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蜀相》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蜀相》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蜀相》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蜀相》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蜀相》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蜀相教學目標:掌握杜甫生平及《蜀相》的創(chuàng)作背景,賞析詩歌語言,品味關鍵詞語(如“自”“空”“淚”)的深意,把握詩歌情感與主旨,體會杜甫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及壯志難酬的悲慨,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教學重點與難點:哪些詩句“暗含著感時憂國的情懷”?又有哪里“暗含以身許國的抱負”?教學方法:通過誦讀、討論、比較,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沉郁頓挫風格。結合學生提問,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教學過程:一、了解詩人和寫作背景1、導入PPT如果讓你在橫線上填上幾個詞語來介紹杜甫,你會填些什么詞呢,為什么?請結合你學過的杜甫的詩歌加以說明。一個①②③④…______的杜甫參考:①才華橫溢的杜甫:被后世尊稱為“詩圣”;②憂國憂民:他的眾多詩篇中,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對祖國的深沉熱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③歷經(jīng)磨難的杜甫: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動蕩時期,親身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浩劫,深刻感受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④不得志的杜甫:他懷揣著報國之志,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致君饒舜上,再使風俗淳。(意思是輔佐君主,使其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明君主,重新讓社會風氣變得淳樸敦厚。詩句體現(xiàn)了詩人杜甫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以實現(xiàn)自己匡時濟世的遠大抱負)《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2、背景補充:注釋①說: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760年正值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的第五個年頭(755~763年)。安史之亂是杜甫人生的轉折點。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時間詩人杜甫的年譜:①755年,叛亂爆發(fā)時,杜甫正困居長安,好不容易謀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一微職(管理太子兵器庫中物資的出入,被視為閑職,常由科舉不第或需維持生計的文人擔任)。②756年,長安陷落,杜甫攜家逃亡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目睹國破家亡,寫下《春望》等名篇。③757年,杜甫冒死逃出長安,投奔新繼位的皇帝唐肅宗,被授“左拾遺”(諫官)。④758年,因直言進諫,觸怒肅宗(杜甫在奏疏中引用漢高祖寬恕直臣季布的典故,主張寬恕打了敗仗的宰相房琯,被肅宗視為暗諷自己心胸狹隘;房琯屬于父皇唐玄宗的勢力,是肅宗繼位后要清洗的對象)。肅宗將站錯了隊的杜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地方低級文官),這標志著杜甫政治生涯的終結。任華州司功參軍期間,杜甫親歷戰(zhàn)亂疾苦,創(chuàng)作《三吏》《三別》,記錄民間慘狀。⑤759年,因對朝政失望,他棄官西行,攜家流亡至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生活極度困頓。⑥760年,杜甫輾轉至成都,得友人嚴武資助,于浣花溪畔建草堂暫居,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雖短暫安定,仍憂心國事,作《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⑦765年,杜甫因好友嚴武病逝、失去成都草堂的經(jīng)濟依靠,攜家離開成都,沿長江漂泊,開啟人生最后五年的顛沛生涯。⑧首站至云安(今重慶云陽),因肺病滯留,養(yǎng)病半年,作《旅夜書懷》。⑨766年移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都督柏茂林資助其管理公田、果園,生活稍穩(wěn)。在此創(chuàng)作《秋興八首》《登高》《詠懷古跡》等近400首詩歌,達到藝術巔峰。⑩768年離夔州,計劃北歸洛陽,經(jīng)江陵、公安來到岳陽,寫下《登岳陽樓》。⑾769年漂泊湖南,輾轉潭州(長沙)、衡州(衡陽),投靠親友,常靠賣藥、乞食為生。作《江南逢李龜年》,感懷盛世不再。《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前兩句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著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美好回憶;后兩句寫在江南暮春時節(jié)又偶然和李龜年相逢,“落花時節(jié)”既點明時令,又暗喻唐帝國由盛轉衰,二人都處于身世飄零之際。⑿770年冬,杜甫欲返洛陽,因貧病交加(患糖尿病、肺病)滯留潭州(今長沙)。不久病重,在潭州前往岳陽的小舟中病逝,終年59歲。總結:晚年杜甫飽受饑寒、疾病折磨,卻以“窮年憂黎元”的情懷寫下大量憂國憂民之作。其漂泊軌跡與創(chuàng)作成就交織,終以“詩圣”之名永垂文史。二、閱讀學習提示,明確學習任務。PPT《蜀相》是七言律詩,結構嚴整,法度森然。這首詩抒寫作者游覽武侯祠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諸葛亮才干、德行的稱頌及對其“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著感時憂國的情懷和以身許國的抱負。全詩情感深沉悲壯,有厚重的歷史感。學習時要反復誦讀涵泳,并聯(lián)系《出師表》等文,加深對詩人情志的理解。三、為何說此詩“結構嚴整,法度森然”?1、了解概念:詩歌的“結構”“法度”(1)律詩的結構主要包括:①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②景與情、揚與抑、實與虛等內容安排的結構關系。(2)法度:指詩歌創(chuàng)作中需遵循的規(guī)范、法則與審美標準。法度的核心要素包括(以杜甫《登高》為例):①平仄:平仄交替、對仗,形成抑揚頓挫的聲韻。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押韻:律詩偶句必須押韻,押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中途不可換韻。——《登高》韻腳:哀、回、來、臺、杯③對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工整,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不作要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④章法:起承轉合,強調詩意推進的邏輯性。2、為何說此詩“結構嚴整,法度森然”?①平仄嚴謹: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對仗工整:頷聯(lián)——①“映階碧草”對“隔葉黃鸝”,動靜結合;②“自春色”對“空好音”,視聽結合。頸聯(lián)——①“三顧”對“兩朝”,數(shù)量詞精準對應;②“頻繁”對“開濟”,一寫君主求賢,一寫臣子輔佐;③“天下計”對“老臣心”,一寫明君雄才,一寫賢臣忠心。小結:這一聯(lián)前句寫明君,后句寫賢臣,合起來表現(xiàn)作者對明君賢臣的渴盼。③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交錯相生。A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的肅穆景象實中有虛,象征著諸葛亮的高大形象。B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眼前的美好春景實中有虛,反襯著兵荒馬亂的社會景象。C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敘述歷史時虛中有實,用歷史上的君臣相得的理想畫面暗諷現(xiàn)實中賢臣難覓明主的悲憤之情D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由虛入實,虛實交錯。由諸葛亮的未捷先死,聯(lián)想到歷史上那些壯志難酬的志士以及現(xiàn)實中自身理想的破滅,不禁淚流滿面。④起承轉合,章法森嚴。起:設問起筆,點出整體風貌(何處尋?——柏森森)。承:承首聯(lián)“柏森森”對祠堂春景作細致描繪。

轉:由寫景轉入寫史,由寫眼前之實轉入寫歷史之虛。合:嘆古傷懷。總結:《蜀相》章法起承轉合,內容虛實交錯,平仄抑揚頓挫,對仗嚴謹工整,開口度很小的閉口音韻腳一韻到底,是七言律詩中的典范之作。2、學習提示說這首詩歌中“暗含著感時憂國的情懷和以身許國的抱負”,請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示例:PPT(1)題目寄寓“蜀相”:感時憂國:詩歌寫于政局動蕩的安史之亂期間,杜甫以“蜀相”為題追懷諸葛亮,暗含對賢臣良相的渴求,希望當世能有英才輔佐君王平定叛亂、匡扶社稷。以身許國:借詠史表達自身“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暗示若逢明主,愿效仿蜀相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學生探討,逐聯(lián)解析(2)逐聯(lián)解析①首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感時憂國:以“何處尋”的急切發(fā)問,體現(xiàn)對賢臣的追尋;柏樹森森象征諸葛亮忠貞品格,暗含對當世忠良的呼喚。以身許國:詩人不辭辛勞尋訪祠堂,實為對自身政治抱負的隱喻——渴望如諸葛亮般被明主重用,施展安邦之才。②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感時憂國:“自”“空”二字凸顯自然景色徒然美好,與現(xiàn)實戰(zhàn)亂形成尖銳對比,暗寫國家殘破、民生凋敝的悲憤。以身許國:草木鳥鳴無人欣賞,暗喻詩人雖有濟世之才卻報國無門,徒留“空好音”的無奈。③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感時憂國:贊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若渴,暗諷當朝統(tǒng)治者排斥忠良,不重視人才(如房琯事件)。以身許國:“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贊頌諸葛亮的忠心耿耿,暗藏自身愿為明主傾盡才智報國之志。④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感時憂國:“出師未捷”:①既嘆諸葛亮北伐失敗,亦影射唐朝平叛屢屢受挫,表達對戰(zhàn)局膠著的深切憂慮。②“淚滿襟”直抒胸臆,既借諸葛亮未捷身死的史實寄寓了壯志難酬的憂傷,也抒發(fā)了國難當頭自己卻無能為力的悲愴。以身許國:“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可以理解為詩人自指,雄心壯志與現(xiàn)實困境的巨大反差使詩人與英雄諸葛亮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凸顯其以身許國而無用武之地的悲涼心境。總結:《蜀相》表面詠史,實為抒懷。杜甫借諸葛亮之酒杯,澆自身塊壘,暗含著感時憂國的情懷和以身許國的抱負。其中有對國家殘破、民生凋敝、戰(zhàn)局膠著的深切憂慮,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對明君賢臣的強烈渴盼。其赤子之心與“英雄”之淚的交織,正是“詩圣”人格的至高體現(xiàn)。4、為什么說這首詩歌的情感“深沉悲壯,有厚重的歷史感”?請結合詩句做具體分析。①首聯(lián)“柏森森”以肅穆古柏象征歷史滄桑,奠定悲壯基調;②頷聯(lián)“自春色”“空好音”以樂景襯哀情,隱喻安史之亂中“國破山河在”的亂世景象,將個人悲痛融入家國命運;③頸聯(lián)實寫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相得”,虛刺肅宗朝廷的昏聵無道,歷史場景與現(xiàn)實困境交織在一起,深化了憂思;④尾聯(lián)借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劇,將個體報國無門的悲憤升華為歷代英雄壯志難酬的縮影,打破歷史時空的界限,厚重無比。5、聯(lián)系《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此臣所以報先帝之職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非臣所能逆睹”等句子,理解詩人在《蜀相》一詩中表達的情志。參考:①“三顧頻煩天下計”對應《出師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情志表達:通過贊頌劉備的禮賢下士、雄才大略,表達對明君的期盼,暗諷當今朝廷賢臣難遇明主。②“兩朝開濟老臣心”對應《出師表》中“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