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論日本小說《浮云》中男性形象_第1頁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論日本小說《浮云》中男性形象_第2頁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論日本小說《浮云》中男性形象_第3頁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論日本小說《浮云》中男性形象_第4頁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論日本小說《浮云》中男性形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日本小說《浮云》中男性形象摘要林芙美子是昭和時期著名女作家,曾作為“筆部隊”成員跟隨日軍來到中國,寫出贊美軍人的作品。戰后以戰爭為背景發表了很多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是長篇小說《浮云》。《浮云》表面看是雪子和富岡兩人的愛情故事,實際上是以戰爭為背景,文章中的四個男人各有特點。本文從戰爭視野分析“浮云”中出現的四個男性形象,探究林芙美子通過“浮云”呼吁對戰爭的反思。關鍵詞戰爭;男性形象;女權主義;父權制社會;天皇制AbstractLinFumiko,afamousfemalewriterintheShowaperiod,oncecametoChinawiththeJapanesearmyasamemberofthe"brusharmy"andwroteworkspraisingthesoldiers.Inaddition,manynovelswerepublishedagainstthebackgroundofthewarafterthewar,themostfamousofwhichisthenovelfloatingclouds."Floatingclouds"canseethelovestorybetweenXueziandFukuoka.Infact,itissetagainstthebackgroundofwar.Thefourmeninthearticlehavetheirowncharacteristics.Thispaperanalyzesthefourmaleimagesin"floatingcloud"fromtheperspectiveofwar,andexploresLinFuMeizi'sappealforreflectiononthewarandtheawakeningoffemaleconsciousnessthrough"floatingcloud".Keywords:War;Maleimage;Feminism;Socialpatriarchy;Emperorsystem-1-前言日本文學的風格在戰爭前后有很大的不同,戰前的日本文學中充滿了贊美戰爭和描寫軍人英雄形象的內容,但戰后不久,反對戰爭的呼聲高漲,作家們在作品中創造的男性形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戰爭帶來的是家庭的滅亡與分道揚鑣。戰后的日本人希望自己的生活早日恢復安定與和平,憧憬和諧與自由,期待新社會的到來。而女性在整個家庭和社會中所肩負的責任,則是維持家庭和諧、繼承社會新希望。因此,全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文學作品可以用豐富的形式承載社會中人們思想的變化,女作家則有更靈敏的嗅覺和細膩的筆觸。林芙美子是日本近現代較高產的女作家之一,其創作生涯從戰前一直延續到戰后。她也曾作為筆墨部隊追隨日軍來到中國,見證了戰爭的殘酷。林在戰爭初期寫過不少贊美戰爭和軍人的作品,被認為正是日本父權制的產物。戰敗后出版的《浮云》是她當時的代表作,作品表面看雖然是描寫愛情故事,但背后卻訴說了對日本戰爭的反省和女性意識的覺醒。2003年是林芙美子誕辰100周年,日本和中國都對她和她的作品進行了熱烈的研究。從已有的資料來看,至今對林芙美子和她的作品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只對其小說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作品本身以及作者通過作品所傳達的思想。二是對其作品和作者生平等,通過林芙美子本人的分析,特別是對戰前和戰后、戰爭的態度。這也成為關于林芙美子的研究熱點。現在的研究很少從男性形象入手,但實際上,浮云中出現的男性很多,各具特色,通過男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戰后日本社會對男性的評價和傳統父權制社會的動搖。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戰后長篇小說《浮云》中出現的男性形象,查明其原因,并進一步思考。研究現狀(一)女權主義陳玉莉(1985)引用林芙美子著作《流浪記》中的表述:“我是命運決定的流浪者,我沒有故鄉”,結合林芙美子的出身、成長環境、人生經歷等,通過時間的流逝,展示了林芙美子不平凡的一生,印證了林芙美子自傳小說《流浪記》中關于自己流浪意識的表述。張麗和王有紅(2006)從追求女性自由獨立和男女性別不對稱的角度出發,圍繞《浮云》主人公雪子離開東京去東南亞、戰敗回東京、然后跟隨富岡離開東京去日本南部小島這三個時間地點的轉換,描述雪子一邊經歷不幸一邊與命運對抗,追求自由生活的過程。作者將雪子置于當時日本父權社會之下,是雪子在當時社會男女平等下受壓迫女性的代表。最后在去日本南島的途中死去的命運,不僅僅是雪子的不幸,也是這個時代的不幸。林娜(2007)首先解釋了女性用自己的筆跡書寫自己獨特生命體驗的概念。同時說明雙重身份的概念。所謂雙重身份,即作品中人物的原型是作者本人。通過以上兩個角度,分析林芙美子的兩部作品《晚菊》和《浮云》,探究林芙美子這兩部作品所表現的女性細膩的心理活動。占柳(2012)通過對林芙美子作品《流浪記》中對故鄉描寫的分析,提出了林芙美子一邊重復著沒有故鄉,一邊不斷訴說著對故鄉的思念這一矛盾。據作者介紹,林芙美子所尋找的心靈的故鄉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她的母親,給了林芙美子生命,又不斷鼓勵她活下去的母親。另一個是寫小說。對文學的留戀和熱愛讓她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占柳。從《流浪日記》看林芙美子的故鄉意識[J]。群文天地,2012(24):39。曾婷婷和周異夫(2015)在對林芙美子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在林芙美子作品中表達濃厚獨特森林情感的新命題。作者總結了林芙美子諸作品中關于森林的描寫,指出林芙美子二十生活過的鹿兒島等地是森林富饒的地方,所以林芙美子作品中對森林的描寫表現了作為作家細膩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異同異夫。視力變態視力下林芙美子的森林情[J]。日本研究,2015(01):90-96。牟海晶(2018)將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視野解讀林芙美子的代表作《浮云》。小說中雪子與富岡愛情的開始處是森林,而且作家林芙美子生長的環境中也有廣闊的森林,所以森林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形象。分析作家對以森林為代表的自然力量的崇拜,對以父權制為代表的男性統治的批判,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資源的節約的提倡,以及社會底層被剝削壓迫的女性同胞對生態女性主義的關懷。牟稱,雪子對森林的憧憬不僅僅是愛情的開始,更像是雪子改變自己的命運,擺脫男性的壓迫,呼吁女性自由解放,呼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雖然雪子最終沒有成功,但像久居島這樣烏托邦式的森林也是一種希望。[[][]視勢分析林芙美子的小說《浮云》[J]。重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75-78+91。(二)愛情觀王楚楚(2019)首次從男性視野出發,探討文中愛情觀與愛情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在時間段里梳理了雪子和富岡的感情歷程,從夢想到現實,從逃避現實,再從逃避到重生,最后雪子死了,富岡會自己救自己。作者認為,在戰爭的陰影下,富岡對待感情,自私無情,不負責任,是失敗的形象。這同時也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女性命運的悲哀,表達了林芙美子的虛無主義人生觀。[[][]王楚楚。淺析《浮云》中男性視野下的愛情變化[J]。文學教育(上),2019(08):70-71。(三)戰爭觀譚姍(2007)以二戰為背景,將林芙美子的一生分為戰前、戰中和戰后三個時期,通過分析林芙美子三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整理了林芙美子對戰爭態度的變化。然后在最后闡述這種變化的原因。據作者介紹,林芙美子的這種變化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個人原因。作者在林芙美子戰后回到日本后,看到了戰爭對日本以及日本家庭造成的傷害,激發了作為作家的責任感,從而開始了反戰文學的創作。其次是社會的原因,作者認為戰爭使整個日本社會對戰爭和軍人的度發生了轉變,社會是文學作品的源頭,從而使林芙美子開始反戰創作。[[][]《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的戰爭觀覽》[J]。安徽文學(下半個月),2007(11):232-233。金山(2010)通過對戰后作品《浮云》的文本分析,闡明女主角雪子對戰爭的認識和看法,分析林芙美子對戰爭的態度。在作者看來,林芙美子通過《浮云》傳達的思想不僅有對戰爭的反對,還有對新生希望的探索。周異夫和曾婷婷(2017)通過對文章的分析,“浮”字不僅僅是小說中男女主角命運的象征,而是表現了戰爭后日本人精神和肉體的失落感和游離感,整體上呈現出“虛無”“茫然”等“浮云”的基本特征。同時,從林芙美子的個人一生經歷開始,提出“浮云”意識,暗示了林芙美子波瀾起伏、不穩定的人生軌跡。最后升華,作者在浮云背后,蘊含在更深的地方。這是“天皇制國家”崩潰后日本人精神狀態的本質。李先瑞(2015)首先指出虛無主義的內涵,其次提出,經歷戰爭后的林芙美子由于心理上的巨大落差,陷入虛無主義之中;對《浮云》進行文本分析,找出文中虛無主義的表現,結合林芙美子的生平和二戰后日本的社會環境,指出這一虛無主義的根源。作者稱,一方面戰爭的失敗,意味著在日本民眾心目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的日本天皇形象的崩潰,戰敗使日本人陷入不安。其次,林芙美子的成長經歷也是虛木正義的源頭,不被親生父母承認和不順的愛情,加深了林芙美子對男人的不信任,也加強了她心中的虛木正義。作者及作品介紹(一)林芙美子介紹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林芙美子生于明治36年,是與其母為商人非婚生子女。后來母親再婚,被養父嫌棄,她上了四次小學,年輕時當過女傭、店員。曾經決定和自己的初戀結婚,但由于男方父母反對而分手。林芙美子以自己早期的生活經歷為藍本,在雜志上連載了《流浪記》。她的描寫實在細膩,深受讀者喜愛,廣受好評,《流浪記》被認為是昭和時期日本女性文學的第一杰作。二戰期間,她多次到中國、東南亞等地采訪,回到日本后發表《戰線》等作品,為日本帝國主義搖旗吶喊,禮贊日軍。戰爭失敗后,回到日本的林芙美子看到了國內的破裂。許多普通的家庭在戰爭中被毀了。他從1949年11月開始在雜志上連載小說《浮云》。《浮云》全文沒有反對戰爭的表述,但林芙美子通過對幾個主人公形象的描述,反思和批判戰爭對日本社會的影響。(二)《浮云》簡介雪子因工作原因寄宿在遠親伊庭家,三年來被伊庭作為妓女強奸。為了擺脫與伊庭的婚外情關系,她與日軍一起到越南做打字員,在那里認識了富岡和加野。雪子拒絕了加野對她一見鐘情的愛,與富岡相愛。戰敗后,他們先后回到日本,富岡頹廢自暴自棄,對雪子的感情也日漸淡薄。在失望中,雪子雖然甘愿墮落,但在內心深處卻始終無法忘記富岡。富岡以旅游的名義帶著雪子去伊香保,企圖和她自殺,沒想到卻愛上了酒店老板的妻子阿世。阿世的精力充沛使富岡復活了。雪子再次成為了已經成為新興宗教組織核心的伊庭杉夫的情婦。酒店老板得知阿世和富岡的事情后,一怒之下殺了阿世,自己也進了監獄。富岡的妻子也因久病纏身因沒有錢而去世。為了埋葬妻子而窮困潦倒的富岡找到了雪子,雪子心中已經失去的愛情再次被點燃。她為了幫助富岡,從伊庭偷了一大筆錢,跟著富岡去了屋久島,沒想身體變得虛弱,旅行中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生病了。又因為醫療資源匱乏,又沒有醫生,雪子最后在這個又小又窄的島上寂寞地去世了。小說中男性形象介紹文章主要講述了雪子和富岡的愛情故事。整篇文章里有四個重要的男人。分別是富岡,加野,尹庭,外國人的錢。這四個男人性格和經歷不同,最終會有不同的結局。在戰爭的大背景下,四位男性分別代表著戰敗后日本社會不同類型的人。以下,分析4位男性形象。探究這些人物形象所表現的思想。(一)富岡林芙美子用最多的文字描繪了富岡這個形象。富岡作為農林工程師,在戰爭期間被派往越南。富岡是一個講究外表,喜歡看書、看報、做著自己擅長的工作的男性。身在越南的他,每天堅持給妻子寫信,出差時給妻子買名牌化妝品寄到日本。因為被同事表揚,所以吸引了雪子。雪子很快就成了富岡的戀人。兩人在越南度過了美好的時光。文章中寫道:“男人,對什么都不在意的目中無人,一邊看書,一邊喝酒。喝了酒,皮膚上泛著紅色,從白色短袖里露出來。”有這樣的描寫。[[][]《浮云》林芙美子富岡回國后收拾家人,和雪子約定結婚。戰敗后,雪子和富岡相繼回到日本。富岡因為戰爭的影響失去了穩定的工作,自己的家在戰爭中幸好被保存了下來,但是由于整個日本社會變得荒涼,日本人的生活變得困難,富岡也因為這個影響而越來越灰心喪氣和萎靡不振。文章中也有說明。例如:1.“在印度那么挺拔的男人回到日本后突然變得萎靡不振。”[[][]《浮云》林芙美子2.“因為沉溺于酒中,所以失去了認真思考和商量問題的能力。臉上油光發亮,像印度時那樣的年輕已經快消失了。臉非常疲勞,變得消瘦了。”[[][]《浮云》林芙美子這種描述證明了與戰前相比,戰后富岡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富岡先生作為農林省的技術人員,體現了在印度工作的價值。戰后隨著日本駐軍的撤退,富岡回到日本,和許多日本失業者一樣失去了價值,沒有存在感,變得頹廢,沒有精神。富岡這個人物代表了當時戰后日本的復員軍人,通過富岡反映了戰爭失敗后復員軍人不再適應社會,沮喪、茫然、落魄的心態。[[]周異夫,曾婷婷。戦先時空與記憶碼--林芙美子的“浮云”意識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6):83-88.p85[]周異夫,曾婷婷。戦先時空與記憶碼--林芙美子的“浮云”意識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7(06):83-88.p85(二)加野加野是文章中的悲慘人物。加野是富岡的同事,加野對生活和工作充滿熱情,但他是個懦弱的人。文章用“眼睛的顏色總是戰戰兢兢的,不能正確正視對方的臉”這句話來描寫。。在與富岡談及戰爭時,加野相信日本一定會贏得這場戰爭。然而戰敗后,回到日本的加野卻患上了一場大病,雪子去探望他時,一向懦弱的他,若無其事地和他商量自己的病情和死亡。不久加野就不見了。狂熱的愛國者加野留下了遺言,在基督教式的葬禮上處理了他的尸體。這種前后強烈的對比,凸顯了戰爭對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失望和戰敗的創傷。加野這個人實際上代表了對國家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年輕一代。因為相信戰爭會勝利,戰敗的結果對他們來說更難以承受。因此,日本人更加痛苦和失望。(三)伊庭伊庭是文章中的反派。雪子在伊庭家寄宿的第一天就被他強奸了。從越南回來的雪子沒有經濟來源,就賣伊庭的衣服。伊庭為了安慰雪子的心,說:“如果你需要錢,你就這樣告訴我,我就會想辦法的。”然而,當雪子第二次轉賣伊庭的東西時,伊庭卻對雪子惡語相向。從這里可以看出,伊庭本質上是一個私利私欲、虛偽狡猾的人。戰爭的失敗使日本民眾失去了精神支柱,恐懼和空虛成為社會常態。在這種情況下,伊庭利用人性的這種弱點,創立了大日向教,吸引那些沒有生存希望的人,并通過各種手段邀請他們捐錢。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伊庭大了發財。伊庭這個人物的創造有兩個意義。第一,塑造伊庭這個人物形象本身。原本是卑鄙小人的伊庭,在戰后進一步催化了他的虛偽和黑暗面。表現了他唯利是圖、陰險狡詐的形象。像伊庭對國家的命運漠不關心,只貪圖自己的私利,就像是社會的蟲蛀這樣的人,反而因為戰爭過著優越的生活。表達了林芙美子對戰爭的反思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第二,通過伊庭反映當時日本社會普通人的狀況。很多信徒明明知道這是欺詐,還是會相信并捐獻。有人還用大日向教尋求生理之病的治療。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多年的戰爭讓人疲于奔命,人把希望寄托在戰爭的勝利上。戰爭的失敗不僅極大地影響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也沖擊了日本人心中像神明一樣存在的傳統天皇的權威。此時大日向教應運而生,正好符合當時民眾的心理需求。所以,大日向教即使是一個滿懷虛名的教會,也得到了民眾的信任。林芙美子通過這些描寫,意在揭露戰爭對一般人生活的破壞,以及戰爭失敗對日本人精神的沖擊。[[][]《浮云》林芙美子新潮文庫p265外國人金被富岡拒絕的雪子大失所望,在路上遇到了外國人金。金的出現對雪子意義重大。金給雪子收音機、點心、新枕頭等禮物。首先,是枕頭。金送來的枕頭是一個嶄新的雪白枕頭,在雪子破舊的出租房里脫穎而出。新的軟枕頭可以幫助雪子睡在破舊的房子里。暗示雪子要開始新的生活。其次收音機。那時,收音機是日本的新事物。日本還沒有收音機這個新銳的東西。收音機可以聽新聞,是與外界聯系、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根據他的語言外貌和語言描述,推測金是來自歐美國家的人。歐美作為戰勝國的發展遠超日本。在這樣的背景下,金給雪子送去收音機,雪子欣然接受。在這里有雙重意義。第一,對于雪子本人來說,接受金,是雪子重新擁有自我意識,理解自己,重新擁有自信,而不被富岡的冷漠之心所俘虜。第二,戰爭后的日本同樣處于毫無生機、無望的黑暗之中,因此,此時也可以考慮借助其他國家的力量,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浮云》林芙美子新潮文庫p108形象變化的原因(一)戰爭的影響縱觀《浮云》全篇,戰爭是一個重要線索。三個日本男人的命運之所以改變,是因為戰爭。在戰爭中失去穩定工作、整天情緒低落的富岡,堅信戰爭不會失敗、戰敗后身患大病、最終去世的加野,以及利用戰爭后人們的空虛和驚喜,做起宗教生意、賺得盆滿缽滿的伊庭,戰爭改變了這些人的人生軌道。一個被視為社會和家庭支柱的男人,經歷過戰爭后經不起一擊,或者人性消失,只為自己的私利騙人。通過描寫這些男性形象的轉型,作者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二)女性意識的覺醒首先,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作者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這一時期發生的歷史大事件、明治時期的富國強兵、大正時期的工業革命、昭和時期的世界大戰、戰后的民主化運動等,使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上升,女性逐漸遠離家務,走向社會,女性的自立意識覺醒。在文學領域,大正末期的“岡本熱”打動了日本出版社,為女作家進軍文壇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林芙美子也在這一時期發表了《流浪記》,出道文壇。而從《浮云》的創作時間來看,《浮云》在戰爭結束后,從1949年11月開始創作。戰爭的失敗對傳統父權制社會和天皇制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戰后日本百廢墟待興,需要重建和修復,對人來說也需要新的希望。女性在人類社會所肩負的責任之一就是生命的延續,可以為社會注入新鮮活力。文中富岡曾說過“國家消亡后,年輕女性的肌膚會不會有什么變化呢?”“戰爭后,男人不行,女人要變強了”之類的話。由此看來,林芙美子表達了女性具有更加堅韌的性格和忍耐力,在戰后重建日本社會的時代使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意思。[[][]《浮云》林芙美子新潮文庫p73(三)林芙美子的個人經驗縱觀林芙美子的生存時代,戰爭和女性意識的覺醒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所以身處其中的林芙美子,被這個時代的潮流所推動是理所當然的。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林芙美子自己的經歷。作家創作的源泉,是自己的經歷。作者是一個非婚生子女。,沒有得到親生父親的認可,也沒有得到親生父親的愛。小時候母親轉嫁,又被養父嫌棄。為了生存,她從中學時代開始就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另外,19歲時跟隨初戀男友岡野軍來到東京,本以為會過上安定的生活,但遭到了岡野家人的反對,岡野也在家人的勸說下離開了林芙美子。缺少了父親的愛,又被愛的人出賣。因此,林芙美子缺乏安全感和獲得感。林芙美子的另一部代表作《流浪記》是以她前半生經歷為藍本的半自傳體私小說。他在小說中經常強調自己是“沒有故鄉的流浪者”,可見年輕時來自身邊男性的傷害和背叛給林芙美子帶來的沉重打擊。作為記者被派往中國的林芙美子在戰時寫過許多贊美戰爭和日本軍人的文章,展現了她對傳統天皇制的肯定和對日軍的信心。但是戰敗后,受到打擊的日本社會沒有精神,在傳統社會中作為家庭和社會支柱的男性變得軟弱,出現了不堪一擊的情況。因此,作者也質疑天皇制和父權制社會。這也是男性形象轉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這些形象的描寫,也強調了追求女性意識的覺醒,追求自由的主題。[[]《浮云》中的愛心觀覽[J]。金龍騎龍路線,2018,37(03):107-109.p108][[][]《浮云》中的愛心觀覽[J]。金龍騎龍路線,2018,37(03):107-109.p108[]楊本明。女性正義下的《浮云》研究[J]。赤峰學院學習(漢字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03):119-121.p121[]《浮云》中的愛心觀覽[J]。2018,37(03):107-109.p109總結天皇制下的日本長期以來是一個民族意識和責任感很強的國家。在強烈的民族意識下,當時的日本人挑撥侵略戰爭,贊美軍人,高唱天皇制必勝。日本民眾也堅信戰爭的最終勝利,所以戰爭的失敗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日本人心中像神一樣存在的天皇制受到了懷疑,傳統的父權社會也受到了動搖。日本民眾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崩潰了,民族意識和責任感的基礎也失去了,因此,人們變得虛偽、茫然、頹廢。日本社會也變得極其軟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