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5屆上海市虹口區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一、早期國家(24分)1.小明發現新版初一教材中,出現了“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發現,表明了早期國家的出現”這一結論,但并沒有出現在現行的高中教材中,他決定一探究竟。問題一:什么是國家?問題二:良渚和陶寺考古發現了什么?考古發掘的陶寺古城和良渚古城各有特點,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問題三:什么是早期國家?材料一國家……在一切典型的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并且在一切場合在本質上都是鎮壓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機器。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材料二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15頁(1)約公元前2900年,西亞某個區域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這個區域是()A.波斯地區 B.阿拉伯地區 C.蘇美爾地區 D.雅利安地區(2)古埃及法老的墓葬從最初的簡單墓穴到復雜的金字塔結構的轉變反映了()A.審美觀念變化 B.來世信仰 C.從酋國走向邦國D.用于天文觀察和祭祀 E.教育子民的載體 F.王權的至高無上(3)西亞兩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孕育出文明的重要條件之一是()A.商業發達 B.手工業發達 C.灌溉農業發達 D.畜牧業發達(4)根據考古發現,陶寺文明的主要農作物是粟,而良渚文明有兩處大規模稻谷遺存。根據上述信息判斷他們的地理位置,并在圖中上標出。A陶寺B良渚(5)觀察上述圖片兩個古城在功能分區和空間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是()A.三重城市空間結構 B.功能劃分受宗教因素影響C.城市的輪廓都是方形 D.都有宮殿區、倉儲區、手工業區、墓葬區(6)在良渚古城遺址中,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包含了目前發現最大的刻有統一紋徽的玉琮和玉鉞,其位置位于成排墓葬的中間。而在卞家山墓地,完全沒有成型玉器出現。這表明()A.社會階層分化 B.階級矛盾尖銳 C.唯我獨尊的觀念出現 D.風俗世俗化(7)在陶寺古城中有觀象臺的遺址,推測其功能是()A.治禮、作樂 B.預防洪水 C.祭天、授時 D.森林防火防沙(8)根據問題一、問題二、問題三的材料,概括早期國家的內涵。【答案】(1)C(2)BF(3)C(4)①A②B(5)D(6)A(7)C(8)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國家);出現統治階級(王權至高無上);城市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區域性統一信仰(宗教祭祀)【解析】【小問1】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約公元前2900年(西亞)。結合所學知識,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C項正確;波斯地區,特別是現今伊朗所在的區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文明,排除A項;阿拉伯地區包括西亞和北非,在約公元前2900年沒有出現城市國家,排除B項;雅利安地區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持續到公元前500年逐漸從游牧生活過渡到定居農業,并形成了許多小的城市國家和部落聯盟,排除D項。故選C項。【小問2】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古代(埃及)。據所學知識,古埃及有著豐富多彩的神話、法老被視為神,法老掌握著政治、軍事、經濟等最重要的權力,說明法老的墓葬從最初的簡單墓穴到復雜的金字塔結構的轉變反映了來世信仰和王權的至高無上,B、F兩項正確;埃及墓穴到金字塔結構的轉變不是審美觀念的變化,排除A項;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排除C項;金字塔不是用于天文觀察和祭祀,排除C項;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不是教育子民的載體,排除E項。故選BF項。【小問3】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兩河流域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尼羅河流域有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印度河流域和恒河雨水豐沛,可得出灌溉農業發達,C項正確;古代文明的產生于大河流域與農業發展有關,商業發達不是孕育文明的重要條件,排除A項;農業發展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條件,排除B項;畜牧業是伴隨著農業發展的產生而產生的,不是古代文明產生的重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小問4】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陶寺文明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可得出①陶寺遺址位于黃河流域,A項正確;據材料“良渚文明有兩處大規模稻谷遺存”,可得出良渚文明位于②長江流域,B項正確。【小問5】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圖片可知都有宮殿區、倉儲區、手工業區、墓葬區,D項正確;良渚古城展現的是宮殿區、手工業區、貴族區,無法判斷出是三重城市空間結構,排除A項;圖片顯示有宮殿區、貴族區、倉儲區,顯然階級分化明顯,未涉及受宗教因素影響,排除B項;良渚文化遺址顯示橢圓形輪廓,不是方形,排除C項。故選D項。【小問6】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在良渚古城遺址中,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包含了目前發現最大的刻有統一紋徽的玉琮和玉鉞”“在卞家山墓地,完全沒有成型玉器出現”,可得出玉器出土的多少說明階級差別出現,A項正確;材料雖通過出土的玉器多少可以說明出現階級分化,但提到階級矛盾尖銳,排除B項;材料通過玉器的出土多少表明階級分化明顯,為體現唯我獨尊的觀念,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風俗方面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小問7】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在中國古代,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了歷法,可得出授時的功能,古代中國觀象臺,還是占卜,祭祀的場所,可得出祭天的功能,C項正確;觀象臺不是作樂的場所,排除A項;觀象臺是觀測天象的場所,無法起到預防洪水的作用,排除B項;觀象臺無法預防森林火災、沙災,排除D項。故選C項。【小問8】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一“國家……在一切典型的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并且在一切場合在本質上都是鎮壓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機器”“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可得出出現統治階級(王權至高無上);據材料二“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可得出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國家);據材料二“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可得出城市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結合所學知識,區域內形成統一信仰(宗教祭祀)是國家形成的重要內涵。二、乞丐之惑(27分)2.小趙非常好奇于電影中出現的“奉旨乞食”一幕,帶著這份疑惑他查詢了大量有關乞丐的資料。材料一清代政府發給乞丐行乞所用的腰牌(摘自(清)王鳳生《平湖保甲事宜》)通過探究,小趙對乞丐有了一定的認知。然而乞丐作為編戶齊民以外的龐大群體,中國歷代政府又是如何應對?小趙通過進一步研究制作了一份簡表。材料二南北朝(577年)詔給病殘孤老不能自存者以衣食。唐代(734年)詔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養,官以本錢收利給之。宋代京師舊置東、西福田院收容老、疾、孤、窮、丐者,給錢、粟者24人。后又增設南、北福田院,收容300人。元代(1271年)令各路設眾濟院,撥給不能自存之人糧食及柴薪。明代(1457年)詔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提供餐食、醫療和安葬服務。(1527年)令京城官員于各地方甄別街頭乞討流浪人員后送養濟院。清代造乞丐牌冊,發腰牌。各地設立棲流所集中安置流丐,甄別流浪人員。政府促使民間慈善組織逐步官營化。(1902年)出現貧民習藝所。民國頒布法規褒獎慈善組織;(1943年)頒布《社會救濟法》,針對老幼病殘孕等不同弱勢群體設計教養、習藝等不同救濟設施。——整理自曲彥斌《中國乞丐史》等小趙在閱讀《李爾王》時,發現這部莎士比亞于1606年創作的作品中的乞丐形象與許多流浪漢文學截然不同。原本屬于貴族一列的李爾王、伯爵葛羅斯特等在他的筆下都成為了流浪乞丐,其中肯特伯爵甚至在流放前曾被處以枷刑。材料三流浪漢若被發現乞討或者有什么不軌行為的話,會被捕并受到枷刑。——1601年《濟貧法》(1)該腰牌正反面記錄了哪些信息?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政府發放乞丐腰牌的目的。(2)根據材料二,說明中國不同時期政府應對乞丐群體的方式有何變化?(3)小趙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西方對待乞丐群體的態度方式與古代中國一度有著天壤之別。古羅馬法諺中提到“流浪的百姓比亂竄的野獸更壞”,而英國在1349年制定的《勞工法》強調“任何人不得憐憫或施舍拒絕勞動的乞丐,否則將受到監禁的懲罰。”根據所學推測當時英國對乞丐持該態度的原因是()A.工業革命影響 B.羅馬法條文影響 C.基督教倫理教化影響 D.資產階級革命影響(4)結合材料三,分析《李爾王》對于研究17世紀初乞丐問題史料價值。(5)結合上述材料,提煉研究乞丐問題可以關注的角度。【答案】(1)信息:腰牌的一面記錄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征等基本信息,另一面則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過程中注意防范外來人員。目的:加強對乞丐群體的管理與控制。(2)水平一:籠統概括出不同時期的政府應對乞丐群體既有救濟也有控制,并且在救濟方式、救濟范圍和內容存在變化。如:救濟方式從頒布圣旨到成立機構,救濟范圍逐步擴大,救濟內容逐步豐富等。水平二:能概括出歷代政府應對乞丐群體從單一救濟到救濟控制并用的變化,并能準確抽象概括出具體方式的多重變化。如:救濟方式從體現皇恩的臨時賞賜到成為國家定制;救濟范圍不斷擴大,從京城到地方,救濟人數顯著增長;救濟內容從賞賜衣食擴大到醫治病人、安葬死者再發展到教授謀生技能;救濟觀念從傳統消極之慈善觀念轉變為國家積極的行政責任,逐步納入到社會福利制度中,國家對救濟的管控加強,嚴格審查救濟人員,更好的控制與管理乞丐群體。(3)BC(4)水平一:肯定《李爾王》作為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從李爾王等人的流浪乞丐經歷反映了作者對該問題的認識,并且結合1601年頒布的《濟貧法》可以看出作者對當時濟貧法部分措施的態度。水平二:在水平一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身份和劇中乞丐經歷身份(原本的中上層階級/貴族失去財產變成乞丐),結合《李爾王》文學作品反映了作者的認識,即對于乞丐的描述存在片面性,不足以代表當時社會的普遍乞丐問題現象,需要結合官方檔案進一步理清。(5)不同國家管理治安的角度、社會保障視角、乞丐生活、乞丐來源身份等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清代時期(中國)。信息:據材料“腰牌,乞丐某,某坊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腰牌的記錄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征等基本信息;據材料“縣正堂諭土丐知悉,凡爾一類,奸匪易混,今各給腰牌隨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腰牌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過程中注意防范外來人員。目的:據材料可知,腰牌記錄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征等;同時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過程中注意防范外來人員,其目的是加強對乞丐群體的管理與控制。【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國)。變化:據材料“南北朝‘詔給’;唐代‘(734年)詔京城乞兒’;……元代‘(1271年)令各路設眾濟院’;明代‘(1457年)詔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民國‘(1943年)頒布《社會救濟法》,針對老幼病殘孕等不同弱勢群體設計教養、習藝等不同救濟設施’”可知,材料體現的是自南北朝到民國時期,救濟方式從體現皇恩的臨時賞賜到成為國家定制;據材料“‘(734年)詔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養’;‘(1271年)令各路設眾濟院,撥給不能自存之人糧食及柴薪’”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救濟范圍不斷擴大,從京城到地方,救濟人數顯著增長;據材料“‘詔給’病殘孤老不能自存者以衣食;……(1457年)詔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提供餐食、醫療和安葬服務……頒布法規褒獎慈善組織;(1943年)頒布《社會救濟法》,針對老幼病殘孕等不同弱勢群體設計教養、習藝等不同救濟設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救濟內容從賞賜衣食擴大到醫治病人、安葬死者再發展到教授謀生技能;救濟觀念從傳統消極之慈善觀念轉變為國家積極的行政責任,逐步納入到社會福利制度中,國家對救濟的管控加強,嚴格審查救濟人員,更好的控制與管理乞丐群體。【小問3】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上古時期和中古時期(歐洲)。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羅馬法諺中提到“流浪的百姓比亂竄的野獸更壞”,而法律已經將乞丐視為罪犯一樣處罰,B項正確;據材料“英國在1349年制定的《勞工法》強調“任何人不得憐憫或施舍拒絕勞動的乞丐,否則將受到監禁的懲罰”并結合所學可知,基督教倫理認為貧窮并非原罪,反而通過施舍和憐憫可以獲得福音的回報;而1349年頒布《勞工法》反其道而行之,該法強調任何人不得憐憫或施舍拒絕勞動的乞丐,否則將受到監禁的懲罰,這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值鼠疫肆虐,居民死亡過半,勞動力極端缺乏,該法頒布的目的是加強鎮壓和剝削勞動人民,限制雇傭勞動者為尋找較高工資自由流動,阻止繼續解放農奴,反映了基督教倫理教化的內容,C項正確;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時間,資產階級尚未產生,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C項。【小問4】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史料價值:據材料“發現這部莎士比亞于1606年創作的作品中的乞丐形象與許多流浪漢文學截然不同。原本屬于貴族一列的李爾王、伯爵葛羅斯特等在他的筆下都成為了流浪乞丐,其中肯特伯爵甚至在流放前曾被處以枷刑”及材料“流浪漢若被發現乞討或者有什么不軌行為的話,會被捕并受到枷刑”可知,材料對于乞丐的描述存在片面性,不足以代表當時社會的普遍乞丐問題,需要結合檔案進一步理清。【小問5】本題是開放創新題。時空是當代世界。角度:由材料一可知,清朝時期通過“腰牌”的方式加強對乞丐群體的管理與控制;材料二體現自南北朝到民國時期對乞丐既有救濟也有控制,并且在救濟方式、救濟范圍和救濟內容等方面存在變化;材料三體現近代英國對乞丐人身的處置及流放;古羅馬法對乞丐的“蔑視”,這些都說明“不同國家”對乞丐的關注角度不同,因此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乞丐問題會影響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因此各個國家都應該對乞丐引起關注,對流浪者給予更多的關愛,深受每個國家甚至公民的責任等。三、革命精神(24分)3.人的革命精神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生成和發展,被一代一代人繼承和發揚。(1)將以下革命精神填入其出現的黨的不同階段A長征精神B抗美援朝精神C特區精神D延安精神E紅船精神F西柏坡精神G兩彈一星精神H蘇區精神I載人航天精神歷史背景革命精神中共一大召開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改革開放時期(2)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呈現了建立的時間歷程是()A.一百年 B.五十年 C.一百一十年 D.九十年(3)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其理論核心是()A.以階級斗爭為主 B.以人民為中心 C.以經濟發展為重 D.一切行動聽指揮(4)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革命精神在實踐中傳承與創新。新時代革命精神的生動體現是()A.雷鋒精神 B.抗洪精神 C.焦裕祿精神 D.抗疫精神【答案】(1)歷史背景革命精神中共一大召開時期E土地革命時期AH抗日戰爭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F社會主義革命時期B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G改革開放時期CI(2)A(3)B(4)D【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召開時期,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革命精神是E紅船精神。土地革命時期,是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長征精神;是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革命精神是A長征精神和H蘇區精神。抗日戰爭時期,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革命精神是D延安精神。解放戰爭時期,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徹底革命精神,體現了頭腦清醒、目光遠大的勝利者圖強自律的西柏坡精神,革命精神是F西柏坡精神。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抗美援朝精神,革命精神是B抗美援朝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革命精神是G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時期,是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特區精神;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革命精神是C特區精神和I載人航天精神。【小問2】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精神產生于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成立,發展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中國,期間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一百年前,的先驅們創建了,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但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的精神之源,A項正確;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呈現了中國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五十年歷程只到1965年,材料中還涉及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排除B項;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呈現了中國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一百一十年到2031年屬于史實錯誤,排除C項;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呈現了中國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九十年歷程只到2011年,不足以完整概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歷史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小問3】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其理論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我黨一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B項正確;以階級斗爭為主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與題干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設問不符,排除A項;以經濟發展為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工作重心,在近代的中國面臨著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并沒有以經濟發展為重,排除C項;一切行動聽指揮是黨對于人民軍隊建設的要求,表述片面,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小問4】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革命精神在實踐中傳承與創新,新時代革命精神的生動體現是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D項正確;雷鋒精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現的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抗洪精神是在1998年夏天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精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焦裕祿精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四、中法交往史(25分)4.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兩國文明交流源遠流長,為世界文明交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材料一有一個開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純潔的道德來團結全體人民。……孔子只是以道德諄諄告誡人,而不宣揚什么奧義。世界上曾有過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時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時代。——節選自伏爾泰《風俗論》材料二歐洲今日政治之進化,其動力全在十八世紀之末……法之孟德斯鳩、盧梭其最著也……聊為吾中國政治進化之前驅云耳。——摘自《清議報》(1901年)材料三中法交往大事年表(部分)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數位耶穌會士數學家至中國,并派遣第一艘法國商船抵達廣州。此后逐漸掀起一股“中國熱”。1840年后法國開始入侵中國。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1917-1920國內各雜志刊登旅法華工近況;全國各地紛紛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1946年法國入侵越南,遭到中國強烈反對。1950-1954法國因美國反對,未承認新中國。中法雙方在日內瓦會議后有了首次見面。1964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試圖建立以法國為中心的“大歐洲聯合”,并保持其在第三世界的影響。之后推動中法建交,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80年代后兩國開展了在核能、貿易、交通運輸、氣候變化等各方面的全面伙伴關系。中國戲劇在法國上映,法語音樂劇等也登上了中國熒幕。2024年中法將聯合開展巴黎圣母院與秦始皇帝陵木質遺存和土遺址保護研究。(1)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分析造成中法兩國在思想文化領域交流互鑒的原因,并用史實說明。(2)根據材料和所學,分析導致20世紀50-60年代中法關系變化的原因有哪些?(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談談你對中法兩國交流交往史的看法。【答案】(1)中法兩國之間在思想文化領域交流借鑒都為了自身的發展。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以儒家思想文化為武器,通過塑造中國開明君主的形象抨擊當時法國的君主專制和天主教會壟斷。20世紀隨著中國民族危機加重,仁人志士看到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帶來的民主自由,故開始學習法國的啟蒙思想,以此推動中國政治改革。(2)美蘇冷戰時期,雙方處于不同的陣營;法國追隨美國;中國倒向蘇聯;中法制度、意識形態的不同。而隨著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中蘇關系破裂,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推動了中法關系從敵對走向友好建交。(3)能夠從歷史變遷、世界形勢和國家地位的變化等角度來分析中法兩國的交流交往。參考論點:中法關系源遠流長,歷經歲月的洗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多樣的特點。從早期的貿易往來,到近代的曲折發展,再到現代的全方位合作,中法關系始終在交流與碰撞中前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雙方都能從彼此的交流與合作中受益,共同推動著兩國關系向更加緊密、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評論解說題。時空是世界近代史(中法兩國)。原因:據材料“世界上曾有過最幸福、最可敬的時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時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伏爾泰推崇孔子時代的中國,推崇中國開明君主統治,其目的是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據材料“摘自《清議報》(1901年)”可知,20世紀初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推行新政,借啟蒙思想推動中國政治近代化。說明: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中法兩國之間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借鑒都為了自身的發展;據材料“世界上曾有過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時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時代”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以儒家思想文化為武器,通過塑造中國開明君主的形象抨擊當時法國的君主專制和天主教會壟斷;據材料“ 歐洲今日政治之進化,其動力全在十八世紀之末……法之孟德斯鳩、盧梭其最著也……聊為吾中國政治進化之前驅云耳。摘自《清議報》(1901年)”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隨著中國民族危機加重,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推行新政;而且中國的仁人志士看到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帶來的民主自由,開始學習法國的啟蒙思想,以此推動中國政治改革。【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法關系)。原因: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局面形成,兩大集團處于對峙和冷戰時期,而法中雙方處于不同的陣營;中法制度、意識形態的不同;據所學可知,二戰削弱了除美國以外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為美國馬首是瞻,因此法國追隨美國;而新中國成立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敵視新中國,而蘇聯是第一個承認中國的國家,因此中國倒向蘇聯;據材料“1964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試圖建立以法國為中心的‘大歐洲聯合’,并保持其在第三世界的影響。之后推動中法建交,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導致中蘇關系破裂;而隨著歐洲經濟的恢復發展,法國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同時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推動了中法關系從敵對走向友好建交。【小問3】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世界近現代史上的中法關系。看法:由材料一可知,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啟蒙思想家就借鑒中國儒家思想為其所用;而20世紀初中國政治近代化過程中推崇啟蒙思想,以推動中國政治近代化;材料三顯示,中國近代史上法國曾經侵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同時20世紀初中國各地紛紛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中法關系由敵視到建交,雙方有了經濟文化上的合作交流。這些說明中法關系源遠流長,歷經歲月的洗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多樣的特點;從早期的貿易往來,到近代的曲折發展,再到現代的全方位合作,中法關系始終在交流與碰撞中前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雙方都能從彼此的交流與合作中受益,共同推動著兩國關系向更加緊密、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2025屆上海市虹口區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一、早期國家(24分)1.小明發現新版初一教材中,出現了“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發現,表明了早期國家的出現”這一結論,但并沒有出現在現行的高中教材中,他決定一探究竟。問題一:什么是國家?問題二:良渚和陶寺考古發現了什么?考古發掘的陶寺古城和良渚古城各有特點,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問題三:什么是早期國家?材料一國家……在一切典型的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并且在一切場合在本質上都是鎮壓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機器。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材料二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15頁(1)約公元前2900年,西亞某個區域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這個區域是()A.波斯地區 B.阿拉伯地區 C.蘇美爾地區 D.雅利安地區(2)古埃及法老的墓葬從最初的簡單墓穴到復雜的金字塔結構的轉變反映了()A.審美觀念變化 B.來世信仰 C.從酋國走向邦國D.用于天文觀察和祭祀 E.教育子民的載體 F.王權的至高無上(3)西亞兩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孕育出文明的重要條件之一是()A.商業發達 B.手工業發達 C.灌溉農業發達 D.畜牧業發達(4)根據考古發現,陶寺文明的主要農作物是粟,而良渚文明有兩處大規模稻谷遺存。根據上述信息判斷他們的地理位置,并在圖中上標出。A陶寺B良渚(5)觀察上述圖片兩個古城在功能分區和空間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是()A.三重城市空間結構 B.功能劃分受宗教因素影響C.城市的輪廓都是方形 D.都有宮殿區、倉儲區、手工業區、墓葬區(6)在良渚古城遺址中,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包含了目前發現最大的刻有統一紋徽的玉琮和玉鉞,其位置位于成排墓葬的中間。而在卞家山墓地,完全沒有成型玉器出現。這表明()A.社會階層分化 B.階級矛盾尖銳 C.唯我獨尊的觀念出現 D.風俗世俗化(7)在陶寺古城中有觀象臺的遺址,推測其功能是()A.治禮、作樂 B.預防洪水 C.祭天、授時 D.森林防火防沙(8)根據問題一、問題二、問題三的材料,概括早期國家的內涵。【答案】(1)C(2)BF(3)C(4)①A②B(5)D(6)A(7)C(8)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國家);出現統治階級(王權至高無上);城市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區域性統一信仰(宗教祭祀)【解析】【小問1】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約公元前2900年(西亞)。結合所學知識,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C項正確;波斯地區,特別是現今伊朗所在的區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文明,排除A項;阿拉伯地區包括西亞和北非,在約公元前2900年沒有出現城市國家,排除B項;雅利安地區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持續到公元前500年逐漸從游牧生活過渡到定居農業,并形成了許多小的城市國家和部落聯盟,排除D項。故選C項。【小問2】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古代(埃及)。據所學知識,古埃及有著豐富多彩的神話、法老被視為神,法老掌握著政治、軍事、經濟等最重要的權力,說明法老的墓葬從最初的簡單墓穴到復雜的金字塔結構的轉變反映了來世信仰和王權的至高無上,B、F兩項正確;埃及墓穴到金字塔結構的轉變不是審美觀念的變化,排除A項;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排除C項;金字塔不是用于天文觀察和祭祀,排除C項;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不是教育子民的載體,排除E項。故選BF項。【小問3】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兩河流域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尼羅河流域有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印度河流域和恒河雨水豐沛,可得出灌溉農業發達,C項正確;古代文明的產生于大河流域與農業發展有關,商業發達不是孕育文明的重要條件,排除A項;農業發展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條件,排除B項;畜牧業是伴隨著農業發展的產生而產生的,不是古代文明產生的重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小問4】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陶寺文明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可得出①陶寺遺址位于黃河流域,A項正確;據材料“良渚文明有兩處大規模稻谷遺存”,可得出良渚文明位于②長江流域,B項正確。【小問5】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圖片可知都有宮殿區、倉儲區、手工業區、墓葬區,D項正確;良渚古城展現的是宮殿區、手工業區、貴族區,無法判斷出是三重城市空間結構,排除A項;圖片顯示有宮殿區、貴族區、倉儲區,顯然階級分化明顯,未涉及受宗教因素影響,排除B項;良渚文化遺址顯示橢圓形輪廓,不是方形,排除C項。故選D項。【小問6】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在良渚古城遺址中,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包含了目前發現最大的刻有統一紋徽的玉琮和玉鉞”“在卞家山墓地,完全沒有成型玉器出現”,可得出玉器出土的多少說明階級差別出現,A項正確;材料雖通過出土的玉器多少可以說明出現階級分化,但提到階級矛盾尖銳,排除B項;材料通過玉器的出土多少表明階級分化明顯,為體現唯我獨尊的觀念,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風俗方面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小問7】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在中國古代,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了歷法,可得出授時的功能,古代中國觀象臺,還是占卜,祭祀的場所,可得出祭天的功能,C項正確;觀象臺不是作樂的場所,排除A項;觀象臺是觀測天象的場所,無法起到預防洪水的作用,排除B項;觀象臺無法預防森林火災、沙災,排除D項。故選C項。【小問8】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一“國家……在一切典型的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并且在一切場合在本質上都是鎮壓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機器”“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可得出出現統治階級(王權至高無上);據材料二“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可得出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國家);據材料二“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可得出城市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結合所學知識,區域內形成統一信仰(宗教祭祀)是國家形成的重要內涵。二、乞丐之惑(27分)2.小趙非常好奇于電影中出現的“奉旨乞食”一幕,帶著這份疑惑他查詢了大量有關乞丐的資料。材料一清代政府發給乞丐行乞所用的腰牌(摘自(清)王鳳生《平湖保甲事宜》)通過探究,小趙對乞丐有了一定的認知。然而乞丐作為編戶齊民以外的龐大群體,中國歷代政府又是如何應對?小趙通過進一步研究制作了一份簡表。材料二南北朝(577年)詔給病殘孤老不能自存者以衣食。唐代(734年)詔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養,官以本錢收利給之。宋代京師舊置東、西福田院收容老、疾、孤、窮、丐者,給錢、粟者24人。后又增設南、北福田院,收容300人。元代(1271年)令各路設眾濟院,撥給不能自存之人糧食及柴薪。明代(1457年)詔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提供餐食、醫療和安葬服務。(1527年)令京城官員于各地方甄別街頭乞討流浪人員后送養濟院。清代造乞丐牌冊,發腰牌。各地設立棲流所集中安置流丐,甄別流浪人員。政府促使民間慈善組織逐步官營化。(1902年)出現貧民習藝所。民國頒布法規褒獎慈善組織;(1943年)頒布《社會救濟法》,針對老幼病殘孕等不同弱勢群體設計教養、習藝等不同救濟設施。——整理自曲彥斌《中國乞丐史》等小趙在閱讀《李爾王》時,發現這部莎士比亞于1606年創作的作品中的乞丐形象與許多流浪漢文學截然不同。原本屬于貴族一列的李爾王、伯爵葛羅斯特等在他的筆下都成為了流浪乞丐,其中肯特伯爵甚至在流放前曾被處以枷刑。材料三流浪漢若被發現乞討或者有什么不軌行為的話,會被捕并受到枷刑。——1601年《濟貧法》(1)該腰牌正反面記錄了哪些信息?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政府發放乞丐腰牌的目的。(2)根據材料二,說明中國不同時期政府應對乞丐群體的方式有何變化?(3)小趙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西方對待乞丐群體的態度方式與古代中國一度有著天壤之別。古羅馬法諺中提到“流浪的百姓比亂竄的野獸更壞”,而英國在1349年制定的《勞工法》強調“任何人不得憐憫或施舍拒絕勞動的乞丐,否則將受到監禁的懲罰。”根據所學推測當時英國對乞丐持該態度的原因是()A.工業革命影響 B.羅馬法條文影響 C.基督教倫理教化影響 D.資產階級革命影響(4)結合材料三,分析《李爾王》對于研究17世紀初乞丐問題史料價值。(5)結合上述材料,提煉研究乞丐問題可以關注的角度。【答案】(1)信息:腰牌的一面記錄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征等基本信息,另一面則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過程中注意防范外來人員。目的:加強對乞丐群體的管理與控制。(2)水平一:籠統概括出不同時期的政府應對乞丐群體既有救濟也有控制,并且在救濟方式、救濟范圍和內容存在變化。如:救濟方式從頒布圣旨到成立機構,救濟范圍逐步擴大,救濟內容逐步豐富等。水平二:能概括出歷代政府應對乞丐群體從單一救濟到救濟控制并用的變化,并能準確抽象概括出具體方式的多重變化。如:救濟方式從體現皇恩的臨時賞賜到成為國家定制;救濟范圍不斷擴大,從京城到地方,救濟人數顯著增長;救濟內容從賞賜衣食擴大到醫治病人、安葬死者再發展到教授謀生技能;救濟觀念從傳統消極之慈善觀念轉變為國家積極的行政責任,逐步納入到社會福利制度中,國家對救濟的管控加強,嚴格審查救濟人員,更好的控制與管理乞丐群體。(3)BC(4)水平一:肯定《李爾王》作為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從李爾王等人的流浪乞丐經歷反映了作者對該問題的認識,并且結合1601年頒布的《濟貧法》可以看出作者對當時濟貧法部分措施的態度。水平二:在水平一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身份和劇中乞丐經歷身份(原本的中上層階級/貴族失去財產變成乞丐),結合《李爾王》文學作品反映了作者的認識,即對于乞丐的描述存在片面性,不足以代表當時社會的普遍乞丐問題現象,需要結合官方檔案進一步理清。(5)不同國家管理治安的角度、社會保障視角、乞丐生活、乞丐來源身份等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清代時期(中國)。信息:據材料“腰牌,乞丐某,某坊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腰牌的記錄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征等基本信息;據材料“縣正堂諭土丐知悉,凡爾一類,奸匪易混,今各給腰牌隨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腰牌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過程中注意防范外來人員。目的:據材料可知,腰牌記錄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體貌特征等;同時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過程中注意防范外來人員,其目的是加強對乞丐群體的管理與控制。【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國)。變化:據材料“南北朝‘詔給’;唐代‘(734年)詔京城乞兒’;……元代‘(1271年)令各路設眾濟院’;明代‘(1457年)詔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民國‘(1943年)頒布《社會救濟法》,針對老幼病殘孕等不同弱勢群體設計教養、習藝等不同救濟設施’”可知,材料體現的是自南北朝到民國時期,救濟方式從體現皇恩的臨時賞賜到成為國家定制;據材料“‘(734年)詔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養’;‘(1271年)令各路設眾濟院,撥給不能自存之人糧食及柴薪’”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救濟范圍不斷擴大,從京城到地方,救濟人數顯著增長;據材料“‘詔給’病殘孤老不能自存者以衣食;……(1457年)詔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提供餐食、醫療和安葬服務……頒布法規褒獎慈善組織;(1943年)頒布《社會救濟法》,針對老幼病殘孕等不同弱勢群體設計教養、習藝等不同救濟設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救濟內容從賞賜衣食擴大到醫治病人、安葬死者再發展到教授謀生技能;救濟觀念從傳統消極之慈善觀念轉變為國家積極的行政責任,逐步納入到社會福利制度中,國家對救濟的管控加強,嚴格審查救濟人員,更好的控制與管理乞丐群體。【小問3】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上古時期和中古時期(歐洲)。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羅馬法諺中提到“流浪的百姓比亂竄的野獸更壞”,而法律已經將乞丐視為罪犯一樣處罰,B項正確;據材料“英國在1349年制定的《勞工法》強調“任何人不得憐憫或施舍拒絕勞動的乞丐,否則將受到監禁的懲罰”并結合所學可知,基督教倫理認為貧窮并非原罪,反而通過施舍和憐憫可以獲得福音的回報;而1349年頒布《勞工法》反其道而行之,該法強調任何人不得憐憫或施舍拒絕勞動的乞丐,否則將受到監禁的懲罰,這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值鼠疫肆虐,居民死亡過半,勞動力極端缺乏,該法頒布的目的是加強鎮壓和剝削勞動人民,限制雇傭勞動者為尋找較高工資自由流動,阻止繼續解放農奴,反映了基督教倫理教化的內容,C項正確;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時間,資產階級尚未產生,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C項。【小問4】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史料價值:據材料“發現這部莎士比亞于1606年創作的作品中的乞丐形象與許多流浪漢文學截然不同。原本屬于貴族一列的李爾王、伯爵葛羅斯特等在他的筆下都成為了流浪乞丐,其中肯特伯爵甚至在流放前曾被處以枷刑”及材料“流浪漢若被發現乞討或者有什么不軌行為的話,會被捕并受到枷刑”可知,材料對于乞丐的描述存在片面性,不足以代表當時社會的普遍乞丐問題,需要結合檔案進一步理清。【小問5】本題是開放創新題。時空是當代世界。角度:由材料一可知,清朝時期通過“腰牌”的方式加強對乞丐群體的管理與控制;材料二體現自南北朝到民國時期對乞丐既有救濟也有控制,并且在救濟方式、救濟范圍和救濟內容等方面存在變化;材料三體現近代英國對乞丐人身的處置及流放;古羅馬法對乞丐的“蔑視”,這些都說明“不同國家”對乞丐的關注角度不同,因此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乞丐問題會影響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因此各個國家都應該對乞丐引起關注,對流浪者給予更多的關愛,深受每個國家甚至公民的責任等。三、革命精神(24分)3.人的革命精神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生成和發展,被一代一代人繼承和發揚。(1)將以下革命精神填入其出現的黨的不同階段A長征精神B抗美援朝精神C特區精神D延安精神E紅船精神F西柏坡精神G兩彈一星精神H蘇區精神I載人航天精神歷史背景革命精神中共一大召開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改革開放時期(2)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呈現了建立的時間歷程是()A.一百年 B.五十年 C.一百一十年 D.九十年(3)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其理論核心是()A.以階級斗爭為主 B.以人民為中心 C.以經濟發展為重 D.一切行動聽指揮(4)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革命精神在實踐中傳承與創新。新時代革命精神的生動體現是()A.雷鋒精神 B.抗洪精神 C.焦裕祿精神 D.抗疫精神【答案】(1)歷史背景革命精神中共一大召開時期E土地革命時期AH抗日戰爭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F社會主義革命時期B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G改革開放時期CI(2)A(3)B(4)D【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召開時期,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革命精神是E紅船精神。土地革命時期,是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長征精神;是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革命精神是A長征精神和H蘇區精神。抗日戰爭時期,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革命精神是D延安精神。解放戰爭時期,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徹底革命精神,體現了頭腦清醒、目光遠大的勝利者圖強自律的西柏坡精神,革命精神是F西柏坡精神。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抗美援朝精神,革命精神是B抗美援朝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革命精神是G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時期,是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特區精神;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革命精神是C特區精神和I載人航天精神。【小問2】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精神產生于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成立,發展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中國,期間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一百年前,的先驅們創建了,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但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的精神之源,A項正確;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呈現了中國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五十年歷程只到1965年,材料中還涉及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排除B項;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呈現了中國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一百一十年到2031年屬于史實錯誤,排除C項;革命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呈現了中國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九十年歷程只到2011年,不足以完整概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歷史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小問3】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其理論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我黨一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B項正確;以階級斗爭為主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與題干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設問不符,排除A項;以經濟發展為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工作重心,在近代的中國面臨著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并沒有以經濟發展為重,排除C項;一切行動聽指揮是黨對于人民軍隊建設的要求,表述片面,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小問4】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革命精神在實踐中傳承與創新,新時代革命精神的生動體現是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D項正確;雷鋒精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現的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抗洪精神是在1998年夏天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精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焦裕祿精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四、中法交往史(25分)4.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兩國文明交流源遠流長,為世界文明交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材料一有一個開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純潔的道德來團結全體人民。……孔子只是以道德諄諄告誡人,而不宣揚什么奧義。世界上曾有過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時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時代。——節選自伏爾泰《風俗論》材料二歐洲今日政治之進化,其動力全在十八世紀之末……法之孟德斯鳩、盧梭其最著也……聊為吾中國政治進化之前驅云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帕金森居家護理實務指南
- 輻照機構質量協議書
- 輔導機構加盟協議書
- 車輛使用調度協議書
- 代理批發或銷售協議書
- Brand KPIs for shoes Johnston Murphy in the United States-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超市加盟合同協議書
- 青蟹買賣合同協議書
- kva箱變技術協議書
- 農村房基地轉讓協議書
- 北京北大方正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下半年甘肅張掖市山丹縣事業單位招聘112人(第二批)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血液透析常用藥物
- 2025-2030中國釀酒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商業模式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2025年陜西咸陽亨通電力(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初中生物人體的骨骼肌 2024-2025學年七年級生物下冊(北師大版2024)
- 河道整治施工組織設計(技術標)
- 小學二年級有余數的除法口算題(共300題)
- 漢字文化解密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DLT 572-2021 電力變壓器運行規程
- 《急診與災難醫學》第三版-教學大綱(修改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