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研究重28.72%_第1頁
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研究重28.72%_第2頁
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研究重28.72%_第3頁
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研究重28.72%_第4頁
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研究重28.7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研究目錄TOC\o"1-3"\h\u112引言 5324391相關研究 5169891.1自卑感相關研究 6266031.2負面評價恐懼相關研究 6250711.3情緒調節相關研究 6162052對象與方法 7252492.1研究假設 7115982.2研究對象 7149722.3調查工具 7270732.3.1人口統計學變量 7154062.3.2簡明負面評價恐懼量表 7138612.3.3情緒調節量表 8324422.3.4自卑感量表 889572.4統計學方法 861073結果 8167023.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8261923.2描述統計 8102043.3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 8214123.4相關分析 9140683.5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9289874討論 1033775.1各變量在人口學上的差異 10129605.2各變量之間的關系 1023875.2.1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之間的關系 10223765.2.2負面評價恐懼和情緒調節的關系 11166505.2.3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 11269315.3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和情緒調節之間的中介作用 11244456結論 115762參考文獻: 12摘要:目的:探討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與自卑感的關系。方法:采用簡明負面評價恐懼量表、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問卷和自卑感FIS量表,對全國各地中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結果:(1)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呈顯著正相關。(2)負面評價恐懼負向預測情緒調節。(3)情緒調節與自卑感間呈顯著負相關。(4)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結論:負面評價恐懼作為自卑感的影響因素,不僅可以直接預測自卑感,還通過影響情緒調節對自卑感產生間接作用。關鍵詞: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自卑引言自卑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容易受到忽視的心理現象,奧地利精神學家阿德勒最先提出自卑的概念,認為自卑感是人的一種生存情境。黃曼娜等人認為自卑是一種復雜的羞愧、害羞、恐懼甚至挫折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REF_Ref29390\r\h[1]。英國的心理研究專家梅拉妮·費內爾(MelanieJ.V.Fennel)提出,所謂自卑,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自身認識。它來源于個體對自我能力的懷疑和對不足之處的過度關注,人們通常會感到自己不夠出色或有缺憾,缺乏自信,行事猶豫不決、缺乏見解,對自我施加過于苛刻和不切實際的評判標準,總覺得生活缺少幸福感,這便是自卑感的表現REF_Ref29367\r\h[2]。而孔克勤則提到,當個體與其他人互動并相互了解時,會產生比較的思維,如果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遜色于他人,就會對己方的不足耿耿于懷,如鯁在喉,并深受其擾,從而感到自卑REF_Ref28975\r\h[3]。適度的自卑感促使個體產生緊張感,繼而通過努力擺脫它,過度的自卑則容易使個體消極墮落,影響到生活與工作,甚至可能會導致焦慮和抑郁。在自覺不如人的心態基礎上,若個體面臨他人的輕蔑和鄙視,可能會使得自卑情緒加劇,甚至可能導致極端行為的發生REF_Ref29331\r\h[4]。中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都在發生急劇變化,開始更加關注自我,在嘗試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也會注意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肯定。在當今時代,信息傳播的渠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學生們接觸到的信息量龐大且復雜,巨量的信息可能迅速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同時,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競爭都日益白熱化,競爭的增強不僅意味著失敗的風險升高,還可能對青少年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的自我認知造成重大沖擊,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自我傷害、自殺、校內暴力等嚴重問題的發生。因此,有必要探究中學生自卑感形成機制,拓展自卑成因相關的研究,對設計干預措施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理論支持,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據。1相關研究1.1自卑感相關研究目前,各國對自卑感的關注正日益增加,相關學術研討亦不斷深化。在國內,學者們對自卑現象的理論剖析主要聚焦在探討自卑本質、心理構成機制、表現形態及在不同年齡段的特征等多個維度REF_Ref29305\r\h[5]。特別是對自卑感與自我的種種關聯(例如自重、自愛、自信等概念)進行了感性的理論辨析REF_Ref28975\r\h[3]。歷史研究揭示,個體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往往能夠感受到自卑的觸動REF_Ref29250\r\h[6]。青春期的年少者自卑感的根源普遍來自于學業、人際關系、戀愛、家庭背景、個性特征和身體形態等方面REF_Ref29227\r\h[7],這些外部因素易于遭受周遭人的評價與裁判,由此可能誘發對負面評價的恐懼。1.2負面評價恐懼相關研究負面評價恐懼即是個體在社會互動時對他人可能作出的消極評論所持有的擔心與畏懼REF_Ref29207\r\h[8],根據陳祉妍學者的看法,這種現象表現為個體對正在發生或將要面臨的社交場合中持有的負面期望,害怕在他人面前留下不良影響,從而引發情緒的困擾REF_Ref29181\r\h[9]。據葉貝等研究者發現,中學生在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恐懼心理有所增加REF_Ref29162\r\h[10],而那些對消極評價感到極度憂慮的個體在日常被評價的環境中更易感受到社交的壓力REF_Ref28675\r\h[11]。若青少年有過度的負面評價恐懼感,會傾向于逃避可能會受到評判的社交場合,進而阻礙他們與同齡人關系的進展REF_Ref29106\r\h[12]?,F實中同伴關系不被滿足就容易在網絡中尋求補償,因此產生網絡的過度使用甚至手機成癮REF_Ref29064\r\h[13]REF_Ref29067\r\h[14]。經過實證分析證實,負面評價恐懼與低自尊、孤獨感有著緊密的聯系REF_Ref29015\r\h[15]REF_Ref29018\r\h[16],若個體的自尊未能獲得社交評價的肯定,很容易形成自卑心態REF_Ref28975\r\h[3]。1.3情緒調節相關研究情緒調節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外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情緒調節給出了不同的含義。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Thompson提出,情緒的調控——包括識別、認知加工、反應調節在內——構成了個體為實現既定目的所開展的內在與外在的監測、評價和調整活動REF_Ref28946\r\h[17]。Gross更加強調對情緒何時發生、體驗及表達施以影響的動態過程,還指出情緒調節的效果依環境而變化,并沒有完全的好壞REF_Ref28917\r\h[18]。在這之后,學者們提出了情緒調控能力的釋義:指人通過對情感反應中的生理機能、行動表現以及個人感知實施的監管與轉變所體現的能力REF_Ref4057\r\h[19]。有研究表明,情緒調節與社交焦慮密切相關REF_Ref28887\r\h[20],而負面評價恐懼正向預測社交焦慮REF_Ref28858\r\h[21],基于此,本研究推測負面評價恐懼可能影響情緒調節。據現有研究,情緒調節的策略不同,情緒調節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如表達抑制策略可降低情緒的表達行為,但不能降低情緒的體驗,甚至還可能增強負性情緒的生理反應REF_Ref28069\r\h[22]REF_Ref28079\r\h[23]。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情緒調節能力與抑郁的關系,同時也有研究表明自卑與抑郁呈正相關,因此可得推測,情緒調節能力與自卑有關且情緒調節能力低的個體更容易產生自卑感體驗。2對象與方法2.1研究假設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設:(1)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呈顯著正相關。(2)負面評價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情緒調節。(3)情緒調節與自卑感之間呈顯著負相關(4)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假設模型如圖1。圖1假設模型圖2.2研究對象本研究通過網絡形式展開問卷調查,選取“問卷星”作為在線調研工具,向在校初中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共分發問卷533張,扣除無效的問卷后,收集到502張有效問卷,有效問卷的收回率為94.18%。其中,男生263人(52.4%),女生239人(47.6%)。所有有效問卷中,初一161人(32%,男生85人,女生76人),初二168人(33.5%,男生89人,女生79人),初三173人(34.5%,男生89人,女生84人)。2.3調查工具2.3.1人口統計學變量自擬問卷題目包含性別、年級。2.3.2簡明負面評價恐懼量表研究采用陳芷妍等人(2002)修訂的《簡明負面評價恐懼量表》,該量表共12個項目,包括8個正向計分和4個反向計分,單一維度,采用六級計分法(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對負面評價的恐懼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問卷的科隆巴赫α系數為0.95。2.3.3情緒調節量表研究采用嵇家俊編制的《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問卷》。該問卷分為情緒知覺、情緒評價、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策略、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情緒控制和情緒調節反思六個維度共25個項目,采用六級計分法(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個體情緒調節能力越強。本研究中,該問卷的科隆巴赫α系數為0.97。2.3.4自卑感量表研究采用自卑感的FIS量表。該量表分為自敬自卑、社交自卑、學業自卑、外表自卑、體能自卑五個維度共36個項目,包括32個正向計分和4個反向計分,采用六級計分法(1=從來沒有,6=總是如此),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自卑感越強。本研究中,該問卷的科隆巴赫α系數為0.93。2.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6.0版本程序,對收集而來的資料進行整合整理、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探討以及中介效應的效驗。3結果3.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本研究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方法REF_Ref28793\r\h[24],對三個問卷中的所有項目的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發現,第一個公共因子解釋了總變異量的34.32%,小于標準的40%臨界值。因此,本研究數據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3.2描述統計各變量的描述統計如表1所示。表1變量間的描述統計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標準偏差負面評價恐懼1.335.672.911.10情緒調節1.485.644.112.01自卑感1.505.562.890.993.3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如表2所示,中學生的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及自卑感水平在不同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表2中學生在不同性別下的自卑差異性別男女tp(M±SD)(M±SD)負面評價恐懼2.90±0.862.92±0.79-0.230.812情緒調節4.12±1.984.09±1.920.310.757自卑感2.87±0.952.90±0.83-0.300.761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中學生的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及自卑感水平在不同年級下沒有顯著差異。表3中學生在不同年級下的自卑差異年級初一初二初三F(M±SD)(M±SD)(M±SD)負面評價恐懼2.93±1.022.89±0.842.90±0.780.074情緒調節4.09±2.634.13±2.014.10±1.880.091自卑感2.92±0.982.84±0.972.90±0.810.2653.4相關分析各變量的相關分析詳細結果如表4所示。從所得結果可以觀察到,對負面評價的恐懼感與情緒調節之間存在逆向關聯。這意味著較高的負面評價恐懼程度與較低的情緒調節能力相關聯。情緒調節與自卑感之間也呈負相關,表明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可能與較低的自卑感水平相關聯。這些初步結果支持了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的想法,即情緒調節可能在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之間起著中介作用。表4各變量的相關分析結果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自卑感負面評價恐懼1情緒調節-0.866**1自卑感0.968**-0.781**1注:*P<0.05,**P<0.01,***P<0.0013.5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之間的中介作用為探討負面評價恐懼對自卑感的顯著正向影響的內在機制,在研究中進一步引入情緒調節做中介變量代入結構方程模型。在控制人口學變量的條件下,通過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Model4檢驗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根據hayes提供的bootstrap的方法來驗證分析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間的中介作用。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三者變量間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注:*P<0.05,**P<0.01,***P<0.001圖2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與自卑感的路徑系數圖表5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效應值BootSELLCIULCI效應量總效應0.970.110.800.95直接效應0.660.330.590.7368.04%中介效應0.310,310.140.2531.96%根據表5顯示,負面評價恐懼對自卑感及情緒調節的中介效應的bootstrap95%置信區間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表明負面評價恐懼不僅能對自卑感起直接效應作用,而且能通過情緒調節這一變量對自卑感起中介效應作用。該直接效應(0.66)和中介效應(0.31)分別占總效應(0.97)的68.04%、31.96%。4討論5.1各變量在人口學上的差異初中生對于負面評價的恐懼感并不因性別和年級而有所差異,他們在情緒調節方面也不顯示性別和年級的顯著分別,同時,在自卑情緒的體現上亦未見按性別和年級分化的明顯區別。5.2各變量之間的關系5.2.1負面評價恐懼和自卑感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之間存在正向關系,且此關系顯著(p<0.01),即具有高負面評價恐懼的個體更容易產生自卑感。一方面,這種情形或許是高負面評價恐懼個體之前曾經遭遇過或害怕遭受他人的批判,從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對負面評價恐懼更敏感的人群往往表現出注意偏向的特點,對如表情這樣的外界評判信號保持過分警醒REF_Ref28747\r\h[25],故此這使得他們更易感知到潛在的負面評判。有關的調查研究發現,這樣對負面評價高度敏感的人,由于更容易察覺到或者預期到負面評價,會遭受更多的心理上的苦楚REF_Ref28708\r\h[26],這反過來又增強了他們的自卑情緒。5.2.2負面評價恐懼和情緒調節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負面評價恐懼與情緒調節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關系(p<0.01),即負面評價恐懼得分越高,情緒調節得分越低。有研究發現負面評價恐懼導致情緒調節策略變化REF_Ref28675\r\h[11],也可能因為高負面評價恐懼個體因擔憂來自他人可能的負面評價而產生長期的焦慮與恐慌的體驗,致使個體無法正常調節情緒。5.2.3情緒調節和自卑感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情緒調節與自卑感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關系(p<0.01),即情緒調節能力越高,自卑感得分越低。個體通過良好的情緒調節降低來自生活與社交中產生的負面情緒,保持一定的自尊感,進而避免產生過高的自卑感。5.3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和情緒調節之間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在探討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之間、負面評價恐懼與情緒調節之間、情緒調節與自卑感之間的關系外,還探討了負面評價恐懼、情緒調節對自卑感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之間起到了部分調節作用。首先,本研究發現,負面評價恐懼顯著負向預測情緒調節,即負面評價恐懼得分越高,情緒調節得分越低,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REF_Ref28675\r\h[11]??赡艿脑蚴歉哓撁嬖u價恐懼個體傾向于選擇控制自己消極情緒的表露,以此方式來更順利地與人際圈融合,并因此減輕或規避負面評價的風險REF_Ref28606\r\h[27]。6結論(1)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呈顯著正相關。(2)負面評價恐懼負向預測情緒調節。(3)情緒調節與自卑感間呈顯著負相關。(4)情緒調節在負面評價恐懼與自卑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參考文獻:黃曼娜.中學生自卑感的特點及其克服[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04):40-44.麥蘭·菲列爾著.周小林等譯.戰勝自卑[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6.李藝敏,孔克勤.國內自卑研究綜述[J].心理研究,2010,3(06):21-28.宋書文,孫汝亭,任平安主編.心理學詞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100;宋書文主編.心理學名詞解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115.鄭傳芹.自卑心理研究綜述.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4(4):115-117.李藝敏,孔克勤.大、中、小學生自卑感結構及發展特點.心理科學,2010.(1),36-40.張海鐘.高師??粕员案信c自信心的來源因子調查分析.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2.22(3),61-67.LearyMR.Abriefversionofthefearofnegativeevaluationscale.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83,9(3):371-375.陳祉妍.高中生負面評價恐懼與考試焦慮的相關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2),855-857.葉貝,李丹,代同同,等.青少年早期負面評價恐懼的發展軌跡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2019,42(01):62-67.DOI:10.16719/ki.1671-6981.20190110.張晴晴,陳婷婷,劉姍姍,等.負面評價恐懼對抑郁的影響:認知重評、表達抑制和社交焦慮的多重序列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06):1292-1296.DOI:10.16128/ki.1005-3611.2022.06.006.張凱悅.負面評價恐懼對青少年同伴關系的影響[D].閩南師范大學,2021.DOI:10.27726/ki.gzzsf.2021.000286.彭順,張湘一,張紅坡,等.負面評價恐懼與大學生網絡過度使用的關系:社交焦慮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20,43(01):81-86.DOI:10.16719/ki.1671-6981.20200112.張灝,鄧婷婷,孫佳茜,等.負面評價恐懼對職校學生手機成癮的影響: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8(11):872-876.吳桐,楊檸溪,蔡麗,等.自憫對社交焦慮的影響:自尊和評價恐懼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1):169-172.IngramI,KellyPJ,DeaneFP,etal.Perceptionsoflonelinessamongpeopleaccessingtreatmentforsubstanceusedisorders.DrugAlcoholRev,2020,39(5):484-494.ThompsonRA.Emotionregulation:Athemeinsearchofdefinition[J].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1994:25-52.GrossJJ.Emotionregulationinadulthood:Timingiseverything[J].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2001,10(6):214-219.Eisenberg,N.,Fabes,R.A.,Guthrie,I.K.,&Reiser,M.(2000).Dispositionalemotionalityandregulation:Theirroleinpredictingqualityofsocialfunctioning.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8,136-157.DrymanMT,HeimbergRG.Emotionregulationinsocialanxietyanddepression:Asystematicreviewofexpressivesuppressionandcognitivereappraisal.ClinicalPsychologyReview,2018,65:17-42.彭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