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二漢代儒學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二漢代儒學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二漢代儒學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二漢代儒學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二漢代儒學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課下實力提升(二)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1.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朝“焚書坑儒”的根本著眼點都是()A.壓制學問分子B.加強君主專制統治C.完善法律機制D.區分對待古代文化解析:選B秦朝“焚書坑儒”和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加強思想限制和文化專制,而加強思想限制和文化專制的根本著眼點還是為了加強政治統治,故選B。2.《漢書·董仲舒傳》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等記載,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強調“春秋大一統”B.糅合了多學派思想C.趨向“三教合一”D.背離了先秦傳統儒學解析:選B關鍵信息:道、教化、正法度,由此可知,董仲舒新儒學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項正確;A項是董仲舒的思想主見,但題干并沒有體現;C項說法錯誤,三教合一是指儒道釋三家;D項說法錯誤,董仲舒在傳統儒學的基礎上,汲取道、法、陰陽五行家的學說加以改造。3.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是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其進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發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C.解除了王國對中心的威逼D.為中心集權的政治供應理論依據解析:選D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中“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具有相當成分的迷信色調,同時也將皇權統治神奇化,但客觀上為中心集權政治的鞏固供應了依據,適應了中國古代前期君主專制統治的須要,有利于推動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這是其進步作用的主要表現,D正確。4.在對天、君、民關系的相識上,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主見民貴君輕,董仲舒主見“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B.背離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C.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見解析:選B材料中“民貴君輕”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明顯是主見君為民本,違反了原始(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故本題選擇B項;A項錯在“全部”;C項中的“仁愛”與D項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5.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西漢自宣、元以后,任職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習經學起家。上述現象()A.是“獨尊儒術”實施的結果B.表明儒學已成為正統思想C.說明丞相素養得到了提升D.有助于廣闊平民參加政治解析:選A漢代丞相大多是儒生,反映出西漢武帝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舉措,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丞相的身份,不能反映出儒學成為當時正統思想,故B項錯誤;丞相素養得到提升表述過于片面,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有利于平民參加政治,故D項錯誤。6.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愿陛下興太學,置名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長安創辦太學。由此可見太學()A.違反了中國古代教化發展的方向B.促使儒學教化民間化和制度化C.是國家培育政治管理人才的學校D.徹底變更貴族壟斷官位的局面解析:選C材料體現了太學的興辦順應了時代的須要,故A項錯誤;民間化與材料“在長安創辦太學”不符,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興太學……以養天下之士”可知太學是為培育治國理政人才而設,故C項正確;D項表述過于肯定化,故D項錯誤。7.在探討性學習中,某同學搜集了下面的《學制系統圖》。該學制圖所屬的朝代應是()A.春秋戰國時期B.秦朝C.西漢D.明朝解析:選C本題考查西漢的教化制度和西漢的地方制度。依據官學分為中心和地方兩個系統可知,該朝建立了完善的教化系統;再依據地方官學有“郡國”和“縣邑”之分可知,該朝實行郡國并行制。由此可知,該朝為西漢。8.隋唐時期起先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對儒學產生的影響有()①儒家經典備受讀書人重視②儒學全面影響了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③儒學因科舉制顯榮,地位提高④儒學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選D科舉制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因此儒家經典備受讀書人的重視,①正確,結合所學可知②③④也正確。故選D。二、非選擇題(18分)9.中國古代各家對教化有著不同的主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勢。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需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閆志《歷史突圍:圖說春秋戰國》材料二他(韓非)志向中的境界是,“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在董仲舒看來,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變善,君王的天職就是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會教化的理論依據》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孔子從事教化的目的。為達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見?(6分)(2)材料二中韓非子提出了什么主見?結合所學指出這一主見在當時的主動作用。(4分)(3)據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見及理由。為此,漢朝統治者實行了什么措施?綜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國教化的特點。(8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一“魯國政亂”“‘陪臣執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勢”得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據材料一“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需從人心入手”得出孔子從事教化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其次小問據材料一“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需從人心入手”,結合所學得出仁、禮。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回答即可。其次小問結合所學得出穩定社會秩序,推動變法。第(3)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三“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會教化。其次小問據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質而未實現,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責任。第三小問結合所學分析得出設立太學和郡國學。第四小問據材料一“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需從人心入手”得出教化服務于政治,綜合材料二、三,結合所學分析得出以儒學教化為主、私學和官學并存。答案:(1)目的:春秋時期禮崩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