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部分校高考地理一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部分校高考地理一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部分校高考地理一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部分校高考地理一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部分校高考地理一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部分校高考地理一模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2024年2月7日我國在南極的第5個科考站秦嶺站正式開站。如圖示意我國南極科考站分布。據此完成1~2題。1.有關秦嶺站環境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表水體通過蒸發進入大氣層中 B.地表風力強,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C.周圍生物稀少,以苔原植被為主 D.位于南極半島沿岸,寒流勢力強2.秦嶺站選址于南極羅斯海沿岸,其獨特的科考價值主要體現在()①羅斯海緯度較高,氣候變化十分敏感②位于極地東風帶,便于研究大氣環流③受西風漂流影響,海洋生物豐富多樣④面向太平洋海區,填補南極考察空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土壤輕組有機碳是介于動植物殘體和腐殖化有機質之間的有機碳,其主要成分為動植物殘體、菌絲體、孢子等。如圖示意祁連山野牛溝地區不同草地類型土壤輕組有機碳比重變化。據此完成3~5題。3.對土壤輕組有機碳的解釋合理的是()A.受氣溫影響小 B.受水分影響小 C.不容易被分解 D.易被植物吸收4.不同草地類型土壤輕組有機碳比重隨土壤深度的變化特點是()A.高寒草甸隨土壤深度而增加 B.高寒草原先下降后上升 C.高寒沼澤草甸保持相對穩定 D.三類草地類型變化一致5.在土壤深度40cm﹣50cm處高寒沼澤草甸輕組有機碳比重最高的原因可能是()A.有機質分解慢 B.植被根系發達 C.土壤質地黏重 D.植被覆蓋率低古人在長期觀測天氣變化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氣象諺語,用來預測天氣變化。例如,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有“久雨西風晴,久晴西風雨”的說法。據此完成6~7題。6.黃河中下游地區“久雨西風晴”時,西風的性質和源地最可能是()A.干冷空氣,蒙古西伯利亞地區 B.干熱空氣,青藏高原地區 C.濕冷空氣,蒙古西伯利亞地區 D.濕熱空氣,青藏高原地區7.黃河中下游地區“久晴西風雨”一般發生在夏季。據此推測“久晴”時,最有可能影響該地的天氣系統(圖中數字為氣壓值,單位:百帕)和盛行風(箭頭表示風向)是()A. B. C. D.如圖示意上海市物流配送終端驛站個數與不同因素關系(畫橫線的區為中心城區,其他為郊區)。據此完成8~9題。8.上海市物流配送終端驛站的數量()A.與人均GDP呈正相關 B.與人口數量呈正相關 C.與路網密度呈負相關 D.與地價均價呈負相關9.上海市中心城區交通密度大,但物流配送終端驛站數量卻比郊區少,可能是因為()A.人均GDP較低,夠買力低 B.人口密集,交通擁堵嚴重 C.地價高,驛站建設成本高 D.零售業擠占驛站生存空間表為越南2015~2023年三項經濟指標變化情況。據此完成10~11題。指標2015年2020年2023年城鎮化率(%)33.137.341.5工業因區數量(個)260396563制造業就業人口比例(%)18.424.729.210.2015—2023年越南城鎮化率提升的主要動力是()A.農村釋放的剩余勞動力 B.傳統服務業大規模擴張 C.工業園區吸引人口遷移 D.政府強制推行戶籍改革11.近年來越南制造業就業人口比例持續上升,但2020年GDP增速顯著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A.產業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弱 B.勞動力素質與產業升級不匹配 C.工業用地不足限制了產業擴張 D.外資過度的集中于重污染產業萊茵河被稱為“歐洲的黃金水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萊茵河流域污染日益嚴重,1950年萊茵河流域國家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簡稱ICPR),統一治理萊茵河流域。但此后10年萊茵河水質進一步惡化,水生動物幾乎全部消失,一度被稱為“歐洲的下水道”。后經沿岸國家協調治理,萊茵河生態逐步恢復,成為河流治理的典范。據此完成12~14題。12.隨著流域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內河航運中運輸的主要能源依次是()A.煤炭——石油——木材 B.木材——石油——煤炭 C.木材——煤炭——石油 D.煤炭——木材——石油13.ICPR成立后十年水質進一步惡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航運頻繁污染 B.重工業化加速 C.各國權責不明 D.人口迅速增加14.萊茵河治理和生態恢復過程中,通過拆除不必要的堤壩,對經過人工改造的河流實施裁直變彎,改造硬化的護岸,恢復河床的多孔質化等措施,盡力維護、恢復河流的自然特性,主要目的是()①減少水能開發,利用其他新能源②增加土壤滲水量,降低洪峰水量③提高河流水自凈能力,改善水質④增加淺灘地,改善魚類生存環境⑤保護沿岸環境,充分發展旅游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研究發現機場旅客吞吐量能很好的體現城市等級體系。表為根據2016年全國主要機場吞吐量構建的重要城市等級體系。據此完成15~16題。級別數量城市一級3北京廣州上海二級6成都昆明深圳西安重慶杭州三級37廈門南京長沙青島天津大連沈陽蘭州長春桂林……15.天津旅客吞吐量遠低于其他直轄市的原因是()A.經濟體量 B.地理位置 C.產業結構 D.人口基數16.根據上表信息,下列說法合理的是()A.一級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基本達到飽和 B.二級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速度最快 C.三級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分布較為均勻 D.城市等級體系與機場旅客吞吐量呈正相關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52分。17.(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海海底有一種被當地人稱為“拉法耶”的裂縫,它深深地嵌入地殼之中,裂縫中形成了奇形怪狀的形似“橋梁”的巖石。該海域生活著1400多種魚類,有1/6都是當地獨有種類。在過去100萬年的幾次冰期中,紅海海平面下降可能每次都在130米。如圖示意紅海區域位置。(1)說明形似“橋梁”的巖石類型和形成過程。(2)分析該海域擁有世界上特有魚類較多的原因。(3)指出紅海鹽度最高的區域(南部或北部),并說明原因。18.(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肅省古浪縣位于河西走廊東端。2012年起,古浪縣在縣域范圍內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搬遷群眾62412人。為促進移民群眾脫貧致富,古浪縣在沿沙區的日光溫室中種植羊肚菌取得成功,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鄉村振興戰略得到了有效的實施。如圖示意古浪縣區域范圍。(1)分析與跨區域人口遷移相比古浪縣在縣域內實施人口遷移的優點。(2)依據圖文資料,說出該縣域內人口遷移的方向,并分析移入區哪些條件的改變提高了區域環境承載力。(3)分析古浪縣沿沙區發展羊肚菌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19.(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霍爾果斯口岸位于中國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重要陸路口岸,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中“中歐班列”西通道的關鍵節點。近年來,霍爾果斯依托口岸優勢,發展倉儲物流、跨境貿易、加工制造等產業,并吸引了來自中亞、歐洲的多國企業入駐。截至2024年10月,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通行的中歐(中亞)班列線路累計達85條,輻射境外18個國家、46個城市和地區,為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如圖示意霍爾果斯地理位置。(1)分析霍爾果斯成為中國與中亞、歐洲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的原因。(2)闡述霍爾果斯發展倉儲物流、跨境貿易和加工制造等產業對本區域經濟的影響。(3)結合材料,分析霍爾果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挑戰。

2025年甘肅省蘭州市部分校高考地理一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單項選擇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2024年2月7日我國在南極的第5個科考站秦嶺站正式開站。如圖示意我國南極科考站分布。據此完成1~2題。1.有關秦嶺站環境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表水體通過蒸發進入大氣層中 B.地表風力強,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C.周圍生物稀少,以苔原植被為主 D.位于南極半島沿岸,寒流勢力強【解答】解:秦嶺站位于南極圈以內的南極大陸,氣候寒冷干燥,蒸發作用極弱,地表水多以固態形式存在,A錯誤。位于南半球極地東風帶,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地表主要為冰原,摩擦力小,風力強勁,B正確。南極大陸被稱為冰雪大陸,生物稀少,幾乎無植被覆蓋,C錯誤。秦嶺站并不位于南極半島,其位于恩克斯堡島,D錯誤。故選:B。2.秦嶺站選址于南極羅斯海沿岸,其獨特的科考價值主要體現在()①羅斯海緯度較高,氣候變化十分敏感②位于極地東風帶,便于研究大氣環流③受西風漂流影響,海洋生物豐富多樣④面向太平洋海區,填補南極考察空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答】解:秦嶺站選址于南極羅斯海沿岸,相比于長城站,其緯度較高,相比于南極大陸科考站,其臨海,氣候變化更加敏感,①正確。處于極地東風帶的還有泰山站等,同樣可以研究大氣環流,不是其獨特的科考價值,②錯誤。西風漂流主要影響南極外圍海域,而羅斯海生物多樣性與冰間湖、沿岸環境關聯更密切?,③錯誤。面向太平洋海區,彌補了我國在南極太平洋扇區科考站的空白?,增強了我國對南極不同區域的科考覆蓋能力,④正確。故選:D。土壤輕組有機碳是介于動植物殘體和腐殖化有機質之間的有機碳,其主要成分為動植物殘體、菌絲體、孢子等。如圖示意祁連山野牛溝地區不同草地類型土壤輕組有機碳比重變化。據此完成3~5題。3.對土壤輕組有機碳的解釋合理的是()A.受氣溫影響小 B.受水分影響小 C.不容易被分解 D.易被植物吸收【解答】解:土壤輕組有機碳是介于動植物殘體和腐殖化有機質之間的有機碳,在土壤表層含量最大,所以易被植物吸收,D正確。土壤輕組有機碳受氣溫影響大,氣溫影響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從而影響土壤輕組有機碳的積累與分解,A錯誤。據圖示信息可知水分條件最好的高寒沼澤草甸其土壤輕組有機碳隨深度變化較穩定,說明受水分影響較大,B錯誤。土壤輕組有機碳易被微生物分解,C錯誤。故選:D。4.不同草地類型土壤輕組有機碳比重隨土壤深度的變化特點是()A.高寒草甸隨土壤深度而增加 B.高寒草原先下降后上升 C.高寒沼澤草甸保持相對穩定 D.三類草地類型變化一致【解答】解:高寒沼澤草甸區的生態環境相對穩定,土壤的形成和發育過程較為緩慢。據圖可知,高寒草甸區有機碳隨土壤深度的變化相對較小,保持相對穩定,C正確。高寒草甸隨土壤深度而減少,A錯誤。高寒草原土壤輕組有機碳比重隨土壤深度的變化特點是先下降再上升再急劇下降再上升,B錯誤。根據示意圖可判斷,三類草地類型變化不一致,D錯誤。故選:C。5.在土壤深度40cm﹣50cm處高寒沼澤草甸輕組有機碳比重最高的原因可能是()A.有機質分解慢 B.植被根系發達 C.土壤質地黏重 D.植被覆蓋率低【解答】解:土壤有機碳主要來源于地表植被輸入和根系活動,在土壤深度40cm﹣﹣50cm處土壤輕組有機碳的來源只能是根系,由于遠離地表受地表植被影響很少。所以推斷在土壤深度40cm﹣﹣50cm處高寒沼澤草甸輕組有機碳比重最高的原因可能是植被根系發達,B正確。有機質分解速度主要與土溫有關,土壤深度40cm﹣50cm處的土溫未必是溫度最低的,有機質分解速度未必是最慢的,A錯誤。土壤質地黏重不利于輕組有機碳分布,C錯誤。高寒沼澤草甸較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水分條件更好,植被覆蓋率應更高,D錯誤。故選:B。古人在長期觀測天氣變化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氣象諺語,用來預測天氣變化。例如,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有“久雨西風晴,久晴西風雨”的說法。據此完成6~7題。6.黃河中下游地區“久雨西風晴”時,西風的性質和源地最可能是()A.干冷空氣,蒙古西伯利亞地區 B.干熱空氣,青藏高原地區 C.濕冷空氣,蒙古西伯利亞地區 D.濕熱空氣,青藏高原地區【解答】解:黃河中下游久雨主要是由冷暖空氣勢力差別不大引起的,類似于準靜止鋒,來自蒙古西伯利亞地區是干冷氣流推動暖濕氣流南移,使本地受冷高壓控制,促使天氣轉晴,A正確。干熱空氣密度小,濕空氣密度大,不能驅離暖濕氣流致晴,B錯誤。濕冷空氣會增加水汽,不利于轉晴,且源自蒙古西伯利亞的氣流性質為干冷,C錯誤。濕熱空氣更會加劇降水,且源自青藏高原的氣流由于海拔高,氣溫低,不具備濕熱的特點,D錯誤。故選:A。7.黃河中下游地區“久晴西風雨”一般發生在夏季。據此推測“久晴”時,最有可能影響該地的天氣系統(圖中數字為氣壓值,單位:百帕)和盛行風(箭頭表示風向)是()A. B. C. D.【解答】解:圖示A和B等壓線閉合、數值內大外小為高壓,高壓形成高壓脊,受高壓脊控制多出現晴朗天氣,夏季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多吹東南風,A正確,B錯誤。圖C和圖D等壓線閉合、數值內小外大為低壓,低壓形成為低壓槽,受低壓槽控制多陰雨天氣,CD錯誤。故選:A。如圖示意上海市物流配送終端驛站個數與不同因素關系(畫橫線的區為中心城區,其他為郊區)。據此完成8~9題。8.上海市物流配送終端驛站的數量()A.與人均GDP呈正相關 B.與人口數量呈正相關 C.與路網密度呈負相關 D.與地價均價呈負相關【解答】解: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人口數量多的區域,物流配送終端驛站個數明顯更多,二者變化趨勢一致,說明與人口數量呈正相關,B正確。人均GDP高的區域,驛站數量無對應增多趨勢,二者不是正相關關系,A錯誤。路網密度與驛站數量未呈現負相關特征,C錯誤。地價均價高的區域,驛站數量也未體現明顯負相關關系,D錯誤。故選:B。9.上海市中心城區交通密度大,但物流配送終端驛站數量卻比郊區少,可能是因為()A.人均GDP較低,夠買力低 B.人口密集,交通擁堵嚴重 C.地價高,驛站建設成本高 D.零售業擠占驛站生存空間【解答】解:上海市中心城區地價均價遠高于郊區,物流配送終端驛站建設需依托場地,高昂的地價直接推高驛站建設成本,企業從成本控制與盈利角度出發,會減少在中心城區布局驛站,C正確。中心城區經濟發達,人均GDP高,購買力強,A錯誤。人口密集雖可能引發交通擁堵,但人口基數大物流需求也大,并非驛站少的核心原因,B錯誤。零售業和驛站功能不同,不會擠占驛站生存空間,D錯誤。故選:C。表為越南2015~2023年三項經濟指標變化情況。據此完成10~11題。指標2015年2020年2023年城鎮化率(%)33.137.341.5工業因區數量(個)260396563制造業就業人口比例(%)18.424.729.210.2015—2023年越南城鎮化率提升的主要動力是()A.農村釋放的剩余勞動力 B.傳統服務業大規模擴張 C.工業園區吸引人口遷移 D.政府強制推行戶籍改革【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機械化的推廣,農村釋放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推動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比的增加,但是這是建立在機械化,即工業化的基礎上的,農村釋放的剩余勞動力非越南2015—2023年越南城鎮化率提升的主要動力,A錯誤。根據表格信息無法獲取越南2015—2023年的服務業信息、戶籍政策改革信息,BD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表格中主要涉及的是工業園區、制造業,應是工業園區的建立、制造業的大規模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農村釋放的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從而促進了越南城鎮化率提升,C正確。故選:C。11.近年來越南制造業就業人口比例持續上升,但2020年GDP增速顯著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A.產業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弱 B.勞動力素質與產業升級不匹配 C.工業用地不足限制了產業擴張 D.外資過度的集中于重污染產業【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2020年爆發世界性疫情,越南制造業產品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弱,受疫情沖擊影響,GDP增速顯著下降,A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勞動力素質與產業升級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是一個持久性的矛盾問題,不會集中在某一年突然激化且得到徹底解決,B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越南工業園區數量從2015年的260個增至2023年的563個,工業用地供給持續擴張,說明土地資源并非限制產業擴張、GDP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C錯誤。GDP增速下降與外資集中的產業類型無直接關聯,D錯誤。故選:A。萊茵河被稱為“歐洲的黃金水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萊茵河流域污染日益嚴重,1950年萊茵河流域國家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簡稱ICPR),統一治理萊茵河流域。但此后10年萊茵河水質進一步惡化,水生動物幾乎全部消失,一度被稱為“歐洲的下水道”。后經沿岸國家協調治理,萊茵河生態逐步恢復,成為河流治理的典范。據此完成12~14題。12.隨著流域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內河航運中運輸的主要能源依次是()A.煤炭——石油——木材 B.木材——石油——煤炭 C.木材——煤炭——石油 D.煤炭——木材——石油【解答】解:在工業革命之前,木材是最主要的能源之一,由于木材易于獲取和運輸,因此在早期的內河航運中,木材是主要的運輸能源;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煤炭逐漸取代了木材成為主要的能源,煤炭的熱值更高,適合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因此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煤炭成為內河航運中運輸的主要能源;20世紀中葉以后,石油逐漸成為主要的能源,石油的熱值更高,且便于運輸和儲存,因此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石油成為內河航運中運輸的主要能源,所以隨著流域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內河航運中運輸的主要能源依次是木材——煤炭——石油。故選:C。13.ICPR成立后十年水質進一步惡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航運頻繁污染 B.重工業化加速 C.各國權責不明 D.人口迅速增加【解答】解:萊茵河作為黃金水道,ICPR成立前航運污染已較嚴重,并非ICPR成立后十年水質驟降的主因,A錯誤。重工業化會帶來大量工業廢水排放,導致水質惡化,然而,ICPR成立的目的就是協調治理污染問題,如果各國能夠有效合作,重工業化不一定會直接導致水質進一步惡化,B錯誤。ICPR成立后,雖然各國開始合作治理萊茵河,但由于各國權責劃分不明確,導致治理措施執行不力,監管不到位,甚至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這種協調機制的失效直接導致了水質進一步惡化,C正確。人口增加會帶來生活污水的增加,但生活污水的污染通常比重工業污染更容易控制,不會在短短十年內直接導致水質急劇惡化,D錯誤。故選:C。14.萊茵河治理和生態恢復過程中,通過拆除不必要的堤壩,對經過人工改造的河流實施裁直變彎,改造硬化的護岸,恢復河床的多孔質化等措施,盡力維護、恢復河流的自然特性,主要目的是()①減少水能開發,利用其他新能源②增加土壤滲水量,降低洪峰水量③提高河流水自凈能力,改善水質④增加淺灘地,改善魚類生存環境⑤保護沿岸環境,充分發展旅游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解答】解:結合材料分析,通過拆除堤壩、恢復河流自然彎曲形態和增加河床多孔質化,可以增強土壤的滲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從而降低洪峰水量,緩解洪水風險,②對。恢復河流的自然特性(如彎曲河道、多孔質河床)可以增加水體的流動性和氧氣含量,促進微生物活動,從而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改善水質,③對。通過裁直變彎、恢復河流自然形態,可以形成更多的淺灘和濕地,為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更適宜的棲息環境,改善生態多樣性,④對。拆除堤壩和恢復河流自然特性的主要目的是生態修復,而不是減少水能開發或推廣新能源,①錯。雖然生態恢復可能間接促進旅游業發展,但這并非拆除堤壩、恢復河流自然特性的主要目的,⑤錯。故選:B。研究發現機場旅客吞吐量能很好的體現城市等級體系。表為根據2016年全國主要機場吞吐量構建的重要城市等級體系。據此完成15~16題。級別數量城市一級3北京廣州上海二級6成都昆明深圳西安重慶杭州三級37廈門南京長沙青島天津大連沈陽蘭州長春桂林……15.天津旅客吞吐量遠低于其他直轄市的原因是()A.經濟體量 B.地理位置 C.產業結構 D.人口基數【解答】解:天津雖為直轄市,但其緊鄰北京,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作為全國核心航空樞紐,分流了大量國際和國內航班需求,導致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相對較低,B正確。天津經濟體量、人口基數、產業結構等不是導致旅客吞吐量遠低于其他直轄市的主要原因,ACD錯誤。故選:B。16.根據上表信息,下列說法合理的是()A.一級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基本達到飽和 B.二級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速度最快 C.三級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分布較為均勻 D.城市等級體系與機場旅客吞吐量呈正相關【解答】解:表格信息顯示,一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的機場旅客吞吐量最高,二級城市次之,三級城市最低,表明城市等級越高,機場旅客吞吐量越大,二者呈正相關,D正確。一級城市吞吐量飽和、二級增速最快、三級分布均勻等均缺乏數據支持,ABC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52分。17.(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海海底有一種被當地人稱為“拉法耶”的裂縫,它深深地嵌入地殼之中,裂縫中形成了奇形怪狀的形似“橋梁”的巖石。該海域生活著1400多種魚類,有1/6都是當地獨有種類。在過去100萬年的幾次冰期中,紅海海平面下降可能每次都在130米。如圖示意紅海區域位置。(1)說明形似“橋梁”的巖石類型和形成過程。(2)分析該海域擁有世界上特有魚類較多的原因。(3)指出紅海鹽度最高的區域(南部或北部),并說明原因。【解答】解:(1)讀圖并結合所學可知,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邊界,地殼斷裂形成深大裂縫,為巖漿活動提供通道。在海底擴張過程中,上地幔巖漿沿裂縫噴出,遇海水迅速冷卻后形成玄武巖為主的巖漿巖。(2)紅海海域特有魚類占比高的原因主要從四個維度綜合分析:地理隔離效應、極端環境篩選、生態多樣性支撐和地質演化時間。地理隔離效應?方面,紅海通過寬度僅3—25千米的曼德海峽與印度洋連接,狹窄的水道限制了魚類種群與其他海域的基因交流,形成天然隔離屏障?;在過去100萬年的幾次冰期中,紅海海平面下降可能每次都在130米,導致與印度洋的物理隔離周期加強,加速了本地種群的遺傳分化;極端環境篩選方面,紅海是全球鹽度最高的海域?,且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水,氣候炎熱干燥,海水水溫很高,高溫、高鹽度的環境演化出獨特的魚類種群;生態多樣性支撐方面,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邊界,巖漿噴發冷凝,海底裂谷系統形成復雜地形,利于多種餌料生物繁殖,魚類生存條件多樣;地質演化時間方面,紅海海域形成年代久遠,為物種分化提供充足時間等。(3)紅海鹽度最高的區域的是北部。紅海北部的高鹽度是水文封閉性、極端蒸發環境與長期地質演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紅海西北部僅通過狹窄的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連通,水體交換受限,鹽分難以稀釋,而南部通過曼德海峽與阿拉伯海相連,密度流促使阿拉伯海表層低鹽海水注入,部分稀釋鹽度?。紅海北部更靠近副熱帶高壓中心,全年日照強烈,年均蒸發量遠超降水量,紅海兩岸均為熱帶沙漠氣候,北部區域無常年河流注入,缺乏淡水稀釋?;紅海海底擴張使北部持續抬升,進一步加劇封閉性,鹽分長期積累?。故答案為:(1)玄武巖(噴出巖)。板塊張裂,地殼斷裂后巖漿噴出,遇海水迅速冷凝形成。(2)高溫、高鹽度的環境演化出獨特的魚類;海域封閉,限制了魚類的遷徙;幾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紅海形成了獨立的演化環境。(3)北部。原因:北部緯度高,受副高控制時間長,蒸發更強烈;北部海域更封閉,水體交換弱。18.(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肅省古浪縣位于河西走廊東端。2012年起,古浪縣在縣域范圍內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搬遷群眾62412人。為促進移民群眾脫貧致富,古浪縣在沿沙區的日光溫室中種植羊肚菌取得成功,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鄉村振興戰略得到了有效的實施。如圖示意古浪縣區域范圍。(1)分析與跨區域人口遷移相比古浪縣在縣域內實施人口遷移的優點。(2)依據圖文資料,說出該縣域內人口遷移的方向,并分析移入區哪些條件的改變提高了區域環境承載力。(3)分析古浪縣沿沙區發展羊肚菌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解答】解:(1)與跨區域人口遷移相比,古浪縣在縣域內實施人口遷移的優點首先表現為遷移距離短,搬遷成本低,難度小;其次,在縣域內遷移,行政管理上協調難度小,本地政府更熟悉縣域內的實際情況,便于制定針對性政策,統籌各方資源,組織效率高,可以降低跨區域協調的復雜性?;文化習俗上,縣域內文化習俗差異小,更易實現社會融合,不易出現返遷現象。(2)由材料可知,古浪縣移民屬于生態移民,應是由自然條件差的地方搬遷到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方。讀圖可知,古浪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祁連山區,生態脆弱、資源匱乏,發展空間狹小,而北部地勢較低,地形平臺,自然條件更為優越,所以縣域內人口遷移的方向應是由南向北。讀圖可知,該區域位于我國西北內內陸地區,氣候干燥,降水少;讀圖可知,北部地區河流少,所以需要調入水資源,提高節水用水技術,改善用水環境,從而提高區域環境承載力;圖示北部地區道路線路稀少,對外聯系不暢,所以需要完善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外聯系,提高區域環境承載力。(3)氣候方面,沿沙區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養分積累;沿沙區域內土質以沙填土為主,結構疏松,且土地資源充足,便于規模化生產;地處荒溪綠洲,水源條件相對較好,且環境受工業污染小,生態條件好,病蟲害少,發生危害相對較輕。故答案為:(1)便于統籌各方資源,組織效率高;政府和移民群眾搬遷成本低;移入、移出區文化相近,不易出現返遷現象。(2)向北。公路貫通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水資源的調入;節水技術的發展。(3)沿沙區域內土質以沙填土為主,結構疏松,土地資源充足;光照充足,紫外線含量高,晝夜溫差大,有利于養分積累;地處荒溪綠洲,環境受工業污染小,隔離條件好;氣候干燥。病蟲害少且不易傳播蔓延,發生危害相對較輕。19.(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霍爾果斯口岸位于中國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重要陸路口岸,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中“中歐班列”西通道的關鍵節點。近年來,霍爾果斯依托口岸優勢,發展倉儲物流、跨境貿易、加工制造等產業,并吸引了來自中亞、歐洲的多國企業入駐。截至2024年10月,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通行的中歐(中亞)班列線路累計達85條,輻射境外18個國家、46個城市和地區,為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如圖示意霍爾果斯地理位置。(1)分析霍爾果斯成為中國與中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