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標解讀·重難批注1.立足于時空觀念,了解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學、佛教、道教的新發展,多角度認識其發展原因及影響。難點2.了解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發展的新成就,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其成就取得的原因,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培育家國情懷。重點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現及意義,理解隋唐時期文化多元的原因。數字識記·綱目概覽一條道路

:絲綢之路兩大特征:多元并蓄、成就輝煌三大圣人:“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詩圣”杜甫四個角度:思想、文學藝術、科技、中外交流時

位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04.課時作業(八)探究主題一探究主題二網絡構建·史論要旨內容索引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知識點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1.從尊崇儒學到“三教合一”

尊道、禮佛、崇儒,儒、道、佛的融合(1)漢代尊崇儒學: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后,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2)道教廣為傳播,佛教盛行①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在________廣為傳播,外來宗教________在中國盛行。②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③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思想,漸趨本土化。民間佛教貴儒儒、道(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②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較簡便,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三教合歸儒老子禪宗2.從佛教“盛行”“滅佛”到復興儒學

回應佛道挑戰,援佛入儒與援道入儒,儒學復興(1)魏晉時期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____________。(2)南朝范縝抨擊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政府財政收入無神論(3)統治者四次滅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滅佛。②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4)韓愈提出復興儒學①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的________受到挑戰,唐中期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②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________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正統地位封建綱常知識點2文學藝術

成就斐然,反映時代風貌1.文學輝煌燦爛,異彩紛呈(1)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有了很大發展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________、東晉陶淵明的________、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2)唐朝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唐朝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________”和“詩圣”。建安文學田園詩詩仙2.書法、繪畫、雕塑、石窟等大放光彩

魏晉南北朝隋唐書法(1)隸書、草書、行書和________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2)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________”(1)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2)顏真卿的顏體和________的柳體最為有名繪畫顧愷之提出“____________”,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1)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2)唐朝的________被尊為“畫圣”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________楷書書圣柳公權以形寫神吳道子莫高窟知識點3 科技

多領域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成就數學南朝________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學西晉地圖學家________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祖沖之齊民要術裴秀2.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唐朝已經有了________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1)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2)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________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學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____________長度醫學(1)________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2)唐高宗時編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趙州橋雕版火箭地球子午線孫思邈唐本草知識點4中外文化交流

異域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影響1.以佛教研討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中國同天竺之間的交流①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________。②東晉的________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③唐朝的高僧________,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漢文法顯玄奘(2)中國同日本、新羅等國的交流①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________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②唐朝高僧________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空海鑒真2.以使節、商人、留學生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____________________。(2)新羅、日本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向唐朝派遣了許多________和留學生,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3)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________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伊斯蘭教也傳入唐朝。國際大都會使節西亞1.【圖解歷史】三國至隋唐三教發展示意圖2.【生活情境】南北朝時期寺院的發展南北朝時,盛行“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貴族將宅地改建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為中心,四周由堂、閣圍成方形庭院的布局。思考:“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情況?提示:佛教盛行。3.【社會情境】唐代儒學的地位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思考:材料反映出唐朝時期儒學與佛教、道教相比政治地位怎樣?提示:儒學的地位最為穩固。4.【學術情境】唐詩的史料價值近代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史詩互證,開創了詩文證史,研究歷史的新方法。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唐詩的史料價值?提示:唐詩是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興衰、重大歷史事件及民眾生活等,如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5.【圖示解史】書體演變及其特點6.【生活情境】敦煌莫高窟壁畫思考:胡旋舞體現出隋唐樂舞深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這體現出唐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什么特點?提示:民族關系和諧,民族交融加深;對外開放,中外文化交流頻繁。7.【情境思考】火藥武器用于戰爭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10世紀),鄭璠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思考:這個記載說明了什么?提示:唐末軍事上已使用火藥武器。8.【名師指津】教材“學思之窗”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齊民要術·序》思考:賈思勰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提示:反映賈思勰重農抑商思想,他認為農業為本,商業為末業。9.【學術情境】唐代的外來文明美國學者謝弗的《唐代的外來文明》記述: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一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長安城的外來居民數量相當大,有許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思考:謝弗的這句話反映了什么?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反映:唐王朝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原因:唐朝本身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10.【學術情境】鑄造于日本和同年間的錢幣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上圖銀幣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形制、重量與開元通寶完全相同。思考:這一文物的發現可以說明什么現象?提示:中日之間存在經濟文化交流,日本深受唐朝影響。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探究主題一大放異彩——魏晉隋唐文化的繁榮01史料實證——魏晉隋唐文化的時代特征

史料一魏晉風度是魏晉時期獨特的審美特征……它使人回歸到了本真與自然。魏晉士人以放曠、恣意的人生態度……把作為文人知識分子對正義的理性思辨和堅守以藝術的、哲學的、人性的方式傳達于世,達到了真善美融為一體的極致之境。——居瑢《風流蘊藉: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導讀]

(1)史料一中“魏晉風度”作為當時的士族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史料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發展起來的禪宗,也有從天竺引進的法相宗,還有中印合璧的天臺宗等。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羽衣霓裳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亞歌舞元素。——摘編自張國剛《唐代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唐朝文化繁榮與融合的特點。[探究](1)史料一中的“魏晉風度”在思想、書法、繪畫方面是如何體現的?提示:思想:道教、佛教盛行;書法:王羲之的行書(或《蘭亭集序》);繪畫: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或《女史箴圖》)。(2)依據史料二,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示:特點:多元性。原因: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等。02歷史解釋——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特色(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①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②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斗爭激烈,儒、佛、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③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出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④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不同地域的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迥異。(2)隋唐文化的特點①全面繁榮: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學、史學、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全面繁榮。②兼收并蓄:統治階段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造了有利于文化發展的社會氛圍。各民族進一步交融,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中國與亞洲、歐洲甚至非洲都有頻繁的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秀成分。③世界領先:唐朝時期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火藥用于戰爭;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④影響深遠: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03唯物史觀——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唐朝采取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造了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氛圍。(2)內外交通發達,國內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交融,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3)中國與亞洲、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的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秀成分,比較突出地表現在宗教和藝術方面。探究主題二開放包容——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料一史料二通過開放,唐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周圍各國:南抵東南亞;西南至印度;東方則哺育著日本、朝鮮,加速其進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則通過伊朗而與希臘、羅馬的文化相交流,既豐富了自己,又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因而提高了當時在國際上的地位。——摘編自劉海峰《試論唐代文化教育的開放性》[導讀]

(1)史料一中圖一體現了唐朝時期玄奘為求得佛教真經,西行取經的情景;圖二反映了中國佛教的發展影響周邊國家,鑒真東渡傳授佛法的情景。主要說明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2)史料二簡述了唐朝文化的開放性對自身及周邊國家的影響。[探究](1)史料一中圖一、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什么共同意義?體現了唐朝對外交流的什么特點?提示:共同意義: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開放性的影響。提示:影響:文化開放性擴大了唐朝文化的影響,提高了國際地位;密切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并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02歷史解釋——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1)交往范圍廣泛: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國家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與歐洲、非洲也有往來。范圍之廣,歷史少見。(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渠道眾多:有官方外交往來,公派及民間留學,國家間及民間貿易,佛教的傳播等。主要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4)交往內容明顯不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等,推動了各國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物種、藝術,豐富了唐朝的社會生活。(5)在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03唯物史觀——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創制受到了漢字的影響,漢字在朝鮮廣泛使用。(2)思想方面: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中國的儒學也傳入朝鮮、日本,對其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社會習俗方面:朝鮮婦女的發式多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服飾影響。(4)城市與建筑方面: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長安、洛陽建造起來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模仿唐朝,如唐招提寺是由鑒真大師及其弟子依據唐朝寺院的風格式樣建造的。(5)科技方面:造紙術傳入朝鮮、日本。(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網絡構建史論要旨[必備術語]1.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由于佛教、道教的沖擊,儒學地位受到挑戰,但儒學正統地位始終沒有改變。2.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宗教呈現多元特征。3.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藝術具有承上啟下的特色,唐朝達到新高峰。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時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5.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注重吸收各族和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典例]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辛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也傳到了日本。他們的共同貢獻是(

)A.維護了國家統一B.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動了民族交融D.帶來了中外文化高峰B[通法悟道]1.[2024·廣東云浮高一測試]魏晉時期,繪畫呈現多元化傾向。寄情于自然的山水畫成為一個獨立的畫派,宗教人物畫也隨之大量涌現。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世俗文化的發展B.民族交融的發展C.三教鼎立的形成D.社會思想的變化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山水畫成為一個獨立的畫派”與儒學受沖擊相關,“宗教人物畫也隨之大量涌現”與佛教、道教廣為傳播相關,體現了社會思想的變化,故選D項;世俗文化與民眾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與“寄情于自然的山水畫”等相悖,排除A項;“民族交融”不合題意,與山水畫等無邏輯關聯,排除B項;“三教鼎立”不合史實,魏晉時期佛道發展,但沒達到與儒學鼎立的地步,排除C項。2.[2024·遼寧錦州高一檢測]下表為唐代文藝領域呈現的新現象。據表可知,唐代(

)A.商品經濟發展導致文藝低俗B.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斷提高C.文藝呈現出世俗化的傾向D.士人與平民文藝分野消失現象一元(稹)白(居易)淺俗的詩歌風靡朝野內外現象二散文以散化駢,接近口語,易懂實用現象三大量表現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傳奇和詞崛起現象四駢文俗講、絕句和詞為伶伎、僧俗廣泛演唱答案:C解析:據材料“淺俗的詩歌風靡朝野內外”“接近口語,易懂實用”“迎合市民心理的傳奇和詞崛起”“伶伎、僧俗廣泛演唱”可知,唐代的文藝呈現世俗化傾向,故選C項;世俗化的文藝并非低俗化,排除A項;題干所說為文藝的世俗化,非佛教世俗化,排除B項;“分野消失”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3.[2024·福建龍巖高一月考]唐朝對外交通發達,與域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觀察唐朝對外主要交通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法顯在貞觀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經B.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②地傳授佛法C.③地向唐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D.向西經絲綢之路最遠可以到達④地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可知,③地是日本,在唐朝曾派遣許多使節和留學生,C項正確;法顯是東晉時期的高僧,排除A項;鑒真東渡日本,應該是③地,②地是新羅,排除B項;唐朝向西經絲綢之路最遠可以到達歐洲,④地是西亞地區,排除D項。4.[2024·北京西城區高一檢測]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開元初又遣使來朝”

,“所得錫赍(指錢幣)”

則“盡市文籍”

。此現象表明隋唐文化(

)A.深受異域文化影響B.對周邊國家有巨大吸引力C.是民族交流的產物D.首開“中學西傳”

的先例答案:B解析:據材料“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盡市文籍”可知,戰國至秦朝,漢字就傳入周邊國家,唐朝時日本的使臣來華把自己所得的金銀全部購買了書籍,說明隋唐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巨大吸引力,故選B項;材料強調隋唐文化對外的輻射和傳播,而不是深受異域文化影響,排除A項;民族交流強調相互影響,而材料只是隋唐文化對周邊的影響,排除C項;單憑材料信息,得不出“首開”的結論,排除D項。04.課時作業(八)[基礎達標練]1.(3分)[2024·河南洛陽高一檢測]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南朝僧侶們把印度語中的“達摩”翻譯成“道”,把印度語中的“涅槃”翻譯成“無為”,還宣揚說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會得到解救。

這表明(

)A.佛教呈現出本土化趨勢

B.道教受到統治者的尊崇C.儒家學說失去正統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開始形成答案:A解析:據材料“南朝僧侶們把印度語中的‘達摩’翻譯成‘道’,把印度語中的‘涅槃’翻譯成‘無為’”“一子在寺院出家”“十代人都會得到解放”等,表明佛教傳入中國后深受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佛教在傳播中逐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故選A項;道教受到統治者推崇是在特定的時代,且與題目主旨不符,因為題目主旨是說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變化,排除B項;儒家學說自漢武帝之后在中國古代始終居于正統地位,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三教并行局面開始形成是在唐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2.(3分)[2024·江蘇蘇州高一測試]魏晉時期佛教盛行,東晉著名高僧慧遠曾說,在家而慕佛法者,首先應該事奉雙親、禮敬君王;而想脫俗出世的人,必須得到君親的同意而行動。如果君親不同意,就應該暫時擱置自己的想法,等待君親的覺悟。由此可見佛教(

)A.與道教思想實現融合B.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C.已成為社會主流思想D.主張出世是唯一修行途徑答案:B解析:據材料“在家而慕佛法者,首先應該事奉雙親、禮敬君王”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后吸收了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這樣使得佛教思想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材料中“事奉雙親、禮敬君王”是儒家思想,與道教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魏晉時期的社會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排除C項;據材料“在家而慕佛法者……而想脫俗出世的人”可知,修行有在家慕法和脫俗出世兩種途徑,排除D項。3.(3分)[2024·北京海淀區高一檢測]唐朝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常派學問僧到長安求法。唐朝后期,不少海路來華的商人也在廣州、泉州等地定居。以上史實描述的是唐朝時期(

)A.商品經濟迅速發展B.政治制度的創新C.中外經濟文化交流D.文學藝術的繁榮答案:C解析:“鑒真六次東渡……長安求法”體現中外文化交流,“不少海路來華的商人……定居”說明中外經濟交流,故選C項;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與“鑒真六次東渡……長安求法”不符,排除A項;唐朝政治制度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三省六部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唐朝文學藝術成就主要是書法、繪畫、唐詩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3分)[2024·江西贛州高一檢測]南朝畫家陸探微畫人“精利潤媚”“筆力勁力如錐刀焉”,創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雋永。這種人物畫式樣在當時蔚然成風,并影響到雕塑的造型。由此可知,其畫風(

)A.契合了魏晉時期審美風尚

B.是對魏晉玄學的重大突破C.著意刻畫人物的心理特征

D.凸顯了對市井風情的呈現答案:A解析:本題的主旨是陸探微創造的“人物畫式樣在當時蔚然成風”,說明陸探微的畫風在當時迎合了社會的審美風尚,得到了社會推崇,故選A項;陸筆下的人物“秀骨清像”,正是對崇尚玄學、重清談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動概括,排除B項;由題干材料可知,陸畫人物注重的是精神風貌,而非內在的心理特征,排除C項;這種人物畫不同于宋元風俗畫,屬于文人畫的范疇,并非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排除D項。5.(3分)[2024·安徽皖北地區高一調研]中唐張旭的《肚痛帖》(左圖)、懷素的《自敘帖》(右圖),大量連筆跌宕有勢,線條抽象變幻莫測,無序字體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嘆為觀止,仿佛能從線條上看到書法家的靈感在運筆間閃耀。這體現了(

)A.漢字演變趨勢由繁至簡B.書法藝術脫離底層民眾C.唐代書法家的融匯創新D.草書創作嚴格遵循法度答案:C解析:據材料“大量連筆跌宕有勢,線條抽象變幻莫測,無序字體中的有序章法”可知唐代草書在延續前代書法藝術的基礎上,深受佛教觀念的影響,更加強調意境和變化,體現了融匯創新的特點,故選C項;材料只呈現了唐代草書的藝術特點,并未將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進行對比,排除A項;唐代的草書飄逸灑脫,恰好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繁榮、國力昌盛的現狀,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現狀,排除B項;“大量連筆跌宕有勢,線條抽象變幻莫測”說明當時的草書藝術并不完全局限于法度,更多強調自由灑脫,排除D項。6.(3分)[2024·四川成都蓉城高中聯盟考試]《西游記》中孫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變就是向菩提祖師學的。“孫悟空本領再大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既體現了佛法無邊又存在著一定的等級觀念。這從側面折射出魏晉隋唐時期(

)A.佛教開始傳入B.佛道教廣泛傳播C.儒學正統喪失D.“三教合一”趨勢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孫悟空出身道教,“本領再大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既體現佛教又說明儒家思想(等級觀念),這折射出魏晉隋唐時期“三教合一”趨勢,故選D項;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儒佛道三教合一,而不是佛道教的廣泛傳播,排除B項;“喪失”說法錯誤,儒學仍為正統,排除C項。7.(3分)[2024·浙江9+1高中聯盟考試]唐建中二年正月初七(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長安大秦寺落成。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明天啟三年(1623年),方在西安西郊偶然出土,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注:景教即基督教)。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此碑可作為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佐證B.碑文書寫所用字體為隸書C.佛教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D.武宗滅佛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局部)答案:A解析:據題干可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景教(即基督教)在唐朝的傳播情況,該實物可視為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佐證,故選A項;據題干碑文可知其字體是楷書,而不是隸書,排除B項;景教也就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排除C項;根據大秦景教(即基督教)流行中國碑在歷史上的遭遇,不能得出唐武宗滅佛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D項。8.(3分)[2024·山西晉中高一測試]北朝賈思勰認為農業生產應將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綜合起來考慮,并且更加強調人力的作用,認為即使遇到水災、旱災,只要精耕細作,辛勤勞動,也能獲得豐收。這一觀點意在說明(

)A.中國古代耕作方式的落后B.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力的重要作用C.中國古代農學思想的實用D.精耕細作生產模式的發展與推廣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賈思勰認為農業生產應該看重天時、地利和人和,其中人力的作用最為突出,即強調農業生產中人力的作用,故選B項;材料并未強調耕作方式,強調人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排除A項;賈思勰認為人力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并非農學思想實用的體現,排除C項;精耕細作指采取各種手段來提高單產,與材料強調人力作用無關,排除D項。[提能培優練]9.(3分)[2024·浙江紹興高一考試]中國現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按照建造年代依次為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四大石窟的時空分布可反映出(

)A.佛教傳入的路徑

B.佛教不斷中國化C.中國文化的包容性D.民族的交流融合答案:A解析: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是按照建造年代排序的佛教石窟,也就是說這些石窟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先后而修建的,所以這體現了佛教傳入中國的路徑,故選A項;題干只是提到佛教石窟建造的時空信息,并沒有提到其樣式是否具有中國特征,所以不能得出佛教不斷中國化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佛教文化在中國傳播的表現,而不是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問題,二者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題干提到的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表現,而不屬于民族關系問題,排除D項。10.(3分)[2024·福建龍巖高一檢測]如圖為始建于唐朝天寶年間的石家莊毗盧殿壁畫,共繪天堂、地獄、人間、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賢婦烈女等五百多身。其反映的主要時代背景是(

)A.儒佛道三教合流

B.民族交融的高峰C.商業的高度發達

D.藩鎮割據的時勢答案:A解析:據材料“天堂、地獄、人間、羅漢、菩薩”是佛教中的人物,“城隍土地”是道教中的人物,“帝王忠臣、賢婦烈女”是儒教中的人物,以上三重人物信息共處于一幅壁畫中,體現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時代特征,故選A項;據材料“壁畫,共繪天堂、地獄、人間、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賢婦烈女”可知,這些人物身份不屬于民族的特征,民族交融的高峰與主旨不符,排除B項;圖中壁畫的人物反映了唐朝時期思想領域的特征,不代表商業,商業的高度發達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唐末以來地方軍事勢力的強大威脅中央政權,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11.(3分)[2024·山東濟寧高一測試]唐代邊塞詩人有著濃郁的漢朝情結,不管是高適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還是岑參的“漢家大將西出師”,漢代的人、物、事皆在他們的作品中集體亮相。這種文化現象(

)A.蘊含著詩人的英雄主義情結B.源于士人潛意識的民族認同C.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開放力度D.說明唐人對漢代盛世的神往答案:B解析:據材料“漢代的人、物、事皆在他們的作品中集體亮相”并結合所學可知,邊塞詩人將漢代邊塞事物寫進詩歌,說明在唐代開明的民族政策影響下,士人的民族認同感進一步增強,故選B項;材料“唐代邊塞詩人有著濃郁的漢朝情結”表明唐代的邊塞詩蘊含著濃郁的漢朝情結,而不是英雄主義情結,排除A項;材料“漢代的人、物、事皆在他們的作品中集體亮相”反映了唐代文學作品的開放力度,而不是社會,排除C項;材料“唐代邊塞詩人有著濃郁的漢朝情結”說明唐代邊塞詩人對漢朝盛世的神往,而不是所有的唐人,排除D項。12.(3分)[2024·陜西寶雞高一檢測]唐代玄奘和尚口述、辯機編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沿古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西行,親身游歷西域的所見所聞,其中提及了一百多個城邦,還有許多不同民族的風俗人情。該書(

)A.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B.史料價值低可信度不高C.記述了佛教在各地傳播

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玄奘和尚從長安出發西行游歷西域,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中國人和外國人的交往,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故選A項;該書所記內容是玄奘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雖有主觀成分,卻是珍貴的史料,可信度較高,排除B項;《大唐西域記》并不是記述佛教在各地傳播,而是記載玄奘親身游歷西域的所見所聞,排除C項;《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中亞和南亞(尤其是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排除D項。1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類別說明行卷詩應試者把自己的上佳作品獻給社會賢達、名公巨卿,得其賞識,再向主考官推薦,以便中舉。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大詩人杜甫也有許多行卷之作,如《奉寄河南韋尹丈人》《贈韋左丞丈濟》應試詩詩賦是進士科必考科目,而且關系到舉子們能否被錄取,那么我們可以肯定唐朝的科場考試必定會產生大量的詩歌,不僅數量多,且質量上乘及第詩中舉后吟詩作歌,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風氣。如劉滄的《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御樓……”落榜詩唐科舉的發展,“落第”“下第”題材的詩篇幾乎成為一大門類。如趙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嘆道“落第逢人慟哭初,平生志業欲何如。……”——摘編自《論科舉制度與唐詩的繁榮》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科舉制度與唐詩的繁榮”這一論題進行簡要闡述。

答案:隨著科舉制度在唐代的逐步完善,參加進士科考試成為廣大讀書人改變命運,門第生輝的主要途徑。由于進士科主考詩賦,學會題詩吟賦便成為參加試舉的重要條件。士人不僅以詩參加舉試,并且會因為詩好出名而受到社會的尊重,這在當時成為一種風尚,影響了整個社會,有力地推動了唐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