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虛詞(教師版)_第1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教師版)_第2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教師版)_第3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教師版)_第4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課文言文閱讀之虛詞

A

古虛詞是在漢語中沒有實際意義的字,其中一部分相當于現代的虛詞。虛詞不能獨立成句,

只有配合實詞來完成語法結構。虛詞對實詞有協助作用,這類詞包含介、連、助、嘆、副、象聲

六大類。虛詞在聯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聯句只因一虛詞之差,便謬之千里。巧妙運用虛詞,

可使聯句增色,情趣斐然。如以下對聯:

君恩似海矣,臣節如山乎。

原來此聯是明末陜西總督洪承疇的門聯,原本無聯句尾處兩虛字,為“君恩似海,臣節如山”,

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頌皇恩的對聯。洪承疇后來投敵賣國,遭人唾棄,便有人在原聯句尾添此“矣”、

“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徑庭,成為一副絕妙的諷刺聯。

.7

、文言文常考虛詞用法梳理

用法意義例句

代詞第三人稱代詞他(他們)、它又數刀斃之

(它們)

代某一事、物、景等根據語境判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指示代詞這、此、一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助詞結構助的水陸草木之花

詞用于主謂之間,無實義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取消句子獨立甚矣,汝之不惠

賓語前置的標無實義何陋之有

定語后置的標無實義馬之千里者

音節助用來調整音節無實義久之

動詞到、往已而之細柳軍

用法意義例句

連詞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博學而篤志

承接關系于是,就,接著,或不譯溫故而知新

轉折關系但是,可是,卻人不知而不慍

修飾關系地、著,或不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遞進關系而且,并且,或不譯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因果關系因而,所以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用法意義例句

介詞介紹動作行為因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產生的原因

介紹動作行為憑借、按照、依靠以我酌油知之

所憑借的條件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表示動作行為把、拿、用以刀劈狼首

的方式

連詞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蓋以誘敵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表示結果以致、因而以塞思諫之路

表修飾相當于連詞“而”俯身傾耳以請

動詞認為皆以美于徐公

副詞同“已”,已經固以怪之矣

二、課內重點虛詞用法判斷練習,請寫出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⑴相委回去—表承接_________(14)又數刀斃之一代詞

⑵下車引石_代詞,指元方(15)禽獸書變詐幾何哉的_________

⑶人不知畫不慍表轉折(16)屠乃奔倚其下于是

(4)溫故而知新表承接(17)乃悟前狼假寐才

⑸博學晅篤志表并歹U(18)章以誘敵大概是

(6)靜以修身—來(19)畫頃刻兩斃____表轉折

⑺投以骨____把_____

(20)加兩狼之并驅如故表轉折

⑻/刀劈狼首_用

(21)后狼止耐前狼又至一表轉折

(9)蓋以誘敵____來_____

(22)聞之于宋君—,代詞

(10)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來

(23)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代詞

(11)復投書代詞

(24)得一人之使的

(⑵而兩狼石并驅如故取獨

(25)非得人于井中也在

(⑶久書,目似瞑音節助詞

(26)木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向

(27)其人曰那人(5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轉折

(28)奈何憂苦壞它(56)濯清漣也不妖表轉折

(29)蒙辭以軍中多務用__________(57)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表轉折

(30)自《為大有所益認為_________(58)春冬之時的

(31)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表承接-(59)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

(32)睨。久而不去代詞(60)山川,美的

(33)但微頷之代詞(61)實是欲界之仙都的

(34)以我酌油知之代詞(62)三里.城的

(35)康肅笑而遣之代詞(63)環而攻。而不勝代詞

(36)公亦以此自矜因為(64)委而去之代詞

(37)以我酌油知之憑(6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

(38)以錢覆其口用(66)親戚畔之代詞

(39)徐以杓酌油瀝之用(67)以天下之所順的

(40)有賣油翁釋擔而立表承接(68)環,攻之而不勝表修飾

(41)睨之久而不去表轉折(69)然而不勝者表轉折

(42)加錢不濕表轉折(70)委,去之表承接

(43)康肅笑畫遣之。表修飾(7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44)嘗射于家圃在(72)以天下之所順憑

(45)乃取一葫蘆置干地在(73)丈夫之冠也取獨

(46)見基發矢十中八九他(74)父命之代詞

(47)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就(75)往送之門到

(48)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就(76)妾婦,道也的

(49)無絲竹之亂耳取獨(77)居天下之廣居的

(50)無案牘之勞形取獨(78)與民由之代詞

(51)何陋之有賓語前置(79)此之謂大丈夫取獨

(52)水陸草木之花的(80)一怒而諸侯懼表承接

(5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轉折(81)以順為正者把

(54)花之隱逸者也的(82)獨行其道自己的

(83)舜發于吠畝之中的

(84)然后知牛千憂于其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85)困于心,衡于慮,畫后作表承接

(86)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如果

(87)必先苦為心志他

(88)本在冀州之南的

(89)跳往助之代詞

(90)甚矣,汝書不惠取獨

(91)汝心之固取獨

(92)國我々死.取獨

(93)操蛇之神聞之代詞

(94)告之于帝代詞

(95)面山頂居表修飾

(96)聚室面謀曰表承接

(97)河曲智叟笑頂止之日表修飾

(9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頂山不加增表轉折

(99)以君之力憑

(100)已而之細柳軍去、到

(101)不聞天子之詔的

(102)介胄之士不拜的

(103)稱善者久之音節助詞

(104)乃斗宗正劉禮為將軍任命

(105)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用

(106)弓頂之細柳軍不久

(107)成禮而去表承接

(108)其將固可襲阿虜也表承接

三、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林道傳

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既牛寫,放游

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以湖山為伴,常泛舟游西湖諸寺,縱情山水,自

謂:“吾志之所適,惟青山綠水也。”

逋善書畫,喜為詩,多奇句,既假稿,隨輒棄之。或謂:”何不錄以示后世?”逋目:

“吾方晦跡林壑,且不欲烏詩名一時,況后世乎!”乃上品,畫思亦然。至少困小遠云贊石

色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丕及也。真宗號其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薛映、李及在杭

州亦慕其名,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

逋不娶,無子,教兄子宥,登進士甲科。逋嘗客臨江,時李珞方舉進士,未有知者,逋

謂人日:“此公輔器也。”后果為大用。及逋卒,諾適為州守,為素服,與其門人臨七日,

葬之。

(有刪改)

1、下面對文中字詞的理解和推斷,有明顯垂運的一項是(C)

A.“真宗奇其才”和“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的“奇”意思和用法不同。

B.“且不欲以詩名一時”和“不功疾也”(《三峽》)的“以"意思和用法不同。

C.“既感稿”和“蒙乃始感學《孫權勸學》”的“就”意思和用法相同。

D.“造”有“成就”“建造”“到”“制定”“培養”等義項,“每道其廬”中的“造”

應為“到”之意。

解析:

C.有誤,“既就稿”意為:已經完成手稿。就:完成;“蒙乃始就學”意為:呂蒙于是開始

讀書。就:開始。兩個“就”意思不同;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A,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不及也

B.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不及也

C.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不及也

D.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不及也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少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

(林逋)幼年喪父,不追求名利,家里貧窮衣食不足,(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2)及逋卒,諾適為州守,為素服,與其門人臨七日。

等到林逋去世,李諾正好任州太守,他穿著白色冠服,與林逋的弟子哭吊七天。

4、人常說,性情相投者,可為知己。請你結合《記承天寺夜游》和本文,說說蘇軾和林逋

能否成為知己?并說說理由。

_我認為可以。因為他們都是樂觀豁達、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熱愛大自然(縱情

山水)(高雅志趣)之人;據“結廬西湖之孤山,以湖山為伴,常泛舟游西湖諸寺,縱情山

水,自謂:’吾志之所適,惟青山綠水也“逋善書畫,喜為詩,其詞澄法峭特,多奇句,

乃上品,畫思亦然。”而蘇軾在承天寺的月夜描寫了一幅澄澈空明的月夜圖,懂得欣賞生活

中的美,可知,都是個縱情山水、志趣高雅的人。文中,林逋“少孤,力學,家貧衣食不足,

晏如也”以及蘇軾被貶黃州,依然半夜賞月,悠然自得,都是樂觀豁達的人。

參考譯文:

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縣人。幼年時就成了孤兒,不追求榮譽利益,家里貧窮,衣食

不足,卻心安理得。起初遠出游歷長江、淮河流域之間,過了很長時間后才返回杭州。在西

湖孤山構屋居住,把湖山作為自己伙伴,常常劃著船游覽西湖的各個寺廟,縱情于山水之間,

自己說:“我的志趣,只在于綠水青山之間。”

林逋擅長書畫,喜歡作詩,他的詩詞常常有奇特的句子。已經寫完了的詩稿,隨即就丟

棄。有人說:“為什么不抄錄來給后世的人看呢?”林逋說:“我正隱居山林溝壑,尚不想憑

借詩詞聞名一時,更何況后世呢!“他的詩詞是詞中的上品,他的畫也是如此。至于他山水

畫中的平曠深遠的意境,云彩的情勢,山石的顏色,都是其卓越的天賦才能達到的,并不是

(別人)能學來的。宋真宗驚異于他的才華,賜給他粟米、布帛,詔令官吏每年慰問他。薛映、

季及在杭州時,仰慕他的美名,每次到林逋的居所,清談終日而離去。

林逋沒有娶妻,無子,教導兄長的兒子林宥,考中進士甲科。林逋曾寓居臨江,當時李

諂剛考中進士,沒有人知道他,林逋對人說:“此人是當輔臣的材料。”等到林逋去世,李珞

正好被解除三司使的職務改任州太守,他穿著白色冠服,與林逋的弟子哭吊七天,埋葬了林

逋。

(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

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橫,蓋竹柏

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記承天寺夜游》)

【乙】既至杭,大早,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力易

米?救饑者。里壬耋51減價臬常十兆多蚱鯉鏘②藥劑遣便接醫殳坊滄病,活者甚眾。軾日:

“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④中黃金五十兩,?作病坊,

單畜錢糧待之。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注釋】①賜度僧牒: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舊時官府發給僧尼的證明身份的文件稱為“度

牒"。②it(zhdn)粥:稀飯。③裒(p6u)羨緡(midn):聚集剩余的銅錢。④橐(tu

d):口袋。

1、下面對文中加點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B)(2分)

A.“念無與為樂者”中的“與”和“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中“與”意

思一樣。

B.“易”在詞典中有“換,交換”“更改”“替代”“整治”等義項,“易米以救饑者”

中的''易”是“換,交換”的意思。

C.“以救饑者”和“以作病坊”兩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前一個“以”作介詞,可

解釋為“用”,后一個“以”作連詞,可解釋為“來,用來”。

D.“稍畜錢糧待之”中的“稍”與成語“稍安勿躁”中的“稍”意思相同。

【解析】A.第一個“與”是“和,同”;第二個“與”是“欣賞,領悟”。C.兩個“以”都是

連詞,可解釋為“來,用來”。D.“稍畜錢糧待之”中的“稍”是“漸漸”地意思,“稍安

勿躁”中的“稍”是“稍微”的意思。

2、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D)(2分)

A.明年/春又減價祟常平米/多作短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

B.明年春/又減價粢常平米/多作解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

C.明年/春又減價梁常平米/多作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

D.明年春/又減價果常平米/多作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

3、用現代漢語翻譯劃線句子。(2分)

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

(蘇軾)于是收集剩余的銅錢二千緡,又拿出自己囊中黃金五十兩,來建造治病場所。(給

分標準:補充主語;關注重點字詞:乃、復、作;語句通順,意思沒有太大偏差)

4、甲文中的蘇軾自嘲為“閑人”,乙文中的蘇軾可謂“忙人”,結合兩文內容,說說一閑

一忙中,你分別讀出怎樣的蘇軾形象?(4分)

(1)甲文中蘇軾雖被貶,但仍能與朋友共同悠閑地在庭院中欣賞月色,自嘲為“閑人從

中可以讀出一位既有閑情逸趣又豁達樂觀、不甘清閑的蘇軾形象。(2分)(2)乙文中蘇軾

向朝廷請求為百姓減免雜稅,換米來救濟饑餓的人,派人帶著醫生為百姓們治病,實為“忙

人從中可以讀出一個心系百姓、為百姓謀福利、恪盡職守、勤政愛民的蘇軾形象。(2分)

參考譯文:

蘇軾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饑荒和瘟疫并發。蘇軾向朝廷請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

之一,又得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換取米來救濟饑餓的人。第二年春天,又減價出售常

平倉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藥劑,派人帶著醫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蘇軾說:“杭

州是水陸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別處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錢二千緡,又拿出

自己囊中黃金五十兩,建造治病場所,漸漸積貯錢糧來防備疫病。

(三)

【甲】過龍井山數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發源于楊梅塢,余之溯溪,則自龍井

始。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①,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

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余遇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②其流,水石沖激,蒲藻交舞。溪身廣四五尺,

淺者沮;如③,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淬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過小石橋,向安理寺路,石猶詭異。春繇④始解,攢

動巖頂,如老人唏發。怪石折疊,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瀚然⑤

帶云氣。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巖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岐、錢塘邵伯綱。

(選自林紓《記九溪十八澗》)

【注釋】①塹:低下的溝壑。②亙:橫貫。③沮海:地低濕。④的竹筍殼。⑤瀚然:云氣涌起。

【乙】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喊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日: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酈道元《三峽》)10.

下1、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理解或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B)Q分)

A.甲文中的“九溪之北流也"的"北"字,可理解為"向北"。

B.甲文“余之硼溪"與乙文的"沿溯阻絕,中的“溯,均可理解為傾流而下〃。

C.甲文"出山已早午矣”與乙文"自非早午夜分"中的"亭午"是同一個意思,

即“正午

D.甲文的巖耳翳吐,與乙文情天蔽目〃中的"日”是用T噫思,即"邠憶

2、下列加點的"之"與"春冬之時"的"之",相同的一項是(B)Q分)

A.余書溯溪,則自龍井始。

B.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水石沖激,蒲藻交舞。

C.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D.即林表望之,瀚然帶云氣。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D)Q分)

A.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B.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C.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D.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語句的大意。(6分)

①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

流過山澗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塊橫阻在溪流里。

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鬲草盛,有很多趣味。

參考譯文:

甲文:過龍井山再走幾里路,一股清涼澄澈的溪流映入眼簾,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

水發源于楊梅塢。我沿這條溪流上行,是從龍井開始的。

溪流是流經萬山從中而來的。這些山并不陡峭卻很多溝壑,山腳相互交叉,草木茂盛蒼

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徑。沿著溪流找山路,看見東邊又看不見西邊;前面像是路阻斷了,走

上去卻發現有路。凡是水沒有流進溪的都叫做澗,一共有十八條澗,正好是九條溪的一倍。

我遇到澗就停下細看。流過山澗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塊橫阻在中間。流水和石塊撞激,

水面的水草來往舞動。溪流寬有四五尺,水淺的地方地低濕,水從草叢中流過去;稍深一點

的地方,雖然水積得深,但還看得清水下的沙石。

山上茶樹多,楓樹多,松樹多。走過了小石橋,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巖石更加怪異。春

筍開始脫殼,在巖頂上隨風擺動,像是老人稀稀的頭發。怪石重重疊疊,在山腰隱現,有的

像櫥,有的像桌子,有的像書函的形狀。向樹林頂上望去,淡淡地罩著云氣。杜鵑花正盛開,

點綴著山路。太陽一時被巖石遮住一時又露面。走出山坳,已經是中午了。

這次游覽是在光緒己亥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達縣人吳小村,長樂人高鳳岐、錢

塘人邵伯綱。

(四)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

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橫,蓋竹柏

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吾昔自杭移高密①,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余過李公擇于湖②,

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于天下,作《定風

波》令。坐客歡甚有醉倒者此樂未嘗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舉皆為異物③,而松

江橋亭,今歲七月九日海風架潮,平地丈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