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之特殊句式(學生版)-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新高考專用)_第1頁
文言文閱讀之特殊句式(學生版)-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新高考專用)_第2頁
文言文閱讀之特殊句式(學生版)-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新高考專用)_第3頁
文言文閱讀之特殊句式(學生版)-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新高考專用)_第4頁
文言文閱讀之特殊句式(學生版)-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新高考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

——特殊句式

“……者……也”式及其變體

類型

“乃”“為”“則”“即”“非”等表判斷

無標志詞的判斷句

判斷句卜

、翻譯一一加“是”字

衰畫[帶“于”“見”“為”“被”等標志詞

-------無標志詞的被動句

被動句——-------------------

翻譯——加“被”或“受”字

r

火Ha刖旦、AtJ口目.、口旦、工I到衣

倒裝句

、翻譯一一調整為現代漢語語序

類型一一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省略句

翻譯一一補上省略的相應成分

固定句類型一一表陳述、疑問、反問、揣度等

式(結構)

翻譯一一換固定格式的整體意義翻譯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一、判斷句

判定判斷句的方法有二:

一是看外在語言標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詞“皆”“誠”“則”“乃”“必”

“非”“本”等。

二是從特征入手,判斷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謂語部分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如“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

也”,“破滅之道”就是一個名詞性短語,符合判斷句的特征。

“是”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詞“這”講,偶爾有作判斷動詞的。例如“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中的,,是"作,,這”講,“也”才是判斷標志詞;“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個判斷動詞。

1.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

I@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I?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B..

I②失其所與,不知

[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C.<

②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

D..

嗝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噌眩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B.秦,虎狼之國

C.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D.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二、被動句

判斷被動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從標志詞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動句的要求。被動句的標志詞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為””為……所……”或“……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見”或“見……于……

④“被”字。

(2)從語法入手,看主語是不是受動者。因為有些被動句沒有標志詞,但含有被動意,所以單憑標志

詞判斷是不行的,還需要考慮主語是不是謂語的受動者。

(3)巧借“添”“變”二法。

①在動詞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變句子基本意義的,是被動句。

②主謂結構的句子能夠變成動賓主動句的,是被動句。如“函谷舉”,可以將其變為“舉函谷”。

1.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

A.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C.終必不蒙見察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2.下列各組句子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組是()

不拘于時,學于余

A.-

I②吾屬今為之虜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

場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①方正之不容也

C."

②為天下笑者

①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D.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三、倒裝句

倒裝句有以下幾種情況: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和主謂倒裝。倒裝句是與現代漢語的語法規

則相比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知道現代漢語的標準句的語句結構,再看文言文的句式特點。

[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

翎什漢語IIIII~I

3£2「一(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語句結構,「丁___________?

住謂倒置)[賓語前置)

1.賓語前置句

判斷賓語前置句,主要看標志。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標志:①否定詞一一不、莫、未等;②代詞一一之、余、吾等。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標志:①疑問句;②疑問代詞一一何、安、焉等。

(3)用“之”“唯……是(之”'“是”作標志,如“句讀之不知”“唯你是問”等。

另外,還有兩種特殊情形:一是介詞賓語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秦人不暇

自哀”等。

(1)下列屬于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夫晉,何厭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誰與歸

(2)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B.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3)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

[①秋以為期

A.-

I②復駕言兮焉求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為

②唯才是舉

①沛公安在

②大王來何操

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②何為其然也

2.定語后置句

定語后置句都有一定的標志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中心詞+之+定語+春,如:馬之千里春

(2)中心詞+有+定語+春,如:鄭人有"買履有

(3)中心詞+晅+定語+春,如:縉紳畫能不易其志有

(4)中心詞+之+定語,如:仰觀宇宙之大

另有數量短語作定語,常常后置,如:軍書十三卷。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B.石之鏗然有聲者

C.茍以天下之大

D.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2)下列各句中,不屬于定語后置的一項是()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鑄以為金人十二

C.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D.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

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最常見的標志詞是介詞“于”“以”“乎”,主要有下列三種情況:

(1)于+賓語,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乎+賓語,如:生乎吾前

(3)以+賓語,如:申之以孝悌之義

【注意】翻譯狀語后置句時,一般要把介賓短語提到謂語動詞前,有的則不能提前,有的可提前可不提前,

關鍵要看是否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1)下列各句中,不屬于狀語后置的一項是()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C.為國以禮

D.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2)下列各句中,在譯成現代漢語時介賓短語不能提前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輦來于秦

D.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4.主謂倒裝句

主謂倒裝在文言文中不多見,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一是感嘆倒裝,謂語后常有語氣助詞,一般用逗號隔開。如:甚矣,汝之不惠!二是疑問倒裝,充當

謂語的多是疑問詞。如:誰為哀者?

下列各句中,不屬于主謂倒裝的一項是()

A.賢哉,回也

B.渺渺兮予懷

C.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D.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四、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語、賓語、介詞。此外,與現代漢語不同的還有省

略謂語。識別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瞻前顧后”,看有無主語省略。所謂“瞻前顧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時要注意該句前后的語境,因為

主語可能會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說》中“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黑質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語,補充出來,

即“(蛇)黑質而白章”。這種情況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斷有無省略。有些文言句子的謂語動詞后面直接帶了賓語,尤其是處所性賓語,這

時就需要考慮賓語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詞。

如“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中,“軍”為動詞,而“函陵”和“氾南”均為處所名詞,所以前面應該省

略了介詞“于”。

1.下列各句中,沒有省略現象的一項是()

A.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B.沛公軍霸上

C.揀以尖草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2.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③豎子不足與謀。

④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⑤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組合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

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根據表達語氣和表達作用可分為以下幾種:

1.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

句式標志翻譯格式

奈何

怎么/怎么辦/怎么樣

何如

為什么

奈……何

把……怎么辦

如...何

對……怎么樣

若……何

何故怎么/為什么/什么原因

為什么/怎么會

何以

憑什么……/根據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孰與……與……孰……跟……比較,哪一個更……

2.表示反問的固定格式

句式標志翻譯格式

怎么能……呢

何……哉(為、

為什么要……呢

也、也哉)

還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哪里...呢

豈(其)……哉

難道...嗎

(乎、耶、邪)

怎么……呢

(其)庸……乎哪里...呢

安……哉(乎)難道...嗎

不亦……乎不也...嗎

非...歟不是嗎

寧(獨)……耶

哪里……呢/難道……嗎

(乎、哉)

顧……哉難道...嗎

3.表示感嘆的固定格式

句式標志翻譯格式

何其多么/何等

一何怎么那么/為什么那么

直……耳只不過……罷了

惟……耳只是……罷了

4.表示揣度的固定格式

句式標志翻譯格式

無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得無(非)大概……吧/恐怕……吧

……耶(乎)該不是……吧/能……嗎(兼表反問)

其……歟豈不是……么

庶幾……歟或許吧

對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①如……何,譯為"對……怎么辦”

②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③孰與,譯為“與.…”一起”

④奚以……為,譯為“憑什么……呢”

⑤何……為,譯為“還要……干什么呢”

⑥不亦……乎,譯為“不也是……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第二部分:練習鞏固

一、語句翻譯

1.翻譯文中句子。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

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

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覷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節選自《通鑒經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漢人不意魏兵卒至,百姓擾擾,皆迸山澤,不可禁制。漢主劉禪使群臣會議,或以為掌差本為與國,

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光祿大夫譙周以為:“治政不殊,魏能并吳明矣,等為

稱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漢主乃遣侍中張紹等奉璽綬以降于艾。

(節選自《資治通鑒?鄧艾奇兵度而平》)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治政不殊,魏能并吳明矣,等為稱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也宗征淮,樸留京師,廣新

城,通道路,壯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其所作樂,至今用之不可變。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

時之策。

(選自《新五代史?列傳十九》)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

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訐之干功。其后

民莫敢議令。

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

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

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日:“此皆亂法之民也。”

(2)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刻既成,敬識始末,以板歸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

舊,使公子知先人手澤存焉耳,若夫公詩之體格,位置當在大歷以后、長慶以前諸名家間。慎行,門下士

也,何敢輕為倫擬,則以俟天下后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慎行,門下士也,何敢輕為倫擬,則以俟天下后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

二、全文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

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

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齊王歸楚太子。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

車五十乘,來取東地于楚。王令群臣獻計。上柱國子良入見,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手再,許強萬乘

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諸侯。”子良出,昭常入見,日:“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

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請守之。”昭常出,景鯉入見,

曰:“不可與也。雖然,王身出玉聲,許萬乘之強齊也,而不與,負不義天下。楚亦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

于秦。”王乃遣壬良北獻地王齊立昭堂為大亙L及使史東地區遣量鯉西索救王缸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

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

“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齊王大興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

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

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懷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

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今又借王命而立其庶子,不

宜!”乃詐赴于齊。齊得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曰:“不可。郢中立王,

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

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

(節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1.材料一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三處的答案標號填在橫線上。

王乃遣A子良北B獻地于齊C立昭常D為大司馬E使守東地F又遣景鯉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與,意指給,給予,同《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的“與”字含義相同。

B.玉聲,似玉相擊之聲,引申為美妙的聲音。這里是對楚襄王言語的敬稱。

C.“乃歸子”的“歸”指讓……回去,與《燭之武退秦師》“若亡鄭有益于君”的“亡”字用法相同。

D.倍,指違背。跟《鴻門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懷王死后,在齊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向齊王請辭回楚國,但齊王阻撓,提出放歸條件,楚太子采納了

慎子的建議,答應了齊王的條件。

B.楚太子回國繼位,齊王派使臣來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獻地,向群臣問計,集思廣益,最后解除了危機,

說明楚襄王善納言。

C.子良告訴齊王此行受王命來獻地。昭常假托王命駐守獻地。秦軍壓境并指責齊國行為不當,告知若不收

兵就和齊軍決戰。最終楚國不戰保全東地。

D.材料一表述齊王放歸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應獻地給齊國。材料二表述齊王放歸楚太子是因為怕空有人質,

還在天下落下個不義之名。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

(2)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帝深疾浮華之士,詔吏部尚書盧毓曰:“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毓對日:“名不足

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

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偽渾雜,

虛實相蒙。”帝納其言。詔散騎常侍劉邵作考課法。

邵作《都官考課法》,詔下百官議。司隸校尉崔林日:“夫萬目不張,舉其綱,眾毛不整,振其領,皋

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遠。若大臣能任其職,式是百辟駐1則孰敢不肅,惡在考課哉!”黃門侍郎杜恕曰:

“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舉、試辟公府,為新民長吏,轉以功次補郡守者,或就

增秩賜爵,此最考課之急務也。至于公卿及內職大臣,亦當俱以其職考課之。且天下至大,萬機至眾,誠

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體,相須而成也。是以古人稱廊屈之材,非一木之枝;

帝王之業,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職辦課,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

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實,糾勵成規,所以治末也。本綱未舉而造制末程,國略不崇而考

課是先,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議久之不決,事竟不行。

臣光日:為治之要莫先王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章進而善惡混淆;考之

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偽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

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

【注】百辟:指百官。

(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有刪改)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你將你的選項寫在橫線上。

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0賢P所Q難R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考課,指按一定標準對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分等,以決定其升降賞罰。

B.廊廟,原指殿下屋和太廟,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棟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不行,此處指沒有實行,與《陳情表》中“九歲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

D.競,爭相,與《與朱元思書》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競”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帝痛恨華而不實之士,認為名聲猶如地上的畫餅,只能用來招攬尋常人才,卻無法識別能人異士。

B.明帝認為不應按名聲選拔人才,盧毓則認為先按名聲任命官員,然后在實際工作中對其加以檢驗。

C.司馬光和盧毓都反對只用贊譽或毀謗的輿論來決定官員晉升和罷免,二人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辦法。

D.司馬光認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識別人才的根本,與依法考課相比,司馬光顯然更重視“人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

(2)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二十四年。初,魯肅常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呂蒙代肅屯陸口,

以為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旦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于權。權嘗為其子求昏于羽,羽罵其使,不許

昏,權由是怒。及羽攻樊,權乃軍微召蒙還,陰與圖計。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

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