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舉行。大會主題為“智能互聯開放合作——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關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計算機網絡大大縮小了全球空間距離B.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C.20世紀60年代互聯網實現商業化D.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增速遠遠超過城鎮2、山東滕縣出土的一漢代耕糖畫像石顯示∶中間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鋤耘地,一人端著水罐似在澆水。畫面左側有一婦女挑著擔子,帶著兩個小孩朝田間走,似為送飯而來。畫像右側大樹下有一人持杖而坐,當為監工。該場景反映了漢代()A.農民重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生產關系革新后農民積極生產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體經營方式D.農業領域的多種經營模式盛行3、古代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而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絲綢更是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據此可知A.絲綢之路異常繁榮B.東西交流的范圍不斷擴大C.航海技術十分發達D.商業貿易豐富了人們生活4、1858年是倫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連河邊議會大廈的窗戶上也不得不掛起一條條浸過消毒水的被單,原本清澈宜人的“母親河”變成了奇臭無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業革命()A.產業結構迅速調整B.城市化進程加快C.環境污染問題嚴重D.生產力不斷提高5、19世紀末,哈爾濱地區從村屯聚落迅速發展起來,如表為哈爾濱部分早期建筑統計。據此推知,近代哈爾濱()。建筑及早期用途建設時間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1898年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1900年圣·尼古拉教堂(東正教)1900年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1902年沙俄外阿穆爾軍區司令部1904年哈爾濱關道衙門1907年

A.城市化進程受內外雙重因素影響B.工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C.交通迅速發展推動基礎設施完善D.開始自主經營鐵路事業6、下列圖片為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一組史料,最適合用于探究()

圖1魏晉墓磚畫《驛使圖》圖2民國時期自行車郵差出班圖3民國時期行動郵局的郵車A.民間郵驛的發展歷程B.中外交往的演變C.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D.郵政工具的進步7、下圖為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發行的中國古代驛站(負責傳遞政府文書;運轉貨物、接待過往官員等)郵票。通過對下圖及文字的分析;說明古代郵驛主圖為嘉峪關魏晉時期墓室壁畫《驛使圖》

邊飾為“鴻雁傳書”傳說中的鴻雁。

A.有利于區域經濟差異的淡化B.主要是為民間通信服務C.方便了物品傳遞與信息交流D.帶動了城市格局的變化8、列符合我國交通工具演進順序的是A.人力車—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B.人力車—火車、輪船—飛機—電車、汽車C.電車、汽車—人力車—火車、輪船—飛機D.自行車—人力車—火車、輪船—飛機9、2020“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發全社會對疫病原因的關注。在古代社會,疫病因其發病急驟、傳染性強、病情兇險,對人類生存構成重大威脅。據史料統計,中國兩宋時期發生的90多次疫病中,兩宋的首都汴京和臨安(今開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區就發生了20多次。兩宋首都地區疫病頻發A.可能與宋代特殊的駐軍制度有關B.源于商貿繁榮人口過分聚居城市C.說明市坊制打破后環境問題嚴重D.是民眾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20分)12、古代中國在“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磨礪下,逐漸積淀完善了一套較成熟的防疫制度舉措。

根據材料,任選一個時代(或從整體的角度),分析你此時代(或我國古代)防疫政策出臺的背景(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等角度出發),并談談對現在的啟示。(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開封是之前從未有過的新型都城;它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規則,門朝大街而開的各種形狀的房子被街巷連接起來;靠近城門的繁華郊區熙熙攘攘,到處是倉庫;酒館、商鋪和娛樂場所。御街兩旁分布著各式店鋪;州橋的西南是著名的張家油餅鋪,上新橋的南邊是每日殺豬千頭的屠宰場,許多購物的地方都有不少專售衣服、裝飾品、珠寶的作坊和店鋪,州橋以南地方的夜市因豬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聞名。京城常年無休,娛樂場所被稱為“瓦子”,其服務范圍廣,價格高低不一。

——摘編自卜正民《哈佛中國史:宋的轉型》材料二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有兩次高峰。萬歷年間江南地區市鎮數量約為226個;到清乾隆嘉慶年間增加到410個,約萬戶以上的大鎮有15個,市鎮數量整體上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這其中以盛澤;濮院和南潯人口最多,這三個超級大市鎮都是專門的蠶桑市鎮。此外還有雙林鎮和菱湖鎮、震澤鎮等,都是以絲織產業而聞名的小鎮。隨著蠶桑業的不斷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投入到與蠶桑生產相關的行業中。于是,震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乃盡逐綾綢之利,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

——摘編自范虹玨、胡浩《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特色發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宋代城市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2題,共12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農業的規模經歷確實會帶來勞動效率的提高,但同時管理跨度的擴大也會使管理成本相應提高,從而抵消了經營性農業的優勢。這就出現了規模效應和管理成本權衡的問題。規模效應的發揮依賴于市場的發展和擴大,尤其是與大規模工業化需求相聯系的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管理成本的降低需要技術條件和相關經濟制度的支持。正像近代中國農業專家陳翰笙所說:“因為地主要出租而不經營出租的田地地權愈集中,耕地愈分散而縮小,經營面積也很少能擴大。”近代中國的土地集中與規模化農業沒有像英國、德國那樣同步發展。近代中國的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力層面的技術,還是生產關系層面的勞動組織方式,均無大的改變,經營式農業的比重也很有限。農業的規模經歷確實會帶來勞動效率的提高,但同時管理跨度的擴大也會使管理成本相應提高,從而抵消了經營性農業的優勢。這就出現了規模效應和管理成本權衡的問題。規模效應的發揮依賴于市場的發展和擴大,尤其是與大規模工業化需求相聯系的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管理成本的降低需要技術條件和相關經濟制度的支持。正像近代中國農業專家陳翰笙所說:“因為地主要出租而不經營出租的田地地權愈集中,耕地愈分散而縮小,經營面積也很少能擴大。”近代中國的土地集中與規模化農業沒有像英國、德國那樣同步發展。近代中國的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力層面的技術,還是生產關系層面的勞動組織方式,均無大的改變,經營式農業的比重也很有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近代中國農業”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摘編自龔會蓮、劉文瑞《民國時期的農業問題及其啟示》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都城是一個國家執掌和行使最高權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變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史,從首都變遷的軌跡中,可以知曉政權更迭的原因、民族關系的緊張、經濟重心的變化、中華文化的瑰麗和歷史步伐的沉重。都城是一個國家執掌和行使最高權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變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史,從首都變遷的軌跡中,可以知曉政權更迭的原因、民族關系的緊張、經濟重心的變化、中華文化的瑰麗和歷史步伐的沉重。

請根據表格信息,圍繞“都城的變遷”這一主題,自擬論點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緊扣主題,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表述準確。)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14分)16、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7、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C【分析】【詳解】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實現商業化,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計算機網絡極大地便利了信息的傳遞,大大縮小了全球空間距離,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村經濟發展較快,所以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增速遠遠超過城鎮,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2、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中間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鋤耘地,一人端著水罐似在澆水。畫面左側有一婦女挑著擔子,帶著兩個小孩朝田間走,似為送飯而來。畫像右側大樹下有一人持杖而坐,當為監工。”可見男女各有勞動分工,體現出勞動生產中的分工協作,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農業生產中的分工協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排除A項;生產關系三要素即為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勞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漢代生產關系并未發生改變,且看不出農民積極生產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農業領域的多種經營模式盛行,排除D項。故選C項。3、D【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兩條絲綢之路的開通,便利了東西方商品的交流,也就會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絲綢之路的影響,A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東西交流的范圍不斷擴大,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航海技術,排除C項。故選D項。

【點睛】4、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1858年是倫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及所學可知,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造成了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嚴重,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產業結構,排除A項;材料反映城市化進程所產生環境問題,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生產力提高,排除D項。故選C項。5、A【分析】【詳解】

據材料“19世紀末,哈爾濱地區從村屯聚落迅速發展起來,如表為哈爾濱部分早期建筑統計”并結合所學可知,哈爾濱部分早期建筑主要是俄國在此地投資設廠,這是“19世紀末,哈爾濱地區從村屯聚落迅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反映了“哈爾濱城市化進程不僅有自身因素外,還受外部原因影響,即受內外雙重因素影響”,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哈爾濱部分早期建筑及用途”,而不是“強調工商業得到長足發展”,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基礎建設主要是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以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的服務,與教科文衛等部門所需要的固定資產建設,材料未涉及“基礎設施完善”內容,排除C項;據材料“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無法推斷中國“開始自主經營鐵路事業”,排除D項。故選A項。6、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三幅圖片展現了三個時期郵寄使用了不同的交通工具,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官方的郵寄,并不是民間的,排除A項;材料是反映郵寄的演變情況,沒有提到中外交流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的《驛使圖》與近代社會生活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7、C【分析】【詳解】

材料中驛站有運轉貨物的功能,且圖中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而“鴻雁傳書”指通信,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由此可知,古代郵驛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C項正確;古代的郵驛與區域經濟差異沒有關系,排除A項;古代郵驛制度主要為官方軍事信息交流服務,排除B項;交通的改善,帶動了城市格局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8、A【分析】【詳解】

中國最早是人力車,進入近現代社會后,交通工具發生變化,1865年中國建成第一艘輪船,19世紀70年代出現鐵路,1906年中國建成第一個有軌電車,1907年開始出現汽車客運,20世紀20年代出現民航業,故符合交通工具的演進順序為人力車—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答案為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9、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宋首都地區疫病頻發主要和人口密度大有關,其中是商品經濟發展促進當時城市人口的聚集,B正確;疫情爆發與駐軍制度、信任佛教無關,AD排除;市坊分開和破壞環境無必然關系,C排除。故選B。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20分)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題干所列秦漢時期解決疫病泛濫的舉措;如秦代“認為隔離是最直接有效的抗疫辦法”;漢代“如有疫病,政府將會專門騰空一些舍第對患者進行隔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之所以能形成依法抗疫的基本舉措在于,法家主導的秦律事無巨細之特點,必然會對包括對抗疫各項舉措加以考慮。而漢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諸如皇帝下“罪己詔”和祈天保佑、減免賦稅休養生息、官員身先士卒等道德性的制度舉措便應運而生。

啟示:開放性試題。側重國家在抗疫中的作用,即唯有統合國家和市場資源,充分依賴信息和科技,堅持傳統與革新并重,才能在依法防控和治理疫災上走出中國特色之路。【解析】秦漢之所以能形成依法抗疫的基本舉措在于;法家主導的秦律事無巨細之特點,必然會對包括對抗疫各項舉措加以考慮。

漢代則因儒家思想的介入;諸如皇帝下“罪己詔”和祈天保佑;減免賦稅休養生息、官員身先士卒等道德性的制度舉措便應運而生。

宋朝抗疫舉措革新則是因為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士大夫知識水準和治理權能的提高;讓抗疫制度更加務實。

明末清初:西方醫學知識的輸入則讓依法抗疫更具說服力。而制度的完善均需虛心總結和大膽改革;例如富弼;董煟、康熙和伍連德之輩。

啟示:唯有統合國家和市場資源,充分依賴信息和科技,堅持傳統與革新并重,才能在依法防控和治理疫災上走出中國特色之路。13、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到處是倉庫;酒館、商鋪和娛樂場所”“御街兩旁分布著各式店鋪”可知;城市的商業職能上升;根據“街道布局不規則,門朝大街而開的各種形狀的房子被街巷連接起來”“夜市”可知,打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出現街市和夜市);根據“娛樂場所被稱為‘瓦子’,其服務范圍廣,價格高低不一”可知,出現專業的服務性場所(娛樂服務設施完備);根據“州橋的西南是著名的張家油餅鋪,上新橋的南邊是每日殺豬千頭的屠宰場”“許多購物的地方都有不少專售衣服、裝飾品、珠寶的作坊和店鋪”可知,商業區域特征明顯,商品種類豐富。

(2)表現:根據材料二中“市鎮數量整體上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可知,市鎮數量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根據“約萬戶以上的大鎮有15個”可知,市鎮人口規模擴大;根據“三個超級大市鎮都是專門的蠶桑市鎮”可知,出現了帶有行業性特點的市鎮(專業化市鎮);根據“震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乃盡逐綾綢之利,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國家的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剩余勞動力涌人。【解析】(1)特點:城市的商業職能上升;打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出現街市和夜市);出現專業的服務性場所(娛樂服務設施完備);商業區域特征明顯;商品種類豐富。

(2)表現:市鎮數量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市鎮人口規模擴大;出現了帶有行業性特點的市鎮(專業化市鎮);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原因:國家的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剩余勞動力涌人。五、論述題(共2題,共12分)14、略

【分析】【詳解】

論題:根據材料“近代中國的土地集中與規模化農業沒有像英國;德國那樣同步發展。近代中國的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力層面的技術,還是生產關系層面的勞動組織方式,均無大的改變,經營式農業的比重也很有限”,并結合所學可知,與西方近代國家發展相比,中國近代農業發展滯后,進而影響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由此可擬定論題為:農業滯后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闡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鴉片戰爭對農業的影響;近代農業生產自身的落后性、農民階級的困境以及社會環境惡劣等方面進行闡述。如:鴉片戰爭后,盡管在列強經濟侵略的沖擊下,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走向瓦解,但受到人地矛盾、封建土地制度及專制集權體制等因素的制約,農業進步十分緩慢。近代農業生產方式仍主要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生活單位,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沒有發生質變,且極易受到天災人禍的破壞,農村缺乏必要的農產品剩余,農民也大多被束縛在土地中,難以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成長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勞動力。在近代中國,農民階級受到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生活極端貧困,收入極少,嚴重制約了其對工業品的購買力,致使中國民族工業缺乏廣闊的農村市場。此外,農業的滯后以及農村的衰敗,加劇了鄉村社會秩序的紊亂,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也使得農村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安定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有序發展。

最后總結升華。如:總之,農業的衰敗造成了嚴重的鄉村危機,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解析】示例。

論題:農業滯后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闡述:鴉片戰爭后;盡管在列強經濟侵略的沖擊下,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走向瓦解,但受到人地矛盾;封建土地制度及專制集權體制等因素的制約,農業進步十分緩慢。近代農業生產方式仍主要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生活單位,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沒有發生質變,且極易受到天災人禍的破壞,農村缺乏必要的農產品剩余,農民也大多被束縛在土地中,難以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成長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勞動力。在近代中國,農民階級受到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生活極端貧困,收入極少,嚴重制約了其對工業品的購買力,致使中國民族工業缺乏廣闊的農村市場。此外,農業的滯后以及農村的衰敗,加劇了鄉村社會秩序的紊亂,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也使得農村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安定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有序發展。

總之;農業的衰敗造成了嚴重的鄉村危機,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

(“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5、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根據古都被定為都城的次數,分析得出古代都城確立的不同因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