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件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1頁
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件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2頁
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件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3頁
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件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4頁
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件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前準備及網課要求1、語文課本2、聽寫本3、筆4、不走思的心5、不允許隨意發言和刷屏課前小知識(寫景詩三大關系)登高必然望遠望遠必然懷鄉懷鄉必然斷腸課前小知識(寫景詩三大關系)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登高必然望遠

登高必然望遠望遠必然懷鄉

遠望必然抒情懷鄉必然斷腸

抒情必然壯志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有》恐龍復原圖恐龍化石恐龍蛋斯石英

阿西莫夫,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云終身成就“大師獎”。(1920—1992)走進文本1.作者簡介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懸案。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恐龍滅絕的假說紛紛出現,展開了一場大爭論。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中受到啟發,追尋恐龍滅絕原因,寫成此文。恐龍滅絕的原因6500萬年前的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嬉戲,覓食。

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

恐龍們驚慌失措,爭相逃命。可撞擊激起的灰塵布滿了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數月乃至數年里,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云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

大量恐龍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凍死、餓死的厄運。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卷走并埋葬起來。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一、快速讀課文,回答問題:

本文依據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實,證明了_________假說。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大陸漂移

課文說明的對象涉及兩個學科,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學從中我們明白一個什么道理?課文解讀(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恐龍化石的分布古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精讀細研想一想:作者把這兩句放在開頭有什么作用?

開頭突發議論,這兩句議論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點明主旨,總領全文。用“緊密相連”“影響”等詞語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大陸漂移”學說推斷思路。①南極發現恐龍化石②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④“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中,適合恐龍生活⑤由此推斷“泛大陸”又分裂成四部分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③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在遷移精讀細研1.如何劃分《恐龍無處不有》的段落結構?試著劃一下。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觀點: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第二部分(2~14):說明過程。用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證明了板塊構造的理論。第三部分(15):總結說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是“板塊構造”理論的有力證據,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合作探究

本文通過恐龍無處不有這一現象,有力地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說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相互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概括主題課堂小結打比方精讀課文,理解方法。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例如:“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將南極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形象地說明了南極冰雪覆蓋的特點。

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板塊構造”理論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從而印證了這種理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合作探究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大約”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明確:不能。“大約”表示推測,因為年代久遠,不能用準確的數字。用“大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通過列數字,表明有科學依據,說服力強。“多次”“大約”等詞表示估計,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列數字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標題的?

《被壓扁的沙子》文題理解什么叫“被壓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況下會被壓扁呢?“被壓扁的沙子”能說明什么問題?讀完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討論前一篇未了的話題。的確,與前文的論證方法異曲同工,作者正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的死因——再一次證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主要內容《被壓扁的沙子》,說明的是

“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為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本文對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哪兩種科學假說?請解釋這兩種學說。快速閱讀課文,思考:整體感知啊!我要死啦!“火山說”“撞擊說”“火山說”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撞擊說”作者認為哪一種學說正確呢?是怎樣證明的?作者認為“撞擊說”是正確的。一、默讀課文,明確觀點。課文解讀

證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

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

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作者的根據又是什么?合作探究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肯定“撞擊說”而否定“火山說”?

在作者看來,有證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作者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①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

④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由以上幾例,作者認為斯石英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⑤在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

⑥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被壓扁的沙子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1980年火山說1987年肯定“撞擊說”斯石英形成原理沙子受到巨大壓力斯石英出現地點受巨大撞擊的地方原子彈爆炸的場地否定“火山說”火山溫度熔化了巖石火山地區沒有斯石英麥克霍恩等研究證明斯石英中的原子排列結論恐龍滅絕原因是撞擊而不是火山活動寫作思路說明順序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作者先提出兩個假設,然后通過論證否定了其中的一個,進而論證另一個說法的正確性、合理性。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研成果→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說明順序

中心思想《被壓扁的沙子》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產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紹,證明了外星體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滅絕。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新的結論。寫作目的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文題研究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精讀課文,體會語言的準確性。1.在過去的9年里,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

“也許”表示推測,說明現在的結論只是大膽的推測,目前還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2.1980年,曾經有報道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結果。

“可能”表示推測,并不完全肯定,這樣寫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能否把這句話中“所有”刪去?為什么?不能刪。刪去后就不能強調只是一部分科學家持這種觀點,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說明內容,不符合實際情況。4.他們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測試固體物質中的原子排列的現代技術,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確實”一詞充分肯定了科學家們的檢測結果,語言嚴謹。比較閱讀(1)與短文《恐龍無處不有》相比,兩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都是先提出問題,然后作出假設,經過推理論證之后,作出結論。不同之處是:第一篇短文由一個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