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匯編15篇)_第1頁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匯編15篇)_第2頁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匯編15篇)_第3頁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匯編15篇)_第4頁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匯編1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匯編15篇)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1篇

一、教材分析

學生們認識了電、電流、電路之后,漸漸地他們就不滿足于只點亮一

個小燈泡,于是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中,由于用幾根電線

連接好幾個燈泡和燈座,一個地方的連接或一個器材出了問題,燈泡就不

會亮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分2個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師為學生創

設一些電路出故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查明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他們

解決問題的能力。2.做個電路檢測器:指導學生對電路進行檢測,學生將

學習一種新的檢測方法一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2.能力目標

(1)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情感目標

m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分析、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

四、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信封1:小燈泡2-3個、電線若干、燈座一個、電池一節、電

池盒一個;壞的燈泡3組、沒有剝皮的電線2組、廢電池3組、形成斷路

的電池盒2組,共12組。

(2)信封2: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教師事先測試會

亮。小燈泡、電池、電池盒、燈座各一,電線三根)

2.教師準備:課件;科學文件夾;電路故障分析表和檢測電路故障方

案設計表;一組會亮的電路。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引入,了解電路

1.展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

2.課件展示電流在電路的流動情況。

1.說出電流在這個電路是怎樣流動的。

要求學生能簡單地口述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電線、電燈,又

回到電池的負極。

二、探究活動: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1.為每組的提供了一個有故障的電路。

2.引導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2)展示臺出示燈泡不會亮的電路,: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種可能:1、電池2、電線3、電燈4、燈座5、

電池盒6、電路連接

1.學生自己找出來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記錄分析和猜想。

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討論。

三、探究活動: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有什么辦法知道電路中哪里出了故障?

板書:檢測法替換法

2.引導:如何檢測電路連接是否有問題呢?

3.提示:檢測器必須保證有用,即小燈泡會亮。

4.深入各組指導

5.課件提示: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

檢測220V的電路。

1.思考討論

2.根據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設計一個電路檢測器。

3.全班交流制作方法

4.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5.小組討論檢測的方法及步驟。

6.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7.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方法由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后形成。

安全用電教育。

總結

1.電路可能會出現哪些故障?

2.怎樣檢測電路中的故障?

思考討論。

鞏固運用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2篇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教材安排學生

先通過分享了解到的太陽系信息,認識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

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

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然后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建立一

個太陽系模型,在建模、處理數據的過程中感受太陽系空間之大,行星在

這個空間內之小。考慮到線上教學的限制,學生隔著屏幕較難獨立處理數

值如此大的比例尺計算。同時很多學生居家學習,較難外出采購材料,不

一定每個學生家中都備有橡皮泥,也難以在直播課堂中短時間內自己一人

建造出太陽系的模型。基于此,授課教師對本課內容作了一些調整。首先

通過課前發布建模任務,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太陽系資料,利用家中易得、

合適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初步建立太陽系的概念。課中,學生以天文

館館長身份分享交流自己建造的太陽系模型,其他同學以天文愛好者對展

示的模型進行評價交流,引發學生對于建模的認知沖突,認識到建立模型

需要考慮材料是否合適?模型中各天體順序是否準確?天體之間的距離、

天體的大小如何?與真實情況是否相符,如何處理數據等。再通過觀看正

確比例下的太陽系建模視頻,感受到太陽系之大,行星之小。最后經過總

結完善對太陽系的認識。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神秘的太陽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道太陽

系里有太陽和部分天體,但較少能完整地說出太陽系的構成。學生通過幾

年的科學學習,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查閱資料能力,能夠基于對太陽系

的了解,嘗試尋找身邊材料來建造太陽系模型。但很多學生會忽視建模的

科學性,較少能關注到數據的處理。同時由于學生剛接觸比例尺,面對太

陽系如此龐大的數據,學生處理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生知道太陽系很大,

但是到底有多大,學生對此沒有深刻的體驗,所以本課最后學生將通過觀

看視頻,了解到建立正確比例的太陽系模型需要非常大的空間,而此時所

有的行星都難以用肉眼觀測到,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太陽系之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

的天體系統叫作太陽系。

2.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科學探究目標:

1.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2.根據查閱的資料,利用身邊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

3.樂于分享自己查閱的資料和建造的模型。

科學態度目標:

1.對宇宙的探索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2.能夠利用不同的、豐富的材料進行建模。

3.能夠基于他人的建議和學習,對自己的模型進行反思和調整。

STSE目標:

意識到太陽系的發現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太陽系的組成,認識龐大的太陽系。

難點:通過建模、數據處理感受太陽系之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PDt、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圖并制作成視頻、模型評

價表、介紹模板

學生準備:課前制作的太陽系模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一)作品展示,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圖所制作的視頻。

設計意圖:學生在課前都花費一定的心思,基于自己的認識,利用身

邊的材料婕造太陽系模型,并希望自己的模型能夠展示在其他同學面前,

得到他人的肯定。由此,教師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和平臺。學生之間也能

夠有所交流和發現他人的獨特之處,激發學生善于發現,留心觀察身邊事

物,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意識。

(二)分享與交流,引發建模沖突

教師提供介紹模型的模板:

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連麥借助模板分享自己建模所用的材料、方

法及模型里的天體情況。其他同學在傾聽過程中有疑問可以用文字提問,

教師將轉達給分享者。

設計意圖:不同學生在建模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通過分享

和交流,豐富學生對科學建模的認識、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向其他同學

介紹自己的模型,會有一種身臨其境和使命心,更有代入感。教師提供介

紹模型的基本句式,為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腳手架,介紹自己如何設計,

選擇怎樣的材料,有思維的參與。學生分享過程中會收獲喜悅感和成就感,

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師展示評價標準,所有同學通過釘釘答題卡功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模

型,并說出選擇的理由。

設計意圖:借助平臺功能,讓所有同學參與其中。也促使學生傾聽、

思考他人的分享。能夠大膽質疑他人的設計,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反思

自己的作品,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三)處理數據,科學建模

教師在學生分享過程中,尋找學生對太陽系中行星大小,它們與太陽

之間的距離的關注。順勢提出如何科學建模。播放處理數據的方法視頻。

學生觀看視頻,初步了解數據處理方法。

教師播放國外天文愛好者建造正確比例的太陽系模型。

學生觀看視頻并關注建造真實的太陽系模型需要多大的空間,感受太

陽系之大。

設計意圖:由于建造太陽系模型是學生首次根據數據進行建模,而課

前建模中少有學生關注真實的數據情況,也較少有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后

再建模。同時,太陽系數據項目多,數值量大,學生獨立處理會有所困難。

而本課主要是希望借助數據的處理,讓學生感受太陽系之大,因此教師在

此做了減法,弱化數據處理,通過視頻介紹方法,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方

法,引導學生課下再根據自己模型比例處理數據,體會同時考慮兩組數據

建模的困難,認識到實際生活中人們只處理一組數據以便觀察。

(四)提煉概念,總結延伸

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說說什么是太陽系嗎?

學生根據今天的課堂學習,總結什么是太陽系。

教師展示宇宙圖片,激發學生繼續探索廣袤無垠宇宙的熱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學生對太陽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最后對太陽

系的概念進行總結歸納,強化學生對太陽系模型的認識。

【課前任務通知單】

請你查找有關太陽系的資料,根據你所搜集到的信息利用身邊的材料

建造一個太陽系模型。(要求標出模型中各天體的名字、天體模型的大小、

模型中天體離太陽的距離等)

溫馨提示:

1.注意模型是否合理,比如天體之間的順序?天體離太陽的距離?天

體的大小?

2.可以利用橡皮泥、輕黏土、面粉、紅豆、綠豆、米、橘子、氣球、

葡萄、牙簽、白紙、筆等物品來幫助你建造模型。

【評價量表】

太陽系模型評價量表

評價項目

評價標準

自我評價

完整性

模型中有太陽,八大行星等天體

「20分

創新性

能夠利用家里易重,多種材料制作

廣30分

科學性

八大行星排列順序與實際相同

「20分

按一定的比例縮小行星與太陽的實際距離并按縮小的距離擺放

110分

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各行星的直徑大小并按縮小后的直徑大小建模

rio分

美觀性

模型與實際太陽系外觀相近

我的自評總得分(滿分101)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3篇

一、教學準備

1、白紙、放大鏡每人一份

2、書寫紙、卡紙、掛歷紙、報紙等每紐一份。

3、每組準備兩本不同的厚薄的書。

二、教學目的:

1、經歷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征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

動過程。

2、培養觀察比較各種白紙不同和相同特點的能力。

3、培養探究紙的興趣。

4、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三、教學重點:

觀察紙的纖維。

四、教學難點:

探究觀察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方法。

五、教學活動過程

㈠觀察描述一張白紙的特點。

1、(出示一張白紙)這是一張紙,它是什么顏色?這張紙除了顏色是

白的特點外,它還有什么特點呢?

2、提供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讓學生進行獨立觀察,并根據需要記

錄關于這張白紙的特點。

3、小組交流每個人觀察到的關于白紙的特點。

4、全班交流歸納:關于這張白紙我們觀察到了它的哪些特點?

5、評價要求:能觀察到關于一張白紙的10個以上的外部特征。

(二)比較兩張紙的不同。

1、觀察一下你們桌上的紙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學生分組觀察并作記錄。

3、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特點的?

4、學生匯報交流。

5、比較兩張紙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進行反思,得出各種方法。

7、試著你們說的方法比較生字卡片與科學紙張的厚薄。

8、怎樣觀察比較兩本不同書的厚薄?

9、學生討論得出可以用測量、計算等方法。

10、學生用尺來測量兩本書紙張的厚薄,并交流觀察測量結果。

11、評價要求:能夠理解并經歷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觀測手段或方

法。

㈢觀察紙的纖維。

1、這些外形不同的紙,它們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導學生將小紙片撕開,觀察撕開的紙邊。

3、學生觀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①讓學生描述觀察到的現象。②師歸納:這是纖維。

5、紙面上能觀察到紙的纖維嗎?引導學生將撕下的半張紙揉成團,

再展開,用放大鏡觀察紙面。

6、學生試驗之后:①報紙,餐巾紙可以觀察到。②書寫的白紙、書

本的紙張不能觀察到。

7、學生觀察,并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8、總結:①在觀察中你們有哪些新的發現?②產生了哪些問題,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有什么想法?

9、學生討論得出:①發現:紙是由纖維組成的。②問題:紙的纖

維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有些紙的纖維粗,有些細?紙是怎么造出來

的?……

10、評價要求:能夠觀察到紙的纖維,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㈣課堂延伸。

1、課后針對這些問題去搜有關紙的資料,了解紙是怎樣造出來的。

2、分析下節課的內容:我們來造一張紙。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4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

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

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

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度。

【教學重點】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

解釋。

【教學難點】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有關圖片,自行車實物,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

什么?

2、看來運動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那么摩擦力對于我們有害還是有

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課堂實施:

(1)摩擦力的利與害

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摩擦力在什么時候對我們有害?在什么時候對

我們有利?

各小組討論得出:(我們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這時

摩擦力是有利的。機器運轉,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損,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

的。小孩蹬滑板車玩,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有阻礙作用,這里的摩擦力是

有害的,但人能穩穩池站在滑板車上,靠的是鞋子和車板間的摩擦力,這

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3)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

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

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三、小結:

通過學習認識了摩擦力的利弊關系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解釋。

四、板書設計

運動與設計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車上,鞋子和車板

間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機器運轉、小孩蹬滑板車,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的阻礙

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紋、汽車輪胎做花紋、掛鐵鏈

減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滾輪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5篇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2、想知道,愛提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知道土壤的種類。

二、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課前老師布置了一項準備工作,請你們到大自然中去采

集樣品,不知道你們的收獲怎么樣?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了的土壤?

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動一:研究各種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點?

師:同學們,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

行研究吧!

(學生把從不同地點采集來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在一起比較研

究)

(讓學生用各種比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對土壤進行捏團、

顏色、顆粒大小、氣味、加水攪拌后沉淀等比較,)

師: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研究結果?

學生匯報

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不同環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樣的。(課件出示)

活動二:我們給土壤分類

師:剛才,各小組同學通過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娘有許多不同

的特點,你能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它們分類嗎?

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給土壤分類:按顏色、數量等

小組交流分類的結果,師生進行評價。

老師在學生匯報結論時進行歸納,在歸納中得出“人們習慣上衣照土

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沙量較多的土壤叫沙質土;含黏

土較多的土壤叫黏質土;沙和黏土含量適中的土壤叫壤土。(課件出示)

板書

活動三:探究各類土壤的保水性

師:根據含沙量的不同,人們把土壤分為了三類,你猜一猜這三種土

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學生進行猜測,試著說出理由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3種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匯報,其它各組同學評價、補充,并完善實驗方案。(在三個漏

斗中按順序裝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緩緩的倒入土雄中)

觀察比較:三類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類土壤停止滲水后,比

一比,哪種土下面的杯內水多?(流出來的水多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就

差,流出來的水少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好)

師:在做實驗之前老師要給你們幾點提示(出示課件):

1、要做這個實驗必須做到四個同樣。同樣多的三份土壤,同樣多的

水,同樣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時間同時開始。

2、小組合作認真觀察,討論并完成實驗記錄單。

土壤:

保水性(強、弱)

砂質土:

黏質土:

壤土: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黏質土的保水性最強,砂質土的保水

性最弱。)

師:從實驗中我/門知道,不同土壤的滲水性不同,你們知道是什么原

因導致每種他們不同的嗎?

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師總結:由于砂質土的含砂量多,顆粒

大,所以它的滲水性就強,而滲水性強的土壤它的透氣性也強。三類土壤

的顆粒大小不同,透氣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課件)

(三)展示交流活動:玩一玩我們自己帶來的各種土壤。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觀察一下你自己帶來的土壤,根據含沙量的多少

看看它們屬于哪一類的?

學生活動。

(四)拓展創新

1、土壤分為哪幾類?

2、談談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知道了土壤可分為三類:砂質土、粘質土、壤土。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6篇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搜集、整理有關細菌和病毒的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細菌和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細菌的特點。

2、能說出細菌和病毒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卡片(每紐4個)、報紙(每組2張)、

資料(每人一份、書每組一本)。

2、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填寫問題卡。

教學重點:細菌和病毒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繁殖速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形成問題

簡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

師:虎克的這種執著、創新、求實、求真的態度就是科學精神,是值

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他發現的“小居民”叫做細菌,細菌究竟是什么樣

的?它有什么特點?大小、形狀、繁殖方式是怎樣的?同學們想知道嗎?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細菌和病毒》。

二、閱讀資料,認識細菌

L檢查資料,準備閱讀。

師:老師給同學有布置了課前作業,搜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同學們都

搜集到了嗎?今天的課堂就同學們展示的平臺,請把課前搜集的資料拿出

來,同老師給你們準備的資料放在一起。這節課我們通過閱讀這些資料,

獲取關于細菌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從資料中找出有關“細菌的大小”、“細

菌的形態”、“細菌的生活”、“細菌的繁殖”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講述要求。

(1)篩選從資料中找出與問題有關的章節和篇目;(2)瀏覽央速的

瀏覽找出與問題有關的段落;(3)勾畫勾畫出段落中與問題有關的中心詞

句;(4)解釋用勾畫的中心詞句,試著解釋問題,如果能夠解釋清楚,就

進入下一環節,如果不能解釋就返回到開始,重新篩選資料。(5)整理將

閱讀到的有關詞句、數據、圖片等進行分類記錄在卡片上;(6)交流將自

己搜集到的資料與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

比一比,哪個組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的信息最多,最準確。

3.分組閱讀,整理資料。

4.分析綜合,形成知識。

(1)匯報交流,初步認識。

1)細菌的大小。

2)細菌的形態。

3)細菌的生活。

4)細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學生匯報完畢,其他學生補充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孤住關

鍵詞,并板書。

(2)播放課件,加深認識。

師:細菌到底有多小?細菌的三種形態分別是什么模樣?細菌如何生

活?細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請帶著問題觀看課件。

指導學生閱讀課件內容,加深對細菌的特點的認識。

1)細菌的大小一一用頭發絲與細菌進行比較。

2)細菌的形態一一各種菌圖及細菌的鞭毛。

3)細菌的生活一一衣食住行四方面。

4)細菌的繁殖一一用連續對折報紙的方法模擬細菌的繁殖,讓學生

知道計算方法,并想象出細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識。

學生說說自己對細菌的哪一個特點感受最深,具體說一說。

小結:通過大家匯報的這些信息,我們知道了細菌極其微小,有三種

形態,這是細菌的外形特點;細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

極快,這是細菌的生命特點。

三、分析比較,認識病毒

師:常常與細菌結伴的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什么區別呢?老師請同學

們閱讀資料,看完以后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們的區別。播放課件。

學生匯報。

教師歸納:病毒比細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

生物的細胞里。

四、知識拓展,深化認識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細菌與動植物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和

人類、動植物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它們也是生物界的成員,屬于微生

物,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請同學為閱讀課件內容,說一說細菌

病毒與人有怎樣的關系。

1.細菌和病毒對人、動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課件,學生閱讀課件內容,匯報。

2.細菌和病毒的益處。

師:其實,危害人類健康的細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細菌或

病毒對人類無害,有些細菌或病毒對人類是有益的。

請同學們看圖片(腐爛的蘋果與動物的尸體),想象一下,如果世界

上沒有了細菌和病毒,會變成什么樣子?

學生回答。

師:細菌能分解腐爛的動植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員,除此

之外還有那些益處呢?請同學繼續閱讀。

播放課件,閱讀細菌和病毒的益處,匯報。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一)布置作業一,豐富細菌和病毒知識。

根據細菌和病毒的特點以及細菌病毒的危害和益處,說說日常生活中

應該怎樣講究個人衛生。

(二)布置作業二,設計“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搜集有關“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條件二

2.展開自己的奇思妙想,設計”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7篇

教學目標:

1、電路的概念;用替換法、檢查法或做一個電路檢測器來檢查電路

出故障的原因。

2、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

出故障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難點: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有根據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查故障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電池、電池盒、燈座、電燈泡、不同顏色的電線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在展示臺上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的串聯電路。提問:誰

能說說小燈泡為什么會亮起來?電流在這個電路里是怎樣流動的?

2、小結:電流從電池的一端經導線流出,通過小燈泡,回到電池的

另一端,形成一個完整的回路,小燈泡就會發光。

3、老師為各組也準備了一個這樣的電路,請你們把斷開的電線連上。

(小組連接一個有故障的串聯電路。)

4、提問:小燈泡亮了嗎?小燈泡沒亮說明什么?(板書:電路出故

障了。)

二、分析故障原因

1、電路出了故障,說明燈泡中沒有電流通過。哪一部分出了故障,

使電流中斷,燈泡不亮呢?(生討論后匯報。)

2、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出了這么多可能存在的故障,但這

些畢竟還是我們的猜測。那我們怎樣才能確切地找出電路中的故障呢?

三、制作電路檢測器

1、(課件出示萬用表。)電工師傅就是用萬用表來檢測電路的,這種

工具我們也稱它為電路檢測器。今天咱們也做一個電路檢測器,利用它就

可以查出故障的電路了。瞧,這就是我們要制作的電路檢測器。

2、咱們親手制作電路檢測器,怎么樣?(學生制作電路檢測器。)

四、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

1、我們該怎樣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師演示:用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和一根電線的兩端相連接,如果

小燈泡亮了,就說明這根電線沒有故障;如果不亮,則說明這根電線有故

障。

提問:如果電潞檢測器不靈怎么辦.?為什么先要把檢測頭接觸一下呢?

檢測僅僅做一次就夠嗎?為什么要重復檢測呢?

2、整理實驗方法(課件出示):

A、先把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相互碰一下,看檢測器的燈泡是不

是發光。

B、把可能出故障的元件串到電路里,看檢測器的燈泡是否發光。

C、重復檢測一次。

3、接下來的任務是用剛才的方法查出電路出故障的地方。老師已經

為每個小組設置了一個有故障的電路,你們能用電路檢測器把故障找出來

嗎?(課件出示實驗提示。)

A、小組內要分工合作,盡量放低聲音。

B、邊實驗邊記錄。

C、把檢測出來的故障元件放在1號袋中,然后在材料盒中換取好的

元件。

D、重新連接電路,排除故障,使故障電路中的燈泡亮起來。燈泡亮

起來,說明你已經排除故障,成功了。(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指導c)

4、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電路中有幾處故障,是在什么地

方出的故障呢?

(生匯報。)

五、課堂總結

(略。)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8篇

簡介

本活動的主題是學生觀察我們的身體。讓學生通過看、聽、摸、測量

等手段重點對自己的身體外型結構進行研究,激發它們觀察和認識自己身

體的興趣。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在生活中,他們已經觀察過自己的

身體,但這種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需要教師引導向更深層次

研究。

2、學習者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知道身體表面各部分的名稱,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3、學習者在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通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知道在觀

察前應先制定計劃。

會使用簡單工具進行測量,用比較的方法了解事物。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相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干、四肢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

能聯想人的身體如果左右不對稱,生活中將會怎樣,提高想象能力。

知道人體外形的特點和人許多功能有關。

2、過程與方法

有順序、有目的、有計劃、仔細地觀察人的身體。

運用看、聽、摸、測量、比較、體驗等多種方法感知人身體的特點。

用文字、圖畫、表格等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現人體構造的精巧和諧之美。

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

殘障的人。

樂于與同學交流分享,相互評價觀察結果,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見,敢

于提出不同的見解。

引起對自己身體的興趣,激發進一步探究和發現人身體特點的欲望。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注重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求知需要有機地整合單元

的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通過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他們自覺地建構關于人身體特點的知識,使他們

真正成為學習者和發現者,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有所發展。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的選用

1、錄像

教學活動的引入利用錄像的直觀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民主、和

諧的氛圍中與學生進行談話,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上來。

2、實物投影儀

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每個小組的觀察記錄,便于學生分組匯報。由于

每個小組的觀察內容、觀察方法、記錄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進

小組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演示材料:人體外形結構圖、錄像。

2、觀察工具:放大鏡、皮尺、記錄用紙、帶褶皺的飲料管。

(二)教學活動過程

“觀察我們的身體”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學生探究有關人體知識系

列活動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本次活動計劃2課時。

采用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個小組應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便于

交流,動手操作等能力上的互補。

第一課時

1、教學導入

錄像演示(或投影):各種膚色不同的人

教師提問:通過觀看錄像,你發現這些人有什么明顯不同?

學生議論、交流。

教師談話:這些人膚色、眼睛的顏色……不同,從外型看,人又有什

么共同的特點呢?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研究研究,怎么研究呢,就來觀察觀察我們自己吧。

(板書課題)

2、觀察身體外形的特點

①觀察身體的基本組成。

教師提問:我們先來從人體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點,人的身體由哪

幾部分組成的?

學生相互觀察、匯報觀察結果。

對于人體外形結構的組成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為頭、

頸、軀干、四肢。

有的分為頭、頸、軀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

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必強求一致。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張貼人身體各部分分解圖片,組成一個

完整的人體圖形,并標出各部分名稱。

②觀察身體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

制定觀察計劃。

談話: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地觀察觀察人體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

每組選擇身體的一個部分進行觀察。觀察前先商量商量你們小組打算觀察

哪些方面,怎樣進行觀察。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交流。(為了避免課上探究時學生只是簡單的重復原有的知識

與經驗,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師要在學生匯報交

流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啟發學生從形狀、位置、構造、比例、和身體怎樣

連接的、能夠怎樣運動等方面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談話:小組觀察時既要觀察自己,又要相互觀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

特點。有了發現就要及時做好記錄,記錄可采用你們自己擅長的文字、圖

畫、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個小組的發現最多,記錄最清楚。

學生分組觀察。

給學生提供觀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鏡、軟尺等。

在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他們是怎樣研究的,了解研究情況,

把握研究時間,及時調整進程,不時以自己的神態、動作、語言給學生以

進一步發現的動力。

匯報觀察結果。

談話:每個組推選一個同學先來匯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其他組如

果有不同的發現或者研究方法不一樣也可以進行補充。

大組匯報、交流。

歸納研討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具體觀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點。我們再來從整

體分析一下人體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議論、匯報。

教師在人體外形結構圖上畫一條中線,把身體分成左右兩個部分,便

于學生歸納總結人體左右對稱的特點。

3、鞏固、拓展

教師小結:今天的觀察活動,同學們非常認真,每個小組都有很多新

的收獲,還發現人的身體是左右對稱的,許多部位非常靈活。

課下思考“人有許多的本領,這些本領和人體的特點有哪些密切的關

系J

第二課時

1、了解人體外形特點與功能的關系

①初步了褶皺的作用。

提出探究問題

教師提問:上節課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觀察上肢的同學還發現手

上有許多褶皺,你們有沒有考慮過,人為什么要長這些褶皺呀,它有什么

作用呀?

學生分組觀察、交流、做出猜測。

教師啟發學生注意觀察手活動時褶皺的變化。

教師提問:你有什么發現,你認為褶皺有什么作用?

學生議論、教師引導學生預測出褶皺可能和手的運動有關。

引導學生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提問:是不是像同學們說的那樣,如果沒有這些褶皺,手就不容

易活動了呢?分組研究研究。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給每組發放膠帶和帶褶。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9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

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

性。

【教學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

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

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

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

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c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10篇

教學目標:

(一)過程和方法:

1.能夠做出正確的預測并用測量的方法掌握水位變化的規律;2.能

夠采用先說預測依據后說預測結果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預測。

(二)科學知識:

1.懂得預測的含義以及兩種常見的預測情況;2.了解一些可供預測

的科學事實;3.懂得科學知識是我們做出科學預測的根據;

4.懂得即使有根據,預測也會有錯誤。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現象的好奇心,愿意進行預測;2.關注身邊事物,關心重

大事件,關心社會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懂得預測就是有根據的推測。

難點:初步學會對事物或現象進行科學預測。

教學準備:

乒乓球、漏斗、紙、燒杯、食鹽、塑料袋、粉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觀看幻燈片,你能解釋地上的雞蛋為什么打破了?師生小結:當

你在做地上雞蛋破碎原因的解釋時,你就在進行推理;在科學探究中,推

理是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和正在發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板書:推理。

2、老師手中拿個雞蛋,請你猜測一下如果現在把手松開,雞蛋”命

運''會怎樣?(學生回答打碎)當你在猜測手中雞蛋的“命運”時,你就

在進行預測。在科學探究中,而預測就是根據現有證據和已有的經驗,對

事物或現象的未來變化作出推測,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預測板

書課題。2、預測

3、學生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嗎?(讓學生說出推理是已經發生,而預

測是沒有發生)

二、初步理解科學預測

(一)出示實驗科學預測1、實驗

(1)往燒杯中放入鉤碼,燒杯中的水位會上升嗎?學生判斷會上升。

學生做下

這個實驗。

(2)吹紙實驗提問:往兩張紙之間吹氣,紙片會怎樣呢?還有沒有

其它的預測。

(3)用長頸漏,吹乒乓球實驗,提問:乒乓球會怎樣呢?學生匯報

預測結果。實驗驗證。在漏斗口吹氣,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

了。

看來經驗對預測很重要。(已有經驗與預測的結果有時會不一樣,要

有真憑實據,必須要實踐。

2聽故事認識預測1、今天我們認識一位科學家她叫珍妮?古道爾,

她是位舉世文明的動物行為學家。學生聽完故事后提問:珍妮是通過什么

來預測黑猩猩下一步行動的?

小結:

珍妮通過長期的艱苦的觀察,獲得了一些經驗,對黑猩猩非常了解。

因此她能通過黑猩猩的表情等預測黑猩猩的行動。

(二)粉筆落地實驗

你能通過觀察來預測嗎?下面考考你。談話:我們也學著珍妮預測一

下粉筆落地的實驗,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

1、提問:在下面情況下粉筆掉地不容易碎?為什么?

情形1:站立,將手中的粉筆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筆,用紙將其包起來,讓包裹好的粉筆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筆,放在充氣的塑料袋里,讓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師演示三只粉筆大家預測的結果是什么?預測的根據是什么?

(1)學生預測。

(2)匯報預測的結果、根據。

(3)學生實驗驗正。

三、進行預測動手驗正

1、教師講解:科學預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預測因果,另一種是預

測趨勢。觀察下面的實驗:在裝水的燒杯旦放5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

嗎?如果放入10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嗎?再放入15克鹽呢,情況又會

怎樣呢?

2、學生進行預測。

3、小組實驗進行驗正。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由此看來,只是根據正確,預測才可能正確。

6教師小結:科學的預測不是隨意猜測,而是生活經驗的推測。要想

知道預測正確不正確,必須要經過實踐。但是,如果根據只是個人經驗,

未經科學證實,也是經常要出錯的。

四、拓展延伸、激發探究欲望

1、師:看來預測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出示生

活中的一些常見事例讓學生預測。

(1)傍晚時分,聰明的小狗糾纏著主人,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會??

(3)過度開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帶來什么危害?

(4)烏云從天邊飄過來,天氣可能??

2、目前為止,還有很多自然害不能準確地進行科學預測。你知道地

球上發生了哪些難以預測的大災害嗎?

4.師:生活離不開預測,更離不開科學的預測。生活中科學預測的

事有哪些呢?讓學生感知:生活中預測的事例還真是不少呢。

五、總結

談話:其實生活就是科學,只要你經常關心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

關心社會發展,你會發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希望每名同學認真觀察都

能成為生活中的科學家。

六、課后延伸

讓學生預測掉光葉子的植物的生死情況。你認為生活中哪些情況下需

要我們作出預測?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11篇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做支撐,我們要建

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

“以學生為主體”,化學生主動建構活動,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促使學生進入“我要學”的積極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建構主義的科學觀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

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了

解學生的前概念,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前提和基礎。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是

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生與材料的親密接

觸是科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蘊含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也會讓學生碰

撞出思維的火花,更體現了“具有開放性”的課堂理念,帶給不同水平的

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教學方法】

1.探究發現法

學生選用不同材料、寬度、厚度的.紙橫梁搭橋,進而在體驗中分析

可能影響橫梁抗彎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

究和學習,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內部聯系,找出變化規律的方法,

在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在科學課

中,運用探究發現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

作用,讓學生在探究發現的過程學會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實驗探索法

學生根據現有材料(寬度和厚度分別為1、2、3倍的紙條)設計實

驗方案,并圍繞著問題進行假設和實驗證明,進行開放性實驗,從中發現

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實驗探索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

的探究能力,發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小組討論法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設計實驗方案、探討注意事項、分析實驗數據、

得出實驗結論四次用到小組討論,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個

人看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深入認識或進一步了解。這種教學

方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尤其適合在小學中、高年級使

用。

4.信息搜集法

本節課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將建筑科學與實際生活相

結合,思考工程造價的相關問題,這一問題對于六年級學生而言是沒有生

活經驗作為基礎的。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對其相關信息進行搜集、

整理、比較、分析、綜合,從而對工程與技術領域知識有新的認識

【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

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

結構,聯系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后進行綜合和

應用。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

實驗研究橫梁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

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在認知特征與思維水平方面:六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正處于從形象思

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雖然仍要借助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

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識經驗方面:部分學生已經有了橫梁的材料、長度、寬度

和厚度對抗彎曲能力影響的前概念,這為本課中“影響抗彎曲能力的因素”

的推測、研究問題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在已有的實驗方法與技能方面:學生從五年級綠豆種子發芽實驗開始,

就已經學習并掌握了對比實驗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對比實驗中只能改變一

個條件。因此在本課的對比實驗中,只要學生能識別變量,找到控制變量

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問題,就能順利開展實驗。

在科學情感態度方面:學生在以前的科學實驗中多次進行猜測、驗證

猜測的活動,已經理解了科學推測必須經過實驗驗證的道理,這為情感目

標一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達成打下了基礎。

在個體差異方面:由于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學生輪流擔任實驗操作

員,所以他們在實驗操作能力上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在小組合作的情況

下,基本能完成實驗噪作任務;在數據分析、科學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方

面也存在一定差異。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和“梁

2.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噌加抗

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識別和控制實驗中的變量,記錄、分析數據并探究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繼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使學生既能夠大膽提出假設又能在探

究中細心求證。

【教學重難點】

探究橫梁的寬度和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

(1)長度、寬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紙條若干

(2)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會若干

(3)木塊若干

(4)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會若干

(5)墊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實驗記錄單

(8)小組分工:材料員、記錄員、匯報員等

【教學過程】

一、科學視野:用“梁”、“柱”搭一座橋

1.出示兩木塊,介紹“柱”,再引出“樊”。

2.由學生選擇不同材料、寬度、厚度、長度的梁做橋面,搭一座橋。

你們的橋能承重嗎?

3.承重時,橫梁會有什么變化?(彎曲)

4.引出課題:抵抗彎曲。(板書課題)

5.科學中,我們一般把抵抗彎曲能力簡稱為抗彎曲能力。你們的這座

橋抗彎曲能力如何?怎么測試一下?(添加重物)

6.學生匯報各小組橋梁的抗彎曲能力。

二、科學探究:探究影響抗彎曲能力的因素

L提出問題:各組橋梁的抗彎曲能力相同嗎?根據你們的觀察,可能

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長度、寬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設:橫梁跨度的確定還要考慮具體的地質、環境等因素,就

同種材料而言,橫梁能改變的因素是寬度和厚度。誰來說說,當我/門增加

橫梁的寬度(或厚度)時,抗彎曲能力可能會怎樣變化?

如何證明你們的假設?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

出示木塊、紙條、墊圈圖片。

認識嗎?

可以怎么用?

觀察第二組材料,有什么發現?(摸一摸)

能用這些材料證明你們的猜測嗎?

①改變條件:寬度、厚度。改變方法:替換不同編號的紙條。

②控制變量:對比試驗,除改變條件以外的量都不變。

4.確定實驗方案。

①將兩木塊對立作橋墩,保持一定距離。

②將紙條平放于兩橋墩上作橫梁,添加墊圈,觀察橫梁變化。

③繼續添加墊圈,直至橫梁剛好彎曲至桌面,記錄數據。

④替換不同編號的紙條(只改變寬度或厚度),重復上述操作,邊實

驗、邊記錄。

⑤整理材料,提交數據。

5.實驗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控制變量: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用KT板上的標志線控制潢梁跨

度不變。

②操作要求:墊圈要輕輕地放在紙橋梁的中間位置。

③計數原則:紙橋梁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導致塌陷的最后一個墊圈不

能算。

6.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實驗所得出的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

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寬度和厚度有關:增加寬度能提高抗彎曲能力;

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彎曲能力。

7.思考:橫梁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觀察橫梁的橫切面是什么形狀的?怎樣安放更好?能用材料證明一

下自己的理由嗎?(幾乎所有的橫梁橫截面都是長方形的,而且都是立著

安放的,也就是橫梁的厚度比寬度大。可用冰棍木片、塑料尺子進行演示

證明。)

三、科學延伸:工程與技術的涉獵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橫梁的抗彎曲能力,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塔加橫

梁材料的用量,會增加成本。這也是通過增加厚度來提高抗彎曲能力的局

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橫梁材料用量的情況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

能力呢?請同學們在課后利用相關書籍、網絡資源對這一問題進行交流學

習。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12篇

一、教材分析

學生們認識了電、電流、電路之后,漸漸地他們就不滿足于只點亮一

個小燈泡,于是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中,由于用幾根電線

連接好幾個燈泡和燈座,一個地方的連接或一個器材出了問題,燈泡就不

會亮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分2個部分:

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師為學生創設一些電路出故障的情境,讓學

生學會查明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2、做個電路檢測器:指導學生對電路進行檢測,學生將學習一種新

的檢測方法一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2、能力目標

(1)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情感目標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分析、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

四、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m信封1:小燈泡2-3個、電線若干、燈座一個、電池一節、電

池盒一個;壞的燈泡3組、沒有剝皮的電線2組、廢電池3組、形成斷路

的電池盒2組,共12組。

(2)信封2: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教師事先測試會

亮。小燈泡、電池、電池盒、燈座各一,電線三根)

2、教師準備:課件;科學文件夾;電路故障分析表和檢測電路故障

方案設計表;一組會亮的電路。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引入,了解電路

1、展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

2、課件展示電流在電路的流動情況。

1、說出電流在這個電路是怎樣流動的。

要求學生能簡單地口述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電線、電燈,又

回到電池的負極。

二、探究活動: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1、為每組的提供了一個有故障的電路。

2、引導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2)展示臺出示燈泡不會亮的電路,: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種可能:1、電池2、電線3、電燈4、燈座5、

電池盒6、電路連接

1、學生自己找出來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記錄分析和猜想。

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討論。

三、探究活動: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有什么辦法知道電路中哪里出了故障?

板書:檢測法替換法

2、引導:如何檢測電路連接是否有問題呢?

3、提示:檢測器必須保證有用,即小燈泡會亮。

4、深入各組指導

5、課件提示: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

檢測220V的電路。

1、思考討論

2、根據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設計一個電路檢測器。

3、全班交流制作方法

4、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5、小組討論檢測的方法及步驟。

6、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7、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方法由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后形成。

安全用電教育。

總結

1、電路可能會出現哪些故障?

2、怎樣檢測電路中的故障?

思考討論。

鞏固運用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第13篇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搜集、整理有關細菌和病毒的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細菌和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細菌的特點。

2、能說出細菌和病毒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卡片(每紐4個)、報紙(每組2張)、

資料(每人一份、書每組一本)。

2、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填寫問題卡。

教學重點:細菌和病毒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繁殖速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形成問題

簡述虎克故事。1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

師:虎克的這種執著、創新、求實、求真的態度就是科學精神,是值

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他發現的“小居民”叫做細菌,細菌究竟是什么樣

的?它有什么特點?大小、形狀、繁殖方式是怎樣的?同學們想知道嗎?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細菌和病毒》。

二、閱讀資料,認識細菌

1.檢查資料,準備閱讀。

師:老師給同學力布置了課前作業,搜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同學們都

搜集到了嗎?今天的課堂就同學們展示的平臺,請把課前搜集的資料拿出

來,同老師給你們準備的資料放在一起。這節課我們通過閱讀這些資料,

獲取關于細菌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從資料中找出有關“細菌的大小”、“細

菌的'形態”、“細菌的生活”、“細菌的繁殖”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講述要求。

(1)篩選從資料中找出與問題有關的章節和篇目;(2)瀏覽哄速的

瀏覽找出與問題有關的段落;(3)勾畫勾畫出段落中與問題有關的中心詞

句;(4)解釋用勾畫的中心詞句,試著解釋問題,如果能夠解釋清楚,就

進入下一環節,如果不能解釋就返回到開始,重新篩選資料。(5)整理將

閱讀到的有關詞句、數據、圖片等進行分類記錄在卡片上;(6)交流將自

己搜集到的資料與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

比一比,哪個組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的信息最多,最準確。

3.分組閱讀,整理資料。

4.分析綜合,形成知識。

(1)匯報交流,初步認識。

1)細菌的大小。

2)細菌的形態。

3)細菌的生活。

4)細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學生匯報完畢,其他學生補充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祀住關

鍵詞,并板書。

(2)播放課件,加深認識。

師:細菌到底有多小?細菌的三種形態分別是什么模樣?細菌如何生

活?細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請帶著問題觀看課件。

指導學生閱讀課件內容,加深對細菌的特點的認識。

1)細菌的大小一一用頭發絲與細菌進行比較。

2)細菌的形態一一各種菌圖及細菌的鞭毛。

3)細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