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外國教育史期末考試復習重點_第1頁
(完整版)外國教育史期末考試復習重點_第2頁
(完整版)外國教育史期末考試復習重點_第3頁
(完整版)外國教育史期末考試復習重點_第4頁
(完整版)外國教育史期末考試復習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教育史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學起源論代表人物:法國利托爾諾、美國桑代克、英國沛.西能。教育的心理學起源論代表人物:美國孟祿。教育的勞動起源論代表人物:馬克思。教育的需要起源論代表人物:楊賢江。二青年之家:為年滿7歲的少年安排了單獨的房舍。三古巴比倫(前身蘇美爾教育)是與埃及同時有了學校,這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的搖籃,也是人類正式教育的起點。四古代埃及學校類型:宮廷學校、僧侶學校(這是中王國以后出現的一種附設在寺廟中的學校,著重科學技術教育,亦為學術中心。五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育。“古儒學校”是導生制的源頭。第二章古希臘的教育一斯巴達教育的特征:軍事教育、國家教育。“五項競技”:賽跑、跳躍、摔倒、擲鐵餅和投標槍。二雅典教育和斯巴達教育的不同教育體制上:斯巴達教育完成由城邦負責;雅典城邦重視教育,但不絕對控制。教育類別上:斯巴達武士教育;雅典全民教育。教育目的上:斯巴達培養英勇果敢的城邦武士;雅典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公民。教育內容上:斯巴達軍事道德教育;雅典多樣化教育內容。總體評價上:斯巴達形式單一,程度低;雅典形式多樣,程度高。三智者:是指某種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擁有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來被用來專指以收費授徒為職業的巡回教師。四智者派的貢獻:推動了文化的傳播,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促進社會的流動;拓展了學術研究的領域,又擴大了教育內容的范圍;豐富了教育內容,而且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統治者的預備教育;希臘教育所探討的基本問題,大多由智者提出。第三章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在哲學研究和講學中,形成了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的獨特方法,成為蘇格拉底方法。二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爾》、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被稱為三個里程碑。三理想國中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哲學家兼政治家——哲學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靈魂轉向”。柏拉圖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提倡者。四亞里士多德提出白板說。第四章古羅馬的教育一昆體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雙語教育問題。產生班級授課制思想的萌芽。第五章西歐中世紀的教育一中世紀最典型的教會教育機構應該是修道院。二“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三騎士教育: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標是培養勇猛豪俠、忠君敬主的騎士精神和技能。騎士教育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從出生到七八歲,為家庭教育階段;七八歲以后,進入禮文教育階段,學習上流社會的禮節和行為規范;從14歲至21歲為侍從教育階段,重點學習“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弈棋和吟詩。四中世紀大學的特征: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目的是進行職業訓練(最早的醫科大學:薩萊諾大學);中世紀大學的人員構成,超越了特定的民族和國家,具有一定的國際性;中世紀大學從最初形成時已表現出自治的特點;中世紀大學按領導體制可分為兩種:“學生”大學與“先生”大學;大學的課程開始并不固定,文科一般學制六年,屬大學預科性質,學生結束文科的學習后,分別進入法學、神學或醫科,學習有專業課程;中世紀大學已有學位制度,可得“碩士”“博士”學位。第六章阿拉伯教育一阿拉伯教育包括:昆它布、宮廷學校和府邸教育、學館、清真寺、圖書館和大學。二拜占廷教育直接繼承了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教育遺產,拜占廷教育起了保存和傳播古希臘羅馬文化的作用。第七章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一快樂之家:校址環境優美,校風樸素自然,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過程充滿歡樂。二格里諾主張單純效仿西塞羅。三人本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簡答題):1人本主義,注重個性發展,反對禁欲主義,尊重兒童天性。2古典主義,吸收許多古人的見解,含有古為今用、托古改制的內涵。3世俗性,有著濃厚的世俗精神。4宗教性,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仰上帝。5貴族性,人文主義的教育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目的只要是培養上層人物。四人文主義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種教育力量的沖突和融合(大題)異:(1)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人文主義教育帶有一定的宗教性,但是教育中存在有異教因素。(2)人文主義教育具有貴族性,教育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形式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眾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上層人物如君主、紳士等。新教教育則具有較強的群眾性和普及性。天主教教育尤其是耶穌會的教育出于其控制社會精英的政治目的而重視上層社會子女的教育因而帶有強烈的貴族性,目的在于通過教育使社會精英或未來的社會精英為天主教服務。人文主義教育的貴族性是由人文主義運動的性質所決定的。(3)服務的目的不同:新教教育為新教服務,天主教教育為天主教服務,教育在新教和天主教主要是作為一種宗教的工具被利用,滲透于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中的古典人文教育主要是作為一種技術性的語言工具而被利用,對個人發展的考慮、對世俗利益的考慮,一直被放在次要地位。同:三者都是很重視古典人文學科。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以古典人文學科為學校課程的主干。此外,在教育教學的管理方面,三種教育也有很多相通之處。第八章夸美紐斯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一夸美紐斯的代表作:《大教學論》、《母育學校》(1633年出版,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統論述學前教育的專著)。二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是貫穿夸美紐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條根本的指導性原則。三“泛智”思想:夸美紐斯從他的民主主義的“泛智”思想出發,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它的“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并且認為“一切兒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四夸美紐斯的教學原則(簡答題):1直觀性原則:夸美紐斯的功績在于第一次從感覺論出發來論證直觀教學,并宣布運用直觀是教學的一條“金科玉律”。2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原則,孩子們的求學的欲望是由父母、教師、學校、所教的學科、教學的方法、國家的權威激發出來的。3鞏固性原則,理解,經常地練習、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教給別人。4量力性原則,不可使學生負擔過重,照顧到學生的接受能力。5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跳躍前進,教學應當是循序漸進的。五夸美紐斯在德育內容中納入一個在當時是嶄新的概念——勞動教育。六教育和教學管理思想:國家的教育管理職權;督學的職責;關于建立全國統一的學制的設想;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關于學校各類人員的管理;論紀律和規章制度。六(大題)夸美紐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貢獻:1地位:夸美紐斯是一位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同時又是一位多產的教育著作家,其中的《大教學論》是西方第一本獨立形態的教育學;夸美紐斯對學前教育的研究是開創性的,他撰寫的《母育學校》可以說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學前教育學;夸美紐斯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改革家。2貢獻:主張國家應設置督學來監督管理學校教育,應建立統一的學校制度和學年制度,并從理論上闡述了班級授課制的作用和意義,他還制定了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來管理學校的各類人員和各項工作。第九章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和美洲主要國家的教育一公學:是相對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師的教學而言,強調這種學校是由公眾團體集資興辦,其教學目的是培養一般公職人員,其學生是在公共場所接受教育。二“新大西島”是培根心目中的一個科學主宰一切的社會,為近代科學教育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激勵。三洛克的白板論。四泛愛學校:創始人是巴西多,提出了培養博愛、節制、勤勞的美德,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寓教育、教學于游戲之中等極富新意的辦校設想。采用“適應自然“的教學方式。五騎士學院:為了培養文武高官、鞏固統治,還面向上層貴族子弟設有,實際上是一種培養新貴族的特殊學院。六康德在其《論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為體育、管束、訓育和道德陶冶四個部分。七莫斯科大學的創建是18世紀中期俄國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著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是倡辦這所大學的重要人士之一。八富蘭克林是“文實(文科和實科)學校運動之父。第十章盧梭的教育思想一《愛彌兒》得出了教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結論,盧梭的這一“歸于自然”的主張確實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帶來了兒童觀、教育觀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二盧梭教育適應自然體系(論述):1自然主義的教育理論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體,《愛彌爾》集中論述了這一思想的具體內容;2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歸于自然。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體地位,無須成人的灌輸、壓制、強迫,教師只須創造學習的環境、防范不良的影響。3自然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是自然人。自然人是獨立自主、平等、自由、自食其力的人。4自然教育的方法與原則:正確看待兒童。既不要把兒童當成侍管教的奴仆,也不能把他作為成人的玩物;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要貫徹遵循自然的消極教育,不壓制、不強迫、不灌輸。第十一章佩斯泰洛齊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一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實驗第一次:從1744年起,他將諾伊霍夫新莊逐漸變成一所“貧兒之家”;第二次:在斯坦茲城組建一所孤兒院;第三次:附設了培養初等學校教師的訓練班,該班后來成為著名的布格多夫學院;第四次:建立伊佛東學校。二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說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齊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號的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付諸于實踐的教育家。三教育心理學化內涵:要求將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論指導置于兒童本性發展的自然法則的基礎上;教育心理學化,就是必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適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規律,即教學內容心理學化;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心理學化;要讓兒童成為自己的教育者。四要素教育:德育:兒童對母親的愛,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智育:數目、形狀、語言;體育:各種關節的活動。五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簡答題):語言教學:發音教學、單詞教學、語言教學;算術教學:數字“1”是數目的最簡單要素,教學程序是先加法、乘法、除法。然后減法;測量教學:直線是構成各種形狀的最簡單的要素。第十二章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一統覺的條件是興趣。二赫爾巴特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三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大題):明了:興趣活動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明確的專心活動,使學生活的清晰的表象,即學習新知識的準備;聯想:新表象進入意識,新舊觀念聯合,興趣活動處于獲得新觀念前的期待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與學生進行無拘束的談話,運用分析的教學方法;系統:興趣活動處于要求階段,需要采用綜合的教學方法,使新舊觀念間的聯合系統化,從而獲得新的概念;方法:新舊觀念間的聯合形成后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這就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活動,通過練習鞏固新習得的知識。第十三章福祿培爾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一福祿培爾時幼兒園的創立者,被譽為“幼兒教育之父”。二幼兒園課程(簡答):游戲與歌謠:《母親與兒歌》選了七首“母親的歌”,反映母親對孩子的情感;福祿培爾恩物:恩物是一套供兒童使用的教學用品,幫助兒童認識自然及其內在規律的重要工具;作業:作業是要求將恩物的知識運用于實踐;運動游戲:圓圈游戲、團體游戲和伴以詩歌的游戲;自然研究:培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三福祿培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手工訓練作為學校的正式科目。第十四章19世紀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教育一對德國高等教育發展最有影響的是洪堡創建的柏林大學。二第斯多惠被稱為德國師范教育之父。三導生制:其基本方法是教師先在學生中選擇一些年齡較大、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充任導生,教師先對導生進行教學,然后由他們去教其他學生。四《福斯特法案》是英國第一個關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強迫初等教育,它標志著國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五大學推廣運動: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學以校內或校外講座的形式將教育推廣到非全日制學生。六斯賓塞教學原則與方法:教學應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兒童所受的教育必須在方式和安排上同歷史上人類的教育一致;教學的每個部分都應該從實驗到推理;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和推理;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事物教學。七赫胥黎代表作《科學與教育》。八農工學院興起,1862年,林肯總統批準了《莫雷爾法》(又稱《贈地法案》)。該法規定,聯邦政府按各州在國會的議員人數,撥給每位議員三萬英畝的標準向各州撥贈土地。各州應將贈地收入開辦或資助農業和機械工藝學院。九賀拉斯.曼,美國公立學校之父。第十五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一論人的全面發展(簡答題):1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學說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的片面發展的社會根源,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客觀趨勢;3只有自由、充分的發展,才有全面發展,只有每個人的自由、充分的發展,才有一切人的自由、充分的發展;4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第十六章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一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帕克的昆西教學法(主要特征:強調兒童應處于學校教育的中心;重視學校的社會功能,強調學校發揮促進民主制度的作用;主張學校課程應盡可能與實踐活動相聯系;強調培養兒童自我探索和創造的精神);約翰遜的有機教育學校;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爾頓制;華虛朋的文納特卡制;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二道爾頓制:道爾頓制是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創試的一種新的教育制度,因為創試工作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道爾頓市的道爾頓中學進行的,故名道爾頓制。道爾頓制是一種個別教學制度。三實驗教育學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國的比納、美國的霍爾和桑代克。四勞作學校的三項任務:要幫助學生將來能在國家的組織團體中,擔任一種工作或一種職務,即“職業陶冶的預備”,這是勞作學校的基本任務;“職業陶冶的倫理化”;“團體的倫理化“。第十七章蒙臺梭利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一蒙臺梭利,女,創辦“兒童之家“。二將兒童心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0~6歲,這是兒童個性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第二階段,6~12歲,這是兒童增長學識和藝術才能,有意識地學習的時期;第三階段,12~18歲,兒童進入青春期。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一杜威所認為的教育的本質(簡答):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學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種形式;教育即生長: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是使兒童獲得充分生長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克服了經驗與理性的對立,強調經驗過程中人的主動性。二思維五步法(來源于反省思維):感覺到困難、確定困難所在、設想解決困難的各種假設、對假設進行推理、驗證或修改假設。三(論述)闡述杜威教育思想評價:1杜威教育觀的基本要求是實現教育的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結合,使教育過程本身是有樂趣的,有益于兒童個人的,又是富有實效的,有利于國計民生的;2杜威的教育觀的歷史地位在于它在立足于新現實、新理論的基礎上,宣告了教育理論舊時代的終極和新時代的開始;3杜威的教育理論對20世紀的東西方社會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是世界性的;4杜威提出并討論了許多基本的教育問題,他提出的這些問題以及他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是有啟發意義的。第十九章20世紀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發展一《1944年教育法》又稱《巴特勒法案》,是英國教育制度發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法令,法案的基本內容: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和領導;加強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權限,設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組成的公共教育系統;實施5~15歲的義務教育。二法國《費里教育法》,突出強調了國民教育制度的義務、免費、世俗化三原則。三《阿斯蒂埃法》使法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第一次獲得了有組織的形式,成為一種由國家管理的事業。該法在法國的歷史上有“技術教育的憲章“之稱。四初級學院運動:第一階段的兩年為“初級學院“,課程類似于中等教育;第二個階段的兩年為”高級學院,課程類似于專業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四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聯合提出的職業教育法案。主要內容:由聯邦政府撥款補助各州大力發展大學程度以下的職業教育;聯邦政府要與州合作,提供職業教育師資訓練,并對職業教育師資訓練機構提供補助;把傳統的專為升學服務的中學改革成為兼具升學和就業職能的綜合大學。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聯教育一統一:所有的兒童都應該進入同一類型的學校,全都有權沿著這個階梯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二勞動:強調新學校應當是勞動的,并且把勞動列入學校課程,是學生通過勞動能積極地、靈活地、創造性地去認識世界。第二十一章馬卡連柯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一集體主義是馬卡連柯教育思想體系的核心。二平行教育影響:正確教育的方式應該盡力設法不和個別人發生關系,而集體發生關系,是每個學生都不得不參加共同的活動,他把這種教育形式稱為“平行教育影響”。第二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英、法、德、日本、蘇聯和俄羅斯的教育改革一《國防教育法》主要內容:加強普通小學的自然科學、數學和現代外語的教學;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強調“天才教育“;增撥大量教育經費。二70年代美國教育改革出現兩個時髦的概念,即生計教育和返回基礎。三磁性學校:這些學校要辦出水平,像磁石吸鐵一樣,把學生吸引到這類學校來就學,從而提高辦學水平。四《羅賓斯高度教育報告》主要內容:報告建議應為所有在能力和成績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課程。五“三分制教學法“,即把教學內容分為工具課程、啟蒙性課程、體育課程。每天上課時間分為三段。上午和下午。第二十三章現代歐美教育思潮一改造主義教育:教育以改造社會為目標;教育要重視培養社會一致的精神;強調行為科學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