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2018-2019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濰坊市2018-2019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濰坊市2018-2019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濰坊市2018-2019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濰坊市2018-2019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濰坊市20182019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2019.5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1卷1至4頁,第Ⅱ卷5至8頁。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鞅認為以詩書禮樂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于國有害,并采取了焚燒詩書的措施。這一措施A.打擊了舊貴族階層特權B.強化了人們的法律意識C.保證了改革的順利推行D.加強了國內的思想統一【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焚燒詩書加強了思想文化專制,促進了國內的思想統一,故D正確;焚燒詩書與打擊舊貴族階層特權無關,故A排除;焚燒詩書并不等于強化法律意識,故B排除;焚燒詩書并不是保證改革順利推行的主要條件,故C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采取了焚燒詩書的措施”,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商鞅變法焚燒詩書加強思想文化專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2.有學者統計,北朝正史記載的男女雙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際通婚共241起,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鮮卑與漢族通婚占絕大多數。這一現象A.是北魏改行漢制的結果B.屬于純粹的政治聯姻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進程D.解決了民族歧視問題【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族際通婚共241起,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鮮卑與漢族通婚占絕大多數”反映了鮮卑與漢族的民族交融,故C正確;族際通婚并不等于改行漢制,故A排除;族際通婚加快了民族融合,并不是單純的政治聯姻,故B排除;族際通婚也不可能解決民族歧視問題,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其中鮮卑與漢族通婚占絕大多數”,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3.免役法是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內容,規定廢除過去的差役辦法,改由官府募人應付。募役的費用按照戶等高下分擔,其名目除“免役錢”之外,又增加“助役錢”。免役法的實行A.限制了富商大賈的盤剝B.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D.限制了小農經濟的發展【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免役法征收免役錢,這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故C正確;市易法、均輸法限制了富商大賈的盤剝,故A排除;方田均稅、青苗法有利于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故B排除;免役法可以使原來輪充職役的農民回鄉務農,并沒有限制小農經濟的發展,故D排除。4.王安石變法之前,監察官員主要由皇帝挑選任命:變法開始后,王安石打破慣例,著手參與監察官員的挑選工作。其主要目的是A.掌控監察機構B.推進變法實施C.打擊守舊勢力D.改革科舉制度【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材料“變法開始后,王安石打破慣例,著手參與監察官員的挑選工作”反映了王安石通過挑選監察官員來為變法服務,故B正確;王安石的目的是推進變法,不是掌控監察機構,故A排除;監察官員的職責并不是打擊守舊勢力,故C排除;挑選監察官員與改革科舉制度無關,故D排除。5.加爾文主張廢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長老制:簡化宗教儀式;鼓勵經商致富,宣稱做官執政、蓄有私產、貸錢取利同擔任教士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于上帝。這表明加爾文教A.旨在變革現行政體B.符合新興市民階層利益C.倡導宗教信仰自由D.極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加爾文宗教改革。材料“廢除主教制……鼓勵經商致富……均可視為受命于上帝”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追求財富的要求和愿望,故B正確;加爾文改革沒有主張變革現行政體,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自由的問題,故C排除;材料無法體現極大解放人們的思想,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廢除主教制……鼓勵經商致富……均可視為受命于上帝”,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的要求和愿望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6.恩格斯說:“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學家的自由研究上超過了天主教徒。塞爾維特正要發現血液循環過程的時候,加爾文便燒死了他,而且還活活地把他烤了兩個鐘頭。”由此可得到的正確結論是A.新教在文化政策上比天主教會更反動B.宗教和自然科學兩者對立統一C.宗教改革是阻礙自然科學發展元兇D.應理性地看待宗教改革的影響【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宗教改革。材料“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學家的自由研究上超過了天主教徒”反映了宗教改革當中新教徒對科學研究者的迫害,這說明宗教改革也有其局限性,應理性地看待宗教改革的影響,故D正確;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能說明新教在文化政策上比天主教會更反動,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說明宗教和自然科學兩者對立統一,而是強調宗教改革對自然科學的不利影響,故B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宗教改革對自然科學發展的不利影響,并不能體現宗教改革是阻礙自然科學發展的元兇,故C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學家的自由研究上超過了天主教徒”,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宗教改革對自然科學的不利影響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7.19世紀60年代,一位俄國官員說:“人民挺起腰桿來了,樣子變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勢,言論談吐,一切都變了。”這是因為A.農奴制改革使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B.“二一九法令”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C.司法改革使人民權利獲得了法律保障D.地方自治改革使資產階級掌握了實權【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材料“19世紀60年代……人民挺起腰桿來了,樣子變了”反映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故A正確;“二一九法令”規定農民必須向地主交納贖金,這種贖金大大超過了土地的實際價格,而且農民在簽訂贖買契約之前還要為地主服勞役或繳納代役租,故B排除;當時俄國司法改革并沒有使人民權利獲得法律保障,故C排除;當時俄國地方自治改革并沒有使資產階級掌握實權,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19世紀60年代……人民挺起腰桿來了”,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農奴制改革后農民獲得人身自由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8.“日本新領導人不贊成不加區別的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部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這表明日本新領導人A.對西方的文明不感興趣B.學習西方具有選擇性C.側重于繼承本民族文化D.具有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明治維新。材料“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部分感興趣”反映了日本學習西方具有選擇性,只學習對日本富國強兵有利的內容,故B正確;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文明,故A排除;明治維新并不是側重于繼承本民族文化,故C排除;材料無法體現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部分感興趣”,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日本明治維新有選擇性地學習西方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9.為了與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對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開辟了上海航線,把委托給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無償地交給三菱,接著又將舊郵政輪船公司所擁有的24只船送給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A.開始推行殖產興業政策B.加緊與美國爭奪亞太地區C.大力扶植私人資本主義D.發揮國營企業的示范作用【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明治維新。材料“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開辟了上海航線,把委托給三菱使用13只官船無償地交給三菱,接著又將舊郵政輪船公司所擁有的24只船送給三菱”反映了日本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資本主義企業,故C正確;1875年并不是開始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的時間,故A排除;當時日本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與美國爭奪亞太地區,故B排除;材料沒有反映國營企業的示范作用,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扶植三菱公司開辟了上海航線,把委托給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無償地交給三菱”,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政府扶植私人資本主義企業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10.下圖為《笨拙》畫報關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的漫畫。這反映了造成當地局勢緊張的主要因素是A.巴爾干本地區的民族和領土紛爭B.歐洲大國企圖壓制地區沖突矛盾C.歐洲大國的插手干預D.此地優越的地理位置【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一戰的背景。漫畫反映了歐洲列強在巴爾干半島的爭奪,體現了歐洲大國的插手干預,故C正確;漫畫主旨并不是說明巴爾干本地區的民族和領土紛爭,故A排除;漫畫反映的是歐洲大國對巴爾干半島的插手,而不是壓制地區沖突矛盾,故B排除;漫畫沒有涉及此地優越的地理位置,故D排除。11.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積極申訴收回膠州灣和膠濟鐵路的要求,并多方論證其應歸還中國的觀點。英美法等國代表認為“所請理由極為充分”。這一外交努力A.表達了維護國家主權的要求B.改變了弱國外交形象C.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全力支持D.成功解決了山東問題【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巴黎和會。材料“中國代表積極申訴收回膠州灣和膠濟鐵路的要求,并多方論證其應歸還中國的觀點”反映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要求,故A正確;巴黎和會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弱國外交形象,當時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要求沒有實現,故B排除;當時與會的英法等國將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故C排除;巴黎和會沒有成功解決山東問題,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中國代表積極申訴收回膠州灣和膠濟鐵路的要求”,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維護國家主權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12.華盛頓曾告誡國人:“我們處理外國事務的最主要原則,就是在與它們發展商務關系的同時,盡量避免涉及政治。”杰斐遜總統也要求美國一方面不與他國結盟,另一方面要與各國和平相處、通商往來。其后的歷屆美國總統多沿襲這一傳統。這A.反映個人因素在外交中的決定意義B.體現了美國實行有限的孤立主義C.表明美國放棄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D.避免了卷入對外戰爭的可能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華盛頓的外交政策。材料“盡量避免涉及政治……要求美國一方面不與他國結盟,另一方面要與各國和平相處、通商往來”反映了美國在外交方面避免卷入政治斗爭,保持和平的經濟往來,體現了有限的孤立主義,故B正確;個人因素在外交中并不是起決定意義,故A排除;美國并未放棄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故C排除;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能說明美國避免了卷入對外戰爭的可能性,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盡量避免涉及政治……要求美國一方面不與他國結盟,另一方面要與各國和平相處、通商往來”,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孤立主義政策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13.英國乘法國出兵魯爾失敗之機,接過“安全保障”的旗幟,推動德國出面倡議召開洛迦諾會議,建立萊茵保障公約。這表明當時英國A.綜合實力急劇增長B.實行傳統均勢外交政策C.加大對德國的約束D.致力于維護日不落帝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英國均勢外交政策,材料“英國乘法國出兵魯爾失敗之機……推動德國出面倡議召開洛迦諾會議,建立萊茵保障公約”反映了英國扶持德國,制約法國的均勢外交政策,故B正確;一戰后英國的綜合實力并不是急劇增長,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國扶持德國,不是加大對德國的約束,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英國致力于維護日不落帝國,故D排除。14.1929—1933年,德國納粹黨黨員的人數不斷上升,由15萬達到100萬,其中2/3為職員、獨立勞動者和農民,1/3為工人。這表明納粹黨A.成為國會第一大黨B.代表工人階級利益C.得到下層群眾支持D.煽動民族復仇情緒【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德國法西斯專政。材料“納粹黨黨員的人數不斷上升,由15萬達到100萬,其中2/3為職員、獨立勞動者和農民,1/3為工人”反映了德國下層群眾支持納粹黨,故C正確;材料沒有反映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故A排除;納粹黨并不代表工人階級利益,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復仇情緒,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納粹黨黨員的人數不斷上升……其中2/3為職員、獨立勞動者和農民,1/3為工人”,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下層群眾支持納粹黨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15.1938年英、法、德、意四國召開慕尼黑會議,會議滿足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換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簽字。這一結果受到了英法兩國民眾的歡迎,英國首相張伯倫被稱贊為和平的使者。這主要說明A.德國意在沖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B.維護世界和平成英法首要目標C.英法與法西斯勢力利益逐步趨同D.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慕尼黑會議。材料“慕尼黑會議,會議滿足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這一結果受到了英法兩國民眾的歡迎,英國首相張伯倫被稱贊為和平的使者”反映了當時英法推行綏靖政策,說明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故D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英法的綏靖政策,不是說明德國意在沖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故A排除;英法的首要目標并不是維護世界和平,而是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故B排除;英法與法西斯勢力的利益并不相同,故C排除。16.1939年8月,蘇德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入侵波蘭后,蘇聯更是宣布:“對于同它保持外交關系的各國將奉行中立政策。”蘇聯的這一外交政策A.體現了構建集體安全的原則B.導致了蘇聯與英法互不信任C.推動了法西斯國家走向結盟D.解除了法西斯德國的后顧之憂【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材料“蘇德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于同它保持外交關系的各國將奉行中立政策”反映了蘇聯中立自保,這解除了法西斯德國的后顧之憂,故D正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不能體現構建集體安全的原則,故A排除;慕尼黑陰謀使蘇聯更加不信任英法,故B排除;《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不是推動法西斯國家走向結盟的原因,故C排除。17.羅斯福總統認識到,如再不采取主動就會失之過晚,蘇軍不僅能出現在柏林和布達佩斯,而且能出現在巴黎和米蘭。為了盡快打敗德國,并與蘇聯爭奪歐洲,美英當局決定立即履行在德黑蘭會議的承諾。為此,他們A.發表《大西洋憲章》B.組建反法西斯聯盟C.組織西西里島登陸D.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材料“為了盡快打敗德國,并與蘇聯爭奪歐洲,美英當局決定立即履行在德黑蘭會議的承諾”反映了美英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以消滅德國,同蘇聯爭奪歐洲,故D正確;《大西洋憲章》與德黑蘭會議的承諾無關,故A排除;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與材料無關,故B排除;西西里島登陸也不是德黑蘭會議的承諾,故C排除。18.在執行馬歇爾計劃的過程中,受援助的西歐國家跟美國簽訂了多邊或雙邊協定逐步取消西歐國家的關稅壁壘,取消或放松外匯管制,接受美國對使用援助的監督,保障美國私人投資和開發的權利。這些舉措A.旨在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B.便于美國用經濟手段控制西歐C.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關稅主權D.有利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馬歇爾計劃。材料“西歐國家跟美國簽訂了多邊或雙邊協定逐步取消西歐國家的關稅壁壘,取消或放松外匯管制,接受美國對使用援助的監督”反映了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故B正確;材料未涉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信息,故A排除;簽訂協定逐步取消關稅壁壘,并不能說明損害歐洲各國的關稅主權,故C排除;馬歇爾計劃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建立,故D排除。19.二戰后,針對當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仇殺,印度國父、圣雄甘地說:“我是印度教徒,我也是穆斯林。”材料表明甘地A.主張各教派和睦相處B.倡導印度宗教統一C.放棄對印度教的信仰D.實現了兩大教派和解【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甘地。材料“我是印度教徒,我也是穆斯林”反映了甘地針對當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主張各教派和睦相處,故A正確;材料未涉及印度宗教統一的問題,故B排除;材料無法體現放棄對印度教的信仰,故C排除;甘地并沒有實現兩大教派的和解,故D排除。20.1950年12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指出:“我們的主要敵人不是中國,而是蘇聯。我們如果被糾纏在亞洲,俄國就會在歐洲放手干起來。”杜魯門在整個朝鮮戰爭過程中,也從來沒有忘記“美國的主要敵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宮里”。這表明A.美國戰略重心轉向蘇聯B.歐洲是冷戰中美蘇爭奪的重心C.美國準備改善對華關系D.朝鮮戰爭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冷戰。材料“我們的主要敵人……是蘇聯……俄國就會在歐洲放手干起來……美國的主要敵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宮里”反映了美國以蘇聯為主要冷戰對象,爭奪重點在歐洲,故B正確;美國冷戰的主要對象一直是蘇聯,故A排除;1950年美國仍然敵視中國,并沒有準備改善對華關系,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朝鮮戰爭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故D排除。21.1961年,肯尼迪在總統大選中獲勝。他指責前政府正在“輸掉”冷戰,聲稱必須革新美國的外交政策,明確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欖枝”的“和平戰略”。這一外交政策的調整A.基于稱霸世界的戰略目的B.是對蘇聯實力變化的回應C.導致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D.推動美蘇爭霸趨向于緩和【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美蘇爭霸。材料“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欖枝……和平戰略”反映了美國企圖通過調整外交政策來稱霸世界,故A正確;1961年蘇聯的國家實力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故B排除;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故C排除;1961年美蘇爭霸并未趨向于緩和,故D排除。22.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后,核戰爭危機籠罩世界。最終蘇美達成協議,分別撤走部署在古巴和土耳其的導彈。之后蘇美首腦間的“熱線”投入使用。兩國對此次危機的處理A.是危機防控機制完善的結果B.表明“冷戰”出現新形式C.體現保障根本利益下妥協D.促使美蘇由對抗走向合作【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美蘇爭霸。材料“蘇美達成協議,分別撤走部署在古巴和土耳其的導彈。之后蘇美首腦間的‘熱線’投入使用”反映了美蘇在保障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妥協,加強溝通,故C正確;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能說明當時危機防控機制完善,故A排除;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也無法說明“冷戰”出現新形式,故B排除;當時美蘇冷戰,并沒有合作,故D排除。23.1978年埃及總統薩達特獲諾貝爾和平獎,頒獎詞為:當戰爭英雄難,當和平英雄更難;當中東地區的和平英雄難上加難。薩達特是第一個,但不會是最后一個。與此相符的是,他A.提出“以土地換和平”原則B.開啟了埃、以和平談判C.成功調解兩伊之間矛盾沖突D.規劃“中東和平路線圖”【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中東戰爭。據材料“埃及總統薩達特獲諾貝爾和平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薩達特開啟了埃、以和平談判,促進了中東地區和平進程,故B正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明確提出“以土地換和平”原則,故A排除;薩達特并未成功調解兩伊之間矛盾沖突,故C排除;美國總統布什提出中東和平計劃,發展為中東和平路線圖,故D排除。24.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逐漸走向緩和,其前提是蘇聯A.實現與中國關系正常化B.試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C.對美國不斷退讓和妥協D.政治改革過于激進和西化【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美蘇爭霸。材料“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逐漸走向緩和”反映了當時蘇聯在美蘇爭霸當中處于劣勢,對美國退讓和妥協,故C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美蘇關系,不是中蘇關系,故A排除;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試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不是1985年以后,故B排除;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他首先進行的是經濟改革,故D排除。25.2014年,隨著克里米亞危機疊加烏克蘭亂局,歐洲“新冷戰”的陰云正在黑海畔若隱若現,引發全世界憂慮。“新冷戰”只會讓各方“雙輸”,應求合作.促發展這體現出A.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B.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C.歐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D.“冷戰思維”主導國際關系【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材料“‘新冷戰’只會讓各方‘雙輸’,應求合作、促發展”反映了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應該反對“新冷戰”,故B正確;材料未涉及經濟全球化,故A排除;材料沒有體現歐洲是世界的中心,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冷戰思維”主導國際關系,而是強調各國合作與和平發展,故D排除。第Ⅱ卷(非選擇題共)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6題14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2分,第29題12分,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希臘羅馬的改革與戰國變法都是由于社會階級和權力結構需要重新組合而進行的重要改革運動。由于兩者社會結構和各方面基礎條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動力量有別,而使兩者在運作過程中表現出對“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權利諸核心問題存在著本質性差異。古希臘羅馬的社會改革,其核心內容主要圍繞平民的基本權利問題而展開;而戰國變法,其核心則基本圍繞在加強君主專制的國家統治方面。——摘編自楊師群《戰國變法與古希臘羅馬社會改革之比較》材料二商鞅和梭倫的上臺皆因受困于“耕”和“戰”。商鞅是通過類似于軍事的手段重構了政治秩序,而梭倫則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內部不同階層利益的方式緩和了公民集體內部的矛盾。商鞅改革使得秦人因為耕戰而成為國家嚴密控制的對象,淪為了國家的奴隸。梭倫改革則將政治權利擴大到包括窮人在內的整個公民集體,提升了城邦公民的內部凝聚力,使得雅典公民成為了城邦的主人。——摘編自賈文言《商鞅與梭倫耕戰思想的比較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希臘羅馬的改革與戰國變法在運作過程中出現差異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與梭倫解決耕戰困境方式的差異,分別說明其影響。【答案】(1)經濟基礎:古希臘羅馬奴隸制工商業發達,戰國時期小農經濟逐步確立;思想基礎:古希臘羅馬改革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戰國變法受法家思想影響;推動力量:古希臘羅馬改革的推動力量是平民階層,戰國變法的推動力量是新興地主。(2)差異:商鞅倡導打破現狀,重在變革,重構政治秩序;梭倫則承認現實,重在繼承,平衡城邦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影響:商鞅:打擊了舊貴族,加強了君主專制;穩定了統治秩序,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強兵。梭倫: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城邦的發展。【解析】【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由于兩者社會結構和各方面基礎條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動力量有別,而使兩者在運作過程中表現出……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基礎、思想基礎、推動力量等方面簡析古希臘羅馬的改革與戰國變法在運作過程中出現差異的原因。(2)差異,根據材料二“商鞅是通過類似于軍事的手段重構了政治秩序,而梭倫則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內部不同階層利益的方式緩和了公民集體內部的矛盾”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重構政治秩序、平衡階層利益等方面指出商鞅與梭倫解決耕戰困境方式的差異。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打擊舊貴族、君主專制、富國強兵、民主政治、城邦發展等方面分別說明其影響。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有為所秉持的進取的維新思想是將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理念鑲嵌在他所構建的今文經學體系中,雖顯得雜糅、生硬,但也體現了康有為試圖以今文經學為契機來實現儒學現代化轉換的努力。同時期嚴復等人的維新思想也與康有為極其類似。因此,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是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縮影。——摘編自徐興燕《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兩面性”——以康有為為視角》材料二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緒皇帝頒布了110多道變法詔令。這些詔令,只有原則要求,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譬如廢八股,使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斷送了前程,他們中有些人聲言要打死康有為;再如裁并衙門,沒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員和他們的家屬在一夜之間便無以為生。面對并不激烈反對變法、提議要讓變法更切合實際、周善可行的李鴻章等朝臣,康有為竟提議“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結果變法除得到少數開明人士的支持外,一直未獲得廣泛的社會效應。——摘編自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思潮呈現“兩面性”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維新派的戰略失誤,并指出其對后世改革者帶來的啟示。【答案】(1)傳統儒學的影響;西學東漸的推動;推進變法的需要;資產階級軟弱性。(2)失誤:冒進求成;樹敵太多。啟示:改革要有堅實的社會基礎;改革應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妥善處理改革與穩定關系。【解析】【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將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理念鑲嵌在他所構建的今文經學體系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儒學影響、西學東漸、變法需要、資產階級軟弱性等方面簡析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思潮呈現“兩面性”的原因。(2)失誤,根據材料二“只有原則要求,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變法除得到少數開明人士的支持外,一直未獲得廣泛的社會效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冒進求成、缺乏社會基礎等方面概括維新派的戰略失誤。啟示,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基礎、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改革與穩定關系等方面指出其對后世改革者帶來的啟示。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東亞國際關系復雜化,俄日矛盾居于首位。同時,俄國意圖向長城以南擴張,使得英俄矛盾逐漸尖銳。英國采取與其它列強結盟以孤立俄國的策略。1902年,《英日同盟》在倫敦簽訂。雙方約定,倘使雙方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受到別國侵略或因內部騷亂造成損失時,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據此條款,可廣泛干涉中國、朝鮮內政,甚至在主動發生對俄戰爭時,也可援用此條款。——摘編自蔣孟引主編《英國史》材料二1992年2月歐共體12國正式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它規定:最遲于1999年在歐共體內發行統一貨幣,實行共同的對外與防務政策,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聯盟僑民無論居住在哪個成員國,在歐洲選舉和市政選舉中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需要一致通過的政府間合作,今后將涉及與“共同利益”有關的問題(避難:移民,簽證、警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日同盟》簽署的背景及對遠東局勢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日同盟》相比,《歐洲聯盟條約》的特點并說明原因。【答案】(1)背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英國實力相對下降;列強對殖民地的爭奪日益激化(英俄日在遠東爭奪加劇)。影響:有利于日本在遠東的擴張;激化了列強在遠東的矛盾,使該地區局勢更加緊張。(2)特點:不以針對第三方和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強調合作共贏;突破政治軍事領域,多領域合作;有一定的開放性。原因:冷戰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解析】【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一“東亞國際關系復雜化,俄日矛盾居于首位。同時,俄國意圖向長城以南擴張,使得英俄矛盾逐漸尖銳。英國采取與其它列強結盟以孤立俄國的策略”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不平衡、列強對殖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