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材料,完成各題。材料一: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它恰好成為從兩漢時代逐漸脫身出來的一種歷史前進的音響。在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文藝和審美心理比起其他領域,反映得更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詩十九首》以及風格與之極為接近的蘇李詩(東漢無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詩,及假托蘇武所作的四首詩,被人們合稱為蘇李詩),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開一代先聲。它們在對日常時世、人事、節候、名利、享樂等等詠嘆中,直抒胸臆,深發感喟。在這種感嘆抒發中,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他們唱出的都是同一哀傷,同一感嘆,同一種思緒,同一種音調。可見這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從經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所宣傳和相信的那套倫理道德、鬼神迷信、讖緯宿命、煩瑣經術等等規范、標準、價值,都是虛假的或值得懷疑的,它們并不可信或無價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呢?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陳(琳)應(玚)劉(楨),一時俱逝”,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歲……既然如此,而既定的傳統、事物、功業、學問、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么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現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現出來了。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節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減)材料二:如果將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稱作亂世,也許并不過分。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題。生死主題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現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嘆生死的詩歌,《燕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等詩句,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源頭。魏晉以后,生死主題越發普遍了,曹丕的《與吳質書》很真切地表現了當時帶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眾多親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壯當努力成就一番事業,又想秉燭夜游及時行樂。生與死是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主題,如果結合人生的真實體驗可以寫得有血有肉,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保ú懿佟抖谈栊小罚坝猩赜兴?,早終非命促?!薄八廊ズ嗡溃畜w同山阿?!保ㄌ諟Y明《擬挽歌辭》)“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對待人生的態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仙,這要借助藥;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時行樂,這須借助酒。第四種態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詩人不再是一個自嘆生命短促的渺小生靈,他具有與“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這類詩歌便有了新的面貌。(節選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有刪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詩人的活動和觀念時常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那么對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現。B.東漢末至魏晉詩歌中突出生命短暫、人生無常的悲傷,這是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領域的表現。C.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體是亂世,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文學創作上出現生死主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對待人生的態度中,詩人的第四種態度無疑與同時代其他詩人不同,因此這一類作品便有了新的風貌。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詩十九首》以及蘇李詩對后世產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時間的跨度上,也體現在群體的廣度上。B.魏晉時期之所以會產生出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這個時期的人們對原來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懷疑和否定的結果。C.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詩人們對待人生的態度中,我們可以想見,酒和藥在文人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淵明、江淹的作品和東晉玄言詩為例,說明“因為對生死主題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體現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度”的一項是()A.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B.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C.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D.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4.請簡述材料一的行文脈絡。5.請以曹操的《短歌行》為例,說明它如何體現了材料一中畫線句子的觀點。【答案】1.A2.D3.A4.首先提出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覺醒;接著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李詩”為例寫了“人的覺醒”在當時文藝和審美心理領域的具體表現;最后探討了“人的覺醒”產生的原因(背景)和意義(影響)。5.①《短歌行》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哀嘆,看似是悲觀消極的。②詩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還表達了對于“人才難得”的憂愁和廣納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暫的生命中能夠建功立業,因此要廣納人才。也就是在這人生短促的消極哀嘆中,恰恰深藏著他對于建功立業的強烈欲求。【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現”錯。根據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就不會誕生人的覺醒,而人的覺醒并不等同于對生死存亡的思考;根據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可知,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來都有,只是審美魅力和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一樣。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淵明、江淹的作品和東晉玄言詩為例,說明……”說法錯誤,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以東晉玄言詩為例只是為了說明“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而不是說明“因為對生死主題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A.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意思是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體現了順應自然的超越態度,屬于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度。B.出自《驅車上東門行》,意思是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是感嘆人生過于短暫,與“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同。C.出自郭璞的《游仙詩》,意思是富貴有什么值得榮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達了歸隱的向往。與“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同。D.出自《古詩十九首》,表達的是“及時行樂”的主題,對應的是第三種人生態度。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根據第一段先提出的問題——“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和第二段的回答“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分析,文章首先提出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覺醒;接著第三、四、五三段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李詩”為例,先分析它們發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然后說明當時整個社會各個階層都彌漫著這種情緒,“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并將其上升為時代特征,“可見這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然后進一步分析這種核心的實質,“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而這種覺醒對于文藝和審美有著很大影響。最后第六段探討了“人的覺醒”產生的原因(背景)——“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積極意義(影響)——“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首先看畫線句的觀點,“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意思是表面是頹廢、悲觀、消極,實際上暗含著正面的、積極的情感,如對人生的留戀,建功立業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體現這一特點。如詩歌開頭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極言人生短暫;“去日苦多”,在這短暫人生中,自己的生命也已經過去了大半時間,此句更加劇了人生短暫的傷感;在這苦悶之中,只好借酒消愁。這幾句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哀嘆,看似是悲觀消極的。然而詩人卻并不就此頹廢下去,他渴望得到賢才,建立一番功業。詩中多次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對“人才難得”的憂愁,“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也想象賢才到來的愉悅,“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廣納賢才的渴望。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現,其實質是統一的,正是因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貴,才知道應當珍惜時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暫的生命中能夠建功立業,因此要廣納人才。由此可見,《短歌行》在這人生短促的消極哀嘆中,恰恰深藏著他對于建功立業的強烈欲求,也恰好能夠體現畫線句的觀點。(二)現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我想我的馬①鮑爾吉·原野大群牛羊擁擠在公路上,汽車鳴笛也不躲開。牛羊滿山遍野,邊走邊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還沒蓋住地面,白音溫都的牧民正趕著自家的牛羊轉場去塔林花草原夏營地。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下意識地想告訴老父親。接著心里咯噔一下,父親已經去世了。在鎮政府,我看見一個兩歲的女孩在大廳納涼,她莊重地伸出手,跟往來辦事的牧民握手,好可愛。我想說給我父親聽。他一定是盤腿坐在床上,身體搖晃,露出微笑,仿佛見到了小女孩。但是,父親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父親去世四年了,我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這幾年,我沒去草原,去了會想起父親,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糞發出草藥的氣味,排隊飛行的大雁,翅膀反射著陽光。被曬得灰白的木輪車邊上,牽牛花(蒙古語叫媳婦花)開放了,傍晚它們會收攏花瓣,像一支支雨傘。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訴父親,卻無處說,我感覺自己孤孤單單。父親性格剛直,說人論世,言語激昂。進入80歲,他變得柔軟安靜。到90歲,他幾乎不說話,趴窗臺看綠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親度過91歲生日后,開始說他的戰馬。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帶點黑灰斑點的白馬。父親說,遼沈戰役打沈陽的時候,國民黨的黑飛機飛得像樹梢那么高,機槍連串掃射。騎兵目標大,沒地方躲,好多戰友犧牲了。戰馬低頭嗅主人身上的血,不離開主人。他說:“戰爭啊,比電影看到的殘酷。”炮彈爆炸,四處是殘破的血肉。按理說動物應該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馬不離開自己的主人。我父親說:“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馬!”我怕父親情緒激動,扶他到床上躺下,說:“你別想過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父親說:“沙日拉愛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歡馬的汗味。我想我的馬?!?019年7月,父親的身體開始虛弱。10月1日上午,電視直播新中國成立70年慶典。我們早早把父親扶到沙發上,他坐不住,身體兩邊放了兩床棉被。十點整,電視播放1949年開國大典紀錄片。70年前的這天,我父親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式,他是內蒙古騎兵白馬團的戰士。我父親目不轉睛地看完電視畫面,說:“我沒找到我的馬。”那天晚上,我們看完電視準備休息,父親從臥室走到客廳,站著,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說:“我的馬……”“馬”字沒說出來,眼淚已在他臉上流淌,灰襯衣像雨衣一樣掛在身上,空空蕩蕩。我上前扶他,感覺他在顫抖。他說:“我的馬在哪兒?”母親說:“快睡覺吧,你說你的馬在抗美援朝時被送到朝鮮去了?!备赣H躺在床上說:“我想我的馬,我感覺孤孤單單。”最近聽了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說起唯一的故鄉,眼淚落下來,自己都沒察覺。說起唯一的馬,眼淚落下來,自己竟不知道?!焙孟裨诔腋赣H。父親以前說起馬興高采烈,夸馬的眼睛、馬的鬃毛。現在提起馬,他的臉上掛著淚水也不擦,渾然無覺。我父親活了91歲,經歷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終點,他忘記了世間所有的榮辱,卻忘不了那匹戰馬。父親說:“我的馬也會想我?!币粋€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親溘然辭世。如果有天堂,他會在那里見到他的馬。在天堂的綠草地上,他和白馬一同徜徉、云游。(有改動)文本二: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首部以馬為題材的文學繪本《父親的戰馬》,是一曲穿越硝煙的草原英雄戰歌。生長于內蒙古廣袤草原的鮑爾吉·原野對家鄉,以及家鄉的馬有獨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陡赣H的戰馬》正是取材于原野先生父親那順德力格爾與心愛的白馬沙日拉之間真實的情感經歷。那順德力格爾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18歲離開家鄉科爾沁左翼后旗,加入解放軍,作為內蒙古騎兵二師白馬團的成員參加了解放東北的大小戰役,戰馬沙日拉曾教過他的性命。在將戰馬送往朝鮮戰場后,他一直念念不忘。勝利的榮耀屬于蒙古族戰士,同樣的軍功章也屬于來自內蒙古草原的戰馬。作家、評論家汪政先生在談到鮑爾吉·原野的草原兒童文學創作時說,原野的創作是一種富有獨特地方感的邊地與特色文化的寫作,草原的獨特生命體驗深入到他的精神與骨髓里。在撤退的過程中,父親爬山時從馬上摔下來,腿摔傷站不起來,“白馬圍著他打轉”;在與土匪的戰斗中,巴圖、卻吉、杜楞扎那、東山四名蒙古族戰士犧牲,戰斗結束后他們的戰馬找不到主人,“慌慌張張地在隊伍里鉆來鉆去,見到人就聞腿聞胳膊,鬃毛如亂發撒在脖子上”。人與馬之間生死相依。當父親將戰馬送上抗美援朝戰場時,當每一名蒙古族騎兵將自己心愛的馬送上駛向朝鮮前線的列車時,他們胸中激蕩著保家衛國的戰鼓,同時也激蕩著古老草原上馬的贊歌。(摘編自《穿越硝煙的草原英雄戰歌讀鮑爾吉·原野<父親的戰馬>有感》)〖備注〗①本文為繪本《父親的戰馬》后記。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灰襯衣像雨衣一樣掛在身上,空空蕩蕩”,這里的“空空蕩蕩”既是寫父親身體的瘦弱,更是寫父親內心的空空蕩蕩,強化對“馬”的思念。B.文章倒數第二段中,父親說“我的馬也會想我”,對父親來說,馬是戰友與伙伴,為了保家衛國與捍衛和平,父親不得不和戰馬分離并遺憾終身。C.文章引用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是為了表達父親既思念戰馬,又思念草原故鄉,戰馬和草原本身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深化了主題。D.文中巧妙運用父親和母親的語言,讓讀者了解到父親曾經參加解放戰爭、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向讀者展示了歷史的橫截面和歷史進程中革命者的風采,節省了筆墨。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以點帶面,通過展現人與馬美好的情誼,讓讀者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更加深入的領會。B.文章善用細節描寫,例如父親的喃喃自語,馬在主人身邊流連,感人至深,讓人回味。C.文章通過父親的回憶來寫戰爭,語言平淡質樸,娓娓道來,把讀者帶到遙遠的戰爭年代。D.“我想我的馬”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亦是表現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線。8.文章前三段多次提到“父親去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緒?9.兩個文本都提到了“馬”對戰死或受傷的主人不離不棄的場面,深切動人。同學們準備要把這一場面拍攝成一個短視頻,由你負責擬寫視頻拍攝腳本,請根據文本內容填寫下面的表格。分鏡頭腳本(片尾)時長:20秒①音樂特點

②遠鏡頭

③特寫鏡頭

④視頻解說(不超過50字)

【答案】6.B7.D8.①家鄉和平美好的圖景是父親等革命者的戰斗犧牲奉獻換來的,作者想告慰父親,內心充滿對父親的崇敬之情。②父親去世四年了,作者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懷念。9.示例:①音樂特點:悲壯、雄渾、低沉(情感色彩相近即可)。②遠鏡頭:烏云低沉,戰機低飛,硝煙四起。③特寫鏡頭:戰士躺在血泊中,白馬在戰士身邊徘徊。④視頻解說(不超過50字):人與馬在戰場上朝夕共處、彼此信任,馬已經成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質樸、勇敢、堅毅的精神符號?!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B.“遺憾終身”錯誤,結合原文“我父親活了91歲……父親說:‘我的馬也會想我’”可知,對父親來說,馬是戰友與伙伴,為了保家衛國與捍衛和平,父親和戰馬分離,抗美援朝之前的這次離別由此變得更加動人,因此,不是表達遺憾之情,而是父親晚年對馬的思念之情。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貫穿全文的線索”錯誤,文章開頭一二段沒有寫父親想馬。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本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的能力。首先抓住描寫作者心理狀態的句子,據此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結合原文“大群牛羊擁擠在公路上,汽車鳴笛也不躲開。牛羊滿山遍野,邊走邊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還沒蓋住地面,白音溫都的牧民正趕著自家的牛羊轉場去塔林花草原夏營地。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下意識地想告訴老父親”“在鎮政府,我看見一個兩歲的女孩在大廳納涼,她莊重地伸出手,跟往來辦事的牧民握手,好可愛。我想說給我父親聽”可知,內心充滿對父親的崇敬之情。當看見家鄉和平美好的圖景,想起這是父親等革命者的戰斗犧牲奉獻換來的,作者想告慰父親。結合原文“父親去世四年了,我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這幾年,我沒去草原,去了會想起父親,仿佛他就在那里”可知,對父親深切的懷念。父親去世四年了,作者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的回憶。【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結合題干“兩個文本都提到了‘馬’對戰死或受傷的主人不離不棄的場面,深切動人”可知,所用音樂的特點應該是悲壯、雄渾、低沉更合適(情感色彩相近即可)。結合原文“父親說,遼沈戰役打沈陽的時候,國民黨的黑飛機飛得像樹梢那么高,機槍連串掃射。騎兵目標大,沒地方躲,好多戰友犧牲了。戰馬低頭嗅主人身上的血,不離開主人……炮彈爆炸,四處是殘破的血肉。按理說動物應該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馬不離開自己的主人”“在撤退的過程中,父親爬山時從馬上摔下來,腿摔傷站不起來……‘慌慌張張地在隊伍里鉆來鉆去,見到人就聞腿聞胳膊,鬃毛如亂發撒在脖子上’。人與馬之間生死相依”可知,遠鏡頭:烏云低沉,戰機低飛,硝煙四起。特寫鏡頭:戰士躺在血泊中,白馬在戰士身邊徘徊。結合以上可知,人與馬在戰場上朝夕共處、彼此信任,馬已經成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質樸、勇敢、堅毅的精神符號。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審時度勢之妙在擇時捉機。權衡時機,尤當精察,毫厘必較,成敗由此。擇時之妙,如逐如競,如捕如捉。待時而動,動不妄舉。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定。此一時非彼一時也。待時蓄勢,備而待發,則靜如泰山,得進則發如疾電,時不我待,稍縱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無異緣木求魚也。(節選自《計然篇》,有刪改)材料二: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博學無所不通。為人有內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顯諸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游海澤,號曰“漁父”。嘗南游越,范蠡師事之。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狈扼恢滟t,卑身事之,請受道。昔者,越王勾踐既得反國,欲陰圖吳,乃召計然而問焉,曰:“吾欲伐吳,恐弗能?。∥崧勏壬饔跁r交察于道理恐動而無功故問其道。”計然對曰:“興師者必先蓄積食、錢、布帛,不先蓄積,士卒數饑,饑則易傷。重遲不可戰,戰則耳目不聰明,耳不能聽,視不能見,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進之不能行。饑饉不可以動,神氣去而萬里。王興師以年數,一旦而亡,失邦無明,筋骨為野。”越王曰:“善。今歲比熟,尚有貧乞者,何也?”計然對曰:“是故不等,猶同母之人,異父之子,動作不同術,貧富故不等。如此者,積負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務日給,非有道術,又無上賜,貧乞故長久?!痹酵踉唬骸吧啤!庇嬋荒藗髌浣潭鴪D之,曰:“審金木水火,別陰陽之明,用此不患無功?!痹酵踉唬骸吧啤慕褚詠恚瑐髦笫?,以為教。”乃著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吳也。(節選自《范子計然》,有刪改)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吾聞先生A明B于時C交D察于道理E恐動F而無功G故H問其道。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時不我待”與《岳陽樓記》中的“吾誰與歸”句式相同。B.“重遲”指遲鈍、遲緩,文中指國家如果不蓄積糧食,士兵就會因饑餓而無力作戰。C.“神氣”形容精神飽滿的樣子,與現在所說的“神氣十足”中的“神氣”意義相同。D.“牧”指統治、駕馭,與《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中的“牧”意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審時度勢的妙處在于選擇關鍵時機。選擇時機的妙處,好像追逐獵物和競跑,又像捕獸和捉鳥。B.計然早先是晉國流亡的貴族,傳說他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聰慧,學自然之理。C.越王勾踐剛剛從吳國做奴仆返回越國時,想要暗中圖謀洗雪恥辱,吞并吳國,于是就向計然求教。D.計然認為貧窮的人因虧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極點,沒有特別的種植技術和大王的賞賜,必然長久貧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疏于此而欲其功,無異緣木求魚也。(2)王興師以年數,一旦而亡,失邦無明,筋骨為野。14.材料一中計然認為“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定”,材料二里計然的哪些做法印證了這句話?請簡要概括。【答案】10.DEG11.C12.B13.(1)在這(把握時機)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達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樹上去捉魚沒什么兩樣。(2)大王已經連年對外發兵作戰,(如果)有一天失敗了,將國土淪喪,不見光明,將士尸橫遍野。14.①計然認為越王不可共榮樂,因此不在無患難之時去輔佐越王。②計然認為荒年不可以興兵動師。③計然在越王信任他時,對越王傳授具體方法,作深入謀劃?!窘馕觥俊?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時的變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擔心行動卻沒有功勞,所以向先生求教其中的道理。“于時交”是“明”的后置狀語,所以在“于時交”后面要斷開,故D處斷開;“明于時交”“察于道理”兩個結構相同,故E處需斷開;“故”為連詞,意為“所以”,是對上文內容的總結,構成因果關聯,用于句首,故G處需斷開。故選DEG?!?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都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時不待我”“吾與誰歸”。句意:時機不等待我/我和誰一同歸去呢?B.正確。C.“意義相同”錯?!吧駳狻?,形容精神飽滿的樣子/自以為得意而傲慢的神情。句意:士兵的飽滿的神情氣色就會一去萬里/形容自以為了不起而表現出的趾高氣揚的樣子。D.正確?!澳痢?,統治、駕馭/放牧、飼養。句意:統治江南/胡人不敢到南邊來放牧。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計然早先是晉國流亡的貴族”錯。原文“其先,晉國亡公子也”,意思為他的先祖是晉國流亡的貴族。先,先人,先祖。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疏于此”,介詞結構后置,應為“于此疏”;“疏”,疏忽;“緣”,沿著,攀緣。(2)“數”,計數,計算;“邦”,國土;“筋骨”,身體,引申為尸體?!?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題干中“計然認為‘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定’”,意思為是行動還是靜候,是快速還是緩慢,是輕率還是重視,是煩冗還是簡單,這些都必須根據時機來確定。①材料二第一段“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币馑紴榉扼辉浵雽⑺扑]給越王,但他卻對范蠡說:“越王長著像鳥一樣的尖嘴,(這種人可與共患難)不可和他共榮樂。計然認為越王不可共榮樂,因此不在無患難之時去輔佐越王。②材料二第二段“饑饉不可以動,神氣去而萬里”,意思為荒年是不可以興兵動師的,否則士兵的飽滿的神情氣色就會一去萬里。計然認為荒年時機不好,不可以興兵動師。③材料二第三段“計然乃傳其教而圖之”,意思為計然于是就對越王傳授具體方法,并且作了深入謀劃。在獲得越王的贊同后,計然才和越王進行謀劃國事。計然在越王信任他時,對越王傳授具體方法,作深入謀劃。參考譯文:材料一:審時度勢的精妙之處,就在于選擇關鍵的時間節點和抓住良好的機會。權衡時機的時候,更應該精細明察,一絲一毫都要計較,因為這是成敗的關鍵。選擇時機的精妙之處,好像追逐獵物和競跑,又像捕獸和捉鳥。等待時機來了就立即行動,行動的時候也不能輕率而為。是行動還是靜候,是快速還是緩慢,是輕率還是重視,是煩冗還是簡單,這些都必須根據時機來確定。這一刻的形勢和之前是不同的。等待時機積蓄勢力,準備好一切等待發作,像泰山一樣安靜。一旦時機來臨,就應該像閃電一樣迅速,因為時機不等人,稍微一疏忽可能就會徹底喪失良機。在這(把握時機)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達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樹上去捉魚沒什么兩樣。(節選自《計然篇》,有刪改)材料二:計然,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他的先祖是晉國流亡的貴族。他博學多才,無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鈍(趕不上別人),自小非常聰慧,學自然之理,善于從事物剛開始發生露出端倪時,就能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因為他胸懷開闊坦蕩,志向廣大無邊,而不肯主動游說,自薦于諸侯,暗中給予利益的有七個國家,天下沒有人知道,所以被稱作計然。時常邀游山海湖澤,因此又號稱“漁父”。曾經在南方遨游到越國的時候,范蠡拜他為師。范蠡曾經想將他推薦給越王,但他卻對范蠡說:“越王長著像鳥一樣的尖嘴,(這種人可與共患難)不可和他共榮樂?!狈扼恢浪t能,放低姿態對待他,虛心向他學習。從前,越王勾踐剛剛返回越國時,想要暗中圖謀吳國,就向計然求教說:“我想要討伐吳國,但又擔心不能取勝。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時的變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勞而無功,所以向先生求教其中道理?!庇嬋换卮穑骸鞍l動軍隊遠征敵國,必須先積蓄糧食、錢財、布匹。如果不先積蓄糧食,士兵缺糧饑餓,就容易受傷。饑餓將使動作遲緩不能夠交戰。作戰就會耳目看不見聽不到,耳朵聽不到,眼睛不能看見,武器不能使用;退不能化解困境,進也不能行之有效?;哪晔遣豢梢耘d兵動師的,否則士兵的飽滿的神情氣色就會一去萬里。大王已經連年對外發兵作戰,(如果)有一天失敗了,將國土淪喪,不見光明,將士尸橫遍野?!痹酵跽f:“好。那么今年各地到處都是豐收,還有貧困和討飯的人,為什么呢?”計然回答:“因為人和人不一樣,就如同同母的人,異父的兄弟,勞作有不同的方法(指勤勞和懶惰)(動作:勞作,勞動),貧富所以不均。像這樣貧窮的人,已經虧欠別人很多了,當然不可能救濟周邊的人。意志低到了極點,莊稼聽天由命,又沒有特別的種植技術,又沒有大王的賞賜,貧困乞討所以長久。”越王說:“好?!庇嬋挥谑蔷蛯υ酵鮽魇诰唧w方法,并且作了深入謀劃,說:“判斷金木水火事物的屬性,區別陰陽利害的各方面,憑著這樣來駕馭事物,不擔心不成功?!痹酵跽f:“好。從今天開始,流傳到后世,把這些作為教導?!庇谑牵ㄔ酵酰┞爮牧擞嬋坏慕ㄗh,用他的方法統治江南,(只)用了七年就捉拿(滅)了吳國。(節選自《范子計然》,有刪改)(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送山甫①銓試②二首并寄強甫(其一)劉克莊二昆南北各驅馳,季復隨群試有司。蕃衍皆因先世積,荒嬉端為乃翁慈。爭名古有笞兒語,任運吾無責子詩③。萬一原夫能末綴,采蒲裹粽待歸期?!紓渥ⅰ舰偕礁Γ荷礁Α姼鶠樵娙说膬鹤?。②銓試:王安石變法時改革了選官制度,規定自熙寧四年(1071)起,銓試不再考試詩賦,而是代之以試斷公案、時議或律義,合格者方可到地方任官。③責子詩:陶淵明曾作《責子》詩,詩中列數兒子們的不足,結尾有云:“天運茍如此,且盡杯中物?!?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山甫、強甫兄弟二人各在一方,山甫參加銓試,詩人寫此詩相贈。B.頸聯“爭名”與“任運”構成對比,二者并舉更能凸顯出詩人的態度。C.詩人在尾聯寬慰山甫萬一銓試沒有選中,依然采蒲裹粽等其歸來。D.此詩力避說教,十分親切自然,字里行間可見詩人對兒子的關懷。16.“荒嬉端為乃翁慈”和“任運吾無責子詩”二句有何深意?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荒嬉端為乃翁慈”表面上是說兒子學業荒廢是由于父親慈祥,實際是為減輕其銓試前的壓力,委婉、善意地歸因。②“任運吾無責子詩”表面上是說自己聽憑時運而沒有作陶淵明那樣的《責子》詩,實際是借用典故,傳遞希望山甫輕松應試、心胸曠達,不過分在意名利之意?!窘馕觥俊?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寬慰山甫萬一銓試沒有選中”錯?!叭f一原夫能末綴”意思是一旦山甫銓取得好的成績,列于選中的名冊的最后,表達了作者對山甫銓取得成功的期待和盼望。末綴,綴于榜末,指及第的末等。故選C。【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①“荒嬉端為乃翁慈”意思是平時你們荒廢光陰,嬉戲打鬧確實是因為你們的父親慈祥隨意,不過分苛責你們啊。表面上說孩子們平時的荒廢光陰都是父親的慈祥所致,把兒子們學業不精歸結為父親的慈愛,這種情感的表達增添了親情的成分,實際是為減輕其銓試前的壓力,也表明父親對兒子此去應試的寬慰之意。②“任運吾無責子詩”意思是聽任命運的安排,順從天意的指示,我沒有寫出列舉兒子行為不佳、學業不足,責備兒子不追求功名的詩作。借用陶淵明《責子》詩的典故,表明作者不會責備兒子,只是聽憑時運的安排罷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兒子應試的寬解之情,希望兒子不要過分在意名利,能夠輕輕松松參加銓選,不要有過分的心理負擔。(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傳》中表現屈原自動地遠離臟污,像蟬脫殼那樣擺脫骯臟的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靜女》中,女子隱藏起來,沒有如約出現,男子只好“_________________”;《擬行路難》(其四)中,詩人自言心并非木石沒有感觸,卻只能“_________________”。(3)小明發現古詩詞中常描寫落日下的孤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浚?)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2)搔首踟躕吞聲躑躅不敢言(3)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F如今,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手機幾乎是如影隨形。手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相伴而來的,①。“手機病”的門診病例中,問診最多的是骨科。手機拿久了,手臂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手臂韌帶、肌腱等軟組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這在問診中是最多的。相對于骨科,②,且是“重災區”。手機屏幕發出的是藍光,經過長期大量的藍光照射,會發生眼底黃斑病,嚴重的會使患者造成眼底視網膜黃斑區的視覺細胞損傷。眼底黃斑病又稱“眼睛癌癥”,一旦發生就不可逆轉。“手機病”中,心理層面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用手機上網,大腦對網絡世界產生的大量即時愉悅反饋會不斷把使用者帶回網絡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對網絡產生嚴重依賴并最終成癮。而一些手機應用軟件利用大數據算法等技術手段讓一部分人深陷“信息繭房”,無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機的人越來越多。③,簡單來說,這把“劍”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種“病”。對于我們來說,學會了上網,也要學會“下”網,不能做“低頭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9.最后一段加波浪線“下”字為什么要加引號?請簡要分析?!敬鸢浮?8.①卻是各種“手機病”

②眼科最令人擔憂

③手機是把“雙刃劍”19.借用“上網”造出“下網”一詞;這里的引號起強調作用,將離開互聯網的行為特意突出,引起讀者注意,并說得形象可感?!窘馕觥俊?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從前文“手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相伴而來的……”可知,前后內容構成了轉折關系,要填入的內容應是手機的弊端,再從后文看,談到的是各類手機病,故可以填入“卻是各種‘手機病’”。第二空,結合后文“手機屏幕發出的是藍光,長期大量的藍光照射,會發生眼底黃斑病,嚴重的會使患者造成眼底視網膜黃斑區的視覺細胞損傷”可知,填入內容是關于手機對眼睛的損傷,對應“相對于骨科”,這個科室應該是眼科,可以填入“眼科最令人擔憂”。第三空,此處上承上網的害處,下對應“這把‘劍’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種‘病’”,可知是說上網是一把雙刃劍,是有利有弊的劍,故可以填入“手機是把‘雙刃劍’”?!?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啊隆W”的“下”字是借用“上網”造出“下網”一詞而出現的,從引號代表的含義看,這里的引號起的是強調的作用。從表達效果上看,此引號的使用將離開互聯網的行為特意突出,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并說得形象可感,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近來,蘇東坡又火了。蘇東坡早已不僅僅是個古代的文學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為一個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蘇東坡從眾多文人中①,除了他具有傳奇豐富的人生故事、儒釋道于一體的人生觀和詩文書畫俱佳的才華,還因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蘇東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別?首先,雖蘇東坡“只緣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終秉持勇于進言、經世濟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變法時直陳得失,絲毫不計個人之利害:貶謫中,他并不灰心喪氣,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總是擼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蘇東坡有著超然物外、②的人格魅力??v覽蘇東坡的一生,他雖也曾深受恩寵,名頭大,官位大,但也曾飽受貶謫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能夠“一蓑煙雨任平生”,讓生活在苦難中開出花來。其實,蘇東坡的熱度從未消減,歷朝歷代談論、研究、追隨他的人多得③。今天,我們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講述蘇東坡、吟詠蘇東坡,也是在呼喚蘇東坡身上的那種文化人格。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不得改變原意。22.在論述蘇東坡的文化人格時,文中使用了“躺平”“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雞毛”等詞句,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答案】20.①脫穎而出②寵辱不驚③不計其數/數不勝數21.蘇東坡雖“只緣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終秉持勇于進言、經世濟民的立世準則。22.①未“躺平”寫出了蘇軾面對貶謫的樂觀曠達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寫出了蘇軾不受自身遭遇的影響,一心為民?!耙坏仉u毛”寫出了蘇軾不幸的經歷。②這些現代化的口語用來描寫蘇軾,通俗易懂,讓讀者更明白蘇軾的經歷和精神,富有時代氣息,也使蘇軾在不幸的生活經歷中積極樂觀的形象更為鮮活。【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①處,結合前文“近來,蘇東坡又火了”“成為一個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可知,此處語境強調的是蘇東坡在眾多文人中凸顯出來,故此處可填“脫穎而出”。脫穎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時機而顯露本領,超越眾人。第②處,結合后文“他雖也曾深受恩寵,名頭大,官位大,但也曾飽受貶謫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能夠‘一蓑煙雨任平生’,讓生活在苦難中開出花來”可知,此處語境強調的是蘇東坡在深受恩寵和遭受貶謫時能夠超然物外,樂觀灑脫,故此處可填“寵辱不驚”。寵辱不驚:受寵或受辱都不為所動,后形容對得失不在乎。第③處,結合“蘇東坡的熱度從未消減”可知,追隨他的人很多,故此處可填“不計其數”或“數不勝數”。不計其數:沒辦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數不勝數:數也數不清。形容數量極多,難以統計?!?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正確修改語病能力。畫波浪線的句子語病有二:一是語序不當,“雖蘇東坡‘只緣身在此山中’”關聯詞位置不當,兩個分句主語一致時,關聯詞應放在主語后面,改為“蘇東坡雖‘只緣身在此山中’”;二是成分殘缺,“但一生始終秉持勇于進言、經世濟民”后缺賓語中心詞,應在其后添加“立世準則”。修改后的句子為:蘇東坡雖“只緣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終秉持勇于進言、經世濟民的立世準則?!?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①“躺平”,指無論對方做出什么反應,你內心都毫無波瀾,對此不會有任何反應或者反抗,表示順從心理。下文說“每到一地,他總是擼起袖子加油干”,因此“未‘躺平’”寫出了蘇軾面對貶謫的樂觀曠達的精神?!皵]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諸行動,更加有干勁。結合語境“每到一地,他總是……”“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分析,“擼起袖子加油干”寫出了蘇軾不受自身遭遇的影響,一心為民。“一地雞毛”,用來形容瑣碎微小、雞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結合前后文“曾飽受貶謫之苦”“在苦難中”分析,“一地雞毛”寫出了蘇軾不幸的經歷。②“躺平”是網絡流行詞,“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雞毛”也都是現代化的口語,作者用此來描寫蘇軾,通俗易懂,讓讀者更明白蘇軾的經歷和精神,富有時代氣息,也寫出了蘇軾在不幸的生活經歷中積極樂觀的精神。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度嗣袢請蟆犯笨偩庉嬐跻槐朐谝徊績炐阈侣勎募暮笥浿?,用三句話來概括這些文章的寫作經驗和切身體會:天安門上看問題,努力做到胸懷“國之大者”;田間地頭找感覺,努力做到心里裝著人民;鑒古學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筆端葆有乾坤。新聞寫作的道理,對青年的成長也會有所啟發。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柯浴窘馕觥窟@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首先,要理解材料選取的新聞寫作經驗的三句話:①天安門上看問題,努力做到胸懷“國之大者”:強調新聞寫作要關注時代社會的宏大命題,比如要鑒照時代變遷、國家發展、家國情懷、歷史與未來等。這些可以啟發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胸懷、大視野;善于從全局、從大局來觀察思考問題;鼓勵青年關注時代、心系家國、著眼未來。②田間地頭找感覺,努力做到心里裝著人民:強調新聞寫作要深入基層、扎根人民、關注細節、實地求證等。這些可以啟發我們:做人做事要接地氣,要有務實實干的精神,重視細節、基層的力量;要重視調查研究。③鑒古學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筆端葆有乾坤:強調新聞寫作要有業務水平,葆有乾坤,要吸收古今中外寫作方法的精華,形成自己的筆力。這些可以啟發我們:做人做事要有突破意識、創新思維,而這些突破創新是在廣泛學習借鑒中提升的,創新突破的目的是讓自己更有力量。綜上,本題具有較大開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可以從三句話中選取其中一句談做人做事的啟發,也可以三者結合,從兩個或三個方面寫對青年成長的啟發,如果能說出三者之間的邏輯聯系,并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就屬于高階思維了。寫作時,在文章開頭可以引用材料中副主編的話,引出對青年成長的啟示,即要有“大胸懷、大視野”,能夠“接地氣,有實干精神”,樹立創新意識。中間論證時分別從三個方面展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青年要樹立家國情懷,胸懷天下;“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青年要腳踏實地,關注民生;“鑒古學今求突破”,青年要勇于創新,銳意進取。最后總結全文,我輩青年,必當以天安門的高度看問題,以田間地頭的感覺貼近人民,以鑒古學今的精神提升自己的能力。論證時,可以使用如文天祥、焦裕祿、鐘南山、黃文秀等事例論證,可以使用對比論證,正反對照讓文章充實且更有說服力。立意:1.做事要有大格局,關注時代,心系家國。2.青年要有務實實干的精神。3.青年要在廣泛學習借鑒中提升自己。4.青年既要有大格局,又要接地氣。5.青年既要有實干精神,又要廣泛學習借鑒。6.青年既要有大胸懷,又要腳踏實地,并廣泛學習借鑒。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材料,完成各題。材料一: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它恰好成為從兩漢時代逐漸脫身出來的一種歷史前進的音響。在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文藝和審美心理比起其他領域,反映得更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豆旁娛攀住芬约帮L格與之極為接近的蘇李詩(東漢無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詩,及假托蘇武所作的四首詩,被人們合稱為蘇李詩),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開一代先聲。它們在對日常時世、人事、節候、名利、享樂等等詠嘆中,直抒胸臆,深發感喟。在這種感嘆抒發中,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他們唱出的都是同一哀傷,同一感嘆,同一種思緒,同一種音調??梢娺@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從經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所宣傳和相信的那套倫理道德、鬼神迷信、讖緯宿命、煩瑣經術等等規范、標準、價值,都是虛假的或值得懷疑的,它們并不可信或無價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呢?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靶欤ǜ桑╆悾眨ǐ`)劉(楨),一時俱逝”,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歲……既然如此,而既定的傳統、事物、功業、學問、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么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現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現出來了。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節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減)材料二:如果將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稱作亂世,也許并不過分。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題。生死主題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現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嘆生死的詩歌,《燕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等詩句,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源頭。魏晉以后,生死主題越發普遍了,曹丕的《與吳質書》很真切地表現了當時帶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眾多親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壯當努力成就一番事業,又想秉燭夜游及時行樂。生與死是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主題,如果結合人生的真實體驗可以寫得有血有肉,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保ú懿佟抖谈栊小罚坝猩赜兴?,早終非命促?!薄八廊ズ嗡溃畜w同山阿?!保ㄌ諟Y明《擬挽歌辭》)“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保ń汀逗拶x》)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對待人生的態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仙,這要借助藥;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時行樂,這須借助酒。第四種態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詩人不再是一個自嘆生命短促的渺小生靈,他具有與“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這類詩歌便有了新的面貌。(節選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有刪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詩人的活動和觀念時常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那么對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現。B.東漢末至魏晉詩歌中突出生命短暫、人生無常的悲傷,這是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領域的表現。C.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體是亂世,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文學創作上出現生死主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對待人生的態度中,詩人的第四種態度無疑與同時代其他詩人不同,因此這一類作品便有了新的風貌。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詩十九首》以及蘇李詩對后世產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時間的跨度上,也體現在群體的廣度上。B.魏晉時期之所以會產生出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這個時期的人們對原來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懷疑和否定的結果。C.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詩人們對待人生的態度中,我們可以想見,酒和藥在文人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淵明、江淹的作品和東晉玄言詩為例,說明“因為對生死主題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體現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度”的一項是()A.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B.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C.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D.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4.請簡述材料一的行文脈絡。5.請以曹操的《短歌行》為例,說明它如何體現了材料一中畫線句子的觀點?!敬鸢浮?.A2.D3.A4.首先提出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覺醒;接著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李詩”為例寫了“人的覺醒”在當時文藝和審美心理領域的具體表現;最后探討了“人的覺醒”產生的原因(背景)和意義(影響)。5.①《短歌行》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哀嘆,看似是悲觀消極的。②詩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還表達了對于“人才難得”的憂愁和廣納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暫的生命中能夠建功立業,因此要廣納人才。也就是在這人生短促的消極哀嘆中,恰恰深藏著他對于建功立業的強烈欲求?!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現”錯。根據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就不會誕生人的覺醒,而人的覺醒并不等同于對生死存亡的思考;根據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可知,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來都有,只是審美魅力和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一樣。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淵明、江淹的作品和東晉玄言詩為例,說明……”說法錯誤,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以東晉玄言詩為例只是為了說明“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而不是說明“因為對生死主題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A.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意思是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體現了順應自然的超越態度,屬于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度。B.出自《驅車上東門行》,意思是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是感嘆人生過于短暫,與“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同。C.出自郭璞的《游仙詩》,意思是富貴有什么值得榮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達了歸隱的向往。與“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同。D.出自《古詩十九首》,表達的是“及時行樂”的主題,對應的是第三種人生態度。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根據第一段先提出的問題——“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和第二段的回答“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分析,文章首先提出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領域內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覺醒;接著第三、四、五三段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李詩”為例,先分析它們發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然后說明當時整個社會各個階層都彌漫著這種情緒,“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并將其上升為時代特征,“可見這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然后進一步分析這種核心的實質,“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而這種覺醒對于文藝和審美有著很大影響。最后第六段探討了“人的覺醒”產生的原因(背景)——“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積極意義(影響)——“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首先看畫線句的觀點,“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意思是表面是頹廢、悲觀、消極,實際上暗含著正面的、積極的情感,如對人生的留戀,建功立業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體現這一特點。如詩歌開頭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極言人生短暫;“去日苦多”,在這短暫人生中,自己的生命也已經過去了大半時間,此句更加劇了人生短暫的傷感;在這苦悶之中,只好借酒消愁。這幾句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哀嘆,看似是悲觀消極的。然而詩人卻并不就此頹廢下去,他渴望得到賢才,建立一番功業。詩中多次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對“人才難得”的憂愁,“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也想象賢才到來的愉悅,“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廣納賢才的渴望。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現,其實質是統一的,正是因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貴,才知道應當珍惜時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暫的生命中能夠建功立業,因此要廣納人才。由此可見,《短歌行》在這人生短促的消極哀嘆中,恰恰深藏著他對于建功立業的強烈欲求,也恰好能夠體現畫線句的觀點。(二)現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我想我的馬①鮑爾吉·原野大群牛羊擁擠在公路上,汽車鳴笛也不躲開。牛羊滿山遍野,邊走邊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還沒蓋住地面,白音溫都的牧民正趕著自家的牛羊轉場去塔林花草原夏營地??吹竭@樣的場景,我下意識地想告訴老父親。接著心里咯噔一下,父親已經去世了。在鎮政府,我看見一個兩歲的女孩在大廳納涼,她莊重地伸出手,跟往來辦事的牧民握手,好可愛。我想說給我父親聽。他一定是盤腿坐在床上,身體搖晃,露出微笑,仿佛見到了小女孩。但是,父親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父親去世四年了,我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這幾年,我沒去草原,去了會想起父親,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糞發出草藥的氣味,排隊飛行的大雁,翅膀反射著陽光。被曬得灰白的木輪車邊上,牽牛花(蒙古語叫媳婦花)開放了,傍晚它們會收攏花瓣,像一支支雨傘。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訴父親,卻無處說,我感覺自己孤孤單單。父親性格剛直,說人論世,言語激昂。進入80歲,他變得柔軟安靜。到90歲,他幾乎不說話,趴窗臺看綠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親度過91歲生日后,開始說他的戰馬。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帶點黑灰斑點的白馬。父親說,遼沈戰役打沈陽的時候,國民黨的黑飛機飛得像樹梢那么高,機槍連串掃射。騎兵目標大,沒地方躲,好多戰友犧牲了。戰馬低頭嗅主人身上的血,不離開主人。他說:“戰爭啊,比電影看到的殘酷。”炮彈爆炸,四處是殘破的血肉。按理說動物應該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馬不離開自己的主人。我父親說:“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馬!”我怕父親情緒激動,扶他到床上躺下,說:“你別想過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父親說:“沙日拉愛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歡馬的汗味。我想我的馬?!?019年7月,父親的身體開始虛弱。10月1日上午,電視直播新中國成立70年慶典。我們早早把父親扶到沙發上,他坐不住,身體兩邊放了兩床棉被。十點整,電視播放1949年開國大典紀錄片。70年前的這天,我父親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式,他是內蒙古騎兵白馬團的戰士。我父親目不轉睛地看完電視畫面,說:“我沒找到我的馬?!蹦翘焱砩?,我們看完電視準備休息,父親從臥室走到客廳,站著,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說:“我的馬……”“馬”字沒說出來,眼淚已在他臉上流淌,灰襯衣像雨衣一樣掛在身上,空空蕩蕩。我上前扶他,感覺他在顫抖。他說:“我的馬在哪兒?”母親說:“快睡覺吧,你說你的馬在抗美援朝時被送到朝鮮去了?!备赣H躺在床上說:“我想我的馬,我感覺孤孤單單?!弊罱犃苏虑勹詹汲囊皇赘瑁骸罢f起唯一的故鄉,眼淚落下來,自己都沒察覺。說起唯一的馬,眼淚落下來,自己竟不知道?!焙孟裨诔腋赣H。父親以前說起馬興高采烈,夸馬的眼睛、馬的鬃毛?,F在提起馬,他的臉上掛著淚水也不擦,渾然無覺。我父親活了91歲,經歷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終點,他忘記了世間所有的榮辱,卻忘不了那匹戰馬。父親說:“我的馬也會想我?!币粋€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親溘然辭世。如果有天堂,他會在那里見到他的馬。在天堂的綠草地上,他和白馬一同徜徉、云游。(有改動)文本二: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首部以馬為題材的文學繪本《父親的戰馬》,是一曲穿越硝煙的草原英雄戰歌。生長于內蒙古廣袤草原的鮑爾吉·原野對家鄉,以及家鄉的馬有獨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父親的戰馬》正是取材于原野先生父親那順德力格爾與心愛的白馬沙日拉之間真實的情感經歷。那順德力格爾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18歲離開家鄉科爾沁左翼后旗,加入解放軍,作為內蒙古騎兵二師白馬團的成員參加了解放東北的大小戰役,戰馬沙日拉曾教過他的性命。在將戰馬送往朝鮮戰場后,他一直念念不忘。勝利的榮耀屬于蒙古族戰士,同樣的軍功章也屬于來自內蒙古草原的戰馬。作家、評論家汪政先生在談到鮑爾吉·原野的草原兒童文學創作時說,原野的創作是一種富有獨特地方感的邊地與特色文化的寫作,草原的獨特生命體驗深入到他的精神與骨髓里。在撤退的過程中,父親爬山時從馬上摔下來,腿摔傷站不起來,“白馬圍著他打轉”;在與土匪的戰斗中,巴圖、卻吉、杜楞扎那、東山四名蒙古族戰士犧牲,戰斗結束后他們的戰馬找不到主人,“慌慌張張地在隊伍里鉆來鉆去,見到人就聞腿聞胳膊,鬃毛如亂發撒在脖子上”。人與馬之間生死相依。當父親將戰馬送上抗美援朝戰場時,當每一名蒙古族騎兵將自己心愛的馬送上駛向朝鮮前線的列車時,他們胸中激蕩著保家衛國的戰鼓,同時也激蕩著古老草原上馬的贊歌。(摘編自《穿越硝煙的草原英雄戰歌讀鮑爾吉·原野<父親的戰馬>有感》)〖備注〗①本文為繪本《父親的戰馬》后記。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灰襯衣像雨衣一樣掛在身上,空空蕩蕩”,這里的“空空蕩蕩”既是寫父親身體的瘦弱,更是寫父親內心的空空蕩蕩,強化對“馬”的思念。B.文章倒數第二段中,父親說“我的馬也會想我”,對父親來說,馬是戰友與伙伴,為了保家衛國與捍衛和平,父親不得不和戰馬分離并遺憾終身。C.文章引用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是為了表達父親既思念戰馬,又思念草原故鄉,戰馬和草原本身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深化了主題。D.文中巧妙運用父親和母親的語言,讓讀者了解到父親曾經參加解放戰爭、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向讀者展示了歷史的橫截面和歷史進程中革命者的風采,節省了筆墨。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以點帶面,通過展現人與馬美好的情誼,讓讀者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更加深入的領會。B.文章善用細節描寫,例如父親的喃喃自語,馬在主人身邊流連,感人至深,讓人回味。C.文章通過父親的回憶來寫戰爭,語言平淡質樸,娓娓道來,把讀者帶到遙遠的戰爭年代。D.“我想我的馬”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亦是表現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線。8.文章前三段多次提到“父親去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緒?9.兩個文本都提到了“馬”對戰死或受傷的主人不離不棄的場面,深切動人。同學們準備要把這一場面拍攝成一個短視頻,由你負責擬寫視頻拍攝腳本,請根據文本內容填寫下面的表格。分鏡頭腳本(片尾)時長:20秒①音樂特點

②遠鏡頭

③特寫鏡頭

④視頻解說(不超過50字)

【答案】6.B7.D8.①家鄉和平美好的圖景是父親等革命者的戰斗犧牲奉獻換來的,作者想告慰父親,內心充滿對父親的崇敬之情。②父親去世四年了,作者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懷念。9.示例:①音樂特點:悲壯、雄渾、低沉(情感色彩相近即可)。②遠鏡頭:烏云低沉,戰機低飛,硝煙四起。③特寫鏡頭:戰士躺在血泊中,白馬在戰士身邊徘徊。④視頻解說(不超過50字):人與馬在戰場上朝夕共處、彼此信任,馬已經成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質樸、勇敢、堅毅的精神符號?!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B.“遺憾終身”錯誤,結合原文“我父親活了91歲……父親說:‘我的馬也會想我’”可知,對父親來說,馬是戰友與伙伴,為了保家衛國與捍衛和平,父親和戰馬分離,抗美援朝之前的這次離別由此變得更加動人,因此,不是表達遺憾之情,而是父親晚年對馬的思念之情。故選B。【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貫穿全文的線索”錯誤,文章開頭一二段沒有寫父親想馬。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本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的能力。首先抓住描寫作者心理狀態的句子,據此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結合原文“大群牛羊擁擠在公路上,汽車鳴笛也不躲開。牛羊滿山遍野,邊走邊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還沒蓋住地面,白音溫都的牧民正趕著自家的牛羊轉場去塔林花草原夏營地。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下意識地想告訴老父親”“在鎮政府,我看見一個兩歲的女孩在大廳納涼,她莊重地伸出手,跟往來辦事的牧民握手,好可愛。我想說給我父親聽”可知,內心充滿對父親的崇敬之情。當看見家鄉和平美好的圖景,想起這是父親等革命者的戰斗犧牲奉獻換來的,作者想告慰父親。結合原文“父親去世四年了,我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這幾年,我沒去草原,去了會想起父親,仿佛他就在那里”可知,對父親深切的懷念。父親去世四年了,作者盡量回避與他有關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的回憶?!?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結合題干“兩個文本都提到了‘馬’對戰死或受傷的主人不離不棄的場面,深切動人”可知,所用音樂的特點應該是悲壯、雄渾、低沉更合適(情感色彩相近即可)。結合原文“父親說,遼沈戰役打沈陽的時候,國民黨的黑飛機飛得像樹梢那么高,機槍連串掃射。騎兵目標大,沒地方躲,好多戰友犧牲了。戰馬低頭嗅主人身上的血,不離開主人……炮彈爆炸,四處是殘破的血肉。按理說動物應該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馬不離開自己的主人”“在撤退的過程中,父親爬山時從馬上摔下來,腿摔傷站不起來……‘慌慌張張地在隊伍里鉆來鉆去,見到人就聞腿聞胳膊,鬃毛如亂發撒在脖子上’。人與馬之間生死相依”可知,遠鏡頭:烏云低沉,戰機低飛,硝煙四起。特寫鏡頭:戰士躺在血泊中,白馬在戰士身邊徘徊。結合以上可知,人與馬在戰場上朝夕共處、彼此信任,馬已經成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質樸、勇敢、堅毅的精神符號。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審時度勢之妙在擇時捉機。權衡時機,尤當精察,毫厘必較,成敗由此。擇時之妙,如逐如競,如捕如捉。待時而動,動不妄舉。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定。此一時非彼一時也。待時蓄勢,備而待發,則靜如泰山,得進則發如疾電,時不我待,稍縱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無異緣木求魚也。(節選自《計然篇》,有刪改)材料二: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博學無所不通。為人有內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顯諸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游海澤,號曰“漁父”。嘗南游越,范蠡師事之。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狈扼恢滟t,卑身事之,請受道。昔者,越王勾踐既得反國,欲陰圖吳,乃召計然而問焉,曰:“吾欲伐吳,恐弗能??!吾聞先生明于時交察于道理恐動而無功故問其道?!庇?/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