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寓言哲理 課外文言文練習題(含答案、譯文)_第1頁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寓言哲理 課外文言文練習題(含答案、譯文)_第2頁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寓言哲理 課外文言文練習題(含答案、譯文)_第3頁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寓言哲理 課外文言文練習題(含答案、譯文)_第4頁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寓言哲理 課外文言文練習題(含答案、譯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寓言哲理課外文言文專題練習題

名篇品讀一:馬價十倍

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②。往見伯樂曰:“臣有駿

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

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選自《戰國策?燕策》)

[注]①比:連續,接連。②莫之知:即“莫知之”(沒有知道它的)。③顧:

回頭看。

【微言大義】駿馬因伯樂而增價,說明權威的重要;但是過于迷信權威,

又是不可取的,我們還要注重實踐,注重經驗。

【一試身手】

1.文中有兩個通假字,分別是:通;

通o

2.下列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欲賣書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欲賣之欲窮其林

C.人有賣駿馬春齊之習辭有也

D.愿子還而視之吾恂恂頂起

3.買馬的人為什么會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

4.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第1頁共23頁

[文言方舟]

“去”的釋義

①離開。如文中“去而顧之”,意為“離開的時候再回頭看它一

眼”;再如《岳陽樓記》中“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②距;距離。

如《兩小兒辯日》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③除去;去掉。如《捕

蛇者說》中“去死肌,殺三蟲”。

[國學廣角]

伯樂其人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以善相馬著稱。現在引申為善于發現、推

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

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

名篇品讀二:朝三暮四

宋有狙①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損

③其家口④,充⑤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⑥于己

也,先誑之曰:“與若茅⑦,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

“與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選自《列子》)

[注]①狙。):舜猴。②得:明白,知道。③損:減少。④家口:家中口糧⑤

充:滿足。⑥馴(x£in):順服。⑦芋(xfi):橡栗。

【微言大義】這則故事并非批評狙公欺騙貓猴,而是諷刺像貓猴一樣

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蒙騙。

第2頁共23頁

【一試身手】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狙亦得公之心、()

⑵俄而喀焉()

⑶先誑之日()

⑷與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2.翻譯下列句子

(1)恐眾狙之不馴于己也。

⑵與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

3.為什么貓猴“朝三暮四”即怒,“朝四暮三”即喜?

4.從本文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示?

【文言方舟】

“朝”的釋義

①讀zhGo,作為名詞,指早晨。如文中“朝三而暮四”,意為“早

第3頁共23頁

上三顆,晚上四顆”;又如《三峽》中“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②

讀chdo,朝廷。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于是入朝見威王”。③動

詞,朝見,朝拜。如《送東陽馬生序》中“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

[國學廣角]

朝秦暮楚

“朝三暮四”原比喻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

事情,后來逐漸演化,常用來指責反復無常、辦事經常變卦、不負責任

的人。相似的成語有“朝秦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

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小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

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名篇品讀三: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

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甚疲厭,以為苦惱。

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

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④。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選自伽斯那《百喻經》)

[注]①長者子: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質堅硬,

能沉于水,故名。③售:賣出去。④直:通“值”,價值。

【微言大義】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見異思遷,要有恒心和耐心,要

一步一步走才能成功。

【一試身手】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方得一車()

第4頁共23頁

⑵詣小賣之()

⑶爭無買者()

⑷世間愚人,亦復如屋()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文中“以其貴故”中的“以”字用法

相同的一項()

A.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天下事為已任

D.徒以有先生也

3.翻譯下列句子。

(1)心甚疲厭,以為苦惱。

⑵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

4.你從文中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文言方舟】

“詣”的釋義

①前往;到……去。如文中“詣市賣之”,意為“前往集市售賣它”。

②拜訪,拜見。如《晏子使楚》中“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再如《桃

花源記》中“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國學廣角]

第5頁共23頁

說“沉香”

沉香,被譽為“植物中的鉆石”。古時文人之間盛行焚香、烹茶、

掛畫、插花,當時這被稱為“文人四藝”。蘇軾就有詩形容沉香燃燒時

的樣子:“豈若炷微火,縈煙裊清歌

名篇品讀四:公冶長背諾

世傳公冶長①能解百禽語。一日,有鳴②來報長③,曰:“冶長,冶長!

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腸!”公冶長應而往,果得獐,然其無意飼鳴

以腸也。氏鳥是以怨之。

居幾何,氏鳥又來報如前。長復往,望見數人圍一物而嘩。長以為死

獐,恐人奪之,遙呼曰:“我擊死也!我擊死也!”至,乃一死人。眾遂逮長

見邑宰④。宰審問,長再三辯,宰曰:“爾自言‘我擊死也',何為詐!”冶

長無言以對。

(選自《青州府志》)

[注]①公冶長:孔子的徒弟。②鵬(chi):一種兇猛的鳥,也叫鶉腐。③長:

公冶長。④邑宰:縣官。【微言大義】本文講述了公冶長違背承諾,獨

占死獐,并最終被逮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要信守承諾。

【一試身手】

1.下面句子朗讀節泰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氏鳥/又來報如前

B.氏鳥又來/報如前

C.鵬又/來報如前

D.氏鳥又來報/如前

第6頁共23頁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于食其肉()

⑵鵬星以怨之()

⑶長再三辯()

⑷冶長無言以對()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我食其腸然其無意飼聘以腸也

B.其夫吃語不能指其一端

C.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然其無意飼氏鳥以腸也。

⑵居幾何,鵬又來報如前。

5.讀了本文后你受到怎樣的啟示?并寫出一句相關的孔子名言。

【文言方舟】

“遂”的釋義

①于是:就。如文中“眾遂逮長見邑宰”,意為“眾人就抓住公冶

長,押送他去拜見縣官”又如《桃花源記》中“遂與外人間隔”。②終

于;竟然。如《鄭人買履》中“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第7頁共23頁

[國學廣角]

一諾千金

公冶長背棄諾言,遭到氏鳥的報復,體現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歷史

上有很多關于誠實守信的故事《史記?季布列傳》記載,以前有個叫

季布的人,為人非常守信用,因此在當時就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

一諾”的說法。后來人們便用“一諾千金”來形容一個人說話做事非

常守信用。一諾千金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推崇的美德。

名篇品讀五:濟陰賈人

濟陰①之賈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③之上,號焉。有漁者以

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

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

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

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漁

者在焉。人曰:“盍④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也。”立而觀之,遂

沒。

(選自《郁離子》)

[注]①濟陰:郡縣名。②賈(g⑴人:商人。③浮苴(聞;浮草或浮麻之類。

④盍(h6):何不。

【微言大義】“人無信則不立”這句話用在這篇文章中真是再恰當不

過了。與人交往,估計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許諾;而一旦許諾,就要兌

現朋B怕困難重重,也要想方設法去克服,不能中途反悔。

【一試身手】

1.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第8頁共23頁

A.向許百金,畫今予十金(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

B.猶為不足乎(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

C.漁者黯然而退(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

D.舟薄千石又覆(介詞,在)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何許百金()

⑵舟淳于石又覆()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

⑵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

4.下列表述中,與原文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A.本文記敘了一個商人不講信用,許百金而酬十金,最終逃脫了滅頂之

災的故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狡猾奸詐、許金不酬的嘴臉,同時也諷刺了漁夫的見

利忘義,貪得無厭。

C.本文借一個商人翻船落水的故事,主要批判了漁夫唯利是圖,乘人之

危。

D.本人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許金能酬、說話算話的賈人;財迷心竅、

見死不救的漁者。

5.根據這則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為對象,寫一句評論的話。

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頁共23頁

[文言方舟]

“則”的釋義

①連詞,表示轉折,相當于“然而”“反倒”。如文中“則予十金”,

意為“然而(商人)卻給了(漁人)十兩銀子”;再如《兩小兒辯日》中“及

日中,則如盤盂”。②副詞,用于加強判斷,相當于“乃”“就是"。如《岳

陽樓記》中“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國學廣角]

“陽”與“陰”

水的南面稱“陰”,水的北面稱“陽”,上文“濟陰”,即濟水南面;

江蘇省的“江陰”市,在長江的南面;“淮陽”縣在淮河的北面。古代

山的南面叫“陽”,山的北面叫“陰”,恰與水相反。“華陽”,當在華

山之南;“華陰”,當在華山之北。

名篇品讀六:言默戒

鄰之人有雞夜鳴,惡其不祥,烹之。越數日,一雞旦而不鳴,又烹之。

已而謂予曰:“吾家之雞或夜鳴,或旦而不鳴,其不祥奈何?”

予告之曰:“夫雞鳴能不祥于人歟?其自為不祥而已。或夜鳴,鳴之

非其時也;旦而不鳴,不鳴非其時也,則自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與焉?若

夫時然后鳴,則人將賴汝以時夜-也,孰從而烹之乎?”

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異此?未可言而言,與可言而不言,皆足取

禍也。故書之以為言默戒。”

(選自楊時《龜山集》)

[注]①時夜:司夜,指打鳴報曉。時,掌管。

第10頁共23頁

【微言大義】本文通過鄰人烹雞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該說不說

和不該說卻說渚K會招致災禍,說話做事要適宜。

【一試身手】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吸旦而不鳴()

⑵皆足取禍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用法不一致的一項是()

A.惡其不祥,烹之唐人尚未盛為石

B.故書之以為言默戒溫故而知新

C.不從而烹之乎吾與徐公熟美

D.惡基不祥基夫吃語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雞鳴能不祥于人歟?其自為不祥而已。

4.作者為什么認為雞“鳴”與“不鳴”都是“自為不祥”?

【文言方舟】

“惡”的釋義

①憎惡;討厭;不喜歡。如文中“惡其不祥”,意為“厭惡它不吉祥”;

再如《魚我所欲也》中“死亦我所惡”。②罪惡;邪惡。與“善”相對。

[國學廣角]

古代報時

第11頁共23頁

文中提到古人用雞打鳴識別時間。古代還有打更報時,給人們的

生活和生產勞動帶來時間上的概念。此外還有“晨鐘暮鼓”,指古時

城內的報時法。又指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鐘鼓聲,可以用來形容寺院僧

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也形容時光的流逝。如陸游

的“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名篇品讀七:象虎①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獲。或教之曰:“虎,山獸之雄也,天

下之獸見之,咸聾②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

出于牖③下。狐入遇焉啼而踣④。

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持諸衢⑤。田者呼,

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獲焉。楚人大喜,以象虎為可以臣服天下

之獸矣。

于是野有如馬,被象虎以趨之。人或止之曰:“是跋⑥也,真虎且

不能當,往且敗。”弗聽。馬雷吼而前,攫而噬之,顱磔⑦而死。

(選自劉基《郁離子》)

[注]①象虎:裝扮成的假老虎。②譽(Zh。):恐懼,害怕。③牖:窗戶。④踣

(b6):撲倒。⑤拇諸衢:把守在大道上。椅,牽制,這里有“把守”的意思。

諸,之于。衢,大路。⑥跋(b6):傳說中的一種猛獸。⑦磔(zhC):古代的

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

【微言大義】《象虎》寫了一個楚人,以“虎”嚇“狐”“豕”獲得成

功,他以為所有事情皆可照辦,結果身亡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生活中,處

理事情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不看客觀形勢的變化,

而機械移植、盲目照搬,就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一試身手】

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狐入遇焉啼而踣。

第12頁共23頁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楚人有審狐者()

⑵跋象虎以趨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咸耆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⑵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掩諸衢。

4.“馬雷吼而前,攫而噬之,顱磔而死”,是什么致命的錯誤導致楚人這

樣的下場?

【文言方舟】

“乃”的釋義

①于是,就。如文中“乃使作象虎”,意為“于是(他)讓人做了一個

假老虎”;再如《小石潭記》中“乃記之而去”。②才。如《狼》中“斷

其喉,盡其肉,乃去”。③你,你的。如《示兒》中“家祭無忘告乃翁”。

【國學廣角】

“戈”及其他兵器

上文“而使其子以戈掩諸衢”,其中“戈”是一種盛行于商朝至

戰國時期的主要用于鉤、啄的格斗兵器,有橫劈的作用,后泛指所有兵

器。除矛、戈、戟外,古代進攻的武器還有刀、斧、箭、炮等。杜牧

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13頁共23頁

名篇品讀八:黑①說

鹿畏驅②,軀畏虎,虎畏署O黑之狀,被發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o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昔云持弓矢罌火③而即之山,為鹿

鳴以感其類,伺其至,發火而射之。軀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

而駭之。軀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黑虎亦亡去。黑聞而求其類,至則人

也,捽④搏⑤挽⑥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黑之食也。

(選自柳宗元《柳河東集》)

[注]①黑(pi):獸名,又名馬熊或人熊。②犯(chd):獸名,古書上說的一種

虎屬猛獸。③罌火:用瓶子裝著火。嬰,種腹大口小的瓶子。④捽(zu

6):揪住。⑤搏:搏擊。⑥挽:拿來。

【微言大義】這篇文章寫一個獵人企圖用竹管吹奏出鹿鳴的聲音來誘

殺鹿,結果反而招來其他猛獸,最終被署所食。全文生動的故事情節與

嚴肅的立論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一試身手】

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軀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黑虎亦亡去。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黑之狀,被發人立(通“披”)

C.伺其至,發火而射之(點燃)

B.為鹿鳴以感其類(感動)

D.軀聞其鹿也,趨而至(快步行走)

3.翻譯句子。

第14頁共23頁

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

4.這篇短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文言方舟】

“食”的釋義

①吃。如文中“裂而食之”,意為“把他撕成碎塊吃掉了”;再如

《馬說》中“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②食物。如文中“未有不

為黑之食也”,意為“沒有一個不成為暑的食物的“;又如成語“豐衣

足食”③喂養。如《馬說》中“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再如

《捕蛇者說》中“謹食之”。

名詞作狀語

文中“被發人立”中的“人”意思是“好像人一樣”,名詞作狀

語。相類似的有《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

樣”;《小石潭記》中“斗折蛇行”中的“蛇”意思是“像蛇一樣”。

【國學廣角】

外強中干的典故

選文和《黔之驢》表達的意思有相同之處,可以概括為:外強中千,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

臣慶鄭勸告惠公說:“外國的馬不好駕馭。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

像很強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怎么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

慶鄭的勸說。戰斗打響后,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進退不得。結果被

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后用“外強中干”比喻外表

上好像很強大,實際上很空虛。

第15頁共23頁

第16頁共23頁

參考答案

一、馬價十倍

1.還旋賈價

2」解析]AA項中,第一個“之”為代詞,代駿馬;第二個“之”用于主

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中的“欲”都譯為“想要”。C項中的

“者”都譯為“……的人”。D項中的“而”都表修飾。

3.因為伯樂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迷信權威,認為伯樂相中的馬就

是好馬,所以會立即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

4.不要迷信權威,要有自主精神

[參考譯文]

有個賣駿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卻沒有人知道他賣的馬是

駿馬。(他)去拜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駿馬想要賣掉它,連著

三天站在集市上,沒有人來問過,希望您能圍著我的馬細看它,離開

的時候再回頭來看它一眼,請讓我奉送給您一天的報酬。”伯樂就走

過去圍著那匹馬細看它,離開的時候又回頭看了一眼,一日不到這匹

馬的價錢成了原來的十倍。

二、朝三暮四

1.⑴心思,心意⑵缺乏

⑶欺騙⑷你們

24解析]翻譯句⑴要注意“恐”譯為“擔心”,“之”無實義“于”譯

為“對,翻譯句⑵時注意疑問語氣,還要注意“若”譯為“你們”,

“足”譯為“滿足,足夠”。

[答案]⑴擔心猴子不聽自己的話。

第17頁共23頁

⑵給你們吃橡栗,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了嗎?3.貓猴被表面現象迷惑,

以為“朝四暮三”比“朝三暮四”吃得多。

4.示例:①要善于透過事物表面現象看清本質,因為不論形式有多少種,

本質只有一種。②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應該看到其實質。

[參考譯文]

宋國有位飼養猴子的老翁,很喜愛猴子,養的猴子成群結隊。(他)

能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也知道他的心意。(狙公)減少家里的口糧來

滿足猴子的食欲。

不久(糧食)不夠了,(狙公)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擔

心猴子不聽自己的話,先騙它們說:“給你們吃橡栗,早上三顆,晚上

四顆,夠了嗎?"猴子們都跳了起來,十分生氣。過了一會兒(他)說:“給

你們吃橡柔,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了嗎?"猴子們都高興地拜倒在地

上。

三、入海取沉水喻

1.(1)才⑵集市⑶最終⑷這樣

2」解析]D例句中的“以”譯為“因為”;A項中,“以”譯為“來”;B

項中,“以”譯為“憑借”;C項中,“以”譯為“把”;D項中,“以”譯

為“因為”。

3.【解析]翻譯時注意“意動用法”,以……為苦惱。

[答案](D(他)感到很疲勞厭煩,認為這樣十分苦惱。

⑵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拉到集市上去賣,結果只賣了不到半

車木炭的價錢。

4.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見異思遷,應有耐心和恒心。

[參考譯文]

第18頁共23頁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

了一年,才打撈了一車。(他)把它運回家,前往集市售賣它。由于價

格昂貴,最終沒有人買。過了許多天,(這車沉香木)都沒能賣出去,

他)感到很疲勞厭煩,認為這樣十分苦惱。(他)看到賣木炭的,都很快

地就將木炭賣出去了,便想:“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

賣出去了。”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拉到集市上去賣,結果只

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世間上的愚人也是這樣。

四、公冶長背諾

1.A

2.(1)你(2)這⑶辯護⑷回答

3」解析]DA項,代詞,它的/代詞,他,指公冶長;B項,代詞,她的/代詞,指各

種聲音;C項,難道/恐怕:D項,均為代詞,指千里馬。

4」解析]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⑴句“然”解釋為“然而”。

⑵句狀語后置,翻譯時把“如前”放在“報”前面。

[答案](1)然而他并不打算把腸給鸚鷹吃。

⑵沒多久,鸚鷹又像往常一樣來向公冶長報告。

5.做人應言而有信,說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參考譯文]

世上流傳公冶長這個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語言。一天,有一只鸚鷹

來報告公冶長,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

我吃它的腸!”公冶長答應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死獐,然而他

并不打算把腸給鴨鷹吃。鸚鷹因此抱怨他。

沒多久,鸚鷹又像往常一樣來向公冶長報告。公冶長又前往,遠遠看

去,有很多人都圍著一個東西在喧嘩。公冶長以為它是一只死獐,怕

第19頁共23頁

別人奪走它,遠遠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

道是一個死人眾人就抓住公冶長,押送他去拜見縣官。縣令審問(他)

公冶長再三辯解,縣令說:“你剛才自己說‘我打死的‘,難道是欺騙(我

的話)嗎!”公冶長沒有話可以應答。

五、濟陰賈人

14解析]AA項中的“而”表轉折。

2.⑴剛才

⑵靠近,引申為“撞擊”

3.(1)我是濟水南面一帶的大富翁,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給你一百兩銀

子!

⑵剛才你許諾給我一百兩銀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未免不合適吧!

4.B

5.(示例)富人:言而無信,死有余辜。漁者:見死不救,貪得無厭。

[參考譯文]

濟水南面一帶有個商人,渡河的時候他的船沉沒了,(他)停留在

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大聲呼救。有個漁人用船去救他,還沒等到到

那兒,商人就迫不及待地喊:“我是濟水南面一帶的大富翁,如果你

能救我的命,我給你一百兩銀子!”漁人用船載著他到了岸上,然而(商

人)卻給了(漁人)十兩銀子。漁人說:“剛才你許諾給我一百兩銀子,

可現在只給十兩,這未免不合適吧!”商人勃然大怒,氣沖沖地說:“你,

一個打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