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zhōnɡɡuó)建筑史主講人:阮佳莉共一百六十八頁第一篇中國(zhōnɡɡuó)古代建筑共一百六十八頁第一章古代建筑(jiànzhù)發展概況共一百六十八頁主要(zhǔyào)內容1.1原始社會建筑(jiànzhù)1.2奴隸社會建筑1.3封建社會前期建筑(戰國至南北朝)1.4封建社會中期建筑(隋至宋)1.5封建社會后期建筑(元明清)共一百六十八頁1.1原始社會(yuánshǐshèhuì)建筑共一百六十八頁1.1原始社會(yuánshǐshèhuì)建筑(一)舊石器時代(2-3百萬年前——1萬年前)人類成群地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構木為巢”。關于“巢居(cháojū)”,中國古代有許多傳說(見莊子、韓非子等書)。后世即發展為“干闌”式建筑。關于“穴居”,在北京市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現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距今已有70萬年。這是已知打制石器和用火的原始人解決居住所利用的天然洞穴。共一百六十八頁“巢居”與“穴居”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開的。《禮記》上所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zeng)巢”,“橧——聚薪材,而居其上”。大體是寒冷干燥地帶適于穴居,溫熱(wēnrè)潮濕地帶宜巢居,適中地帶則隨氣候條件而采取穴居或巢居。共一百六十八頁(二)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建筑,有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和干欄式建筑1、穴居橫穴甘肅省寧縣陽土瓜(gua)遺址,它由門道及居室組成。門道寬1.5米,進深(jìnshēn)1米.高1.6米,頂部掘作弧度甚小的拱形。居室直徑約4米。頂部合為穹隆形。地面先在底部置6厘米厚夯土,上抹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厘米的白灰面。室內壁亦抹白灰。共一百六十八頁圖1河南偃師湯泉溝原始穴居復原圖豎穴河南省偃師縣湯泉溝遺址,其口徑與底徑分別約為1.5米與2米,內壁作‘緩和上收的曲弧線。穴深稍高于人體高度(約2米)。穴中直立一木柱(mùzhù)以支承覆蓋穴口的屋頂,并兼作居者上下的爬梯。由于它的內部空間狹窄,上下也不方便,后來逐漸淘汰,改作儲藏糧食或物品的窖穴,或作堆放垃圾的灰坑。共一百六十八頁2。半穴居(xuéjū)共一百六十八頁3。地面(dìmiàn)建筑共一百六十八頁從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著居住面的上升,功能(gōngnéng)的改善,意味著土木相結合的構筑方式,從以土為主逐漸向以木為主的方向過渡。共一百六十八頁4、干闌式建筑(由巢居演變而來,主要在長江多水區域)“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shèngrén)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下者營巢,上者為營窟”共一百六十八頁5、聚落——城市逐步孕育(yùnyù)萌生私有制和階級對立——防御觀念——城市孕育萌生共一百六十八頁①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農業燒制陶器定居(dìngjū)的村落集中的葬地穴居共一百六十八頁1)姜寨遺址——公元前4600~4000年。由居住區、燒陶窯場和墓地三部分組成。中心廣場周圍的房屋分作五群,每群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53-87平米,集會房屋或男子公所——汪寧生),四周有20余座中小房子(1-40平米)環繞著,而大小房子的門均開向中心廣場。(每一群(yīqún)現存1-2個中房子,推測應為2-4個,中房子與周圍小房子為一家族,這些房子加上一個大房子就為一氏族,這五個氏族構成一個胞族,而不是部落,一是因為沒有部落議事建筑,二是因為以小房子為標志的對偶家庭的建立。總人口450-600。——嚴文明)中心廣場共一百六十八頁2)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居住區分為兩片,每片有一座“大房子”。窖穴分布(fēnbù)在各房子之間。共一百六十八頁大房子:老人與兒童集體居住,中心(zhōngxīn)為火塘小房子:環繞大房周圍,開口(kāikǒu)朝向大房聚落遺址:多位于河流兩岸的階梯狀臺地上,或是河流交匯處附近地勢高且平坦的地方斜向支撐屋頂婚配場所:育齡婦女擁有一座小房,男子由婦女決定,經常更換,不固定淺穴:比地面低0.5M左右,冬暖夏涼傾斜坡道:大房內地面比室外低,需要坡道出入河流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穴居聚落共一百六十八頁半坡大房子公共活動場所。不是公共住宅,因為房屋(fángwū)中無臥室痕跡;也非單身公所,因為無日用品。共一百六十八頁半穴居半坡遺址f37穴深約0.80米。中央(zhōngyāng)有略凹的火塘,柱洞底部呈“尖樁”形,表明在結構上尚屬早期階段。共一百六十八頁半坡F21遺址(yízhǐ)之復原共一百六十八頁地面(dìmiàn)建筑半坡f22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西安市半坡遺址f3平面呈圓形,中央有較大(jiàodà)柱洞六處,墻體呈木骨泥墻式樣。火搪置于六柱中間。共一百六十八頁半坡遺址f24平面為近于方形的矩形,其室內居住地面與室外地平已基木一致。室內除有支撐屋頂的兩處柱洞外,四周壁體內亦有不同于以往泥墻中較細木骨的粗大(cūdà)壁柱,這就保證了房屋墻壁本身的獨立性。
共一百六十八頁3)河南省鄭州市大河襯遺址F1—f4為毗連(pílián)在一起的大小房屋四間,室內大柱位置不明顯,墻體仍為木骨泥墻。(為有較親密關系的幾個家庭的公共住宅,由于不斷擴建而形成。汪寧生)共一百六十八頁4)河南淅川下王崗建筑“多開間、長條形”房屋,長達100多米,共有(ɡònɡyǒu)32開間。每個單元房由一、二個外間和一、二個內間組成。共一百六十八頁仰韶時期房屋特點:平面 方形或圓形,晚期有套間圍護與結構 木骨泥墻節點 綁扎(bǎnɡzhā)
地面 燒烤共一百六十八頁②龍山文化(前2300-前2000)父系(fùxì)氏族公社時期住房:“呂”字形平面陶窯分散在住房的附近。窖穴設在居室內,也沒有中心廣場。這反映了以父系家庭為生產的基本單位的私有制的出現。共一百六十八頁1.2奴隸社會(núlìshèhuì)建筑共一百六十八頁1.2奴隸社會(núlìshèhuì)建筑(一)夏代(公元前2070世紀~公元前1600)二里頭I號宮殿(gōngdiàn),廊院式建筑,主殿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殿前為一廣寬的庭院,周圍有廊廡圍繞。大門位于南方,寬達34米,有三條通道。大門與殿堂未完全對齊。未見瓦,“茅茨土階”(茅草蓋得屋頂,泥土砌的臺階,簡陋)共一百六十八頁偃師二里頭二號宮殿遺址大門與殿堂軸線未對齊,但大門與大墓軸線對其。有人認為(rènwéi)是宗廟。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二)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到了商代,人們已經大量使用青銅器,生產力較前大為提高,青銅器的使用為木結構及版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sànshuǐ),室內受潮濕的影響減小。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內,但已將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會的尖樁形式。在柱下鋪一石塊以作柱礎的方式已很普遍,說明當時先民對建筑結構構件受力的情況已有相當了解。共一百六十八頁1)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宮殿宗廟區平面分為三部分:〖北區〗:15處遺址,大多東西向,基礎下無葬坑,可能是王室居住區;〖中區〗:基礎下有人畜葬坑,門址下有持盾的跪葬侍衛5─6人,可能是朝廷、宗廟部分;〖南區〗:軸線對稱布置;牲畜(shēngchù)葬于東,牲人葬于西,可能是祭祀場所。未見瓦,“茅茨土階”。有銅锧出土。奴隸住房為穴居。共一百六十八頁三星堆遺址為夏商之際的蜀國都城所在地。建筑遺跡全部(quánbù)是地面木構建筑。第一期文化的房址平面呈圓形或方形,第二期文化的房址平面均呈長方形。建筑材料采用土、木、竹等。墻體為木骨泥墻。屋頂似用竹、木構綴,其上再覆草。
早期房址
晚期房址圖1-1三星堆建筑遺址共一百六十八頁
成都十二橋商代晚期的大型木結構建筑遺址建筑材料主要有圓木、方木、木板、圓竹、竹篾、茅草等。構件結合方法有竹篾綁扎、榫卯。前者多用于小型(xiǎoxíng)建筑,后者用于大型建筑。建筑基礎有地梁式和樁柱式兩種。地梁式用于大型建筑,樁柱式用于小型建筑。樁柱式建筑屬于干闌式建筑。圖1-2十二橋小型房屋復原(引自《文物》1987.12)共一百六十八頁1)陜西岐山鳳雛村遺址:最早的四合院,最早用瓦。A、合院(廊院?)形式B、中軸對稱,前堂后室,內外有別C、已使用了瓦D、有排水陶管(táoguǎn)和卵石疊筑的暗溝(三)西周(XīZhōu)(公元前1027~771年)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發現有半瓦當和脊瓦,為最早的瓦;版筑土墻與土坯墻,墻面有三合土(白灰、沙、黃泥)抹面;庭院地下設有排水陶管(táoguǎn)和卵石疊筑的暗溝。共一百六十八頁2)湖北圻(qi)春干欄式建筑西周時期長江中游一帶的居住(jūzhù)建筑類型有二組平面是8米×4.7米,中間只隔1.3米通道。共一百六十八頁3)建筑技術a.瓦的發明與應用,解決了屋頂的防水問題b。陶水管的使用,解決地面排水的問題c.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黃泥(huánɡní))d.斗拱的概念共一百六十八頁(四)春秋(公元前770世紀(shìjì)─公元前476年)鐵器使用高臺建筑出現大塊方磚用作鋪地,空心磚出現,有半瓦當出土。建筑裝飾:“山節藻棁”,“丹楹刻桷(jue)”“楹,天子丹,諸侯黝(you),大夫蒼(青,深綠),士黈(tou,黃色);孔子罵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抹灰)也”。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秦國雍城宗廟遺址居中為太廟,左右為昭、穆二廟祭祀坑,識別祭祀性建筑的標志(biāozhì)。廟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對稱,布局嚴整。共一百六十八頁陜西鳳翔秦故雍城的金釭(后來(hòulái)彩畫中保留)共一百六十八頁1.3封建社會前期(qiánqī)建筑(戰國至南北朝)共一百六十八頁1.3封建社會前期建筑(jiànzhù)(戰國至南北朝)戰國(前475–前589)a、河南輝縣b、山西長治三層建筑(jiànzhù),底層中為土臺,外接木構外廊,二、三層木構,均帶回廊并挑出平臺伸出屋檐。共一百六十八頁秦咸陽宮一號宮殿遺址一層夯土、繞以回廊二層中為二層主體建筑,西二室、東南一室、東北轉角敞廳;繞以回廊僅為“西觀”,與東觀間有飛閣(fēiɡé)相連。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秦咸陽宮瓦當(wǎdāng)共一百六十八頁秦(前221-前206)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與六國技術(jìshù)成就,在秦咸陽修建都城,宮殿、陵墓,歷史上著名的阿房宮、秦始皇陵(驪山陵)。秦咸陽的布局是獨創性的,它摒棄了傳統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圍廣闊的地區建造了許多離宮。共一百六十八頁阿房宮遺址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為12米;夯土層的厚度一般為5至15厘米,夯土的總面積達541020平方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
在阿房宮遺址的夯土臺基之上,沒有發現秦代建筑遺物堆積層和秦代宮殿建筑遺跡,更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建筑遺存。據此,阿房宮考古隊提出:阿房宮沒有建成,它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項羽當年燒的是秦咸陽宮的建筑,而不是阿房宮的前殿中國首次出土完整的秦宮(qínɡōnɡ)鋪瓦屋頂筒瓦通長為46至54厘米,厚1.2至2厘米;板瓦通長58至62厘米,寬44至51厘米,瓦厚1至1.8厘米。共一百六十八頁驪山(líshān)陵由三層土臺組成,下層,345×350m自底至頂三層共殘高43m有內、外二垣共一百六十八頁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國力強盛,建筑大發展,留存的建筑形象豐富(畫像、明器、墓葬)。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突出表現——木架建筑逐漸成熟,磚石建筑和拱券(gǒngxuàn)結構有很大發展共一百六十八頁一、多層建筑盛行(shèngxíng)樓居,大多(dàduō)為兩到三層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江蘇徐州(xúzhōu)共一百六十八頁帶望樓(wànglóu)住宅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我們可以從這些出土的陶屋上,可以看到五層的建筑形象,至于三四層樓的陶屋明器,則在各地漢墓中有更多的發現,可證多層木架建筑以及較普遍,木架建筑的結構和施工(shīgōng)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共一百六十八頁二、特有(tèyǒu)的建筑形式:塢堡、崖墓、闕塢堡東漢出現了塢堡,與客家地區(dìqū)的土樓和土堡相似,塢堡在漢末至六朝盛行。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門闕闕是我國古代設置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zūnchóng)的高層建筑物,因此也叫闕門或門闕。共一百六十八頁西漢出現(chūxiàn)了楔形和有榫的轉,用于修建墓室和下水道。空心磚墓,筒拱頂墓,穹窿頂墓三、磚石建筑(jiànzhù)發展(主要用于墓葬)共一百六十八頁秦漢砌筑拱券(gǒngxuàn)專用的楔形磚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山東(shāndōnɡ)沂南畫像石墓共一百六十八頁四、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欄(ɡànlán)式都已形成共一百六十八頁干欄(ɡànlán)干欄是南方少數民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稱高欄、閣欄、麻欄。分兩層,一般用木、竹料作樁柱、樓板和上層的墻壁,下層無遮攔,墻壁也有用磚、石、泥等從地面砌起來的。屋頂為人字形,覆蓋以樹皮、茅草或陶瓦(táowǎ)。上層住人,下層用作圈養家畜或置放農具。此種建筑可防蛇、蟲、洪水、濕氣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氣候潮濕地區。共一百六十八頁五、各種(ɡèzhǒnɡ)屋頂形式形成共一百六十八頁六、形式多樣的斗拱(dǒugǒng)共一百六十八頁三國(SānGuó)、晉、南北朝(220-589)
1、
陵墓(línɡmù)建筑:相對于漢代以來的厚葬改為薄葬,享受現世的生活。共一百六十八頁2、佛教建筑(jiànzhù)興起佛教建筑實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密檐磚石塔,已知中國(zhōnɡɡuó)最早的佛塔。河北定興北齊石柱佛教石窟寺,◆公元3世紀開鑿的,新疆克孜爾石窟,為最早。◆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共一百六十八頁北魏洛陽(luòyánɡ)永寧寺塔:每面九開間,總高147m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石窟寺的三種類型:塔院(tǎyuàn)型佛殿型僧院型云崗39窟中心(zhōngxīn)塔柱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克孜爾石窟(shíkū)共一百六十八頁敦煌(dūnhuánɡ)莫高窟共一百六十八頁云岡石窟(yúnɡānɡshíkū)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3、墓表和石柱(shízhù)南朝蕭景墓表北齊定興石柱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屋面(wūmiàn)凹曲屋檐起翹4、屋頂(wūdǐnɡ)形態的演進共一百六十八頁5、柱枋搭接(dājiē)的兩種做法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1、柱枋規格化2、拱端卷殺3、人字拱盛行(shèngxíng),直線——曲線4、昂的出現6、斗拱(dǒugǒng)的演進共一百六十八頁7、高足家具(jiājù)的興起共一百六十八頁隨著佛教藝術的流傳(liúchuán),以印度、波斯、希臘的裝飾傳入中國。8、細部(xìbù)裝飾的外來影響共一百六十八頁1.4封建社會中期(zhōngqī)建筑(隋至宋)共一百六十八頁1.4封建社會(fēngjiànshèhuì)中期建筑(隋至宋)隋(581-618)1、兩京,大興城、洛陽城,規模宏大,規劃(guīhuà)嚴整隋唐至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成熟時期。無論在城市建設、木架結構、磚石建筑、建筑裝飾、設計和施工技術方面都有巨大發展。共一百六十八頁2、河北趙縣安濟橋在河北趙縣的皎河上,由李春主持建造(jiànzào)了一座單孔敞肩石拱橋。(世界最早)共一百六十八頁1.建造規模宏大唐長安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唐代的里坊、街道、寺院(sìyuàn)和單體殿堂都達到很大的尺度。顧炎武在《日知錄》:“予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廊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唐(618-907)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2、建筑布局水平提高宮殿、寺院等建筑在空間組合上都注意突出主體建筑的。帝王(dìwáng)陵墓變“堆土為陵”為“因山為陵”,以長列的神道前導空間,突出組群的縱深軸線。共一百六十八頁漢代長安城南13座禮制建筑僅作簡單(jiǎndān)的排列,各組建筑物之間缺乏有機組合。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木構件的形式和用料已呈現規格化的現象,可能已建立“以材為祖”的用材制度。斗拱(dǒugǒng)成熟,多層出挑3、木構(mùɡòu)技術進入成熟階段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5、磚石建筑取得進一步發展唐代磚石塔已形成(xíngchéng)樓閣式、密檐式和亭閣式三種主要類型。4、設計與施工水平(shuǐpíng)提高共一百六十八頁每一層的高度較大,多為自下而上(zìxiàérshànɡ)逐漸減小;腰檐為澀疊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層必有真門可供眺望或出入。內部結構有很多種類,唐代以前多為空筒式,設木制樓層樓梯,宋代開始將磚石制樓層樓梯與塔身融為一體樓閣(lóuɡé)式共一百六十八頁密檐式塔是中國古塔中體量較大的一種。跟樓閣式塔相比,一般有如下特征:(一)同樓閣式塔相反,密檐式塔的檐層數目多于塔內的樓層數目。(二)塔身的第一層和塔下的須彌座,都比較高大。具有佛教內容的雕刻圖案(túàn)等,都集中在這里。(三)第二層以上的塔身比較矮小,塔檐緊密相連,一般不設門窗。有的雖有門窗,但僅作采光、通風之用。(四)塔內一般為實心,不能登臨眺望。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
亭閣式塔: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筑相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單層的,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部一般(yībān)設立佛龕,安置佛像。由于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經被許多曾經被許多高僧們所采用作為墓塔。亭閣式塔在宋代、遼代、金代最流行,元代以后就逐漸絕跡了共一百六十八頁禪果寺亭閣式塔-河北(héběi)武安共一百六十八頁5.建筑形象呈現雄渾、豪健的氣質屋頂寬平舒展,斗拱雄健有力,門窗樸實無華,梁柱加工體現力與美的統一,沒有多余的裝飾(zhuāngshì),鄙棄矯揉的造作。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宋(960-1279)1、城市布局變化(biànhuà)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2、建筑模數制《營造法式》——在北宋刊行的最現實(xiànshí)的意義是嚴格的工料限定。該書是王安石執政期間制訂的各種財政、經濟的有關條例之一,以杜絕腐敗的貪污現象。因此書中以大量篇幅敘述工限和料例。例如對計算勞動定額,首先按四季日的長短分中工(春、秋)、長工(夏)和短工(冬)。工值以中工為準,長短工各減和增10%,軍工和雇工亦有不同定額。其次,對每一工種的構件,按照等級、大小和質量要求——如運輸遠近距離,水流的順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軟硬等,都規定了工值的計算方法。料例部分對于各種材料的消耗都有詳盡而具體的定額。這些規定為編造預算和施工組織訂出嚴格的標準,既便于生產,也便于檢查,有效地杜絕了土木工程中貪污盜竊之現象。共一百六十八頁3、建筑體量(tǐliànɡ)與屋頂組合豐富滕王閣圖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4、建筑裝修與色彩(sècǎi)發展共一百六十八頁5、磚石建筑再發展(fāzhǎn)84m,現存最高塔共一百六十八頁開封佑國寺塔,最早的琉璃塔,在磚砌塔身外面加砌一層褐色(hèsè)琉璃面磚作為外皮共一百六十八頁遼(947-1125)延續(yánxù)唐朝風格唯一木塔共一百六十八頁善化(shànhuà)寺三圣殿金(1115-1234)沿襲(yánxí)遼代傳統,又受宋朝影響共一百六十八頁1.5封建社會后期(hòuqī)建筑(元明清)共一百六十八頁1.5封建社會(fēngjiànshèhuì)后期建筑(元明清)元(1271-1368)1、內地(nèidì)出現喇嘛教寺院2、木構建筑規模和質量降低:減柱法;取消室內斗拱;不用梭柱、月梁;彎曲木料
共一百六十八頁明(1368-1644)1、磚的普遍應用(yìngyòng):民居、長城、城墻、無梁殿共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六十八頁明代(mínɡdài)南京城聚寶門甕城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設施之一,可加強城堡(chéngbǎo)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墻的一部分。共一百六十八頁2、琉璃(liúlí)質量提高共一百六十八頁如明成祖時建造的南京報恩寺塔,高約80M,是一座9層的樓格式磚塔,外表全用琉璃磚鑲面,使用了白色、淺黃色、深黃色、深紅色等釉色,全部制成表面有浮塑的帶榫卯(sǔnmǎo)的預制構件,鑲嵌于塔的外表,組成五彩繽紛的各種圖案和仿木建造的構件。共一百六十八頁3、木結構(jiégòu)簡化:斗拱結構(jiégòu)作用減少,側腳、生起消失,直梁直柱。4、建筑群布置成熟(chéngshú)實例:1、明孝陵2、北京天壇3、明清北京故宮共一百六十八頁北京天壇地處(dìchǔ)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故宮正南偏東,正陽門外東側,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這個建筑綜合體是帝王祭天的場所,它創造了一個象征性的聯系,來加強孔子的社會的等級制度。共一百六十八頁天壇的主要建筑均位于(wèiyú)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生物試題 含解析
- 治療藥物評價體系構建
- 初三上冊化學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模版
-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主管中藥師方劑學總結模版
- 湖南省湘一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大聯考英語試題(解析版)
- 蘇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知識點總結模版
- 2024年-2025年學年上學期材料與化工學院學院學生會工作總結模版
- 護理診斷及評價體系構建
- 吊籃工程安全年終總結
- 頸靜脈擴張癥的臨床護理
- 2023年江蘇省揚州市英語中考真題試卷(含答案)
- 城市園林綠化養護方案
- 2023年《早》舒淇早期古裝掰全照原創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根據語境寫詞語(小升初歸類練習)
- 人民幣收藏培訓知識
- PF1315反擊式破碎機說明書
- 畢業生就業推薦表word模板
- 渤海大學在線自助繳費平臺操作流程
- 2023年山東省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技能大賽筆試題庫
- NY 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 聯合利華POSM展策劃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