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豐城中學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創新班入學考試試卷語文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墨子和孔子一樣,著重講人道。只是“孔子貴仁,墨翟貴兼”(《呂氏春秋》)。墨子提出“兼愛”來同孔子的“仁”相對立?!凹鎼邸笔撬娜说烙^的中心觀念??啄m然都講“仁愛”“愛人”,卻有明顯的區別??鬃诱f:“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保ā墩撜Z》)他認為君子中有成為不仁者,而小人是不可能成為仁者的。這顯然是站在貴族立場說話。儒家講“愛有差等”,以為在親疏尊卑之間,愛是有差別的,可分等級的。墨子卻提出“兼以易別”,就是要用“兼”來代替“別”。他稱“兼愛”為“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認為天下的一切禍害皆起于人們之間互相對立,所以講愛不應有親疏、厚薄的差別,而應該是: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兼愛上》)為彼,猶為己也。(《兼愛下》)即要求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使彼此的利益兼而為一。墨子以為,只要能普遍實行“愛人若愛其身”,在上者“視弟、子與臣若其身”,在下者“視父、兄與君若其身”,以至“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那就能達到一切和諧、協調。他說: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兼愛中》)這里,墨子描繪了一個沒有矛盾的平等社會的圖景,但他不明白社會治亂的客觀根源,而是把“除害”“興利”的愿望寄托于“兼愛”的道德觀念,這當然是十足的空想。不過,墨子的這種“兼愛”學說也包含有對傳統的“親親”“尊尊”的宗法觀念的批判,反映了廣大平民對奴隸社會的宗法等級制度的不滿。在后來歷代的農民起義中,我們可以不斷地看到這種平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復活。因此,墨子的這一主張具有某種進步的社會意義。(節選自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材料二:儒學談“仁者愛人”是以“克己復禮”為前提和目的的。禮的積極意義在于將個人命運融于國家社會利益之中,加重了人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賴,有助于中華民族的凝聚和中華文化的綿延。但從另一方面看,禮的存在和加強必須以犧牲個人主體獨立性為代價,個人對物欲和思想自由的追求被消融在貴賤有差、尊卑有等的天理之中。墨子講“仁者愛人”,是愛無差等,是兼愛,是體愛,是以每個人的平等生存和平等獲利為目的的。墨子認為應兼愛天下,平等的愛在無窮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是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墨子的“仁者愛人”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存在的平等,忽視了社會各階層由于政治、經濟地位的差異,社會分工的不同而必然形成的物質利益和目標追求的差異,忽視了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協調。墨子由于強調愛無差等,在理論上只能以尚同作歸結,認為只要一同天下之義,便能使各個獨立的個體協調和諧了。因此,可以說墨子缺乏從社會的現實出發,強調社會關系的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的群體意識。儒學的“仁”有它的社會現實內容和生存發展的土壤,儒家各派對仁的釋義和引申見仁見智,但萬變不離其宗——“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點在現代社會仍有其現實意義,個人是社會的分子,個人的存在必須依賴于社會,社會的穩定和協調必然需要犧牲個人的某些利益和追求,社會的群體和個體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側面。從這個角度看,墨子的“仁”,打個不很確切的比喻,有點像一口袋馬鈴薯,各個馬鈴薯彼此獨立,互不聯系,最后靠一個口袋將它們裝在一起。孔子講“義”,大者是講治國平天下之仁政,小者是講個人的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殺身以成仁。其總的傾向都是超越個人非分的自然物欲享受和個人現實物質利害的關系。提倡、發揚了孔子的這個思想,逐步形成了一種重義輕利的社會傾向,熏陶了歷代一批批高風亮節的志士仁人。君子之儒往往將自己奉行的一種社會、政治、道德準則看成是至高的信仰,將社稷、國家利益看成是義之所在,認為這才是義的完美體現。對個人來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義之大端,能行大義是個人道德修養自我體驗、內省、磨煉和躬行踐履的結果,是思想境界提高、完美的標志。墨子講“義”,直接給義下定義“義,利也”。墨子強調利是義的核心,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符合小生產勞動者對自然物欲和生存權利的正當要求。但是,墨子講利,一是強調其以溫飽為足,缺少一種鼓舞人生的物質推動力,二是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情感的協調、和諧,其道儉、苦、勞、憂。雖然墨子的思想能激勵一小部分人,但缺乏使社會群體能長期穩定的吸引力。說墨子學說“儉而難遵”,確不為過。(節選自邢兆良《墨子評傳》)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墨子把“兼愛”作為他的人道觀的中心觀念,著重強調無差別的普遍的愛,這與孔子的“仁”有所不同。B.孔子站在平民立場指出,人與人存在“親”與“尊”的等級差異,認為君子有可能是不仁者而小人則不可能成為仁者。C.墨子強調個人存在的平等,描繪了一個沒有矛盾的平等社會的圖景,但忽視了因政治、經濟地位而形成的階層差異。D.與墨子認為義即利不同,儒家的“義”傾向于超越個人非分的物欲享受,強調人們應該重義輕利,追求成為高風亮節的仁者。2.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特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先引出墨子“兼愛”的觀念,然后詳細闡述其內涵、意義并指出其不足,論證思路清晰。B.材料二總體采用并列結構,在論述儒墨兩家對“仁”與“義”的看法時又分別采用了對照式結構。C.兩則材料采用了舉例論證、類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多角度地闡述了墨子的思想及其影響。D.兩則材料在評價墨子“兼愛”學說時,語言整體上既嚴謹客觀,也不乏強烈的主觀情感色彩。3.下面四句中都提到了“愛”,不符合儒墨兩家觀點的一項是(3分)A.仁者愛人,發乎禮,合乎理。B.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D.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4.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在內容側重點上的差異。(4分)5.學校模擬聯合國社團的新一期議題是“當下全球生態危機治理”,儒墨兩家思想對應對這一問題有重要意義。你將作為代表參與活動,表達你的應對策略。請選擇其中一家的觀點,結合材料,聯系實際,擬寫發言要點。(6分)(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古道秋風王劍冰①秋天多霧,也多風。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溝壑遍野,為風提供了輾轉騰挪的條件。風從那些溝壑里一點點踅起,到高處集中,形成隊伍便在原上橫沖直撞,帶動起所有能帶動的東西一起狂歡。收割后的細碎的莊稼和樹葉漫天飛舞。有些沙土打在臉上,麻梭梭的疼。風帶動不起那些樹枝電線,它們便無休地糾纏著,發出尖利的嘶鳴。②一條河在原上出現,這是一道裂谷。河經流了許多歲月,現在變得細小舒緩。旋著的葉子,旋到這里忽而栽下,會同渾黃的野草順著河谷跑。③再往前走,便見到了凌厲而險峻的古道。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峽,由于時間的久遠,無法理解古道為何不設在我們來時的山原地帶。山石是那么堅硬,能夠感覺那是一種硬性的穿越,兩邊狹窄之處,必是經過了人力的鑿斫。不規整的峽谷間,出現了深深的車轍,那是鐵輪碾壓的痕跡,并不是歸順地統一在一處,最深的車轍兩邊,仍有轍印交錯,說明通過時的緊張與慌亂。這么多,這么深的印記,令人驚心。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夠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長長的白蘆,隨著風亂搖,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沒有這么多的亂草,這條古道,早就找到了。我們找了位不遠的當地人做向導。說不遠,也有一定距離了。那是石壕村來的,對,就是杜甫寫《石壕吏》的石壕村。從村子到這里的路上,還都是大片的黃土地。起起伏伏的黃土地,早被人收割過、深翻過、平整過了,麥種已經播進了土地的內部,再一場秋雨掃過,它們就會鉆出地面,將大地繡滿瑩瑩的錦緞。有的地塊,還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農家不會讓地荒掉,他們總是在忙著。田地四周有樹,高高低低。紛亂濃密的地方,就是村莊。在豫西這片地方,你會驚奇地發現,順著山原排下來,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樹。從地坑院出來,與地面齊平的屋頂上已經有人在曬柿子,從高空往下看,會以為是晾曬的一塊塊紅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樹,霧氣纏繞其間,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燈籠似的紅柿子。早晨的太陽,順著山原升起,光線一層層打在上面,那些樹就一層層地絢爛。⑤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納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⑥秋風吹拂,荒草搖動。古道從黃河與小秦嶺之間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為深遠的山谷。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過去蒼莽四百里,連接著洛陽與長安。唐太宗曾有詩:“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崤就是崤山,秦嶺末端的絕險之地?!肚貢x崤之戰》寫到的主戰場,離此不遠。秦人襲鄭不成,從這條古道回返進入崤山,遭受了不義之師的滅頂之災。函是函谷關,就在前面。這么一想,眼前立時旌旗獵獵,車輪滾滾,人吼馬嘯,風煙彌漫。如此,騎牛的老子,是從這里衣袂飄飄走向函谷關的嗎?滿腹經綸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許是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經過這里,在函谷關一氣寫下了《道德經》,那是另一條閃現著風、陽光與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東巡的車輦,一次次隆隆駛過這個山峽,可以想見坐在車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沒有一種信心十足的理由,誰也不會冒如此風險和艱難去長途跋涉。還有詩人杜甫,在一個紛亂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經歷了有吏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過這條古道,磕磕絆絆,一臉風塵,滿懷心緒,“三吏三別”,激涌而出。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過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跡。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著采集、照相,歡鬧著,追逐著,他們或許很少看到這么荒涼的地方,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這種荒涼和原始,構成了罕奇的景象。⑨晨陽的淡黃光線里,起伏的原上漸漸托出一個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個女孩,手里拉著箱子。而后又有一輛農用車慢慢爬上來,車上依舊是年輕人。一定是農忙之后,出外打工的農家孩子。⑩太陽越升越高,霧氣全消,眼前一片遼闊。攀上古道邊上的山峰,看見了越來越多的群山。頭發和衣衫掀動,心襟也被風吹蕩起來。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以秋風為引,營造出秋風蕭瑟、天地蒼茫的氛圍,使讀者瞬間被帶入到這片充滿野性與力量的土地。B.豫西山原的古道,無論是其地理位置、地勢地貌,還是峽谷間深深的車轍,都展現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C.大片翻整過的黃土地、掛滿紅柿子的柿子樹以及總是在忙碌的農家人,為這片土地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D.文章結尾處太陽高升,霧氣消散,作者望著眼前越來越多的群山,思緒萬千,不禁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失落。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③段“兩邊狹窄之處,必是經過了人力的鑿斫”運用夸張手法強調古道的險峻是人力所為,旨在表現人類改造古道的艱辛。B.第⑤段是個過渡段,由眼前所見的自然和鄉村的景象轉入對古道渺遠歷史的想象和思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結構清晰。C.文中第⑧段“有人在那些草里忙著采集、照相,歡鬧著,追逐著”,將人們的歡鬧和古道的荒涼對比,突出了古道的寂寞。D.文章通過不事雕琢、樸實自然的語言,描寫了豫西古道的秋日風貌,并講述了與之相關的歷史往事,情感流露自然。8.古道體現了“古老與現代”的相互交融,請梳理其在文本中的具體體現。(4分)9.第⑥段寫到秦晉崤之戰、老子、杜甫等內容,請簡要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文本一: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后所嗤!”四年,太宗論隋。魏征對曰:“臣往在隋朝,曾聞有盜發,煬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斬決。大理丞張元濟怪之,試尋其狀。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勝苦痛,自誣行盜。有司以煬帝已令斬決,遂不執奏,并殺之。”太宗曰:“此豈唯煬帝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避誅戮,豈得惟行諂佞,茍求悅譽?君臣如此,何得不???朕賴公等共相輔佐遂令囹圄空虛愿公等善始克終恒如今日?!笔辏谥^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魏征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破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少不為難。然就得之后,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碧谠唬骸拔赫髋c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保ü澾x自《貞觀政要》)文本二: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節選自《諫太宗十思疏》)10.文章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把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朕賴A公等B共相輔佐C遂令囹圄D空虛E愿公等F善始克終G恒H如今日11.下列對于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煬”是隋煬帝的謚號,指“好內遠禮”。謚號往往有特定的含義,如晉靈公的“靈”指“亂而不損”。B.“豈得惟行諂佞”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贍”的兩個“惟”意思相同C.“苦加拷掠”與《阿房宮賦》中“剽掠其人”的兩個“掠”意思相同。D.“國之衰弊”與《六國論》中“弊在賂秦”的“弊”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唐太宗認為,不管國家混亂還是安定,君臣都應該同舟共濟。臣進直言,君納忠諫,方是治國之道。B.唐太宗認為,隋朝盜竊案處理不當是因為臣不盡忠,并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要吸取教訓。C.魏征輔助唐太宗安定天下,深知出現驕奢淫逸苗頭,必使國家陷入危亡境地,所以告誡太宗守成更難。D.在兩則選文中,魏征都強調了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認為君主在“善始”之后,仍要“克終”。13.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后所嗤?。?)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史學界認為,唐太宗和魏征君臣配合默契,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二人默契的具體表現。(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劉朝英進齋楊萬里燈火三更雨,詩書一古琴。唯愁腳力軟,未必圣門深。莫笑云端樹,初如澗底針。不應將一第,用破半生心。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運用白描手法,既描摹了劉朝英在書齋中刻苦夜讀的情景,又寫出了有古琴作陪的雅趣。B.頷聯指出圣門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但讓人憂愁的是求道者腳力不足,沒有足夠的學問功夫,這是詩人對劉朝英的擔憂。C.尾聯告誡劉朝英,要以圣道為心,不要因沉迷功名而虛耗人生,可謂推心置腹、語重心長。D.楊詩造語力求平易淺近,如本詩中的“莫笑”“不應”,近于口語,如話家常。16.楊萬里的詩注重以事顯理,本詩頸聯飽含哲理。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眾弟子言志,從“__________________”描寫中可見子路的伉直,他認為即使遭遇夾處大國、軍隊攻打和“__________________”也無所畏懼。(2)中國古代詩人慣于用顏色修飾意象,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顏色之一,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都不約而同提到了這種顏色。(3)好的比喻往往取材生活,巧于運思,如《勸學》中“”,用磨刀之功比學習之效;《登泰山記》中“”,用衣帶喻環繞山腰的云霧。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京開幕。10年的歷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走的是人間正道。仿佛一個象征,這次“一帶一路”時間開啟后,習近平主席會見的第一位客人,是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十年前,正是在那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提出。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歷史性成就。成績(
),經驗值得總結?;赝?0年歷程,我們認識到,各國人民是一個(
)的命運共同體?!耙粠б宦贰辈皇欠忾]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①。共建“一帶一路”既是為了中國的發展,也是為了世界的發展。10年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內陸地區從“后衛”變成“前鋒”,沿海地區開放發展更上一層樓,中國市場同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今天,中國已經是許多國家的主要投資來源國。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②。實踐充分證明,我們只有乘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才能讓大家一起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工程造價培訓課件
- 兒童多動癥的健康教育
- 部隊反邪教課件
- 高效節能電機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報告(范文)
- 2025年會計、審計及稅務服務項目發展計劃
- 新解讀《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標準 DBJ-T 36-069-2021》解讀
- 2025年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項目建議書
- 細胞生物學總結
- 2025年霍爾汽車點火系統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花畫工藝品合作協議書
- 教師進企業實踐三方協議書
- 施工現場隱患圖片識別合集
- 山西省建設工程計價依據
- 煤礦在用安全設備檢測檢驗制度
- GB/T 24632.2-2009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圓度第2部分:規范操作集
- GB/T 20428-2006巖石平板
- GB/T 11363-1989釬焊接頭強度試驗方法
- 內調焦準距式望遠系統光學設計2022年
- 核磁共振的發展史課件
- 切紙機安全操作規程標準范本
- 國家開放大學2022秋法理學形考1-4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