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教新版高一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787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形成、發展,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主要是因為A.拓寬了人才選拔途徑B.擴大了統治基礎C.君主控制了用人權D.實現了選賢任能2、【題文】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①七七抗戰揭開了全面抵抗的序幕。
②此戰發生于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③民族統一戰線領導積極抗戰的典范。
④反映國人對抗日英烈的敬重與紀念A.①②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④3、【題文】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時期蘇俄(聯)的經濟政策;按照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開墾荒地是增加糧食—個重要的;而且完全現實的來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辦法。”
②“必須使我國各地區毫無例外地都布滿國營農場;它們在向國家繳納糧食方面不僅能夠代替富農而且能夠代替個體農民。”
③“要盡量實現農民的流轉自由和盡量發展小工業;給在小私有制和小商業基礎上生長起來的資本主義一點自由。”
④“我認為揭露農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個側面是我道義上的責任。以中央的名義命令把糧食征收殆盡,不給農民留下一磅糧食來養家糊口。”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4、【題文】據清代史料記載,臺灣“百貨借取于內地”;乾隆五十年浙江、嘉、湖三府歉收,“招商販運閩省臺灣倉谷,以資糶濟”(“糶”指賣出糧食)對材料信息表述不正確的是A.兩岸經濟聯系密切B.臺灣的日用品通常需要內地供應C.兩按經濟貿易互補D.杭、嘉、湖三府的糧食通常需要臺灣供應5、閱讀下圖;其敘述正確的是()
①圖示國家被稱為“福利國家”
②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已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
③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緩解了社會矛盾;提高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④發達國家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題文】下列對于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關于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的認識,不正確的是()A.有利于奠定國家工業化的基礎B.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C.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D.有利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7、【題文】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那時的西歐是無可匹敵的,它擁有向外猛沖的推動力——宗教動力、思想騷動、經濟活力、技術進步和有效動員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國。”材料指出了A.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B.啟蒙運動的歷史影響C.近代科技發展的社會基礎D.殖民擴張的客觀作用8、清代的公主從出生到出嫁,即使母親與其相見也受到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見貴為公主的兒媳,也必須行謁見大禮,跪拜于地,向兒媳請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代()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B.皇權思想影響深刻C.程朱理學煥發生機D.家庭倫理關系紊亂9、如圖以函數圖示意了法國大革命前至1875年的政體變化;說明法國走向共和的歷程艱難。假定起點a為君主制,c;e為君主立憲制,那么f應為(()
A.君主專制B.君主立憲制C.共和制D.帝制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0、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棉紡織業中心。A.對B.錯11、(判斷正誤,正確的在括號內寫“A”,錯誤的寫“B”。)《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人民掀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直至1945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12、【題文】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明清時期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銷售。()13、【題文】瓦特歷經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對舊機械的革新。從此得到廣泛應用,解決了的動力問題。14、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他建立______議事會,前三等級公民可入選;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他建立十個______,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7題,共14分)1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并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6、如圖是南京名勝半山園,歷史上曾是王安石的宅邸。王安石擔任過北宋參知政事一職,該職位的設立是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權。______(判斷對錯)17、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了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______(判斷對錯)18、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以承認商品貿易和部分生產資料私有的合法性為主要內容,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于穩定政治形勢。20、在唐詩和唐三彩中,駱駝和胡人逐漸成為流行的文化符號,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商幫的推動。21、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國政治舞臺。()評卷人得分四、連線題(共1題,共5分)22、(13分)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在時人的日記中多有記錄反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粵西)遍地皆盜蓋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眾,至二、三十倍,故相率為盜以謀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楊秀清、韋昌暉(輝)、石達開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兩種官職的合稱)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無其虛儀及媚骨爾。——汪士鐸《乙丙日記》(1853—1856)(注:汪士鐸曾經擔任過曾國藩的幕僚)材料二:(1931年9月20日)聞沈陽、長春、營口被倭寇強占后,心神哀痛,如喪考妣。茍為我祖我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省,永無人格矣!小子勉之!內亂平定不遑,故對外交太不注意。臥薪嘗膽,教養生聚,忍辱負重,是我今日之事也。(1937年9月2日)戰略應盡其全力貫注一點,使亂進退維谷,以達我持久抗戰之目的。——《蔣介石日記》(1)據材料一指出作者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基本態度,說明你的判斷依據。作者認為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因素有哪些?(5分)(2)材料二反映蔣介石對日策略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6分)(3)日記具有史料價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闡述你的理解。(2分)評卷人得分五、改錯題(共1題,共9分)23、在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國王和教會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錯誤:____
訂正: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C【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中“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是指科舉制有利于強化皇權專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通過科舉制君主控制了用人權是強化皇權專權的重要體現,所以答案選C,AB兩項均是科舉制有利于統治者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體現,D項是科舉制體現正義與公平功能的重要體現。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科舉制的影響【解析】【答案】C2、C【分析】【解析】略【解析】【答案】C3、D【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聯系所學知識可知,①是赫魯曉夫的措施;②是斯大林模式;③是新經濟政策;④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故此題應選D項。
考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蘇俄(聯)的經濟政策·各個時期的具體經濟政策【解析】【答案】D4、D【分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材料的意思,“招商販運閩省臺灣倉谷”的背景是“三府歉收”。因此選項D中“通常”就不合理。一般地說這類試題如果失分大多是兩種情況,一是審題不細,不能完整地把握材料本意,對材料或者斷章取義或者誤解本意。二是審閱選項D時忽略關鍵詞“通常”。【解析】【答案】D5、C【分析】從圖中信息可知;歐美社會保險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較高,結合所學可知①②④項正確,故C項正確;
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但較高的社會福利會打擊人們的工作積極性,故③錯誤,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西方“福利國家”制度;具體考查對西方“福利國家”制度的正確認識.
本題考查對西方“福利國家”制度的正確認識,重點考查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探討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注意西方“福利國家”制度建立的背景、發展的過程、評價.【解析】【答案】C6、D【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一五計劃是在新中國經濟恢復后才開始的經濟建設內容;所以D項的有利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對一五計劃的認識不正確,符合題干要求,故答案選擇D項。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一五計劃【解析】【答案】D7、A【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所學知識;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上狂熱的“黃金夢”;傳播天主教;封建國家的支持;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地圓學說的盛行等,這成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故選A。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的背景【解析】【答案】A8、B【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在清代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即便宗法關系也難以與階級關系相比,皇權至上的思想占有很大比重,這也符合清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所以B符合題意。
故選:B。
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清代的公主從出生到出嫁;即使母親與其相見也受到限制”切入,結合清朝加強君主專制進行思考。
本題考查了清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難度適中,與本題相關的知識點如清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要掌握。【解析】B9、C【分析】法國大革命以來政局動蕩,政體更替頻繁,君主制與共和制的斗爭激烈,如果a為君主制,c、e為君主立憲制,那么b;d、f所在的時期就應是共和制。故C正確。
ABD均不合題干主旨;故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法國政治制度的演變情況。對材料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題的關鍵。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題材料設置有一定難度,總統難度適中。【解析】C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0、略
【分析】【解析】【答案】B11、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所學知識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及澎湖列島等附屬島嶼給日本,臺灣人民掀起反割臺斗爭,以劣勢裝備與日軍血戰,由于劣勢的裝備而失敗,此后臺灣被日本統治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臺灣光復。考點: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甲午中日戰爭·反割臺斗爭。【解析】【答案】A12、略
【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唐朝起;海上絲綢之路開通,通過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瓷器源源不斷的輸往國外,明清時期更是如此。
考點:古代的對外交往。
點評: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的通道。唐代以后,中國的瓷器大量的輸往國外,中國被稱為瓷國,英語china就是瓷器之意。明清之際瓷器進一步發展,雖然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瓷器依然大量的出口。【解析】【答案】A13、略
【分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工業革命,在期間重要的發明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機,解決了機器動力的問題,擺脫了對自然條件的限制,所以是工業革命期間重要的發展,據此填寫上面內容即可。【解析】【答案】蒸汽機、工業革命14、四百人地區部落【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梭倫改革時期成立了400人議事會,克里斯提尼改革時期,建立了十個地區部落,取代以前的血緣部落。
故答案為:
四百人;地區部落。
本題主要考查古希臘的政治制度;要求學生結合古希臘政治制度的發展過程特征來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楚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特征,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解析】四百人地區部落三、判斷題(共7題,共14分)15、×【分析】【解析】【答案】錯16、對【分析】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設置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置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
故答案為對。
本題考查的宋代加強專制的措施;關鍵信息是“安石擔任過北宋參知政事一職”結合知識分析即可。
宋太祖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皇權,首先杯酒釋兵權,皇帝掌握了兵權,后又采用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權;此外,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從削實權、制錢谷、收精兵等內容也需要掌握。【解析】對17、√【分析】日內瓦會議是一次成功的會議。這次會議對新中國來說是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的。通過這次會議;印度支那的戰火熄滅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這就再一次打亂了美國從朝鮮;臺灣、印度支那三條戰線威脅新中國的戰略部署,鞏固了中國南方邊陲的安全。通過這次會議,世界看到了同美國所掌控的安理會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國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國外交風格,看到了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處理國際問題當中新中國的分量。所以本題是正確的。
本題考查的是日內瓦會議的意義;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學習時要注意其背景;目的、特點、內容、意義等。
日內瓦會議:
①背景: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以后;美國艦隊繼續盤踞在臺灣海峽,千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
②目的: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③特點: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④內容(成果):會議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
⑤意義: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積極作用,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解析】√18、×【分析】【解析】試題分析: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遵義會議,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也是中共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會議,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考點:遵義會議【解析】【答案】錯19、√【分析】【解析】【答案】對20、×【分析】【解析】【答案】錯21、B【分析】【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而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標志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故題目說法錯誤。四、連線題(共1題,共5分)22、略
【分析】(1)根據材料一,從材料信息“逆匪楊秀清、韋昌暉(輝)、石達開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兩種官職的合稱)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等,可知,作者對太平天國的態度是否定的,甚至是敵對的。根據材料信息,作者認為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因素有這些方面:人口過度增長加劇人地矛盾,人民無以謀生;國家選拔人才的途徑(科舉制)過窄;太平軍將領具有才干。(2)根據材料二信息,“茍為我祖我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省,永無人格矣!”“戰略應盡其全力貫注一點,使亂進退維谷,以達我持久抗戰之目的”可知,蔣介石對日策略的變化,即從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到持久抗戰。結合所學知識,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從局部侵華到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