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A9協作體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聯考高一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流域原有的文化被龍山文化所代替。大致同一時期,長江下游也出現了()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紅山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代表文化有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D項正確;仰韶文化出現于黃河中游一帶,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排除A項;河姆渡文化出現于長江下游一帶,距今約7000年前,排除B項;紅山文化出現于距今約5000年前的遼河流域,地點不符合,排除C項。故選D項。2.據《左傳》記載:“(周)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擊之王卒大敗,祝聃(鄭伯手下)射王中肩。”該材料從本質上反映了()A.周王室權威強化 B.諸侯間紛爭不斷C.分封制走向崩潰 D.宗法制逐漸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鄭伯擊之王卒大敗,祝聃(鄭伯手下)射王中肩。”大致意思是鄭軍中有位猛士叫“祝聃”,一箭射在了周桓王肩上,雖然沒有危急生命,但已讓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最低,僅僅只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可見周天子的權威受到挑戰,分封制走向崩潰,C項正確;周王室的權威此時受到挑戰,排除A項;材料所述是諸侯與周天之之間的矛盾,并非諸侯間紛爭不斷,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到宗法制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3.統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幾年時間,秦的速亡與其暴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下列詞句的描述與秦暴政無關的是()A.“蜀山兀,阿房出” B.“赭衣塞路,囹圄成市”C.“廢井田,開阡陌” D.“坑灰未冷山東起”【答案】C【解析】“廢井田,開阡陌”意思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此舉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于農業的發展,與秦暴政無關,C項正確;“蜀山兀,阿房出”意指秦朝耗費民力修建阿房宮,是秦朝暴政的體現,排除A項;“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監牢里就像是市場一樣,反映了秦朝實行嚴刑峻法,是秦朝暴政的體現,排除B項;“坑灰未冷山東起”意思是焚書坑的灰燼還沒冷卻,山東群雄已揭竿起義,意指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秦朝暴政的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4.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司馬遷的《史記》是典例。其文字精煉,人物刻畫與敘、事生動,是部兼具史學與文學特色的名著。下列記載不可能在《史記》中找到的是()A.北京人用火 B.禹建立夏朝 C.秦始皇統一 D.漢景帝削藩【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黃帝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第一位帝王,而北京猿人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代表。A項不可能在《史記》中找到,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史記》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BCD項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5.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的朝代更迭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蜀漢被曹魏所滅,西晉滅吳完成統一,北齊被北周所亡,陳被隋朝所滅,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6.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農業現實。據表中信息推斷合理的是時期圖像名稱牛耕法耕犁初唐陜西三原季壽墓壁畫牛耕圖二牛抬杠直轅犁盛唐敦煌23窟牛耕圖一牛牽引直轅犁敦煌445窟牛耕圖二牛抬杠曲轅犁晚唐安西榆林窟25號牛耕圖二牛抬杠直轅犁A.曲轅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農耕技術領先全國C.唐朝犁耕形式多樣D.晚唐鐵犁牛耕推廣緩慢【答案】C【解析】通過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轅犁為主,故A表述錯誤,排除A;通過材料無法看出西北農耕技術領先全國,排除B;通過材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牽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轅犁,有直轅犁,說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樣,故C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廣情況,排除D。7.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盛行。在人口流散、田畝轉換、貧富分化很大的情況下,唐王朝推行了一種新的賦稅制度。這種制度()A.以財產為主要的征稅標準 B.以均田制的實施作為前提條件C.導致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D.加強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束縛【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盛行。在人口流散、田畝轉換、貧富分化很大的情況下,唐王朝推行了一種新的賦稅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遭到破壞,國家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減少,唐代中期改革賦稅制度,實行兩稅法,新的賦稅制度以財產為主要的征稅標準,A項正確;新的賦稅制度不再以均田制的實施作為前提條件,排除B項;兩稅法實施以前,藩鎮割據局面已經形成,排除C項;唐朝中期實行的新稅法減弱了對農民的人身束縛,排除D項。故選A項。8.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是下列哪部著作()A.《黃帝內經》 B.《千金方》 C.《唐本草》 D.《神農本草經》【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公元659年,唐政府頒布了我國最早的藥典性著作一《唐本草》。該書是我國最早由政府組織對全國中草藥資源進行科學普查及本草文獻整理后的集體性著作,是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C項正確;《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排除A項;《千金要方》又稱《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排除B項;《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托名“神農”所作,實成書于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排除D項。故選C項。9.史載:“自唐天寶以來,方鎮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為此北宋統治者()A.派文官任知州 B.設三司掌財政 C.收精銳入禁軍 D.置諸路轉運司【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自唐天寶以來,方鎮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可知,北宋統治者認為地方財政權力過大,主張進行削弱,結合所學知識,后在地方設置了諸路轉運司將地方部分財賦轉運中央,D項正確;文官任知州是為了削弱地方的行政權,排除A項;三司的設立是為了削弱相權,排除B項;收精銳入禁軍是為了削弱地方的軍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0.中國古代某一王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其完成統一的時間為()A.1206 B.1271 C.1276 D.127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所述為元朝,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D項正確;ABC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二、選擇題II11.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其中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下列描述與西周有關的是()①封建親戚,以藩屏周②立子以賢不以長③方里而井,井九百畝④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是西周的分封制,符合題意;②不符合西周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制,不符合題意;③是西周的井田制,符合題意;④描述的是牛耕,與西周不符。結合上述分析可知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2.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下列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與如圖所示吻合的是()A.三家分晉發生于① B.商鞅曾在②處變法C.蟻鼻錢曾流行于③ D.孔子誕生之處是④【答案】C【解析】③所在地區為楚國,蟻鼻錢又稱鬼臉錢,流行于戰國中晚期時的楚國,C項正確;①所在地區為秦國,三家分晉發生于晉國,排除A項;②所在地區為晉國,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排除B項;④所在地區為齊國,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排除D項。故選C項。13.殷周時代可能已經有“中國”意識,但只有到秦漢建立統一帝國……一個初步同一的“中國”才真正形成。以下屬于其形成原因的有①民心所向,人民渴望統一②經濟發展要求打破割據③采取正確的方針,遠攻近交④歷代秦王的雄才大略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策略是遠交近攻,因此③錯誤,ABC排除;①②④均屬于秦統一六國的原因,D符合題意。故選D。14.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一書中論述秦朝治天下的政策時寫到:“一是對內建立一個久安長治的規模;二是對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國版圖之內,其未能的,則確立起一條防線來”。下列史實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是()①確立皇權至上,三公九卿輔佐②修筑西起敦煌、東至遼東的長城③地方廢除分封,開創郡縣制度④征服南方越族,加強控制西南夷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秦朝治天下的政策”、“對內建立一個久安長治的規模”、“對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國版圖之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確立皇權至上,三公九卿輔佐,①正確,修筑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②錯誤,郡縣制度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③錯誤,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加強控制西南夷,④正確,①④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5.顧炎武曾評價漢代某一做法:“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小大相制,內外相維之意也。”這種做法的意圖是()A.推行酷吏政治 B.加強地方監察 C.選拔精干官員 D.便于削弱相權【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小大相制,內外相維之意也”可知,顧炎武認為漢代的刺史制度位卑權重,以小馭大,能夠實現內外相維,代表中央巡查地方,意在加強地方監察,B項正確;材料信息與酷吏政治無關,排除A項;刺史屬于監察官員,不能進行官員選拔,排除C項;刺史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削弱相權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6.漢代某時期規定在盛產鐵的地區設鐵官,負責鐵礦開采、冶煉及鐵器產銷;不產鐵的地區設小鐵官,負責收集民間廢棄鐵器,改鑄供民間使用。各鐵官所獲利益歸大司農(九卿之一,管財政)。該法實施后,民間有評論:“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規定人數、期限的工作指標)民用鈍弊,割草不痛。”對此做法評價不正確的是()A.利于充實國家財政 B.促進大件鐵器制作C.推動冶鐵產業發展 D.便利民間農業耕作【答案】D【解析】根據“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規定人數、期限的工作指標)民用鈍弊,割草不痛。”并結合材料主旨可得出,漢代推行鹽鐵官營制度,民間的鐵器少,質量差,不利于家用工具的生產,不利于農業的耕種,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根據“不產鐵的地區設小鐵官,負責收集民間廢棄鐵器,改鑄供民間使用。各鐵官所獲利益歸大司農(九卿之一,管財政)。”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鹽鐵官營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大件鐵器制作,推動冶鐵產業發展,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7.田余慶學者認為:“從宏觀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最終是北方得以統一南朝,是北朝而非南朝構成了隋唐盛世的來源,這不是偶然的。”支撐該學者觀點的史實不包括()A.北方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南方 B.北方推動民族交融強化內部凝聚C.北方政權結合實際進行制度革新 D.北方政權修建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宏觀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最終是北方得以統一南朝,是北朝而非南朝構成了隋唐盛世的來源,這不是偶然的。”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強調了北方在政治經濟以及推動民族交融方面的重要性。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材料強調了北方仍然是經濟的重心,經濟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故北方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南方,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材料“最終是北方得以統一南朝”可見北方推動民族交融強化內部凝聚,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北方政權結合實際進行制度改革,例如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這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8.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認為:中國在3—13世紀之間保持著西方望塵莫及的科技水平。而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成就屬于該時期的是()A.精確計算圓周率 B.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C.蔡倫改進造紙術 D.測算地球子午線長度【答案】D【解析】注意題干時間“隋唐時期”,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僧一行測算地球子午線長度,D項正確;A項是南朝祖沖之的成就,排除;B項是西晉裴秀的成就,排除;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排除C項。故選D項。19.唐朝對外交通發達,與域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過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以唐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下列人物中推動唐朝文化向外輻射的有①法顯②玄奘③鑒真④空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法顯是東晉時期到海外求經的高僧,不是唐朝的,①與題意不符;玄奘和鑒真都是唐朝著名高僧,他們一個西游天竺,一個東渡日本,對外輻射了唐朝文化,②③符合題意;空海是日本僧侶,④與題意不符。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20.如表為宋神宗即位時(公元1067年)北宋的財政收支表。據此直接可知()年財政收入年財政支出6300—6800萬緡軍費約4800萬緡官俸約1200萬緡皇室約720萬緡祭祀約325萬緡歲幣75萬兩絹A.軍費支出過于龐大,直接導致北宋滅亡B.政府機構設置重疊,養官負擔日益沉重C.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出現明顯經濟困難D.王安石變法成效弱,未能挽救政權衰亡【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表格中神宗即位時財政支出的數量大于財政收入,體現了北宋中期財政困難,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導致財政支出過大,但這不是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排除A項;冗官問題不是財政負擔加重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神宗即位時王安石還沒有開始變法,排除D項。故選C項。21.史載:“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關于此盟書表述正確的是()A.盟約雙方分別是北宋和遼 B.歲奉銀兩又名“歲賜”C.歷史稱之為“紹興和議” D.疆界東起淮水西至開封【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合約,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這次合議因高宗年號“紹興”得名“紹興和議”,C項正確;盟約是南宋與金訂立,排除A項;歲奉銀兩又名“歲貢”,排除B項;疆界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排除D項。故選C項。22.《大夏國葬舍利碣銘》為西夏碑銘,記載了元昊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連云寶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漢人張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元昊所用臣僚均為漢族儒士 B.西夏的相權威脅皇權C.西夏以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 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并結合所學可知,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即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D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元昊所用臣僚的特點,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西夏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B項;題干沒有體現西夏通過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23.元代河南行省管轄著今河南全省及江蘇、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東西南部。從東到西跨度將近2000里,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這一設計旨在()A.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B.促進邊疆經濟發展C.改變南北經濟格局 D.抑制民族融合趨向【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元代河南行省管轄著今河南全省及江蘇、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東西南部;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反映了元代加強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據材料“元代河南行省管轄著今河南全省及江蘇、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東西南部”可知,不屬于邊疆地區的范圍,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民族關系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24.年號是中國古代常用的紀年方式,中國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是以此來命名。下列事件以此方式命名的有()①文景之治②安史之亂③貞觀之治④靖康之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要求,結合所學知識,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時期所呈現的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等社會治世的景象,因年號為“貞觀”,故稱“貞觀之治”,“靖康之恥”是北宋宋欽宗在位時期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因年號為靖康,故稱“靖康之恥”,B項正確;文景之治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社會治世,不屬于年號命名,排除A項;①“文景之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安史之亂是唐中期由安祿山和史思明聯合發動的一起叛亂,故稱“安史之亂”,②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25.西域雖地處邊陲,但歷代王朝對其卻相當重視,通過多種舉措加以管控與治理。下列時代與舉措對應正確的是()A.秦始皇擊退匈奴后,修五尺道以便交流B.漢武帝控制西域后,設置了西域都護府C.唐高宗滅西突厥后,設置了澎湖巡檢司D.元朝完成大一統后,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完成大一統后,設置北庭都元帥府,D項正確;五尺道不在西域,排除A項;西域都護府是在漢宣帝時期,排除B項;澎湖巡檢司設立于元朝,管轄臺灣,排除C項。故選D項。
三、非選擇題26.魏晉至隋唐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重要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關于孝文帝及其改革,歷來為史學家所關注。《魏書》載“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學者蔡美彪研究得出“自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100年間,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80余次”。歷史學家朱大渭認為“孝文帝改革是西晉末年以來將近200年間北方民族關系大變動的一個歷史總結。它以政權的力量,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形式,促使內遷的數以萬計的鮮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同漢族更快地融合起來。”——摘編自《魏書·高祖紀》、蔡美彪《中華史綱》、《朱大渭說魏晉南北朝》材料二隋唐與魏晉南北朝時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同于“自古賤夷狄、貴中華”的理念,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逐漸同化、融合周邊各族,或周邊各族與鄰近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摘編自周偉洲《試論隋唐時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趨勢和特點》(1)根據材料一,歸納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特征和孝文帝促使胡漢“更快”融合的原因。結合所學,簡述該時期北方民族關系大變動給中國南方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統治者奉行的民族理念。結合所學,分別列舉其對周邊各部族采取的措施及其產生的整體效果。【答案】(1)特征:時間長;地域廣;領域寬;胡化漢化雙向性(任答3點)原因:深厚的漢文化素養;應對統治危機。影響:士族專權/門閥政治;北農南遷,加快南方開發;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南北之間戰爭/淝水之戰(任答3點)(2)理念:民族平等。措施:突厥-軍事打擊/設置機構;吐蕃一和親/會盟;回紇/靺鞨一冊封(部族與手段需對應正確,任答2點)效果:國力強盛;疆域拓展;邊疆開發;民族交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任答2點)【解析】【小問1詳解】特征: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嘉峪關的胡人牛耕畫像”、“河西走廊的漢人胡事壁畫”、“北魏大同的寬袖寬身北魏夫婦壁畫”及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北方不同地區分別出現漢人與胡人在農業生產、生活、服飾方面的互相交流交融,說明民族交融的特征是時間長、地域廣、領域寬、胡化和漢化的特征。原因:根據材料一“‘《魏書》載“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及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具有深厚的漢文化素養。根據材料一“‘孝文帝執政前近100年間,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80余次’”,可知孝文帝要應對統治危機。影響:結合所學,從對南方經濟的開發、東晉形成的士族專權、漢族與南方山區少數民族的交融、南北戰爭等角度分析。【小問2詳解】理念:根據材料二“逐漸同化、融合周邊各族,或周邊各族與鄰近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可知唐朝統治者奉行的民族理念是各民族一視同仁、民族平等。措施:結合所學,可知軍事打擊突厥,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機構。唐朝與吐蕃和親,9世紀后期唐朝與吐蕃會盟。唐玄宗時冊封回紇和靺鞨首領。效果:結合所學,可知從邊疆地區的開發、疆域的拓展、國力的強盛、民族的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角度分析。27.人才興則國家興,在歷朝歷代,人才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墨子》所舉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賢,任智、無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為治……是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日:上法不上賢……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韓非子》材料二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位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定考神針七下數學試卷
- 豐城九中小升初數學試卷
- 高考刷題數學試卷
- 豐臺區三模數學試卷
- 肛瘺護理常規課件
- 豐臺三上人教數學試卷
- 東華考試數學試卷
- T43648-2024主要樹種立木生物量模型與碳計量參數
-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鑒別與處理
- 2025年貴州鐘山區婦幼保健院招聘編外專業技術人員(6人)筆試歷年專業考點(難、易錯點)附帶答案詳解
- 期末可愛思維導圖評語模板62個
- GB/T 25390-2024風能發電系統風力發電機組球墨鑄鐵件
- 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噪聲及其控制技術
- 2023年版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 水利工程部分
- 2022-2023學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試卷(含解析)
- JBT 14857-2023 氧化鋁焙燒煙氣脫硝裝置 (正式版)
- 大數據技術與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 醫院收費價格注意培訓課件
- 23《海底世界》 第二課時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
- 2024屆黑龍江省哈師大附屬中學物理高二下期末統考試題含解析
- 護士重癥監護室護理的進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