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練習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頁
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練習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頁
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練習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頁
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練習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頁
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練習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學習總結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后世各種思想大都能從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頭,此時儒家思想產生、發展,成為“顯學”。2.秦朝時期儒家思想遭遇沉重打擊,西漢時期儒家思想經董仲舒改造,適應了當時加強中心集權統治的須要,正統地位確立,成為以后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3.宋明時期,儒家思想汲取了佛、道思想,發展到更具理論化和思辨化的理學階段,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4.明清之際,一些進步思想家對儒學的批判繼承,使儒學出現了活躍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第1課百家爭鳴[學習目標]學測要求高考要求1.了解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與主要觀點2.相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孔子與老子的思想;百家爭鳴;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和早期儒學1.百家爭鳴(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生了猛烈變更。(2)含義: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爭論,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見,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2.孔子的思想及貢獻(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與“禮”的學說,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②注意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2)教化貢獻:開創私人講學之風,主見“有教無類”,注意人的全面發展。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規范:仁、義、禮、智。(2)發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3)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學說,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關系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思維點撥]“仁”與“禮”的關系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禮”關系親密。仁是良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禮是外在約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制。反過來,只有禮制的規范,人們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學問拓展]對孔子思想中“仁”和“禮”的相識(1)“仁”:①主要內容:“仁者愛人”。②評價:這一思想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制約統治者對民眾的過度盤剝和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禮”:①主要內容:“克己復禮”。②評價: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它承認階級壓迫,維護等級制度,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思想工具。但“禮”的思想對于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制約社會下層的反叛意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易混易錯]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潔繼承,從縱一直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動身,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是“仁政”。二、老莊之學1.特征:以“虛無”的“道”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無為”“逍遙”為處世的方法。2.老子的思想(1)哲學思想: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變的。(2)樸實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的規律。(3)政治思想:消極避世,憧憬“小國寡民”的社會生活。3.莊子的思想(1)把“道”作為最高原則,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2)提出“齊物”的思想。4.道家思想的影響:老莊崇尚自然,其主見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三、法家思想1.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都發生了猛烈變更。2.思想特點:嘉獎耕戰,實施法治。3.代表及主見代表人物主見李悝推行“盡地力之教”,提高農業產量;主見用嚴酷的刑罰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經》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度,依據軍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級;嘉獎耕戰,廢除井田制;加強中心集權韓非將“法”“術”“勢”三者糅合為一,又汲取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嘉獎耕戰;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的主見4.歷史影響(1)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漢代以來,其法治思想被汲取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易混易錯]韓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日的“法治”思想現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實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同等。而韓非的“法治”是為了讓君主利用刑律強化集權,是專制王權的統治手段,對專制統治者有利,法律是用來鎮壓人民的。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分。四、墨家的主見1.創始人:戰國初期的墨子。2.學派特點:具有苦干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其主見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3.主要思想(1)思想主旨:“兼相愛、交相利”。(2)詳細主見: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等。4.主要貢獻:主要表現在相識論和邏輯學方面。主題一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史料封建社會中,學問本為貴族所專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漸趨破壞,貴族的后裔降為平民的日漸增加,學問也因而流入民間。加以王室衰微,政治無主,傳統的文化漸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獨立的思潮起先抬頭,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顯著。……諸夏文化的范圍也隨之擴大,并汲取相當成分的外族文化。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產生。——傅樂成《中國通史》思索據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時期新思想產生的基本因素。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壞,學術下移;王室衰微,舊的禮樂文化已不適應時代須要;在爭霸斗爭中,華夏文化不斷融合和汲取其他文化。2.百家爭鳴的影響史料“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旺盛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思索依據史料,指出“百家爭鳴”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提示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當時及后世社會的發展。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具有主動作用,對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養教化供應了重要理論依據。(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見順應自然,對于增加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4)墨家的“兼愛、非攻、節儉、尚賢”思想:成為今日同等博愛、酷愛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來源。主題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思想史料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思索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提示思想主見: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隨意刑殺;“克己復禮”,維護等級秩序。合理性:①春秋戰國時期混戰不斷,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因此,孔子主見為政以德,以減輕人民苦難。②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中國社會經驗劃時代的變革,孔子希望復原周禮,維護等級秩序。2.孟子、荀子的思想史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思索(1)依據史料一指出,孟子是如何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的?為此提出了哪些詳細的主見?提示①提倡“仁政”學說。②讓農夫得到土地,勿奪農時,輕徭薄賦,減輕刑罰。史料二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大略》思索(2)史料二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點?提示荀子主見“禮”“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汲取了法家思想的特點。比較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生活時代春秋末期戰國中期戰國末期主要觀點“仁”的思想“仁者愛人”(具有進步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仁政”:省刑罰、薄賦斂“仁義”“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舟民水倫理觀性相近性本善性惡論影響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儒家思想經過孟子、荀子的總結和改造,體系更加完善,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時代階級性(1)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和“禮”的學說,其目的是緩和沖突,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但在奴隸制瓦解的時代,其思想未被重視。(2)戰國時期,孟子主見實行“仁政”,荀子主見“仁義”和“王道”,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以適應封建統治的須要。但在當時諸侯割據混戰時期,不能適應統治者的須要,只是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二、諸子百家中相互對立的觀點(1)治國上,儒家主見“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見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見“無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見“性本善”,而荀子主見“性本惡”。(3)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見“制天命”,人定勝天;而莊子主見“順自然”。(4)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見主動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見“逍遙”的人生看法,主見避世,強調“超脫”。(5)在看待社會成員的關系上,儒家主見尊卑有序;墨家主見“兼愛”“非攻”。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主要緣由是()A.私學發展,涌現出大量人才B.諸侯爭霸,各種治國觀點層出不窮C.階級階層間關系困難,沖突眾多D.社會處在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時期答案D解析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處在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時期,由于生產力的顯著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猛烈變革,導致思想界發生巨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故選D。A、B、C都是D的詳細表現,均解除。2.(2024·徐州高二第一學期期末)“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材料體現了()A.墨家的兼愛思想B.儒家的大同思想C.法家的富國思想D.道家的無為思想答案B解析墨家代表勞動群眾的利益,特殊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兼愛主見沒有差別的愛,與題目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符,故A項錯誤;儒家思想強調選賢任能,各有所長,故B項正確;題目中與法家的富國思想無關,故C項錯誤;道家的無為思想與題目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符,故D項錯誤。3.孟子認為:“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這表明他主見()A.學問分子應重視農事B.學問分子應參加政治C.統治者應維護分封制度D.統治者應當有民本意識答案B解析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學問分子應重視仕而非耕,故A項錯誤;學問分子應參加政治與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項正確;材料中孟子關注意點是“士”,故C項錯誤;材料中孟子關注意點是“士”,沒有涉及民本意識,故D項錯誤。4.(2024·宿遷高二其次學期期末)中國有“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處世格言。這些格言體現了________思想()A.儒家的民本 B.道家的無為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尚賢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了重天命輕人為的處世理念,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統治者要愛民安民,與材料主旨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主見明哲保身,不爭不妄為,體現了道家無為思想,故B項正確;法家的法治是主見有所為,與材料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墨家的尚賢是關于人才選拔的政治主見,與材料中不爭的主旨不符,故D項錯誤。5.(2024·南京學業水平模擬)“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則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國理念是()A.以德治國,反對刑罰B.以法治國,厲行賞罰C.無為而治,崇尚自然D.兼愛非攻,提倡節儉答案B解析依據“唯治為法”等信息可知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是法家。儒家主見以德治國,故A項錯誤;法家主見以法治國,厲行賞罰,故B項正確;道家主見無為而治,崇尚自然,故C項錯誤;墨家主見兼愛非攻,提倡節儉,故D項錯誤。6.(2024·南通學業水平模擬)2024年8月16日,我國勝利地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放射升空。作為墨家創始人,墨子主見()A.克己復禮 B.以法治國C.兼愛非攻 D.無為而治答案C解析克己復禮是孔子的主見,故A項錯誤;以法治國是法家的主見,故B項錯誤;兼愛非攻是墨家墨子的主見,故C項正確;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主見,故D項錯誤。一、選擇題(1~10題為基礎達標題,11~15題為實力提升題)1.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雜家“兼儒墨,合名法……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雜家的這一特點反映出戰國時期()A.儒墨學說成為主流思想B.各學派思想的分歧消逝C.“百家爭鳴”局面基本結束D.諸子百家思想趨向融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沒有涉及儒墨學說成為主流,與材料中“雜家……合名法”不符,故A項錯誤;各學派分歧消逝與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雜家”等學派相互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心集權,實行“焚書坑儒”,基本結束與材料中“戰國時期”不符,故C項錯誤。2.《中國文化概論》說:“士的崛起,意味著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性創建的專業文化階層形成,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士階層興起的干脆緣由是()A.宗法制的解體B.各諸侯國對人才的渴求C.封建經濟的發展D.私學的發展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中“士的崛起”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士階層興起的干脆緣由是各諸侯國對人才的渴求,故選B項。3.近幾年,“達人”成為熱門詞語。有人考證,該詞最早見于《論語》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達(達:通達事理)而達人”。下列言論與此觀點有干脆關聯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過猶不及”C.“仁者愛人”D.“有教無類”答案C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為仁德的人,自己想勝利首先要使別人也能勝利;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即假如人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仁者愛人”明顯符合題意,C項正確。4.據說孔子教過的學生有3000多人,聞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顏淵,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長等。這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復禮”,貴賤有序B.仁者愛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無類”答案D解析題干材料體現了孔子在教化方面的貢獻,其“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打破了貴族壟斷教化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顏淵、子路等也有受教化的機會。5.孟子主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后來又干脆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的觀點。孟子的這些觀點()A.闡釋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B.使儒學成為秦漢時期治國的指導思想C.強調不分親疏貴賤的儒家仁義觀D.有利于統治者利用仁義觀念鞏固統治答案D解析據材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孟子主見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義觀念,代表了封建統治者的利益,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故D項正確。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體現了()A.荀子的“人定勝天”思想B.老子的樸實辯證法思想C.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D.韓非子的嚴刑峻法思想答案B解析老子學說的精華是他的樸實辯證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7.(2024·宿遷高二第一學期期末)“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反映的是()A.法家的改革思想 B.道家的無為思想C.儒家的民本思想 D.墨家的尚賢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觀點出自《商君書·更法》,這兩句大意是:圣人治國,只要能使國家強盛,就不沿用舊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舊的禮制,這是很明顯的戰國時期法家的變革思想,故A項正確。8.墨子主見“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反對“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這表達了手工業者()A.懷念“小國寡民”的社會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統一的中心政權D.要求為新興地主階級選拔人才答案B解析題干中兩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舉薦他們為官,授予厚祿;君主的親屬沒有功勞的不能獲得富貴。因此引文體現了墨子“尚賢”的思想,說明他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A項為道家思想,C、D兩項為法家思想。9.孟子發揚孔子開創的儒學,主見涵養“浩然之氣”,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D.敢于抗拒專制暴政答案A解析“浩然之氣”是指“浩大剛正的精神”,與個人修養有關;“富貴不能淫……威猛不能屈”是指外部因素不能變更個人的意志和情操,還是與個人修養有關;孟子在這里強調的是“個人品德”和“個人修養”的問題,故選A。10.(2024·蘇錫常鎮二模)先秦諸子中,有人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下列主見與上述言論觀點相近的是()A.“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B.“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D.“夫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答案A解析A項的意思是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與材料意思相符,故A項正確。11.蘇州古典園林素有“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藝術境界,山環水抱,曲折蜿蜒,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下列與蘇州園林體現的哲學思想一樣的是()A.“萬物皆備于我”B.“仁者樂山、智者樂水”C.“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D.“從天而頌之,孰與知天命而用之”答案C解析C出自莊子,認為宇宙萬物與我渾然同為一體。因此選C項。12.(2024·鹽城高二其次學期期末)“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下列思想主見與材料出自同一學派的是()A.為政以德 B.嚴刑峻法C.無為而治 D.兼愛非攻答案D解析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儒家重視喪禮,與材料中“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堂高三尺,土階三等”是說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階只有三層,與法家嚴刑峻法的主見不符,故B項錯誤;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與材料中“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不符,故C項錯誤。1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這反映了韓非認為“治天下”應重在依靠()A.人情關系 B.倫理道德C.禮樂秩序 D.法制建設答案D解析材料中“故賞罰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義是只要實行嚴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國家,因此韓非認為“治天下”應重在依靠法律,故選D。A、B、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合,它們是儒家提倡的治國理念。14.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載:“①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行易也。②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行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行廢也。③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行改矣。”上述材料①②③處應分別填入()A.儒家、墨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強調社會等級制度與規范,故①是儒家思想,“強本節用”強調整儉,反對奢侈奢侈,故②是墨家思想,“嚴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強調君主的權勢與威歷,故③是法家思想,選擇A項符合題意。15.《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申子“本于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而歸本于黃老”。這說明()A.不同學派間相互融匯汲取B.道、法兩家主見一樣C.道家和法家學說最為流行D.思想領域實現大一統答案A解析《史記》中的記載認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韓非的思想來源于道家的黃老思想,從法家和道家的關系,可以看出戰國時期不同學派間相互融匯汲取,故A項正確;道、法兩家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主見不行能一樣,故B項錯誤;戰國時期儒家和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