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2生物與環境
一、選擇題
1.(23-24七年級上·江蘇連云港·期中)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其影
響因素是()
A.水土B.水分C.陽光D.溫度
【答案】D
【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陽
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
【詳解】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生長和發育。橘喜歡生長在溫度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溫度較低的北方
種植橘的品質不好,主要是因為北方溫度較低。溫度低影響了柑橘的品質。因此“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
北則為枳”表明生物受環境溫度的影響,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2.(23-24七年級上·江蘇泰州·期中)對于一只生活在麥田中的刺猬來說,影響它生存的環境因素包括()
A.麥田中的植物和蛇、鳥等動物
B.除刺猬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C.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等非生物
D.除這只刺猬外的其他刺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答案】D
【分析】生物生活的環境是指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也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的是影響
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陽光、空氣、溫度和水分等。
【詳解】A.麥田中的植物和蛇、鳥等動物,只是指的生活環境中的部分生物因素,而缺少了非生物因素,
A不符合題意。
B.除刺猬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不夠完整,麥田里還有其他的刺猬也會影響這只刺猬的生活,B不符合
題意。
C.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等非生物,只是指的生活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缺少生物部分,C不符
合題意。
D.除這只刺猬外的其他刺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既包含了這只刺猬以外所有的生物因素,也包含非生物
因素,屬于環境的概念,D符合題意。
故選D。
3.(23-24七年級上·江蘇南通·期中)大豆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碳源、能源以及其他必須營養,
第1頁共23頁.
而根瘤菌則為大豆提供氮素營養,大豆與根瘤菌之間的關系是()
A.競爭B.捕食C.寄生D.共生
【答案】D
【分析】生態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生物與生物
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共生關系等。
【詳解】A.競爭關系是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空間等的現象。如雜草和農作物爭奪養料
和生存空間,A不符合題意。
B.捕食關系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如七星瓢蟲與蚜蟲,B不符合題意。
C.寄生關系是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且從這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營養物質維
持生存的現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體內、菟絲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C不符合題意。
D.共生是指有些生物與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要受到很大影
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為植物固定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植物能夠
吸收的含氮物質,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機物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的有機物,根瘤菌
與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因此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是共生關系,D符合題意。
故選D。
4.(23-24七年級上·江蘇連云港·期中)在自然環境中,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下列屬于生物對
環境適應的是()
A.蚯蚓的活動使土壤變得疏松
B.竹節蟲的身體與竹枝極為相似
C.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D.地衣腐蝕巖石形成土壤
【答案】B
【分析】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復雜的環境中,時刻受到環境中各種生態因素的影響,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
生存繁衍。
【詳解】A.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生活,鉆來鉆去,會使土壤變得疏松,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A錯誤。
B.竹節蟲的身體與竹枝極為相似,這是一種擬態,有利于它的覓食和避敵,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B正確。
C.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意思是說長長的河堤因為螞蟻的活動,打造了許多的蟻穴,破壞了河堤的牢固性,
而被河水沖毀,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C錯誤。
D.地衣腐蝕巖石,使巖石形成土壤,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D錯誤。
故選B。
第2頁共23頁.
5.(21-22七年級上·江蘇連云港·期中)某生物小組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得到如下實驗結果。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組別裸地組草坪組灌木叢組
空氣濕度平均值55.9%63.7%69.7%
A.該探究實驗的自變量是空氣濕度B.實驗可以選擇在池塘、河流周圍
C.需要使用的實驗器材有干濕表等D.灌木叢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小于草坪
【答案】C
【分析】生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適應環境而生存下來。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會影響、改變環
境。三處空氣濕度的不同主要是由植物引起的,因此測量裸地、草坪和灌木叢的空氣濕度,能說明植物對
空氣濕度的影響。
【詳解】A.此實驗是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實驗的變量是不同植被,其它的實驗條件保持相同,
裸地組雖然沒有植物,但在該探究中作為對照需要進行測量,A錯誤。
B.為避免水源中水分蒸發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應選擇在沒有水源的地方進行測量,B錯誤。
C.該實驗是測定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需要使用的實驗器材有干濕表等,故C正確。
D.從實驗數據看,草坪組空氣濕度63.7%,灌木叢組空氣濕度69.7%,由此可知灌木叢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大于草坪,D錯誤。
故選C。
6.(22-23七年級上·江蘇宿遷·期中)生物的生存環境是指()
A.生物的生存地點
B.生物周圍的氣候條件
C.光照及水分情況
D.生物周圍的空間以及對其有影響的各種因素
【答案】D
【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陽
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詳解】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存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
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如:溫度、食物、陽光、空氣、水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
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因此,生物生存的環境主要指生物周圍的空間以及對
其有影響的各種因素。由此可見,ABC錯誤,D正確。
第3頁共23頁.
故選D。
7.(23-24七年級上·江蘇泰州·期中)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產生影響的是()
A.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C.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D.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D
【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
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
種的生物個體。
【詳解】A.“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溫度
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開的晚,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產生的影響,A錯誤。
B.“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體現了非生物因素風、雨等對生物生存產生的影響,B錯誤。
C.“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主要是一種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在其中起著作用,隨著季節更替,
氣溫、日照相應變化,葉片中的主要色素成分也發生變化,到了秋天,氣溫降低,光照減少,對花青素的
形成有利,楓樹等紅葉樹種的葉片細胞液此時呈酸性,葉片便呈現紅色,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產
生的影響,C錯誤。
D.“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主要是豆苗與草,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等,導致豆
苗長勢不好,屬于競爭關系,反映了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D正確。
故選D。
8.(23-24七年級上·江蘇鎮江·期中)下圖表示I、Ⅱ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下列各組生物的關系符合圖示曲
線的是()
A.貓與老鼠
B.寄居蟹與海葵
C.寄生蟲與人
第4頁共23頁.
D.稻田里的水稻與雜草
【答案】B
【分析】(1)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共生關系等;
共生是指有些生物與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要受到很大影響,
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2)由圖中的兩條曲線可知:一種生物隨著另一種生物的變化而變化,表示的是共生關系。
【詳解】A.貓捕食老鼠;因此,貓與老鼠是捕食關系,A錯誤。
B.寄居蟹利用海葵來抵擋敵害,海葵也利用寄居蟹這個坐騎在大海中自由旅行,以獲取豐富的食物,它們
生活在一起,互相利用,相依為命;因此,寄居蟹與海葵體現了共生關系,符合圖示曲線I、II兩種生物之
間的關系,B正確。
C.寄生蟲寄生在人的體內,以獲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營養物質;因此,寄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C錯誤。
D.稻田里的水稻和雜草體現了競爭關系,二者相互爭奪水、無機鹽、陽光、生存的空間等,D錯誤。
故選B。
9.(22-23七年級上·江蘇宿遷·期中)如圖中的兩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
漠中的沙漠狐。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甲是沙漠狐,小耳利于散熱
B.乙是北極狐,大耳利于保溫
C.甲是北極狐,小耳利于保溫
D.乙是沙漠狐,大耳利于保水
【答案】C
【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
理特征或行為。
【詳解】甲、乙兩圖中兩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極氣
第5頁共23頁.
候寒冷、溫度很低,狐為了適應環境減少熱量的散失,皮膚的裸露面積很小;沙漠溫度高,為了散失熱量
降低體溫,狐皮膚裸露面積大。由圖示可以看出,圖甲中的狐耳朵、鼻子短小,有利于減少熱量的散失保
持體溫,為北極狐;圖乙中的狐耳朵、鼻子較大較長,有利于散失熱量降低體溫,為沙漠狐。由此可見,
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10.(23-24七年級上·江蘇宿遷·期中)生物的生存依賴于一定的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對生物產生各種影響。
下列關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B.駱駝刺根系非常發達是對干旱環境的適應
C.大豆和菟絲子之間的關系屬于共生關系
D.大雨過后,蚯蚓紛紛爬出地面,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答案】B
【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許多生態因素的影響,因此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適應
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詳解】A.“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是指白蟻在大堤內挖穴活動導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來臨時容易潰
堤,表明生物白蟻對環境大堤的影響,A錯誤。
B.在荒漠中,駱駝刺的根系非常發達,可以吸收荒漠深處的水分,適應干旱缺水的荒漠環境,因此駱駝刺
根系非常發達是對干旱環境的適應,B正確。
C.菟絲子的葉片退化,細軟的莖纏繞在大豆的莖上,它的根伸進大豆的莖內吸收水分和養料,對大豆造成
傷害,因此大豆和菟絲子之間的關系屬于寄生關系,C錯誤。
D.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大雨過后,雨水把土壤縫隙中的氧氣排擠出
來,土壤中的氧氣減少,蚯蚓在土壤中無法呼吸,為了呼吸蚯蚓紛紛鉆出地,因此大雨過后,蚯蚓紛紛爬
出地面,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空氣,D錯誤。
故選B。
11.(22-23七年級上·江蘇鎮江·期中)下圖是與小麥生活有關的環境因素,請分析以下問題。
第6頁共23頁.
(1)蜘蛛與蚜蟲是關系;小麥與雜草是關系。
(2)影響小麥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3)如果遇到干旱的年份,小麥就會生長不好,主要原因是缺少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收成,
這說明環境能生物。
【答案】(1)捕食競爭
(2)陽光、空氣、水、土壤等(任兩點)
(3)水影響
【分析】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圖是一個麥田生態系統,涉及影響生物生
活的因素、生物之間的關系等知識,結合圖示逐一分析解答。
【詳解】(1)捕食關系是生物與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麥田中蜘蛛可以吃蚜蟲,屬于捕食關系。小麥
與雜草之間彼此相互爭奪陽光、水、無機鹽、生存的空間等屬于競爭關系。
(2)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
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一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因此影響小麥生長的非生
物因素有:陽光、水、溫度、空氣、土壤等。
(3)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
度、水、空氣、土壤等。如果遇到干旱的年份,小麥就會因為缺水影響光合作用,造成長勢不好,進而影
響收成,這說明環境能影響生物。
12.(23-24七年級上·江蘇宿遷·期中)如圖為某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間的關系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第7頁共23頁.
(1)圖中草本植物、喬木屬于該生態系統中的,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消費者有
種,只能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2)圖中蜘蛛和雜食性鳥既是捕食關系又是關系。
(3)若要表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圖中還缺少的成分是和。
【答案】(1)生產者3/三
(2)競爭
(3)非生物成分/分解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分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是指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是指陽光、空氣和水等。
(2)捕食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競爭是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爭奪資源空間等而
發生斗爭的現象。
【詳解】(1)在生態系統中,草本植物、喬木等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
陽光的能量,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提供給植物自身,也是動物的食物來源,因此草本植物、喬木等植物是生
態系統的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食,因而叫做消費者,圖中的消
費者有3種,分別是蝗蟲、蜘蛛和雜食性鳥。
(2)雜食性鳥以蜘蛛為食,同時雜食性鳥和蜘蛛都以蝗蟲為食,則兩者的關系是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
(3)圖中存在生物部分的生產者(如草本植物和喬木)和消費者(如蝗蟲、蜘蛛和雜食性鳥),結合分析
可知,若要表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圖中還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13.(22-23七年級上·江蘇徐州·期中)某同學在學習了“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知識后,繪制了如下的概念圖。
請將概念圖補充完整,再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第8頁共23頁.
(1)圖中①是生命,請將圖中②、③的內容補充完整:
②、③。
(2)下列屬于生命現象的是(多選題)。
a.鐵樹開花b.禮花綻放c.火山噴發d.蜜蜂采蜜e.獵豹捕食斑馬
(3)圖中A指的是“生物體有一定的結構”,對應實例: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構成的。
(4)“生活在干旱環境中的仙人掌,葉退化成刺”、“谷雨前后適于播種和移栽植物”這兩種現象說明生物與環境
的關系依次是。
【答案】(1)非生物生態因素
(2)ade
(3)細胞
(4)生物適應環境、環境影響生物
【分析】(1)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
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
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
【詳解】(1)生物都具有生命現象,包括基本的共同特征。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
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
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可見,圖中的①是生命、②是非生物、③
是生態因素。
(2)鐵樹是蕨類植物,“a.鐵樹開花”體現了生物能夠繁殖;蜜蜂是節肢動物,“d.蜜蜂采蜜”體現了生物
需要營養;獵豹和斑馬是哺乳動物,“e.獵豹捕食斑馬”體現了生物需要營養。“b.禮花綻放”、“c.火山噴
發”中沒有生物,沒有生命現象。故答案為:ade。
(3)病毒無細胞結構,故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4)生物適應環境是指生物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習性或者形態結構上力求與環境保持一致。生物影響
和改變環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動,使得環境有了改觀或變化。環境影響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
第9頁共23頁.
受生存空間或生活環境的制約。“生活在干旱環境中的仙人掌,葉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
的散失,適應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這種現象說明生物適應環境。“谷雨前后適于播種和移栽植物”,體現了
非生物因素水分對生物的影響,這種現象說明環境影響生物。
14.(22-23七年級上·江蘇泰州·期中)某同學為了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鼠婦的數量/只光照溫度/℃土壤10分鐘后鼠婦數量(多次重復實驗取平均值)
對照組50①25濕潤土壤41
實驗組50光②濕潤土壤2
(1)該實驗變量是。
(2)該實驗方案中①②應為:、。在對照實驗中,除了所要研究的變量外,其他變量都相同,
遵循原則。
(3)該探究實驗作出的假設是。
【答案】(1)光照
(2)陰暗/無光25單一變量
(3)光照對鼠婦的生活有/無影響。
【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
都相同的實驗。
【詳解】(1)為了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變量應為光照。
(2)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唯一變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條件都應該相同且適宜,如鼠
婦數量、溫度、土壤干濕度等。因此表中實驗該實驗方案中①、②應為陰暗或無光,25℃,對照實驗所要
探究的條件就是實驗的唯一變量,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3)該探究實驗作出的假設是光照對鼠婦的生活有/無影響。
15.(23-24七年級上·江蘇南通·期中)以下某同學“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實驗記錄,請
據表回答:
不同植被
測量地點及次數項目
裸地草坪灌木叢
第10頁共23頁.
早中晚早中晚早中晚
溫度/℃182016161814141612
相對濕
464551606266707268
度/%
(1)分析數據可知,早、中、晚裸地的最高,最低。
(2)該實驗的對照組是。
(3)觀察表格中同一時間測量裸地、草坪、灌木叢的空氣濕度和周圍環境溫度,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4)實驗中為什么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5)通過此探究可以證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___。
A.生物適應環境B.生物影響環境
C.環境影響生物D.生物依賴環境
【答案】(1)溫度相對濕度
(2)裸地
(3)植物能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空氣濕度
(4)減小實驗誤差
(5)B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出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
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
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詳解】(1)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早中晚的空氣濕度最大的地點是灌木叢,其次是草坪,而濕度最小的是
裸地;溫度最高的地方是裸地,其次是草坪,溫度最低的地方是灌木叢。因此,分析數據可知,早、中、
晚裸地的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
(2)該實驗是“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變量是植被,因此,沒有植被的裸地為對照組。
(3)觀察表格中同一時間測量裸地、草坪、灌木叢的空氣濕度和周圍環境溫度,結果是:缺少植物的裸地
溫度最高,植物多的灌木叢溫度最低;缺少植物的裸地相對濕度最小,植物多的灌木叢相對濕度最大。由
此可以得出結論:植物能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空氣濕度。
(4)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減少實驗的誤差,需要對實驗設置重復組,或進行多次實
第11頁共23頁.
驗,取其平均值。故實驗中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主要是為了減小實驗誤差。
(5)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包括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草坪有矮小的植物、灌木叢植
物相對高大且茂密,裸地沒有植物、這三處的植物密度不同,導致環境的溫度和相對濕度不同,從而說明
生物能影響環境。由此可見,ACD錯誤,B正確。故選B。
1.(23-24七年級上·江蘇淮安·期中)菜農在冬天種植大棚蔬菜時,要經常:澆水,施肥,松土,寒冷的數
九天需要點燃火爐。這體現了生物的生存需要的一些基本條件,請選出正確的對應順序()
①營養物質②水③溫度④空氣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生存需要滿足一定的基本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
的生存空間。
【詳解】由分析可知,經常給蔬菜澆水說明蔬菜的生長需要②水,施肥是為蔬菜提供①營養物質,松土使
土壤疏松,利于④空氣的進入,為根的呼吸提供氧氣,寒冷的數九天需要點燃火爐,說明生物的生存還需
要適宜的③溫度。C符合題意,AB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23-24七年級上·江蘇淮安·期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間的什么樣的關系()
A.捕食B.寄生C.合作
【答案】A
【分析】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競爭;種間關系包括
共生、寄生、捕食、競爭等方式。
【詳解】A.“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蟬,黃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蟬,黃雀在
后”揭示的是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即吃與被吃的關系,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成語中,形成的食物
鏈應為:樹→蟬→螳螂→黃雀,故A符合題意。
B.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從這種生物體上攝取養料來維持生活的現象叫做寄生,故
B不符合題意。
C.合作關系是生物之間為了完成某一項活動,需要彼此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的關系,故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第12頁共23頁.
3.(23-24七年級上·江蘇揚州·期中)許多成語或詩句中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道理。以下成語或詩句中的現
象與影響因素對應不合理的是()
選項成語或詩句影響因素
A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生物
B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溫度
C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土壤
D萬物生長靠太陽光照
A.AB.BC.CD.D
【答案】C
【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
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
種的生物個體。
【詳解】A.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是白蟻在大堤內挖洞影響了大堤的牢固性,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A正確。
B.“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表明環境影響生物的生長開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
左右,因此山上的溫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開的晚。才有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的自然現象,造成這一差異的環境因素是溫度,B正確。
C.豆苗與草,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等,屬于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屬于種間競爭關
系,C錯誤。
D.萬物生長靠太陽,說明生物的生長離不開光照,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4.(23-24七年級上·江蘇鎮江·期中)下列現象中,主要說明生物能夠影響非生物環境的是()
A.竹節蟲的體形與樹枝相似
B.沙漠中仙人掌的葉成刺狀
C.北極熊毛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層
D.地衣能夠分泌地衣酸腐蝕巖石
【答案】D
【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是指生物為了
第13頁共23頁.
生存下去,在生活習性或者形態結構上力求與環境保持一致。生物影響和改變環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
者某些活動,使得環境有了改觀或變化。環境影響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間或生活環境的制約。
【詳解】A.竹節蟲的體態像一支枯枝或枯竹,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稱為擬態,不容易被敵害發現,體現
了生物適應環境,故A不符合題意。
B.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狀,是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是對荒漠中干旱環境的適應,故B不符合題意。
C.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北極熊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層,有利于保持體溫,減少熱量的散失,是對寒冷環境的適
應,故C不符合題意。
D.地衣生活在巖石上,能夠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風化作用,體現了生物影響環境,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5.(23-24七年級上·江蘇鎮江·期中)睡蓮在水下有長長的葉柄,能使葉漂浮在水面,并將葉吸收的空氣輸
送到根部。主要體現了()
A.生物適應環境B.環境影響生物
C.生物影響環境D.生物改變環境
【答案】A
【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
【詳解】A.生物適應環境是指生物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習性或者形態結構上力求與環境保持一致;因此,
睡蓮在水下有長長的葉柄,能使葉漂浮在水面,并將葉吸收的空氣輸送到根部,主要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
A正確。
B.環境影響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間或生活環境的制約,B錯誤。
CD.生物影響和改變環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動,使得環境有了改觀或變化,CD錯誤。
故選A。
6.(23-24七年級上·江蘇泰州·期中)冬天來臨,日照變短,生活在北極的雪兔將棕毛換成白毛,春天來臨
時又將白毛換成棕毛。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環境可以影響動物的行為B.毛色變化利于其躲避天敵
C.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D.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答案】D
【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
(1)環境影響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間或生活環境的制約。
(2)生物適應環境是指生物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習性或者形態結構上力求與環境保持一致。
(3)生物影響和改變環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動,使得環境有了改觀或變化。
第14頁共23頁.
【詳解】A.環境影響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間或生活環境的制約。冬天來臨,日照變短,生活在北
極的雪兔將棕毛換成白毛,體現了環境可以影響動物的行為,A正確。
B.冬天北極的雪兔將棕毛換成白毛是一種保護色,白色毛可以幫助它們融入雪地,避免被天敵發現,利于
其躲避天敵,B正確。
C.生物適應環境是指生物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習性或者形態結構上力求與環境保持一致。雪兔根據季節
變化改變毛色,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C正確。
D.生物影響和改變環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動,使得環境有了改觀或變化。本事例中,不能體
現“生物對環境的影響”,D錯誤。
故選D。
7.(23-24七年級上·江蘇南通·期中)2021年9月,熱帶鳥類野生斑鷺現身南通如東海岸。專家表示,斑鷺
在南通的現身與南通自然環境的改善以及全球變暖都有關系。下列選項中()
A.楓葉在秋天由綠變紅
B.枯葉蝶形似枯葉
C.地衣分泌地衣酸腐蝕巖石
D.北極熊有厚厚的脂肪
【答案】A
【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是指生物為了
生存下去,在生活習性或者形態結構上力求與環境保持一致。生物影響和改變環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
者某些活動,使得環境有了改觀或變化。環境影響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間或生活環境的制約。斑
鷺在南通的現身與南通自然環境的改善以及全球變暖都有關系,體現的是環境影響生物。
【詳解】A.秋天日平均溫度降低,楓葉逐漸褪綠變紅,反映了環境影響生物,A符合題意。
B.枯葉蝶的體色與體形與一片枯葉非常相似,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B不符合題意。
C.地衣生活在巖石上,可以從巖石中得到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地衣又能夠分泌地衣
酸,對巖石有腐蝕風化作用,體現了生物影響環境,C不符合題意。
D.北極地區氣候寒冷,溫度很低。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北極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脂肪保暖有利于保持體
溫維持正常的生長,可以保護胸內的器官心臟等避免凍傷,這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8.(23-24七年級上·江蘇泰州·期中)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下列描述的情境中,能反映生物
影響環境的是()
A.春暖花開
第15頁共23頁.
B.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C.大雁南飛
D.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答案】B
【分析】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可以
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
【詳解】A.春暖花開,反應了環境因素溫度等非生物因素對植物的影響,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A不符
合題意。
B.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是螞蟻在大堤內挖穴活動導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來臨時容易潰堤,反映了生
物螞蟻對環境的影響,B符合題意。
C.鳥類的遷徙是對環境因素周期性變化的一種適應性行為,氣候的季節性變化,是候鳥遷徙的主
要原因,大雁南飛,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C不符合題意。
D.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揭示的是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不屬于生物影響環境,
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9.(23-24七年級上·江蘇泰州·階段練習)在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影響的實驗中,分小組選擇三種不同
的環境(灌木叢,草坪,裸地)其中起對照作用的是()
A.裸地B.灌木叢C.草坪D.不同植被
【答案】A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
都相同的實驗。其中這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是對照
組。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
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詳解】題干中既然探究的是植物對環境中空氣濕度的影響。那么應設計以植物為變量的對照實驗,應設
置裸地與草坪和灌木叢形成對照,裸地為對照組,其它兩個地方都有植物為實驗組。BCD不符合題意,A
符合題意。
故選A。
10.(23-24七年級上·江蘇鎮江·期中)下列詩句中,能體現光照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的是()
A.“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B.“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第16頁共23頁.
C.“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D.“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
【答案】D
【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
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詳解】A.“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意思是說:紅豆生長在南方,每逢春天氣溫回暖不知長多少新枝,
描寫的是非生物因素溫度對生物的影響,故A錯誤。
B.“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意思是說: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剪出來的,二月的春風就像是
一把剪刀。春天氣溫回升,柳樹發出了新葉,影響柳樹長出新葉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溫度,這體現了溫度
對生物的影響,故B錯誤。
C.“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意思是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影響花凋謝的
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風力,故C錯誤。
D.“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意思是:滿園子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開得正盛的紅杏探出墻來。
“紅杏出墻”是因為植物體內有一種生長素,能夠促進植物細胞的生長,在單側光照下生長素在背光的一側比
向光的一側分布的多,從而使背光側生長加快,彎向光源,就出現了“紅杏出墻”的現象。所以,“春色滿園關
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體現了光照對生物生存的影響,故D正確。
故選D。
11.(21-22七年級上·江蘇徐州·期中)下圖是與小麥生活有關的環境因素,分析以下問題。
(1)蜘蛛與蚜蟲的關系是關系;小麥與雜草的關系是關系。
(2)影響小麥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3)如果遇到干旱的年份,小麥就會生長不好,主要原因是缺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收成,這說明
環境能生物。
(4)小麥灌漿期如果遇到陰雨天氣也會導致減產,原因是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第17頁共23頁.
【答案】(1)捕食競爭
(2)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3)水分影響
(4)光照
【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
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一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詳解】(1)捕食關系是生物與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麥田中蜘蛛可以吃蚜蟲,屬于捕食關系。小麥
與雜草之間彼此相互爭奪陽光、水、無機鹽、生存的空間等屬于競爭關系。
(2)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
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一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因此,影響小麥生長的非
生物因素有陽光、水、溫度、空氣、土壤等。
(3)環境影響生物,生物影響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如
果遇到干旱的年份,小麥就會生長不好,主要原因是缺水分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收成,這說明環境能
影響生物。
(4)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條件,沒有光照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因此,小麥灌漿期如果遇到陰雨
天氣也會導致減產,原因是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12.(22-23七年級上·江蘇徐州·期中)下圖表示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關系,請據圖回答:
(1)圖中,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消費者是。
(2)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是的關系。
(3)植物和動物死亡后,尸體不會堆積如山,是因為細菌、真菌等能將尸體中的分解為無機物
供植物再利用。
【答案】(1)植物動物
第18頁共23頁.
(2)捕食/吃與被吃
(3)分解者有機物
【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
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詳解】(1)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
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組成成分,植物是綠色植物,所以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
者是植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隨著攝食,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也進
入動物體內,因此動物是消費者。
(2)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叫做捕食,圖中的消費者以生產者為食,所以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
者和消費者是捕食的關系。
(3)細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可以將生物遺體和糞便中的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無機物供給植
物(生產者)再利用。
13.(22-23七年級上·江蘇徐州·期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利用以下實驗裝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鼠
婦生活的影響,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各問:
(1)鼠婦喜歡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則甲同學的實驗現象是鼠婦大多集中在土一側。
(2)丙同學的實驗設計不科學,原因是其不遵循原則。
(3)丁同學實驗中的變量是。由此丁同學提出的問題是。
(4)進一步分析,除本實驗探究的因素外,影響鼠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可能有(寫出一種即可)。
鐵盒內放置的鼠婦數量應足夠多,以避免偶然性,減少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實驗結束后,應該
將鼠婦放回適宜它們生活的地方。
【答案】(1)濕
(2)單一變量
(3)光/光照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或光對鼠婦生活是否有影響
第19頁共23頁.
(4)溫度
【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是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
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
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詳解】(1)由題圖可知,甲同學實驗的變量是水分,而鼠婦喜歡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所以,甲同學的
實驗現象是鼠婦大多集中在濕土一側。
(2)變量唯一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變量唯一才能正確地找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別,從而證明實驗變
量的作用,因此除了實驗變量外,無關變量都相同,是為了控制無關變量。可見,丙同學的實驗具有光和
濕土兩個變量,因此不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3)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
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由題圖可知:丁同學實驗中的變量是光照,提出的問題是光對鼠
婦的生活有影響嗎?
(4)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
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生物因素是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所以,除實驗探究因素外,影響
鼠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可能有溫度、空氣等。
14.(22-23七年級上·江蘇宿遷·期中)下面是某同學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記錄,請你將他探究
活動的過程寫完整。
(1)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
(2)制訂、實施計劃:
①在設計實驗時,給鼠婦提供明亮和陰暗兩種不同的環境條件,這樣處理目的是。
②該同學對上述實驗重復了5次,結果如表:
環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明亮3只2只1只0只1只
陰暗7只8只9只10只9只
分析、得出結論:。
(3)在探究了“光對鼠婦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母親節女裝優惠活動方案
- 水霧魔法活動方案
- 母嬰年底活動方案
- 模擬招聘活動方案
- 森林城市活動方案
- 民間踢毽活動方案
- 沙灣跨年活動方案
- 漢服商場活動策劃方案
- 次年開張活動方案
- 沙灘禮儀活動方案
- 昆明天大礦業有限公司尋甸縣金源磷礦老廠箐-小凹子礦段(擬設)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
- -衛生資格-副高-內科護理-副高-章節練習-護理學總論-醫院感染護理(案例分析題)(共6題)
- 尿動力學檢查操作指南2023版
- 夢幻西游古龍服務端安裝教程
-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預制菜生產衛生規范
- 亮化工程竣工驗收報告
- 《出生醫學證明》單親母親情況聲明
- PCS-915母差保護裝置介紹
- 第一套路面工程考試試題及答案
- GB∕T 22590-2021 軋鋼加熱爐用耐火澆注料
- 研發部程序文件bom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