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課件-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歷史】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課件-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歷史】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課件-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歷史】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課件-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歷史】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課件-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單元整合過基礎模塊一中國古代史主題一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近三年深圳中考考查情況年份題型考查點分值2024選擇題考古發現22023———2022選擇題原始農業的產生2命題規律本主題是高頻考查內容,主要考查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黃帝和炎帝的傳說、堯舜禹的禪讓等。本主題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在中考中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復習本主題時尤其要關注生產工具的進步所引發的一系列變化。

元謀北京河姆渡半坡皇帝

1.

唯物史觀: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生產工具的進步,使史前時期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明進程轉變(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

時空觀念:中國是世界上原始農業產生最早的地區之一,集中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為代表的原始農耕文明,在農作物栽培、房屋樣式等生產生活方面呈現出地域差異。3.

史料實證:這一時期呈現出考古發現(化石、文物、遺址等)與神話傳說(口述歷史)兩種主要的史料類型。考古發現是第一手史料,真實地反映了人類活動,為研究中國古人類和史前社會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神話傳說需要考古發現的印證,才能確定是不是史實。4.

家國情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一體。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舊石器時代(七上P2~7)2022新課標:1.通過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2.

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古人類生活時間發現地點生產、生活狀況遺址地位或意義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云南①

元謀縣

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藍田人距今約160萬年陜西藍田縣制作和使用工具—元謀縣古人類生活時間發現地點生產、生活狀況遺址地位或意義北京人距今約②

70

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制作使用③

打制

石器;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使用④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⑤

人類起源

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70萬—

20萬

打制

天然火人類起源

古人類生活時間發現地點生產、生活狀況遺址地位或意義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⑥

人工取火

;有愛美意識;過著集體生活—人工取火

【易錯易混】1.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制造工具。2.

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3.

北京人過群體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落后,而不僅僅是自然環境惡劣。4.

元謀人知道用火;北京人會使用火并會保存火種;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5.

北京人過的是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集體生活。

半坡居民

河姆渡人

良渚遺址

原始農耕生活

考古發現(七上P8~13)2022新課標:1.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2.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遺址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距今時間距今約6

000年距今約7

000年生活區域①

黃河

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

遺址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房屋樣式②

半地穴式

圓形房屋③

干欄式

建筑生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使用磨制石器,主要使用骨耜進行勞動農作物粟等④

水稻

等原始手工業制作彩陶(人面魚紋彩陶盆)和樂器,會紡織、制衣制作陶器(豬紋陶缽)、玉器和樂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半地穴式

干欄式

水稻

遺址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原始畜牧業飼養豬、狗等家畜;打獵捕魚飼養豬、狗和水牛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⑤

磨制

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磨制

良渚遺址距今約5

300—4

300年,位于浙江余杭。遺址中有墓地、祭壇和大型水利工程等,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器最具特色。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

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出現早期國家。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陶寺遺址距今約4

300—4

000年,該遺址曾經發現古代城址【拓展延伸】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區別

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距今約250萬—1萬年。新石器時代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磨制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距今5

000多年至2

000多年不等。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業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人類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開始出現早期文明。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

黃帝

炎帝

堯舜禹的禪讓

神話傳說(七上P14~18)2022新課標:1.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2.

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炎帝、黃帝的傳說炎黃聯盟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①

部落聯盟

時期。阪泉之戰后,炎、黃部落結成聯盟,并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②

華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③

人文初祖

,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炎帝的傳說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部落聯盟

華夏族

人文初祖

炎帝、黃帝的傳說黃帝的傳說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會繅絲,擅長紡織④

制將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禪讓

【易錯易混】1.

炎帝、黃帝等神話傳說來源于先民們生產生活實踐,體現了中國先民的智慧。2.

神話傳說從史料價值的角度雖然是第二手資料,但是蘊含著一定的歷史資料,可結合考古發現去證實。3.

神話傳說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大環境,歷史事實是神話傳說的基礎,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70萬

最早

群居

黃河

長江

黃帝

170萬

最早

群居

黃河

長江

黃帝

1.

根據圖1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京人的生產生活有什么特點。過著群居生活,采集和狩獵,使用天然火,會長時間保存火種。2.

根據圖2和圖3可以得出,河姆渡和半坡先民已經開始了什么生活?根本原因是什么?影響河姆渡和半坡先民建筑類型的因素是什么?生活:定居生活。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原始農耕生活)的出現。因素:氣候(自然環境)。

【異同比較】項目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黃傳說地理位置北京周口店北京周口店浙江余姚西安半坡黃河流域項目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生產生活使用火和長時間保存火種,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人工取火,有愛美意識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刻,飼養豬、狗和水牛使用磨制石器,制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衣,飼養豬狗,打獵捕魚炎帝教民開墾荒地,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項目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共同特點采集和狩獵,群居或集體而居實現了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會制造陶器等時代特征中國進入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并逐漸發展,人類開始出現早期文明,新石器時代后期,早期國家的雛形逐漸出現【對標中考】1.

[設問]從河姆渡人的豬紋陶缽和半坡人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回答]當時河姆渡人的養殖業主要是飼養豬,半坡人的捕魚業比較常見。2.

[設問]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原始農耕生活的出現與生產工具的改進與人類實現定居的關系。[回答]磨制石器的出現,推動了原始農耕生活的出現,這是人類實現定居的重要原因。3.

[設問]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約5

000年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進入了早期文明社會,請你談談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認識。[回答]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悠久,從大江大河流域發展而來,從原始的農耕生活發展而來。4.

[設問]炎帝、黃帝的傳說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結合所學知識,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說?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回答]反映了部落聯盟時期生產生活的歷史。傳說作為第二手資料,可以與考古發掘相互印證。華夏民族不是一個民族形成的,是炎黃部落逐漸與其他部落融合以后形成的,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力。

1.

(2024·深圳)距今約5

900—4

200年的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多組水利工程,其中灌溉與蓄水,生活用水等設施一應俱全,了解以上信息要依靠(

D

)A.

化石遺存B.

神話傳說C.

文字材料D.

考古發現D2.

(2024·廣東)下表是廣東、浙江兩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相關圖片。據此推知,當時(

D

)遺址玉鉞玉琮龍首玉環石峽遺址

良渚遺址

DA.

青銅冶煉技術成熟B.

南北經濟差異明顯C.

農業生產工具先進D.

兩地存在文化交流3.

(2022·深圳)《周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舟楫之利以濟不通。”以下考古發現能夠印證記載中“舟楫”的是(

D

)A.

遼寧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

河南舞陽出土的七孔骨笛C.

重慶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

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D4.

(2024·深圳33校4月聯考)距今4

300—4

000年的陶寺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考古發現了多處大型夯土建筑基礎,可能用于宮殿之上的陶質建筑殘料,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獨立的倉儲區、手工業區等。據此可推知(

B

)A.

陶寺先民處于舊石器時代B.

陶寺遺址初具早期國家特征C.

奴隸制經濟進入繁榮時期D.

陶寺文化受河姆渡文化影響B5.

(2023·廣州)有學者認為,堯舜禹和“堯舜禹時代”是兩個既有聯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堯舜禹或許不一定可以一一據實,但以堯舜禹為代表的這個“時代”是肯定存在的,因為在考古學上,明顯就存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一般稱之為“龍山時代”,甚至還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時代”。這說明(

C

)A.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B.

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C.

歷史傳說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意義D.

世襲制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C6.

(2024·深圳寶安區二模)位于安徽的磨盤山遺址,經考古發掘發現了馬家浜文化(距今7

000—6

000年)、崧澤文化(距今約6

000—5

300年)、良渚文化(距今5

300—4

000年)、錢山漾文化(距今4

200—4

000年)、夏商和西周—春秋前后延續的文化堆積。該成果可用于闡釋中華文明的(

B

)A.

創新性B.

連續性C.

包容性D.

和平性B7.

(2023·廣東模擬)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我國境內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

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

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

紅山文化碧玉龍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良渚文化玉琮材料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