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精測卷(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
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峰;厄困蕃、
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滓、昆明,還
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
遷適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
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
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
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遷俯首流涕日:
“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結史記石室
金匱之書。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緣細。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夫!身毀不用
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
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
材料二:
子長之文章不在書,學者每以書求之,則終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記》一部,在
天下名山大川、壯麗奇怪之處,將與子周游而歷覽之,庶幾可以知此文矣。予謂欲學
子長之文,先學其游可也。不知學游以求奇而欲操殊弄墨,紉綴腐熟者,乃其常常
耳。昔公孫氏善舞劍而學書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養生者得之,乃極
其妙。事固有殊類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絕蹤詭觀,何以異于昔,子果能
為我游者乎?吾欲觀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吳越之清風;拂劍長嘯,可以吸燕
趙秦隴之勁氣。然后歸而治文著書,子畏子長乎?子長畏子乎?不然,斷編敗冊,朝
吟而暮誦之,吾不知所得矣。
(節選自《歷代文選?贈蓋邦式序》)
1.材料一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勾選相應位置。
后世中A衰B絕于予C乎D汝E復為F太史G則H續吾祖矣。
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封,與上文中的“天子始建漢家之封”相呼應,是指在泰山進行封禪典禮。
B.顯,使……顯耀,"秦人不暇自哀”“哀”指為……哀嘆,兩者用法不同。
C.善,是擅長的意思,與《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的“善”意思相同。
D.編,這里是指系書用的皮條,與成語“韋編三絕”中的“編”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成年后,分別去過南方的會稽、沅水、湘水和北方齊魯的國都等地,他還奉
命隨軍西征巴蜀以南地區,攻取了邛、祚、昆明等地。
B.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前囑托兒子,孝要從侍奉雙親開始,中間經過侍奉君主,最終在
社會上立足,使自己在后世留名,并光耀自己的父母。
C.司馬遷雖然因為遭受李陵之禍入獄而倍感痛心,但受到《詩》《書》借含蓄隱約的
文義表現作者深沉思想的啟發,最終完成了《史記》。
D.作者告誡蓋邦式說,要想真正了解司馬遷《史記》的精髓之處,不必用讀書這一平
凡陳舊的做法,只需要學習他到各地游歷觀察即可。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
⑵事固有殊類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
5.根據上面兩則材料,概括司馬遷能夠寫成《史記》的原因。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審時度勢之妙在擇時捉機。權衡時機,尤當精察,毫厘必較,成敗由此。擇時之
妙,如逐如競,如捕如捉。待時而動,動不妄舉。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
定。此一時非彼一時也。待時蓄勢,備而待發,則靜如泰山,得進則發如疾電,時不
我待,稍縱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無異緣木求魚也。
(節選自《計然篇》,有刪改)
材料二:
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博學無所不通。
為人有內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
泛,不肯自顯諸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日計然。時遨游海澤,號曰“漁
父”。嘗南游越,范蠡師事之。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
利也。”范蠡知其賢,卑身事之,請受道。
昔者,越王勾踐既得反國,欲陰圖吳,乃召計然而問焉,曰:“吾欲伐吳,恐弗
能取!|吾聞先生明于時交察于道理恐動而無功故問其道“計然對日:”興師者必先
蓄積食、錢、布帛,不先蓄積,士卒數饑,饑則易傷。重遲不可戰,戰則耳目不聰
明,耳不能聽,視不能見,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進之不能行。饑僮不可以動,神
氣去而萬里。王興師以年數,一旦而亡,失邦無明,筋骨為野。”
越王日:“善。今歲比熟,尚有貧乞者,何也?”計然對日:“是故不等,猶同
母之人,異父之子,動作不同術,貧富故不等。如此者,積負于人,不能救其前后,
志意侵下,作務日給,非有道術,又無上賜,貧乞故長久。"越王日:“善。”計然
乃傳其教而圖之,曰:“審金木水火,別陰陽之明,用此不患無功。”越王日:
“善。從今以來,傳之后世,以為教。”乃著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吳也。
(節選自《范子計然》,有刪改)
6.材料二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吾聞先生A明B于時C交D察于道理E恐動F而無功G故H問其道
7.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不我待”與《兼愛》中的“察此何自起”句式相同。
B.“重遲”指遲鈍、遲緩,文中指國家如果不蓄積糧食,士兵就會因饑餓而無力作
戰。
C.“神氣”形容精神飽滿的樣子,與現在所說的“神氣十足”中的“神氣”意義相
同。
D.“牧”指統治、駕馭,與《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中的“牧”意義不
同。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審時度勢的妙處在于選擇關鍵時機。選擇時機的妙處,好像追逐獵物和競跑,又像
捕獸和捉鳥。
B.計然早先是晉國流亡的貴族,傳說他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聰
慧,學自然之理。
C.越王勾踐剛剛從吳國做奴仆返回越國時,想要暗中圖謀洗雪恥辱,吞并吳國,于是
就向計然求教。
D.計然認為貧窮的人因虧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極點,沒有特別的種植技術和大王的賞
賜,必然長久貧困。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疏于此而欲其功,無異緣木求魚也。
(2)王興師以年數,一旦而亡,失邦無明,筋骨為野。
10.材料一中計然認為“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定”,材料二里計然的哪些
做法印證了這句話?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魏徵因上疏日:惟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欲求垂拱無為,不可得也。故圣
哲君臨,移風易俗,不資嚴刑峻法,在仁義而已。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
也。為理之有刑罰,猶執御之有鞭策也,人皆從化,而刑罰無所施;馬盡其力,則有
鞭策無所用。“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也,乃以防奸惡而救禍患,檢淫邪而
內正道。”(《潛夫論》)凡聽訟理獄,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權輕重之序,
測淺深之量,疑則與眾共之。疑則從輕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曰:“汝作士,
惟刑之恤。”又復加之以三訊,眾所善,然后斷之。是以為法,參之人情。故《傳》
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貞觀政要?論公平》有刪減)
材料二: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日:“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古人云,鬻棺者欲
歲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獄,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課。今作
何法,得使平允?”諫議大夫王珪進曰:“但選公直良善人斷獄允當者,增秩賜金,
即奸偽自息。”詔從之。
貞觀九年,鹽澤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違李靖節度,又誣告靖謀逆,
減死徒邊。時有上言者曰:“生舊秦府功臣,請寬其過。"太宗日:“雖是藩邸舊
勞,誠不可忘。然理國守法,事須畫一,今若赦之,使開僥幸之路。且國家建義太
原,元從及征戰有功者甚眾,若生獲免,誰不凱覦?有功之人,皆須犯法。我所以必
不赦者,正為此也。”
貞觀十四年,戴州刺史賈崇以所部有犯十惡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謂侍臣日:
昔陶唐大圣柳下惠大賢其子丹朱甚不肖其弟盜跖為臣功夫以圣賢之訓,父子兄弟
之親,尚不能使陶染變革,去惡從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歸善道,豈可得也?
若令緣此皆被貶降,或恐遞相掩蔽,罪人斯失。諸州有犯十惡者,刺史不須從坐,但
令明加糾訪科罪,庶可肅清奸惡。
(《貞觀政要?論刑法》節選)
n.材料二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正確的序號。
昔陶唐大圣A柳下惠B大賢C其子丹朱D甚不肖E其弟F盜跖為臣惡。
1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在文中指《左傳》,相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著,是一部編年體著作,與《公
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B.“惟奉三尺之律”與“惟刑之恤”中的“惟”語意相同,都是“只,只有”的意
思。
C.考課:古時按一定的標準考察官吏的功過善惡,分別等差,升降賞罰。D.“坐違李
靖節度”中的"坐"和''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中的'‘坐"意思不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征建議唐太宗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天下。以道德仁義為根本,則刑罰可免,實現無
為而治。
B.唐太宗認為,人死不能復生,因此執法量刑時,尤其對判死刑的,應盡量寬大簡
約,尊重生命的價值。
C.高生因罪被判處流放,他請求唐太宗看在他是舊秦府功臣的面子上寬赦他的罪過,
被唐太宗拒絕。
D.唐太宗認為地方官員如果因為所管之地有人犯罪就被貶官降職,恐怕今后大家都會
互相隱瞞罪行,那么真正的罪人就漏網了。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為理之有刑罰,猶執御之有鞭策也,人皆從化,而刑罰無所施。
(2)但選公直良善人斷獄允當者,增秩賜金,即奸偽自息。
15.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法,刑也,平之如水。”法字從“水”,象征法的
公平。如何做到司法公平公正呢?請結合以上材料做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昔者,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戰,大敗,保棲于會稽山上,乃使大夫種求行成于
吳。吳許之。越王去會稽,入官于吳。三年,吳王歸之。大夫種始謀曰:“昔者吳夫
差不顧義而婉吾王。種觀夫吳甚富而財有余,其刑繁法逆;其大臣好相傷,莫能信
也;其德衰而民好負善。且夫吳王又喜安佚而不聽諫,細誣而寡智,信讒諛而遠士,
數傷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須臾之名而不顧后患。君王盍少求卜焉?”越王
日:“善。卜之道何若?”大夫種對日:“君王卑身重禮,以素忠為信,以請汆于
吳,天若棄之,吳必許諾。”
于是乃卑身重禮,以素忠為信,以請于吳。將與,申胥進諫日:“不可。夫王與
越也,仇觸敵戰之邦。輸之粟與財,是養寇而貧邦家也。與之不為德,不若止。請汆
也,將以此試我,安君王之志。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吳王日:
“勾踐既服為臣,諸侯莫不聞知。今以越之饑,而寡人與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踐其
敢反我乎?”
太宰懿曰:“臣聞春日將至,百草從時。君王動大事,群臣竭力以佐謀。”吳王
乃聽太宰懿之言,果與粟。申胥嘆日:“於乎嗟!越人之人,我王親為禽哉!”
吳王欲伐齊。召申胥,對日:“胥聞越王勾踐衣弊而不衣新,行慶賞,不刑戮,
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在我,猶心腹有積聚,|不發則無傷動作者有死亡欲釋齊以越
還。”吳王不聽,果興師伐齊,大克。還,以申胥為不忠,賜劍殺申胥。
居三年,越興師伐吳,至馀杭山,禽夫差,殺太宰豁。越王親謂吳王曰:“昔者
上蒼以越賜吳,吳不受也。夫申胥無罪,殺之。進讒諛容身之徒,殺忠信之士。大過
者三,以至滅亡,子知之乎?”吳王曰:“知之。”越王與之劍,使自圖之。吳王乃
旬日而自殺也。
(節選自《越絕書?卷五》,有刪改)
16.文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不A發B則C無D傷E動F作G者H有I死J亡K欲L釋M齊N以0越P為Q憂
17.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王盍少求卜焉”與“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
的“盍”字含義相同。
B.“輸之粟與財”與“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阿房宮賦》)兩句中的“輸”字
含義相同。
C.“行慶賞,不刑戮”與“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兩句中的“行”字含義不同。
D.“果興師伐齊,大克”與“能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克”
字含義不同。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開始,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交戰,大敗,于是派大夫文種去吳國求和。吳王答應
了,于是勾踐從會稽前往吳國稱臣。三年后,勾踐回國。
B.文種認為,吳國雖然富有,然而在刑法、臣、民、君等方面都有不足,可以買進糧
食來試探驗證。若上天已拋棄吳國,吳國會答應請求的。
C.申胥認為吳越是仇敵,給越國糧財就是養育賊寇而削弱自身,這是越國故意進行試
探,可吳王聽信了太宰豁的話,最終答應了越國的請求。
D.吳王想攻打齊國,而申胥覺得越國才是真正的禍患,攻齊定會失敗,不如轉而對付
越國。吳王不聽,攻齊勝利歸來,認為申胥不忠而殺了他。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信讒諛而遠士,數傷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
(2)今以越之饑,而寡人與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踐其敢反我乎?
20.越王勾踐認為吳王有“大過者三”,請簡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DG
解析:句意:后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里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
先的事業了,“后世”作主語,“中衰”作謂語,主謂結構單獨成句,所以B處斷
句;“汝”作主語,主語前斷句,所以D處斷句;“太史”作“為”的賓語,賓語后
斷句,所以G處斷句,故選BDG。
2.答案:C
解析:A.正確。B.正確。使動用法/為動用法。句意:使父母顯耀/秦人沒空為自己哀
嘆。C.錯誤。意思不同。擅長揩拭,句意:從前,公孫大娘擅長舞劍,學習書法的張
旭從中獲得了啟示。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D.正確。句意:只反復翻閱書冊,使系
書的皮條磨斷,使書冊破1。/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故
選C。
3.答案:D
解析:D.“不必用讀書這一平凡陳|日的做法,只需要學習他到各地游歷觀察即可“錯
誤。根據文意,要學司馬遷的文章,可以先學他的游歷觀察,并沒有說“不必讀
書”;另說“讀書”是”平凡陳舊的做法”錯,文中說的是不學習司馬遷“學游以求
奇”就下筆寫陳詞濫調的文章是平凡陳舊的做法。故選D。
4.答案:(1)然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夠參與其事,心生憤懣將要死去。
(2)事物本來就有不同類別卻互相感應的情況,是它們內在規律相同的緣故。
解析:⑴“留滯”,被滯留,被停留;“發”,產生、郁結;“且”,將要,快要。
(2)“殊”,不同;“感”,感應,感覺;“故”,原因,緣故。
5.答案:①少即聰明,長而博學。(或:少時聰慧勤學。)
②周游歷覽,體察生活。(或:及長四處游學,增長見識閱歷。)
③家族期盼,信念執著。
解析:參考譯文:
材料一:
司馬遷生在龍門,在龍門山南麓農耕放牧。十歲時就能識讀古文著作。二十歲就
向南游江淮,他登上會稽山,探訪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遺跡,泛舟沅湘之間。向
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的國都研討學業,觀察孔子教化的遺風,還在鄒峰學習鄉射
禮節;在蕃、薛、彭城遭受危困,經過梁楚回到長安。于是司馬遷做了郎中,奉朝廷
之命向西征討巴蜀以南的地區,攻取了邛、花、昆明,回來向朝廷復命。這一年,天
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然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夠參與其事,心生憤懣將
要死去。然而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巧返回,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太史公抓著司馬遷的手
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后來衰落了,難道栗斷送在我這里嗎?你
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
山封禪,然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啊!命中注定啊!我死以后,你一定會做
太史;做了太史,你不要忘記我栗編寫的論著啊。況且孝,是從侍奉雙親開始的,中
間經過侍奉君主,最終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揚名后世,光耀父母,這是孝中最主要
的。”司馬遷低下頭流著淚說:“我雖然不聰明,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
成,不敢有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摘抄了石室金柜
收藏的圖書檔案。寫作《史記》的第十年司馬遷遭受李陵之禍,被關進了監獄。于是
長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殘廢沒有用了。”事后深入思量道:“《詩》
《書》文義含蓄隱約的原因,是作者借以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深沉思想啊。”他終于著
手記述從黃帝開始直到武帝獲麟為止的歷史。
(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
材料二:
司馬遷的文章精髓不在書上,求學的人常僅從他的書中去探求其精髓,便會終其
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曉其新奇之處。我有一部《史記》,它就蘊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
壯麗奇異的地方,將給你在到各地游歷時一一地品讀它,或許可以憑借它知曉司馬遷
的文章的真正精髓。我認為要學司馬遷的文章,可以先學他的游歷觀察。如果不懂得
先學他通過游歷觀察來探求新奇就要下筆寫文章,寫出陳詞濫調的文章,也就很正常
了。從前,公孫大娘擅長舞劍,學習書法的張旭從中獲得了啟示,這是進入到了神會
的境界;庖丁擅長運刀,莊子從中領悟出了養生之道,這是達到了精妙的境界。事物
本來就有不同類別卻互相感應的情況,是它們內在規律相同的緣故。現在天下的奇蹤
異觀,怎么會與過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歷嗎?我想看到你能做到這一點呢。醉意
把酒,可以吞吐江南吳越的清風;拂劍長嘯,可以吸納燕趙秦隴的勁氣,然后回來研
文著述,那么,是您敬服司馬遷呢?還是司馬遷敬服您呢?如果不這樣,只反復翻閱
書冊,使系書的皮條磨斷,使書冊破舊,不分日夜地吟讀背誦,我就不知道能得到什
么了。
(節選自《歷代文選?贈蓋邦式序》)
6.答案:DE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文段大意: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時的變化,
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勞而無功,所以向先生求教。本段文字中,“時交”指時間的交
替變化,而且后面的''察”是動詞,所以在“時交”后面要斷開,即D處。“明于時
交”“察于道理”兩個結構相同,因此E處需斷開。“故”為連詞,構成因果關聯,
其前需斷開,即G處。
7.答案:C
解析:C項,“神氣十足”,形容自以為了不起而表現出的趾高氣揚的樣子,“神
氣”指自以為得意而傲慢的神情。
8.答案:B
解析:B項,文中的“先”指計然的先祖。
9.答案:(1)在這(把握時機)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達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樹
上去捉魚沒什么兩樣。
(2)大王已經連年對外發兵作戰,(如果)有一天失敗了,將國土淪喪,不見光明,
將士尸橫遍野。
解析: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審時度勢的精妙之處,就在于選擇關鍵的時間節點和抓住良好的機會。權衡時機
的時候,更應該精細明察,一絲一毫都要計較,因為這是成敗的關鍵。選擇時機的精
妙之處,好像追逐獵物和競跑,又像捕獸和捉鳥。等待時機來了就立即行動,行動的
時候也不能輕率而為。是行動還是靜候,是快速還是緩慢,是輕率還是重視,是煩冗
還是簡單,這些都必須根據時機來確定。這一刻的形勢和之前是不同的。等待時機積
蓄勢力,準備好一切等待發作,像泰山一樣安靜。一旦時機來臨,就應該像閃電一樣
迅速,因為時機不等人,稍微一疏忽可能就會徹底喪失良機。在這(把握時機)方面
疏忽大意而又想栗達到想栗的成效,那和爬到樹上去捉魚沒什么兩樣。
材料二:
計然,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他的先祖是晉國流亡的貴族。他博學多才,
無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鈍(趕不上別人),自小非常聰慧,學自然之理,
善于從事物剛開始發生露出端倪時,就能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因為他胸懷開闊坦
蕩,志向廣大無邊,而不肯主動游說,自薦于諸侯,所以盡管才冠當世,卻不為天下
人知,所以被稱作計然。因為他經常遨游山海湖澤,因此又號稱漁父。曾經在南方遨
游到越國的時候,范蠡拜他為師。范蠡曾經想將他推薦給越王,但他卻對范蠡說:
“越王長著像鳥一樣的尖嘴,(這種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范蠡知道他才
華卓著,放低姿態對待他,虛心向他學習。
從前,越王勾踐剛剛從吳國做奴仆返回時,想要暗中圖謀洗雪恥辱,吞并吳國,
就向計然求教說:“我想栗討伐吳國,但又擔心不能取勝。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時
的變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勞而無功,所以向先生求教。”計然回答:“出師遠征
敵國,必須先積蓄糧食、錢財、布匹。如果不先積蓄糧食,到了戰場的時候,士兵缺
糧饑餓,就容易受傷。饑餓將使動作遲緩,眼花耳昏,抬不動武器;退不能化解困
境,進也不能行之有效。荒年是不可以興兵動師的,否則士兵的飽滿的神情氣色就會
一去萬里。大王已經連年對外發兵作戰,(如果)有一天失敗了,將國土淪喪,不見
光明,將士尸橫遍野。”
越王說:“好,那么今年各地到處都是(比:皆,都)豐收,為什么還有貧困和討飯
的人呢?”計然回答:“因為人和人不一樣,就如同同母異父的兄弟,勞作有不同的
方法(指勤勞和懶惰)(動作:勞作,勞動),就會貧富不均。像這樣貧窮的人,已
經虧欠別人很多了,當然不可能救濟周邊的人。意志低到了極點,莊稼聽天由命,又
沒有特別的種植技術,又沒有大王的賞賜,所以長久的貧困是必然的。”越王說:
“好。”計然于是就對越王傳授具體方法,作了深入謀劃,說:“判斷事物的屬性,
利害的各方面,憑著這樣來駕馭事物,不用怕不成功。”越王說:“好。從今天開
始,就成為傳統,進行實踐。讓后人參考學習。”于是(越王)聽從了計然的建議,
用他的方法統治國家,(只)用了七年就滅了吳國。
10.答案:①計然認為越王不可共榮樂,因此不在無患難之時去輔佐越王。②計然認為
荒年不可以興兵動師。③計然在越王信任他時,對越王傳授具體方法,作深入謀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語句并提煉概括信息的能力。
題干中的“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定。”大意:行動還是靜候,是快速還
是緩慢,是輕率還是重視,是煩冗還是簡單,這些都必須根據時機來確定。結合材料
二人物事件,概括梳理計然相應的做法。
11.答案:ACE
解析:譯文:古代唐堯是大圣,他的兒子丹朱卻非常不成器;柳下惠是大賢,他的弟
弟盜跖卻成了巨惡之人。
12.答案:B
解析:只有/用于句首,表示希望、祈使語氣。句意:只知道以嚴刑峻法來控制天下的
百姓/在量刑的時候要心存憐憫。
13.答案:C
解析:“時有上言者”意思是:當時有人上書為他求情。并不是高生自己請求。
14.答案:(1)用刑罰來治國,就像趕馬車用鞭子,百姓們都已服從教化,那么刑罰
就沒有地方可施行了。
(2)只要選拔正直善良的人,他們判斷獄案準確,就給予獎勵提升,那么奸偽邪惡自
然會止息。
解析:(1)“為理”,治國;“執御”,趕馬車;“化”,教化。
(2)“但”只要;“獄”,案件;“秩”,官員的俸祿或官階;“息”,停止。
15.答案:①加強執法官素質培養;②公私分明,不以私情違背法律;③慎用刑法,用
法寬簡。
解析:【參考譯文】
魏徵事后又寫了一篇奏書,進獻唐太宗:只知道以嚴刑峻法來控制天下的百姓,
想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圣賢的國君治理天下,移風易俗,不用
嚴刑峻法,而是靠施行仁義教化。仁義是治國的根本,而刑罰是治國的輔助手段。用
刑罰來治國,就像趕馬車用鞭子,百姓們都已服從教化,那么刑罰就沒有地方可施行
了;馬能自覺地盡力奔跑,那么鞭子也就沒有什么用處了。”立法的目的,不是為了
制裁百姓的短處和錯誤的,而是用來防范邪惡、補救禍患、約束邪惡從而使其納入正
道的。"(《潛夫論》)大凡審理案件,都要按照父子的親情,依照君臣的情分,權
衡輕重先后,測量深淺程度。展現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將忠君愛民之心發揮到極
致,如果有疑問就和大家一起商量研究。存在疑問就從輕量刑,這就是對刑法的慎
重。所以舜告誡咎繇:“你作為獄官之長,在量刑的時候要心存憐憫。”又規定一個
案子要經過群臣、群吏、萬民三次審訊,大家都同意了才能定罪。可見,律令必然也
通人情。所以《左傳》說:“大小案子,很難審理得非常準確,但務必要根據人情事
理來斷處。”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死了不能復生,所以執法務必栗寬大
簡約。古人說,賣棺木的人希望遇到兇年鬧瘟疫,并不是對人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
售的緣故。如今執法部門審理每一件獄案,總是力求嚴苛,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績。
現在該用什么辦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當呢?”諫議大夫王珪進言道:“只要選拔正
直善良的人,他們判斷獄案準確,就給予獎勵提升,那么奸偽邪惡自然會止息。”太
宗于是下令按這個辦法實行。太宗又說:“古時候判斷獄案,必須向三槐、九棘之官
詢問,當今的三公、九卿就有這樣的職責。從今以后,凡是判死罪的都叫中書、門下
兩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書、九卿來議處,這樣做才有可能避免冤獄濫刑。”由于實
行了這樣的措施,到貞觀四年,全國被判處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個,幾乎做到刑法擱
置不用。
貞觀九年,鹽澤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高生,由于違抗李靖的節制調度,還誣告
李靖謀反,被判減免死罪流放到邊遠地方。當時有人上書為他求情說:“高甑生是當
年秦王府的功臣,請求陛下寬免他的過錯。”唐太宗說:“他過去曾在秦王府出過
力,確實不應該忘記,但是治國守法必須統一,今天如果赦免他,就開了僥幸之路。
而且當初太原起兵以來,一開始就響應起義并在征戰中立下功勞的人很多,如果高甑
生得以免罪,那么誰會不存僥幸之心呢,有功的人,都會依仗功勞犯法作亂。我之所
以決定不予赦免,正是為了這個緣故。
貞觀十四年,戴州刺史賈崇因為其部下有人犯了十惡之罪,被御史彈劾上奏。唐
太宗聽說后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古代唐堯是大圣,他的兒子丹朱卻非常不成器;柳
下惠是大賢,他的弟弟盜跖卻成了巨惡之人。他們以圣賢之訓,以父子兄弟之親,尚
且不能使其子弟受到熏染而發生變化,去惡從善,現在卻要求刺史教化百姓都使他們
走正道,這怎么可能呢?如果因為所管之地有人犯罪就被貶官降職,恐怕今后都會互
相隱瞞罪行,真正的罪人就漏網了。因此各州有犯十惡之罪的,刺史不必連坐獲罪,
只令其明加查糾懲治,這樣才可以肅清奸惡之人。”
16.答案:EKN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不發作就沒有傷害,一旦發作就會有
死亡。希望停止攻打齊國的計劃,把越國作為憂心之事。“不發則無傷”“動作者有
死亡”句子相對,“不發”對“動作”,“無傷”對“死亡”,兩句是對前文“猶心
腹有積聚”的解釋,應在“傷”和“亡”后斷開。“欲釋齊”中,“齊”做“釋”的
賓語,結構完整,應在“齊”后斷開。故選EKN。
17.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盍,副詞,
何不。句意:您何不稍微驗證一下/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B.
輸,動詞,輸送。句意:輸送給他粟米與錢財/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
邊來。C.“含義不同”錯誤。兩句中的“行”都是“施行”的意思,兩者含義相同。
句意:施行獎賞,不施刑殺戮/用同情憐憫他人的心,實施同情憐憫他人的政策。D.
克,動詞,攻克/副詞,能夠。句意:最終興軍攻齊,大勝/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
少。故選C。
18.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而申胥覺得……攻齊定會失敗”錯
誤,屬于無中生有。原文“越在我,猶心腹有積聚,不發則無傷,動作者有死亡。欲
釋齊,以越憂”,意思是越國對于我國來說,猶如腹內有積聚的隱患,不發作就沒有
傷害,一旦發作就會有死亡。希望停止攻打齊國的計劃,把越國作為憂心之事。據此
看出,申胥只是強調越王勵精圖治,對于吳國是禍端,而并未預言攻打齊國勝敗與
否。故選D。
19.答案:(1)聽信讒諛之人而遠離賢士,屢次傷害他人而又屢屢遺忘,少有明斷而
不相信他人。
(2)如今在越國饑荒時,如果我幫助他們,那么這個恩德顯著而且不會消失,勾踐怎
敢反叛我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信”,聽信;“遠”,形容
詞用作動詞,遠離;“數”,屢次;“亡”,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網紅甜品品牌區域代理授權合同及原料專供體系協議
- 智能家居產品分銷商招募及市場推廣支持合同
- 互聯網廣告內容審核與廣告投放效果優化合作協議
- 父母子女撫養費銀行賬戶監管與司法協助合同
- 網紅咖啡品牌品牌形象設計及品牌故事創作合同
- 創新型創業企業融資法律顧問特殊普通合伙合同
- 物流傳輸設備安裝與軌道調試及售后服務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國腳氣專用洗液市場現狀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蔑絲盆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鏢桿卡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公司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中考語文作文專題復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 高三主題班會三輪復習動員 沖刺高考課件
- 機械廠降壓變電所的電氣設計概述
- 歷史小劇場《萬隆會議》劇本
- 國家開放大學《社區護理學(本)》形考任務1-5參考答案
- 施工進度計劃網絡圖及橫道圖
-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大綱.docx
- 建筑物及構筑物拆除質量控制措施
- 《項鏈》中學語文課本劇劇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