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北洋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央政府,也稱北京政府。1912.11912.3南京臨時政府19281949.4南京國民政府北洋政府1927.41949.10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孫中山就職合影共和誕生: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制度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議開國會,公決政體....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欽此。——《清帝退位詔書》1912年2月12日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六條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項之自由權……第十六條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第二十九條臨時大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總攬行政事務。第四十八條法院以臨時大總統任命之法官組織之,行使司法權。第十九條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輔佐臨時大總統。總理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原則:主權在民平等自由政權結構: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維護民主共和意義:從法律上否定了君主專制,是近代中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政黨政治: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1912年8月1913年初宋教仁成為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殺。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武裝討袁,失敗。1913年11月袁世凱脅迫國會選舉正式大總統,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1914年5月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12月頒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總統任期為十年,可連選連任。1916年6月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軍閥割據開始。國民黨成立,宋教仁等想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問題:為什么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以失敗而告終?政黨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現的一種民主政治形態,是歷史的進步。但是當時的中國中國仍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因此,脫離中國國情,盲目照搬西方政黨政治模式,決定了其失敗的結局。“革命程序”論予之于革命建設也,本世界進化之潮流,循各國已行之先例,鑒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籌之有素,而后訂為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時期為三:第一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期。

——孫中山《建國方略》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付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訓政綱領》主權在民一黨專政直至1948年,國民黨才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企圖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但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

——教材第16頁獨裁統治1912.11912.3南京臨時政府19281949.4南京國民政府北洋政府1927.41949.10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責任內閣制共和初建《中華民國約法》:總統制名存實亡軍政訓政《訓政綱領》憲政1948共和破產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1937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國家,政體是蘇維埃制度。蘇維埃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地區制度探索政權主體農村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勞苦民眾抗日戰爭時期(1931年-1945年)地區制度探索政權主體抗日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三三制”原則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共產黨員非黨左派中間分子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地區制度探索政權主體解放區設置行政區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時期制度探索地區意義土地革命時期蘇維埃政權農村革命根據地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開辟人民政權的重要實踐,積累了治國安民的寶貴經驗。抗日戰爭時期邊區政府各級參議會“三三制”原則抗日根據地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解放戰爭時期行政區解放區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定基礎。因時因地探索共和1949195419571966-19761982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標志。反右斗爭擴大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期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共同綱領》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抗日戰爭: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建設解放戰爭:解放區人民政權建設一根本:人民代表大會制三基本:政黨制度、民族制度、基層民主制度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權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912.11912.3南京臨時政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