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衛生學-第四節至十一節資料_第1頁
幼兒衛生學-第四節至十一節資料_第2頁
幼兒衛生學-第四節至十一節資料_第3頁
幼兒衛生學-第四節至十一節資料_第4頁
幼兒衛生學-第四節至十一節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節消化系統一、概述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含有水、無機鹽和多種消化酶,能分別消化分解不同的營養物質。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包括牙齒、舌,還有三對唾液腺的開口。牙齒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長在上、下頜骨的牙槽里。牙齒的外形包括三部分:長在牙槽中的叫壓根,露在口腔中的叫牙冠,牙根與牙冠之間叫牙頸。牙頸表面覆蓋著粘膜,叫牙齦。牙齒駐澳有牙本質構成,在牙冠部位,牙本質外層為乳白色的牙釉質,極堅硬,但損壞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位,牙本質外層是牙骨質。牙齒中央有空腔,稱牙髓腔,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若因患齲齒使牙髓暴露,會引起疼痛。牙齒的形態可分為切牙、尖牙、雙尖牙、磨牙四種類型。成人口腔中一般有32顆牙齒,上下,左右對稱,排序為:磨3、雙尖2、尖1、切2。牙齒的主要功能是咀嚼、磨碎食物,使食物與消化液混合。牙齒還能輔助發音。2.舌舌面上有味蕾,能辨別味道舌能幫助攪拌和吞咽食物,并幫助發音。3.唾液腺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頌腺和舌下腺,能分泌唾液迸人口腔。唾液含水分、淀粉酶、溶菌酶等。(二)胃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的上端與食道相通處叫責門,下端與十二指腸相通處叫幽門。胃壁內表面為粘膜層,可分泌胃液。胃能暫時貯存食物,并初步消化食物。胃蛋白酶能初步分解蛋白質。胃酸是濃度很低的鹽酸,能刺激胃蛋白酶的活性,幫助溶解食物,促進鐵的吸收,并能殺菌和抑菌。胃排空時間與食物的質量有關。流質食物比固體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排空約需2小時,蛋白質排空較慢,約需2一3小時,脂肪需4一6小時d能排空。一般混合性食物的排空需4一5小時。胃排空后不久,即出現空胃運動,產生饑餓感。(三)小腸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小腸與胃相接的部分叫十二指腸,這里有胰腺導管和膽總管的開口,胰液和膽汁由此進入小腸。小腸內壁有腸腺,可分泌腸液。小腸內的消化液主要包括腸液、胃液、胰液和膽汁,含有各種消化酶。食糜進入小腸后可停留3一8小時,在腸內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小腸是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場所。(四)大腸食物經小腸消化分解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大腸能暫時貯存食物殘渣,吸收其中的水分、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并能利用腸內某些物質合成維生素K。食物殘渣最后形成糞便,經大腸蠕動推送到直腸、肛門排出體外。(五)肝臟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臟分泌膽汁,暫時貯存于膽囊,進食含脂肪類食物時,膽汁即流人小腸,幫助消化脂肪。肝臟把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轉化為糖元,暫時貯存起來,機體需要時又釋放出來。肝臟能清除血液中的雜質,并對藥物、酒等有解毒作用。(六)胰腺胰腺分泌胰液進入小腸,能中和胃酸,保護腸粘膜。胰液中的多種消化酶,能幫助小腸內的消化順利進行。胰腺內還有特殊的細胞群,稱為"胰島",是內分泌組織,能分泌胰島素,直接進人血液循環,調節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相對穩定。二、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一)口腔1.牙齒牙齒的發育始于胚胎第六周,到出生時已有20個乳牙牙胚,生后6一8個月時,下中切牙萌出,2~2.5歲出齊20顆乳牙。乳牙萌出過程中,恒牙己開始發育。一般于6歲左右,首先萌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齡齒。乳牙因牙釉質薄,牙本質較松脆,易生齲齒。2.唾液腺新生兒及小嬰兒,由于唾液腺末發育成熟,分泌唾液較少,因此口腔較干燥。生后三四個月,唾液腺逐漸發育,分泌增多,唾液常流出口外,稱為"生理性流涎",隨著生長可逐漸消失。(二)胃嬰幼兒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較差,胃的容量小,且消化能力較弱。給嬰幼兒提供的食物以及每餐的間隔時間,應考慮到年齡特點。(三)腸嬰幼兒腸管相對較長小腸粘膜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較強,但植物神經的調節能力差,容易發生腸道功漏亂,引起腹瀉或便秘。(四)肝臟嬰幼兒肝臟相對較大,在肋緣下摸到肝臟下緣,一般為生理現象。因肝臟分泌膽汁較少,對脂肪的消化能力較差肝臟貯存糖元較少,容易因饑餓發生低血糖。肝臟解毒能力較差。(五)胰腺嬰幼兒時期胰腺對淀粉類和脂肪類的消化能力較弱,主要依靠小腸液的消化。隨著年齡增長,胰腺功能日趨完善。三、幼兒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一)保護牙齒1.定期檢查牙齒。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矯治2.培養幼兒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習慣。從兩歲半開始即應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指導幼兒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順著牙縫豎刷,刷上牙自上而下,刷下牙自下而上磨牙的里外要豎刷,咬合面橫刷刷牙時間不要太短,要使牙齒里外及牙縫都刷到。為幼兒選擇頭小、刷毛較軟、較稀的兒童牙刷,每3個月左右更換一次。每次刷牙后將牙刷清洗干凈、甩干,刷頭向上放在干燥的地方。3.教育幼兒不要咬堅硬的東西。4.嬰幼兒飲食中供應充足的鈣。常吃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可以清潔牙齒。5.糾正幼兒某些不良習慣。如托腮、咬舌、咬唇、咬指甲、吃手指等,以預防牙列不齊。若乳牙該掉不掉影響恒牙萌出,應及時拔除滯留的乳牙,以保證恒牙正常萌出。(二)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1.飯后擦嘴、漱口,吃完零食也應及時漱口。2.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細嚼慢咽有利于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能減輕腸胃負擔,促進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細嚼慢咽還可使食欲中樞及時得到飽的信號,避免過量飲食。3.飲食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少吃零食,不挑食。4.不要邊吃邊說笑,更不要邊玩耍邊吃零食。(三)飯前飯后不要組織幼兒進行劇烈運動飯前應安排幼兒進行室內較安靜的活動。飯后宜輕微活動,如散步,1~2小時后方可進行體育活動。(四)培養幼兒定時排便的習慣,預防便秘讓幼兒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要讓幼兒憋著大便,以防形成習慣性便秘。適當運動,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粗纖維較多的食物,多喝開水,都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第五節泌尿系統一、概述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部分代謝產物,通過泌尿系統,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泌尿系統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腎臟生成尿,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尿,膀恍還能暫時貯存尿液。腎腎位于腹腔后部腰椎兩側,左右各一個。外形像蠶豆。血液流經腎臟,大部分的水、所有的葡萄糖及部分無機鹽被重新吸收人血,剩余少量水、無機鹽和所有的廢物。每天,人體血液在腎臟唄反復“清洗”,將廢物排出體外。膀胱膀胱位于盆腔內,底部有通向尿道開口。尿道開口處是環形括約肌,可控制尿道口,使尿液不外露。當膀胱內貯滿尿液后,膀胱內壁的神經末梢將刺激傳到大腦,使人產生尿意,同時刺激傳入脊髓的排尿中樞是膀胱平滑肌收縮,尿道口括約肌舒張,尿液由尿道排出。當大腦判斷不宜排尿時,就抑制排尿中樞,使尿道括約肌收縮,關閉尿道口,防止尿液從膀胱漏出。二、幼兒泌尿系統的特點(一)腎功能較成人差嬰幼兒時期腎發育不完善,濃縮尿及排泄毒物的功能較差。(二)膀胱貯尿機能差,排尿次數多。(三)尿道短,易發生上行性泌尿道感染。三、幼兒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一)養成及時排尿習慣教師應注意培養幼兒及時排尿的習慣,不要讓幼兒長時間憋尿。如果經常憋尿,不僅難以及時清除廢物,還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可在活動前及睡眠之前提醒幼兒排尿,養成習慣。但不要頻繁地提醒幼兒排尿,以免形成尿頻,影響膀胱正常貯尿機能。6個月左右的嬰兒,可在成人幫助下訓練坐盆,1歲時即可主動坐盆排尿。不要讓嬰幼兒長時間坐便盆,以免影響正常的排尿反射。(二)保持會陰部衛生,預防泌尿道感染1.讓幼兒養成每晚睡前清洗外陰的習慣。要有專用毛巾、洗屁股盆,不要用洗腳水洗外陰,毛巾要經常消毒。2.1歲以后活動自如的幼兒就可穿封檔褲。教育幼兒不要坐地。3.每天適量喝水,既可滿足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及時排泄廢物,又可通過排尿起到清潔尿道的作用。4.教會幼兒大便后擦屁股要從前往后擦,以免糞便中的細菌污染尿道。5.托幼園所的廁所、便盆應每天消毒。第六節皮膚一、概述皮膚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構成。表皮外有一層已死亡的表皮細胞,稱為角質層真皮下有一層皮下脂肪組織。真皮里有豐富的血管、神經、毛囊,皮膚的附屬物包括毛發、指甲、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膚對機體起著保護作用,表皮成為阻擋微生物的天然屏障。表皮內的黑色素細胞可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生成黑色素,阻擋紫外線深人人體內。真皮較厚,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與皮下脂肪一起使皮膚能抵御、緩沖外力的摩擦、擠壓和沖擊。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豐富,可產生觸覺、溫度覺等。皮膚能夠調節體溫。汗液蒸發可降低體溫皮下脂肪能保存體內熱量,維持體溫。皮膚還有代謝作用。皮膚中有一種7-脫氫膽固醇,可吸收紫外線轉化成維生素D。通過出汗,能排泄少量無機鹽、廢物和水。二、幼兒皮膚的特點(一)皮膚保護機能差,容易感染和受損傷幼兒表皮較薄,很多部位角質層尚未形成,皮膚抵抗病菌感染能力較差,容易發生皮膚感染,如膿疤瘡、甲溝炎等。嬰幼兒皮下脂肪1歲前發育很快,以后逐漸減少3歲后明顯減少,到8歲時又開始增多。因幼兒皮下脂肪較少,皮膚抗擊外力作用較差,磕碰時容易受傷。幼兒皮脂分泌較少,秋冬季皮膚易發生較裂。(二)皮膚保溫作用差,散熱多幼兒皮膚里的毛細血管網密集,流經皮膚的血液量相對比成人多,因此,幼兒皮膚散熱多而快。同時,幼兒汗腺發育較好,代謝旺盛,出汗多,也促進了散熱。由于皮下脂肪少,皮膚保溫差,幼兒神經系統對體溫的調節作用不穩定,使幼兒往往不能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氣溫驟變時容易患病。三、幼兒皮膚的衛生保健(一)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持皮膚清潔應教育幼兒養成愛清潔的習慣。給幼兒洗頭時,要避免皂沫進入幼兒眼睛。幼兒以留短發為宜。給幼兒修剪指甲時,手指甲應剪成圓弧形,腳趾甲則應剪平,邊緣稍修剪即可。(二)加強鍛煉經常組織幼兒進行戶外活動五堅持冷水洗臉,可提高皮膚調節體溫的能力,增強對冷熱變化的適應性。(三)注意幼兒衣著衛生當季節、氣候變化時,應提醒幼兒及時增減衣服。平日著裝不宜過多,以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衣服應安全舒適,式樣簡單,便于穿脫。內衣以棉織品為好。(四)不用刺激性強的洗滌、護膚品幼兒皮膚嫩、皮脂分泌少,不宜用刺激性強的洗滌用品,洗臉洗手后應使用兒童護膚品,不宜用成人用的護膚品或化妝品,幼兒不要燙發和戴首飾。第七節內分泌系統一、概述內分泌系統由內分泌腺組成。內分泌腺可分泌激素,激素以"滲透"的方式進入腺體周圍的血管和淋巴管內,經血液循環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控制和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生殖等生理過程。人體內的主要內分泌腺有:腦垂體、松果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腺、胸腺及性腺等。對幼兒生長發育影響較大的內分泌腺主要有腦垂體和甲狀腺。二、腦垂體腦垂體位于大腦底部,重量不足1克,受下丘腦的控制。腦垂體能分泌多種激素,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及成熟起著重要作用,并能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促甲狀腺素和促性腺激素。生長激素可促進組織器官的生長,特別是骨韶的生長。兒童時期若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可使幼兒生長發育減慢,成人后身體矮小,性器官發育不全,但智力正常,叫垂體性株儒癥。促甲狀腺素可促進甲狀腺的發育及甲狀腺素的合成與分泌。促性腺激素可促進性腺的發育和分泌,性器官的發育成熟及生殖細胞的成熟。三、甲狀腺甲狀腺位于頸前部,喉與氣管的兩側,重約20一40克,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甲狀腺能分泌甲狀腺素,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甲狀腺素可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可調節營養物質與氧氣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并調節體溫能促進腦細胞的生成與成熟,促進骨酪與生殖器官的發育。孕期若缺碘,可致使甲狀腺機能不足,嬰兒出生后易思克汀病,又稱呆小癥,表現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耳聾。《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二000年,基本上消除兒童碘缺乏癥。"在缺碘地區,衛生部門專門為兒童、孕婦制訂出補充碘的計劃,規定出兒童、孕婦服用碘制劑的方法和時間,對預防缺碘造成的甲狀腺機能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十一節生殖系統一、概述生殖系統可分為外生殖器官和內生殖器官。男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陰莖和陰囊;內生殖器官包括:睪丸、附睪、輸精管、精囊、射精管和前列腺等。女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陰阜、大陰唇、小陰唇、陰蒂、前庭及前庭大腺;內生殖器官包括: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二、幼兒生殖系統的特點及衛生保健(一)嬰幼兒期是性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 3歲左右,幼兒常會題為:“為什么他站著小便”之類的問題;5~6歲可出現戀父、戀母的情感,并提出“我是怎么來的”之類的問題。嬰幼兒期是形成性角色,發展性心理的關鍵時期。教師。思考題1.如何安排幼兒的一日活動才符合幼兒的生理發育特點?2.為什么要組織幼兒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對幼兒的身體健康有什么好處?3.應注意培養幼兒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什么?4.如何保護幼兒的視力?5.如何保護幼兒的牙齒?6.如何保護幼兒皮膚?神經系統人體由數以億計的細胞構成。細胞種類很多,形態、功能各異,但每個細胞都可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存在于細胞之間的物質,稱為細胞間質,是維持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環境。許多形態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細胞與細胞間質集合在一起,構成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組織。人體的基本組織包括: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等。多種組織集合在一起構成有一定位置、形狀和生理功能的器官。如腦、心臟、肺、胃、腸、肝、膽、脾、腎、膀胱以及眼、耳等等。多個器官共同作用,進行某一完整的生理活動,就稱為某一系統。比如,口腔、食道、胃、腸、肝、膽、胰腺等,構成消化系統,能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人體包括:神經、運動、循環、呼吸、消化、排泄、內分泌和生殖八大系統。新陳代謝,是指機體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以及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人體從外界攝取養料并貯存能量,稱為同化作用;體內部分物質氧化分解、產生能量,以供人體各種生理活動需要,并排出廢物,稱為異化作用。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是新陳代謝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同化作用相對較強。第一節神經系統一、概述人的意識產生于腦。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均受神經系統的調節。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一)神經元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的結構可分為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細胞體是神經元營養和代謝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為軸突和樹突。每個神經元有眾多短小的分支,就是樹突。樹突能接受刺激并將刺激傳向細胞體。神經上有一條細長的分支,是軸突。它能將神經沖動從細胞體傳出(圖2.1)。有的軸突外包有髓鞘,起保護和絕緣的作用。二)脊髓和反射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內,上與腦干相連,下達腰椎。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從脊髓發出許多神經,通過椎間孔,分布于軀干、四肢和內臟,稱為脊神經。來自軀干、四肢及內臟器官的刺激先傳到脊髓,再傳人腦。如果脊髓受到橫斷損傷,損傷面以下的身體各部位將失去與腦的聯系,發生感覺和運動障礙,稱為截癱。反射是人體對內外環境中各種刺激發出的反應,是神經系統調節機體活動的基本方式。按照巴甫洛夫的觀點,反射可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無條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備的、不學而會的反射活動,如奶頭放到新生兒嘴里,他就能吮吸并吞咽乳汁;膀胱貯滿尿液,新生兒就要排尿等等。無條件反射在脊髓及腦干參與下即可完成。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后天學習訓練而形成的反射叫條件反射。比如,媽媽每次給新生兒喂奶時,都抱成一定的姿勢,大約到新生兒出生后的第11天左右,當媽媽把新生兒抱成喂奶的“一定姿勢”,奶頭還沒放到新生兒的嘴里時,新生兒便做出吸吮的動作。這就是對喂奶姿勢的條件反射。(三)腦腦位于顱腔內,分為大腦、小腦、間腦和腦干四部分。腦干將腦與脊髓連結起來,它自下而上可分為延髓、腦橋和中腦。腦干中有調節呼吸、循環、吞咽等基本生理活動的神經中樞,腦干受損傷,可危及生命。間腦在腦干上方,大部分被大腦覆蓋,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能將全身各部位傳人的神經沖動進行簡單的分析,更換神經元后,傳遞到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全身傳人神經沖動在到達丘腦前交叉到對側,因此,一側丘腦受傷時,對側肢體的感覺將會喪失。下丘腦位于丘腦前下方,體積很小,作用卻很大。它有控制體溫、食欲及干渴感覺的中樞,還有調節人體對環境刺激發生情緒性反應的中樞。下丘腦前部的腦垂體,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內分泌腺,它分泌的生長激素能調節兒童生長發育的速度。小腦位于大腦后下方,腦干背側。小腦通過神經纖維與腦干、大腦、脊髓發生聯系。小腦能處理大腦發向肌肉的信號,維持肌肉的緊張度,控制人體的活動,并保持人體隨意運動的平衡與協調。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也是人類進行思維和意識活動的器官。大腦分左、右兩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凹陷處稱為“溝”(深的叫裂),隆起處稱為“回”,“溝”與“回”大大增加了大腦的表面積。較大的溝裂有:中央溝、大腦外側裂和頂枕裂,這些溝裂將大腦表面分成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四部分(圖2.2)。大腦的表面集中了大量神經元細胞體,約2~3毫米厚,稱為大腦皮層。大腦皮層的神經元能接受刺激,整合、處理信息,并以記憶的形式貯存各種信息。大腦皮層以內是眾多的神經纖維,使大腦兩半球之間及大腦與腦的其他部分之間發生廣泛聯系。根據大腦皮層各部位主要機能的不同,可劃分為許多機能區,叫“大腦皮層機能定位”,也叫某種活動的中樞。如額葉有記憶、思維中樞;枕葉有視覺中樞;顳葉有聽覺中樞;頂葉有軀體感覺中樞。腦神經從腦發出,主要分布于頭、面部的器官。(四)植物性神經植物性神經從腦和脊髓發出,分布于內臟器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植物性神經通過支配內臟器官的活動,調節機體的營養、呼吸、循環、內分泌、排泄、生長及生殖等生理活動,并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植物性神經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類,它們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約,使內臟器官的活動協調、準確。二、幼兒神經系統的特點(一)腦發育非常迅速嬰幼兒時期腦的發育非常迅速,從出生到7歲,腦重量增加近4倍,7歲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與此同時,腦的機能也逐漸復雜、成熟和完善起來,為建立各種條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礎(圖2.3)。(二)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不均衡脊髓和腦干在出生時即已發育成熟,而小腦發育則相對較晚,從1歲左右迅速發育,3~6歲逐漸發育成熟。所以,1歲左右學走路時步履蹣跚,3歲時已能穩穩地走和跑,但擺臂與邁步還不協調;到5~6歲時,就能準確協調地進行各種動作,如走、跑、跳、上下臺階,而且能很好地維持身體的平衡。大腦皮層發育極為迅速。到8歲左右,兒童大腦皮層發育已基本接近成人。腦的發育是否完善,主要受兩種因素的影響,其一為遺傳基礎,即發展的潛力;其二為個體生長環境中各種刺激的作用,豐富的、適度的刺激可促進腦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發育。優生,提供了腦發育的良好潛力;優育,給嬰幼兒豐富的生活體驗,使潛力得以充分發揮。(三)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幼兒大腦皮層發育尚未完善,興奮占優勢,抑制過程形成較慢,但興奮持續時間較短,容易泛化,主要表現為對事物保持注意的時間不長,常隨興趣的改變而轉移注意,動作缺乏準確性等等。(四)植物性神經發育不完善交感神經興奮性強而副交感神經興奮性較弱。比如,嬰幼兒心率及呼吸頻率較快,但節律不穩定;胃腸消化能力極易受情緒影響。三、幼兒神經系統的衛生保健(一)保證合理的營養嬰幼兒正值腦細胞發育的高峰期,如果缺乏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優質蛋白質、脂類、無機鹽等,將影響神經細胞的數量及質量。(二)保證空氣新鮮成人腦的耗氧量約占全身耗氧量的1/4;嬰幼兒腦耗氧幾乎占全身耗氧量的1/2。因此,嬰幼兒生活的環境應空氣新鮮。新鮮空氣含氧多,可以確保嬰幼兒發育對氧氣的需求。(三)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可使全身各系統、器官,特別是神經系統得到充分休息,消除疲勞,積蓄養料和能量。睡眠時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多于清醒時的分泌量。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影響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的發育。睡眠時間有明顯的個體差異,總的要求是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體弱兒睡眠多一些。(四)制訂和執行合理的生活制度托幼園所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地制訂生活制度,安排好不同年齡班一日活動的時間和內容。生活有規律,形成良好習慣,可以更好地發揮神經系統的功能。(五)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幼兒保持愉快的情緒托幼園所保教人員要熱愛、關心幼兒,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和引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堅持正面教育,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不歧視有缺陷的幼兒;更不能體罰及變相體罰幼兒,以保證孩子在托幼園所中生活愉快。(六)安排豐富的活動及適當的體育鍛煉豐富的活動,特別是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體育鍛煉,能促進腦的發育,能提高神經系統反應的靈敏性和準確性。為使大腦兩半球均衡發展,應使幼兒的動作多樣化,如兩手同時做手指操、攀爬及各種幼兒基本體操等。日常活動中注意讓幼兒多動手,盡早用筷子進餐,學會使用剪刀,玩串珠子游戲等。讓幼兒在活動中“左右開弓”,能更好地促進大腦兩半球的發育。八、視覺器官---眼睛(一)概述眼球是感受光線刺激的視覺器官。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內折光物質組成。眼球周圍的附屬結構除眼肌外,還包括眼險、結膜、淚腺、睫毛、眉等。眼球壁眼球壁的最外層是鞏膜和角膜,較厚、白色、堅韌的鞏膜。能保護眼球鞏膜前方是透明的角膜,有豐富的神經末梢。眼球壁中厚三分之二為脈絡膜,有大量色素和血管,能防止光線散射并未眼球輸送營養。脈絡膜前緣是由睫狀肌構成的睫狀體,睫狀體借懸韌帶與晶狀體相連。睫狀體向前是環形的虹膜,虹膜含色素,決定“眼球”的顏色。虹膜中央是圓形的瞳孔。隨著光線的強弱的變化,瞳孔可改變大小,進而調節進入眼內光線的強弱。眼球壁最內層是視網膜,能將光刺激轉化為神經信號,傳到大腦皮層,形成視覺形象。視網膜上有兩種感光細胞。一種是視錐細胞,能感覺強光和有色光另一種是視桿細胞,能感受弱光刺激,使人們在較黑暗的環境中仍能看清物體的輪廓。2.眼球內的折光物質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其中最重要的是晶狀體。晶狀體位于虹膜后方,形似雙凸透鏡,有彈性。晶狀體借懸韌帶與睫狀體相連,通過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而改變其凸度,光線經過晶狀體的折射,在視網膜上聚焦成像。晶狀體的彈性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晶狀體與角膜之間是房水。房水有營養角膜和晶狀體的作用,并維持眼壓。晶狀體與視網膜之間是一個較大的空隙,填充著無色透明的膠狀物,稱玻璃體,它能支撐眼球并加強聚光效果。若光線經過折光物質不能準確地在視網膜上聚焦成像,大腦皮層不能收到清晰的信號,難以形成清晰的圖像,就稱為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和散光。(二)幼兒眼睛的特點1.眼球前后徑較短,呈生理性遠視,一般到5一6歲左右轉為正視。2.晶狀體彈性大,調節能力強,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體。如果幼兒形成不良的用眼習慣,長時間視物過近,則會使睫狀肌過度緊張而疲勞,以致使晶狀體變凸,形成近視。(三)眼的衛生保健1.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1)不在光線過強或暗的地方看書、畫畫。(2)看書寫字時眼距書本保持1尺以上的距離。(3)不躺著看書,以免眼與書距離過近不在走路或乘車時看書,因身體活動可導致書與眼的距離經常變化,極易造成視覺疲勞。(4)集中用眼一段時間后應望遠或去戶外活動,以消除眼的疲勞。(5)容易導致幼兒用眼時間過長的活動主要是看電視、玩電腦游戲等,因此要限制幼兒看電視的時間,一般每周1一2次,每次不超過1小時,小班不超過半小時。看完電視適當進行戶外活動。2.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采光條件。幼兒活動室窗戶大小適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內墻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淺色,反光較好。自然光不足時,宜用白熾燈照明。3.為幼兒提供的書籍,字體宜大,字跡、圖案應清晰。教具大小要適中,顏色鮮艷,畫面清楚。4.定期給幼兒測查視力。幼兒期是視覺發育的關鍵期,也是矯治視覺缺陷效果最明顯的時期。定期為幼兒測查視力,以便及時發現異常,及時矯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當幼兒出現某些特殊行為時,要提醒家長,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比如:兩眼"黑眼珠"不對稱經常眨眼、皺眉、瞇眼眼睛發紅或常流淚看東西經常偏著頭經常混淆形狀相近的圖形看圖片只喜歡大的手眼協調差等等。5.教育幼兒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絹要專用,以預防沙眼、結膜炎。6.預防眼外傷。7.照顧視力差的幼兒,減輕他們的用眼負擔,合理安排他們的座位,限制近距離用眼時間并讓他們經常望遠。若幼兒配戴矯治眼鏡,應要求幼兒按醫生的囑咐去做。九、聽覺器官---耳(一)概述耳是聽覺和平衡覺器官,分外耳、申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耳廓主要由軟骨和皮膚構成,能收集聲波,也是傳統中醫學進行耳針穴位療法的部位。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由軟骨構成,軟骨外的皮膚上有耳毛和能分泌耵聹的耵聹腺。外耳道是聲波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