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學習目標】1、城市發展的表現及原因2.明清經濟發展的局限。3.陸王心學的興起、內容、評價。4.明末清初思想活躍的原因、代表人物、內容。5.明清小說與戲曲、科技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表現。6.明清時期中華文化的傳播【探究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性】學案題2.(2025·廣東高三下“百日沖刺”監測·6)據明萬歷《嘉興府志》記載,當地四時土俗:小滿時節,家家關門閉戶,叫做“蠶關門”。直到采繭時,才開禁,親戚之間才可以互相走動,叫做“蠶開門”。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有盂蘭會、水陸道場、翻經會,鄉人以為此類活動“利于蠶花”,趨之若鶩。據此可知當地()A.農耕技術呈現衰退趨勢 B.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變化C.小農經濟已經開始瓦解 D.農業與手工業緊密結合B學案題1.(2023·河北高考·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中載有描繪農具制作、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的全新耕織圖(圖1)這可用于說明,明代()

A.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B.農具制造工藝革新C.種C植物種日漸增多

D.集體勞作形式盛行A領域新現象農業

①作物種類:新的品種輸入,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玉米、甘薯),促進農產品商品化。②經營方式:江南等地農業出現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③生產關系: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探究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性】【學習聚焦】自明朝后期起,農業、手工業、商業各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明朝時,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辣椒原產于拉丁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一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影響①豐富了糧食種類(選二P11)②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選二P11)③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選二P11)④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選二P11)領域新現象農業

①作物種類:新的品種輸入,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玉米、甘薯),促進農產品商品化。②經營方式:江南等地農業出現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③生產關系: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④賦稅制度: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探究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性】【學習聚焦】自明朝后期起,農業、手工業、商業各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學案題5.(2025·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4)清代,一些地區的地主放棄了傳統的租佃經營方式,改為雇工經營,他們在經營土地的同時,辦起油坊、酒坊等作坊,成為新興的經營地主。“經營地主”出現()A.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程度 B.反映了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C.導致了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D.提高了手工業生產者的地位B學案題6.(2025·山東泰山測評·4)清代《登州府志》記載,“紡織花布,以自衣被。窮鄉山陬,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鄉市,復有布賈販之城市”。這反映出當時登州()A.家庭勞動分工的變化 B.家庭手工業助推商業發展C.城市經濟的發展進步 D.出現了經濟的區域性分工B賦稅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1·P95】(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2)明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3)明朝后期:推行一條鞭法。(4)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5)雍正帝:實行“攤丁人畝”,徹底廢除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領域新現象農業

手工

經營方式:南方出現新的經營方式,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生產。【探究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性】【學習聚焦】自明朝后期起,農業、手工業、商業各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領域新現象農業

手工

商業①海外貿易:白銀大量流入,促進貿易發展和商業資本集聚。【探究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性】【學習聚焦】自明朝后期起,農業、手工業、商業各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學案題8.(2025·浙江諸暨高三上12月診斷·4)明朝后期,葡萄牙人為了能夠從日本與中國的白銀差價中謀利,從澳門把中國的絲絹運到日本售取白銀,美洲的白銀通過西班牙等國商人對華貿易輸入中國、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也帶來許多白銀。明朝后期國際市場的白銀的大量輸入()A.造成傳統的印度洋貿易衰落B.使白銀開始成為國家財政的基本支付手段C.推動了我國貨幣制度的演進D.促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達到了頂峰c影響:①刺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大額貿易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聚集,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有促進作用②促進農業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展。③有利于推動賦役制度的改革領域新現象農業

手工

商業①海外貿易:白銀大量流入,促進貿易發展和商業資本集聚。【探究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性】【學習聚焦】自明朝后期起,農業、手工業、商業各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②全國貿易:地域性商人群體出現,如徽商和晉商。地域性商幫形成,全國貿易網絡聯通。學案題9.(2024·浙江溫州一模·7)徽商黃汴編撰的《天下水陸路程》是明代國內貿易往來的交通指南,徽商程春宇編撰的《士商類要》記載了當時進行商品貿易時各地的水陸行程情況。這類士商用書反映出當時()A.西方測繪技術傳入 B.自然經濟解體C.長途貿易發達 D.徽商實力雄厚C③區域貿易:工商業市鎮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學案題10.(2024·浙江名校協作體高三下開學考·5)明朝時,浙江地區木植業出現一種“拚”的經營方式:雙方訂立契約,賣方山主在保留所有權的前提下出讓經營權,作為買方的商人則在預付“拚”金后,獲得對山林的長期經營權。這種經營方式的出現A.導致貨幣經營行業興起 B.推動工商業市鎮的發展C.促進該地區商幫的興盛 D.拓寬商業資本投資渠道D(選2P39)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出現莊票學案題5.(2025·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4)清代,一些地區的地主放棄了傳統的租佃經營方式,改為雇工經營,他們在經營土地的同時,辦起油坊、酒坊等作坊,成新興的經營地主。“經營地主”的出現()A.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程度 B.反映了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C.導致了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D.提高了手工業生產者的地位學案題6.(2025·山東泰山教育聯盟高三測評·4)清代《登州府志》記載,“紡織花布,以自衣被。窮鄉山陬,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鄉市,復有布賈販之城市”。反映出當時登州()A.家庭勞動分工的變化 B.家庭手工業助推商業發展C.城市經濟的發展進步 D.出現了經濟的區域性分工學案題8.(2025·浙江諸暨高三上12月診斷·4)明朝后期,葡萄牙人為了能夠從日本與中國的白銀差價中謀利,從澳門把中國的絲絹運到日本售取白銀,美洲的白銀通過西班牙等國商人對華貿易輸入中國、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也帶來許多白銀。明朝后期國際市場的白銀的大量輸入()A.造成傳統的印度洋貿易衰落B.使白銀開始成為國家財政的基本支付手段C.推動了我國貨幣制度的演進D.促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達到了頂峰BBC學案題11.(2025·浙江新陣地教育聯盟高三聯考·22)區域發展影響全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在人口膨脹、耕地緊張、賦稅繁重的背景下,江南農民只有通過調整種植結構來尋求出路。原來用以種植糧食的耕地,改種了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原先的副業——紡織業成了人們的主業;原來的重要糧食產區江南地區,開始在糧食上依賴湖廣地區的供應。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紡織業的興起、糧食貿易的頻繁,終于成就了江南工商業市鎮的興起。江南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最集中地體現為棉紡業和絲織業的發展,而棉紡業和絲織業專業市鎮也占江南市鎮的絕大多數。在南方個別地方,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的景象。——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該時期經濟的新變化。(2)變化: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化;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業發展專業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工商業市鎮興起。(4分,任意四點即可)【探究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性】學案題11.(2025·浙江新陣地教育聯盟高三聯考·22)區域發展影響全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在人口膨脹、耕地緊張、賦稅繁重的背景下,江南農民只有通過調整種植結構來尋求出路。原來用以種植糧食的耕地,改種了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原先的副業——紡織業成了人們的主業;原來的重要糧食產區江南地區,開始在糧食上依賴湖廣地區的供應。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紡織業的興起、糧食貿易的頻繁,終于成就了江南工商業市鎮的興起。江南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最集中地體現為棉紡業和絲織業的發展,而棉紡業和絲織業專業市鎮也占江南市鎮的絕大多數。在南方個別地方,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的景象。——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經濟向近代轉型艱難的原因。原因:

自然經濟的阻礙;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重農抑商政策或閉關鎖國政策。經濟:①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主導地位;

②人地矛盾突出;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政策:重農抑商、海禁與閉關鎖國;【探究二:思想領域的變化】農業商品化手工業新式化商業群體化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發展壯大思想文化的新因素學案題15.(2025·浙江湖州、衢州、麗水三地高三月考·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材料:在這個時代發生了中國古代文明與近代文明接軌的嘗試,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嘗試,東西文明文化統合的嘗試,以及新舊社會相遞變的嘗試。這個時代的歷史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明清兩個朝代的歷史,也不是習慣上常說的那種“斷代史”,而是一個特殊的作為一個整體時代的歷史。——摘編自李洵《中國的明清時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從文化角度評析該學者對明清之際歷史的認識。評:贊成該學者認為明清之際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轉型期。(1分)析:雖然傳統儒學仍占主導地位,(1分)但思想界出現了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2分,個性自由、反對專制各1分)(或李贄否定傳統道德標準;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同時,西方利瑪竇等帶來了新知識,中國開明知識分子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2分,從西方近代西方科技、中國開明知識分子兩個角度;若寫成具體人物亦可);形成西學東漸局面(或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1分)【探究二:思想領域的變化】⑴經濟:⑵政治:⑶思想: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①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專制統治日益腐敗。②工商業者階層隊伍壯大,階級矛盾,農民起義不斷。①程朱理學僵化及文化專制,思想界因循守舊;②西學東漸,近代科學傳入開闊了人們視野。背景:1.陸王心學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學案題13.(2025·浙江杭州高三期中·2)“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此語最有可能出自()A.朱熹 B.王守仁 C.黃宗羲 D.王夫之B【學習聚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變化的表現項目程朱理學(二程、朱熹)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不同點世界本原方法論道德觀相同點實質影響理是萬物本原(客觀唯心)心是萬物本原(主觀唯心)“格物致知”反省內心、“致良知”存天理,滅人欲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維護專制統治。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所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對比】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點變化的表現陸王心學變化的表現2.晚明“異端”李贄主張: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2024·山東臨沂期末·4)李贄認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強,而令秦成帝業,雖能殺其身,而終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將商鞅視為圣人。李贄還高度贊賞被朝廷批判的張居正,認為他功業卓著,是英杰宰相。這體現出李贄()A.對社會變革的期望 B.反對君主專制制度 C.對個性自由的渴求 D.否定了儒學價值觀(2014·浙江高考·12)如何對待物質需求,東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認為“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針鋒相對:“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確表達上述主張的有()

①蘇格拉底 ②亞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D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家主張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學案題12.(2025·浙江強基聯盟高三上12月聯考·4)黃宗羲在《原君》中提及君主“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由此可見,黃宗羲()A.提倡個性自由 B.主張工商皆本 C.批判君主專制 D.追求民主平等C

①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天下為主,君為客”(民主思想);②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家主張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①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天下為主,君為客”(民主思想);②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①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②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③倡導“經世致用”。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024.6·浙江高考·17)南宋陳亮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嘲諷)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世人“以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葉適指出“(士、農、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明代王守仁認為“四民異業而同道”,明末清初黃宗羲進一步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A.挑戰了封建的綱常倫理 B.反映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農抑商政策轉變 D.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D

經世致用:指的是一種治學思潮,要求將經書研究與社會現實問題聯系起來,以解決實際問題。又稱經世致用之學。其特點是以史為鑒,學術研究和現實結合,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從中發揮自己的社會政治見解,并用于改革社會現實,開辟了一代重實際、重實證的新學風。(2025·山東濟寧第一中學質量檢測·6)明清之際,經世致用思潮流行一時:顧炎武倡導治學應有“救民于水火之心”。“凡文之不關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黃宗羲認為“經術所以經世,方不為迂儒之學”;李順提倡“開物成務,康濟群生”。經世致用思潮主要針對()A.心學的空疏玄虛風氣 B.程朱理學的格物精神 C.西學東漸的嚴重沖擊 D.脫離民眾的佛老思潮A

【探究三:小說與戲曲】學案題17.(2025·廣東肇慶高三一模·17)版畫和插圖源于中國傳統書畫藝術,都極具史料價值。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明朝中后期,書籍產業迎來擴張,小說和戲曲成為這一時期主要的出版內容,其插圖也相應興盛。前代流傳下來的繪畫技巧、風格形式、書籍樣式、印刷系統等,都扎根于明代肥沃的土壤,并進一步發展壯大。而在競爭激烈的書籍市場中,各地刻書業以各自鮮明的插圖風格、與眾不同的排版方式、更快的印刷速度和更有魅力的書籍樣式來吸引讀者,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插圖流派。——摘編自馬箐《中國古代插圖的變遷史及背景分析》(1)根據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后期插圖“相應興盛”現象所反映的時代潮流。時代潮流:市民文化的興起;商品經濟的發展;

商業發展推動社會變遷;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探究三:小說與戲曲】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印刷術的進步,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明清時期社會走向衰落,政治黑暗。時間作者著作地位小說元末明初施耐庵

羅貫中明中期吳承恩清中期吳敬梓曹雪芹

戲曲明湯顯祖清孔尚任明清道光《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西游記》神話小說的杰作《儒林外史》諷刺小說的杰作《紅樓夢》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享譽世界《牡丹亭》傳奇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桃花扇》昆曲長期流行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特點:平民化、通俗化、反傳統、反封建【探究四:科技】(2025·浙江寧波十校3月月考·7)徐光啟奉旨修歷法,他強調“修歷用人三事”,首先要使用李之藻這樣的“中外臣僚”,其次要用西法,再次提到明太祖“嘗命史臣吳伯宗與西域馬沙亦黑翻譯歷法”,并感嘆沒有大量翻譯西域歷法著作,大統歷法便不能完備。據此可知徐光啟()A.修訂的歷法為大統歷法 B.認為翻譯西域歷法是修歷必備C.為修歷減少阻力制造輿論 D.與李之藻在明太祖時代同朝共事(2024·浙江臺金七校聯盟高二期中·5)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載:“凡瓷器經畫過釉之后,裝入匣缽。缽以粗泥造成,其中一泥餅托一器,底空處以沙實之,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余共一匣缽”。這反映出該工具()A.有利于提高瓷器生產質量 B.有效避免器物燒制不粘連 C.可以很好控制坯件的厚薄 D.在明代制瓷業中開始使用C

A

成就:時期人物貢獻地位(意義)明朝李時珍

徐光啟

宋應星

徐弘祖

利瑪竇(傳教士)永樂朝清朝康熙朝乾隆朝《本草綱目》古代醫藥學的總結性著作《農政全書》古代農學的總結性著作《天工開物》古代工藝學的總結性著作《徐霞客游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