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8.1夢游天姥吟留別核心素養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8.1夢游天姥吟留別核心素養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8.1夢游天姥吟留別核心素養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8.1夢游天姥吟留別核心素養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8.1夢游天姥吟留別核心素養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8.1夢游天姥吟留別核心素養練習一、核心素養聚焦1.下列各項中加點的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瀛洲(yíng)天姥(mǔ)剡溪(shàn)淥水(lù)B.蕩漾(yàng)棲隱(qī)倚石(qǐ)已暝(míng)C.澹澹(dàn)天臺(tāi)覺時(jué)訇然(hōng)D.巖扉(fēi)魂悸(jì)青冥(míng)長嗟(jiē)【答案】B【解析】“倚”讀yǐ。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煙濤微茫信難求 信:實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淥:澄澈B.失一直之煙霞 一直:原來須行即騎訪名山 須:等待C.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訇然:形容聲音很大我欲因之夢吳越 因:于是D.恍驚起而長嗟 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答案】C【解析】因:依據。3.下面給出的各項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2分)()A.腳著謝公屐B.水澹澹兮生煙C.列缺霹靂,丘巒崩摧D.惟覺時之枕席【答案】C【解析】“列”通“裂”。4.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說明有誤的一組是()A.煙濤微茫信難求(的確) 勢拔五岳掩赤城(超出)B.忽魂悸以魄動(因驚懼而心跳) 失一直之煙霞(原來)C.天姥連天向天橫(遮擋) 淥水蕩漾清猿啼(凄清)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著) 熊咆龍吟殷巖泉(振動)【答案】D【解析】暝:昏暗。5.下列詩句中,加點詞詞類活用狀況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句是()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驚層巔C.越人語天姥 D.虎鼓瑟兮鸞回車【答案】B【解析】B項,為使動用法;其余為名詞作動詞。6.下列各項中,沒有運用夸張修辭的一項是()A.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B.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C.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D.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答案】D【解析】D沒有運用夸張,運用的是比方的修辭,將古來萬事比作東流水。A.“四萬八千丈”夸張地寫天臺之高。B.“千巖萬轉”夸張地寫出了天姥山的山路曲折。C.“一夜飛度”夸張地寫出心情的急迫。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詩詞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表現詩人蔑視權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擅長描寫想象的世界,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寫云中仙人出場時的穿著與出行工具的詩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嘆為觀止。(4)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由現實轉入夢境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由夢境轉入現實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夢游天姥吟留別》流露出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厚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詩人看來,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7)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登天姥仙山的所見所聞,只見東部的海中涌出一輪紅日,四周是青翠的群山,耳際是山頂的天雞的叫聲。【答案】(1)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快樂顏(3)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4)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5)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6)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7)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解析】留意正確書寫。8.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問題。夢游天姥吟留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射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一直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快樂顏!(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惟覺時之枕席惟:獨、只。B.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安:怎么。C.恍驚起而長嗟而:表順承。D.云霞明滅或可睹或:有的人。【答案】D【解析】或:有時。(2)第一段運用了襯托手法,下列各句運用的手法與此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B.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C.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D.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答案】D【解析】“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不是襯托,其余都運用了襯托。(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并非實指,只是極言其高;詩人并不干脆說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入云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B.詩人完全擺脫了詩律的束縛,隨著夢境的改變、情感的運行而遣詞造句。這種句法、韻法適應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絕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達到了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C.詩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是因為謝靈運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過,李白有意仿效之。D.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所寫的夢游,或許并非完全是虛托的。雖然詩末有不卑不亢的氣概,但作者躲避現實,消極頹廢,不免給人肯定的消沉之感。【答案】D【解析】沒有“頹廢”,沒有“消沉”。(4)詩人游的是天姥山,卻首先談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答案】(1)首先以“煙濤微茫”的瀛洲的難求、難得來襯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尋,使詩一起先就帶有奇妙的色調。(2)詩人將天姥山與五岳、赤城、天臺山進行比照,把其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它縱可入云,五岳、赤城黯然失色,萬丈天臺拜倒腳下。事實上天姥山只不過是浙東的一處靈秀之地,與天臺山并峙,較五岳卻是小巫見大巫,這是用陪襯、夸張的手法營造一種奇妙的氛圍,將我們一步步引向那夢幻的世界。【解析】分析時,要聯系寫“瀛洲、五岳”等山川的內容,找出其特點,與天姥山進行比對,看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天姥山的哪些特點。如文中“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聯系下文“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是以瀛洲的難求比照襯托出天姥山的“或可睹”;文中“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天臺本身就高,但面對天姥山卻要拜倒在腳下,這是用的夸張和襯托手法,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憧憬,寫得富有奇妙色調,引人入勝。二、學業質量測評基礎練:1.下列各項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A.五岳剡溪淥水蕩漾青云梯B.層顛列缺丘欒石扉水澹澹C.倚石青冥訇然魂悸忽已瞑D.長嗟浩蕩霹靂崩崔謝公屐【答案】A【解析】B項,顛—巔,欒—巒。C項,瞑—暝。D項,崔—摧。2.高三畢業班的學生給語文老師贈送對聯,下面最恰當的一副是(4分)()A.杏林分種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B.有聲畫譜描人物無字文章寫古今C.書味本長宜細索硯田可種勿拋荒D.杏壇文章傳承遠樓觀道德浸潤深【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得體的實力。A.送給醫生的,“杏林”“桔井”分別出自“虎踞杏林”“龍蟠桔井”的故事,皆用于醫生,最好是中醫;B.對聯常見于古琴古箏,也見于農村戲臺;C.適合老師送給學生。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①云霞明滅或可睹,②一食或盡粟一石))B.eq\b\lc\{\rc\(\a\vs4\al\co1(①我欲因之夢吳越,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C.eq\b\lc\{\rc\(\a\vs4\al\co1(①且放白鹿青崖間,②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D.eq\b\lc\{\rc\(\a\vs4\al\co1(①春水碧于天,②青,取之于藍))【答案】A【解析】A項均為有時。B項依據/沿襲,接續。C項暫且,姑且/并且。D項比/自,從。4.從語言連貫和修辭運用的角度看,填入橫線上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唐詩以韻勝,故豐腴;宋詩以意勝,故瘦勁。譬如花,則。A.唐詩如芍藥海棠,濃花繁枝;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B.唐詩如寒梅秋菊,濃花繁枝;宋詩如芍藥海棠,幽韻冷香C.宋詩如芍藥海棠,幽韻冷香;唐詩如寒梅秋菊,濃花繁枝D.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芍藥海棠,濃花繁枝【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語言連貫性和修辭的運用。題中將唐詩、宋詩比作花,依據花的內涵、意蘊推斷“芍藥海棠”是“濃花繁枝”,“寒梅秋菊”是“幽韻冷香”。再依據唐詩“以韻勝,故豐腴”及宋詩“以意勝,故瘦勁”的特點,可選A項。5.填入下列語段中橫線處的語句,正確的一組是()唐宋詩之異點,先粗略論之。唐詩以韻勝,;宋詩以意勝,。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政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濃華繁采;宋詩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唐詩;宋詩。譬諸游山水,唐詩則;宋詩則。唐詩之弊為膚廓平滑,宋詩之弊為生澀枯淡。①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②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③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④如曲澗尋幽,情境冷峭⑤如埃荔枝,一顆人口,則甘芳盈頰⑥故精能,而貴深析透辟A.⑥②⑤④③①B.②⑥⑤③①④C.②⑥③⑤④①D.⑥②③⑤①④【答案】B【解析】語言表達連貫和文章邏輯依次支配,須要通讀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連貫類題目做題時要留意把握基本內容,初步分層歸類,先在小范圍內排序,然后再考查層次間的連接,這其中應先找出關聯詞、代詞以及表時間、地點的詞語,然后據此進行句間連綴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礎之上,再通讀語段,檢查確定。6.請在橫線上填寫句子,與畫波浪線的部分構成排比句,使上下文連貫、流暢。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為六個字:志氣、豪氣、骨氣。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輸肝剖膽效英才”的主動奮進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總之,李白的志氣,是他生活的底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骨氣,是他生活的氣概。這三種氣質構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信不疑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果敢叛逆精神豪氣是他生活的風度【解析】留意引用詩句與所寫內容的一樣性。綜合練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古風(第十九首)李白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①。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漂流升天行。邀我至云臺,高揖衛叔卿②。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③。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注】①明星:華山仙女。②衛叔卿:仙人。③胡兵:指安祿山的軍隊。(1)從表現手法看,這首詩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有何相同之處?【答案】這兩首詩都運用了豐富的想象,運用了浪漫主義藝術手法。【解析】本詩和《夢游天姆吟留別》都有描寫了詩人游身于仙境的內容,再聯系《夢游天姥吟留別》所用手法,答案不難得出。(2)從抒情主子公的角度看,這首詩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有何不同?【答案】《夢游天姥吟留別》表現了詩人鄙視黑暗的現實世界、蔑視權貴、追求特性自由的精神,塑造了一個與官場決裂、高蹈出世的詩人形象。而《古風(第十九首)》則表現了詩人出世和入世的沖突思想,呈現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解析】本題考查詩歌形象。此題的關鍵是把握抒情主子公的內在品質。《夢游天姥吟留別》關注最終一句,本詩關注最終兩句。(3)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比較,說說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答案】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流露了自己因憤世嫉俗而對超越現實的仙境的追求。這種躲避現實的思想實質上是源于對現實的關懷,所以在這首詩中當他目睹安史之亂生靈涂炭時,又從遺世獨立的幻想中回到了嚴酷的現實,表現出對叛軍的切齒痛恨和對人民的深切憐憫。可以說,《夢游天姥吟留別》表達了詩人對遠離現實的“仙境”的憧憬,而《古風(第十九首)》則是向現實的回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實力。兩首詩雖都有對仙境生活的描寫,都寫了尋仙訪道、追求解脫的幻想,但當他面對現實時,思想感情有所不同。《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表明作者對現實的悲觀、剛好行樂的思想以及對“仙境”的憧憬;本詩“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寫”安史之亂帶來了國家局面的極大改變,也在李白的心頭掀起了巨大波瀾。還能接著消極遁世嗎?這首詩,正好反映出李白此時的思想沖突。“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抒發了對人民的憐憫,對亂軍的痛恨。8.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夢游天姥吟留別(節選)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快樂顏。(1)李白的這兩首詩歌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來表現詩歌主旨,其中《獨坐敬亭山》運用了手法,《夢游天姥吟留別》則運用了手法。【答案】擬人比方/夸張/借代【解析】《夢游天姥吟留別》行文較長,所用手法較多。(2)這兩首詩歌的主旨有何不同?【答案】《獨坐敬亭山》描寫山與人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悠然恬適(答“孤寂”亦可)的心情。《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呈現了詩人蔑視權貴、堅守氣節的傲岸。【解析】鑒賞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幾步,(1)借助創作背景,探求創作動機,把握詩人內在情感;(2)了解詩歌語言,琢磨詩歌中的形象,領悟景物所蘊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詩歌結構,剖析詩歌畫面,把握作者感情改變。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贈李白①杜甫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注)①天寶四載(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宮廷后的其次年,與杜甫同游齊趙。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認為煉砂成藥,服之可以延年益壽。李白好神仙之學,曾入道煉丹。③葛洪,東晉聞名道士,自號抱樸子,入羅浮山煉丹。(1)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隨風漂浮的蓬草,來表現李杜二人相偕漫游、無所歸宿的境況。B.首句還表達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為李白鳴不平的同時,也透露出自傷的心情。C.“愧”字照應了“未就”,說李白愧對葛洪,示意了李白在煉丹學道方面的失敗。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對李白提出勉勵,希望他能隱居求道、忘懷世事得失。E.此詩簡潔、概括,遺貌取神,飽含了詩人對摯友的憐憫、贊許和規勸等困難情感。【答案】AD【解析】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全部內容,留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精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留意細致辨析。題中A項考核手法,C項考核煉字,BDE項考核句子含義和情感。其中A項,“借代手法”錯,應是比方手法;D項,用典意義分析錯誤,僅僅表現了李白修道的不勝利。(2)這首詩中塑造的李白形象與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處?請結合兩詩作簡要分析。【答案】(1)漫游漂泊者。杜詩中以“尚飄蓬”一語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與詩中憧憬天姥山的夢中游興、夢醒后的別離漂泊形象是一樣的。(2)尋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見其熱心求道、喜愛煉丹的形象,與《夢》詩中夢游仙境、訪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憤世嫉俗者。杜詩中描寫了李白因明珠暗投而在“痛飲狂歌”“飛揚跋扈”佯狂狀態中消磨志氣、空空度日的憤世嫉俗者形象,與《夢》詩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快樂顏”的憤世嫉俗的自我非常相像。【解析】此題考核賞析詩歌的形象的實力,留意依據文中對人物行為的表述分析性格,依據詩中的“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揚跋扈”和《夢》詩中“憧憬天姥山的夢中游興、夢醒后的別離漂泊”“夢游仙境、訪仙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快樂顏”概括“漫游漂泊”“尋道求仙”“憤世嫉俗”的形象的特征。10.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后面問題。贈裴十四①李白朝見裴叔則②,朗如行玉山。黃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