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課時作業16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湘教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課時作業16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湘教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課時作業16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湘教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課時作業16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湘教版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課時作業16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湘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課時作業16人地關系思想的演化一、選擇題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如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要素構成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1.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中,人類只是被動地適應環境的是()A.原始文明時代B.農業文明時代C.工業文明時代D.環境文明時代2.甲、乙、丙、丁四種圖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下列行為和相識符合環境文明時代社會發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的是()A.端澤而漁,焚藪而田B.退耕還林,合理放牧C.溫室氣體減排,責任同等D.提倡高消費,刺激經濟增長解析:第1題,原始文明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改造環境的實力微弱,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靠。第2題,農業文明時代,耕作和澆灌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土地,這一時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3題,環境文明時代提倡人與環境和諧相處,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答案:1.A2.B3.B如圖是“人類不同發展階段就業結構改變圖”。讀圖,據此完成4~5題。4.符合人類社會發展先后依次的是()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5.②階段人地關系的特點表現為()A.人類與地理環境建立同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共進的伙伴關系B.人類相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力很低,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C.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依靠性很大,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很大D.人類單純地把地理環境看成是人類活動的場所和開發的對象解析:第4題,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由原始的狩獵采集到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及后工業化社會,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第5題,②階段是工業化社會時期,人類想折服自然,把地理環境看成人類活動的場所和開發的對象,人地沖突全面激化。答案:4.A5.D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讀華北平原地區人類活動分布圖,據此完成6~7題。6.在采集和狩獵階段,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帶B.平坦肥沃的平原C.礦產資源豐富地帶D.沿海海運發達地帶7.在工業社會階段,下列地區不會成為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分布區的是()A.礦產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組合狀況優越的地區B.位于沿海或海島,可以充分利用港口優勢的地區C.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有利的自然條件空間緊密結合的地區D.大江大河的源頭、三角洲、盆地,水熱條件組合較好的地區解析:第6題,采獵文明時期,人類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獸供應的食物,結合圖示石器時代活動遺址的分布推斷,人類活動只適于分布在山麓和丘陵地帶。第7題,在工業社會階段,自然資源和交通條件是影響人類活動的主要因素,故A、B、C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大江大河的源頭一般位于山區,不會成為人類活動的集中分布區,D項符合題干要求。答案:6.A7.D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由原始的采獵到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及后工業社會。讀圖,據此完成8~9題。8.下列選項中,對圖中含義解讀正確的是()A.A表示環境,B表示人類社會B.在階段①,人類與環境沒有關系C.在階段④,人地沖突最尖銳D.箭頭b表示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性9.下列相識或行為與圖中所示的思想發展階段對應組合正確的是()A.①——斬伐養長,不失其時B.②——節能減排,植樹造林C.③——伐木為薪,圍湖造田D.④——竭澤而漁,焚林而獵解析:第8題,在階段①,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沒有相識;到階段②,由于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人們對自然的相識很有限,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此時人們受地理環境確定論思想支配,所以只相識到自然對人類的作用;到了階段③,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人們起先認為自然是人們隨意開發和利用的對象,一味夸大人類社會的作用;到了階段④,人類體會了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帶來的惡果,相識到人類可以相識和改造自然,但必需順應自然規律,因為自然對人類也有制約作用。第9題,“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階段①明顯是不具備的;“竭澤而漁,焚林而獵”“伐木為薪,圍湖造田”都是人類中心論思想;“節能減排、植樹造林”是人地協調論思想。答案:8.A9.C讀圖“人類文明進程與人口、資源、環境改變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10.在生態文明階段資源曲線呈上升趨勢,主要得益于()A.人口數量的下降B.環境質量的改善C.科技創新與進步D.資源質量的提高11.在工業文明階段,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A.資源質量的凹凸B.資源數量的多少C.資源類型的齊全D.資源區位的優越性12.圖中四個階段中地球上環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時代與人地沖突最為激化的時代分別是()A.狩獵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B.生態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C.生態文明時代和農業文明時代D.工業文明時代和生態文明時代解析:第10題,科技創新與進步使人類在獲得和利用資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導致資源曲線呈上升趨勢。第11題,在工業文明階段,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源區位的優越性。第12題,地球上環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時代是生態文明時代,人地沖突最為激化的時代為工業文明時代。答案:10.C11.D12.B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長水草的沼澤),不行以立為天下王。——《管子》材料二秦《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注:七月前),毋……毒魚鱉,置井罔(網),到七月而縱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獸及捕獸者,勿敢殺;其追獸及捕獸者,殺之。”——湖北云夢出土秦簡《田律》材料三漢興,每內為一,開關梁(道路),弛山澤之禁……——《史記·貨殖列傳》材料四初,(東漢)平帝時,河、汴決壞,未及得修……而浚儀令樂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號)之間,人庶熾盛,緣堤墾殖,而瓠子(地名)河決,尚二十余年,不即擁塞。”——《后漢書·王莽傳》(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見?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間有何聯系?(2)材料二有何詳細規定?(3)依據材料三、材料四,說明造成黃河水患的緣由。(4)以上材料給我們什么啟示?談談你的看法。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材料二提出了愛護環境,促進經濟與生態同步發展的人地關系思想;材料三、材料四說明因發展經濟而放松對山林植被的愛護以及對水患的科學治理,必定會造成嚴峻的生態問題。答案:(1)把對生物資源的愛護同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結合起來,成為富國強兵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實行的很多措施都是保障農業生產發展的。材料二中的秦國以法律規定,實施了材料一的思想。(2)秦王朝重視利用法律手段愛護樹木、水道、鳥、獸、蟲、魚等自然資源,促進生態平衡發展。規定:在肯定的季節內不得砍伐樹木、堵塞河堤、捕獲動物(直譯:不得毒魚鱉、設井網、捕野獸;百姓家犬入禁獵區追捕野獸就捕殺)。(3)因發展經濟而放松對山林河澤的愛護;人口增加,導致過度墾殖;水利失修。(4)我國自古就非常重視環境愛護問題,并以法律的形式列入治國方針,但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等緣由,沒有很好地堅持,制度和觀念只有轉化成民眾須要,才能切實愛護環境,我們必需重視吸取教訓。14.下列景觀圖分別代表了人類四大文明時期人類活動的場景,結合所學學問完成下列各題。(1)圖①階段中,人類對自然的看法是怎樣的?(2)環境問題從哪幅圖代表的階段起先出現?(3)假如圖③所示人類行為成為一種普遍行為時,會帶來哪些環境問題?這能給我們供應怎樣的啟示?(提示:從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4)圖④體現了人類怎樣的對待環境問題的道德觀?解析:第(1)題,圖①反映了原始人的活動場景,屬于采獵文明時期,那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靠采獵才能維持生命。第(2)題,環境問題是在農業文明時期起先出現的,四幅圖中②代表了該階段。第(3)題,圖③所示為濫砍濫伐導致植被的大量破壞,甚至消逝。第(4)題,圖④反映了人類謀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行為,說明人類意識到對后代應擔當著道德的義務與責任。答案:(1)依靠自然(或畏懼自然、崇拜自然)。(2)②。(3)生態環境失衡、環境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削減、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啟示:環境具有供應物質、能量和消納廢棄物的實力,但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