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2025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全冊古詩文知識點考點講義
4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吳國的創建者。《資治通鑒》,
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
—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初,權謂呂蒙曰:“卿(qMg)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口:“孤豈欲卿治
經為博士邪(g0)!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孫權手下的將領。(卿〕
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以“卿”為愛稱。1當涂〕當道,當權。(辭〕推托。〔務)事
務。(孤)古時王侯的自稱。(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書》《詩》《禮》《春秋》等書。
(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邪]語氣詞,同“耶”。(但〕只,只是。1涉獵〕粗略地閱讀。(見
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及〕至U,等到。[過〕經過。(尋陽〕古縣名,治所
在今湖北黃梅西南。(今者〕如今,現在。〔才略)才干和謀略。〔非復)不再是。(吳下〕泛指吳
地。(阿蒙〕呂蒙的小名。(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舌U,擦拭。
(大兄)對朋友輩的敬稱。(見事〕知曉事情。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
“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多,比起我來怎
么樣?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
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
“士別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長兄知道這件事怎么這么晚呢!”魯肅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
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主題解說】文章記敘了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之后大有長進的故事,也贊揚了孫權、
呂蒙認真學習的精神,并告誡人們學習的重要性。
【寫作特色】(1)語言簡練生動,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義豐,生動傳神,極富表現力,
毫無冗繁之處;(2)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風采。
【人物形象】孫權:善勸,對呂蒙親近、關心、期望,不失主君身份。魯肅:敬才、愛才。呂
蒙:知錯就改,勤奮聰明,善學,豪爽。
【成語梳理】刮目相看、吳下阿蒙
第1頁共27頁
命題點:1.讀書學習的重要性2.語言藝術
本文是根據史書改寫的。因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根據
從略的原則對有關記載進行改寫。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
本文僅H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
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
“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
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
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
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
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并僅以“蒙
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
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并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
結。
本文是怎樣以對話表現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
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
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
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
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白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
直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
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并不是實指三天,而
是表示一段時間;“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
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
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
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最
精彩之處。
第2頁共27頁
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
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趣相投。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
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9木蘭詩(《樂府詩集》)
選自《樂府詩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
樂府民歌。
①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汾聲,唯聞女嘆息。
(唧唧〕嘆息聲。(當戶織〕對著門織布。]機杼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杼,織布的梭子。(唯〕
只。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門織布。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只聽到木蘭的嘆息聲。
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力&,可汗(濕han)
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32馬,從此替爺征。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憶)思念。〔軍帖〕軍中的文告。(可汗大點兵〕可汗大規模地征兵。
可汗,我國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軍書,軍
中的文書,這里指征兵的名冊。十二,表示多數,不是確指。(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
父親。(愿為市鞍馬〕愿意為(此)去買鞍馬。為,介詞,為了,其后賓語省略。市,買。鞍馬,
泛指馬和馬具。
問木蘭在想什么,問她在思念什么,木蘭說她什么都沒想,什么也沒思念。昨天夜里看見軍中
的文告,可汗大規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
蘭也沒有哥哥,木蘭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代替父親出征。
③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鞫小石八),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
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八)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yan)山胡騎鳴啾(jiu)啾。
(韓〕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旦)早晨。1濺濺〕水流聲。[黑
山〕和下文的“燕山”,都是當時北方的山名。(胡騎〕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西北部民族的稱呼。
(啾啾〕馬叫的聲音。
木蘭到各處集市買了駿馬、鞍麓、轡頭、長鞭等馬具。早晨辭別了爹娘離開,傍晚住在黃河岸
第3頁共27頁
邊,聽不到爹娘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濺濺的流淌聲。早晨從黃河出發,傍晚到達黑山頭,
聽不到爹娘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見燕山腳下胡人的戰馬發出的啾啾聲。
④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S兒(3)氣傳金柝(仇(3),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
歸。
(萬里赴戎機〕遠行萬里,投身戰事。戎機,戰事。(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關
塞山嶺。度,越過。(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古時軍中白天
用來燒飯、夜里用來打更的器具。(鐵衣〕鎧甲,古代軍人穿的護身服裝。
遠行萬里,投身戰事,像飛一樣越過一道道關塞山嶺。北方的寒氣傳遞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
月光射照在鎧甲上。將士們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人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
⑤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兒(Z2,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
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舉行大典的朝堂。(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
策勛,記功。轉,勛位每升一級叫一轉。(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余。〔問所欲〕
問(木蘭)想要什么。(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愿馳千
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馳,趕馬快跑。
回來朝見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木蘭被記最大的功,賞賜很多的財物。可汗問(木蘭)想要
什么,木蘭不愿意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馳騁千里馬,送木蘭回到故鄉。
⑥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zhuGhg);小弟聞姊來,磨刀霍(兒(3)
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八),對鏡
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郭〕外城。(扶將〕扶持。(紅妝〕指女子的艷麗裝束。(霍霍〕磨刀的聲音。(著〕穿。(云
鬢〕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火
伴〕軍中的同伴。當時規定若干士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互相扶持著到外城;阿姐聽說妹妹回來,對著門整理艷麗的裝束;小弟聽
說姐姐回來,磨起刀來宰殺豬羊。回到家中打開我東屋、西屋的門,坐坐我東屋、西屋的床。脫下
我的戰袍,穿上我以前的舊衣裳,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梳理好看的頭發,再貼上好看的花黃。出
屋子去看望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大為吃驚,共事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郎。
⑦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
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第4頁共27頁
雄雌)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臨近。走,跑。
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
辨認。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主旨】這首樂府民歌通過對木蘭替父從軍、沙場征戰和榮歸故里的敘述,塑造了一個果斷勇
敢的巾幗英雄形象,頌揚了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美好品質。
【人物形象】文章塑造了一位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
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不朽的巾幗英雄形象。
【思維導圖】
出4?/,母),代父從軍
勤勞孝順
,出怔瘠的
呈較再敢
「再赴被場
,王哉生活略耳,…機收活流
1小故生活「不超名利
比嗡作結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
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聲開篇,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
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
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
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
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
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
“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
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
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
著金柝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
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征戰多年,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
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
第5頁共27頁
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
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
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裝束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
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
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未被發現的
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
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
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千百年來,木蘭代父
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
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么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嘆息聲、織機聲、蟲鳴聲。
(1)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
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
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唯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
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
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
悶的木蘭女的形象。”(張燕瑾《繁而有味,簡能傳神一一讀〈木蘭辭〉》)
(2)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
未出場聲先聞。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
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么?木蘭啊,木蘭,是什么事
兒讓你如此發愁呢?于是轉入后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也是合情合理的。
(3)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一夜深入靜,四
下闌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
為什么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
第6頁共27頁
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
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
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間。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在民間
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
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
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
可以看作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作敘事人的轉述。
“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前兩句寫將兔子提耳懸空時,雄兔和雌兔外在行為舉
止區別很大,一眼就可以區分;而當兔子一起奔跑時,就難以分辨出性別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
中男女性別特征明顯,而在戰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難了。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
解釋了“火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
將這四句話看作是木蘭對“火伴”的回答。從這四句俏皮風趣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木蘭富有機
趣智慧而又充滿自豪的神杰表情,還有什么能比這四句話更有趣巧妙呢?真是個錦心繡口的木蘭姑
娘!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
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
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3賣油翁(北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今屬江西)
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人)。嘗射于家圃①論,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
(疝)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322之。
(陳康肅公〕即陳堯咨,字嘉謨,謚號康肅,闔州闔中(今屬四川)人,北宋官員。公,對男
子的尊稱。1善射〕擅長射箭。(自矜〕自夸。(圃〕園子。1釋擔〕放下擔子。釋,放下。(睨〕斜
著眼看,這里形容不在意的樣子。〔但微頷之〕只是對他微微點頭(意思是略微表示贊許)。但,只。
頷,點頭。
第7頁共27頁
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世沒有第二個人可與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經有一次,陳堯
咨在自家園子射箭,有個賣油老翁放下擔子站著,斜著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離開。老翁見陳堯咨
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對他微微點頭。
②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他2然日:
“爾安敢輕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
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日:“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無他〕沒有別的(奧妙)。(但手熟爾〕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熟,熟練。爾,同“耳”,
相當于“罷了”。1忿然)氣憤的樣子。然,表示“……的樣子”。〔安)怎么。(輕吾射)輕視我射
箭的本領。輕,輕視。(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以,憑、靠。酌,
舀取,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憑手熟的道理。(覆〕蓋。(徐〕慢慢地。(杓〕同“勺”。1遣之〕
讓他走。遣,打發。
陳堯咨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射箭技藝難道不精湛嗎?”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只
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陳堯咨氣憤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
驗知道射箭是憑手熟的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將一銅錢蓋在葫蘆口,(然后)慢
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蘆,油從銅錢的方孔注入,而銅錢殳有被沾濕。于是老翁說:“我也沒有別
的奧妙,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陳堯咨笑著讓他走了。
【主題解說】(1)本文以賣油翁自錢孔瀝油而錢不濕的這件小事,說明了“熟能生巧”這個普
通的道理。(2)人不可因獲得一點成績便驕傲自滿,要謙虛。
【人物形象】陳堯咨:善射,驕傲自滿,傲慢無禮。賣油翁:勤勞、樸實、沉穩的勞動者形象。
【成語梳理】熟能生巧
命題點:1.熟能生巧2.人物形象
本文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筆記小說集《歸田錄》中記述的一則故事。
第一句“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陳堯咨的出眾才能和
狂傲個性。“康肅”是朝廷根據陳堯咨生前事跡與品德授予他的謚號。作者以“陳康肅公”稱陳堯
咨,一是表達尊敬,二是表明陳堯咨已經去世,“善射”“當世無雙”是對其才能的評價,而“公亦
以此自矜”則直接點明其恃才傲物的個性。據《宋史》記載,陳堯咨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舉
進士第一,曾任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工部郎中等職。“工隸書。善射,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
可見陳堯咨才智過人,文武雙全。陳堯咨為官期間,做過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宋史》也有“堯咨
性剛戾”“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慘急”“嘗以氣凌轉運使樂黃目,黃目不能堪”“須索煩擾,多暴怒”
等記載。《宋史》為元代史官修撰,其中對陳堯咨性格的評價,與《賣油翁》中陳堯咨展現的恃才
傲物、驕矜暴躁的個性是一致的。
第8頁共27頁
之后記述了賣油翁對陳堯咨善射的不以為然,并演示倒油絕活,油穿過銅錢方孔而未沾濕銅錢,
賣油翁以此諷喻因善射而自負的陳堯咨,精湛的技藝無非是反復練習的結果,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這個故事不禁讓我們聯想到成語“熟能生巧”,典故“術業有專攻”,還有俗語“人外有人,天外有
天”“高手在民間”。賣油翁看上去正是一位大隱于市的民間高手,他不僅練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
還十分會講道理,用一個小絕活,一個巧妙的類比,一句深入淺出的話便教心高氣傲的陳堯咨怒氣
頓消,心悅誠服。
本篇故事雖短,但記述簡潔生動,情趣盎然,人物形象鮮明,哲理深入淺出,是學生了解傳統
文化,學習淺易文言文,增強文言語感的經典文言小品文。
賣油翁的大智慧如何體現?
與技藝高超、驕矜暴躁的陳堯咨相比,賣油翁是一個身手不凡、神閑氣定的智者。在這場地位
懸殊的沖突中,賣油翁不動聲色地控制著整個事態的走向。
首先,“睨之”這個斜著眼睛看人的神態,在任何人看來,都含有不屑的意味,必然引起對方
的不快,何況是心高氣傲、性情暴躁的陳堯咨。當陳堯咨“十中八九”,而不是百發百中時,賣油
翁沒有惋惜,反而“但微頷之”,一副原來如此的樣子,這必然激怒陳堯咨前來質問。引發沖突的
主要因素在賣油翁的態度上。
之后,陳堯咨生氣地質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沖突一觸即發之時,賣油翁既沒
有慌張地逃跑,也沒有順勢吹捧,而是不卑不亢地淡然回答:“無他,但手熟爾。”這種語氣態度徹
底激怒了陳堯咨,陳堯咨不由大聲斥責:“爾安敢輕吾射!”沖突升級的重要原因也在賣油翁的語氣
態度上。
面對陳堯咨的憤怒,賣油翁平靜應對:“以我酌油知之。”這顯然是一個早已成竹在胸的回答,
接下來,“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面對陳堯咨
逼人的氣勢,賣油翁演示倒油絕活,心不慌,手不抖,神閑氣穩,一氣呵成,而且順勢再次強調:
“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就是熟能生巧罷了。”至此,對方的心理優勢瞬間土崩瓦解。賣油翁用小絕
活、類比法,一語中的、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大道理,令陳堯咨心服口服,沖突也隨之化解。
課外古詩詞誦讀
竹里館(王維)
作者曾在陜西藍田的輛(w4ng)川居住,有《輛川集》組詩二十首,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館,是輛川別墅二十景之一,應當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王維(約701—761),字摩詰,河
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西)人,祖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唐代詩人、畫家。
第9頁共27頁
獨坐幽篁(人(翁叼)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深林〕這里指“幽篁”。(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來陪
伴我。
(我)獨自閑坐幽深的竹林里,時而彈琴時而長嘯。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里),只有一
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時創作的一首五絕。誦讀時想象一下,詩人在竹林里“獨坐”,“彈
琴“,“長嘯”,內心的淡定與自然的幽靜融合在一起。在這樣一個清凈的世界,沒有塵世的喧囂,
沒有名利的羈絆,精神可以徹底放松。雖然“人不知”,卻有明月相伴,并不感到孤獨。月華如水,
滌蕩胸懷,詩人在與自然對話、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愜意中,充分感悟隱居生活的美好情趣。全詩用
字造語、寫景寫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來,寫出了清幽的氛圍與淡泊的心態,達到“詩中有畫”
的高超境界。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洛城,即洛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玉笛〕笛子的美稱。(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故園〕故
鄉,家鄉。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又
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油然而生呢?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揚的笛聲乘著春風歌落全城。傷離惜別的曲調,勾起詩人無盡的鄉思。
由己及人,想到此時許多聞聽笛聲的游子,又有誰不會被喚起濃濃的思鄉情!讀時設身處地想象那
種思鄉的情景,感受全詩清新流暢、抑楊錯落的韻味。
逢入京使(岑參)
唐天寶八載(749),作者赴任安西節度使幕府書記,這首詩寫于赴任途中。入京使,回京城
長安的使者。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漫漫)路途遙遠的樣子。(龍鐘)沾濕的樣子。[憑〕請求,煩勞。(傳語)捎口信。
第10頁共27頁
離開長安好久了,回頭望去,只覺長路漫漫,雙袖都被沾濕了,而涔涔的淚水還沒有干。騎著
馬在路途中與熟人相逢,沒有紙筆(寫信),就煩勞您替我捎個口信給家人報個平安吧。
詩人在遠處邊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鄉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道止。東望故園,長路漫
漫,親人遠隔。怎能不讓人淚雨滂沱!然而,詩人并沒有過多沉浸在思鄉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
安慰家人。這里不說旅途艱辛,不說回家無期,萬千思念,盡在一聲“傳話”中。這首詩抓住一閃
而過的生活片段,以平實的語言,抒寫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以及思念錄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
雜情感,用語自然而又含蓄凝練。
晚春(韓愈)
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組詩的第三首。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
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英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楊花榆莢無才思〕意思是楊花榆莢不像別的花那樣“百般紅紫”,如同人之“無才思”。楊
花,指柳絮。榆莢,指榆錢,榆樹的果實。才思,才氣、才情。[解〕懂得,知道。
花草樹木得知春天即將結束,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
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這是一首寫暮春的詩。這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花木像是知道春將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
最后的美好時光,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本色。連那些“無才思”的楊花榆英,也都在紛紛飄
落,如雪花般盡情飛舞。在詩人筆下,花草樹木仿佛都有情思,有個性,成了精靈。面對即將離去
的春天,無論是華麗的歌唱,還是樸實的表演,都會令人感動。誦讀時想一想,詩人對“楊花榆莢”
的揶揄,是不是更深層次的贊許呢?這首詩以擬人化的手法,輕靈的語言,從花草樹木的角度寫對
春天的留戀,讀起來饒有趣味。
17短文兩篇
陋室銘(唐?劉禹錫)
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
體。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M)。〃苔痕上階綠,草
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3G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11頁共27頁
(名〕出名,有名。(靈〕神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
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斯,這。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上階
綠,草色入簾青〕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鴻儒〕
博學的人。鴻,大。〔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調素琴〕彈琴。調,調弄。素琴,不加裝飾
的琴。(金經〕指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無絲竹之亂耳〕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絲,指弦
樂器。竹,指管樂器。(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案牘,指官府文書。形,形體、
軀體。(南陽諸葛廬)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西蜀子云亭〕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
四川。子云,即揚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哲學家、文學家。〔何
陋之有〕語出《論語?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簡陋的呢?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顯得神異。這是簡陋
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蔓延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
室內染上青色。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讀書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彈奏
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它好比南陽諸
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草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中心概括】本文通過描述“陋室”內外的情景,充分證明了“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
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寫作特色】①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說理,突出居室主人品德高尚。②運用類比手法,以“山
不在高……有龍則靈”類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說明陋室可借高尚之士散發芬芳;用“南陽
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與古代名賢的居室比美。
命題點:1.安貧樂道/高雅情趣2.托物言志3.類比手法
銘,古代文體名,用于述功紀行或警誡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
短者不足10字,與格言頗相似。本文雖只有81字,卻是銘辭中的長者。“陋室”,簡陋的屋子。這
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期間在當地居住的簡易房子。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
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惟吾德馨”):文章開篇四句,簡潔有力。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
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芬芳馥郁。以類
比的方式開頭,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為后面歌頌陋室埋下了伏筆。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描寫居室環境與日常生活。先以“苔痕”二句
寫“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再以“談笑”四句寫室內生活情趣之高雅,“無絲竹”二句則含有對
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塵絕俗的胸襟。遠離嬉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既像隱士,又
居于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讓我們看到了作者高潔傲
第12頁共27頁
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至“何陋之有”):運用類比手法,連舉三位古人來證明“陋室”不陋。
作者借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屋舍來對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己同道的意
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說明自己也有他們一樣的德操與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
子的話,更具有雄辯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著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
德馨”一句一一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開頭所說的“惟吾德馨”。
愛蓮說(北宋?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
《通書》等。
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修2。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
之出淤(g〃)泥而不染,濯Czhu6)清漣(“42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僅應)玩焉。
(蕃〕多。〔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潺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東晉
詩人。(獨〕只。(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淤泥〕河溝、池塘里積存
的污泥。(染)沾染(污穢)。〔濯清漣而不妖)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灌,洗。漣,水波。
妖,艷麗。[中通外直〕(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蔓不枝〕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
蔓、枝,都是名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香氣遠聞更加清芬。(亭亭凈植〕潔凈地挺立。亭亭,
聳立的樣子。植,豎立。(褻玩〕靠近賞玩。褻,親近而不莊重。(焉〕語氣詞。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
歡牡丹。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
妖艷;(它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它筆直潔
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段層精解】是對蓮高潔的形象鋪排描繪。
②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卬),菊之愛,陶
后鮮(X汾人)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隱逸〕隱居避世。這里是說菊花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噫〕嘆詞,表示感慨。(鮮〕少。(同
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宜乎眾矣〕應當人很多了。宜,應當。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
第13頁共27頁
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
的人了!
【段層精解】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品性進行了比較和品評。揭示了蓮的喻義,并以蓮自況,抒
發了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
【結構圖示】
[生長環境
蓮體態、香氣君子一托物言志
愛不慕名利
清高、風度
潔身自好
菊一隱逸者一逃避現實一正襯
牡丹一富貴者一追名逐利一反村
【中心概括】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
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表達了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
棄。
【寫作特色】(1)以花喻人、托物言志。(2)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突出中心,加深立意。
以“牡丹之愛”“菊之愛”襯托“蓮之愛”,來突出“蓮之愛”者的境界之高。(3)以散句為主,句
式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富于變化。
【古為今用讀寫素材】一個人如果自制力強,不受環境影響,就能夠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
之,如果自制力弱,就會“近墨者黑”。
命題點:1.君子品性/形象2.托物言志、象征3.襯托手法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
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作者周敦頤是北宋
哲學家,人品高尚,胸懷灑落。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星子縣,“軍”是宋代行政區的名稱)地
方行政長官時,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托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文章。
本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從而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
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對蓮高潔的形象鋪排描
繪,后一部分則揭示了蓮的喻義,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
作者開篇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這是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菊之愛”“牡丹之愛”
“蓮之愛”張本,是人題的準備。接下來人題,先以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二事做烘托,然后用
“予獨愛蓮”,一語道出自己心意。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的心杰,與陶淵明獨自避世和眾人皆羨富
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的區別的。接下來說到蓮的種種可貴之處。從“蓮之出淤
泥而不染”至“亭亭凈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突出了蓮的潔凈、單純、
雅致,語言精練而一氣呵成。最后一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高度概括了蓮的氣質與品格。
第14頁共27頁
第二部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品性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三種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蓮花近于
菊,卻不像菊那樣逃避現實,更不像牡丹,以富貴媚人,從俗從眾。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
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君子。到篇末,作者進而對“愛”做出評價:“噫!菊之
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里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
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
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即愛君子之德一一這是本文的主旨。
關于類比與襯托
“類比”是同類事物或有同種性質的事物之間的比較。如《陋室銘》開頭“山不在高,有仙則
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類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發芬芳;結
尾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與古代名賢的居室比美。
“襯托”是用某一種事物來襯托另一種事物。用來襯托的兩種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類比則沒
有)。襯托的運用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有時可以區分為正襯、反襯,有時則無法區分。《愛蓮說》中,
以“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應屬于反襯,但“菊之愛”究竟屬于何種襯托,就很難說清。“菊
之愛”有兩重含義:一是做一個避世的隱士;二是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貧賤,
不汲汲于富貴”。從前一重意義來看,本文作者與之相反,他不贊成避世,而主張人世;從后一重
意義來看,則“菊之愛”與“蓮之愛”亦似有相同之處。據此,我們不妨說作者以菊來烘托的本意
也許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塵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則境界更高。至于這究竟
是正襯還是反襯,大可不必去管它。
21古代詩歌五首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幽州臺,即薊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陳子昂(661
—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沙前八0)然而涕(6)下!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愴然〕悲傷的樣子。(涕)眼淚。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巨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空、大地的遼闊蒼茫,獨自悲傷地流
下眼淚。(譯文為參考)
【主旨】詩人登樓遠眺,俯仰古今,感慨無限,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思維導圖】
第15頁共27頁
俯仰古今<:>,時皤長)
懷
ft壯
富
才
志
州
不
難
臺
遇
酬
歌?天、悠悠
登高遠眺〈地/(空間廣大)
這首詩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當時,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陳子昂任右
拾遺參謀軍事。武攸宜缺乏將略,軍事失利,陳子昂屢次進言,不僅不被采納,還被貶為軍曹。在
極度苦悶憂憤的情況下,陳子昂登上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建的幽州臺,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詩人登上幽州臺,俯仰古今。“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像燕昭王那樣的前代賢君已成為歷
史,后世自當有明君賢士的風云際會,卻無緣相見。詩人壯志難酬,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惆悵和
孤寂躍然紙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與人之煢煢“獨”影,互為映照,
詩人把個人的存在置于廣漠的宇宙空間下來表現,襯托出人的孤單渺小。可見,面對茫茫的天宇和
原野,詩人“愴然而涕下“,思緒進一步拓展,由個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無窮
而人生有限。正是這種思考,贏得后人廣泛的共鳴。
望岳(唐?杜甫)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游,故有此作。
岱宗夫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關于財務人員個人工作報告(3篇)
- 工作績效提升計劃3篇
- 外貿采購合同的包裝要求3篇
- 全年采購合作確立3篇
- 辦公室秘書工作總結(17篇)
- 2025年土建監理員年終工作總結(19篇)
- 2024年齊齊哈爾訥河市發展和改革局所屬事業單位選調工作人員考試真題
- 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動教育方案范文(4篇)
- 煤炭批發市場渠道拓展與管理考核試卷
- 湖北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博士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培訓行業用戶思維分析
- 星巴克消費者數據分析報告
- 實時數據采集系統方案
- PMC-651T配電變壓器保護測控裝置使用說明書V1.2
- 中國紅色革命故事英文版文章
- 《體育保健學》課件-第三章 運動性病癥
- 雷雨話劇第四幕雷雨第四幕劇本范文1
- 辦公設備維保服務投標方案
- 服裝終端店鋪淡旺場管理課件
- PQR-按ASME要求填寫的焊接工藝評定報告
- 醫院中央空調維保合同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