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_第1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_第2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_第3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_第4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8分)1.(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國寶級文物。在這幅近12米的長卷中,王希孟主要運用了石青、石綠兩種礦物質顏料,以細膩的工筆勾勒出連綿起伏的群山、煙波浩渺的江海、點綴其間的村舍、江中獨釣的漁翁和挺拔秀麗的松竹。以《千里江山圖》為創作藍本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一場視聽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國潮熱,引發了一輪對“青綠腰”的模仿熱,影響力覆蓋全民。《只此青綠》打破了賞畫的平面視角,用多維的舞蹈語言和舞臺空間讓《千里江山圖》這幅畫“活”了起來。青綠女子剛柔并濟,舞姿翩躚,曼妙的“青綠腰”將古典式的奇幻美學呈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獲得了私享畫作的沉浸感。這獨特的沉浸式“賞畫”方式重塑了當代觀眾對傳統中國畫的審美體驗,這“復活的藝術品”成為了連接古今的時空穿梭機,讓觀眾穿越時空與畫家王希孟對話,走進王希孟的心路歷程,走進北宋工匠藝人們的生活。這種賞畫經驗的革新,讓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一直以來,守正與創新都是古典題材舞蹈創作者們的共識。“守正”體現在尊重歷史文化傳統上。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為新的文化創造提供了豐沛源泉。而“創新”則是在表現形式、敘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進行的想象和開發。《只此青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思考大眾對“青綠腰”動作的模仿熱現象,我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大眾對傳統文化表達喜愛和認同的質樸方式。他們通過對“險峰”動作形態的模仿,再現了自己心中對于“氣韻山河”的想象和價值認同。單從舞蹈動作層面來看,“青綠腰”并不屬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動作,但它卻能夠成為一種符號,帶著傳統文化的印記進入大眾的認知。究其原因,無外乎其隱含的精神氣質具有當代價值,它以當代審美激活了大家心底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講述的一個縮影。不只是舞蹈,近年來,“國潮”涌動、“國風”勁刮。國漫、國貨、國藝、國樂和國學,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崛起,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國潮作為表達自我情懷和文化態度的新形式。《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長安三萬里》,“國風動畫”點燃激情;《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典籍文字氣韻生動;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展示華夏獨特時間觀,“燕山雪花大如席”以浪漫想象穿越時空,徐徐打開的“中國門”迎納四海賓朋……國風國潮牽動的,不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審美、情感和認同;它所體現的,不僅是賡續文脈、續寫輝煌的文化自覺,更是堅定的文化自信。(摘編自劉亞《“青綠腰”出圖與古典題材舞蹈的創新性表達》,有刪改)材料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能夠歷經五千多年歷史變遷而長盛不衰,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于薪火相傳、繼往開來,也得益于接受挑戰、革故鼎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是對中華民族創新進取精神的精準把握,也是對文化建設方法論的深刻闡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做到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尊古意味著承古啟今。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不是那種割斷歷史與傳統的無根基創新,而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實踐,把握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深厚底蘊,在尊重傳統基礎上的革新、創造。在守護中華民族正氣的同時,不斷砥礪前行;在尊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忘開拓創新。一方面“守正”前行,一方面“尊古”創新,一體兩面,并行不悖。創新是一種進取精神。從《詩經?大雅》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到《禮記?大學》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到《周易》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變革思想和蓬勃的創造活力,一脈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創新進取精神深深內嵌于中華兒女的基因,塑造著一代代中國人。創新還是一種務實行動。“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后載人飛行任務順利完成……輝煌的科技成就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創新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勇敢氣概和精神正氣,是中華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碼。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更需要我們賡續中華文脈,把握創新這一中華文明的內生動力,應歷史之變、解時代之問,為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力。(摘編自《光明日報》《在實踐中把握“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只此青綠》打破了平面賞畫視角,用多維的舞蹈語言和舞臺空間讓畫面“活”了起來。B.《只此青綠》對舞蹈要素的“文化性”進行開發,使得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有了飛躍。C.大眾對“青綠腰”的動作模仿熱現象,是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的質樸化表達。D.國風國潮彰顯文化自信,越來越多年輕人將國潮作為表達自我情懷和文化態度的新形式。(2)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歷史變遷而長盛不衰,不斷創新是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根本原因。B.中華文明的創新是不能割斷歷史與傳統的有根基的創新,是在尊古基礎上的革新與創造。C.“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調要不斷地更新自己,創新進取精神內嵌于中華兒女基因。D.材料二中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主要論述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3)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材料二“創新是一種務實行動”觀點的一項是A.基層干部群眾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探索經驗,蹬出新路。B.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西藥結合研究,創制出新型抗瘧藥青蒿素。C.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首版新型疫苗接種技術指南。D.袁隆平通過無數試驗,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4)下列選項中關于材料二的論證思路,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先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引出文章觀點: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于守正創新。B.其次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闡釋了“守正”和“創新”兩個特點。C.然后運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著重論述了“創新是一種進取精神”和“創新還是一種務實行動”兩個分論點。D.最后重申自強不息、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正氣,新時代更需要賡續中華文脈。(5)閱讀下面的材料,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子曰詩云”取得成功的原因。2023年7月,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一個H5小游戲——“子曰詩云”。游戲以唐詩宋詞為藍本,配以潑墨山水的中國畫風,通過移動有部首偏旁的方塊拼出漢字,將其連成一句完整的古詩就能“過關”。游戲畫面精美,寓教于樂,使人仿佛置身于詩人筆下的山水之間。從目前的熱度來看,“子曰詩云”受到了絕大部分用戶的肯定。(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二胡聲聲宋向陽在七步樓附近的小巷里,鋦匠①何成擺了個攤子。頭幾日,何成一件活兒也沒招攬到。他不急不躁,拿出一把二胡,滿臉沉醉地拉出動聽的曲子。漸漸有人圍攏過來,在他旁邊兜成圈子。曲罷,何成沖大伙一鞠躬,笑道:諸位,誰家里要是有瓷器啥的不小心碰了,可以找我來鋦。有人哈哈一笑,說:“沒問題,再拉個曲子吧。”又有看客過來,以為何成是賣藝的,往他的攤子上扔了幾個零錢。何成見了,拉胡弦的手猛地一顫。何成撿來幾個瓷瓶,拿到了攤子上,用錘子把其中一個砸碎,然后開始找碴、對縫、鉆眼、上鋦子。一人湊過來,看他入神地干活,向四下招呼道:“嘿,這個拉二胡的還會鋦東西。”何成懷里是一個藍花瓶,朵朵碎花在他的手里逐漸變得完整,有枝有葉,充滿了生機。末了,何成用雞蛋清和著瓷粉,在上面涂了涂。此時,所有的鋦子隨著裂紋的走勢,在花叢兩側形成架構,合為一體。周圍的人連連點頭,夸何成還真有一套。于是,何成逐漸有了鋦活兒。閑暇時,他依然給大伙拉二胡。大家樂呵,他也跟著樂呵。這天,何成正在攤上鋦一個咸菜罐,一個胡子拉碴的人懷里抱著布包,站在他的面前說:“費了老勁,可找到你了。”何成抬頭看了看他,繼續干自己的。他彎下腰,說:“兄弟,我是下店村的趙喜奎呀。”何成說:“認識,你那把茶壺還在用不?”趙喜奎垂下頭,說:“用呢,可結實呢。”何成看周圍沒有外人,輕聲說:“那天你忘了給工錢,是你當干部的兒子給的。”趙喜奎羞得滿臉通紅,說:“這回我先給錢,你再干活。”說罷,騰出手來掏出十元錢,放在攤上。“你的活不好干啊,按常理我不能再接。”何成鋦好了咸菜罐,望著趙喜奎說。趙喜奎解開布包,里面是一只瓷煙灰缸,他深深地給何成鞠了一躬。“兄弟,當初我讓豬油蒙了心,你差點白忙活一場,大人不記小人過,就把這活兒接了吧。”趙喜奎說。“你家有錢,還是再買一只煙灰缸吧。”何成說。“兄弟有所不知,這個煙灰缸是我祖上留下的,我爹想把這玩意兒修好,不然就不做八十大壽。”聽了這話,何成的心一下子被泡軟了。他拿起瓷煙灰缸,把一塊掉渣拼上,仔細瞅了瞅,然后凝神聚氣地鉆眼、打扁子。一番操作,煙灰缸完整地呈現出來。那幾個細小的鋦子,倒像幾根突現的藤蔓,讓上面幾朵藍花多了一分詩意。趙喜奎見了,朝何成深深鞠了躬,從口袋里又抓出幾張紙幣,一同塞給何成。何成淡淡一笑,將多出的錢又還給趙喜奎。趙喜奎臨走的時候,何成又拉起了二胡,音律綿柔舒暢。趙喜奎聽了,眼淚噼里啪啦地落了下來。這天,一個滿頭銀發的老頭抱著個玉石筆筒來了。他到過這里幾次,很少說話。何成感覺他的眼神發直,腦子好像有點問題。老頭把筆筒放在何成面前,小聲地說:“壞了,鋦上。”何成拿起筆筒,吃了一驚。筆筒的胎面光滑細膩,如嬰兒的皮膚;不薄不厚,呈半透明狀,上面刻著山水景色,相映成趣。遺憾的是:它的下部出現一道裂紋,影響了整體的美感。“太可惜了。”何成雙手轉動著筆筒,搖頭嘆息。“快補上它,家里有錢。”老頭目光依舊發癡,反復叨咕。“這可是個細活,別著急。”何成點點頭。老頭不說話,傻乎乎地笑。何成拿出一塊細布,把筆筒里外都擦拭得干干凈凈。然后,端詳了老半晌。何成用細繩把筆筒系緊,輕輕拉動金剛鉆。到了一定深度,他小心翼翼地抽出鉆頭,唯恐稍稍一用力,把它鉆透。他選好幾個鋦子,凝神屏氣地用小錘子把它們一個個敲了進去。何成干完這樁活計,老頭卻不見了。此刻,夕陽將落,晚霞的余暉照在筆筒上,筆筒越發顯得別透、溫和。①那幾個鋦子順著裂紋的走勢,像一個長長的竹排,漂浮在水面上。它的加入,使筆筒的整個刻圖瞬間有了動感,渾然天成一般。何成舉起筆筒,仔細地打量著。筆筒底座下刻著:大明宣德。看著看著,他的呼吸急促起來。直覺告訴他,這不是一只普通的筆筒。天黑時,何成沒有等來那個老頭,他把小車推到七步樓前避風處,一直等著。②夜里,他把筆筒用布包好,放進貼著胸脯的地方,靠著墻角睡著了。早晨,他吃了點干糧,又擺上了攤子。這樣,何成足足等了五天!一個小伙子心急火燎地來到這里,找到了何成。原來,那個老頭回家后突然得急病去世了。辦完喪事,他的兒子翻箱倒柜也找不到先人留下的筆筒。他和鄰居打聽到,父親曾經抱著筆筒去了七步樓邊的巷子。何成經人證實,確認小伙子就是那個老頭的兒子,一直在外地工作,將筆筒還給了他。小伙子給足了工錢,還不住地感謝何成。事后,有人對何成說:“這筆筒夠你干半輩子鋦匠的!”何成淡淡一笑,坐在那里拉起了二胡,聲音柔和舒緩,像小河流水。【注】①鋦(jū)匠: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人。鋦匠以金剛石為鉆頭的桿鉆打孔,再嵌入鋦釘把裂縫收緊,就能使破損的瓷器修復完好。早些年人們的碗、盤子、缸、罐、壇之類的日用品,損壞以后,都舍不得扔掉,等鋦匠來修復。(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看到有人往攤子上扔零錢,何成“拉胡弦的手猛地一顫”,這一細節說明了何成對自己被當成了賣藝人而感到震驚。B.閑暇時何成給大伙拉二胡,大家樂呵,他也跟著樂呵,說明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與大家拉近距離,而為自己招攬生意。C.因為上次趙喜奎修茶壺時沒給工錢,何成心有芥蒂,但這次能答應修補是被趙喜奎想讓父親順利過壽的孝心而打動。D.何成欣賞鋦完后的玉石筆筒時發現底座刻的“大明宣德”,“呼吸急促起來”,說明他意識到這個玉石筆筒價值不菲。(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筆筒的胎面光滑細膩,如嬰兒的皮膚”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筆筒的鑄造工藝之高超。B.小說截取幾個日常生活場景,沒有設置激烈的矛盾沖突,場景看似獨立卻又前后勾連,十分引人入勝。C.文中多次描寫何成鋦瓷器的手藝精湛,如“有枝有葉,充滿了生機”等,突出了有手藝行遍天下的主題。D.本文的語言質樸自然,富有特色,如“費了老勁”“你那把茶壺還在用不”等,體現出了口語化的特點。(3)文中的兩處畫線句子,請結合本文賞析。(4)文中寫了一位鋦匠,文題用了“二胡聲聲”,這樣選題的用意何在,請結合文本的具體例子作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靖郭君①善齊貌辨。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刬②而類,破吾家,茍可慊③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數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齊貌辨俱留,無幾何,齊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聽愛夫?”齊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于薛,昭陽④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雖惡于后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宣王太息,動于顏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辭,宣王三日而聽。當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注】①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之父,戰國時期齊國宗室、大臣。②刬:同“鏟”。③慊:快心,滿意。④昭陽:戰國時期楚國令尹,楚昭王后裔。(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B.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C.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D.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門人,又稱門生,泛指學生與弟子,也指寄食于貴族門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B.“吾無辭為之”與“王子皇孫,辭樓下殿”(《阿房宮賦》)兩句中的“辭”字含義不同。C.“請見”,請求覲見,一般指臣子拜見國君,“見”與詞語“見諒”的“見”字含義相同。D.“愛則有之”中的“愛”是“喜愛”的意思,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牛”的“愛”意思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貌辨沒有去往薛地,他不顧危險,堅持留在國都,在齊宣王面前為靖郭君說好話,用言辭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B.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并請他擔任相國一職,靖郭君推辭不過,不得已接受,但最后還是以病為緣由辭去了相位。C.齊貌辨為人有很多缺點,士尉和孟嘗君都勸說靖郭君疏遠齊貌辨,靖郭君都沒有聽從,由此可以看出齊貌辨很受他的重視。D.靖郭君有識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為他對齊貌辨有著知遇之恩,使自己和宣王緊張的關系得到緩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太子相不仁,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②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5)齊貌辨在勸說齊宣王時,采用了抑己揚人的方法,請簡要概括“抑己揚人”的內容。(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初夏幽居偶題①四首其三陸游昔如轉戰墮重圍,今幸騫翔②脫駭機。曉樹好風鶯獨語,夜窗細雨燕相依。安居不恨蝸廬迮③,得食寧論鶴料④微?更喜暮年強健在,又看刀尺制縑衣⑤。【注】①選自《劍南詩稿》南宋詩人陸游晚年退居故鄉山陰時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題》此為其三。②騫翔:飛翔。③迮:通“窄”。④鶴料:泛指官府給的俸祿。⑤縑衣:雙層絲服。(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詳細追憶了往昔抗擊金兵的軍旅生涯,實景再現當時多方轉戰卻陷入重圍的場景。B.“駭機”原指猝發的禍難,詩中指危機四伏的官場,“駭”字傳達出詩人復雜的心理。C.頷聯運用多個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點題巧妙。D.頸聯中詩人用“蝸廬”的比喻極言居室窄小,“寧論”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要說”。(2)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說:“務觀(陸游的字)此詩乍讀是‘喜’,深讀皆‘悲’……”你能從詩中解讀出哪些“悲”?(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宮賦》中寫樓閣依地勢而建,互相鉤連、互相環繞的句子是“,”。(2)宋代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以“,”描寫舟泛水上,景致與蘇軾《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兩句所寫的景致非常相似。(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的說法,又充分表現了他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度。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共9分)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賞牡丹、吃香椿、飲谷雨茶,當人們在鮮花和美食中細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這個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時,春天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已經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謂_______。①猶記每年的谷雨節,母親都要去茶園摘茶。②茶葉摘回,放在鍋里炒焙,母親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葉,曰“谷雨尖”。置熱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葉舒展,纖毫畢現,茶香四溢,_______。③逢年過節,母親就拿出這些茶葉招待客人,禮儀隆重。母親一遍遍地念著,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這個詞,就從母親嘴中吐出,像是節氣的痕跡還刻在時間的深處。夜晚,父親肯定_______,難以入睡。農事堆積在那里,把父親拽向節氣的深處。再過三個月,谷子就該成熟了。雖然它們還沒移植到水田中,但它們的青苗正在壟間茁壯。然后,它們發蔸、抽穗、揚花、結實,被陽光烤熟,接著收割、晾曬、凈秕、入倉,滋養著我們的腸胃。(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下列句子中的“該”與文中加點的“該”,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要是水泵今天就運到,該多么好哇!B.人家該咱們的,咱們該人家的……算一算,看看還能剩下幾個錢。C.其通俗自然的用語和深入淺出的闡述,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D.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該路過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3)“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這兩句古詩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0分)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題。早在1120年,歐洲就出現了自鳴鐘。自鳴鐘最早流入中國的時間,是在明朝。到了清朝中葉,鐘表仍被視為奇珍異品。在《紅樓夢》中,描寫到鐘表的情節隨處可見。在第六回,作者用劉姥姥初進榮國府來引出這部著作的頭緒。這位鄉野老嫗剛在鳳姐東屋坐下,就看到了自鳴鐘。劉姥姥自詡是見過些世面的,但如此見多識廣的劉姥姥竟然還會被自鳴鐘唬住,A。王熙鳳作為榮國府的當家奶奶,鐘表最能展現其氣派。在第十三回,她針對寧府的五項弊端提出應對策略,各個擊破。她將眾仆婦分班安排、各負其責,B。她道:“素日跟我的人,隨身自有鐘表,不論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時辰。橫豎你們上房里也有時辰鐘。”從鳳姐此話可得幾個信息:其一,鳳姐的貼身隨從都攜帶鐘表,以利于按時辦事,①這時的鐘表顯然不是裝飾品,②而是一個實用工具的展現;其二,寧府的上房也有掛鐘,③而且掛有時辰鐘的上房肯定不僅一間,④畢竟寧府奢華程度不在榮府之下,⑤絕對不會圍在一個上房讓一堆人看時辰的畫面出現。⑥《紅樓夢》通過對小小的鐘表在書中的各種描寫和記述,⑦刻畫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⑧展現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⑨亦展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隅。(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文中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四、作文(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說,青春無非是兩個動作:一個是體能動作“引體向上”,一個是戰術動作“低姿匍匐”。青春本來的屬性是向上的,可以熱烈,可以張揚,可以逆風飛翔,可以破障奔跑,這是引體向上的青春。但有時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張揚,不必總在追求高光時刻,青春可以是潛伏的,可以是蓄勢待發的,可以是韜光養晦的,貼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個匍匐前進的孤勇者,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那么,什么樣的青春是值得過的?對此,你有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8分)1.(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國寶級文物。在這幅近12米的長卷中,王希孟主要運用了石青、石綠兩種礦物質顏料,以細膩的工筆勾勒出連綿起伏的群山、煙波浩渺的江海、點綴其間的村舍、江中獨釣的漁翁和挺拔秀麗的松竹。以《千里江山圖》為創作藍本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一場視聽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國潮熱,引發了一輪對“青綠腰”的模仿熱,影響力覆蓋全民。《只此青綠》打破了賞畫的平面視角,用多維的舞蹈語言和舞臺空間讓《千里江山圖》這幅畫“活”了起來。青綠女子剛柔并濟,舞姿翩躚,曼妙的“青綠腰”將古典式的奇幻美學呈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獲得了私享畫作的沉浸感。這獨特的沉浸式“賞畫”方式重塑了當代觀眾對傳統中國畫的審美體驗,這“復活的藝術品”成為了連接古今的時空穿梭機,讓觀眾穿越時空與畫家王希孟對話,走進王希孟的心路歷程,走進北宋工匠藝人們的生活。這種賞畫經驗的革新,讓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一直以來,守正與創新都是古典題材舞蹈創作者們的共識。“守正”體現在尊重歷史文化傳統上。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為新的文化創造提供了豐沛源泉。而“創新”則是在表現形式、敘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進行的想象和開發。《只此青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思考大眾對“青綠腰”動作的模仿熱現象,我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大眾對傳統文化表達喜愛和認同的質樸方式。他們通過對“險峰”動作形態的模仿,再現了自己心中對于“氣韻山河”的想象和價值認同。單從舞蹈動作層面來看,“青綠腰”并不屬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動作,但它卻能夠成為一種符號,帶著傳統文化的印記進入大眾的認知。究其原因,無外乎其隱含的精神氣質具有當代價值,它以當代審美激活了大家心底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講述的一個縮影。不只是舞蹈,近年來,“國潮”涌動、“國風”勁刮。國漫、國貨、國藝、國樂和國學,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崛起,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國潮作為表達自我情懷和文化態度的新形式。《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長安三萬里》,“國風動畫”點燃激情;《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典籍文字氣韻生動;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展示華夏獨特時間觀,“燕山雪花大如席”以浪漫想象穿越時空,徐徐打開的“中國門”迎納四海賓朋……國風國潮牽動的,不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審美、情感和認同;它所體現的,不僅是賡續文脈、續寫輝煌的文化自覺,更是堅定的文化自信。(摘編自劉亞《“青綠腰”出圖與古典題材舞蹈的創新性表達》,有刪改)材料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能夠歷經五千多年歷史變遷而長盛不衰,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于薪火相傳、繼往開來,也得益于接受挑戰、革故鼎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是對中華民族創新進取精神的精準把握,也是對文化建設方法論的深刻闡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做到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尊古意味著承古啟今。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不是那種割斷歷史與傳統的無根基創新,而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實踐,把握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深厚底蘊,在尊重傳統基礎上的革新、創造。在守護中華民族正氣的同時,不斷砥礪前行;在尊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忘開拓創新。一方面“守正”前行,一方面“尊古”創新,一體兩面,并行不悖。創新是一種進取精神。從《詩經?大雅》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到《禮記?大學》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到《周易》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變革思想和蓬勃的創造活力,一脈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創新進取精神深深內嵌于中華兒女的基因,塑造著一代代中國人。創新還是一種務實行動。“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后載人飛行任務順利完成……輝煌的科技成就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創新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勇敢氣概和精神正氣,是中華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碼。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更需要我們賡續中華文脈,把握創新這一中華文明的內生動力,應歷史之變、解時代之問,為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力。(摘編自《光明日報》《在實踐中把握“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只此青綠》打破了平面賞畫視角,用多維的舞蹈語言和舞臺空間讓畫面“活”了起來。B.《只此青綠》對舞蹈要素的“文化性”進行開發,使得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有了飛躍。C.大眾對“青綠腰”的動作模仿熱現象,是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的質樸化表達。D.國風國潮彰顯文化自信,越來越多年輕人將國潮作為表達自我情懷和文化態度的新形式。(2)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歷史變遷而長盛不衰,不斷創新是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根本原因。B.中華文明的創新是不能割斷歷史與傳統的有根基的創新,是在尊古基礎上的革新與創造。C.“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調要不斷地更新自己,創新進取精神內嵌于中華兒女基因。D.材料二中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主要論述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3)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材料二“創新是一種務實行動”觀點的一項是CA.基層干部群眾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探索經驗,蹬出新路。B.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西藥結合研究,創制出新型抗瘧藥青蒿素。C.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首版新型疫苗接種技術指南。D.袁隆平通過無數試驗,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4)下列選項中關于材料二的論證思路,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首先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引出文章觀點: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于守正創新。B.其次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闡釋了“守正”和“創新”兩個特點。C.然后運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著重論述了“創新是一種進取精神”和“創新還是一種務實行動”兩個分論點。D.最后重申自強不息、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正氣,新時代更需要賡續中華文脈。(5)閱讀下面的材料,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子曰詩云”取得成功的原因。2023年7月,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一個H5小游戲——“子曰詩云”。游戲以唐詩宋詞為藍本,配以潑墨山水的中國畫風,通過移動有部首偏旁的方塊拼出漢字,將其連成一句完整的古詩就能“過關”。游戲畫面精美,寓教于樂,使人仿佛置身于詩人筆下的山水之間。從目前的熱度來看,“子曰詩云”受到了絕大部分用戶的肯定。【解答】(1)B.“使得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有了飛躍”,“飛躍”的表述不準確,文本中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另外,“使得”強加因果。故選B。(2)A.“不斷創新是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根本原因”的表述有失偏頗,邏輯關系混亂。文中表述為“得益于薪火相傳、繼往開來,也得益于接受挑戰、革故鼎新”。故選A。(3)C.“發布指南”只是一個瞬時行為,不屬于探究鉆研,務實行動。故選C。(4)B.“運用對比的論證手法錯誤”,闡釋“守正”和“創新”的特點并沒有運用對比論證。故選B。(5)由“游戲以唐詩宋詞為藍本”可見,“子曰詩云”小游戲是以唐詩宋詞為藍本設計內容的,體現了材料中的觀點“‘守正’體現在尊重歷史文化傳統上。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為新的文化創造提供了豐沛源泉”,唐詩宋詞文化底蘊深厚,該節目取得成功,正是因其“內容深刻,傳承文化”。由“2023年7月,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一個H5小游戲——‘子曰詩云’游戲以唐詩宋詞為藍本……通過移動有部首偏旁的方塊拼出漢字,將其連成一句完整的古詩就能‘過關’”可知,“子曰詩云”這款小游戲創造性轉化了傳統文化,更符合時代快節奏的特點,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該節目取得成功,正是因其“承古啟今,創新形式”。由“配以潑墨山水的中國畫風,通過移動有部首偏旁的方塊拼出漢字……游戲畫面精美,寓教于樂……”可見,“子曰詩云”這款小游戲采用了中國畫風,這樣的風格給玩家帶來詩情畫意的極致體驗,在傳統的詩詞歌賦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更能貼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該節目取得成功,正是因其“守正創新,貼合審美”。答案:(1)B(2)A(3)C(4)B(5)①內容底蘊豐厚,傳承傳統文化。“子曰詩云”小游戲是以唐詩宋詞為藍本設計內容的。②承古啟今,形式創新。“子曰詩云”小游戲符合時代快節奏的特點,以游戲的形式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③充分滿足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子曰詩云”小游戲的中國畫風給玩家帶來詩情畫意的極致體驗,創新的傳統文化獲得了大眾的喜愛和認同。(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二胡聲聲宋向陽在七步樓附近的小巷里,鋦匠①何成擺了個攤子。頭幾日,何成一件活兒也沒招攬到。他不急不躁,拿出一把二胡,滿臉沉醉地拉出動聽的曲子。漸漸有人圍攏過來,在他旁邊兜成圈子。曲罷,何成沖大伙一鞠躬,笑道:諸位,誰家里要是有瓷器啥的不小心碰了,可以找我來鋦。有人哈哈一笑,說:“沒問題,再拉個曲子吧。”又有看客過來,以為何成是賣藝的,往他的攤子上扔了幾個零錢。何成見了,拉胡弦的手猛地一顫。何成撿來幾個瓷瓶,拿到了攤子上,用錘子把其中一個砸碎,然后開始找碴、對縫、鉆眼、上鋦子。一人湊過來,看他入神地干活,向四下招呼道:“嘿,這個拉二胡的還會鋦東西。”何成懷里是一個藍花瓶,朵朵碎花在他的手里逐漸變得完整,有枝有葉,充滿了生機。末了,何成用雞蛋清和著瓷粉,在上面涂了涂。此時,所有的鋦子隨著裂紋的走勢,在花叢兩側形成架構,合為一體。周圍的人連連點頭,夸何成還真有一套。于是,何成逐漸有了鋦活兒。閑暇時,他依然給大伙拉二胡。大家樂呵,他也跟著樂呵。這天,何成正在攤上鋦一個咸菜罐,一個胡子拉碴的人懷里抱著布包,站在他的面前說:“費了老勁,可找到你了。”何成抬頭看了看他,繼續干自己的。他彎下腰,說:“兄弟,我是下店村的趙喜奎呀。”何成說:“認識,你那把茶壺還在用不?”趙喜奎垂下頭,說:“用呢,可結實呢。”何成看周圍沒有外人,輕聲說:“那天你忘了給工錢,是你當干部的兒子給的。”趙喜奎羞得滿臉通紅,說:“這回我先給錢,你再干活。”說罷,騰出手來掏出十元錢,放在攤上。“你的活不好干啊,按常理我不能再接。”何成鋦好了咸菜罐,望著趙喜奎說。趙喜奎解開布包,里面是一只瓷煙灰缸,他深深地給何成鞠了一躬。“兄弟,當初我讓豬油蒙了心,你差點白忙活一場,大人不記小人過,就把這活兒接了吧。”趙喜奎說。“你家有錢,還是再買一只煙灰缸吧。”何成說。“兄弟有所不知,這個煙灰缸是我祖上留下的,我爹想把這玩意兒修好,不然就不做八十大壽。”聽了這話,何成的心一下子被泡軟了。他拿起瓷煙灰缸,把一塊掉渣拼上,仔細瞅了瞅,然后凝神聚氣地鉆眼、打扁子。一番操作,煙灰缸完整地呈現出來。那幾個細小的鋦子,倒像幾根突現的藤蔓,讓上面幾朵藍花多了一分詩意。趙喜奎見了,朝何成深深鞠了躬,從口袋里又抓出幾張紙幣,一同塞給何成。何成淡淡一笑,將多出的錢又還給趙喜奎。趙喜奎臨走的時候,何成又拉起了二胡,音律綿柔舒暢。趙喜奎聽了,眼淚噼里啪啦地落了下來。這天,一個滿頭銀發的老頭抱著個玉石筆筒來了。他到過這里幾次,很少說話。何成感覺他的眼神發直,腦子好像有點問題。老頭把筆筒放在何成面前,小聲地說:“壞了,鋦上。”何成拿起筆筒,吃了一驚。筆筒的胎面光滑細膩,如嬰兒的皮膚;不薄不厚,呈半透明狀,上面刻著山水景色,相映成趣。遺憾的是:它的下部出現一道裂紋,影響了整體的美感。“太可惜了。”何成雙手轉動著筆筒,搖頭嘆息。“快補上它,家里有錢。”老頭目光依舊發癡,反復叨咕。“這可是個細活,別著急。”何成點點頭。老頭不說話,傻乎乎地笑。何成拿出一塊細布,把筆筒里外都擦拭得干干凈凈。然后,端詳了老半晌。何成用細繩把筆筒系緊,輕輕拉動金剛鉆。到了一定深度,他小心翼翼地抽出鉆頭,唯恐稍稍一用力,把它鉆透。他選好幾個鋦子,凝神屏氣地用小錘子把它們一個個敲了進去。何成干完這樁活計,老頭卻不見了。此刻,夕陽將落,晚霞的余暉照在筆筒上,筆筒越發顯得別透、溫和。①那幾個鋦子順著裂紋的走勢,像一個長長的竹排,漂浮在水面上。它的加入,使筆筒的整個刻圖瞬間有了動感,渾然天成一般。何成舉起筆筒,仔細地打量著。筆筒底座下刻著:大明宣德。看著看著,他的呼吸急促起來。直覺告訴他,這不是一只普通的筆筒。天黑時,何成沒有等來那個老頭,他把小車推到七步樓前避風處,一直等著。②夜里,他把筆筒用布包好,放進貼著胸脯的地方,靠著墻角睡著了。早晨,他吃了點干糧,又擺上了攤子。這樣,何成足足等了五天!一個小伙子心急火燎地來到這里,找到了何成。原來,那個老頭回家后突然得急病去世了。辦完喪事,他的兒子翻箱倒柜也找不到先人留下的筆筒。他和鄰居打聽到,父親曾經抱著筆筒去了七步樓邊的巷子。何成經人證實,確認小伙子就是那個老頭的兒子,一直在外地工作,將筆筒還給了他。小伙子給足了工錢,還不住地感謝何成。事后,有人對何成說:“這筆筒夠你干半輩子鋦匠的!”何成淡淡一笑,坐在那里拉起了二胡,聲音柔和舒緩,像小河流水。【注】①鋦(jū)匠: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人。鋦匠以金剛石為鉆頭的桿鉆打孔,再嵌入鋦釘把裂縫收緊,就能使破損的瓷器修復完好。早些年人們的碗、盤子、缸、罐、壇之類的日用品,損壞以后,都舍不得扔掉,等鋦匠來修復。(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看到有人往攤子上扔零錢,何成“拉胡弦的手猛地一顫”,這一細節說明了何成對自己被當成了賣藝人而感到震驚。B.閑暇時何成給大伙拉二胡,大家樂呵,他也跟著樂呵,說明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與大家拉近距離,而為自己招攬生意。C.因為上次趙喜奎修茶壺時沒給工錢,何成心有芥蒂,但這次能答應修補是被趙喜奎想讓父親順利過壽的孝心而打動。D.何成欣賞鋦完后的玉石筆筒時發現底座刻的“大明宣德”,“呼吸急促起來”,說明他意識到這個玉石筆筒價值不菲。(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A.“筆筒的胎面光滑細膩,如嬰兒的皮膚”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筆筒的鑄造工藝之高超。B.小說截取幾個日常生活場景,沒有設置激烈的矛盾沖突,場景看似獨立卻又前后勾連,十分引人入勝。C.文中多次描寫何成鋦瓷器的手藝精湛,如“有枝有葉,充滿了生機”等,突出了有手藝行遍天下的主題。D.本文的語言質樸自然,富有特色,如“費了老勁”“你那把茶壺還在用不”等,體現出了口語化的特點。(3)文中的兩處畫線句子,請結合本文賞析。(4)文中寫了一位鋦匠,文題用了“二胡聲聲”,這樣選題的用意何在,請結合文本的具體例子作分析。【解答】(1)B.“說明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與大家拉近距離,而為自己招攬生意”錯誤,何成閑暇時拉二胡與大家一起樂呵,是他內心淡然,與人為善的體現。故選B。(2)C.“突出了有手藝行遍天下的主題”錯誤,本文的主題是贊頌普通工匠藝人的美好品質和精神風貌,重技更重德。故選C。(3)①比喻。結合“那幾個鋦子順著裂紋的走勢,像一個長長的竹排,漂浮在水面上”可知,將順著裂紋走勢的鋦子比作長長的竹排,何成的修補精致傳神,突顯了他手藝的精湛高妙。②動詞精煉。結合“漂浮在水面上”可知,“漂浮”二字,將畫面的動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與“渾然天成”相應和。又如:結合“夜里,他把筆筒用布包好,放進貼著胸脯的地方,靠著墻角睡著了”可知,“包、貼、靠”,三個動詞的連用,將何成珍視筆筒,又一心等著主人來取筆筒的心情勾勒出來,突出了他不計私利,不貪便宜的形象。(4)①結合“他不急不躁,拿出一把二胡,滿臉沉醉地拉出動聽的曲子。漸漸有人圍攏過來,在他旁邊兜成圈子”可知,有助于幫助何成吸引周圍人的關注而招攬生意,推動了情節的發展。②有利于襯托何成心地善良、不計前嫌的形象特質。結合“趙喜奎臨走的時候,何成又拉起了二胡,音律綿柔舒暢。趙喜奎聽了,眼淚噼里啪啦地落了下來”可知,二胡的綿柔聲音,更有助于表現他摒棄前嫌精心修補,又不要多余的錢的優秀品質。③以二胡特有的韻味側面突顯了不圖私利、專注本心的小說主旨。結合“事后,有人對何成說:‘這筆筒夠你干半輩子鋦匠的!’何成淡淡一笑,坐在那里拉起了二胡,聲音柔和舒緩,像小河流水”可知,何成足足等了五天,雖連續五天無人來取,但他沒有據為己有,而是一直守在鋪子旁等人來取。二胡的聲音美妙動聽,暗含著對主人公美好品質的贊頌,贊揚了普通工匠的精神風貌。④結合“聲音柔和舒緩,像小河流水”可知,小說以二胡結尾,照應了標題,首尾呼應,結構嚴謹。答案:(1)B(2)C(3)①比喻。將順著裂紋走勢的鋦子比作長長的竹排,何成的修補精致傳神,突顯了他手藝的精湛高妙。②動詞精煉。如:“漂浮在水面上”,“漂浮”二字,將畫面的動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與“渾然天成”相應和。又如:“包、貼、靠”,三個動詞的連用,將何成珍視筆筒,又一心等著主人來取筆筒的心情勾勒出來,突出了他不計私利,不貪便宜的形象。(4)①有助于幫助何成吸引周圍人的關注而招攬生意,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如“他不急不躁,拿出一把二胡,滿臉沉醉地拉出動聽的曲子。漸漸有人圍攏過來,在他旁邊兜成圈子。”②有利于襯托何成心地善良、不計前嫌的形象特質。如“趙喜奎臨走的時候,何成又拉起了二胡,音律綿柔舒暢。趙喜奎聽了,眼淚噼里啪啦地落了下來。”二胡的綿柔聲音,更有助于表現他摒棄前嫌精心修補,又不要多余的錢的優秀品質。③以二胡特有的韻味側面突顯了不圖私利、專注本心的小說主旨。如“事后,有人對何成說:“這筆筒夠你干半輩子鋦匠的!”何成淡淡一笑,坐在那里拉起了二胡,聲音柔和舒緩,像小河流水。”何成足足等了五天,雖連續五天無人來取,但他沒有據為己有,而是一直守在鋪子旁等人來取。二胡的聲音美妙動聽,暗含著對主人公美好品質的贊頌,贊揚了普通工匠的精神風貌。④小說以二胡“聲音柔和舒緩,像小河流水”結尾,照應了標題,首尾呼應,結構嚴謹。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靖郭君①善齊貌辨。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刬②而類,破吾家,茍可慊③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數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齊貌辨俱留,無幾何,齊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聽愛夫?”齊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于薛,昭陽④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雖惡于后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宣王太息,動于顏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辭,宣王三日而聽。當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注】①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之父,戰國時期齊國宗室、大臣。②刬:同“鏟”。③慊:快心,滿意。④昭陽:戰國時期楚國令尹,楚昭王后裔。(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DA.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B.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C.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D.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帶其劍/(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門人,又稱門生,泛指學生與弟子,也指寄食于貴族門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B.“吾無辭為之”與“王子皇孫,辭樓下殿”(《阿房宮賦》)兩句中的“辭”字含義不同。C.“請見”,請求覲見,一般指臣子拜見國君,“見”與詞語“見諒”的“見”字含義相同。D.“愛則有之”中的“愛”是“喜愛”的意思,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牛”的“愛”意思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A.齊貌辨沒有去往薛地,他不顧危險,堅持留在國都,在齊宣王面前為靖郭君說好話,用言辭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B.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并請他擔任相國一職,靖郭君推辭不過,不得已接受,但最后還是以病為緣由辭去了相位。C.齊貌辨為人有很多缺點,士尉和孟嘗君都勸說靖郭君疏遠齊貌辨,靖郭君都沒有聽從,由此可以看出齊貌辨很受他的重視。D.靖郭君有識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為他對齊貌辨有著知遇之恩,使自己和宣王緊張的關系得到緩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太子相不仁,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②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5)齊貌辨在勸說齊宣王時,采用了抑己揚人的方法,請簡要概括“抑己揚人”的內容。【解答】(1)“此”為“知”的賓語,“客”為下句“來”的主語,故應在“此”后斷開,排除B、C;“冠其冠”“帶其劍”均為動賓短語,結構一致,應分別斷開,排除A項。句子翻譯為:我太年輕了,很不了解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請回來嗎?”齊貌辨回答說:“好吧。”靖郭君穿上齊威王賜給的衣服,戴上齊威王賜給的帽子,佩戴齊威王賜給的寶劍。故選:D。(2)C.“含義相同”錯。“見諒”的“見”為助詞,位于動詞前,表示對方對自己怎么樣。故選:C。(3)A.“齊貌辨沒有去往薛地,他不顧危險,堅持留在國都”錯。原文為“辭而之薛,與齊貌辨俱留”,齊貌辨跟著靖郭君一同到了薛地。故選:A。(4)①相:面相;若:如;更:改。句子翻譯為:太子的面相看起來不仁義,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②知:了解;非:非議;沮:停止。句子翻譯為:自己能夠了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他也不會停止自己的行為。(5)第一,原文第三段“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者信反。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意思是當君王正做太子時,自己曾對靖郭君說太子面帶不仁之相,這種人當國王,施政必然違背正道。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著說不忍心這樣做。靖郭君如果聽自己的話去做,一定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禍患。據此可分析出,在齊宣王剛立為太子的時候,他建議靖郭君廢黜太子,而靖郭君因為不忍心而不同意這樣做。第二,原文第三段“至于薛,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雖惡于后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意思是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國令尹昭陽要用幾倍的土地來換薛地,自己勸靖郭君一定要接受這個請求。靖郭君說從先王那里接受薛地,雖然與后王關系不好,將來死后如何向先王交待?況且先王的廟在薛地,不能把先王的廟給楚國。據此可分析出,在昭陽想要用數倍于薛地的土地換取薛地的時候,他建議靖郭君一定要答應,而靖郭君因為念及先王和祖廟不同意這樣做。答案:(1)D(2)C(3)A(4)①太子的面相看起來不仁義,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②自己能夠了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他也不會停止自己的行為。(5)①在齊宣王剛立為太子的時候,齊貌辨建議靖郭君廢黜太子,而靖郭君因為不忍心而不同意這樣做。②在昭陽想要用數倍于薛地的土地換取薛地的時候,齊貌辨建議靖郭君一定要答應,而靖郭君因為念及先王和祖廟不同意這樣做。參考譯文:靖郭君對待門客齊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齊貌辨為人有很多缺點,因此門客們都討厭他。有個叫士尉的人曾為此勸說靖郭君趕走齊貌辨,靖郭君沒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這時孟嘗君田文也在暗中勸說驅逐,不料田嬰卻大發脾氣說:“即使鏟除你們,毀掉我們這片家業,只要能使齊貌辨感到滿意,我也在所不惜!”于是靖郭君就給齊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長子去趕車,朝夕侍候不懈。幾年以后,齊威王駕崩,由靖郭君的異母兄宣王即位。靖郭君與齊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離開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齊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沒多久,齊貌辨決定辭別田嬰回齊國去晉見宣王,這時田嬰就說:“君王既然很討厭我田嬰,那你此去豈不是找死!”齊貌辨說:“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嬰也無法阻止。齊貌辨到了齊國首都臨淄,宣王知道他來,他滿心怒氣地等著齊貌辨。齊貌辨拜見宣王后,齊宣王問他說:“你是靖郭君言聽計從寵愛的人嗎?”齊貌辨回答說:“靖郭君寵愛我,卻沒有言聽計從。當君王正做太子時,我曾對靖郭君說:‘太子面帶不仁之相,讓這種人當國王,施政必然違背正道。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著對我說:‘不可以,我不忍心這樣做。’靖郭君如果聽我的話去做,一定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禍患。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國令尹昭陽要用幾倍的土地來換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說:‘一定要接受這個請求。’靖郭君說:‘從先王那里接受薛地,雖然與后王關系不好,將來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待呢?況且先王的廟在薛地。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廟給楚國呢?’又不肯聽從我的。這是第二件事。”齊宣王聽了不禁長聲嘆息,變了臉色,說:“靖郭君對我的感情竟然深到這種程度嗎?我太年輕了,很不了解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請回來嗎?”齊貌辨回答說:“好吧。”靖郭君穿上齊威王賜給的衣服,戴上齊威王賜給的帽子,佩戴齊威王賜給的寶劍。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著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齊宣王就請他做國相。靖郭君推辭,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為名堅決要求辭職,靖郭君辭職沒有被允許,三天以后齊宣王才答應了他的要求。此時此刻,靖郭君可以說是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夠了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自己也不會跟著詆毀他。這是齊貌辨之所以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解決靖郭君的禍患作為樂事,敢于奔赴危險境地的原因。(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初夏幽居偶題①四首其三陸游昔如轉戰墮重圍,今幸騫翔②脫駭機。曉樹好風鶯獨語,夜窗細雨燕相依。安居不恨蝸廬迮③,得食寧論鶴料④微?更喜暮年強健在,又看刀尺制縑衣⑤。【注】①選自《劍南詩稿》南宋詩人陸游晚年退居故鄉山陰時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題》此為其三。②騫翔:飛翔。③迮:通“窄”。④鶴料:泛指官府給的俸祿。⑤縑衣:雙層絲服。(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首聯詳細追憶了往昔抗擊金兵的軍旅生涯,實景再現當時多方轉戰卻陷入重圍的場景。B.“駭機”原指猝發的禍難,詩中指危機四伏的官場,“駭”字傳達出詩人復雜的心理。C.頷聯運用多個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點題巧妙。D.頸聯中詩人用“蝸廬”的比喻極言居室窄小,“寧論”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要說”。(2)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說:“務觀(陸游的字)此詩乍讀是‘喜’,深讀皆‘悲’……”你能從詩中解讀出哪些“悲”?【解答】(1)A.“追憶”以下理解錯誤,首聯起句并非追憶,而是以多方轉戰陷入重圍為比喻暗示了自身曾經的政治遭遇。注意句中“如”字的準確理解。故選A。(2)首聯起句“昔如轉戰墮重圍”,如,是“像”的意思。詩人以多方轉戰陷入重圍的情形比喻自身曾經的政治遭遇,官場如戰場,宦海沉浮,兇險難;第二句“今幸騫翔脫駭機”,講如今退居故鄉山陰后的生活狀態,脫離了兇險的官場,就像鳥兒回到了天空,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翔了,可見官場上屢遭圍攻排擠,無奈被迫離開官場之“悲”。“曉樹好風鶯獨語,夜窗細雨燕相依。”運用多個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初夏的早晨,柔風吹拂,一只黃鶯鳥立在萌發了新綠的樹枝上,自在鳴啼;夜來,細雨降臨,一雙燕子依偎在窗檐下避雨,這一聯描寫的景物明麗、清幽、閑適,可見此聯用初夏幽居美景反襯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苦悶。“安居不恨蝸廬迮,得食寧論鶴料微?”我不嫌棄居室狹窄,能夠安居,我已滿足;我不嫌俸祿微博,能夠吃飽我已深感慶幸。這兩句既表達了對自己居食無憂的滿足,也透露出對百姓不能安居和得食的憂慮。“更喜暮年強健在,又看刀尺制縑衣。”寫人到暮年,身強體健,更有人手持刀尺,正在為自己趕制絲織的新衣,看似幸福,聯系背景,實則寫暮年身體強健卻淪落幽村,“看刀尺制縑衣”而已,恢復河山之志到老都未實現,此為一“悲”。答案:(1)A(2)①官場上屢遭圍攻排擠,無奈被迫離開官場;②初夏幽居美景反襯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苦悶;③自己居食無憂,卻心憂百姓不能安居和得食;④暮年身體強健卻淪落幽村,“看刀尺制縑衣”而已,恢復河山之志到老都未實現。(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宮賦》中寫樓閣依地勢而建,互相鉤連、互相環繞的句子是“各抱地勢,鉤心斗角”。(2)宋代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以“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描寫舟泛水上,景致與蘇軾《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兩句所寫的景致非常相似。(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說法,又充分表現了他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度。【解答】故答案為:(1)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重點字:鉤)(2)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重點字:鑒)(3)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重點字:毋)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共9分)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賞牡丹、吃香椿、飲谷雨茶,當人們在鮮花和美食中細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這個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時,春天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已經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謂_______。①猶記每年的谷雨節,母親都要去茶園摘茶。②茶葉摘回,放在鍋里炒焙,母親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葉,曰“谷雨尖”。置熱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葉舒展,纖毫畢現,茶香四溢,_______。③逢年過節,母親就拿出這些茶葉招待客人,禮儀隆重。母親一遍遍地念著,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這個詞,就從母親嘴中吐出,像是節氣的痕跡還刻在時間的深處。夜晚,父親肯定_______,難以入睡。農事堆積在那里,把父親拽向節氣的深處。再過三個月,谷子就該成熟了。雖然它們還沒移植到水田中,但它們的青苗正在壟間茁壯。然后,它們發蔸、抽穗、揚花、結實,被陽光烤熟,接著收割、晾曬、凈秕、入倉,滋養著我們的腸胃。(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下列句子中的“該”與文中加點的“該”,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A.要是水泵今天就運到,該多么好哇!B.人家該咱們的,咱們該人家的……算一算,看看還能剩下幾個錢。C.其通俗自然的用語和深入淺出的闡述,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D.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該路過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3)“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這兩句古詩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A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解答】(1)A處,此處根據“雨生百谷”說明谷雨得名是很自然的,可填“順理成章”“名正言順”“理所應當”。順理成章:比喻寫文章、說話、辦事順著條理或合乎情理,就能順利地做好。名正言順: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理所應當:指應該怎么做,而這件事還沒做。B處,此處是“茶香四溢”的結果,可填“沁人心脾”“惹人垂涎”“滿室生香”。沁人心脾:形容詩歌和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惹人垂涎:引人羨慕。滿室生香:香氣充滿著整個屋子。C處,形容難以入睡,可填“輾轉反側”。輾轉反側: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2)文中加點的“該”表示根據情理或經驗推測應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