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限時集訓(七)(時間:45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4·惠州三模)1953年毛澤東在全國財經會議指出:中國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一般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此言論()A.推動社會主義改造B.表明毛澤東思想的成熟發展C.實行憲法精神D.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復原發展A[依據材料“1953年毛澤東……中國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可知,此言論有利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故選A項。]2.(2024·遂寧一模)下圖為創作于1953年的一幅木刻畫《售余糧》。這一作品反映出當時()A.國民經濟復原活躍了農村市場B.國家集中力氣進行工業建設C.土地改革激發了農夫生產熱忱D.農村生產關系發生根本變革B[依據材料中的木刻畫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這一時期政府起先大規模收集余糧以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故選B項;依據所學學問,1953年農夫售余糧是將糧食出售給國家,并未涉及農村市場,解除A項;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1953年已起先農業合作化,解除C項;依據所學學問,農夫售余糧不能干脆反映農村的生產關系發生質的變更,解除D項。]3.(2024·武漢一模)1952年我國出口貿易額中,工礦產品占18%,到1957年已經上升到28%。這部分工礦產品包括棉布、針織品、自行車、縫紉機、暖水壺、啤酒、其他各種名酒、罐頭、紙煙、金筆、紙張、鋼材、玻璃、水泥等。這表明白當時我國()A.外交事業取得了重大突破B.滿意國內工業化發展須要C.根本扭轉了經濟發展困難D.駕馭了世界經濟運行規律B[依據所學學問可知,1953-1957年,我國推行“一五”安排,優先發展重工業,材料中出口產品“棉布、針織品、自行車……”都是輕工業產品,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是為工業發展籌措資金,故選B項;依據材料“我國出口貿易額”可知涉及出口產品,不是國家關系,解除A項;材料所涉及的工礦產品主要是輕工業產品,不能從根本上扭轉經濟發展困難,解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我國駕馭了世界經濟運行規律,解除D項。]4.(2024·開封一模)1956年初,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不斷取得成功的形勢下,毛澤東做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報告闡述了“在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問題上,要用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的方法來發展重工業;在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問題上,要充分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基地,以便更有力氣來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等問題。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探究精神B.經濟建設中出現“左”傾苗頭C.制定“一五”安排,優先發展重工業D.學習蘇聯建設的閱歷A[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是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正確分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探究精神,故選A項;《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不能體現經濟建設中出現“左”傾苗頭,解除B項;“一五”安排制定于1953年,而且以發展重工業為主,材料體現的是農、輕、重及沿海和內地工業的均衡發展,解除C項;蘇聯的建設閱歷是經濟上優先發展重工業,與材料題意不符,解除D項。]5.(2024·福州二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農業生產明顯落后,發展工業特殊是重工業所需的高額資本投入嚴峻不足的狀況下,逐步推行安排經濟,啟動工業化建設。這反映了當時中國()A.實行安排經濟是基于現實須要B.工業化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發展C.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峻失調D.國家戰略左右社會經濟的發展A[依據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推行安排經濟的目的是為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籌措資金,是從實際動身的結果,故選A項。]6.“要克服很多農夫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廣闊貧困的農夫能夠快速地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的工業原料……就必需提倡‘組織起來’。”為此中共中心()A.優先發展重工業B.推行農業合作化運動C.推行了公私合營D.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B[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1953年國家起先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廣闊農戶組織起來,參與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故選B項;A項是屬于“一五”安排的特點;C項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D項是把土地運用權放給農夫,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不符合題意。]7.(2024·樂山一模)下圖是我國1952-2002年國民收入變更圖。其中,國民收入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國民收入(元)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B.開展經濟體制改革C.推行“科教興國”戰略 D.市場經濟體制形成B[依據材料1982年后國民收入快速增長,可知主要得益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故選B項;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材料1982年起快速增長時間不符,解除A項;1995年推行“科教興國”戰略,與材料1982年起快速增長時間不符,解除C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與材料中1982年的時間節點不符,解除D項。]8.中國鄉鎮企業行業分布表(單位:萬個)年份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飲、服務業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中的數據變更說明,這一時期我國()A.城鄉一體化逐步實現B.工業結構趨于合理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D.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D[表格數據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國鄉鎮企業發展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非農產業快速增加,這一變更說明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故選D項。]9.1991年3-4月間,上海《解放日報》接連發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認為“假如我們仍舊囿于‘姓社還是姓資’的詰難,那就只能坐失良機”。“新思路”是指()A.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B.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C.完善安排經濟體制D.發展市場經濟D[依據材料中“呼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認為“假如我們仍舊囿于‘姓社還是姓資’的詰難,那就只能坐失良機”可以看出事實上是主見由安排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發展市場經濟,故選D項。]10.(2024·南充一模)2014年農業農村部在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試點基礎上,又選擇山東、安徽、四川三省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這表明()A.國家調整了農村生產關系B.經濟全部制形式發生了變更C.農夫此后可自由買賣土地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任務完成A[依據材料可知國家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變更農村的經營方式和安排方式,實質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故選A項;依據材料可知,國家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變更農村的經營方式和安排方式,解除B、C兩項;確權登記頒證只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步驟,不能說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任務完成,解除D項。]11.(2024·無錫一模)中共中心確定,允許農夫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B.農夫獲得了土地買賣的自主權C.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取代D.推動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A[允許農夫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故A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允許農夫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土地的全部權屬于國家,農夫不得買賣土地,故B項錯誤;允許農夫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說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沒有被取代,故C項錯誤;允許農夫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舉措,不是推動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故D項錯誤。]12.(2024·蘭州一模)“民工潮”在城市就業體制改革難有突破之時,促成了一個“體制外”的勞動力市場。它使資源配置轉向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中國沿海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創建了條件。這反映了“民工潮”的出現()A.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B.引發了制度變革和社會變遷C.為體制創新供應了動力D.推動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C[由材料“在城市就業體制改革難有突破之時”“它使資源配置轉向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中國沿海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創建了條件”可知“民工潮”為中國制度創新供應了持續推動力,故選C項;材料強調“民工潮”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而非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解除A項;“制度變革”范圍廣泛,包含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經濟制度等,解除B項;材料強調經濟體制改革而非政治體制改革,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28年,蘇聯第一個五年安排起先實施時,工業領域的全部制改造已經基本完成,所以,五年安排期間,全部制改造的重點在農業領域。在中心的推動下和壓力下,蘇聯農村出現了大躍進式的集體化浪潮。到1933年,富農首當其沖被殲滅,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被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中,蘇聯從小農國家變成了擁有最大規模農業的國家。農業集體化運動用強制的手段和“階級斗爭”的方式完成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蘇聯建構起完整的安排經濟體制。從今,國家對農夫有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以農夫“貢稅”滿意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材料二我們要發展工業,但絕不能夠減輕農業發展的意義,特殊要保證糧食生產的增加。為克服分散的個體經濟的落后性,提高農業生產,必需主動地和有步驟地在自愿互利原則的基礎上把貧農和中農聯合起來,發展農業合作化。農業機械化五年內只能在局部范圍內試辦,到1957年參與現有初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將占全國農戶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個農業合作安排對于促進農業發展和保證全部經濟安排的實現將是很重要的,對于限制和逐步地殲滅富農經濟有確定意義。——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安排》(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蘇聯實施農業集體化運動的目的和主要特點。(10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要說明蘇聯農業集體化給我國制定“一五”農業合作安排的啟示,并簡述實施農業合作安排的意義。(15分)[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國家對農夫有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以農夫‘貢稅’滿意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得出為工業化服務;其次小問,依據材料一相關信息可得出其主要特點有:中心強制推行;規模和速度大躍進;全面將農夫納入集體的安排體制之下;留意積累,犧牲農夫利益。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從工農業平衡發展的角度論述闡釋;其次小問,依據材料二相關信息歸納即可,留意語言的組織。[答案](1)目的:為工業化服務。(對農業進行全部制改造)特點:由中心強制推行;規模和速度大躍進;全面地將農夫納入集體的安排體制之下;留意積累,犧牲農夫利益。(10分)(2)啟示:工農業協調發展;主動推動與自愿結合;實施有安排地發展經濟;限制和逐步殲滅富農經濟;以確保農業發展為目標。(8分,答出四條即可,其他啟示亦可依據表達給分)意義:削減了進行農業改造的阻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農夫生活水平;為工業化建設積累了資金和供應了市場;同時開創了新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和途徑。(7分)14.(2024·郴州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關于“一帶一路”和馬歇爾安排的關系,想必您也多次聽說這種類比。雖然中國政府強調“一帶一路”倡議不能同馬歇爾安排同日而語,但很多人還是堅持有類似之處。“一帶一路”倡議同樣涉及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同樣有助于改善中國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常期實施的安排。它們莫非沒有類似之處嗎?——《金融時報》亞洲版總編吉密歐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的專訪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請你對“吉密歐之問”作一簡要闡釋。(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密,體現家國情懷)[解析]首先明確觀點,“一帶一路”和馬歇爾安排有本質區分。可以選擇產生的時間、實施的目的、實施的范圍、參與的方式以及對參與國的影響等方面比較其不同點。[答案]示例一觀點:“一帶一路”和馬歇爾安排有所不同。(2分)首先,從歷史經緯看,“一帶一路”與馬歇爾安排相比,既古老又年輕。說古老,是因為它傳承了2000年的絲綢之路精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現代版。說年輕,是因為它誕生于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是開放合作的產物。其次,馬歇爾安排是“冷戰”時代美蘇爭霸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地緣政治色調,而“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互聯互通倡議,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嘗試。(10分)示例二觀點:“一帶一路”和馬歇爾安排有些相像,但二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分。(2分)“一帶一路”和馬歇爾安排之間有一些相像,比如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或者都是和平常期實施的倡議或安排。但是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分,馬歇爾安排有一個分界線,主要針對西歐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