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廣西壯族自治區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廣西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規范DesigncodeforenergyofGuangxiZhuangAutono施行日期:2012年12月30日關于批準發布廣西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各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局),各有關單位:由我廳提出,并由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主編,廣西墻體材料改革辦公室、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參編的廣西地方標準《廣西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規范》已獲專家評審通過,現予批準發布。標準編號和名稱如下:DBJ45/003-2012廣西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規范該標準自2012年11月30日發布,2012年12月30日起8)條(款)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DB45/T392-2007《公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2年11月27日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你廳《關于報送<廣西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規范>廣西省工程建該標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備案,其備案號該項標準的備案公告,將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2012年12月24日為了更好地執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530號)及《公共機構節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531號),結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規范》DB45/T392-2007執行以來的情況,并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頒布的《關于同意<建設工程施工現場質量安全管理規范>等23項標準列入我區2011年度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制定(修訂)項目立項計劃的通知》境節能設計計算參數;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采暖、通風和空氣調本規范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1.修訂為強制性地方標準;2.修訂4.2.3.3條為強制性條文;3.修改4.2.13條當量附加熱阻值,并增加了注3;4.修改5.3.19和5.3.30條,修改為非強制性條文;6.增加6.2供配電系統節能設計;7.增加6.3.2條通用房間照明功率密度值規定;8.增加6.3.3條利用天然光的照明設計說明;9.增加6.3.5條有關高效光源說明;10.改原“8.5維護與管理”為“6.5計量、維護與管理”;增加6.5.1~6.5.4條計量規定;11.表7.6.2-6增加設備用房照明功率密度審查要求;12.取消DB45/T392-2007中第9.6.1條i點“主要的通風、13.附錄E選用廣西外墻構造典型做法和熱工參數;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員:張霖蔣伯寧呂忠榮徐群英梁海嶸陳肖梅彭紅圃朱惠英本規范主要審查人員:唐標文莫蘭新黃健強張經緯11總則 12術語和定義 23室內環境節能設計計算參數 7 4.1一般規定 245.5監測與控制 28 29 6.3建筑照明節能設計 41 427.3按照權衡判斷法進行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審查 43 442 附錄A外遮陽系數的簡化計算方法 附錄B關于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附錄C圍護結構統計方法規定 附錄D典型屋面構造及其熱工性能指標 附錄E典型外墻構造及其熱工性能指標 附錄F建筑圍護結構外表面吸收系數 附錄G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計算 附錄H建筑物內空氣調節水管的經濟絕熱厚度 附錄J常用建筑材料熱工計算參數 附錄K幕墻構造傳熱系數的計算 附錄L常用外窗熱工性能參數 附錄M節能空調產品性能 附錄N建筑節能設計專項說明(夏熱冬暖地區) 附錄P建筑節能設計專項說明(夏熱冬冷地區) 3 1 23Energyefficiencydesignparam 74Buildingthermal 4.2Buildingenvelope 5EnergyefficiencydesignofHVAC 5.1Generalrequir 5.6Distributedaircond 29 6.3Energyefficiencyde 326.4Energyefficiencydesignofelec 386.5Measurement,maintenanceandmanage 38 40 41 7.2Examinationofbuildingenvelopeenergye 47.3Examinationofbuildingenvelopeenergyefficiency 7.4ExaminationofenergyefficiencydesignofHVAC 7.5Examinationofenergyefficiencydesignof 7.6Documents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des AppendixASimplifiedcalculationme AppendixBAreaan 60AppendixDTypical AppendixETypicalexteriorwallstructureandthperformance AppendixFAbsorption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outer AppendixGBuildingenvelopetrade-offoptioncalcul 83AppendixHEconomicthermalinsulationthi AppendixJThermalparametersofcommonbuildingmaterial AppendixKHeattransfercoefficientcal AppendixLThermalparametersofcommonexteri AppendixPSpecialarticleofbu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Listofquotedstandards 11.0.1為遵循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內50189-2005及《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1.0.2本標準適用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公共建1.0.3按本標準進行建筑節能設計,通過改善建筑圍護結構保溫和在保證相同的室內熱環境舒適參數條件下,與未采取節能措施1.0.4公共建筑的建筑和建筑熱工設計應先按第4.2節的各項條驗收;當建筑設計不能完全符合第4.2節的相關用第4.3節“權衡判斷”對建筑和建筑熱工1.0.5公共建筑的節能設計和節能計算應以相對獨立的單體為設計計算單體。不相連接的或連接不緊密的建筑不可組合成同一單體1.0.6公共建筑的節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2可見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內的幕墻。透過透明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見光光通量之比。2.0.3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法methodologyforbuildingen-velopetrade-offoption當建筑設計不能完全滿足規定的圍護結構熱工設計要求時,計算并比較參照建筑和所設計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節能設計要求的方法。對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進行權衡判斷時,作為計算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用的假想建筑。某一朝向的外窗總面積,與同朝向墻面總面積(包括窗面積在內)之比。正在設計的、需要進行節能設計判定的建筑。2.0.7圍護結構傳熱系數(K)overall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在穩態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度差為1℃時,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圍護結構的傳熱量。單位:W/(m2·K)。單層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K:多層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K:32.0.9外窗的綜合遮陽系數(Sw)overallshadingcoefficientof4穩態傳熱條件下,1m厚的材料板,兩側表面溫差為1K時,單表征圍護結構本身或其中某層材料阻抗傳熱能力的物理量,2.0.12當量熱阻(Rd)equivalentthermalresistance當量熱阻是一個假想的熱阻,其對熱量的阻礙作用等效于某一真實熱阻對熱量的阻礙作用。單位:m2·K/W。2.0.13屋面或某個朝向墻體平均傳熱系數(Km)averageheat是該屋面或朝向不同外圍護結構(不含門窗)的傳熱系數按各自面積加權平均的數值。單位:W/(m2·K)。可按下式計式中:Ai——不同外圍護結構的面積(m2)。窗口有外遮陽時透入室內的太陽輻射得熱量與在相同條件下沒有外遮陽時透入室內的太陽輻射得熱量的比值。這個比值的冬季值為冬季采暖期間以太陽輻射照度加權的加權平均值,夏季值為夏季空調期間的加權平均值。無因次量。水平遮陽、垂直遮陽、擋板遮陽三種基本遮陽方式的SD計算依據本標準附錄A進行。單位時間通過單位面積的太陽輻射量。單位:W/m2。2.0.16太陽輻射吸收系數(p)absorptancecoefficientofsolar表面吸收的太陽輻射熱與其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熱之比。太5陽輻射吸收系數越低越有利于節能。無因次量。為減少夏季由太陽輻射和室外空氣形成的綜合熱作用,通過圍護結構傳入室內,防止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不致過高而采取的建筑構造措施。制冷機的制冷量與其凈輸入能量之比。單位:W/W。用一個單一數值表示的空調用冷水機組的部分負荷效率指標,它基于機組部分負荷時的性能系數值,按照機組在各種負荷下2.0.20空氣源熱泵air-sourceheatpump以空氣為低位熱源的熱泵。通常有空氣/空氣熱泵、空氣/水熱泵等形式。2.0.21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建筑物內系統組成的供熱供冷系統。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形式的不同,地源熱泵系統分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和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按建筑物的負荷特性將空調水路分為冷水和冷熱水合用的兩個兩管制系統。需全年供冷區域的末端設備只供應冷水,其余區域末端設備根據季節轉換,供應冷水或熱水。2.0.23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powerconsumptionofunit空調冷熱水循環水泵在設計工況點的軸功率與所輸送的顯熱交換量的比值。無因次量。6一臺室外空氣源制冷或熱泵機組配置多臺室內機,通過改變制冷劑流量適應各房間負荷變化的直接膨脹式空調系統。表面上一點的照度是入射在包含該點的面元上的光通量dφ除以該面元面積dA所得之商,即該量的符號為E。單位:1x。2.0.27照明功率密度(LPD)lightingpowerdensity單位面積上的照明安裝功率(包括光源、鎮流器或變壓器)。7門廳、樓(電)梯洗碗間廚房、熱加工間58門廳、走道觀眾廳、放映室、洗手間民航候機廳、辦公室公共洗手間營業大廳比賽廳(不含體操)、練習廳走道、洗手間營業廳(百貨、書籍)辦公走道、樓(電)梯間5百貨倉庫公共洗手間洗手間8室內溫度(℃)室內溫度(℃)大廳、接待、服務用房、文體娛樂房間7圖書館、檔案館、美術館、博物館:閱覽室營業廳餐廳(火鍋類)習廳游泳池觀眾區游泳池池區舞臺風速(m/s)相對濕度(%)9新風量[m3/(h·p)]客房5星級3星級5星級3星級2星級2~3星級客房四級文化娛樂游藝廳、舞廳(包括卡拉OK歌廳)商場(店)、書店飯館(餐廳)辦公小學初中高中注:1.在按表3.0.4所列新風量取值時,尚應根據保證取5~10Pa,但不應大于50Pa)所需的新風量進行校核,設計新風量應2.對于出現最多人數的持續時間少于3h的房間,所需新風量可按室內計最多容納人數為100人的會議室,開會時間數為60人,則計算新風量的人數按60人計算3.對于人員停留時間超過或等于3h的房間人數計算。4.表3.0.4中未包括的建筑類型,其新風量應按照相關標準確定。4.1一般規定4.1.1建筑總平面的布置和設計,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風。建筑的主朝向宜選擇本地區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4.1.2建筑的主體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間宜避開東西朝向。1建筑平面布置時,不應將主要辦公室、客房等設置在正東2不宜在建筑的正東、正西和西偏北、東偏北方向設置大面積的玻璃門窗或玻璃幕墻。4.1.3辦公樓、賓館等建筑的平面布置宜結合門窗、通道等設置,組織好自然通風。4.1.4建筑總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內部的平面設計,應合理確定冷熱源和風機機房的位置,盡可能縮短冷、熱水系統和風系統的輸送4.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4.2.1廣西各市縣的建筑氣候分區按表4.2.1確定。表4.2.1廣西區主要市縣所處氣候分區桂林、資源、全州、三江、龍勝、興安、灌陽、靈川、融安、融水、臨桂、河池、天峨、南丹、環江、羅城、鳳山、東蘭、宜州、巴馬、都安、大化、賀州、鐘山、昭平、柳州、柳城、鹿寨、柳江、百色、隆林、樂業、西林、田林、凌云、田陽、田東、那坡、德保、靖西、平果、來賓、金秀、忻城、象州、合山、武宣、梧州、蒙山、藤縣、蒼梧、岑溪、貴港、平南、桂平、覃塘、南寧、馬山、上林、賓陽、武鳴、隆安、橫縣、玉林、容縣、興業、北流、陸川、博白、崇左、天等、大新、扶綏、龍州、寧明、憑祥、欽州、應分別符合表4.2.2-1、表4.2.2-2、表4.2.2-3的規定,其中外墻的傳熱系數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值Km。當本條文的圍護結構部位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外窗(包括透明幕墻)(東、南、西向/北向)(包括透明幕墻)窗墻面積比≤0.22.無外遮陽時,綜合遮陽系數=窗的遮陽系表4.2.2-2夏熱冬暖地區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和綜合遮傳熱系數K[W/(m2·K)]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外窗(包括透明幕墻)(東、南、西向/北向)(包括透明幕墻)窗墻面積比≤0.2注:1.有外遮陽時,綜合遮陽系數=窗的遮陽系數×外遮陽的遮陽系數。2.無外遮陽時,綜合遮陽系數=窗的遮陽系表4.2.2-3地面和地下室外墻熱阻值熱阻R(m2·K/W)地下室外墻(與土壤接觸的墻)地下室外墻(與土壤接觸的墻)4.2.3圍護結構朝向、面積、熱工參數的統計方法見附錄B、附錄C的規定。4.2.3.1外凸超過500mm的凸窗頂面應做隔熱處理,其傳熱系數不應大于0.9W/(m2·K)。4.2.3.2門窗(透明幕墻)的傳熱系數應依法定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或模擬計算報告提供的數據為依據。4.2.3.3東、西墻和屋面的隔熱性能應滿足表4.2.2-1、表4.2.2-2的要求。4.2.3.4典型的外墻和屋面構造的熱工性能參數可以按本標準4.2.3.5某個朝向墻體或屋面的平均傳熱系數按照(2.0.13)式度不應低于室內空氣的露點溫度。低于露點溫度時,應在熱橋部4.2.5建筑每個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均不應大于0.70。當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小于0.40時,玻璃(或其它4.2.6制冷負荷大的建筑,外窗(包括透明幕墻)宜設置外部遮4.2.7屋頂透明部分的面積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20%,當不能滿足本條文的規定時,必須按本標準第4.3節的規定進行權衡4.2.9靠外墻的單個空間應在外墻設置窗口。外窗的可開啟面積不應小于窗面積的30%;當外窗面積小于外墻總面積的12%時,外窗應全部可開啟。透明幕墻應具有可開啟部分或設有獨立的通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6-2008規定的64.2.12透明幕墻的氣密性不應低于《建筑幕墻》GB/T21086—2007的規定,10層以下為2級,10層及以上為3級。表4.2.13隔熱措施的當量附加熱阻當量熱阻附加值(m2·K/W)淺色外飾面(0.45≤p<0.50)(采用建筑反射隔熱涂料)0.12(夏熱冬暖地區),0.10(夏熱冬冷地區)淺色外飾面(0.40≤p<0.45)(采用建筑反射隔熱涂料)0.14(夏熱冬暖地區),0.115(夏熱冬冷地區)淺色外飾面(p<0.40)(采用建筑反射隔熱涂料)0.16(夏熱冬暖地區),0.13(夏熱冬冷地區)內部有貼鋁箔的封閉空氣間層的屋面屋面遮陽東、西外遮陽墻體(透射比<0.5)注:1.p為外表面太陽輻射吸收系數;可參照附錄F選用。2.屋面種植、屋面遮陽等均指屋頂被植物完全覆蓋或遮擋的部分。3.當量熱阻附加值為獨立使用,不得累計附加。4.2.14建筑設計宜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圍護結構的隔熱性能:1建筑的外窗、玻璃幕墻面積不宜過大。空調房間應盡量避2建筑門窗、玻璃幕墻的玻璃宜采用鍍膜玻璃(包括鍍熱反射膜、Low-E膜、陽光控制膜等)、貼膜玻璃(包括貼熱反射膜、Low-E膜、陽光控制膜等),或由上述玻璃品種組合的中空玻璃、取各種固定或活動式遮陽等有效的遮陽措施。在建筑設計中宜結4建筑外窗、玻璃幕墻的外遮陽應綜合考慮建筑效果、建筑功6外墻外表面宜采用淺色飾面;7鋼結構等輕型結構體系建筑,其外墻宜采用空氣間層;8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處,頻繁開啟的外門宜設置空氣幕或采2當建筑采用雙層玻璃幕墻時,宜采用空氣外循環的雙層形式。空調建筑的雙層幕墻,其夾層內應設置可以調節的活動遮陽3建筑幕墻的非透明部分,應充分利用幕墻面板背后的空4空調建筑大面積采用玻璃幕墻時,根據建筑功能、建筑節能的需要,可采用智能化控制的遮陽系統、通風換氣系統等。智能化的控制系統應能夠感知天氣的變化,能結合室內的建筑需求,對遮陽裝置、通風換氣裝置等進行實時的控制,達到最佳的室內舒適4.3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4.3.1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法,應按照下列步驟進行:1根據所設計建筑生成參照建筑;2計算參照建筑在規定條件下的全年采暖空調能耗;3計算所設計建筑在相同條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當所設計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不大于參照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時,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符合節能要求。當所設計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大于參照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時,應調整設計參數重新計算,直至所設計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不大于參照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夏熱冬暖地區必須同時滿足設計建筑全年空調制冷能耗不大于參照建筑的全年空調制冷能耗。應與所設計建筑完全一致(包括:氣象條件、空參數、運行時間等)。當所設計建筑的窗墻面積比大于本標準第4.2.5條的規定時,參照建筑的每個窗戶(透明幕墻)均應按比例縮小,使參照建筑的窗墻面積比符合本標準第4.2.5條的規定。當所設計建筑的屋頂透明部分的面積大于本標準第4.2.7條的規定時,參照建筑的屋頂透明部分的面積應按比例縮小,使參照建筑的屋頂透明部分的面積符合本標準第4.2.7條的規定。4.3.3參照建筑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參數取值應完全符合本標準第4.2.2條的規定。4.3.4所設計建筑和參照建筑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的計算必須按照本標準附錄G的規定進行。4.3.5進行權衡判斷所采用的能耗計算軟件應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采用備案制形式認可的軟件。5.1一般規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的規定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空調區的冷負荷,必須按各項逐時冷負荷之和5.1.2應將熱負荷和逐時逐項冷負荷作為選擇末端設備、確定管道直徑、選擇冷熱源設備容量的基本依據,并將建筑物的單位建筑面積冷、熱負荷指標直接標注在施工圖設計說明中。5.1.3空調冷負荷計算應采用經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采用備案制形式認可的計算軟件。5.1.4冷量和熱量的計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群采用集中的冷源和熱源時,每棟公共建筑及其冷、2采用集中空氣調節系統的公共建筑,其冷、熱源站房應設5.1.5中央空調系統宜設置獨立的供配電計量裝置。5.2.1冬季應根據工程使用要求經技術經濟比較確認合理后才可設置采暖系統;集中采暖系統應采用熱水作為熱媒。已設空調系統件不同的空氣調節區,其新風系統不宜劃分在同一個空氣調節新風5.3.3房間面積或空間較大、人員密度變化大或有必要集中進行5.3.4設計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并當功能上無特殊要求時,應采用5.3.5下列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宜采用變風量空氣調節系統:2建筑物內區全年需要送冷風。5.3.6設計變風量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時,其組合式空調機組應采用變頻自動調節風機轉速的方式,并應在設計文件中標明每個變風5.3.7設計定風量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時,應采取實現全新風運行或可調新風比的措施,同時系統應有排風出路并應進行風量平衡計50736-2012第7.1.5條的規定。新風量的控制與工況的轉換,宜采用新風和回風的焓值控制方法。1空調系統可調新風比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最大總新風比,應不低于50%;2)人員密集的大空間和內區的所有全空氣定風量系統,可達到的最大總新風比,應不低于70%;3)對設于地下室空調房間的全空氣定風量系統,可達到的最大總新風比,應不低于40%;4)排風系統應與新風量的調節相適應。2暖通工程師和建筑師在建筑空間以及新、排風進出口位置及5.3.8當一個空氣調節風系統負擔多個使用空間時,系統的新風量Y=Vot/VstY——修正后的系統新風量在送風量中的比例;X——未修正的系統新風量在送風量中的比例;5.3.9在人員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房間,宜采用新風需求控制。即根據室內CO?濃度檢測值增加或減少新風量,使CO?濃度始層以及圍護結構特點等因素劃分。內、外區宜分別設置空氣調節系統并注意防止冬季室內冷熱風的混合損失。5.3.12對有較大內區且常年有穩定的大量余熱的辦公、商業等濟比較確定采用閉式冷卻塔或開式冷卻塔。使用開式冷卻塔時,5.3.13設計風機盤管系統加新風系統時,新風宜直接送入各空5.3.14設計風機盤管系統加新風系統時,根據房間負荷對風機新風與排風的溫度差大于或等于8℃;2設計新風量大于或等于4000m3/h的空氣調節系統,且新風與排風的溫度差大于或等于8℃;5.3.17有人員長期停留且不設置集中新風、排風系統的空氣調節區(房間),宜在各空氣調節區(房間)分別安裝帶熱回收功能的1粗效過濾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50Pa(粒徑大于或等于5.0μm,效率:80%>E≥20%);終阻力小于或等于100Pa;2中效過濾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80Pa(粒徑大于或等于5.3.20空氣調節風系統不應設計土建風道作為空氣調節系統的送風道和已經過冷、熱處理后的新風送風道。如果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風道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防漏風和絕熱措施。5.3.21設計采用冰蓄冷系統供冷時,宜采用低溫送風系統。5.3.22空氣調節冷、熱水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采用閉式循環水系統;2只要求按季節進行供冷和供熱轉換的空氣調節系統,應采用兩管制水系統;3當建筑物內部分空氣調節區需全年供冷水,部分空氣調節4全年運行過程中,供冷和供熱工況頻繁交替轉換或需同時使用的空氣調節系統,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統;各并聯環路之間壓力損失的相對差額。當相6系統較小或各環路負荷特性或壓力損失相差不大時,宜采用一次泵系統;在確保系統運行安全可靠且具有較大的節能潛力和經濟性的前提下,一次泵宜采用變頻調速變流量調節方式;7系統較大、阻力較高、各環路負荷特性或壓力損失相差懸殊時,應采用二次泵系統;二次泵應根據流量需求的變化采用變頻調速變流量調節方式;8空氣調節冷、熱水泵,采用定流量泵時,一般應至少安裝兩9冷水機組的冷水供、回水設計溫差不應小于5℃。在技術5.3.23選擇兩管制空氣調節冷、熱水系統的循環水泵時,冷水循環水泵和熱水循環水泵宜分別設置。5.3.24空氣調節冷卻水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2冷卻塔應設置在空氣流通條件好的場所;3冷卻塔補水總管上應設置水流量計量裝置。5.3.25在多臺制冷主機并聯供冷的系統中,與其相匹配的冷卻5.3.26空氣調節系統送風溫差應根據焓濕圖(h-d)表示的空氣處理過程計算確定。空氣調節系統采用上送風氣流組織形式時,1送風高度小于或等于5m時,送風溫差不宜小于5℃;5.3.29空氣調節風系統的作用半徑不宜過大。風機的單位風量四管制定風量系統四管制變風量系統大于表5.3.30中的規定值。η—水泵在設計工作點的效率(%)。表5.3.30空氣調節冷熱水系統的最大輸送能效比(ER)管道類型四管制空調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注:1.表中的數據適用于獨立建筑物內的空氣調節冷熱水系統,最遠環路總長度一般在200~500m范圍,區域供冷(熱)管道或總長過長的水系統2.兩管制熱水管道系統中的輸送能效比值,不適用組、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作為熱源,供回水溫差小于13.循環水泵的揚程,應包括二次泵系統中的級泵各自的揚程和效率不同時,二級泵的揚程和效率可按照流量的加權平均值計算。5.3.32空氣調節風管絕熱材料的最小熱阻應符合表5.3.32的最小熱阻(m2·K/W)5.3.33空氣調節保冷管道的絕熱層外,應設置隔汽層和保護層。5.3.34空氣調節區通向室外的大門,除設計為自動門或有專人開啟的門外,應設置隔離用大門空氣幕。5.3.35地下停車庫的通風系統與機械排煙系統合用時,宜采用雙速風機。5.4.1空氣調節與采暖系統的冷、熱源宜采用集中設置的冷(熱)水機組或供熱、換熱設備。機組或設備的選擇應根據建筑規模、使用特征,結合當地能源結構及其價格政策、環保規定等按下列原則經綜合論證后確定:1具有城市、區域供熱或工廠余熱時,宜作為采暖或空調的熱源;3具有充足的天然氣供應的地區,宜推廣應用分布式熱電冷聯供和燃氣空氣調節技術,實現電力和天然氣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4具有多種能源(熱、電、燃氣等)的地區,宜采用復合式能源供冷、供熱技術;5對夏、冬季的冷暖總負荷相當的個別氣候區,具有天然水資源或地熱源可供利用時,宜采用水(地)源熱泵供冷、供熱技術;其余地區5.4.2除了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外,不得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的熱源:1電力充足、供電政策支持和電價優惠地區的建筑;2以供冷為主,采暖負荷較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熱源的建筑;3無集中供熱與燃氣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環保或消防嚴格限制的建筑;4夜間可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且蓄熱式電鍋爐不在日間用電高峰和平段時間啟用的建筑;表5.4.3鍋爐額定熱效率熱效率(%)額定制冷量(kW)性能系數(W/W)風冷或蒸發冷卻活塞式/渦旋式5.4.6對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冷水機組的設計選型,選用能效等級為2級以上的產品。5.4.8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不應低于表5.4.8的規定。額定制冷量(kW)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W/W)5.4.9水冷式電動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宜按下式計算和檢IPLV=2.3%×A+41.5%×B+46.1%×C+10.1B——7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26℃;C——5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23℃;D——2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19℃。5.4.10名義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電機驅動壓縮機的單元式能效比(W/W)等級為2級以上的產品。工況下的性能參數應符合表5.4.12的規定。性能系數(W/W) 一一 一一一 5.4.14冷水(熱泵)機組的單臺容量及臺數的選擇,應能適應空氣調節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滿足季節及部分負荷要求。當空氣調節冷負荷大于528kW時不宜少于2臺。5.4.16對冬季或過渡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經技術經5.4.17對存在一定量衛生熱水需求的,且夏季采用蒸氣壓縮循5.5監測與控制5.5.1集中采暖與空氣調節系統應設置監測與控制系統。其內容可包括參數檢測、參數與設備狀態顯示、自動調節與控制、工況自動轉換、能量計量以及中央監控與管理等,具體內容應根據建筑5.5.2間歇運行的空氣調節系統,宜設自動啟停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應具備按預定時間進行最優啟停的功能。5.5.3對建筑面積20000m2以上的全空氣調節建筑,在條件許可數字控制系統。5.5.4冷、熱源系統的控制應滿足下列基本要求:1對系統冷、熱量的瞬時值和累計值進行監測,冷水機組優先采用由冷量優化控制運行臺數的方式;3對供、回水溫度及壓差進行控制或監測;4對設備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及故障報警;5技術可靠時,宜對冷水機組出水溫度進行優化設定。5.5.5總裝機容量較大、數量較多的大型工程冷、熱源用機組、水泵及冷卻塔一體化控制方式,通過優化組合確定設備運5.5.6空氣調節冷卻水系統應滿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1冷水機組運行時,冷卻水最低回水溫度的控制;2冷卻塔風機的運行臺數控制或風機調速控制;3采用冷卻塔供應空氣調節冷水時的供水溫度控制;4排污控制。5.5.7空氣調節風系統應滿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2采用定風量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時,宜采用變新風比焓值控制方式;4設備運行狀態的監測及故障報警;5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時,若新風系統負擔使用時間、溫度、濕度等要求條件不同的空氣調節區,對于平時運行時,長時間無人員使用的空氣調節區,應在其新風管上設置聯動的電動風閥,同時新風系統應有變新風調節控制方式;6過濾器超壓報警或顯示。5.5.8采用一次泵系統的空氣調節水系統,其一次泵采用自動變速控制方式時,為了確保系統及設備的運行安全可靠,要注意設備(冷水機組)的變水量運行要求和所采用的控制方案及相關參數的控制策略。5.5.9采用二次泵系統的空氣調節水系統,其二次泵應采用自動5.5.10對末端變水量系統中的風機盤管,應采用電動溫控閥和三擋風速結合的控制方式。5.5.11對末端變水量系統中的組合式空調器的表冷器或加熱5.5.12以排除房間余熱為主的通風系統,宜設置通風設備的溫控裝置。5.5.13地下停車庫的通風系統,宜根據使用情況對通風機設置定時啟停(臺數)控制或根據車庫內的CO濃度進行自動運行控制。5.6分散式空氣調節系統5.6.1公共建筑在下列情況時,可采用分散式房間空調器進行空1需要24h運行、或公共建筑中央空調系統運行停止時,仍需保持適當溫度的房間;2經營項目使用性質頻繁變動、內部裝飾相應頻繁變動的空3各房間使用時間不相一致的中、小型公共建筑。2008選用(應取得節能產品的認證),鼓勵優先選用能效等級為2級以上的產品。5.6.3變制冷劑流量多聯分體式空調系統應優化室外機與室內過產品技術資料核定,配管實際長度制冷工況下滿負荷的性能系數不應低于2.80W/W。3不應將多層或高層建筑的室外機從下到上逐層依次布置6.1一般規定6.1.1在方案設計階段應制定可靠、高效的供配電系統、智能化考慮設備運行階段的節能控制措施,提高系統維護管理效率。6.2供配電系統節能設計6.2.1供配電系統設計應根據供電條件、負荷行環境等方面統籌兼顧,合理確定設計方案。6.2.2應對各類負荷狀況進行合理分析計算,并采取相應節能降耗措施,對變化較大的季節性負載系統宜針對不同工況采取相應的節能運行模式。6.2.3供配電系統的變配電房及樓層配電間宜設置于負荷中心,6.2.4應根據負荷情況、經濟運行方案、運行環境等因素合理選1合理分配變壓器負載,滿足系統經濟運行的需要;2變壓器的經常性負載應處于變壓器的經濟運行區間,負載率宜為60%~75%;3當季節性負荷容量較大時,宜設置專用變壓器。6.2.5系統設計宜盡量做到三相平衡。6.2.6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供配電系統中的功率因數:1通過合理選擇變壓器的容量、電氣設備、線纜及敷設方式等措施提高系統自然功率因數;210(6)kV及以下宜在配電變壓器低壓側集中補償,補償后功率因數不宜低于0.9,高壓側的功率因數指標應符合當地供電部門的規定;3容量較大、負荷平穩且經常使用的用電設備的無功功率宜單獨就地補償;4對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單相配電的供配電系統,宜采用自動分相無功補償裝置;5當配電系統中諧波電流較嚴重時,無功補償容量的計算應考慮諧波的影響;6當補償電容器所在低壓線路諧波電流較嚴重時,宜串聯適當參數的電抗器。6.2.7大型公共建筑應對供電系統進行諧波監測。當供配電系統諧波或設備諧波超出相關國家或地方標準的諧波限值規定時,應對建筑內的主要電氣和電子設備或其所在線路采取諧波抑制和治理的措施:1對諧波源的性質、諧波實測參數等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諧波抑制及諧波治理措施;2對諧波敏感的重要設備較多時,在配電系統主干線上靠近騷擾源處設置濾波裝置。6.2.810kV及以下的電力電纜截面的尺寸宜結合技術條件和經濟電流密度進行選擇。6.2.9采用單芯電纜組成的供電回路時,電纜宜品字形敷設以降低線路的阻抗。6.3建筑照明節能設計6.3.1一般規定1照明節能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的《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中的有關規定;2照明節能設計應是在保證不降低作業面視覺要求、不降低照明質量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的減少照明系統中的光能損失,3照明節能應通過選擇合理的照度標準,選用合適的光源及高6.3.2照明功率密度值應遵循以下原則:1房間或場所應采用一般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值(LPD)作為照明節能的評價指標;2計算房間及場所一般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時,應計算其燈具光源及附屬裝置的全部用電量;3辦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6.3.2-1的規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定的對應照度值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6.3.2-1辦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9營業廳874商業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6.3.2-2的規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定的對應照度值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6.3.2-2商業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目標值高檔商店營業廳高檔超市營業廳5旅館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6.3.2-3的規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定的對應照度值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6.3.2-3旅館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1x)一中餐廳多功能廳54門廳6醫院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6.3.2-4的規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定的對應照度值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6.3.2-4醫院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987659藥房97學校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6.3.2-5的規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定的對應照度值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6.3.2-5學校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目標值99多媒體教室98通用房間或場所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6.3.2-6的表6.3.2-6通用房間或場所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998754電源設備室、發電機室879電話站、網絡中心、計算機房風機房、空調機房54泵房5487875大成品、氣瓶)34(如工具、小零件)759設裝飾性燈具場所,可將實際采用的裝飾性燈具總功率50%計入照明功率密度值的計算;10設有重點照明的商店營業廳,該樓層營業廳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每平方米可增加5W。2有條件時,宜利用各種導光和反光裝置將自然光引入室內進行照明;3有條件時,宜利用太陽能作為照明能源。6.3.4照明燈具的選擇應符合下列原則:1選用的燈具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有關規定;2在滿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條件下,應選用效率高的燈1)熒光燈燈具的效率不應低于表6.3.4-1的規定;表6.3.4-1熒光燈燈具的效率保護罩(玻璃或塑料)2)高強度氣體放電燈燈具的效率不應低于表6.3.4-2的規定。表6.3.4-2高強度氣體放電燈燈具的效率6.3.5照明光源的選擇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據光源、燈具及鎮流器等的效率、壽命和價格在進行綜合技術經濟分析比較后確定;2應根據不同的使用場合,選擇合適的照明光源,在滿足照明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選擇高光效光源;3層高較低房間,如辦公室、教室、會議室及儀表、電子等生產車間宜采用細管徑直管形熒光燈;4商店營業廳宜采用細管徑直管形熒光燈、緊湊型熒光燈或小功率的金屬鹵化物燈;5高度較高的工業廠房,應按照生產使用要求,采用金屬鹵化物燈或高壓鈉燈,亦可采用大功率細管徑熒光燈;6選擇熒光燈光源時,應使用T8熒光燈和緊湊型熒光燈,有條件時,宜采用更節電的T5熒光燈;7一般照明場所不宜采用熒光高壓汞燈,不應采用自鎮流熒光高壓汞燈;8一般情況下,室內外照明不應采用普通照明白熾燈;在特殊情況下需采用時,單燈額定功率不應超過100W;1)要求瞬時啟動和連續調光的場所;2)采用太陽能光伏電池供電的場所;3)開關燈頻繁的場所;4)照度要求不高,且照明時間較短的場所;5)對裝飾有特殊要求的場所。6.3.6燈具附件的選擇原則:1鎮流器的選擇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采用的鎮流器應符合該產品的國家能效標準;2自鎮流熒光燈應配用電子鎮流器;3直管型熒光燈應配用電子鎮流器或節能型電感鎮流器;4高壓鈉燈、金屬鹵化物燈應配用節能型電感鎮流器;在電壓偏差較大的場所,宜配用恒功率鎮流器;功率較小者可配用電子鎮流器;5供給氣體放電燈的配電線路宜在線路或燈具內部進行無功補償,功率因數不應低于0.9。6.3.7應根據建筑物的建筑特點、建筑功能、等具體情況,對照明系統采取經濟實用、合理有效的節能控制措施。可采取下列措施:1公共建筑的走廊、樓梯間、門廳等公共場集中控制,并按建筑使用條件和天然采光狀況采取分區、分組控制2每個照明開關所控光源數不宜太多,小開間房間照明宜采用一燈一控控制方式,每個房間燈的開關數不宜少于2個(只設置1只光源的除外);3大開間房間或場所裝設有兩列或多列燈具時,宜采用多燈1)所控燈列與側窗平行;2)電化教室、會議廳、多功能廳、報告廳等場所,按靠近或遠離講臺分組。4有條件的場所,宜采用下列控制方式:1)天然采光良好的場所,按該場所照度自動開關燈或調光;2)個人使用的辦公室,采用人體感應或動靜感應等方式自動開關燈;3)旅館的門廳、電梯大堂和客房層走廊等場所,采用夜間定時降低照度的自動調光裝置;4)大中型建筑,按具體條件采用集中或集散的、多功能或單一功能的自動控制系統。公共建筑的走廊、樓梯間、門廳等公共場所的照明,有BA系統的,可納入BA系統進行集中管理,條件允許的還可以采用智能燈光控制系統進行更全面、更靈活的節能控制。6.4建筑設備節能設計6.4.1變壓器應選擇低損耗、低噪聲的節能產品,并應達到《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GB20052-2006中規定的目標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6.4.3客梯宜采用配備高效電機及先進控制技術的電梯,當3臺及以上的客梯集中排列時,客梯控制應具備按程序集中調控和群控的功能。6.4.4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宜具有節能拖動及節能控制裝置,并宜裝設感應傳感器,當全線各段均空載時,暫停或低速運行。6.5計量、維護與管理6.5.1應根據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管理要求進行下列電力能耗分項計量,對出租辦公、營業性場所應根據耗電、冷熱量等實行計量收費。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積大于15000m2)應根據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管理要求進行電力能耗分項計量。分項計量內容如表6.5.2所示:表6.5.2分項計量內容1234(必分項)照明/插座空調(選分項)照明與插座走廊與應急室外景觀照明冷凍站空調末端電梯非消防水泵非消防風機信息中心洗衣房廚房餐廳游泳池健身房其他6.5.3對于6.5.2條以外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為便于業主進行節6.5.4分項計量所采用的互感器及電度表應與供電部門計量系統分開設置;計量裝置宜相對集中設置,當條件限制時,宜采用集中遠程抄表系統或卡式表具。6.5.5應建立照明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規定:1應建立運行維護制度,并應有專業人員負責照明維修和安全檢查,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照明運行,及時根據運行情況進行控2應建立清潔光源、燈具的制度,根據《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規定的次數定期進行擦拭;3宜按照光源的壽命或點亮時間、維持平均照度,定期更換4更換光源時,應采用與原設計或實際安裝相同的光源,不得任意更換光源的主要性能參數;5重要大型建筑的主要場所的照明設施,應進行定期巡視和6.6.1工程設計階段,照明設計圖應由設計單位按本標準自審、7.1一般規定7.1.1建筑設計方案圖紙和建筑施工圖設計圖紙的“建筑設計總中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本工程節能設計的依據:《廣西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規范》DBJ45/003-2012。2建筑節能設計參數:在初步設計或施工圖設計圖紙報審時應根據本工程的節能設3本工程節能產品的性能指標:燃燒性能,門窗工程采用玻璃的名稱、傳熱系數、遮陽系數及可見光透射比等,并對選用材料的參數取值注明出處(如取值文件名4節能產品的抽樣送檢項目及數量應按《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2007的有關規定執行,并在施工安裝前應由監理人員督促施工單位抽樣送檢合格并簽字。7.1.2公共建筑節能設計審查,應分為建筑方案報建審查、初步7.1.3建筑方案設計階段,應由設計單位的工程設計圖紙審核人對照本標準4.1.1、4.1.2條進行內部審查。7.1.8施工圖審查機構對于節能審查不合格的設計圖紙應退回7.1.9對產生建筑節能爭議的設計項目或竣工工程應由建設行7.2.1根據本標準4.2.1條判斷所設計的公共建筑所屬氣候分7.2.2根據本標準第4章規定性指標設計的施工圖,圖紙審查應7.2.3對照本標準4.1.1~~4.1.3條的要求審查設計總平面圖上7.2.5審查屋面傳熱系數K是否符合本標準表4.2.2-1、表7.2.7審查東、西墻的傳熱系數K是否符合本標準表4.2.2-1、7.2.8審查外墻的平均傳熱系數K是否符合本標準表4.2.2-1、表4.2.2-2的規定;如不符合,則需按本標準7.3節進行節能審查。外窗平均傳熱系數K是否符合本標準表4.2.2-1、表4.2.2-2的規定;如不符合,則需按本標準7.3節進行節能審查。7.2.10檢查外窗可開啟面積是否符合本標準第4.2.9條的規定,如不符合,則判定審查不通過。7.2.11根據建筑圖紙上外窗所處的位置及本標準4.2.11、4.2.12條要求,核查所選用外門窗的氣密性能指標,如不符合,則判定審查不通過。過,可按照本標準7.4節、7.5節進行建筑設備節能設計審查。對于非強制性審查內容,不符合項應在審查報告中說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標準7.3節的權衡判斷法進行節能設計審查。7.3.1按照本標準4.2.1條判斷所設計的公共建筑所屬氣候分區。使用本標準權衡判斷法進行設計的施工圖,則按權衡法判斷進行節能設計審查。7.3.2先按照本標準7.2.2~7.2.5、7.2.7、7.2.10、7.2.11條進行審查。7.3.3如天窗的面積不符合規定,則可以進行權衡判斷。但天窗的面積不允許超過屋面面積的30%。7.3.4如外墻、外窗的相關參數不符合本標準4.2.2條規定,則進行權衡判斷。7.3.5按照本標準4.3節“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的有關規定確定參照建筑。7.3.6確定審查用軟件。審查軟件(包括版本號)應與節能設計所用軟件相同。7.3.7將所設計建筑和參照建筑輸入審查用軟件,審查所設計建筑的全年采暖空調能耗是否超過參照建筑。如超過,則節能審查不通過。若所設計建筑處于夏熱冬暖地區,審查所設計建筑全年7.3.8如以上審查項目全部合格,則圍護結構節能設計審查通過,可按照本標準7.4節、7.5節進行建筑設備節能設計審查。對于非強制性審查內容,不符合項應在審查報告中說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如果某個朝向的墻體或外窗的相應參數不符合第4章強7.4.1根據本標準5.1.1條、5.1.2條規定,對建筑熱負荷和逐時冷負荷進行復核,并對末端設備、管道直徑、熱源設備容量的確定7.4.2檢查采暖和空調的熱源是否滿足本標準5.4.2條的規定,如不符合,則判定審查不通過。如果采用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檢查機組的性能系數COP是否滿足本標準5.4.5條規定,如不符合,則判定審查不通過。7.4.3如果采用電機驅動壓縮機的單元式空氣調節機、風管送風式和屋頂式空氣調節機組時,檢查其能效比EER是否滿足本標準7.4.4如果采用蒸汽、熱水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及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時,檢查其性能參數是否滿足本標準7.4.5對于空調系統采用的各項節能措施進行審查,判定是否符合本標準相應的條款的規定,不符合的應在審查報告中說明。主要檢查項目包括:1檢查空調系統分區是否符合本標準5.3.1條的規定;2檢查新風系統設計是否符合本標準5.3.7~5.3.10條的3檢查輸配系統設計是否符合本標準5.3.22~5.3.26、4檢查冷熱源設計是否符合本標準5.4.1、5.4.8、5.4.9、5.4.13~5.4.16條的規定;5檢查監測與控制設計是否符合本標準5.5.4、5.5.6~7.4.6如以上審查項目全部合格,則建筑設備設計節能審查通7.5.2根據本標準6.3.4~6.3.6條的規定,對照明設計選用的7.5.3根據本標準6.3.7條的規定,對照明控制系統采用的各項4玻璃遮陽系數Se、外遮陽系數SD、綜合遮陽系數Sw的計6外墻的平均傳熱系數Km及平均熱惰性指標Dm的計算;7屋頂傳熱系數K及熱惰性指標D的計算;11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Ws計算;~11項的內容。7.6.2建設單位應向施工圖審查機構提供以下表格(表7.6.2-1~表7.6.2-6)。表7.6.2-1廣西夏熱冬暖地區公共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審查表(按規定性指標)項目名稱:項目編號: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加蓋公章):設計人:審圖單位(加蓋公章)審查人:層數:(地上)(地下)總建筑面積:序號主要節(審查人填寫)1K≤0.90(D≥2.5),K≤0.40(D<2.5)2括非透明幕墻)K≤1.5(D≥2.5),K≤0.70(D<2.5)34≤屋頂總面積的20%5幕墻)C—南向C—西向C—C—不應低于GB/T21086-2007的規定6自然通風項目名稱:項目編號:設計人:審查人:層數:(地上)(地下)總建筑面積:圍護結構內容1傳熱系數K[W/(m2·K)]K=0.90(D≥2.5),K=0.40(D<2.5)2傳熱系數K[W/(m2·K)]K=1.5(D≥2.5),K=0.70(D<2.5)3采光頂)傳熱系數K[W/(m2·K)]4(包括透明幕墻)K系數Sw東、南、西向北向5傳熱系數K[W/(m2·K)]6象參數采用當地典型氣象年。表7.6.2-2(續)序號(審查人填寫)1K≤0.90(D≥2.5)K≤0.40(D<2.5)(必須滿足)2(包括非K≤1.5(D≥2.5)K≤0.70(D<2.5)34(包括透明幕墻)南向窗墻面積比Cm/平均傳熱系數Km/北向窗墻面積比Cm/平均傳熱系數Km/外窗面積的30%;不應低于GB/T21086-2007的規定5(水平天窗、采光頂)6參照建筑:kWh/m28自然通風表7.6.2-3廣西夏熱冬冷地區公共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審查表(按規定性指標)項目名稱:項目編號: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加蓋公章):設計人:審圖單位(加蓋公章)審查人:層數:(地上)總建筑面積:(審查人填寫)K≤0.70(D≥2.5),K≤0.40(D<2.5)2括非透明幕墻)K≤1.0(D≥2.5),K≤0.70(D<2.5)34≤屋頂總面積的20%5幕墻)東向C—C—C北向C—不應低于GB/T21086-2007的規定6自然通風項目名稱:項目編號:建設單位:設計人:審查人:層數:(地上)圍護結構內容1K=0.70(D≥2.5),K=0.40(D<2.5)2K=1.0(D≥2.5),K=0.70(D<2.5)3采光頂)4(包括透明幕墻)K系數Sw東、南、西向北向 一56象參數采用當地典型氣象年。表7.6.2-4(續)0(審查人填寫)K≤0.70(D≥2.5)K≤0.40(D<2.5)(必須滿足)2(包括非K≤1.0(D≥2.5)K≤0.70(D<2.5)34(包括透明幕墻)南向窗墻面積比Cm/平均傳熱系數Km/北向窗墻面積比Cm/平均傳熱系數Km/外窗面積的30%,或外墻總面積(包括窗)的10%;換氣裝置不應低于GB/T7106-2008的規定5(水平天窗、采光頂)68自然通風項目名稱:項目編號: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加蓋公章):審圖單位(加蓋公章)(審查人填寫)123額定制冷量(kW)性能系數(W/W)電驅動水冷電驅動風冷或蒸發冷卻單元式空調機、能效比(W/W)額定制冷量(kW)制冷綜合性能系數(W/W)吸收式冷(溫)性能系數(W/W)冷(溫)水進/出口溫度(℃)冷卻水進/出口溫度(℃)4空調冷凍水管道:≤0.024156一般空調風管:0.74(m2·K/W)低溫空調風管:1.08(m2·K/W)7□符合項目名稱:項目編號: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加蓋公章):審圖單位(加蓋公章)序號審查內容(審查人填寫)1003-2012表6.3.2-1的規定2003-2012表6.3.2-2的規定3003-2012表6.3.2-3的規定4003-2012表6.3.2-4的規定5003-2012表6.3.2-5的規定6場所照明003-2012表6.3.2-6的規定76.3.5條相關規定8DBJ45/003-2012第63.6條相關規定9照明控制能設計規范》DBJ45/003外遮陽系數的簡化計算方法A.0.1水平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和垂直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應按下列公式計算確定:遮陽板外挑系數:SDH——水平遮陽板夏季外遮陽系數;SDv——垂直遮陽板夏季外遮陽系數;PF——遮陽板外挑系數,當計算出的PF>1時,取PF=1;A——遮陽板外挑長度(圖A.0.1);B——遮陽板根部到窗對邊距離(圖A.0.1)圖A.0.1遮陽板外挑系數(PF)計算示意A.0.2水平遮陽板和垂直遮陽板組合成的綜合遮陽,其外遮陽系數值應取水平遮陽板和垂直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的乘積。遮陽東南西北興、北海、合浦A.0.3窗口前方所設置的并與窗面平行的擋板(或花格等)遮陽的外遮陽系數應按下式計算確定:η—擋板輪廓透光比。即窗洞口面積減去擋板輪廓由太陽光線投影在窗洞口上所產生的陰影面積后的剩余面積與窗洞口面積的比值。擋板各朝向的輪廓透光比按該朝向上的4組典型太陽光線入射角,采用平行光投影方法分別計算或實驗測定,其輪廓透光比取4個透光比的平均值。典型太陽入射角按表A.0.3選取;n*——擋板構造透射比。混凝土、金屬類擋板取η=0.1;厚帆布、玻璃鋼類擋板取η*=0.4;深色玻璃、有機玻璃類擋板取η"=0.6;淺色玻璃、有機玻璃類擋板取η*=0.8;金屬或其他非透明材料制作的花格、百葉類構造取表A.0.3典型的太陽光線入射角(°)窗口朝向南東、西北1組1組1組太陽高度角00000太陽方位角00A.0.4幕墻的水平遮陽可轉換成水平遮陽加擋板遮陽,垂直遮陽可轉化成垂直遮陽加擋板遮陽,如圖A.0.4所示。圖中標注的尺寸A和B用于計算水平遮陽和垂直遮陽遮陽板的外挑系數PF,C為擋板的高度或寬度。擋板遮陽的輪廓透光比η可以近似取為1。幕墻水平遮陽幕墻垂直遮陽圖A.0.4幕墻遮陽計算示意關于面積和體積的計算B.0.1建筑面積(A?),應按各層外墻外包線圍成的平面面積的總和計算。包括半地下室面積,不包括地下室的面積。B.0.2建筑體積(V?),應按與計算建筑面積所對應的建筑物外表面和底層地面所圍成的體積計算。B.0.3屋頂面積,應按支承屋頂的外墻外包線圍成的面積計算。B.0.4外墻面積,應按不同朝向分別計算。某一朝向的外墻面積,由該朝向的外表面積減去外窗面積構成。B.0.5外窗面積,應按不同朝向分別計算,取洞B.0.6外門面積,應按不同朝向分別計算,取洞口面積。B.0.7地面面積,應按外墻內側圍成的面積計算。B.0.8地板面積,應按外墻內側圍成的面積計算,并區分為接觸室外空氣的地板和不采暖地下室上部的地板。圍護結構統計方法規定a)朝向位于東偏北60°至東偏南60°以內的立面應統計到正東朝向;b)朝向位于南偏東30°至南偏西30°以內的立面應統計到正南朝向;c)朝向位于西偏南60°至西偏北60°以內的立面應統計到正西朝向;d)朝向位于北偏西30°至北偏東30°以內的立面應統計到正北朝向。C.0.2墻體應按照如下規定進行分類和統計:a)墻體應按其熱工性能進行分類,墻體中的梁、鋼筋混凝土墻(含混凝土柱)、混凝土凸窗板、填充墻等均應分類;b)各類墻體均應按立面朝向規定分別統計面積,只要墻體類型(熱惰性指標、傳熱系數、太陽輻射吸收系數)不同,均c)全玻璃幕墻時,其梁、柱作為墻體的熱橋。C.0.3窗及透明部分門的面積應按朝向、窗類型(傳熱系數和綜合遮陽系數不同)進行統計。遇到陽臺、遮陽設施等,均應按照附錄A計算其建筑外遮陽系數。當外凸窗凸出的長度超過0.5m時,朝向按凸窗所在外墻的朝向計取,外凸窗上下左右側板按實際面積和實際熱工參數統計為外墻,窗按展開面積計算。系數)進行統計。坡屋頂在計取外圍護結構面積時應不包括挑檐部分面積,坡屋頂上的天窗按水平天窗計算其實際窗面積。C.0.5僅用于本標準對比評定計算所使用的建筑面積應按建筑的軸線計算。C.0.6建筑某個朝向的立面總面積應包括墻體面積和外窗面積。計算時應以墻體的定位軸線和樓層標高線進行計算(不含女兒墻、挑檐、造型墻等非圍護結構立面)。C.0.7圍護結構總面積應為屋面面積、各個朝向的外圍護結構立面面積的總和。一、平屋面(擠塑型聚苯乙烯泡沫板,燃燒性能不低于B1級)(桂05J201)厚度1.保護層(λ=1.74,S=17.2)2.保溫層(詳見右欄)δ3.防水層—4.水泥砂漿找平層(λ=0.93,S=11.37)粒砂漿)(λ=0.072,S=1.14)6.鋼筋混凝土結構層(λ=1.74,S=17.2)7.石灰水泥砂漿(λ=0.87,S=10.75)二、平屋面(聚苯乙烯泡沫板,燃燒性能不低于B1級)(桂05J201)厚度保溫層厚δ1.保護層(λ=1.74,S=17.2)聚苯乙烯泡沫板2.保溫層(詳見右欄)δ3.防水層—4.水泥砂漿找平層(λ=0.93,S=11.37)粒砂漿)(λ=0.072,S=1.14)6.鋼筋混凝土結構層(λ=1.74,S=17.2)7.石灰水泥砂漿(λ=0.87,S=10.75)三、平屋面(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燒性能不低于B1級)(桂05J201)厚度1.保護層(λ=1.74,S=17.2)2.保溫層(詳見右欄)δ3.防水層—4.水泥砂漿找平層(λ=0.93,S=11.37)粒砂漿)(λ=0.072,S=1.14)6.鋼筋混凝土結構層(λ=1.74,S=17.2)7.石灰水泥砂漿(λ=0.87,S=10.75)四、平屋面(泡沫玻璃)(桂05J201)厚度1.保護層(λ=1.74,S=17.2)2.保溫層(詳見右欄)δ3.防水層—4.水泥砂漿找平層(λ=0.93,S=11.37)粒砂漿)(λ=0.072,S=1.14)6.鋼筋混凝土結構層(λ=1.74,S=17.2)7.石灰水泥砂漿(λ=0.87,S=10.75)五、平屋面(加氣混凝土砌塊)(11ZJ201)厚度1.250mm×250mm×30mm,C20細石混凝土板或水泥地磚,縫寬3~5,1:1水泥砂漿填縫(λ=1.74,S=17.2)2.中砂(λ=0.58,S=8.26)3.防水層 5.1:2.5水泥砂漿找平層(λ=0.93,S凝土碎塊找2%坡(λ=0.36,S=5.64,修正系數1.5)7.保溫層(詳見右欄)δ8.水泥砂漿找平層(λ=0.93,S=11.37)9.鋼筋混凝土結構層(λ=1.74,S=17.2)只典型外墻構造及其熱工性能指標保溫層厚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1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82.無機保溫砂漿14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18保溫層厚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2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2δ 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2888保溫層厚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δ1.粉刷石膏抹灰壓人網格布4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8四、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墻(無機保溫砂漿外保溫)熱工參數表保溫層厚δ46190254619025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18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1δ461902546190251.粉刷石膏抹灰壓人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1δ1.粉刷石膏抹灰壓人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1δ保溫層厚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2δ密排密排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2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2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2δ88保溫層厚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δ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δ保溫層厚δ樹藏的的并樹藏的的并1.粉刷石膏抹灰壓入網格布42.無機保溫砂漿1δ保溫層厚δ1.粉刷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江西省財通供應鏈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勞務派遣制人員招聘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校園招聘正式啟動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鄭州城建職業學院《基礎教育研究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哈爾濱工業大學《荷載與結構設計方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哈爾濱醫科大學《運作管理綜合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華商學院《海洋地質學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國際結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運籌學(全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技術經濟與企業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農業大學《系統工程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航天事業的軍事應用與國防戰略
- 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教育
- 2024年醫學高級職稱-普通外科學(醫學高級)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
- 2024年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版第六章第二節
- 工業機器人技術畢業論文范文
- 華為常用網絡拓撲模板
- DB11-T 2154-2023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淺埋暗挖法施工技術規程
- 錫爐溫度及助焊劑比重測試記錄
- 施工單位主體驗收自評報告
- 腎臟內科臨床診療指南及操作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