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791-2024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_第1頁
DB11∕T791-2024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_第2頁
DB11∕T791-2024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_第3頁
DB11∕T791-2024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_第4頁
DB11∕T791-2024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Specifications2024-12-25發布2025-04-01實施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體要求 15設施安裝和管線敷設 16系統設置 2 7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11/T791—2011《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與DB11/T791-2011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修訂了“文物建筑”的定義,調整了術語(見第3章);——刪除了設計相關條款(見2011年版第4.1、4.2、4.4、5.1.7、6.1、6.3、6.4、6.5.1、6.7、8.2.6、9.1、9.2.1、9.2.4、10.2、11.1、11.4、11.5、11.6、11.7、11.8、11.9條、附錄——刪除了探火管式滅火裝置、消防水幕等不能在文物建筑中廣泛應用的消防設施的設置要求——修改了電氣線路選型和敷設要求(見第5.6、5.7、5.8、6.1.7條);——修改了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池、消防設備用房的設置要求(見第6.1.1、6.1.3、6.1.4、——修改了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的設置要求(見第6.9條);——增加了消防設施應結合文物保護要求和現場條件進行設置的要求(見第4.4條);——增加了消防設施安裝應與文物保護工程協調實施的要求(見第4.5條);——增加了火災報警設備應根據線路長度進行設置的要求(見第6.2.2條);——增加了探測區域、報警區域的劃分要求(見第6.2.3條);——增加了采用消防水帶接力滅火的相關要求(見第6.4.3、6.5.4、6.5.5條);——增加了室外消火栓配套消防器材、消防器材箱的配置要求及消防標識的設置要求(見第6.5.3、6.5.6條);——增加了滅火器的設置要求(見第6.7.4、6.7.5、6.7.6條);——增加了移動式高壓噴霧滅火裝置的設置要求(見第6.8條);——增加了參考文獻。本文件由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消防救援局共同歸口。本文件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消防救援局共同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消防救援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文物工程質量監督站、故宮博物院、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市文物建筑保護設計所、天安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豪杰、李云浩、韓瞳、楊欣、劉昊、沈金波、賈健、盧東民、謝增洋、吳殿輝、安衛華、申靜、張克貴、肖東、黎冬青、李鎮岐、安日新、尤建軍、周碩、王建維、張浩、郭明宇、呂忠霖、歐陽蘇勇、李月。本文件于2011年首次發布,2024年為第一次修訂。1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規范本文件規定了文物建筑消防設施設置的總體要求以及設施安裝和管線敷設、系統設置的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北京市行政區域內文物建筑消防設施的設置。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31247電纜及光纜燃燒性能分級GB50974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被公布或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筑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史料價值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4總體要求4.1消防設施應按照對文物建筑“最小干預”的原則進行設置,并具有可逆性,避免破壞文物建筑本體。4.2消防設施設置應保證消防功能的實現并兼顧文物風貌保護。4.3宜利用、改造和升級已有的消防設施,并在原有位置和路由上進行安裝敷設,實施范圍內廢棄的消防設施應拆除,并對拆除部位進行修復。4.4消防設施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結合文物建筑現場條件進行設置,滿足設計要求。4.5消防設施的安裝宜與文物保護工程協調實施。4.6消防設施在室外設置時,應選用專用設備或采取防水、防塵措施。5設施安裝和管線敷設5.1消防設施和管線在文物建筑內部設置時,宜采用明裝明敷工藝。5.2不應在原有彩畫、壁畫、雕刻、題名、題記以及室內外各類裝修、裝飾等文物本體上設置消防設施和敷設管線。其他部位宜采用箍、戧、卡等形式進行固定,并采取保護措施。25.3不應在墀頭、干擺、絲縫、清水墻面及琉璃墻面或梁、檁、柱、枋、框等構件上釘釘、鉆眼、打洞。5.4消防設施設置需增加支撐結構時,支撐結構不應接觸文物本體。5.5配電箱(柜)及開關宜安裝在文物建筑外部便于檢修操作的部位,周圍不應有障礙物和遮擋物。5.6電氣線路在室內敷設時,應穿金屬導管、可撓(金屬)電氣導管或采用封閉式金屬槽盒保護。礦物絕緣類不燃性電纜可直接明敷。5.7電氣線路在室外敷設時,不應采用架空線的方式,應穿管保護或采用封閉式金屬槽盒保護。5.8金屬導管、可撓(金屬)電氣導管或封閉式金屬槽盒應采取防火保護措施和做防腐處理,涂刷顏色應與敷設部位文物風貌相協調。5.9金屬導管、可撓(金屬)電氣導管或金屬槽盒等金屬結構應采取防雷、接地、等電位連接等措施。5.10室內明配管線應橫平豎直、排列整齊。在距終端、彎頭中點、接線盒或過路盒、電氣器具等邊緣150mm~500mm范圍內應設有固定管卡。5.11當線管明敷于墻、木梁、木檐上時,應選擇箍、卡等配件固定。線管數量及質量較大時,宜用支架固定。5.12明敷配管的連接應采用管套連接,管徑無法套絲時,應采用專用管接頭連接。明配管與配電箱連接時,線管端頭應套絲,用鎖緊螺母連接固定。5.13管線具備在墻內暗配條件時,應在墻體砌筑時敷設管線及配電箱、開關盒、插座盒5.14開槽敷設時,應在抹灰工藝之前進行。5.15明暗管的過渡連接,可通過暗配接線盒與明配接線盒重疊安裝。5.16室內暗配管線宜沿最近線路敷設,由室外到室內宜選擇由建筑的基礎之下進入,不應損傷其它設備及建筑基礎。5.17室外管線進入室內地面時宜利用舊管線路進入,采用小口徑頂管作業。5.18管線埋地敷設時,應敷設在夯實的基礎土層上,并采取固定措施,其中水管應敷設在冰凍線以下。6系統設置6.1一般規定6.1.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主機宜與視頻監控系統主機設置在同一監控室內,并實現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與視頻監控系統融合聯動功能。6.1.2消防水源的設置宜符合下列規定:a)未設置消防水池且市政給水符合消防供水條件時,優先采用市政給水作為消防水3b)文物建筑周圍具備設置高位消防水池的場地條件且高差滿足消防供水壓力要求時,宜設置高位消防水池作為消防水源;c)宜利用天然水源、水景等作為備用消防水源。6.1.3新建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柴油發電機房應符合下列規定:a)設置位置的場地面積、土質情況等符合設計要求,并具備施工條件;b)設置位置與文物保持安全距離,地下錨桿等構件不影響文物基礎。6.1.4新建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柴油發電機房宜地下設置。地下設置時,取水口、檢修口、出入口等應采取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和雨水倒灌的措施。6.1.5消防水泵房應設置采暖、除濕、通風和排水設施。6.1.6文物建筑內設置生活給水系統的,宜利用生活給水系統管網設置消防軟管卷盤。6.1.7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供電線路、消防聯動控制線路應采用阻燃耐火銅芯電線電纜,報警總線、消防應急廣播和消防專用電話等傳輸線路應采用阻燃或阻燃耐火電線電纜。電線電纜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1級,且符合GB31247的相關規定。6.1.8消防設備和電氣管線應與防雷設施保持安全距離。6.1.9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宜采用有線通信方式。文物建筑內確不具備線路敷設條件時,火災報警設備可采用無線通信方式,聯動控制模塊仍應采用有線通信方式。6.2火災自動報警系統6.2.1火災報警控制器每一總線回路連接設備的總數不宜超過200點,且應留有不少于額定容量10%的余量。6.2.2每一總線回路布設長度超過單臺火災報警控制器允許最大值時,應增加設置中繼器或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6.2.3火災報警設備應根據探測區域和報警區域進行設置。探測區域和報警區域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規定:a)探測區域按獨立房(套)間進行劃分;b)房間被構件、隔斷等分隔,構件、隔斷等的頂部至頂棚、梁的距離小于房間凈高的5%時,單獨劃分探測區域;c)房間被頂部懸掛的裝飾物等分隔,裝飾物等的高度超過0.5米、長度超過2米時,單獨劃分探測區域;d)有電氣線路和設備的悶頂、夾層和地板下單獨劃分探測區域;e)報警區域根據消防管理責任分區、平面布局和樓層等進行劃分。6.2.4文物建筑火災探測器的設置場所應符合下列條件:a)發生火災初期,能產生大量的煙或熱,或能產生火焰輻射;b)為封閉場所,溫濕度、氣流流速、空氣潔凈度等空氣環境參數符合火災探測條件;c)系統報警后能夠及時進行現場確認。6.2.5文物建筑室內高度大于12m的空間場所,應選擇線型光束感煙火災探測器、圖像型感煙火災探測器等適合的火災探測器。6.2.6火災探測器應設置在建筑內頂部或有利于火災探測的位置。6.2.7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設置宜符合下列規定:a)每個報警區域不少于一個;b)建筑的任何位置到最鄰近的一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步行距離不大于30m;c)設置在出入口處明顯和便于操作的部位。6.2.8日常沒有人員活動的場所,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設置數量可適當減少。46.29消防水泵房、變配電室、發電機房、值班室、微型消防站和文物建筑群的重點部位應設置消防專用電話分機。6.210設有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或消火栓按鈕的部位宜設置電話插孔,并宜選擇帶有電話插孔的手動火災報警按鈕。6.211消防應急廣播宜利用安防系統、專用廣播系統的揚聲器。6.212文物建筑內不具備揚聲器的設置條件時,可在建筑外部設置。6.213消防應急廣播饋線電壓宜采用24V安全電壓。6.214揚聲器、火災警報器和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等設備室外設置時,宜成組設置在合用立桿上,立桿外觀與文物風貌相協調。6.3電氣火災監控系統6.3.1設置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時,不應對原供電回路有任何改動。6.3.2電氣火災監控系統不宜設置自動切斷電源的功能。6.33當設置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時,被監控配電系統的中性線(N線)與接地線(PE線)應分開設置。6.34剩余電流式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宜設置在第一級配電柜(箱)的出線端。在供電線路泄漏電流大于300mA時,宜在其下一級配電柜(箱)設置。6.35選擇剩余電流式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時,應計及供電系統自然漏流的影響,在確保探測靈敏度的基礎上選擇參數合適的探測器。6.3.6測溫式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應設置在電纜接頭、端子、重點發熱部件等部位。6.37保護對象為1000V及以下的配電線路,測溫式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應采用接觸式布6.4消防給水系統6.41當采用臨時高壓消防給水系統時,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宜設置在便于消防車停靠的位置。6.42消防水泵及消防水泵控制柜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a)應能手動啟停和自動啟動;b)消防水泵組的吸水管不應少于2條;c)接到啟泵信號到水泵正常運轉的自動啟動時間不應大于2min;d)消防水泵的出水流量與壓力應能滿足最不利點的消防用水流量與壓力。6.4.3文物建筑附近不具備消火栓設置條件,需要采用消防水帶接力供水方式進行滅火時,消防水泵的型號參數和管網設置應能滿足消火栓栓口動壓力和消防水槍充實水柱的設計要求。6.4.4向環狀管網輸水的進水管不應少于2條,當其中1條發生故障時,其余進水管應能滿足消防用水總量的供給要求。6.4.5消防給水管網宜設置成環狀。6.4.6消防給水管道不應穿越文物建筑基礎。6.47環狀管道應用閥門分成若干獨立段,每段內消火栓數量不宜超過5個。6.48消防給水管道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a)直徑不小于DN100;b)避讓文物建筑基礎;c)管道選型和敷設方式符合GB50974的規定。5DR1/T791—20246.5消火栓6.5.1室外消火栓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a)采用地下式;b)應有DN100和DN65的栓口各一個,直接用于撲救室外火災而非用于消防車取水時,可選用兩個DN65的消火栓;c)結合消防用水量和消火栓保護間距、撲救面和主要出入口進行設置;d)距離文物建筑外墻、外墻邊緣或頭層排檐垂直投影邊線不小于5m6.5.2室外消火栓井和閥門井應采取防凍措施。6.5.3室外消火栓配套消防器材和消防器材箱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a)包含消防水槍、消防水帶、消火栓鑰匙、井蓋鉤子等必要的工具;b)設置在室外消火栓附近便于取用的位置;c)避免固定在文物建筑上。6.5.4需進行水帶接力的消火栓,其配備的消防水帶的數量、規格和型號應滿足接力要6.5.5采用水帶接力供水方式時,單條消防水帶長度不宜超過25m,接力消防水帶的數量不宜超過3條。6.5.6消火栓、消防器材箱標識的設置應與文物風貌相協調。6.5.7采用常高壓給水系統和臨時高壓給水系統時,應在系統最不利點的消火栓處設置壓6.6消防炮6.6.1消防炮及消防炮平臺應隱蔽設置,并與文物風貌相協調。6.6.2消防炮及消防炮平臺的結構強度應滿足消防炮噴射反作用力和正常使用的要求。6.7滅火器6.7.1文物建筑選配滅火器應分析滅火劑的化學性質,選擇與受保護文物建筑及文物相適應的滅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