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文言翻譯(解析版)_第1頁
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文言翻譯(解析版)_第2頁
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文言翻譯(解析版)_第3頁
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文言翻譯(解析版)_第4頁
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文言翻譯(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文言文閱讀文言翻譯文言文翻譯題的綜合性較強,涉及文言知識點多,是檢查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屬必考題。文言文翻譯集中考查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識等多方面的知識,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的綜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一、文言文翻譯“三大賦分點”文言文翻譯和很多題目一樣,也是按得分點賦分的。文言文翻譯語句的賦分點主要體現在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上,找準了這三點,也就抓住了翻譯題的命題點和基本的得分點。賦分點一重要實詞所謂重要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重要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和借助語境推斷詞義的多義詞準確理解,并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賦分點二關鍵虛詞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①有些虛詞必須譯出。有實詞義項的,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于”等。這兩類需要譯出。②有些虛詞不必譯出。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此類一般不必譯出。總之,我們在翻譯虛詞時,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賦分點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翻譯時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靈活運用學過的文言句式的判斷方法和翻譯格式,重點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要掌握各種句式的翻譯格式。①判斷句:必須加上“是”“就是”等詞語。②被動句:必須加上“被”字。③倒裝句:必須用“調”的方法將譯句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整過來。如:狀語后置句,譯時要將狀語調到動詞前;定語后置句和賓語前置句,譯時要將定語和賓語恢復原位。④省略句:必須用“補”的方法補出省略的成分,確保句意通順。⑤固定句式(結構):千萬不要生硬地翻譯,它有固定的譯法,須在平時掌握好。二、兩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和意譯是翻譯的兩種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實在不能直譯的地方,再意譯,即采用“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直譯,就是嚴格按照原文的詞句進行翻譯,“一一對譯,單音變雙音”。意譯,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靈活變通地進行翻譯,主要是對句式、修辭等的翻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要求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意譯:即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文言文意譯點撥(1)比喻的翻譯明喻,譯為“像……一樣”。如“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中“云”“響”“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暗喻,譯為“像……一樣+……比喻義”。如天秦王有虎狼之心”,可譯為“秦王有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 借喻,翻譯時需把喻體還原成本體,譯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如“縱一葦之所如”的“一葦”可譯為“一片葦葉似的小船”。(2)借代的翻譯 借代部分應譯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 如“沛公不勝杯杓”中“杯杓”代指酒力。(3)互文的翻譯互文又叫“互辭”,前后兩句或兩個短語意義相互交叉,互為補充。互文在翻譯時要把兩部分合起米翻譯。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應譯為“我和客人都下了馬,一起上了船”。(4)婉辭的翻譯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而把話說得很含蓄。 翻譯時應還原其本來的意思,如“季氏將有事于顓臾”中的“有事”,特指發動戰爭。(5)用典的翻譯古人為了使文章典雅,言簡意豐,常常會引用典故。翻譯典故常采用點義法,即不照抄典故,只點明典故的內涵。如“請酒潘江,各項陸海云爾引用了鐘嶸《詩品》中“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說法來贊美與會賓客,可以譯成“請各位賓客施展潘岳、陸機一般如江似海的才華,寫出優秀的作品吧!”三、文言文翻譯“六關注”文言翻譯要做到“信”,即準確地表達原文意思;力爭“達”,即文通字順,句意暢達;而“雅”,則是更高一級的要求,即做到用語得體,簡明優雅。所以翻譯時要先直譯,確保字字落實;直譯不暢再意譯。翻譯時,注意運用“6關注”,防范“6失誤”。關注一留所謂“留”,就是保留(照錄)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包括:(1)人名、地名、朝代、年號、謚號、廟號、爵位名、書名、官職名、器物名、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單位等。如“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可譯為“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讓人對項羽說”。(2)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鴻門宴》中的“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勞苦而功高”是成語“勞苦功高”的意思,所以“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關注二換所謂“換”,就是用現代漢語中的詞語替換文言詞語。(1)將古代漢語詞換成相對應的現代漢語詞,如,古人講“書”,現在講“信”;古人講“目”,現在講“眼睛”;古人講“首”,現在講“頭”;古人講“食”,現在講“吃”;等等。(2)將古代漢語的單音節詞換成相對應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畫線部分應譯成: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問題)。(3)將古今異義詞換成相應的現代詞語。如“沛公居山東時”,譯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東時”,“山東”是古今異義詞,翻譯時就換成了“崤山以東”。(4)通假字要換成本字,譯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關,毋內諸侯”,譯為“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其中“距”譯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內”,接納,譯為“進來”。(5)將詞類活用的詞換成活用后的詞。例如,“漁樵于江渚之上”,譯為“在江邊捕魚砍柴”,“漁樵”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打魚砍柴”。關注三調所謂“調”,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1)主謂倒裝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應譯為“你不聰明到了極點”。(2)賓語前置句。例如:“大王來何操”可譯為“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物”。(3)定語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譯為“村中有個好事的少年”。(4)狀語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可譯為“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比藍草顏色還要深”。關注四刪所謂“刪”,就是略去不譯。文言文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于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等,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對譯,而刪去之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文言實詞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時也可略去不譯,有的則可以合并譯出。例如:“登軾而望之”,其中“而”連接兩個動作,在時間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強譯為“而且”。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譯為“(秦人)趁著十分有利的形勢”。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譯其中的一個即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晝夜勤作息”,“作息”為偏義復詞,其中的“息”無實義,不譯。關注五補所謂“補”,就是補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幾種情況可以使用增補法。(1)省略了的主語、謂語、賓語要補上。例如:“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辭)”的省略,因此應譯為“(你)估計我回到軍營中,你再進去(辭謝)”。(2)省略了的介詞“于”等要補上。例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是“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的省略,因此應譯為“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3)判斷句要補上判斷詞。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為判斷句,應譯為“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啊”。關注六變“變”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這往往是上述幾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時的一種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盡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可譯為“堅固的城池”。②對借代句的翻譯,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寫出來就可以了,如可以將“縉紳”“三尺”“紈绔”分別翻譯成“官員”“法律”“富家子弟”。③對委婉說法的翻譯,只要將委婉語句按照現代漢語的用語習慣表述出來就可以了,如可將“會獵”“更衣”翻譯成“出兵征伐”“上廁所”。(2023·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其妻曰:“吾觀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負羈曰:“諾。”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仿今其宗廟不被陰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節選自《韓非子·十過》)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答案】(1)他如果返回晉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2)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無禮”,無禮之人;“首”,第一個。(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狀語后置句,應為“于壺盛黃金,以餐充之”,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加璧其上”省略介詞“于”;“遺”,送給。參考譯文:今天國君召見晉公子,待他沒有禮貌。我夾在里面,因此不高興。”他的妻子說:“我看晉公子像大國的君主,他的隨從人員像大國的相國。現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曹國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您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區別開呢?”負羈說:“好吧。”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公子見了使者,拜了兩拜,留飯而謝絕收璧。晉公子從曹到楚,從楚到秦。到了秦國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說:“過去晉獻公和我結交,諸侯沒有不聽說的。獻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繼位的兒子不好,我怕他會讓晉國的宗廟得不到打掃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長此下去不變樣,就不符合與人交往的原則了。我想幫助重耳讓他回國,怎么樣?”群臣都說:“好。”(2023·全國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節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節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答案】(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參考譯文:材料一: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材料二:陳國有個武將,對子鮒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鮒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2024·山西·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節選自《左傳·僖公》)材料二:晉文公反國,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將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萬。介子推無爵,齒而就位。觴三行,介子推奉觴而起,曰:“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此何謂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過也。吾為子爵與,待旦之朝也。吾為子田與,河東陽之間。”介子推曰:“推聞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爭而得財,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國者,子也,吾將以成子之名。”(節選自《新序·節士》)【注】介之推,又稱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晉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即后來復國后的晉文公)出逃,介之推同咎犯等人追隨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2)使我得反國者,子也,吾將以成子之名。【答案】(1)下面的人認為貪功的罪過是合理的,上位者(竟然還)獎賞他們的欺詐行為,君臣上下相互欺騙,(我)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使我能夠回國(登上君位)的人,是您啊,我將要用這樣的賞賜來成全您的名聲。【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義”,意動用法,認為……是合理的;“蒙”,欺騙;“處”,相處。

(2)“反”,通“返”,返回;“以”,介詞,用,其后省略代詞賓語“之”;“使我得反國者,子也”,判斷句。參考譯文:材料一:晉文公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賞賜爵祿,(晉文公)賞賜爵祿也沒有考慮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在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不讓晉國滅絕,就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又是誰呢?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力量,這不是欺罔嗎?偷竊別人的財物,都稱之為盜,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們的罪過當作合乎道義的事情,上面的人對奸邪行為給予賞賜,上下相互欺騙,難以和(他們)相處啊。”材料二:晉文公返回晉國,設酒宴款待群臣,召咎犯來讓他當將軍,召艾陵來使他當國相,并賞賜田地百萬。介子推沒有爵祿,按照年齡入席就坐。酒過三巡后,介子推舉杯站起來說:“有一條龍嬌健又威武,卻將失去它所應據有的位置;有一條蛇跟隨著它,周游天下。這條龍進入深的淵潭,得到了安居之所;蛇身上的脂水全干了,唯獨得不到甜美的雨露(滋潤)。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晉文公說:“啊!這是我的過錯呀。我要給你封爵晉位,等一等到早晨的朝會吧。我要賜田給你,在黃河東面和北面一帶。”介子推說:“我聽說君子之道,請求后得到官位,有道德的人是不肯接受的;力爭而得到財物,廉潔之士也是不會接受的。”普文公說:“使我能夠回國(登上君住)的人,是您啊,我將要用這樣的賞賜成全您的名聲。”(2024·湖北·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王曰:“何謂仁義?”太公曰:“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敬之勿疑,天下和服。”文王問太公曰:“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吾欲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夫誠,暢于天地,通于神明,而況于人乎!”(節選自《太公六韜》)材料二國之所以強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并行,是謂必強。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爭先者,賞信而罰明也。上視下如弟,必王四海;下事上如兄,必政天下。是故義君內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饑飽。戰期有日,視死若歸,恩之加也。(節選自《文子·上義》)【注】《文子》,又名《通玄真經》。文子,即計然,春秋時期謀士、經濟學家。4.把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欲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為之奈何?(2)國之所以強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義也。【答案】(1)我想用獎賞一人而使眾人都得到勉勵,懲罰一人而使眾人都收到警戒,怎么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2)國家所以強大是因為人民都能視死如歸,人民之所以為國視死如歸是為了仁義。【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勸”,勉勵;“百”,眾人;“懲”,警誡;“奈何”,怎么辦。(2)“所以”的意思,指“是因為”或“是……的原因”;“必死”,視死如歸;省略句,“必死”之前補充省略的“人民”。參考譯文:材料一文王問道:“什么是仁義呢?”太公回答說:“尊重自己的百姓,團結自己的宗親。尊重百姓就會和睦,團結宗親就會歡喜。這就是施行仁義的準則。不要讓人篡奪了你的權力,要做到明察是非,順著常理行事。遵循上述原則而毫不遲疑,天下人自然就會信服了。”文王詢問太公說:“獎賞是用來鼓勵人的,懲罰是用來警戒人的,我想用獎賞一人而使眾人都得到勉勵,想罰一人而使眾人都收到警戒,怎么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太公回答說:“凡是獎賞貴在守信,懲罰貴在堅決執行。獎賞守信,懲罰堅決執行,是人們耳朵能聽到、眼睛能看見的。即使是沒有聽到和看見,也沒有不潛移默化受到勉勵警戒。誠信能夠暢行于天地之間,上通于神明,更何況是人呢?材料二國家所以強大是因為人民都能視死如歸,人民之所以為國視死如歸是為了信義,信義所以能為人民所奉行,是因為有威力來保障。因此用教育等“文”的辦法宣揚,用法紀等“武”的辦法統一行動,因此而必得民心,(得民心而民必為其赴死)。畏懼和大義并行,因此就必能變得強大。白刃交戰,箭矢和石塊如雨,而戰士仍能奮勇爭先殺敵是因為獎賞有信處罰明確。君主視百姓如弟,必能稱王于天下;百姓對待君主如兄,天下必能醫正。因此(擁有)上義的君主對內完善其政務,以積累其德行,在外堵塞邪惡,來明察其形勢。詳審其勞苦安逸的程度,以了解其飽情況。戰斗的如期而來,戰士都能視死如歸,是因為恩情深厚啊。(2024·湖南·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賢辯之甚詳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見獨識,既失其本,而學士大夫共守之不為變者,蓋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辯之反復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紂之惡,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然則司馬遷以武王伐紂,伯夷扣馬而諫,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韓子因之亦為之頌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天下,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聞西伯善養老,則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是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選自王安石《伯夷》,有刪改)5.把材料二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2)是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答案】(1)天下歸周后,伯夷感到恥辱,堅持君臣之義不吃周朝的糧食,并作了《采薇》這首歌。(2)這時武王奮然起事,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宗”,歸,歸順;“恥”,意動用法,以……為恥,感到恥辱;“義”,堅持君臣之義。(2)“相”,輔佐;“出”,拯救出來;“元元”,百姓。參考譯文:有些事情發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賢已經把這些事說得詳細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僅憑借自己個人偏見和主觀臆斷,就提出某種說法,使事情失去了本來面貌,而學士大夫們信守這種說法不改變,會有這種情況啊,伯夷(的事情)就是這樣。關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論述。憑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賴而又反復論說,他們的說法就更可信了。孔子和孟子都認為他趕上了殘暴的紂王,不記舊怨,又不愿屈心侍奉,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義,甘心受餓退避隱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來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稱之為圣人。然而,司馬遷卻認為武王伐紂,伯夷拉住武王的馬向他進諫,天下歸周,但伯夷感到恥辱,堅持道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還作了《采薇》這首歌。韓愈根據這個說法,也為伯夷寫了《伯夷頌》。認為沒有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亂臣賊子會接連不斷地出現于后世,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商朝衰落,紂王因不仁殘害天下人,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與姜太公曾經聽說西伯侯善于奉養老人,就打算歸附他。在這個時候,想要消滅商紂的心情,他們二人會有什么不同嗎?這時武王奮然起事,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這時伯夷卻沒參與,這是為什么呢?(2024·山東日照·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舉三代全盛之法,以治僥幸茍且之風,而歸之于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時,天子秉至公之義,而制諸侯之予奪,故勇者無所加乎怯,弱者無所畏乎強,匹夫懷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此王道之所由興也。周衰,諸侯相關,而強有力者制其予奪,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領之不暇,而齊、晉、秦、楚有吞諸侯之心。孔子慨然嘆曰:“久矣,諸侯之恣行也,后世將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舉行之也。鐘鼎龜玉,夫子之所以分諸侯,使諸侯相傳而世守也。(節選自蘇軾《論取郜大鼎于宋》)材料二: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壁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節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鐘鼎龜玉,夫子之所以分諸侯,使諸侯相傳而世守也。(2)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答案】(1)鐘鼎和龜玉(之類的器物),是孔夫子用來劃分諸侯級別的,使諸侯傳承并且世代堅守的國家重器啊。(2)孔子說:“我與其用空洞的說教記載我的主張,不如在敘述歷史事件中顯現得深刻、透徹、明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子”,指孔子;“所以”,用來……的;“鐘鼎龜玉,……也”,判斷句。(2)“我欲載之空言”,省略句,“我欲載之(于)空言”;“見”,顯現;“深切著明”,深刻、透徹、明顯。參考譯文:材料一:孔子為什么寫《春秋》這部著作呢?是為了舉用三代最昌盛時期的治國方略,以治理當時的僥幸茍且的社會風氣,最后讓國家歸附于正道上來。三代最昌盛的時期,因為天子秉持最公道的正義,而能夠控制諸侯的給予和剝奪,所以強勢的人不敢凌駕天子的怯懦,弱勢的人也不會畏懼天子的強大,老百姓懷揣寶玉而有一千乘戰車的國君也不敢強取。這都是治理國家正確方法的原由而興起來的。周朝衰敗的時候,和諸侯有很大的關系,讓那些強勢有實力的諸侯控制了給予和剝奪,邾、莒、滕、薛這些國家的國君,整天惴惴不安忙著保護自己的生命而沒有閑暇,而齊、晉、秦、楚這些大國卻都有吞并這些諸侯國的野心。所以孔子感慨嘆息道:“時間太久了,這些諸侯任意的行為,后世即便有君王興起出現也是沒有機會的,這都是命數啊。”所以《春秋》里的法則,都是期待后世的君王有所作為而施行的啊。這些鐘鼎龜玉,是孔夫子用來劃分諸侯級別,使諸侯傳承并且世代遵守的國家重器啊。材料二:上大夫壺遂曾問道:“過去孔子為什么要述作《春秋》呢?”太史公回答說:“我聽董仲舒先生說過:‘周朝王道衰敗廢弛,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嫉害他,大夫排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張沒有人采用,自己提倡的王道沒有人施行,于是將自己對人、事的褒貶寄寓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記述中,想以此作為天下人的是非標準。孔子貶斥昏庸無道的天子,斥責胡作非為的諸侯,聲討禍國亂政的大夫,是要達成王事而已。’孔子說:‘我與其用空洞的說教記載我的主張,不如在敘述歷史事件中顯現得深刻、透徹、明顯。’……”(2024·天津和平·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今天降禍災于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①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辭之有與?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節選自《國語·周語中》)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十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請隧于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于是乎懼而不敢違。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于邾、莒,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節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注】①隧:隧禮,古時天子下葬的禮制。②不佞:不才。③大物:最高禮儀。④改玉改行: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的禮數也應變更。后指改朝換代。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添天下?(2)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答案】(1)叔父還是努力發揚美德,(您所需要的)東西自然會來,我怎么敢因為個人酬謝私情而改變先王的典章制度,來玷辱天下呢?(2)然而經過幾百年,依然可以做天下的王,即使憑借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的強大也不敢侵犯欺凌,這是為什么呢?【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明德”,美德;“私勞”,個人酬勞;“忝”,玷辱,辱沒,羞辱。(2)“宗主”,做天下的王;“雖”,即使;“加”,加以侵犯、欺凌。參考譯文:“現在上天降災禍于周朝,我僅能恪守先王的法令規章,又因為缺乏才能而讓叔父您勞苦,假若我再分出先王的隧禮來報答您的恩德,叔父您接受的同時也會不滿,并且責備于我。否則,我豈敢有所吝惜?前人有句話說:‘身上的玉佩改了樣,走路的氣派也會不一樣。’叔父如果能發揚偉大的美德,改朝換代,開創一統天下的大業,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自然可用天子的整套禮儀以安撫百姓,我就算是被放逐到邊遠荒涼的地方,又有什么可說的呢?但如果您還是姬姓,還打算位列公侯,來恢復先王規定的職責,那么天子的隧禮就不可以改變。叔父還是努力發揚美德,(您所需要的)東西自然會來,我怎么敢因為個人酬謝私情而改變先王的典章制度,來玷辱天下呢?那樣如何對得起先王和百姓?還要政令做什么呢?如果不是這樣,叔父有的是土地,自可用天子隧葬之禮,我又從何知曉呢?”晉文公于是不敢再提請隧禮的要求,接受土地回國去了。(節選自《國語·周語中》)嗚呼!周幽王、周厲王喪失君德,周朝的氣數每況愈下,法紀朝綱散亂瓦解,下層紛亂無序,上層哀惰廢職,諸侯王不聽周王的調遣自行征伐,士大夫獨攬國政,禮制從總體上喪失了十之七八。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祭祀還綿綿不斷地延續下來,就是因為周王朝的子孫還能恪守名位的緣故。為什么這樣說呢?當年晉文公為周王室立有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請求允許他死后享用王的隧葬禮制,周襄王沒有答應,說:“這是周王的制度。沒有代替王治理天下的德行卻用天子之制,如同有兩個天子,這也是叔父所憎惡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叔父有土地實行隧葬,又何必請示我呢!”晉文公于是感到畏懼而沒有違反禮制。因此,憑著周王室管轄的土地不比曹國、滕國大,憑著周王室管轄的百姓不比邾國、莒國多,然而經過幾百年,依然可以做天下的王,即使憑借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的強大也不敢侵犯欺凌,這是為什么呢?只是因為周王的名分還在的緣故。(2024·四川·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本院巡撫是方,專以弭盜安民為職。蒞任之始,即聞爾等積年流劫鄉村,殺害良善。本欲即調大兵剿除爾等,隨往福建督征漳寇,意待回軍之日剿蕩巢穴。后因漳寇即平,紀驗斬獲功次七千六百有余,審知當時倡惡之賊不過四五十人,黨惡之徒不過四千余眾,其余多系一時被脅,不覺慘然興哀。因念爾等巢穴之內,亦豈無脅從之人?況聞爾等亦多大家子弟,其間固有識達事勢,頗知義理者。自吾至此,未嘗遣一人撫諭爾等,豈可遽爾興師剪滅?是亦近于不教而殺,異日吾終有憾于心。故今特遣人告諭爾等,勿自謂兵力之強,更有兵力強者,今皆悉已誅滅無存。爾等豈不聞見?(節選自王守仁《告諭浰頭巢賊》)材料二及征橫水,浰頭賊將黃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獨仲容未下。橫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來歸,而嚴為戰守備。詭言:“珂、志高,仇也,將襲我,故為備。”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陰使珂弟集兵待。歲首大張燈樂,守仁賜以節物,誘入謝。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門,諸賊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將抵賊巢,斬馘二千有奇。余賊奔九連山,山橫亙數百里,陡絕不可攻。乃簡壯士七百人衣賊衣,奔崖下,賊招之上。官軍進攻,內外合擊,擒斬無遺。自是境內大定。(節選自《明史·王守仁傳》)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自吾至此,未嘗遣一人撫諭爾等,豈可遽爾興師剪滅?(2)乃簡壯士七百人衣賊衣,奔崖下,賊招之上。【答案】(1)我到任至今,未曾派遣一人前去曉諭招撫,怎么可以突然發兵剿滅你們?(2)王守仁于是挑選了七百名壯士穿著賊寇的衣服,跑到山崖下,賊寇就招呼他們上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撫諭”,曉諭招撫;“遽”,突然;“剪滅”,剿滅。(2)“簡”,挑選;地一個“衣”,活用為動詞,穿著;“上”,名詞活用作動詞,上去。參考譯文:材料一本院巡撫此地,鏟除盜賊,安撫百姓,乃是我的職責所在。剛剛上任,就聽說爾等常年在鄉村之中流竄劫掠,殺害良民。本想立即帶兵剿滅爾等,但隨后去征伐漳州賊寇,打算回軍之后,剿蕩爾等巢穴。待漳州賊寇平定,計驗戰功,被斬殺、俘獲的賊寇共計七千六百余人,經審查得知,當時帶頭作惡的賊寇也就四五十人,結黨作惡的同伙也不過四千余人,其余的多是一時被脅,我不由得心中慘然哀傷。由此想到,在爾等巢穴當中,難道就沒有迫從之人嗎?況且,我還聽說爾等有不少大戶人家的子弟,其中當然有能審時度勢、通曉義理之人。我到任至今,未曾派遣一人前去曉諭招撫,怎么可以突然發兵剿滅你們?如此,就類似于不教而殺,日后我也定會有憾于心。所以,今天特遣人前去告諭爾等:不要自以為兵力強大,還有比爾等兵力更強大的,如今都已被我殲滅得一干二凈了。爾等難道沒有聽聞?材料二到征討橫水時,浰頭的盜賊將領黃金巢也率領五百人投降,只有池仲容還沒有拿下。橫水戰敗后,池仲容才派他的弟弟池仲安來表示歸順,而又緊急地做著戰斗和防御的準備。池仲容詐稱:“盧珂、鄭志高是我的仇敵,將會襲擊我部,所以才做些防備。”守仁假裝把盧珂等杖打了一頓,但背地里命令盧珂的弟弟集合部隊等待戰斗。新春時節張燈結彩,舉行娛樂,守仁派人賞他節日物品,引誘他來稱謝。正月初三舉辦盛大宴席,在門里頭埋伏了刀斧手,亂軍將領進來后,依次都擒拿或殺死了他們。接著他親率大軍攻打叛軍巢穴,殺敵二千人有余。余下的叛兵逃奔九連山,山勢綿延數百里,地形陡峭,無法攻打。王守仁于是挑選了七百名壯士穿著賊寇的衣服,跑到山崖下,賊寇就招呼他們上去。官兵又從外邊攻打,內外呼應夾擊,叛軍被擒拿和斬殺,無所遺留了。從此國境之內,大為安定了。(2024·遼寧沈陽·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君以為不然臣請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負輦粟而至。文侯曰:“罷之。”西門豹曰:“與民約信,非一日之積也。一舉而欺之,后不可復用也。燕嘗侵魏八城,臣請北擊之,以復侵地。”遂舉兵擊燕,復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賞者也。靖郭君將城薛,賓客多止之,弗聽。靖郭君謂謁者曰:“無為賓通言。”齊人有請見者,曰:“臣請道三言而已,過三言,請烹。”靖郭君聞而見之。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海大魚。”則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聞其說。”賓曰:“臣不敢以死為戲。”靖郭君曰:“先生不遠道而至此,為寡人稱之。”賓曰:“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則螻蟻皆得志焉。今夫齊,君之淵也。君失齊,則薛能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節選自《淮南子·人間訓》)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負輦粟而至。(2)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海大魚。”則反走。【答案】(1)第一次擊鼓,百姓們披掛鎧甲捆束箭桿,手持兵器弓弩(從家里)出來;第二次擊鼓,(又有許多百姓)背著或用車裝著糧食到來。(2)那齊國人快步走到(靖郭君)跟前,拜了兩次,然后起身說:“海大魚。”說完就轉身離開。【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被”,通“披”,披掛;“操”,手持、拿著;“輦”,用車裝。(2)“趨”,小步快走;“再拜”,拜了兩次;“反走”,轉身離開。參考譯文:君主如果不相信,我請求登城擊鼓,一擊鼓,武器糧食能夠立即準備好。”于是就登上城樓擊起戰鼓。第一次擊鼓,百姓們披掛鎧甲捆束箭桿,手持兵器弓弩(從家里)出來;第二次擊鼓,(又有許多百姓)背著或用車裝著糧食到來。文侯見狀說:“讓他們回去吧。”西門豹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