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CCSB65DB3311麗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2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麗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麗水市生態林業發展中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玉榮、周偉龍、谷成燕、劉偉、陳旭、何小勇、潘心禾、劉美珍、彭輝、何本文件屬首次發布。1國家公園生態廊道建設指南本文件給出了國家公園生態廊道建設的基本原則,并從規劃、設計、建造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本文件旨在為國家公園生態廊道建設提供指導。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5776造林技術規程LY/T1953自然保護區設施標識規范LY/T2016陸生野生動物廊道設計技術規程LY/T3188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規范3術語與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生態廊道在國家公園中能夠有效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元,滿足物種的擴散、遷移和交換的線性或帶狀廊道。3.2基質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大、連通性最好、環繞所有現存景觀,并且對公園景觀動態影響程度最大的景觀要素。3.3斑塊與周圍環境(基質)在性質上或者外觀上不同,邊界明顯,并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單元。4基本原則4.1生態優先原則2尊重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理念,加強原有的自然斑塊保護,增加生態多樣性,構建豐富的生態環境。4.2科學統籌原則采取自然修復與人工促進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造、封、補、改、修、管”等綜合措施構建和管護生態廊道,突出自然和文化特色,與國家公園環境協調統一。4.3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山脈、河流、道路等特點以及生態廊道的連通性要求,因地制宜、因型置道,增加斑塊、廊道的連接,加強區域間聯系,保證物種的運動和遷徙。5規劃5.1本底調查5.1.1自然環境5.1.1.1擬建生態廊道區域及其周邊地區的地質、地形、地貌以及降水、日照、風量風級等氣候情5.1.1.2擬建生態廊道區域及其周邊地區土壤的質地、容重、孔隙度以及降雨量、蒸發度、輸沙率等水文情況。5.1.2人文環境5.1.2.1擬建生態廊道區域及其周邊地區的人口分布,公共服務設施等情況。5.1.2.2擬建生態廊道區域及其周邊地區的林地、耕地、園地等土地利用情況。5.1.3動物與植物5.1.3.1擬建生態廊道區域及其周邊地區的植物情況,尤其是重點保護植物種類、分布范圍、種子傳播類型等。5.1.3.2擬建生態廊道區域及其周邊地區動物種類、數量、分布等情況。5.2分區規劃宜按LY/T3188劃分的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區別規劃生態廊道。區域內應基于原有的自然斑塊,貫穿斑塊連接,保護并增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5.3位置確定5.3.1道路、路上式、路下式和涵洞式生態廊道的位置宜利用古道、獸徑等現有地形。5.3.2河流廊道根據不同野生動物移動、遷徙路徑的特點,應綜合考慮夜宿地、繁殖地、棲息地等,依托溪流、水道而設。6設計6.1廊道數目宜依據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的特點確定。36.2廊道長度宜依據核心區保護物種的行為特征及沿線地形確定。6.3廊道寬度宜根據廊道的結構與功能確定。最佳廊道寬度與保護目標物種的領域大小和種群大小相適應,最小寬度設計依據動物領域的平均大小確定。6.4分區設計6.4.1核心保護區6.4.1.1宜以自然恢復為主,利用原有古道、河流廊道等。6.4.1.2宜包含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完整的生態過程和特殊的自然遺跡。6.4.1.3宜能夠滿足目標種的周期性遷徙、連續性移動以及繁殖和棲息等自然活動。6.4.2一般控制區6.4.2.1宜修復或利用原有廊道,包括路上式、路下式等道路廊道。6.4.2.2宜能夠連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生境,阻斷和降低外界對核心保護區的干擾。6.4.2.3人與動物交叉活動區的生態廊道宜設置安全防護設施。6.5分類設計6.5.1道路生態廊道6.5.1.1宜以生態隔離、防護為主,建立與周邊環境相應的立體生態群落。6.5.1.2宜滿足保護目標種生物遷移和棲息的功能,減少道路對物種遷移的阻礙。6.5.1.3宜設置視線誘導設施、緩沖丘、警示標志等。6.5.2路上式生態廊道6.5.2.1宜設計以橋梁的形式存在于被道路切斷的山體處的道路上方,連接兩側的山體;6.5.2.2橋面宜模仿自然狀態覆土種植,橋兩側密植灌木,灌木植株大小依據動物體型的0.5倍~1.5倍選擇,種植間距不高于冠幅的0.4倍;6.5.2.3基本尺寸以寬50m、長100m為宜,保證野生動物交通通行、覓尋或休息。6.5.3路下式生態廊道6.5.3.1宜綜合考慮特定區域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6.5.3.2有對廊道上部車輛的聲音高度敏感的野生動物時,應在臨近生態廊道的道路、橋梁兩側做隔音處理。6.5.4涵洞式生態廊道6.5.4.1宜確定特定區域內是否有夜行性動物、小型爬行類或兩棲類動物。6.5.4.2涵洞上限寬度不超過8m為宜。6.5.4.3可分為無水和有水涵洞,設計按LY/T2016規定執行。6.5.5河流生態廊道46.5.5.1宜包括河漫灘、濱河林地、濕地以及河流的地下水系統。6.5.5.2宜根據水位合理搭配水生、濕生、陸生植物群落,部分地段應種植鳥類食源植物。6.5.5.3宜有效連通河道和灘地野生動物棲息地。7生態廊道建造7.1基本條件宜考慮包含但不限于滿足物種使用的基本條件。a)目標物種對氣溫等氣象條件的耐受性,避免廊道穿越物種難以承受的氣候區。b)廊道寬度、數目和連接度等結構條件,保證目標物種遷移效率和污染物過濾等生態功能的發揮。;c)廊道內部環境,根據生物習性確定和建立連接區域。7.2原有廊道改造7.2.1自然廊道改造7.2.1.1不宜使用人工大機械,適當修整時最大化保留其生態原貌;7.2.1.2依據動物活動分布分區進行,保障動物自然活動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7.2.2人工廊道改造7.2.2.1宜利用原有人工廊道,對老舊破損廊道進行修復加固。7.2.2.2修復應基于原有廊道的功能、結構、材料等,保護好動物通行路徑。7.3新建生態廊道7.3.1基地處理7.3.1.1宜對道路生態廊道進行造地處理。對河流生態廊道應進行造地處理及整地處理。7.3.1.2保留原有地形比較豐富的地段,局部進行地形調整,調整后的地形須與原有地形自然順接、統一協調。7.3.1.3生態廊道內的施工取土場或侵蝕溝等采取填平、坡度放緩等措施,進行綠化美化。7.3.1.4保留生態廊道內的水系、池塘。7.3.2寬度確定7.3.2.1宜將最高質量的生境包括在生態廊道的邊界內。7.3.2.2小于1km廊道應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節點性的生境斑塊。7.3.2.3聯系和覆蓋盡可能多的環境梯度類型,保證生境的多樣性。7.3.3節點建造7.3.3.1道路交叉口節點在保證交通安全基礎上,增加景觀性、文化性、標志性。7.3.3.2水系節點宜營造濱水和親水空間,增加游賞設施。7.3.4樹種種植7.3.4.1一般控制區內的樹種種植宜與基質一致;核心保護區保護原有自然生境,不宜人工干預。57.3.4.2以鄉土植物為主,喬灌草合理搭配,種植方式以混交林為主,種植設計應符合GB/T15776的規定。7.4標識設置7.4.1地圖標識準確標識全部生態廊道地點,劃分可供人通行區域,確定最佳巡護路線。7.4.2設施標識生態廊道附近應設置保護管理設施標識,標識設計與廊道的結構功能一致,標識圖案按照LY/T1953規定執行。7.5安全、監測與管理7.5.1安全保障7.5.1.1廊道建造前,應在施工區域建立臨時圍欄保障施工安全,避免動物誤入施工區域發生意外。7.5.1.2生態廊道外側設置動物通道防護欄或防護網,路面兩側設置圍欄或圍網,并立警示牌。7.5.2監測反饋7.5.2.1生態廊道建設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