其或聽取采納或心悅誠服。“敢言”應多指言者不為私利,不謀私欲,不趨炎附勢,敢于秉持公心,說公道話;言者有膽有謀不向聲背實,敢于挑戰權威,說實話;言者深謀遠慮,真才實學。敢于任事擔當,說驚醒世人的話。珍視“善言”這一美德,體現的是“為人處事之智慧”和“人文情懷、審美情趣”。重視“敢言”體現的是“理性思維,批判質疑、敢于探究的科學精神”以及“責任擔當”等意識。你認為“善言”“敢言”,哪一種對成長中的青年更重要?對“善言”“敢言”的益處進行思考“引導考生思考善言、敢言”對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