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PAGEPAGE1專題01先秦的文明和社會轉型(選擇題部分)考點五年考情(2020-2024)命題趨勢考點1早期中華文明2024史料互證2023年未考查2022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2021年未考查2020年未考查2020-2024年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史料求證。要求學生在將來的備考中,緊靠課標,立足教材。預計2025年高考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1)通過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考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大變化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如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及影響、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和商業發展條件及狀況、百家爭鳴尤其儒家思想內涵及意義。(2)注重對核心素養的考查,尤其滲透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運用,如中央集權的上層建筑對興修水利的積極影響、思想觀念、文字變化和科技成果的現實基礎等。(3)注重對石器時代史料實證的考查,立足課標,明確歷史概念。考點2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及思想變動202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孔子思想2022年未考查2022年未考查2021年未考查2020年未考查考點01早期中華文明1.(2024·北京·高考真題)《史記》記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國維利用新發現的甲骨卜辭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進一步論證了商朝的歷史。陳垣后來對考證方法進行了總結,其中包括:①理證:“無證而以理斷之者”;②書證:引書為證,“可以補史之闕”;③親證:“考地理貴實踐,親歷其地”;④物證:“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王國維上述研究運用的考證方法主要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屬于引書為證,“利用新發現的甲骨卜辭”屬于物證,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材料中提出了物證,①錯誤,學者并未親歷,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2.(2022·北京·高考真題)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
)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C.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發現的戰國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等,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確;戰國時期的墓葬不能印證“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排除C項;戰國中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尚未建立,排除D項。故選B項。考點02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及思想變動1.(2024·北京·高考真題)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用玉的溫潤、堅硬、有棱角而不傷人、下垂等特質來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義、禮等品質。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們通過自我修養,培養和具備這些美好的品德,以達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項正確;“隆禮重法”是荀子觀點,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項;無為而治是道家觀點,與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選拔人才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2024·北京昌平·二模)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由2000余片綠松石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龍身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巨頭蜷尾。這件器物可以反映出(
)①龍的形象已經產生
②郡縣制取代分封制③母系氏族社會出現
④當時的手工業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夏朝(中國)。根據材料“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可得出龍的形象已經產生,①正確;根據材料“由2000余片綠松石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龍身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巨頭蜷尾”可知該器物可反映當時的手工業水平,④正確,B項正確;這一器物無法反映郡縣制取代分封制,②錯誤,排除C、D項;這一器物無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會出現,③錯誤,排除A、C項。故選B項。2.(2024·北京西城·二模)如圖為出土于湖南省寧鄉縣的人面紋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器身外如表周飾半浮雕人面,人面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鼎腹內壁鑄“大禾”兩字銘文,“禾”字為一株結有豐碩稻穗的禾桿,因此也被稱為大禾方鼎。這反映出(
)①商代的青銅器多數出土于殷墟 ②半人半獸鼎浮雕體現圖騰崇拜③此鼎與農業生產有緊密的關系 ④人面紋鼎是最早的青銅器之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商代晚期(中國)。根據材料“器身外如表周飾半浮雕人面,人面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禾’字為一株結有豐碩稻穗的禾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禾方鼎上有著半浮雕人面,體現商朝人的圖騰崇拜,“禾”字是一株結有豐碩稻穗的禾桿,反映這件器物與農業生產有緊密的關系,②③正確,C項正確;這件大禾方鼎出土于湖南,①錯誤,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知人面紋鼎是最早的青銅器之一,④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3.(2024·北京朝陽·二模)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洼遺址房屋排列整齊,同時期裴李崗遺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目前尚未發現堅固的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寬而低矮,主要功能應是防水而非軍事防御。青銅在亞歐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國則主要鑄造禮器。以上考古成果實證中華文明在起源階段(
)A.崇尚秩序與穩定 B.避免沖突與戰爭 C.追求集權與禮制 D.從事游牧與漁獵【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距今8000年前后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的聚落內部房屋“排列整齊”,黃河流域裴李崗文化等的墓地內部墓葬“秩序井然”,良渚古城的主要功能是防水而非軍事防御,青銅在中國主要是鑄造禮器,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崇尚秩序與穩定的生活,A項正確;“避免沖突與戰爭”的說法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追求集權的特征,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游牧與漁獵的生活狀況,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2024·北京東城·二模)有學者提出,黃河流域文明發展中存在“三條線”,以及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塊”(如下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夏商周三代政治勢力未超出部族板塊 B.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向北進抵甲線C.古代少數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線之間 D.歷代大一統王朝都建都于丙線的附近【答案】B【解析】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如西周通過分封向北抵達甲線,B項正確;西周時期勢力通過分封超過了部族板塊,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定都洛陽,而洛陽是在乙線以南,排除C項;元明清三代建都于甲線附近,排除D項。故選B項。5.(2024·北京東城·一模)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某地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城址,以及七百多座墓葬所組成的墓葬群(見下表)。此考古發現(
)規模比重隨葬品墓主人大型墓1.3%一、二百件,包括彩繪陶器、玉器、整豬骨架等,其中一座墓有鼉鼓(鱷魚皮制)、雕刻石磬等禮器均為男性中型墓11.4%幾十件,包括彩繪陶器、豬下頸骨等多為男性小型墓87.3%0~3件A.是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B.印證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出現C.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的特征 D.反映了禮樂制度的成熟和發達【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大型墓:一、二百件,包括彩繪陶器、玉器、整豬骨架等,其中一座墓有鼉鼓(鱷魚皮制)、雕刻石磬等禮器”與“幾十件,包括彩繪陶器、豬下頸骨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都存在很大區別,大型墓比重小,但是隨葬品極多,中小型墓葬比重大,但是隨葬品稀少,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以及當時已經存在貧富差別,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具有國家的初始形態的特征,C項正確;舊石器時代文化以“打制石器”為特點,但是彩繪陶器與玉器出現與新石器時期,排除A項;農業與畜牧業的出現時間大致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初期,但是材料說明該遺址具有新石器時期晚期的時代特點,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禮樂制度的成熟和發達在西周,排除D項。故選C項。6.(2024·北京通州·二模)“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意象符號與圖案,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神獸”,觀察中國考古發現分布圖,對其理解正確的是(
)A.“龍”的形象最早產生于中原地區 B.“龍”的出現成為王權身份的象征C.當時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D.“龍”的文化源遠流長、多元并存【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先秦時期。根據圖示信息可知,“龍”的形象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遺址中都有發現,說明“龍”的文化源遠流長,體現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龍”的形象最早產生于中原地區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龍”形象的出現與王權身份的關系,排除B項;春秋時期,民族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逐漸形成了華夏認同觀念,排除C項。故選D項。7.(2024·北京門頭溝·一模)2023年12月,國家文物局發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將從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考古發現是研究古代中華文明出現的重要途徑②姜寨遺址、牛河梁遺址為進入古國時代提供實證③農業和畜牧業產生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④古國時代晚期形成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發展趨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可將從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這一時期的代表主要是姜寨和仰韶遺址,主要集中于黃河流域,形成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發展趨勢,同時考古發現也是研究古代中華文明出現的重要途徑,①④正確;②錯在姜寨遺址、牛河梁遺址不是古國時代的所有代表,不能代表進入古國時代;③錯在,材料未涉及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排除A、C、D項。故選B項。8.(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新石器時代眾多文化遺址已出現原始的龍紋,如魚龍、蛇龍、豬龍、鱷龍等,后來以蛇與鱷為主體,兼取其它一兩種動物特征。夏商時期龍紋更加抽象化,拼合了更豐富的動物特征,用“百物”特點奠立了后世龍形象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見,早期的中華龍文化(
)紅山文化玉龍
商朝婦好墓玉龍①與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密切相關
②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③說明了華夏認同的觀念已經形成
④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藝的精巧細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國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代之所以集合多種動物特征奠立龍形象的特征,是因為當時盛行自然崇拜,將動物作為部族圖騰,①正確;集合多種動物特征奠立龍的形象,體現了多種文明的融合,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②正確;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華夏認同的觀念尚未形成,③錯誤;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這些手工產品較為精巧,也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藝的精巧細致,④正確。由此可知,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9.(2024·北京豐臺·二模)中國古代重視禮治。《周禮》把禮分為五大類:“吉禮”是有關祭祀之禮,“兇禮”是有關喪葬哀悼之禮,“軍禮”是與軍事行動有關的禮儀,“賓禮”是四夷諸侯朝覲君王的禮儀,“嘉禮”是飲宴婚冠、節慶活動等方面的禮儀。此“五禮”(
)A.規范人們的行為并維護社會的穩定 B.主要針對王室日常生活而制定C.體現中華民族革故鼎新的優秀傳統 D.使得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確立【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題意可知,周代在禮儀方面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規定,而且大多與王室的日常活動有關,可以說明主要是針對王室的日常活動而制定,B項正確;這些禮儀并不全是針對人們的日常行為,所以并不能體現規范人們的行為來維護社會穩定,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周禮的相關內容,無法體現“革故”,排除C項;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是在漢朝,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4·北京順義·二模)曲沃代晉是春秋早期晉國一次長達近70年的內戰。最終,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取代了晉國的君主,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該歷史事件說明(
)A.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B.諸侯兼并戰爭不斷C.禮樂制度完全消亡 D.分封制度不復存在【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在宗法制度下,君主的地位應該是穩固的,但曲沃武公能夠攻入晉都并取代君主,顯示了宗法制度的約束和規則被打破,A項正確;兼并戰爭是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與材料中的春秋時期在時間上不符,排除B項;春秋時期禮樂制度不斷被破壞,但并沒有完全消亡,排除C項;分封制是在戰國時期崩潰的,但是西漢、明的政權也使用過該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4·北京房山·一模)據史書記載,“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魯亂”。“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以上現象說明了(
)A.宗法血緣關系的徹底消失 B.地主與農民階級矛盾激化C.傳統政治秩序的逐漸瓦解 D.各諸侯國官僚制度的確立【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魯亂”“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可知,材料現象體現了士大夫奪權等禮崩樂壞現象,說明傳統政治秩序的逐漸瓦解,C項正確;“徹底消失”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現象說明了傳統政治秩序的逐漸瓦解,未涉及地主與農民階級矛盾,排除B項;材料現象說明了傳統政治秩序的逐漸瓦解,不能說明各諸侯國官僚制度的確立,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4·北京大興·三模)授田制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次大規模的對國有土地的分配運動。先以縣為單位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進而將可耕地從國有土地中劃分出來,授田制只施于可耕地。授田的對象是個體農民和有功于國家的人,土地一經授予,可以子孫傳襲,以為世業。只有當無人繼承時,才由國家收回。這項制度(
)①有利于宗法封建制的鞏固 ②推動了地主封建制的形成③有利于勞役地租的征收 ④有利于對農民的直接控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對個體農民進行授田,逐步形成封建生產關系,推動了地主封建制的形成,②正確;隨著戰國時期中央集權的逐漸形成,對個體農民進行授田也有利于對農民的直接控制,④正確,C項正確;宗法封建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受到沖擊,逐步走向瓦解,①錯誤;勞役地租主要存在于井田制之下,春秋戰國時期該制度瓦解,春秋戰國時期向實物地租轉變,③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13(2024·北京海淀·二模)《墨子》寫道“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史記》載“孔子既沒,子夏(孔子的學生)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齊)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對上述現象理解準確的是(
)①戰國時期形成尊賢重士的社會風氣 ②士階層興起促進了思想的繁榮③儒家學說被各諸侯國國君廣泛采納 ④卿大夫掌握實權導致權力下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子認為,國家中德才兼備的人眾多,那么治理的基礎就堅實,德才兼備的人稀少,治理的基礎就薄弱,根據材料“子夏(孔子的學生)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弟子子夏被拜為魏文侯的老師,齊宣王時期,騶衍、淳于髡、田駢等被尊為上大夫,反映出戰國時期形成尊賢重士的社會風氣,結合百家爭鳴可知,士階層興起促進了思想的繁榮,①②正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雄安地下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框架結構節點抗震性能研究
- 基于OBE理念的高中化學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以“氯及其化合物”為例
- 帶水平隔板波形鋼腹板箱梁擬平截面假定適用性研究
- 委托合同培訓
- 小兒肺炎診療規范(人衛八版兒科)
- 職業健康宣貫部署會議
- 健康評估肺臟叩診
- 補鉀護理操作流程
- 小朋友回家安全專題課件
- 乙肝產婦術后護理查房
- 定額〔2025〕1號文-關于發布2018版電力建設工程概預算定額2024年度價格水平調整的通知
- 《AIB審核基礎》課件
- KCA試題庫完整版
- 國家電網安規線路培訓
- 【高分復習筆記】吳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卷)》(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危廢管理計劃
- 眼瞼下垂治療新方法-洞察分析
- 精神病醫院簡介
- 批量水蜜桃收購合同
- 個人征信協議
- 完整土方運輸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