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標解讀·重難批注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聯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動蕩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重難點2.了解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正確看待北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3.了解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并對其辯證評價。難點4.認識南宋偏安的原因及影響。數字識記·綱目概覽一種國策:崇文抑武兩場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兩大危機:軍事危機、財政危機三次和議:宋遼和議(澶淵之盟)、宋夏和議(慶歷和議)、宋金和議(紹興和議)時
空
定
位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04.課時作業(九)探究主題一探究主題二網絡構建·史論要旨內容索引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知識點1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宋初統治者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成功地維護了政權的穩定1.背景
北宋建立,結束分裂局面(1)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北宋。(2)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________,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3)統治者鑒于唐后期以來________、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強化________、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北漢軍閥割據中央集權2.措施
分化事權、崇文抑武、守內虛外、強干弱枝(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內容具體措施行政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財政設諸路________統管地方財政。軍政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________,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文官轉運司禁軍中央①由樞密院專掌軍政,________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____________為副相。②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地方①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②州一級增設________,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2)分散機構權力三司參知政事通判(3)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樞密院目的抑制武將勢力膨脹措施①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________長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響
中央集權強化、宋朝陷于積貧積弱局面(1)積極影響: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2)消極影響: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也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遼的興起早在北宋建立之前,________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宋遼戰爭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均告慘敗。宋遼和議內容: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________”。影響: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知識點2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北宋的統治危機主要表現在軍事和財政方面
1.邊防壓力的表現
北宋時期的戰與和(1)遼朝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契丹族燕云十六州歲幣(2)西夏和北宋達成和議①北宋與西北________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②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________”。黨項族歲賜原因(1)軍隊不斷擴編,導致________直線上升。(2)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________隊伍也不斷膨脹。后果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2.財政危機的原因和后果
冗兵、冗官、冗費,財政狀況惡化軍費官僚知識點3王安石變法
為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改革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1.背景
范仲淹慶歷新政“肅吏道”(1)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范仲淹發起以整頓官僚隊伍為宗旨的改革,史稱“__________”。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慶歷新政2.原則、目的:1069年,開始變法,涉及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____________的目的富國強兵內容(1)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____________、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2)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________,取代募兵制。影響(1)積極影響: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2)消極影響:強兵效果不明顯,與西夏的戰爭再次失敗。一些措施在執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3.內容和影響
王安石變法“革時弊”農業貸款征兵制知識點4南宋的偏安
宋金對峙,繼續維持南北對峙局面1.靖康之變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________”。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靖康之變臨安戰爭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________戰績卓著。和議(1)宋高宗和宰相秦檜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將岳飛殺害。(2)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____________。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________”。對峙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____________的局面。3.宋金關系
有戰有和,和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岳家軍”紹興和議歲貢南北對峙1.【社會情境】北宋時期禁軍人數激增現象思考:材料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有什么后果?思考:材料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有什么后果?提示:軍隊數量猛增。出現“冗兵”局面,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2.【生活情境】北宋初年官職變革北宋初年設立的某官職的職責為:“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彼伎迹涸撀毠倜Q是什么?提示:通判。3.【知識拓展】正確認識兩宋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議(1)從消極方面看:兩宋時期的宋遼和議、宋夏和議、宋金和議,對兩宋政府來說都是接受屈辱條件以求得茍安,也給宋朝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2)從積極方面看:和議本身是民族間友好和睦的表現,和議之后,雙方減少了戰爭,客觀上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的交融。4.【圖示解史】北宋三冗、兩積局面5.【圖解歷史】范仲淹的家國情懷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體現了他寬大的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6.【名師指津】教材“學思之窗”上述言論出自變法反對派之口,或有夸大之處,但是否也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提示:是。例如:在變法的過程中出現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7.【社會情境】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思考:結合漫畫和所學知識,談談造成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②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8.【生活情境】岳飛民間故事“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滿江紅》等岳飛抗金的故事廣為流傳。思考:從岳飛民間故事中,我們能獲取哪些有效信息?提示: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害怕武將擁有兵權威脅統治以及主動向金求和的史實;另一方面反映人民對為國為民、保家衛國的英雄人物的推崇。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探究主題一事防曲制——宋代治國理政的措施01史料實證——北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舉措、特點史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敗?!吨熳诱Z類》史料二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燠汀肚⑴f聞》[導讀]
史料一論述了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產生的弊端,即造成“州郡遂日就困弱”的現象,北宋“三冗”“積貧積弱”問題嚴重,以至“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敗”。史料二闡述了軍事改革的積極作用,則“無外亂”“無內變”。[探究](1)史料一中“兵也收了,財也收了”指什么措施?提示:措施:派文官管理地方;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和鎮守地方;設諸路轉運司,負責將地方大部分賦稅上繳朝廷。(2)根據史料一、二,評價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提示:積極: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有利于國家統一。消極:強干弱枝的做法,造成地方貧困,無力維持地方穩定和抵御外族侵擾;軍事改革降低了軍隊的戰斗力。02歷史解釋——宋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1)中央分化事權(2)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行政—削實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財政—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軍事—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03唯物史觀——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和認識探究主題二以史為鑒——辯證認識王安石變法01史料實證——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及特點史料一
(王安石對宋神宗說)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未暇理財而先舉事,則事難濟。臣固嘗論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當否為勝負。又論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農為急。——《續資治通鑒長編》史料二王安石變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實和鞏固,后法就接踵而至?!行┑胤筋A支青苗錢是發放實物,而歸還時卻要求交納現錢,由于物價上的差異,農民可能受雙重損失;有些州、縣以多貸款為有功,難免出現強迫貸款的情況?!幾灾彀劂憽⑧崅滠姟陡母铩そ涷灐そ逃枴醢彩兎ɡ碡數檬д劇穂導讀]
(1)史料一重點闡述了王安石變法的基本理念——理財為先。首先解決宋朝的財政危機,穩定統治秩序。(2)史料二則重點闡述了王安石變法存在的問題——急于求成、用人不當等。[探究](1)根據史料一,指出王安石變法的首要措施,并說明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2)根據史料二,概括王安石在推行變法中存在的問題。提示:首要措施:理財。目的: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提示:
問題:急躁冒進;用人不當;農民利益受損。02歷史解釋——多角度認識王安石變法(1)從背景看: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2)從內容看:主要是調節農民、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之間的利益再分配。(3)從措施和結果看:變法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4)從性質看: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5)從目的看: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6)從綜合評價來看:這場變法在當時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夠針對北宋錯綜復雜的統治局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03家國情懷——宋代憂患意識的現實啟示(1)自古及今,憂患意識是歷代有識之士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范仲淹作為處于特殊歷史時期的杰出人物,其憂國憂民的思想自然成為后人研究的典范。(2)范仲淹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天下的興亡而殫精竭慮,身體力行。(3)對范仲淹天下觀中憂患意識的思考能夠激起人們安而不忘危,樂而不忘憂的憂患意識,引導人們增強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建立一種積極向上的為善的道德氛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提供積極的理論支持和精神動力。網絡構建史論要旨[知識體系][必備術語]1.北宋初期,宋太祖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實權,包括軍權、行政權、財權和司法權等,基本上解決了地方對中央的威脅。2.北宋初期,宋太祖通過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權,從而加強了君權。3.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復雜尖銳,階級矛盾、民族問題沖突不斷,統治集團內外交困,不得不進行改革,以挽救統治危機。4.王安石變法是為了解決政府財政危機,緩和社會矛盾,是以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為出發點的。5.宋金之間有戰有和,戰是短暫的,和是民族關系的主流。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典例]
[2024·黑龍江牡丹江高一調研]宋代,在地方上除設立州、府、縣的長官之外,又置通判以分州權,一州之內,“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這說明(
)A.通判位卑權重,加強了中央集權B.中央政治體制發生根本變化C.政府強干弱枝,維護了專制統治D.地方諸侯的殘余勢力被清除答案:A[通法悟道]
1.[2024·廣東清遠市高一調研]下表所示為宋代州一級行政區劃建制說明。表格內容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皇帝地位的下降C.地方分離的傾向
D.疆域范圍的拓展答案:A類型主要設立依據府政治、經濟、軍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時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州沿用隋唐的區劃設置軍邊境或內地的重要關隘所在監官營手工業集中的地區,往往由相關中央部門直轄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宋朝通過“府、州、軍、監”的一級行政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項正確,C項排除;宋朝君主專制有所強化,B項排除;宋朝疆域相對前朝有所縮小,D項排除。2.[2024·安徽安慶高一測試]王安石認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為此,王安石(
)A.改革科舉制度B.頒方田均稅法C.行農田水利法D.實施了青苗法答案:A解析:據材料“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可知,王安石主張人才是國家的棟梁,得到人才并正確使用,國家就能安定,闡述了選拔人才為國家所用的重要性,北宋時期人才選拔的制度為科舉制,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方田均稅法是關于丈量土地按畝收稅的政策,與題中主旨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農田水利法是興修水利工程以保障農業生產,與題中主旨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青苗法是關于政府借貸給農民并收取一定利息的政策,與題中主旨不符,排除D項。3.[2024·浙江諸暨高一測試]宋真宗景德二年,宋與遼簽訂協議,北宋每年送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稱為(
)A.歲賜B.歲幣C.歲貢D.納貢答案:B解析:北宋每年送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被稱作歲幣,故選B項;北宋每年送給西夏的錢物,被稱為歲賜,排除A項;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規定,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這與宋遼關系無關,排除C項;古代諸侯向天子貢獻財物土產、附屬國向宗主國進貢、君主國里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都被稱作納貢,而與宋給遼歲幣不是一回事,排除D項。4.[2024·山西大學附中考試]《文姬歸漢圖》系南宋陳居中以東漢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經歷作為創作軸心的畫作。畫中漢、匈人物衣冠服飾分別符合宋、金特色,左賢王去卑盤腿朝南,居于畫面上首,漢使則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圖。此作品(
)A.反映出漢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B.體現了程朱理學的核心理念C.旨在厘清漢與匈奴關系的演變D.蘊含對南宋偏安局面的諷諫之意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畫中少數民族首領居于上位,漢朝使臣跪坐向北,結合所學可知,南宋中期,宋、金數度締約議和,臨安朝廷勉強維持偏安之局,畫中場景仿佛暗示南宋胡、漢之間的關系也呈現出“主從異位”的變化,且畫中人物服飾特點與宋、金相符。由上可知,此畫托古喻今,蘊含著對當下局面的諷諫之意,因此D項正確;材料主旨顯然不是文化交流,因此A項錯誤;程朱理學的核心理念在材料中無法體現,B項錯誤;憑一幅畫無法厘清漢與匈奴關系的演變,且這并非作者本意,C項錯誤。04.課時作業(九)[基礎達標練]1.(3分)[2024·安徽黃山高一調研]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規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軍事能力D.削弱州府權力答案:A解析:根據通判的職能“共議政務、同署文書”可知,主要是為了約束知州,防止地方主政官員權力過大,這種權力制衡有利于地方行政工作的規范化,故選A項;據材料可知仍有武官出任知州,故并非不讓武人參與政治,排除B項;據材料“共議政務、同署文書”可知通判與知州均負責行政事務,與軍事無關,排除C項;通判和知州都屬于州府權力的范疇,兩者雖然有所制衡,但制衡總和不變,不會對州府權力有所削弱,排除D項。2.(3分)[2024·湖南岳陽高一測試]下圖是《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該圖反映的權力運作模式(
)
A.強化了封建專制皇權
B.完善了對地方的控制C.實現了權力的民主化
D.強化了對皇帝的監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使相權進一步分散,強化了皇權,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B項;中國古代屬于封建專制社會,并不能實現權力民主化,排除C項;宋代二府三司制最終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并不是強化對皇帝的監督,排除D項。3.(3分)[2024·山東濟南高一檢測]下表為不同史籍中所載的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統治舉措。據此可知,宋朝(
)A.實現了對中央權力的分散制衡B.構建了完備的地方監察體制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控制D.確立了崇文抑武的基本方針答案:C時間舉措出處964年始置諸道轉運使以總利權馬端臨《文獻通考》964年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對鹽、鐵、酒的專賣)之課,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解析:據材料“轉運使”“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控制,地方設轉運使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故選C項;“轉運使”是地方官員,在中央設二府三司制,對中央權力分散制衡,排除A項;諸路轉運使統管地方財政,與監察無關,排除B項;崇文抑武意為在地位上、工資待遇上以及文化宣傳上,抬舉(尊崇)文官,貶低(抑制)武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3分)[2024·江蘇南京六校高一調研]宋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務”的局面,但也出現了“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的狀況。上述文字意在說明(
)A.分割相權解決了宰相擅權的問題B.制度創新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危機C.分割相權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D.分割相權影響了政府的治理效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初為分散機構權力,在中央,樞密院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材料表明當時出現了財政匱乏樞密院增兵不止,人民困苦而三司征稅不止的情況,中書對此卻束手無策,反映了當時相權被分割后各自為政,影響了政府的治理效果,故選D項;結合所學可知,分割相權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宰相擅權,但并未最終解決這一問題,明朝時廢除宰相才最終解決這一問題,排除A項;北宋時,樞密院與三司分割相權,產生了一定的問題,但材料并未說明當時出現了社會危機,排除B項;樞密院不斷增兵出現冗兵,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并非分割相權導致的財政負擔,排除C項。5.(3分)他憂國憂民,勇于擔當,用雷厲風行的改革給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壇注入一股強烈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這里的他(
)A.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B.變法得到廣大人民和上層官僚的支持C.進行改革實現了北宋的富國強兵D.通過改革實現了“兵農合一”的募兵制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他憂國憂民,勇于擔當,用雷厲風行的改革給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壇注入一股強烈的……改革精神”并結合所學可知,他就是王安石,北宋中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故選A項;新政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排除C項;王安石變法實行“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排除D項。6.(3分)[2024·廣東名校聯盟考試]“王安石變法”這個約定俗成的歷史專用名詞出自明代的《宋史紀事本末》,長期為史學界所沿用。但20世紀晚期以來,用“熙豐變法”取代“王安石變法”的表述已被宋史學界廣泛接受。由此可知(
)A.后期的研究比前期更科學B.歷史研究受時代變遷的影響C.約定俗成的歷史缺乏價值D.王安石的歷史地位一落千丈答案:B解析:20世紀晚期,史學界用“熙豐變法”取代“王安石變法”,說明在研究宋代的變法中,宋神宗在變法中的作用受到關注,這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史學研究角度會發生變化,故選B項;“后期的研究”更科學,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約定俗成的歷史缺乏價值”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說明的是對王安石變法稱呼的變化,不足以說明王安石的歷史地位一落千丈,排除D項。7.(3分)岳飛《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
)A.匈奴族統治者B.契丹族統治者C.黨項族統治者D.女真族統治者答案:D解析:岳飛生活在兩宋之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族,故選D項;匈奴在東漢后逐漸西遷或歸附內地,對中原王朝已不再具有威脅,排除A項;契丹族建立的遼在1125年既已被金所滅,不可能對南宋產生威脅,排除B項;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后臣服于金,其并未對南宋發動進攻,排除C項。8.(3分)[2024·湖南長沙高一測試]宋高宗與金簽訂紹興和議,宋金以東起淮河,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以向金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的穩固。從此以后(
)A.宋金呈南北對峙狀態B.南宋政權被契丹所滅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D.奪取燕云十六州失敗答案:A解析: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10余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故選A項;南宋政權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消滅,排除B項;C、D兩項均出現在紹興和議之前,排除。[提能培優練]9.(3分)[2024·北京西城區高一檢測]下表中文學家所任官職反映出宋朝政治方面的突出特點是(
)
A.文官出任地方長官
B.文官掌部分兵權C.門第觀念逐漸淡化
D.節度使變為虛銜
答案:B姓名曾任官職職權范圍范仲淹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負責邊防晏殊樞密使負責管理全國軍政歐陽修樞密副使協助管理全國軍政解析:據材料“范仲淹、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晏殊、樞密使”“歐陽修、樞密副使”可知,范仲淹、晏殊、歐陽修都是宋朝時期的文學家,但他們都掌握著軍政大權,這體現了宋朝時期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的政策,故選B項;樞密使、樞密副使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長官,排除A項;宋代門第觀念逐漸淡化表現在隨著科舉制的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人們的婚姻擇偶,也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宋代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0.(3分)[2024·廣東佛山高一檢測]王安石推行募役法,農民可以選擇以交錢代替服徭役,該法在南方運轉良好,在北方則遇到了較大困難。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貨幣經濟較為發達B.北方守舊勢力更為強大C.南方有以庸代役的傳統D.戶口分布呈現南多北少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以繳納貨幣形式代替服役,這種方式得到南方支持,北方則運行困難,結合所學可知,北宋時期,北方是少數民族政權的邊緣地帶,長年面臨戰爭威脅,且以農耕經濟為主,不臨海、交通不便,商貿不發達,北方農戶手中有糧食,也可服役,卻缺少貨幣,為了交免役錢不得不集中出售糧食,而南方在宋代得到進一步開發,交通便利、商業發達,貨幣經濟繁榮,故選A項;守舊勢力是指政府中堅持原有制度而拒絕做出改變的地主階級,材料說的是農民對募役法的態度,排除B項;唐朝是大一統王朝,實行租庸調,南北方都有以庸代役的傳統,排除C項;北宋時期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基本定型,但材料主旨是南方支持以錢代役,北方不支持交免役錢,存在是否愿意交貨幣的分歧,排除D項。11.(3分)1004年,遼宋簽訂“澶淵之盟”,規定:“遼宋結為兄弟之國;宋方每年向遼提供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于邊境開展互市貿易?!睆慕y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角度看,其價值在于(
)A.宋勉強獲得北部邊防安定B.導致北宋統治危機加重C.遼獲得財富有利于經濟發展D.促進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遼宋“開展互市貿易”從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來看邊境的和平會促進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故選D項;材料要求從“統一多民族國家”角度而不是軍事的角度,排除A項;和約使邊境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與北宋統治危機加重無關,排除B項;材料是從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看不是從遼的角度看,排除C項。12.(3分)[2024·湖南雅禮教育高一調研]如圖為畫家劉松年繪于南宋初期的《晉文公復國圖》(局部),描繪了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歷經坎坷險阻并最終回國即位的情景。這一作品(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艱辛B.顯示山水畫的神韻意趣C.具有強烈的政治關懷
D.反映宋代宮廷斗爭激烈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畫家借晉文公歷經坎坷,最終回國即位并帶領晉國稱霸的歷史,寄托宋人希望收復失地、實現國家強大的愿望,具有強烈的政治關懷,故選C項;該作品體現的是畫家關注國事,具有強烈的政治關懷,并不是關注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排除A項;該作品為人物畫,排除B項;材料描繪了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歷經坎坷險阻并最終回國即位的情景,并不是講宮廷斗爭,排除D項。13.(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普:“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薄独m資治通鑒長編·卷九》材料二趙普:“唐季以來,戰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卿勿復言,吾已喻矣!”——[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材料三太宗時期對于官僚操檢、社會風尚的重視程度,遠較太祖為甚。《宋大事記講義》的作者呂中,在講到太祖朝的政治時,有“我朝以儒立國”“卒成一代文明之治”的說法。而事實上,“以儒立國”,最早也應是太宗后期的事。對于太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盈利能力與風險管理策略的有效結合試題及答案
- 信息處理技術員考試基礎知識概述及答案
- 大數據技術與AI的結合應用試題及答案
- 氣體委托充裝協議
- 行政法學實踐案例及試題研究
- 【黃岡】2025年湖北黃岡市團風縣事業單位統一公開招聘工作人員35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班級實踐活動總結與分享計劃
- 【通化】2025年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事業單位“碩博專項”招聘急需緊缺人才37人(1號)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藥物制劑壓片技術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
- 重點項目的管理流程優化計劃
- 2024年光伏行業供應鏈數字化建設白皮書
- 網絡傳播概論(第5版)課件 第七章 網絡傳播建構的關系
- 公安機關拘留通知書(存根、附卷副本、正本)模板
- 高考語文作文:二元關系分析類思辨作文
- 【年產2000噸色氨酸發酵工廠的計算與設計(附布置圖流程圖)15000字(論文)】
- 2024年倉儲、物流等貨物管理員資格知識考試題庫(附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國動畫產業發展趨勢及未來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 2024年中級硫磺回收裝置操作工職業鑒定理論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DL∕T 1917-2018 電力用戶業擴報裝技術規范
- (正式版)SH∕T 3507-2024 石油化工鋼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GB/T 43986-2024籃球課程學生運動能力測評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